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101结构概念体系分析
超高层建筑特点代表

台北101大楼(台北国际金融大厦)概况:2023建成,地下5层,地上101层,总高508米,目前世界排名第一。
结构形式: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计: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抗风设计:基本风压:0.85kN/m2 (n=100)其中n:重现期体系分析:(一) 6层高的裙房,裙房基础与主楼相连,地上部分与主楼断开。
(二) 周边对称设立8根大箱形钢柱(截面尺寸由2.4 x 3.0缩小到1.6 x 2.0米,钢板厚度由70缩小到50mm)以及12根小箱形钢柱(截面尺寸1.6 x 1.6米和1.2 x 2.6米两种),在26层以上只剩下8根大箱形钢柱直到90层,为增长结构刚度62层以下箱形柱子里面浇筑C65混凝土。
(三) 从基础顶至26层为倾斜柱,设立3道巨型梁;27层以上为竖直柱,每隔8层设立1层楼高的巨型梁,并有水平桁架加劲,形成的巨型框架符合节节高形象规定。
(四) 核心筒为16根箱形钢柱与斜撑组成正方形桁架筒,延伸至95层,在9层以下钢柱与600mm厚的混凝土剪力墙浇筑成整体。
96层以上退缩为4根箱形柱子,为增长结构刚度箱形柱子里面浇筑C65混凝土。
亮点:(一)为达成舒适度的规定(台风时,大楼顶部办公室的加速度达成6.2cm/s),在87~92层之间设立悬挂式重力摆锤(直径5.5 m)以及阻止位移过大的阻尼系统。
(二)为减小屋顶尖塔的鞭梢效应,在498~505米之间设立两组共21t重的调质阻尼块。
小结:巨型框架的抗侧刚度较好,抗扭刚度略差,扭转周期与平移周期相差较多(T扭/T1=4.87/7.02=0.69),抗扭刚度尚好。
上海金茂大厦概况: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1998年建成,地下3层,地上88层,总高421米。
结构形式: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伸臂结构,总高宽比为7抗震设计:按7度抗震设防体系分析:•外框架8个钢筋混凝土大柱子和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组成抗侧力体系。
8个钢筋混凝土大柱子除配置钢筋外,两侧还配置型钢骨架(型钢之间采用斜向加劲杆连接),含钢骨率仅为0.48%大大低于钢骨混凝土最低含钢骨率的规定,按钢筋混凝土计算。
从台北101看超高层建筑与结构

3.1由结构构思催生的高层建筑造型艺术创新美学就是优良与质量的一种表现,好的建筑作品必须永远是美学上恰当的,这种恰当必须与美的失误对立分明,设计师必须表现出关心美学并且追求建筑的优美。
高层建筑作为一种长久存在的结构物,它们的外观也应该表现出永久和优良,而建筑的结构是它的承重骨架,建筑的造型、空间等内容都依赖于它,一旦骨架形成,建筑物的形体也就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一部建筑的历史也许可以被形容为“织物”,如果将作为工具的结构艺术,即材料、施工方法、构造方法,理论作为经线,那么建筑形态即造型美和审美性就是纬线。
如果在建筑造型的设计过程中,脱开结构的制约、启迪与造型作用,只注重功能分析与艺术上的遐想,这无异于脱离人体的骨骼去进行人体的创作,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对结构技术的着力渲染和特意强调对启发建筑设计构思灵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当今结构技术表现已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成为高层建筑造型设计中结构构思的重要部分,它打破了以往单纯从形式美学角度追求造型表现的套路,开创了以造型创意为目的,从结构技术角度出发,通过技术性思维以及捕捉结构受力特性、几何特征与建筑几何造型内在联系的方法,去寻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使高层建筑的结构表现服从造型表现,将工业技术融入造型艺术之中。
高层建筑形象的塑造主要依赖对结构形态美的正确表达,在高层建筑形象塑造中,我们应当去发掘结构构思与建筑形象个性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
无疑,这是我们克服高层建筑创作中模式化弊病的一条重要途径。
3.1.1 高层建筑形式的逻辑以结构形式的力学性能为基础一座高层建筑的形式,不仅要表现简洁、有秩序和令人愉快的美学特征,还要体现着高效能的结构体系,否则它是不易于被社会所接受。
影响高层建筑形式的因素众多,诸如美学、功能、经济与文化,然而由于结构的因素对于高层建筑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所以在本部分将论述高层建筑结构形式的力学性能是如何影响高层建筑造型创意的构思发展。
台北101大厦及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建造和评价监测详细资料

该建筑的设计可抵御世界上最强台风(平均风速为每小时230公里)的风力载荷。在加拿大和美国进行了精确的风洞测试,以 确定建筑物上的潜在风压,并以此确保台风期间建筑物的最大舒 适程度。
d、16根支柱构成了该建筑的核心。
单个的控制系统可改变温度和风速。
可按照要求为计算机机房独立提供24小时冷却水供应。
直接数字控制便于通过楼宇管理系统来灵活调节服务时间、温度和 气流标准。可对每个变风量系统盒进行独立和远程控制,这样可以 按照要求在标准空调时间内和时间外均可提供独立的通风换气或 制冷服务。
制冷能力
该建筑物每个楼层的空气处理和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可适应下列 负载密度的要求:
平均乘梯等待时间少于30秒。
货梯/消防梯
共有3部货梯,其中一部承载能力为4000公斤,运行速度为每 秒3米,另外两部承载能力为1350公斤,速度为每秒8米,可 满足建筑物所有楼层的需要。
电梯间的尺寸具体如下:
承载能力为4000公斤的电梯:2.05m(W) x 2.35m(D) x 3.4m(H),电梯门的规格尺寸为1.62m x 2.4m。
抗弯框架体系
a、地震发生时,巨型柱外部包裹的韧性钢腹板可增强拉力,使 建筑的八个部分不向外倾斜。
巨型外伸钢椅架
1横跨在每层柱体间的外伸钢椅架可将各柱体固定在一起,可有 效加大建筑的宽度,抵抗因强风或地震活动而施加的侧力。
逃生方式
该建筑包括四部紧急出口楼梯和与中央控制室直接相连的紧急 电话。
钢筋混凝土核心的每个拐角处都有两部1.25米宽和1.55米宽的 完全防火的楼梯。
5.每一典型写字楼/交易大厅均安装有一氧化碳控制和监测系 统。二氧化碳的标准符合IAQ的一级目标。
台北101工程介绍

台北101工程介绍台北101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竹子结构,象征着大地与天空的融合,以及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它的外观独特,形如竹节,外墙覆盖着8000多块负离子型玻璃幕墙,反射出不同的色彩,犹如一座宏伟的水晶宫殿。
在施工过程中,台北101采用了许多创新的工程和建筑技术,以解决超高层建筑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防震技术。
台北101位于地震带附近,所以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了地震造成的影响。
为了应对地震,台北101采用了一种名为“巨引樑”的装置,可以在地震发生时稳定大楼,并分散地震能量。
巨引梁系统是一种巨大的防震装置,由多层的钢筋混凝土梁构成,这些梁通过局部加厚来增加刚度,并连接到总梁上。
当地震发生时,巨引梁系统可以分散地震能量,并吸收震动。
这种防震技术使得台北101可以在地震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保护内部的人和设备免受损害。
台北101的另一个创新是其空中花园。
这个空中花园位于大楼的顶部,面积为660平方米,是一个独特的露天景观区域。
其中有许多种植着各种植物的花园和一个宽敞的露天平台,可以供人们欣赏台北市的美景。
这个空中花园不仅为大楼内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也为该地区的环境增添了一片绿色。
台北101还采用了多项环保设计和技术,使得它成为一座环保友好的建筑。
其中一个重要的设计是它的太阳能电池板。
大楼顶部覆盖着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收集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供楼内使用。
这项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能源浪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台北101还具有一流的设施和高效的建筑物管理系统。
它拥有高速电梯,可以将人们从底楼运送到顶楼,只需40多秒。
建筑物管理系统可以监控和调节建筑的各种设备和功能,以确保大楼的舒适和安全。
总的来说,台北101是一座创新和美丽的超高层建筑。
它不仅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还采用了许多创新的工程和建筑技术,以确保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仍然保持稳定。
通过其环保设计和高效的建筑管理系统,它还展示了一座现代建筑如何减少能源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
台北101大厦工程方案

台北101大厦工程方案1. 项目背景台北101大厦是一座位于台湾台北市的摩天大楼,也是全球最高的建筑之一。
这座建筑的建设是为了承载多种功能,包括商业、办公、观光和餐饮等,因此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安全、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2. 项目概况台北101大厦总高度约508米,拥有101层楼。
该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包括一些具有创新设计的结构元素,例如双层风挡玻璃幕墙和钢索悬吊装置。
此外,项目还包含丰富的公共设施,例如购物中心、展览空间、观光平台等。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并确保它们之间的融合和协调。
3. 工程方案3.1 结构设计在台北101大厦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超高层建筑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风荷载、地震、结构稳定性等。
在此基础上,工程方案将采用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钢框架和钢索悬吊系统,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利用BIM技术进行结构分析和模拟,以实现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施工过程的精准控制。
3.2 基础设计由于台北101大厦地处台北盆地,地震活动频繁,因此基础设计需要特别加强。
工程方案将采用深基础和抗震支承设计,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和风灾情况下的稳固性。
此外,还将在项目周边进行地质勘测和基础加固工程,以消除基础设计风险。
3.3 机电系统台北101大厦作为超高层建筑,其机电系统包括电梯、空调、给排水和消防设备等,需要满足建筑的大容量和高效能要求。
因此,工程方案将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与建筑自动化和能源管理相结合,以提高建筑运营效率和节能减排水平。
3.4 建筑外立面台北101大厦的外立面设计将采用双层风挡玻璃幕墙,以提供良好的隔热和防风性能。
同时还将考虑到太阳辐射和自然采光,以保证建筑内部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3.5 可持续性设计在工程方案中,将特别关注台北101大厦的可持续性设计,包括地热能利用、雨水收集和再利用、建筑绿化等,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其可持续发展水平。
台北101大楼等建筑介绍

台北101大楼: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在台北盆地的范围内,又有三条小断层,为了兴建台北101,这个建筑的设计必定要能防止强震的破坏。
且台湾每年夏天都会受到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影响,防震和防风是台北101两大建筑所需克服的问题。
为了评估地震对台北101所产生的影响,地质学家陈斗生开始探查工地预定地附近的地质结构,探钻4号发现距台北101 200米左右有一处10米厚的断层。
依据这些资料,台湾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大小不同的模型,来仿真地震发生时,大楼可能发生的情形。
为了增加大楼的弹性来避免强震所带来的破坏,台北101的中心是由一个外围8根钢筋的巨柱所组成。
但是良好的弹性,却也让大楼面临微风冲击,即有摇晃的问题。
抵销风力所产生的摇晃主要设计是阻尼器,而大楼外形的锯齿状,经由风洞测试,能减少30-40%风所产生的摇晃。
台北101打地基的工程总共进行了15个月,挖出70万吨土,基桩由382根钢筋混凝土构成。
中心的巨柱为双管结构,钢外管,钢加混凝土内管,巨柱焊接花了约两年的时间完成。
台北101所使用的钢至少有5种,依不同部位所设计,特别调制的混凝土,比一般混疑土强度强60%纽约世贸中心:高度双子大楼110层,高约415米(另有411米、417米的说法),在1973年举行落成仪式时是世界最高的建筑(之后两年即被同样层数443米高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超过),现在仍是纽约最高的建筑。
除两座110层的高楼外,世界贸易中心还包括海关大楼、酒店、商业等5座建筑和一个广场,占地16公顷,总面积达92.9万平方米。
据报道,完全倒塌的包括双子大楼和7号楼。
结构双子大楼高宽比为7:1,由密集的钢柱组成,钢柱之间的中心距离只有1米多,所以窗都是细长形,身在室内没有大玻璃造成的恐惧感。
密密的钢柱围合起来构成巨大的方形管筒,中心部位也是钢结构,内含电梯、楼梯、设备管道和服务间。
两座塔楼都能提供75%的无柱出租空间,大大超过一般高层建筑的使用率,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空间。
世界第一楼_台北101大楼之结构设计

BUILDINGCONSTRUCTION建筑施工第27卷第10期Vo1.27No.10世界第一楼—台北101大楼之结构设计□谢绍松张敬昌钟俊宏(永峻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台湾)【摘要】超高层大楼的设计,对于其安全的要求远高于一般建筑,台北101大楼基础板为3.0 ̄4.7m厚的钢筋混凝土实心板,板下配置380根φ1500mm、平均入岩深度23.3m的基桩(主楼部分);上部结构主要由巨柱、核心系统与外伸桁架等组成,从地基处理和构造设计上确保了超高层大楼的安全可靠度。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台北101大楼地基基础建筑设计结构设计钢柱混凝土【中图分类号】TU973.+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1001(2005)10-0001-04World'sNo.1Skyscraper—StructuralDesignforTaipei101【作者简介】谢绍松先生,台湾永竣工程顾问股份公司总经理;张敬昌先生为工程项目设计经理;钟俊宏先生为工程项目监造经理。
联系地址:台北市安和路2段63号10楼,电话:(02)2706-2324。
【收稿日期】2005-09-280前言台湾的超高层建筑多集中在台北、台中及高雄等三大都会区,完工时间则集中于上世纪90年代,位于台北市楼高244m的新光站前大楼于1993年兴建完成后,取代了222m高的高雄长谷世贸大楼而成为台湾的最高建筑,此一高度排名维持到1997年在总高347.6m的高雄建台85大楼完成后才有所变动,当时高雄建台85大楼以屋顶高度为比较标准时,排名为世界第六,也同时将台湾的超高层建筑推上国际舞台。
而当时屋顶高度442m的美国芝加哥SearsTower坐拥世界最高建筑大楼的宝座已长达23年之久,即使到了1998年马来西亚双塔完成后,以楼高451.9m取下以结构高度为评比标准的第一名,美国SearsTower仍然在屋顶高度、使用楼层楼板高度与天线高度的排名上维持第一。
台北101大楼相关技术介绍

台北101大楼是台湾建筑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工程。
台北101原名台北国际金融大楼,它是由台湾11家企业联合组成台北金融大楼控股有限公司投资承建的,股东包括台湾证交所、中华开发、中联信托、国泰人寿、台新银行等岛内知名企业。
1997年,大楼以BOT(建设、经营、转让协议)的形式取得土地开发权,1998年10月破土动工,1999年7月主体工程开工,投资总金额超过500亿元新台币(下同,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
2003年7月1日,大楼举行上梁仪式,第101层楼塔尖结构体宣告完成。
2004年完工投入使用。
整栋大楼的造型呈向上展开的“花开富贵”形状,寄托着设计单位的无限希望。
台北101长宽各150m,总面积30277m2,塔高508m,世界第一高,26层以上以8层为一单元。
主要由巨柱、核心系统及外伸桁架梁。
巨柱自地下5层至地上90层,最大尺寸为2.4mx3m。
台北101是第一座盖在强风地震频繁地区的超级高楼。
台北101的架构由3种不同的结构部件紧密结合而成,每一种分别用来承载不同的载重。
大楼每一面都有成对的2.4×3公尺超大型柱子,建物核心另有16根柱子,两者合起来形成垂直支撑架构。
超大型柱子外部围绕着犹如蜘蛛网的韧性抗弯构。
这是一种有弹性的钢骨架构,地震时会适量弯曲。
真正的创新是连接所有柱子结构。
每8层楼就有一个专用机械楼层,其中包含一层楼高的巨大钢制悬臂椼架(outrigger truss)。
这些椼架负责连接建物中心的柱子以及外围的超大型柱子,有效地扩大建物宽度,避免倾覆。
这就好象滑雪的人有了滑雪杖——将中央主结构连接到宽大的地基,这一来就不容易倾倒了。
台北101是位于强风地震频繁地区的超级高楼。
为抗风和地震设置悬浮阻尼球。
悬浮阻尼球是个直径5.5m,重达800吨的大圆球,从92楼悬挂下来,作为大楼吸收风力的装置。
强风出现时阻尼器会摆动,大楼其它部分就可保持稳定,从而保护台北101的建筑主体,避免大楼在强风中大幅晃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北 101 大厦概念设计引言对人类而言,高度代表雄伟、开阔。
站的越高,越接近天空,更易于让心灵产生崇敬感。
古时候.人类的建造技术不发达.对自然地貌的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
吕氏春秋·离俗篇》中的”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指的就是对于高的崇敬,对天的顶礼膜拜。
如今,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世界都市化进程中的趋势,而高楼中的高楼一一摩天楼更是成为了风靡世界的体现财富与科技实力的标志。
虽然其自身具有经济性差、能耗高、产生废弃物量大等缺点,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较少建造,但是许多经济处于崛起阶段的地区仍然对其趋之若鹜,因为摩天楼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物质功能,代表了一种人类文明的成就。
成为了展示信心与实力的平台,化身为记录人类追求梦想的纪念碑。
设计一栋有代表性、地标性的超高层建筑,我认为技术方面,建造方面的要求固然很高,但是文化表现更为引人。
高层建筑,在西方象征对未知的崇仰、征服和追求,在东方则代表着对未来更宽阔的视野和包容。
“登高”是为了“望远”,高,追求的不应该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渐生长,宛如花开般节节登至富贵顶峰。
纵观世界众多高层,最让我留心的就是那全球独特的多节式超高层摩天大楼----台北 101设计理念1 0 1 大厦的创作构思溯源深层文化,秉承传统的东方哲学思想,以现代科技的建筑语言加以诠释,取吉祥高升、富贵饱满之含义。
追求回归传统,探索地方主义精神在摩天楼中的体现,试图以中国传统之木构架重塔楼的建筑形态来塑造现代观念的摩天大厦。
塔楼平面呈正方形,符合唐代四方形平面宝塔的型制,并且四隅有小阶角。
这是种常见于须弥座和喇嘛塔的装饰手法以免形体过于庞大而显得呆板。
平面下小上大,塔身向上收分,墙面散发着琉璃绿光。
大厦外观分为九段,暗示着九级浮屠之制,塔楼顶部则接近塔刹的形状。
每级分段的分解采用花瓣式对开。
主塔形式较接近阿育王塔的山花蕉叶形,花也向外翻开,中央突出花蕊,是唐宋营造法较为常见的形式。
如今在我国泉开元寺内仍有留存。
西方基督教尖塔有通向天堂之意.东方的佛塔则成为沟通人与极乐世界的桥梁。
除礼佛之外,又兼有祈圣纳福之义。
在本案的造型中.设计师舍弃了传统的习惯于将摩天楼统一大体量化的概念,而是采用多节式的外观,斗呈上大狭小的形状.层层相接形成竹节状.宛如竹子节节升高.柔韧有余,象征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含义。
所谓高者,登高望远也”,以达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利用透明材料形成视觉的穿透效果。
斜立面与多层次的结构犹如花开绽放,富贵饱满,实现一花一世界,一台一如来,台台皆世界,步步是未来的东方哲学理念。
同时在细部组件中亦有咬钱龟、祥云、龙头、如意等传统图腾和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意趣。
虽然摩天楼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但与上海的金贸大厦吉隆坡的佩重纳斯大厦一样该方案在建筑形态方面亦有着浓厚的东方意味。
可见现代摩天楼概念跨越东西方文化,艺术形式突破本土与国际的界限。
项目概况由李祖原建筑师设计的总高508米(含尖塔之高度)的台北101大厦位于台北市信义计划区。
于1997年开始规划兴建,历时7年.投入营建人力超过23万人次,于2004年12月31日正式竣工启用。
该大厦底层是商场,高层为办公区。
共101层.地下5层,裙房6层总高度达508米,被确认为目前世界第一高楼(2009)。
建筑工程造价280亿新台币。
101大厦堪称是一座垂直的城市,其空间庞大且功能完整。
内含地下停车场、购物中心健康俱乐部展览馆多功能宴会会议厅、金融服务区商务俱乐部、办公服务区、景观餐厅及观景台等。
大厦兼顾安全、防灾品质等多方面需求.与自然及周遭环境极其融合。
具有前瞻性的建筑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讯自动化设计使本建筑成为高科技的汇集点,以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三重考虑,展现经济、文化、科技的辉煌成就。
除了满足金融业,证券业银行总部企业总部内上万员工的办公之外更提供崭新的生活消费空间。
底部四分之一是商业用途,以水平空间为主,顶部的四分之三是办公用途,以垂直空间为主。
由于台北多飓风、烈日.所以设计者把广场的概念移入室内空间,塑造了一个由社交广场和都市街共同构筑的大型室内空间,提供具有生活性、舒适性的活动场所。
构造特点结构设计配合建筑立面的变化而有所限制,再加上地基大小和建筑法规的限制.规划之后的建筑高宽比达到了62:1,已经接近纽约世贸大楼的65:1。
由于处于地震带、台北受飓风的影响以及911事件带给人们深刻的反思.建筑结构体的坚固性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致使本摩天楼的结构系统方案的选择更加具有挑战性。
如采用筒中筒结构.其特点是密柱深梁,由每隔3米的外柱形成外筒,与由核心柱与核心斜撑形成的内筒通过桁架联系成为整体。
如果采用巨型桁架结构系统,则由16根巨型SRC边柱,即每隔8层设置一层楼高的巨型梁.与中央斜撑核心筒连接。
巨型构架的整体则类似由11个次结构所连接。
经计算机模拟计算、比较评估之后,决定采用巨型桁架结构。
主要考虑在相同的屋顶水平位移之下.该结构类型较为经济。
同时,无论对外开窗.内部空间使用,都较筒中筒容易。
巨型桁架系统可以满足强柱弱梁的需求.现场结合的接电焊量较少.不足之处是构件和细部设计较为不易。
实施方案中服务核内共有16支箱型柱.每8层构件成一个组,自主构成空间,如一个11层的组合建筑,以8根巨型钢结构圈梁和高性能混凝土强化建筑结构。
主楼四周每侧采用两根巨型钢柱延伸至90层.与H形梁组成抗弯构架,提供局部载重的迁移使用并提高结构强度。
62层以下的箱形柱内均灌注10000psi自充填高性能混凝土,使结构整体坚固程度远超过建筑法规之规定,可以承受2500年一遇的10级以上大地震。
台北 101 为大型多功能综合开放项目,主要用途为金融业务。
基地面积达 3 万㎡,是台北市繁华地段中绝无仅有的大规模方整地块。
为了给市民提供活动休憩的空间,本开发方案建筑红线退缩 35m,创造开放的公共空间共达 2.5 万㎡,建筑密度仅为 49.8%。
主体为 101 层摩天楼,平均单层面积为 1403~2393 平方米,皆为金融机构办公使用。
为提高抗风能力并保障最佳消防安全及机电供应效率,每 8 层设置一机械层,共有 11 层机械层。
大楼顶部为通讯塔,以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大楼为 SRC 钢骨加高强度混凝土结构。
全栋建筑的外墙采用玻璃帷幕墙,使用双层隔热清水玻璃,仅底部采用石材。
大楼地 5 层,全面开挖,单层面积达 2.4 万㎡。
筏基内安放储冰槽,以提供高效经济的空调系统。
裙楼有 5 层楼高,单层面积达约 1.46 万㎡,将成为“台北101”购物中心。
裙楼上部有高达 42m 的玻璃采光罩,覆盖 2887 ㎡的室内广场,将成为台北市最大规模的室内公共空间。
其他楼层则以挑空走道贯穿店面,提供悠闲地逛街购物空间。
结构系统简介本工程之地上结构包含一栋101层的塔楼及一栋6层的裙楼,两栋结构于地上部分以伸缩缝完全断开,地下室共有五层,且塔、裙楼相连。
地上结构除了塔楼钢柱大部分皆以高强度混凝土灌注之外,其余为纯钢骨结构;地下室中B1层为SRC梁柱构造,B2至B4层为RC无梁板构造。
101层塔楼的结构系统以井字形的巨型构架(Mega Frame)为主,巨型构架在每八层楼设置一或二层楼高之巨型桁架梁,并与巨型外柱及核心斜撑构架组成近似11层楼高的巨型结构(Mega Structure)。
塔楼的结构系统分为垂直系统及侧力系统。
垂直系统:楼层中混凝土直接承载于兼具模板及结构用途之钢承板上,并与钢承板结合成复合楼板,剪力钉则将钢梁及混凝土连结成合成梁(Composite Beam),荷重传递路径则经由复合楼板、合成梁、柱及基础。
柱位之规划简单归纳为内柱与外柱,服务核心内共有16支箱型内柱,箱型内柱由4片钢板经由电焊组合而成,中低层部分并以内灌注混凝土增加劲度和强度;外柱则随着楼层高度而有不同的配置,在26层以下均为与帷幕墙平行的斜柱,其每侧各配置两支巨柱及两支次巨柱,其中巨柱及次巨柱皆为内灌混凝土之长方形钢柱,另外每层配置4支双斜角柱。
角柱为内灌混凝土之方形钢柱。
而26层以上则在每侧配置二支铅直巨柱及6支H形斜柱,其中H形斜柱与外围边梁组成之构架配合每8层建筑立面形成一独立单元,并在建筑“斗底”处经由巨型桁架梁传递垂直力予巨柱。
另外因91层至101层楼地板面积明显减下,每侧配置方形钢柱并将载重直接传递至91层以下之服务核心钢柱。
侧力系统:侧力由服务核心内之斜撑构架、内外柱之间的巨型桁架梁、外柱及外围平行帷幕墙面之抗弯矩构架共同承担,其中巨柱、斜撑构架及巨型桁架梁提供主要的侧向劲度。
服务核心内的梁柱则大部分均以斜撑相连结以提供劲度,其中外侧的正中间跨度设置一倒V形同心斜撑,边跨则配置单一斜撑,另外部分边跨的斜撑为了配合建筑楼梯或电梯开门之需求而有些微偏心,另外在八楼以下,服务核心内之斜撑构架外则设计包覆60cm厚的RC剪力墙。
服务核心与巨柱及次巨柱之间,则配合建筑规划之11处机械层设置巨型桁架梁。
结构系统在设计过程以抗弯构架及同心斜撑构架组成之二元系统视之。
地上结构体系本工程之地上结构体包含1栋101层的塔楼及1栋6层的裙楼,两栋结构体于地上部份以伸缩缝形式完全断开,地下室共有5层且塔、裙楼相连。
在平面配置上,服务核内共有16根箱型柱,主楼四周每侧采用2根巨型钢柱(Mega column)延伸至90层,其最大尺寸达2.4 m × 3m× 80 mm。
主楼四周于26 F以下并另外配置1.2 m× 2.6 m~1.2 m × 1.6 m及1.4 m × 1.4 m ~1.6 m× 1.6 m等两种尺寸箱型柱,27 F以上则配合建筑斜面造型而使用H900 mm×400 mm~H1000 mm×500 mm之H形斜柱(Sloping Column)并与H型梁组成抗弯构架,主要在于提供局部载重之传递使用。
又为提高抗风劲度与强度,62层以下的箱型钢柱均内灌10000 psi自充填高性能混凝土,在立面配置上,图5为本工程之3种主要立面构架,其中X、Y方向各配置两组合计6道立面构架,服务核心的钢柱间以钢骨大梁、斜撑相连,斜撑主要为同心斜撑与V型斜撑,部分斜撑因开门需求而为偏心斜撑型式,但基于抗风劲度之需求予以加劲补强而未依偏心斜称细部设计之。
9楼以下之同心斜撑并与600mm厚之剪力墙浇灌一体以形成良好的水平力传递系统,机械层上下大梁问则以斜撑相接所形成的外伸桁架梁作为内外柱间的主要垂直剪力传递机构。
从宏观的角度;主楼结构主要是由巨柱、核心系统与外伸桁架梁等构件所组成的101层巨形构架(Mega frame)。
市民广场的屋顶结构为了满足建筑大空间与采光罩的设计要求,其屋顶结构为一水平跨径约76 m 之立体刚构架;藉由结构构件外露的方式所表现的特殊建筑造型,随着群楼电扶梯向上行进的动线中,视线仰望时的视觉惊艳则是一般商业大楼所无法提供的建筑与结构结合之空间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