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说课稿_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优质说课稿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优质说课稿(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呢?最初,人们是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对元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的。
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特别是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通过第四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二节,主要讲述元素周期律,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 3.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
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内容,“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节要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在进行元素周期律的说课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首先,我们来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历程。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的发现是基于他对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深入研究。
他发现,这些性质在元素之间呈现出周期性的重复,从而提出了元素周期律。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元素周期律的内涵。
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元素的原子半径、电负性、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等方面。
例如,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原子半径先增大后减小,电负性先减小后增大,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则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此外,我们还要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将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归为同一族。
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和18个族,其中1-2周期为短周期,3-6周期为长周期,7周期为不完全周期。
族分为主族、副族、第Ⅷ族和0族,每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元素的焰色反应来展示元素的周期性变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元素的化学反应来进一步说明元素周期律。
最后,我们要强调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元素周期律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反应规律,而且在新材料的发现、药物的合成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世界的内在联系,为未来的化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讲解,我们相信学生能够对元素周期律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将能够运用这一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元素周期律课标点击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原子组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3、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和网络学习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2、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2、“位、构、性”的推导教学难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元素周期律涉及的知识点有: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②元素周期律;③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讨论探究:比较适用于知识点①,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抽象概念,而且中学阶段无法利用实验说明电子排布的规律,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适合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2)试验探究法:第②部分内容值得试验探究,其原因是: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正是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Na、Mg、Al、Fe、Cu等的性质和非金属元素Cl、S、N等性质的知识后,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体验。
有了这样的知识体验,就需要有一个规律加以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实践检验结论,用结论指导实践。
(3)合作交流:适合第③部分内容,有了第一节和本节的前两部分的知识基础,加上本部分内容的相关材料广泛,易于获得,适合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协作,讨论。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授课主题元素周期律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要点一、原子结构及表示1.原子的构成(注:碳12质量的1/12等于1.66×10-27 kg)质量/kg 相对质量电量作用原子原子核质子 1.6726×10-27 1.007 +1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中子 1.6749×10-27 1.008 0 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核素种类核外电子9.109×10-311/1836 -1 核外电子排布决定化学性质AZ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2.原子微粒间的数量关系: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②中性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③阳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④阴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3.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是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如:(2)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结构示意图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结构示意图中,二者则不相等,其差值均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
例如:要点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多电子的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所以它们通常运动的区域离原子核也远近不同,也就有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也就有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电子层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我们就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元素周期表》 说课稿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 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第一节内容。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以及化学键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划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
教材以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逐步深入地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元素周期表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一些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但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内容,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形象的图表来帮助他们掌握。
在认知能力方面,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较为复杂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划分以及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的关系。
(3)能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元素周期表的简洁美和规律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第二课时,包括探究归纳元素周期律内容及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众所周知元素周期律在高中教材知识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地位。
这源于:首先,元素周期律中蕴含的化学学科思想(如物质分类思想和元素周期律思想),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具有指导和解释作用,又具有巩固和系统化作用。
其次,元素周期律帮助学生建立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联系,能从微观实质上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的现象以及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后,元素周期律鲜明地体现着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因此讲好这节课是每个化学老师的必修课,对此,我主要的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为什么我要强调科学探究呢?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科学探究既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课程内容,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对于本节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学生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而这恰好与我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而在内容编排体系方面,因为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中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与递变性,那么本节则以元素周期表横向结构为线索,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这种编排体系,既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也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周期律质的深刻理解。
按照“人教版”教科书教材内容的呈现思路,在学习元素周期律这一节内容时,第一部分讲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二部分则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利用学生已熟悉的1- 18号元素来探究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中的一节课程,主题为《元素周期律》。
•本节课程内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本节课程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和规律,以及掌握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周期规律。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
•了解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2.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基本信息。
•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预测其一些性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周期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
•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和周期规律的理解。
•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元素的常见符号让学生熟悉,并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元素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2. 介绍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基本结构•通过简单直观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方式。
•强调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规律的原因。
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即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规律性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中横向排列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纵向排列的元素具有递增的原子序数。
4. 探究元素周期表的运用•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发现元素周期律对于预测元素性质的作用。
•引导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基本信息和了解元素的一些性质。
5.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高中化学优质课《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共安排三个课时,第1课时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2课时为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为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1、教材地位和作用中学化学是从元素周期律开始,系统的研究微观世界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它帮助学生整合以往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习选修3的相关内容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处理将本节课设计成两个板块,板块一:探究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自主学习。
板块二:探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这部分内容在课堂进行探究式学习。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部分知识,具备一定记忆化学的知识基础;2、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具备一定理论基础;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4、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前微课的学习,能运用符号表征元素的性质,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2)认识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2、评价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本质的认识进阶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2)通过对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实验探究与实验创新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五、教学思路:本节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课前微课:让学生自主探究原子半径、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数周期性变化;二是课堂上探究性学习:探究元素金属、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三是课后的延续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下文是关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说课稿范文。
欢迎参考!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一)
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低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本节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具体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学习的探究性。
本节教学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了解了钠镁铝铁等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巩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 / 6
知识与技能要求:了解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过程与方法要求:培养学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三、本节教学难点与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了解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过程与方法要求:培养学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1、回忆有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听写1——18号元素符号以及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件(课件出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与交流]请大家总结一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有何规律性变化?
[归纳与整理]
板书二、元素周期律
课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2 / 6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
1~2 1 1~2
3~10 2 1~8
11~18 3 1~8
结论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讲述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从1个递增到8个的情况(H、He除外),这种周而复始的重现(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性。
这就如同我们一年四季更替及每天都是24小时一样。
因此,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便称之为周期性变化。
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新课程人教版《化学(必修II)》的第一章,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3 / 6
深理解。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2、本节教材简析
《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
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通过归纳1-20号元素的性质,(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4 / 6
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
二、说教法、说学法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已经从知识观认识到,知识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认识主体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的产品,有相对的客观性,是开放的、发展的。
新课程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把知识由外部传输给学生的过程,相反,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原始观念为基础,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主要采取引导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自主发现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以及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引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自主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自主建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三、说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复习原子结构,由已知推出未知。
5 / 6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给出数据让学生自主总结出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质量小、速度快、运动空间小)
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
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