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中医治疗现状

脂肪肝中医治疗现状
脂肪肝中医治疗现状

脂肪肝中医治疗现状

https://www.360docs.net/doc/664735814.html,/

脂肪肝可无症状,或以右胁不适隐痛、乏力、肝肿大、轻度黄疸等为主症,常继发于肥胖、消渴等病。其病位在肝,与胆、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多数学者按胁痛、积证、黄疸、肝著等辨证。普遍认为肝痞(或癖,即脂肪肝)多由酒食不节或膏粱厚味致湿浊内生,湿浊日久凝聚成痰,痰阻气滞,血行不畅,脉络壅滞,阻滞于肝,或情志不遂,肝气不舒,气机郁滞,血行受阻,日久而成[1,2]。

1 诊断

患者形体肥胖或消瘦,或见蜘蛛痣或见肝掌,舌苔白或白腻,舌质淡紫或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或弦滑。自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倦怠,胁肋胀痛或刺痛,右胁下有触压痛或可扪及痞块。血清学检查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2 治疗

2.1 中药治疗

2.1.1 辨证论治不同患者、不同病因及不同病理阶段有着不同的证候特点,故临床上分型较多。陈小舜[3]将其分为痰瘀互结型和肝阴不足夹瘀型,分别采用化痰消积祛瘀和养肝阴、清虚热、活血散瘀治疗。朱氏等[4]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痰瘀阻络三型,经分型治疗后,前两型有效率为100%,痰瘀阻络型为75%。程翔等[5]归纳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痰瘀内结四型。裴道灵等[6]分为:肝郁脾虚型以柴胡六君子汤加减,血瘀痰阻型以膈下逐瘀汤合四逆散加减,肝肾阴虚型以一贯煎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有效率为92.86%。庄千友[7]将本病分为湿热瘀结型、痰湿阻滞轻型、气血瘀滞中型、气阴两虚瘀血阻络重型四型,分别以茵陈蒿汤合导痰汤加减,苍莎导痰汤合五苓散加减,柴胡疏肝散加减,六味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治疗。总有效率达85%。总之,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分法,但都未离开郁、痰、瘀和肝、脾、肾失调这一病理实质,只是对主次症的不同重点把握。

2.1.2 专法专方

(1)祛痰化湿法:痰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痰聚于肝络,则肝气郁结,肝失疏泄,阻碍气分,则脾胃运化失职,痰湿之邪更为所化。骆丽娟[8]用化浊降脂法(黄芪、陈皮、苍术、茯苓、泽泻、丹参、郁金等),谭行华等[9]用抗脂益肝汤(田七、草决明、姜黄、何首乌、泽泻、荷叶、香橼皮等)治疗脂肪肝,临床疗效表明,祛痰化湿是治疗本病的重要途径。

(2)疏肝健脾法: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痰湿的形成与肝郁脾虚关系密切,而肝气得

舒,脾气得健,痰湿自化,另与化痰法合用,在临床上疗效明显。祝俊峰等[10]认为脂肪肝病机特点为肝脾肾不足,肝胆疏泄失调,湿热气血阻滞。故用自拟消脂汤(桑寄生、首乌、巴戟天各12g,象贝母、白芥子、赤芍各15g,枳壳、郁金各9g,泽泻、草决明、丹参各30g),治疗总有效率为97%。黄彬[11]自拟清肝祛脂汤(茯苓、何首乌、布渣叶、生苡仁、泽泻、丹参、柴胡、郁金、玄明子、荷叶等)治疗脂肪肝达35例,总有效率达94.28%。

(3)活血化瘀法:肝郁气滞则血瘀,痰湿阻络则瘀滞,气虚亦可致血瘀,血瘀在脂肪肝恶化为肝硬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葛爱华等[12]用自拟调脂消胀汤(山楂、决明子、泽泻、香附、郁金、丹参、三棱、莪术、茯苓、制首乌)治疗3个月,有效率达88.11%。张金玉等[13]用清肝保肝方(知母、黄柏、泽泻、山楂、茵陈、龙胆草、丹参、五灵脂、桃仁、金银花、当归、郁金、甘草等)内服后药渣热敷于肝胆区,治疗2个月,比对照组高98%~65%,平均33%。

(4)滋阴益肾法:肾主水对人体津液代谢起主宰作用。酒乃大辛大温之品,最易耗伤肝之阴血,故补养肝阴,补肝和血为治疗之根本。董怀文等[14]用自拟健肝汤(乌梅10g,女贞子15g,当归15g,五味子10g,山楂30g,何首乌15g,炒枣仁15g,泽兰30g,丹参15g,草决明30g,厚朴10g,砂仁6g,生甘草10g)并随证加减,40天后观察,总有效率达94%。欧琴等[15]认为补肝肾之阴,疏肝活血,化痰消滞为治疗根本。用加味五子衍宗汤(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山楂等)治疗脂肪肝82例,有效率达92.8%。

2.1.3 多法并重:

针对本病的基本病理因素是痰瘀、肝郁、脾虚、肾虚几个方面,多数学者主张多法并用,标本兼顾。杜英汉[16]认为气机郁滞,血脉瘀阻为病机,病位在肝,涉及脾、胃、胆,病性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自拟疏肝活血汤(柴胡、三棱、莪术、泽泻、丹参、枳实、鳖甲、茯苓、川楝子、赤芍、白芍、山楂)加减治疗4个月,总有效率为82%。孙建光[17]自拟清肝消脂饮(茵陈、枸杞子、决明子、山楂、瓜蒌、苍术、薏苡仁、陈皮、佩兰叶、小蓟、熟大黄、生甘草)清热利湿,健脾理气,活血化瘀,清肝益肾,解毒散结,3个月治疗后,有效率达90%。黄晓鸣[18]用降脂清肝饮(茵陈、栀子、生大黄、虎杖、郁金、山楂、何首乌、泽泻、石见穿、丹参、柴胡、绞股蓝)治疗脂肪肝,服用3个月后与鱼油降脂丸对照组疗效分别为88.4%、33.3%。

2.2 中西药结合治疗::刘氏[19]川芎嗪联合阿拓莫兰治疗中度酒精性脂肪肝效果明显;石氏[20]凯西莱、维生素E配合茵陈等中草药有效率达97.2%。

2.3 针刺治疗:明玉华、周家俊[21]以肝俞、期门、中封、太冲、丰隆、阴陵泉为一组,肾俞、章门、蠡沟、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为一组。两组穴交替针刺,一组针5天,停2天。再刺另一组如此多次1次,总有效率达9

3.55%。

2.4 其他:YB-ZG肝病治疗仪联合使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22]。叶红军[23]等用HD肝病治疗仪加草决明等中药水煎剂穴位透入(肝俞、命关、脾俞、期门)2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52.08%,对照组26.47%。

综上所述,中医疗法在脂肪肝的治疗中发挥显著的疗效。与纯西医疗法相比,它使肝脏损害和胆石症的危险性及其他毒副作用降低,比西药更能多方位的消除病因,改善机体代谢,

但其疗程较长,对某些因素的清楚病因又不及西药快速彻底有效。中医治法讲辨证论治,而现阶段脂肪肝辨证分型上的不一致给非中医专业医生应用造成了困难,所以加强中医理论上研究及实验动物的应用会为中医临床提供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学勤.肝胆病诊疗全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382-383.

2 叶放,赵文霞.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的研究现状.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1):60.

3 陈小舜.脂肪肝辨证治疗的体会.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4:37.

4 朱耀群.辨证分型治疗脂肪肝52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1,11:26.

5 程翔.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进展.甘肃中医,2002,6:83.

6 裴道灵.辨证论治脂肪肝168例.河南中医,2001,5:39.

7 庄千友.辨证论治酒精性脂肪肝187例.陕西中医,1999,20(4):155.

8 骆丽娟.自拟化浊降脂方治疗脂肪肝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20.

9 谭行华.抗脂益肝汤治疗脂肪肝31例.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110.

10 祝俊峰,李卫山.消脂汤治疗脂肪肝68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2):109.

11 黄彬.自拟清肝祛脂汤治疗脂肪肝35例.四川中医,2003,4:26.

12 葛爱华,张秋霞.调脂消胀汤治疗脂肪肝36例.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58.

13 张金玉,魏然.清脂保肝方内服外用治疗脂肪肝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药,2003,3:18.

14 董怀文,王书军.健肝汤治疗酒精性脂肪肝50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2):110.

15 欧琴,何坚.加味五子衍宗汤治疗脂肪肝82例.陕西中医,2003,24(7):587.

16 杜英汉.疏肝活血汤治疗脂肪肝50例.山东中医杂志,2003,22(8):468.

17 孙建光.清肝消脂饮治疗脂肪肝30例.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1):663.

18 黄晓鸣.降脂清肝饮只连脂肪肝52例疗效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7:60.

19 刘培先,郑玉山,杨芳,等.川芎嗪联合阿拓莫兰治疗中度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19(5):297.

20 石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3,7:33.

21 明玉华,周家俊.针刺治疗脂肪肝31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5):311.

22 张均倡,夏瑾瑜,程良斌,等.联合YB-ZG肝病治疗仪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3):151.

23 叶红军.HD肝病治疗仪综合治疗脂肪肝的探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8:65.

作者:彭定国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进展_杨壮智

○文献综述○ 栏目特约博士达药业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杨壮智 程志文 谢冬梅 (浙江省永嘉县中医医院 永嘉325101) 摘要:运用文献整理、综合分析的方法,概括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和现代基础药理研究。认为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有良好临床效果,同时也发现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和现代基础药理均有待完善。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综述 中图分类号:R 256.43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等原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并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目前西医药尚缺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特效药物,而中医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进展概述如下。1 病因病机 西医脂肪肝是指肝脂含量超过肝脏湿重的5%~10%,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饮酒折含乙醇量小于140g /周(女性<70g /周)(有建议用乙醇量女性<20g /d ,男性<30g /d ),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分为: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中医学中尚无脂肪肝之病名,然就临床表现和体征而言,应当属中医学“肥胖、痰饮、积聚、胁痛”等范畴,起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嗜酒过度或感受湿热毒邪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对其发病机制,众多学者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不足,湿热内结,痰浊郁结,淤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湿淤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2~4] 。此外,马氏[5] 等提出脂肪肝“气虚痰毒”病机假说,认为“气虚痰毒”为脂肪肝、脂肪性肝炎的主要病机,即脾虚是发病的内在基础,痰毒为主要病理因素,本虚标实为病机特点。并分别对脂肪肝“气虚痰毒”病机假说的中医理论基础、实验基础和实验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王氏[6] 等初步探讨了脂肪肝从肾论治的机理,分析了 肾与肝、肾与脾胃、肾与血淤等的关系。得出肾虚可引发或加重脂肪肝,并在临床治疗脂肪肝时,采用滋阴补肾或温补肾阴法可以提高疗效。王氏[7] 等在痰、饮、湿、瘀等几种机体的病理产物的基础上,提出“浊邪”这一概念,用来说明在脂肪肝早期在体外还没有表现出痰、湿、瘀等征象,而用“浊邪”这一病理概念用来表示脂肪肝的病变是湿邪、瘀血的早期阶段。并认为“浊邪”是“湿邪”寒热未分,阴阳未判的阶段,这个阶段或长或短,最后根据患者的体质,浊邪或转化为湿,或转化为湿热。由此提出“疏肝导浊”法治疗脂肪肝。采用“导浊”法,导之归于浊道,是较为理想的措施,也即是将浊邪导入大肠,随糟粕排出体外,无疑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治疗方法。2 中医药治疗2.1 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应根据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舌苔脉象辨证论治。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委员会制定了脂肪肝辨证分型标准[8] ,将其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4型。但不同学者各有其分型特点。陈氏 [9]等将脂肪肝分为4型:痰浊壅阻型,治以燥湿泄 浊,健脾行气,方用平胃散合四苓散加减;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湿热内蕴型,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助运,方用茵陈蒿汤合导痰汤加减;痰瘀互结型,治以活血 化瘀,祛痰散结,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谢氏[10] 等从肝脾关系论治,将脂肪肝的辨证论治分为3型:从脾论治,治疗时在健脾的基础上辨别脾虚和湿盛两 江西中医药2010年1月第1期总41卷第325期

名老中医内科名方(降脂理肝方治疗脂肪肝)

名老中医内科名方(降脂理肝方治疗脂肪肝) 一、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温肝汤”,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关幼波拟方) 黄芪30克,附片、白术、香附、杏仁、橘红各10克,党参、紫河车各12克,白芍、当归、茵陈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肝炎恢复期、消化机能未恢复者,可用“健脾舒肝汤”:党参、山药、炒苡米、陈皮、白芍各12克,当归、柴胡、郁金各10克,草蔻6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二、治单纯性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金茵茶”,西安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刘茂甫拟方) 茵陈、金钱草等份,取适量以沸水冲泡当茶频饮。长期饮用,症状缓解后再服用2周。 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可用“金钱开郁汤”(浙江省中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魏长春拟方):金钱草30克,柴胡、枳实、白芍、郁金、乌贼骨、浙贝母各9克,炙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 三、治慢性胃炎(“健运麦谷芽汤”,福建中医学院教授赵棻拟方) 麦芽、谷芽各30克,鸡内金、山药各15克,党参10

克,甘草5克。以水浸泡1小时后煎沸5分钟即饮用,每日1剂。 慢性委琐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可用“滋胃饮”(南京中医学院原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周仲瑛拟方):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每日1剂,水煎服。 四、治感冒(“特效感冒宁”山东省中医药学校主任医师宋健民拟方) 苏叶、薄荷、藿香、防风、荆芥、苍术、黄芪各10克,双花12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2次,2次药液混合分3次温服。一般3剂即愈。 因体弱或慢性鼻炎、气管炎而感冒缠绵不愈者,可用 “健身固表汤”(河南中医学院教授赵清理拟方):黄芪、百合各20克,白术、防风各10克,桔梗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2~3剂即可。 五.清肺八味汤治疗痰热咳嗽(浙江省名中医潘智敏主任医师在杨继荪教授总结出的有效方剂) 清肺八味汤组成:鱼腥草30g,黄芩30g,野荞麦根30g,桔梗9g,前胡9g, 浙贝母15g,杏仁9g,姜半夏12g。

中医大师李辅仁治疗脂肪肝病例

国医大师李辅仁治疗脂肪肝病例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现代人因长期过量饮酒、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原因,年纪轻轻就查出了脂肪肝。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病人多无自觉症状,而多数患者较胖,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轻度脂肪肝有的仅有疲乏感,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胀满隐痛等感觉。临床检查,75%的患者肝脏轻度肿大,少数病人可出现脾肿大、蜘蛛痣和肝掌。 脂肪肝属“积聚”、“痞证”范畴。外因多为进食膏粱厚味或者嗜酒无度。生湿酿痰;内因则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湿不能化为精微,聚而为湿为痰,瘀阻肝络,滞留于肝而形成本病。 脂肪肝中医辨证调理护肝养肝 1、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痰瘀阻络型 (1)临床表现: 肝区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着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玄细。(2)治疗原则:当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 2、脾虚湿盛、痰湿内阻、肝郁血瘀型 (1)临床表现:

右肋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缓。 (2)治疗原则:以疏肝健脾、祛湿化痰 3、痰瘀痹阻、肝肾亏虚、脾失健运型。 (1)临床表现: 体型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偶有头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2)治疗原则:滋肾养肝、活血化淤、清热化痰。 4、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瘀浊内滞型 (1)临床表现: 原有消渴病、素体阴虚火旺、慢性迁延性肝炎、肋下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3)治疗原则:益气活血、化痰祛瘀、消肿散结 温馨提示: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只要能控制病因,病情就会改善和康复。当然长期持续发展下去,也会导致肝硬化。因此发现疾病,要及早治疗,以防病情迁延。 祛脂舒肝汤 【组成】 青陈皮各10g,郁金10g,丹参20g,陈佛手10g,泽泻20g,茯苓皮15g,生首乌15g,清半夏10g,猪苓20g,枸杞子10g,草决明15g,生山楂15g。 【功用】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一)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一) 【摘要】脂肪肝的三种基本治法。一、辨证施治法:目前一般认为痰、湿、瘀、积等病理产物是脂肪肝形成的条件,各种外来因素(病毒、酒精、不合理膳食等)所致的肝损伤是脂肪肝形成的基础,疏肝理气、健脾消导、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是治疗脂肪肝的基本治法。常见证型有五种。二、辨病论治法:从脾、肝、肾三脏着手,确立疏肝健脾益肾,祛湿化痰活血为论活本病大法。立法依据:1.脾主运化、脾主散精;2.脂肪肝病位在肝;3.肾主水、主气化,中医肾对机体能量代谢有调节作用。三、病证结合辨治法:在明确脂肪肝诊断以后,运用中医学整体观方法,从调控脏俯气血入手,确定辨病论治基本治法,再根据病机演变情况,结合辨证……随症化裁,常能收到满意疗效。 【关键词】脂肪肝;肝硬化;辨证论治 脂肪性肝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综合征。因此,如何正确有效的促进肝脏脂质代谢和加速肝内脂肪转运,清除过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内沉积,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环节。 脂肪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脂肪肝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的病名,根据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肝痞”、“胁痛”、“积聚”等范畴。文献中的有关描述,可以启示我们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的思路。《济生拔粹》认为:“风寒暑湿得以外袭,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扰动中和,如是阴气当升不升,阳气当降不降,中焦痞塞,必成胀满”。《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古今医鉴·胁痛》:“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为痛……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又《张氏医通》:“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关幼波老中医从中医所谓“肥人多湿”,“体胖多痰”的认识出发,又根据他对湿热凝痰,痰阻血络的体会,认为此类病证,应从痰湿论治。综上所述,“痰湿”乃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而痰湿的形成,多由饮食失节,或七情内伤,或病后失调,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交结而成本病。临床治疗可选用以下三种基本治法。 1辨证施治法 目前认为,痰、湿、瘀、积等病理产物是脂肪肝形成的条件,各种外来因素(病毒、酒精、不合理膳食等)所致的肝损伤则是脂肪肝形成的基础。因此,疏肝理气,健脾消导,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是脂肪肝的基本治法。常见证型有以下五种。 1.1脾虚痰阻临床表现: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头身沉重,面部虚浮,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细或濡缓。治法方剂:健脾益气,化痰除湿。方用胃苓汤加减。 1.2肝郁气滞证临床表现:肝区胀满或胀痛,胸闷纳少,嗳气,心情不畅时诸症加重,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1.3湿热内蕴证临床表现:口腻而干,渴不欲饮,脘胀痞闷,大便干或溏黏而恶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方用温胆汤加减。 1.4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口干,消瘦,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肝肾。方用一贯煎合二至丸加减。 1.5瘀血阻络证临床表现:肝区疼痛,甚或刺痛,肋下可及明显肿大的肝脏,并有触痛,舌质暗或暗紫,脉细弦。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消积。方用复元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

民间偏方验方5治:高血脂与脂肪肝

民间偏方验方治:高血脂与脂肪肝 1. 平时经常食用熟黄豆粉或生花生米对高脂血症较有效。 2. 脂肪肝食疗二方:(1)、首乌红枣粥:首乌粉30克,粳米75克,大枣5枚或小红枣8枚,红枣与粳米熬成粥后加首乌粉搅匀,再次煮沸,即可服用。(2)、蚌肉豆腐汤:河蚌2只(150克),取肉洗净,入锅略煸,加水1碗,大火烧开后,倒入豆腐半盒,马兰头100克,再度烧开后,加精盐味精盛起,可单独食用,也可佐餐。 3. 决明子降血脂方:取决明子20克,炒至微香,投入砂锅,加水煎汁滤渣,然后将粳米100克、清水400毫升放入锅内以旺火烧开后,转文火熬煮成稀粥。日服1剂,分次食用,除可降血脂、降血压外,还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的作用。但须注意,若有血虚眩晕及便溏者则少服为宜。 4. 温火炖鲤鱼治高脂血症:民间一妙方,可治高血脂:鲤鱼一条(250克左右),去鳞和内脏,加紫皮大蒜1只、葱白1段、赤小豆60克,入锅,加水,温火炖熟,吃鱼喝汤(勿放盐)。每日1次,7 日为一疗程,共6个疗程。 5. 黑木耳豆腐汤降血脂:豆腐250克、黑木耳30克、鸡汤、姜、葱花、盐、香油适量。先将豆腐切成片,黑木耳泡发后洗净。将鸡汤中加入豆腐、黑木耳、姜丝、葱花同炖,熟后加少许盐、香油即成。

6. 食醋浸香菇可降胆固醇:将香菇去除根柄,用清水清洗后晒一天,可提高维生素D的含量。将香菇放入广口瓶,倒入食醋,放进冰箱冷藏,一个月即可食用。醋浸香菇能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改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症状,预防中风,也适宜于糖尿病患者食用。 7. 山楂首乌消脂茶:将15克山楂、15克何首乌分别洗净、切碎,一同入锅,加水适量,浸渍2小时,再煎煮1小时,然后去渣取汤当茶饮用。 8. 降脂小方:黄精30克,寄生15克,乌龟1只(约200克,去肠杂),红枣5枚,共放入沙锅煮汤,调味食用。 9. 杞菊地黄丸治高脂血症:每服2丸,每天3次,二周一疗程,2-3个疗程后,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平均值相比均有显著性改善。 10. 花生壳治高血脂:花生壳50克加水1000ml,煮沸后再用文火煮20秒,滤净残渣,取汁服用,每天一剂,连服1-2周可见效。 11. 脂肪肝食疗两则:一、蘑菇250克,豆腐200克,调料适量。煮汤服食。每日1剂。功效:清热润燥、益气解毒。二、紫菜30克,鸡蛋1枚,调料适量。煮汤服食。每日1剂。功效:滋阴清热、软坚润燥。 12. 吃洋葱高血脂:每天坚持生吃一个鸭蛋大小的紫色洋葱。半年后,血脂全部正常,脂肪肝也完全消失了。 13. 偏方降血脂: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泡发洗净,放入小碗,

脂肪肝中医治疗现状

脂肪肝中医治疗现状 https://www.360docs.net/doc/664735814.html,/ 脂肪肝可无症状,或以右胁不适隐痛、乏力、肝肿大、轻度黄疸等为主症,常继发于肥胖、消渴等病。其病位在肝,与胆、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多数学者按胁痛、积证、黄疸、肝著等辨证。普遍认为肝痞(或癖,即脂肪肝)多由酒食不节或膏粱厚味致湿浊内生,湿浊日久凝聚成痰,痰阻气滞,血行不畅,脉络壅滞,阻滞于肝,或情志不遂,肝气不舒,气机郁滞,血行受阻,日久而成[1,2]。 1 诊断 患者形体肥胖或消瘦,或见蜘蛛痣或见肝掌,舌苔白或白腻,舌质淡紫或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或弦滑。自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倦怠,胁肋胀痛或刺痛,右胁下有触压痛或可扪及痞块。血清学检查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2 治疗 2.1 中药治疗 2.1.1 辨证论治不同患者、不同病因及不同病理阶段有着不同的证候特点,故临床上分型较多。陈小舜[3]将其分为痰瘀互结型和肝阴不足夹瘀型,分别采用化痰消积祛瘀和养肝阴、清虚热、活血散瘀治疗。朱氏等[4]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痰瘀阻络三型,经分型治疗后,前两型有效率为100%,痰瘀阻络型为75%。程翔等[5]归纳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痰瘀内结四型。裴道灵等[6]分为:肝郁脾虚型以柴胡六君子汤加减,血瘀痰阻型以膈下逐瘀汤合四逆散加减,肝肾阴虚型以一贯煎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有效率为92.86%。庄千友[7]将本病分为湿热瘀结型、痰湿阻滞轻型、气血瘀滞中型、气阴两虚瘀血阻络重型四型,分别以茵陈蒿汤合导痰汤加减,苍莎导痰汤合五苓散加减,柴胡疏肝散加减,六味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治疗。总有效率达85%。总之,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分法,但都未离开郁、痰、瘀和肝、脾、肾失调这一病理实质,只是对主次症的不同重点把握。 2.1.2 专法专方 (1)祛痰化湿法:痰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痰聚于肝络,则肝气郁结,肝失疏泄,阻碍气分,则脾胃运化失职,痰湿之邪更为所化。骆丽娟[8]用化浊降脂法(黄芪、陈皮、苍术、茯苓、泽泻、丹参、郁金等),谭行华等[9]用抗脂益肝汤(田七、草决明、姜黄、何首乌、泽泻、荷叶、香橼皮等)治疗脂肪肝,临床疗效表明,祛痰化湿是治疗本病的重要途径。 (2)疏肝健脾法: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痰湿的形成与肝郁脾虚关系密切,而肝气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及亚太地区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效果,对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此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硬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趋势,非酒精性脂肪肝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根据其症状及临床特点,可把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痰痞”、“瘀血”、“积聚”、“痞满”等范畴。最早记载见于《难经》:“肝之积,名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是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和吴鞠通“肝气之郁,痰瘀阻络”及《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揭示该病成因与情志、饮食、痰湿及瘀血有关。近代医家则立足于临床,紧扣中医理论,充分结合现代医学探究此病病机,胡义扬教授[1]认为,在病因病机认识方面,主要有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蕴,以及肾精亏损,痰浊不化等,病机基础与痰、湿、瘀、积等有关,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关系密切。何东仪等[2]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病后失于调养等,导致脾虚肝郁,痰湿阻滞,瘀血内结,相互搏结于肝而致,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林鹤和[3]认为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 2 治则治法 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标实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随着疾病的发展,虚实夹杂,互为因果。故于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法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临证时于辨证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其中行气疏肝、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 3 辨证分型 目前为止非酒精性脂肪肝尚未有统一的中医证型、分型标准以及治法方药。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如何正确预防脂肪肝的发生是现今社会健康生活的体现。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中医中药有其独特的优势。应用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既可以使用传统的中药汤剂,也可以变换剂型,更符合现今人们的生活方式。 Abstract:The incidence of fatty liver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and it is younger. How to correct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fatty liver is the embodiment of healthy living in today’s society. For the treatment of fatty liver,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unique advantage.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fatty liver can be done by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or changing dosage forms,which makes it more in line with the lifestyle of today’s people. Key words:Fatty liver;Lifestyl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的态势,脂肪肝有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两者在发病上有饮酒量的区别。大多数脂肪肝是在患者体检中发现,B超提示有脂肪肝的影像。除此之外,血生化指标存在异常,包括血脂(TC、TG)升高,部分患者会有肝功能(AST和ALT)异常升高。在一些中重度的患者中还可能伴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痛风等,既往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关联[1]。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现在最常见的肝脏疾病,继续发展为非酒精性肝炎,进一步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3]。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中的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61%,脂肪肝也是代谢综合征的高危因素,脂肪肝有可能加重代谢紊乱,促进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而代谢综合征的代谢紊乱也有可能诱发和加重脂肪肝[4]。 1中医药治疗脂肪肝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中医诊断治疗疾病以整体为出发点,调阴阳,辩五脏,论虚实,分表里。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积证”“瘀证”“胁痛”“痰浊”“肥气”等范畴。针对脂肪肝的中医病名,在古文中未有明确记载,根据其症状可归为胁痛、积证、肝(痞)僻、肝着、黄疸、瘀血、痞满等,有关调查标明[5],胁痛、积聚分别出现了85次和81次,其构成比分别为20.73%和19.76%,在44个中医称谓中占40.49%,而肝积、消渴偶、脂满、瘀痰、肿胀、肥胖、痰阻、疸病、湿证、伤酒、酒劳等只出现过1次共占2.6%,为少见称谓。按中医病名来统计则积聚、癥瘕、肥气3个病名占总病名的79.29%,可以视为脂肪肝的中医常见病名,而其它则比较少见。但是,针对临床治疗脂肪肝的效果,中医药以其效果好副作用少,使得很多患者选择服用中药治疗脂肪肝。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针对脂肪肝的治疗也有很多方剂药物。

脂肪肝中医调理方案

西医病因:肝脏的脂肪含量过大。中性脂肪占肝脏总量的30%以上,正常约为 3%~5%,以中老年人更为多见,其发病原因为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肝炎及经常饮酒等。脂肪肝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主要是过多的高脂饮食和过量饮酒所致。脂肪肝如及时发现,去除西医病因,肝内脂肪可完全消失,能够治愈;如果不予以重视,肝细胞会慢性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合理的饮食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医病因:脂肪肝:与湿热、瘀血、痰浊等因素有关。患者多有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等习惯,以致脾胃、肝胆功能紊乱,肝气郁滞,瘀血内阻,湿热熏蒸,痰浊胶结则导致本病。临床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痰降浊为法则,并结合饮食疗法。肝硬化:早期多属肝脾的气滞和血瘀;已见腹水形成,多属气血凝滞,阻于肝脾之脉络,水湿停滞不化,而呈"本虚标实";至其末期,多累及于肾,而有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的分别,或两者兼而有之。 病状:不一定会有症状,也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肝肿大等。 调理:卵磷脂,蛋白质粉,螺旋藻,多饮弱碱矿溶水,多照频谱屋;取穴:胆俞,膻中,日月、期门、合谷、太冲、足三里。 食疗:肥胖性脂肪肝:多吃高蛋白质粉食物如:瘦肉、鸡蛋、鱼类、豆制品等;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如:冬瓜、赤小豆、黄瓜、萝卜、竹笋、木耳、茶叶、荷叶、山楂等。补充食物纤维及矿物质:饮食不宜过分精细,主食应粗细粮搭配,以保证摄入足够数量的食物纤维。 糖尿病性脂肪肝:在糖尿病饮食的原则上严格控制脂肪、胆固醇的摄入。应增加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以及钙、磷、锌、铜、碘等微量元素的补充。选择含糖量低的蔬菜及水果,如芹菜、西葫芦、冬瓜、韭菜、油菜、蘑菇、苦瓜、萝卜、南瓜等。酒精性脂肪肝:严格忌酒,同时摄入高蛋白、高热量(超重者除外)、高维生素饮食,以补充营养。 注意:忌辛辣、油炸食物,特别要禁止食用蔗糖、果糖、葡萄糖和含糖多的糕点等。少食油腻、高胆固醇食物,加强体育锻炼。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以及病例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以及病例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现代人因长期过量饮酒、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原因,年纪轻轻就查出了脂肪肝。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病人多无自觉症状,而多数患者较胖,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轻度脂肪肝有的仅有疲乏感,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胀满隐痛等感觉。临床检查,75%的患者肝脏轻度肿大,少数病人可出现脾肿大、蜘蛛痣和肝掌。 脂肪肝属“积聚”、“痞证”范畴。外因多为进食膏粱厚味或者嗜酒无度。生湿酿痰;内因则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湿不能化为精微,聚而为湿为痰,瘀阻肝络,滞留于肝而形成本病。 脂肪肝中医辨证调理护肝养肝 1、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痰瘀阻络型 (1)临床表现: 肝区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着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玄细。 (2)治疗原则:当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 2、脾虚湿盛、痰湿内阻、肝郁血瘀型 (1)临床表现: 右肋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缓。 (2)治疗原则:以疏肝健脾、祛湿化痰 3、痰瘀痹阻、肝肾亏虚、脾失健运型。 (1)临床表现: 体型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偶有头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2)治疗原则:滋肾养肝、活血化淤、清热化痰。 4、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瘀浊内滞型 (1)临床表现: 原有消渴病、素体阴虚火旺、慢性迁延性肝炎、肋下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3)治疗原则:益气活血、化痰祛瘀、消肿散结 温馨提示: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只要能控制病因,病情就会改善和康复。当然长期持续发展下去,也会导致肝硬化。因此发现疾病,要及早治疗,以防病情迁延。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功能很多的腺体器官。它参与体内消化、排泄、解毒以及代谢等过程,其中以代谢机能最为重要。据研究,肝脏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约有500种以上。这表明肝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肝脏对脂类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转化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使其保持平衡。当某些异常情况下,肝脏内的脂肪含量增加,当其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湿重)的10%时即为脂肪肝。超过10%~25%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50%为重度脂肪肝。 脂肪肝可以由肝脏本身原因所致,是肝脏脂质代谢异常的病变,还有一些脂肪肝则是因其他疾病影响脂肪代谢的结果。脂肪肝并非临床上一个独立性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可以说脂肪肝纯属于一种病理诊断。 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归属于“积证”、“痞满”、“胁痛”、“痰瘀”等病证范围,与肝郁、痰湿有关。关幼波先生治疗脂肪肝有很多宝贵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经研究表明,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而成本证;当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而成本证。某些胁痛(如肝火)病人,因过食肥甘厚味,过分强调休息,滋生痰浊;又因胁痛日久,肝脾肾功能虚弱,痰浊不能及时排泄,积留体内,痰阻血瘀形成本病。 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脂肪肝虽具有特定的部位,但要注意结合原发病,找出辨证要点,现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体会把其分成如下几个证型。 1.痰湿阻络型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面有油脂,喜食肥甘,胸胁隐痛,腹部胀满,困倦乏力,纳呆口黏,大便油滑,或黏腻不爽,小便浊,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祛湿泄浊。 方药: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

针灸治疗脂肪肝(你好名老中医堂)

针灸治疗脂肪肝(你好名老中医堂) 中医学中无“脂肪肝”之名,从其临床表现可属于“积证”、“积聚”、“痰浊”、““胁痛”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肝脾肾三脏,其病因与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感受湿热毒邪、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有关。脂肪肝的防治与五大穴位息息相关。这些防治脂肪肝的穴位,可采取按摩疗法或针刺疗法刺激穴位,以达到辅助治疗脂肪肝或预防脂肪肝的目的。以下我们介绍一下与脂肪肝有关的这五大穴位:穴取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中脘、太冲。患者取舒适体位并暴露需针刺穴位处。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足三里1.5寸,丰隆2寸,三阴交、中脘各1寸,太溪、太冲各0.8寸。丰隆、太冲施大幅度提插泻法,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施大幅度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期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15次一个疗程,休息10天后再继续下个疗程。 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三里”有理上、中、下“三焦”之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降低血脂、血液黏度。 丰隆穴 丰隆穴为古今医学家所公认推崇的治疗痰湿证的首选要穴,具有通经活络、通调脾胃气机,能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湿痰自化的功效。 三阴交 三阴交乃足三阴经中气血交会之处,除可健脾益血外,还可调肝补肾。刺激该穴可以把体内的湿、浊、毒素排出体外。 中脘穴 中脘别名上纪、太仓、胃脘,是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用。 太冲穴 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具平肝潜阳、行气解郁之功效。 以上诸穴相辅相成,按摩这五穴或针刺,均可达到行气活血、疏肝利胆、健脾化湿清热、降低血脂、调节免疫功能的功效,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的发生发展。

中医中药治疗脂肪肝56例疗效观察

中医中药治疗脂肪肝56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8-14T09:38:37.7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作者:张顺花(吉林省延吉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吉林延吉 1330 [导读] 观察中医中药对脂肪肝的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244-02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中药对脂肪肝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9例慢性脂肪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常规治疗,实验组(56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紫草合剂辨证施治,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显效率为55.4%,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显效率为30.2%,有效率为69.8%,两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中药治疗脂肪肝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紫草合剂中药脂肪肝 脂肪肝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多,特别在我所在地区已成为仅次于肝炎病毒的第二大肝病病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我于2006年4月至2007年5月采用联合中药治疗脂肪肝56例,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109例患者均符合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6例,男50例,女6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饮酒年限5-30年,平均15年。对照组53例,男45例,女8例,年龄20~66岁,平均43岁,饮酒年限5-35年,平均15年。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进行戒酒,对照组给予每日静滴甘利欣150毫克,并给予肌苷、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紫草合剂辨证施治,服用中药紫草、醋柴胡、白芍、白术、丹参、垂盆草、五味子、决明子、生山楂、鸡内金、泽兰、黄精、芦荟、酒大黄、鳖甲等加减。20天为1个疗程,每7天复查肝功能并记录症状、体征变化。 1.3 疗效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脾肿大缩小或稳定不变,肝功能检查ALT、AST、GGT及血脂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好转或稳定不变,肝脾肿大稳定不变,肝功能检查ALT、AST、GGT及血脂较前降低≥50%以上。无效:无改变,达不到以上标准或病情恶化者。 2 结果 实验组:显效31例(55.4%),有效22例(39.3%),无效3例(5.3%),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显效16例(30.2%),有效21例(39.6%),无效16例(30.2%),总有效率69.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典型病例 金某某,男,45岁。2006年6月18日就诊。自诉4年前患过肝炎,经中西医治疗好转。于2个月前出现腹胀,伴有右胁下疼痛,纳差,乏力,虽坚持在当地服中西药,但病情有所加重,故前来求诊。诊见:形体肥胖,腹胀,伴有右胁下疼痛,口干,口苦,纳差,乏力,便干,尿黄,舌苔微黄,脉弦滑。B超提示:脂肪肝。肝功:ALT121U/L,AST91U/LGGT96U/L 血脂:TG3037mmol/L。中医辨证属肝气犯胃。治以疏肝理气,调和肝胃。用自拟紫草合剂,同时给予每日静滴甘利欣150毫克,并给予肌苷、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常规治疗20天自觉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复查B超,肝脏正常。停药2年未见复发。 4 讨论 脂肪肝发病机制较复杂,可能与遗传、感染或进食不当等因素引起肝内脂肪堆积有关。由于肝为脂类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当肝脏或脂类代谢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便使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尤其甘油三脂代谢障碍而首先在肝内产生堆积,因而形成诸多病理性改变。临床表现,一般为腹胀,或肝区胀痛,隐痛,头目不清,全身困重,或体胖;可合并高血脂、高血压、胆石症以及乙肝病毒携带等症。多数脂肪肝患者始可无明显症状,常因腹胀等消化系症经B超检查被发现,且可有血脂偏高或其它合并症,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男性略多于女性。然西医学尚无特殊疗法,唯以保肝、节制饮食作权宜之策;而中医药采取活血化淤、消痰化滞以及清热解毒、疏肝健脾等法。本病中医归属“积聚”、“胁痛”范畴,现统称为“肝癖(痞)”。认为系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瘀积于肝内所致的,以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由于历史原因,昔日中医对本病认识较为粗略,每以积聚类之。以积聚见于胸胁为痞癖,从形状描述,痞为结块,外表可见,癖由内著,结隐僻而难踪,外表不能见,但内有踪迹,可见,二者结合,已近似脂肪肝梗概;从病因机理判断,认为胁痛有积块,必是饮食大饱或劳力所致,胁左痛多瘀血,胁右痛多痰食。在治疗上提示,胁痛多实,不可轻用补肝,补则易致肝胀,唯有以和肝疏肝、祛痰化湿、活血消瘀以及清热解毒为大法,以调脏气,祛邪气,足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甚至治愈。

脂肪肝的中医治疗方剂20141212

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降脂复肝汤 柴胡、白芍、白术、茯苓、泽泻、丹参、虎杖、陈皮、半夏、海藻、昆布、决明子、生山楂兼口黏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者加白豆蔻、砂仁 胸闷不舒,善太息者加青皮、莱菔子 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者加龙月只.草、山栀子 胁痛、舌有瘀斑者加郁金、五灵脂 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 腰膝冷痛者加淫羊藿、菟丝子 用脂肝康(生何首乌、山楂、决明子、枸杞子、泽泻、姜黄、生蒲黄,转氨酶升高加五味子;黄疸加田基黄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1,1从瘀论治(以当归、大黄、青皮、三棱、桃仁、枳壳、荷叶、木香、莪术、苍术、赤芍、山楂、鳖甲为基本方,夹有痰湿内阻去大黄,加泽泻;便秘、口干去当归,加虎杖;右上腹胀满、隐痛不适者加延胡索、白芍、甘草;失眠多梦者加生龙齿(先煎)、炙远志)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以祛瘀化浊、疏肝解郁为治法(以旱莲草、女贞子、炒莪术、丹参、虎杖、山楂、何首乌、当归、泽泻、郁金、柴胡、枳壳、生大黄、制大黄、三七末为基本方,兼脾虚倦怠者去生大黄,加黄芪、白术、党参;右上腹胀满、隐痛不适者加延胡索、白芍、甘草;失眠多梦者加川楝子;腹泻者加白术、茯苓、薏苡仁;恶心呕吐者加砂仁、制半夏、藿香;有黄疸者加茵陈、栀子;酒精性脂肪肝加葛根、蒲公英、栀子;病毒性肝炎所致加露蜂房、半边莲;肝功能异常加田基黄、茜草) 朱初良等采用疏肝健脾活血法(以柴胡、枳壳、白芍、白术、茯苓、赤芍、郁金、泽泻、党参、昆布、山楂、薏苡仁、三七粉为基本方,肝脾肿大者加骜甲、红花;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加垂盆草、鸡骨草;胁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便秘者加大黄 刘玉启等用调脂胶囊丹参、生山楂、郁金、三七、大黄、赤芍治疗瘀血阻络型重度脂肪肝 刘三都用用苗族药肝脂灵胶囊(柴胡、泽泻、银杏叶、丹参、赤芍、草决明、绞股蓝、茯苓)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 党中勤等用十味肝脂康胶囊(姜黄、海藻、泽泻、山楂、三七、青皮、茯苓、金钱草、大黄、决明子)治疗痰瘀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 杨晋原等用自制中成药活血降脂胶囊(山楂、草决明、黄芪、丹参、川芎、泽泻、茵陈) 张春艳等用自制药物护肝散(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茵陈、柴胡、白芍、决明子、山楂、泽泻),对照组用辛伐他汀合肌苷片,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严付红用清肝消肠汤(虎杖、垂盆草、丹参、赤芍、山楂、泽泻、郁金、青皮、甘草),服药时问均为3个月。 朱平生等用脂消胶囊(茯苓、生白术、白芥子、青皮、山楂、泽泻), 黄洪:辛伐他汀片(舒降之)(20mg/片/天)。其他医生:非诺贝特缓释胶囊(0.25g/粒)

脂肪肝治疗

脂肪肝治疗 像中药五味子的养肝片治疗改善脂肪肝的效果就很好。 绞股蓝能有效抑制脂肪细胞产生游离脂肪酸和合成中性脂肪,对脂质代谢有明显调控作用,因此可以治疗脂肪肝。绿茶预防脂肪肝发生的机制在于绿茶可防止烯醇和中性脂肪在肝脏中沉积,其他深入研究的还有益寿饮(五子衍宗丸加女贞子、丹参等)、肝脂平(柴胡、丹参、茵陈等)、肝胆宁(生地、沙参、当归等)、肝脂乐(泽泻、山楂、决明子等)等。 现在在脂肪肝的治疗上多采用西医药物治疗,孰不知,我们传统的中药在控制脂肪肝上效果也十分显著。常用的几种中药如山楂、大黄、枸杞子等。由于中药在治疗脂肪肝方面没有任何副作用,所以应该做为脂肪肝的首选。为此,我们将常用的几种中药治疗总结如下。 步骤/方法 1.山楂:其性微温味酸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化饮食,消肉积…… 消滞血胀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山楂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扩张冠状血管,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可食用山楂果、山楂糕,每次10克左右,每日2次,饭后服。 2.大黄:是一味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良药,一般都用于急性热病之大便秘结。现 代药理研究发现,其除有泻下通便作用外,还有降血压、降胆固醇作用。小量常服,对肥胖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均有良好的作用。选上好大黄,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饭后服。服后若见便稀量多时,应停服或减少用量。 3.枸杞子:味甘,性平。中医学认为其能补肝阴、养肝血、益精明目。现代药理研 究证明:枸杞子能降血糖,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促进肝细胞新生,并有降压功效。每次10~15克,可用以煮粥、制作菜肴,亦可冲泡代茶常饮。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况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况(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因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作用,使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以甘油三酯为主的脂质蓄积于肝脏细胞内而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变化、老龄化人口增加及新的检测手段不断问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日益增多,其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肝脏脂肪性变是动态发展的,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并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现代医学多以降血脂药进行治疗,而实践证明,大多数化学合成的降血脂药对脂肪肝短期疗效并不理想,长期服用又具有肝毒性。故在中国,中医中药始终是脂肪肝药物治疗的有效和主要的手段,本文就近来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流行病学调查 因国内饮食结构变化,国民脂肪、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增加,而运动量不断减少。导致饮食中热量摄入过多,多余热量被转化并储存于肝脏、

脂肪组织等器官内。于是国民体重超重、肥胖的比例越来越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我国部分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脂肪肝的发病率在5. 2% ~11. 4%,男性高于女性。而重度肥胖性脂肪肝中约1/4的患者并存肝纤维化,约1. 5% ~8%的患者将会进展为肝硬化[2]。 二、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西医的病名,但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和体征,可归属于“积聚”、“腹痛”、“痰浊”等范畴。如《内经》中的“肝满”和“肝胀”的论述,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其病机在于“胀者焉生……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胀论》)。主要症状为胁胀、胁痛,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学者多认为本病的病因是过食肥甘厚味,伤食碍胃;或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七情内伤致肝疏泄失职,脾运化无权,水湿内停,痰浊内生,气滞血瘀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肝,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而痰浊、瘀血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治疗上以扶脾益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散结为主。 三、中医治疗 1.病因治疗:传统医学认为,酗酒、过食肥甘、卧多动少皆可致肥气,“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即湿热内壅,阻滞气机,痰浊内盛,而易发消渴、中风、胸痹等。现代研究认为,嗜酒、高脂、高蛋白饮食、临睡前加餐、睡眠过多或白天精神萎靡、嗜睡以及有肥胖症和(或)糖尿病、脂肪肝家族史等都为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而有一定的工作节奏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