(完整word版)《庖丁解牛》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一)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一)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一)《庖丁解牛》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收录于《庄子·内篇》。

本文以独特的方式阐述了道家哲学中“顺应自然”的核心思想,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揭示了解牛与修身、治国、养生之间的关系。

一、庖丁解牛的背景及意义1. 背景《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当时,庖丁为齐国的国君解牛,展现出了超凡的解牛技艺,受到了国君的赞赏。

这篇文章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

2. 意义(1)修身之道:庖丁解牛的过程体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

(2)治国之道:庖丁解牛的故事揭示了治国者应如何顺应民意、遵循自然规律,使国家达到繁荣昌盛。

(3)养生之道:庖丁解牛的过程反映了养生者如何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二、庖丁解牛的过程及解析1. 庖丁解牛的过程庖丁解牛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观察:庖丁在解牛之前,首先对牛进行仔细观察,了解牛的骨骼、肌肉、筋脉等结构,为解牛做好准备。

(2)顺应:庖丁在解牛过程中,顺应牛的自然结构,沿着骨骼、肌肉的缝隙进行切割,避免了对牛的伤害。

(3)融入:庖丁在解牛时,达到了与牛的默契,仿佛与牛融为一体,从而游刃有余地完成了解牛的过程。

2. 解析(1)观察:观察是庖丁解牛的前提,也是一切行动的基础。

在观察的过程中,庖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解牛提供了保障。

(2)顺应:顺应是庖丁解牛的核心。

在解牛过程中,庖丁遵循牛的自然规律,顺应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了和谐的状态。

(3)融入:融入是庖丁解牛的境界。

庖丁与牛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追求。

三、庖丁解牛的启示1. 修身之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修身首先要了解自己,顺应自己的本性和自然规律。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才能在面对困境时游刃有余。

2. 治国之道:治国者应学习庖丁解牛的精神,顺应民意,遵循国家和社会的自然规律。

《庖丁解牛》知识讲解.pdf

《庖丁解牛》知识讲解.pdf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词类活用
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重点语句 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乎《桑林》之舞(此处 “乎 ”相当于 “于 ”,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也”表判断) 臣所好者道也。 ( “……者 …… 也 ”表判断)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2 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 3 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层( 4 段):文惠君 “得养生焉 ”,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把握重点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乎 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 “呢 ”)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 “于 ”)
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 “呢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古今异义词
( 1)所见无非全牛
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
.
今义:只,不外乎 ( 2)依乎天理 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的一件事情,做成了合乎音乐和舞蹈的行为艺术。
凡庖丁双手接触的地方, 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到的地方,都会发出
“砉然 ”、 “騞然 ”的声音。所谓 “砉然 ”、 “騞然 ”,那是一种如 “破竹 ”的声音,是一种畅通无阻 的声音, 像是撕布裂帛, 又像是抽刀断水; 全然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在肉市中常常听到的不绝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下面我们来对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文学常识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现存 33 篇。

《养生主》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养生之道。

二、重点字词1、庖丁:名叫丁的厨师。

“庖”,厨师。

2、所触:接触的地方。

3、砉然向然:砉(huā),象声词,皮骨相离的声音。

向,通“响”。

4、奏刀騞然:奏,进。

騞(huō),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声音。

5、中(zhòng)音:合乎音律。

6、合于《桑林》之舞:《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7、乃中《经首》之会:《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会,指节奏。

8、批大郤:批,击。

郤,空隙。

9、导大窾:导,顺着,循着。

窾,空。

10、因其固然:因,依照。

固然,本来的样子。

11、技经肯綮之未尝:技经,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

綮(qìng),筋肉聚结处。

未尝,不曾。

12、而况大軱乎:軱(gū),大骨。

13、良庖岁更刀:更,换。

14、族庖月更刀:族,众,一般的。

15、吾见其难为:为,做。

16、怵然为戒:怵然,警惕的样子。

17、视为止,行为迟:视为止,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18、动刀甚微:微,轻。

19、謋然已解:謋(huò),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

20、如土委地:委,堆积。

三、通假字1、砉然向然:“向”通“响”,声响。

2、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指支脉。

3、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1、为(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2)吾见其难为:动词,做。

(3)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庖丁解牛知识点分类总结

庖丁解牛知识点分类总结

庖丁解牛知识点分类总结1. 事物本质的认识庖丁解牛故事中,庖丁在切割牛肉的过程中观察到了牛的骨骼、肌肉和脂肪等结构,从而领悟到了牛的解剖结构和本质。

这个故事寓意着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

只有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在哲学、科学和艺术等领域,都需要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够得出真正的结论和见解。

2. 技艺的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还可以理解为对技艺和工艺的理解和领悟。

庖丁是一位精湛的厨师,他对牛的解剖结构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将牛肉切割得非常精准和工整。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在学习和掌握技艺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和领悟技艺的本质和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动作和操作。

只有对技艺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够真正做到炉火纯青,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和产品。

3. 人生境界的领悟庖丁解牛的故事还可以引申为对人生境界的领悟和超脱。

庖丁在切割牛肉的过程中,领悟到了牛的本质和结构,从而启发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需要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事物深刻的思考和领悟,从而能够超越物质的层面,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洞察。

庖丁解牛的故事对人们的人生观和境界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提醒人们要在琐碎的生活中保持对人生的领悟和体悟,从而能够拥有更高的境界和修养。

4. 庖丁解牛在哲学上的意义庖丁解牛故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用来阐释道家哲学的观点和思想。

道家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变化和无常的,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领悟,才能够认识到事物的真实面目。

庖丁解牛的故事被用来比喻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和体悟,阐释了道家对于事物本质和真理的看法,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超然境界和本质观念。

5. 庖丁解牛在教育上的意义庖丁解牛故事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被用来教导学生深入思考和领悟。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对事物的深刻思考和认识,不断拓展认识的边界,从而能够得到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见解。

《庖丁解牛》知识点

《庖丁解牛》知识点

(5)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
(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见放为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 反诘,呢)
(1)乃中《经首》之会
(副词,又)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才) 乃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然)
(4)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是)
(5)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1)肩之所倚
(助词)
(2)某所,尔母立于兹 (处所,地方)
(剖开)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理解,懂得)
解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解答,解释)
(4)天下土崩瓦解
(分裂,涣散)
(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 (解救,消除)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替,给)
(2)吾见其难为
(做)
为 (3)视为止,行为迟
(因为,由于)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是)
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
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 乙事实
3.词类活用:
(1)以无厚入有间 (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2)良庖岁更刀
(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3)族庖月更刀
(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也”表判断) 臣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3)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道 (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思想,学说) (说,谈论)
(5)怀其璧,从径道亡
(路,道路)
(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1)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二)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二)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二)一、故事梗概《庖丁解牛》讲述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

庖丁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他解牛的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文惠君观看庖丁解牛的过程,被其技艺所折服,于是向庖丁请教解牛的秘诀。

二、道家哲学思想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的技艺之所以高超,是因为他顺应了牛的自然结构。

庖丁说:“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句话表明,庖丁解牛时,遵循了牛本身的结构和规律,如同舞蹈般和谐。

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是道家哲学的核心。

2. 无为而治庖丁解牛的过程,体现了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念。

庖丁不刻意追求解牛的速度,而是让牛的自然结构引导他的动作。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事物自有其内在规律,人们应顺应这些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以柔克刚庖丁解牛时,用的是一把很薄的刀,却能游刃有余地解开牛的筋骨。

这体现了道家以柔克刚的思想。

道家认为,柔弱之处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力量,通过以柔克刚,可以轻松应对各种问题。

4. 道法自然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

庖丁解牛的故事,正是这一原则的生动体现。

庖丁说:“吾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这句话表明,庖丁解牛的技艺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技巧,达到了道的境界。

三、知识梳理1. 庖丁解牛的技艺庖丁解牛的技艺非常高超,他能在牛的身体中游刃有余地解开筋骨,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

庖丁解牛的技艺得益于他对牛的身体结构的深入了解,以及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2. 文惠君的感悟文惠君观看庖丁解牛的过程,深受启发。

他认识到,庖丁解牛的技艺并非仅仅依靠技巧,而是遵循了道的原则。

文惠君从中领悟到,治理国家也需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 道家哲学的体现《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的过程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道法自然等。

这些理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修身养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生活中的应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庖丁解牛的知识点总结

庖丁解牛的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庖丁解牛的学问点总结《庖丁解牛》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名篇,通过描述庖丁割牛的技艺和才智,来论述人与自然、人与道的关系。

庖丁解牛的学问点如下:1. 辨析牛肉的结构和解剖方法。

庖丁在解剖牛时,格外了解牛肉的结构,能精确处理和切割每个部位。

这种辨析牛肉的力量体现了庖丁格外生疏解剖学学问,了解牛的身体构造。

2. 辨析牛肉的质地和味道。

庖丁对牛肉的质地和味道有很高的推断和鉴别力量。

他知道哪些部位的肉质鲜嫩,适合烹饪,哪些部位的肉质粗糙,适合煮汤。

他能够精确推断每块肉的质地和味道,并加以处理。

3. 融会贯穿的技艺和才智。

庖丁的技艺和才智不仅仅局限于解剖牛和烹饪技巧,还包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道的领悟。

他将自己的技艺和才智与道相结合,通过割牛来表达自己的领悟和对宇宙真理的理解。

4. 顺应自然和道的原则。

庖丁解牛的过程中强调顺应自然和道的原则,不做过多的干预和人为的破坏。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看,顺应生命的本真,将牛肉分解和处理成各种菜肴,使每块肉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 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

庖丁的解牛过程中暗含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理解。

他通过观看和处理牛的身体结构,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不行逆转的过程。

他将死亡视为自然的过程,不加干预,顺其自然。

6. 敬重生命和遵循道德的原则。

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敬重生命,遵循道德的原则。

他不滥杀无辜,将死亡视为自然的过程,不附加情感和个人意愿。

他通过对牛的处理,呈现了一种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境界。

7. 追求自由和超越。

庖丁通过解剖牛的过程,表达了对自由和超越的追求。

他通过对肉体和现象的剖析,超越了表面的形态,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他通过解牛,以食物为媒介,追求灵魂的升华和人生的意义。

《庖丁解牛》这篇名篇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才智和人生哲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成长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最新)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最新)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最新)一、背景介绍《庖丁解牛》是《庄子·内篇》中的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家庄子。

庄子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才华,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故事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二、原文解析1. 原文摘录```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 逐句解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是厨师,文惠君是梁惠王。

庖丁在为文惠君解剖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描述庖丁解牛时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动作。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形容庖丁解牛时刀法熟练,声音和谐。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的解牛动作如同《桑林》舞曲般优美,符合《经首》乐章的节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文惠君赞叹庖丁的技艺高超。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他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越了技艺的层面。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刚开始解牛时,看到的只是整头牛。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三年后,已经不再看到整头牛,而是看到牛的各个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哲学观点,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学习《庄子》散文生动活泼、如行云流水的文笔。

2、学习《庖丁解牛》,从课文的故事中领悟: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3、赏析文中所创造的庖丁形象,掌握稳重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或稍后,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

他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字词汇总通假字砉然向然(向,通响)技盖至此乎(盖,通盍)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一词多义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然砉然向然/ 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乎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古今异义词(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获得(5)每至于族族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6)吾见其难为难为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7)因其固然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词类活用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重点语句倒装句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合乎《桑林》之舞(此处“乎”相当于“于”,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省略句如土委(于)地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判断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也”表判断)臣所好者道也。

(“……者……也”表判断)内容分析理解主旨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踦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

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

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把握重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解牛”这件事情,是一件带着野蛮挟着腥风血雨乃至腥臊恶臭的事情。

所谓的“君子远庖厨”,说的就是这种庖厨之事难登大雅之堂,是遭君子鄙夷的,是君子所不能靠近的,是有违于翩翩君子的“仁爱”之心的,是有违于圣人君子的“仁义道德”的。

然而,庖丁却将这样的一件事情,做成了合乎音乐和舞蹈的行为艺术。

凡庖丁双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到的地方,都会发出“砉然”、“騞然”的声音。

所谓“砉然”、“騞然”,那是一种如“破竹”的声音,是一种畅通无阻的声音,像是撕布裂帛,又像是抽刀断水;全然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在肉市中常常听到的不绝于耳的“咣”“咣”的抡锤挥斧的劈斫砍剁之声。

“砉然”、“騞然”的声音,让人觉得清脆悦耳,让人听出柔中带刚,让人听出行云流水,让人听出抑扬顿挫,让人听出举重若轻。

难怪庄子说,这种声音是合乎音乐的:有旋律,有节奏,有轻重快慢。

这当然是艺术,庖丁将解牛这种下里巴人的五大三粗的野蛮行为,做成了阳春白雪的文明艺术。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庄子所谓“目无全牛”,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入了解之后的境界。

一个优秀的“庖”,他不仅要知道牛的长相,哪里是头,哪里是腿,他还要透过表面看到牛的内部的生理结构,哪里有骨头,哪里是筋络。

目无全牛,要求对事物的本质,有着清晰而充分的认识;不仅要了解事物的现象,还要掌握事物本身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这种规律,就是庄子所谓的“道”了吧。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自然地牛也有“牛道”。

这所谓的“道”,自然是要比一般所谓的“技术”(也称“术”)高得多的境界。

“术”是方法层面的,是操作的;“道”是哲学层面的,是指导操作的,是一通则万通的理念和意识。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了解了牛的生理构造,懂得了事物的内部机理,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凭借超越感官的“心”和“神”,来操纵事物,这就是所谓的“神遇”。

眼耳鼻舌的感官所获,只能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真正深入事物的本质,必须也只能依靠“心”、“神”,这就是所谓的“官知止而神欲行”。

如此,就可以“依乎天理”而行事。

此处讲的“天理”,就是“天道”,就是事物的自然而原本的样子,就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就是庄子所宣扬的高于一切的“道”。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良庖”,就是“良好的‘庖’”;他们一般来说每年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割肉。

“族庖”,就是“一般的‘庖’”;他们一般来说每个月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砍骨头。

而“优秀的‘庖’”则“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卓越,是一种闲庭信步的洒脱。

要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需有两个条件:一是所用之刀要够薄,二是施展的空间要够宽。

庖丁说,刀刃是“无厚”的,那关键就在于要找到任人施展的空间:“节者之间”——也就是上文说到的“大郤”“大窾”。

这种空间,只属于“目无全牛”者,只属于懂得了“道”的人。

所谓的“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规律。

懂得“道”的人,是用不着和“困难”面对面的,他会在“困难”和“困难”之间找到缝隙,他会绕道“困难”的一边,从旁超越它,继续赶自己的路。

如此“游刃”,必定“有余”,也就必定轻松如意。

庄子所谓的“游刃有余”,和“经验”有关,但又“无关”。

其“有关”,在于一个优秀的庖丁需要在实践经验中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其后,就和“经验”“无关”了。

一个“目无全牛”的庖丁,他的眼里掌握了牛的各个生理构造,哪里是“骨头”,哪里是“经络”。

然后,他要在这些骨肉之间找到“大窾”找到“大郤”,于是,便能“游刃有余”。

也就是说,一个人了解了事物的内部规律之后,剩下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努力寻找到各种“有”之间的那个“无”,然后在“无”处下工夫,便是所谓“游刃有余”。

知识迁移文言文阅读陆游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1.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B.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C.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D.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1)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2)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参考答案1.A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例如,文言标志性词语“者”“若”“之”;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父兄”。

句意: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

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

2.(1)用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训导他们,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

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

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

(2)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待,不要留下后悔、遗恨。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训、游、药石、后悔。

拓展阅读庄子的意义《庄子·外篇·天地》里写了这样一则故事:“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佚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