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菩提》读后感
《菩提系列》读后感800字

《菩提系列》读后感800字能精通一件事、深入了解一件事的奥妙固然好,但如果不能,也不必因此放弃对它的追求与享受,只要心意常在,仅手执一壶劣茶,也能得到如同坐拥青山绿水、品味天下名茶的趣味。
就是心境吧,当你怀着敬意完全投入一件事情,即使不得其中要领,也能体味到它对你身心的润泽以及你心中由衷回报的感动。
读书携茶香,禅悦菩提叶乍过三月,虽然时时感觉到余寒料峭,但数点雨声,至少被风约束住了。
窗外,阳光明丽,弥望的山水草木像涂了一层釉子,闪着玻璃光泽。
我们的左手还挽着暮雪,右指竟然已触到了初春。
“禅悦菩提,词句温婉。
如沐春风,灵可遍洒。
”这,应该是读林清玄先生的感受。
真正的奢侈,来源于体验过程中被给予的真实感动。
当作家丢弃了华丽的装饰,那才显现出了文字本身的力量和真。
第一流的作家,第一流的文字,必然是这样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也是这样:“渐写到一流,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同一篇的林清玄,在不同人心中种下不一样的花。
林清玄,他把男性的潇洒拿捏到位:我对你敞开了大门,但是看得透,看得全。
不过不要紧,只要你追随文字的步伐去感觉,每一瞬间都有时光的魅力。
林清玄爱世间所有美和淡雅,他的“爱”是写在流水上的一个字,那样含蓄,说出便流至远处。
身如流水,日夜不停的流淌。
心如流水,没有片刻的静止。
昔日辉煌,今朝温婉。
一池碧水,温润如玉。
斐短流长,波澜不惊。
任他风雨,我自清玄。
携一缕茶香穿过混浊。
跨过去,春天不远了,请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
在岁岁年年花相似的初春,我轻吸口气,手指被那素朴的茶杯逐渐熨热着,浮躁却在心口宁静。
愿意去相信他说的那些,期许的力量,温暖的存在。
一泓清水,潺潺静流淌。
远离喧嚣内心静,浮云不落尘埃。
文字平静隽永,哲思清新玄秒。
清茶香味弥漫,缓缓流入心田。
对永恒的怀疑和坚定,有矛盾但不混乱。
李小龙同样是位武林智者,从身体最直接的截拳道悟出禅理的高人。
作家是一手举着理想之灯前行,一面在滚滚红尘里死去活来的人。
2023林清玄读后感15篇

2023林清玄读后感15篇林清玄读后感1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
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
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
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
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
”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
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林清玄的__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
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
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林清玄读后感2拥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混沌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
——题记初读《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澈灵动的话语,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灵,开启心智。
应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化作完美的情绪,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书页,阅读着细腻的文字,包含着作者纯善的心,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人们内心的柔软。
林清玄先生散文《凤眼菩提》

林清玄先生散文《凤眼菩提》林清玄先生散文《凤眼菩提》导语:林清玄,1953年出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鹃》。
文章《和时间赛跑》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
原文节选:我有一串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
凤眼菩提有着古朴精致的褐色,每一粒上面都有一颗美丽优雅的眼睛。
我很喜欢这一串凤眼菩提念珠,每一回数它的时候,心念就飞升到空明纯粹的世界,仿佛走在精致优雅的路上,一路上有花皆香,有树皆绿,风里流着音乐,云都散得干净。
这美丽的凤眼菩提子,除了念的清净还象征着什么呢?我想,它是在启示我们应该具有独特的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注视无常的人间,才能使我们活得自在光明,不怀丝毫憾恨。
在这几年,我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串凤眼,借着这凤眼我才能有一种平淡安闲的心情来纵观人间的烦恼,让每一个烦恼都化成智慧的清气,并且带来更深的深思与觉悟。
去年,我的《紫色菩提》出版,带来读者极热烈的回响,这些回响所代表的并不是我在写文章的成就,而是我依着佛菩萨无上的知慧,来做一次人间的新诠释罢了。
有许多读者因为《紫色菩提》而进入了般若智慧的阶梯,他们着急地问我:“是不是有关菩提系列的新著作呢?”这个问题是个很好的缘起,使我有信心做进一步的探寻,希望经由我摸索的脚步,一页一页写下菩提系列,也就是觉悟的系列、智慧的系列。
《凤眼菩提》是这个系列的第二部结集,从现在的位置来回顾《紫色菩提》,我自觉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从前,我觉得只有依佛所说,人间的`一切才有意义;现在我知道了,即使在最卑微最劣陋的事物,我们也能找到意义,并在其中得到启发。
我们是生活在薄地上的凡夫,几乎只有极少数人在脆弱的娑婆,还能维持心境的清净;也只有极少数的人是醉生梦死、不知死活,活在迷执而不可救拔的深渊。
绝大多数的人,是活在梦与醒的边缘、活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界、活在迷与悟的一线之间、活在菩萨与凡夫的升沉之际。
西游记破哑谜得传大道读后感

西游记破哑谜得传大道读后感《西游记破哑谜得传大道》读后感读《西游记》中破哑谜得传大道这一情节,真的是让我有诸多感触。
读到这里我感觉孙悟空特别幸运又特别聪明。
他跪地求学的诚恳态度首先就给人一种尊师重道的印象。
菩提祖师在他头上敲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
当时我就在想,这是什么奇怪的举动啊,如果是我在现场恐怕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但是孙悟空却能领悟到祖师这是叫他三更时分从后门进去传他大道。
这让我想起在我们生活中、学习里,其实也经常会遇到这样隐晦的暗示或者指示。
比如在学校里,老师可能不会直接告诉我们考试的重点在哪里,但是会通过一些方式,像着重讲解某些例题啦,或者说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话来点我们一下,这时候那些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同学才能像孙悟空一样领会到真正的意图。
特别触动我的是孙悟空这种对大道求知若渴的心态。
他靠着自己的灵慧破解了这个哑谜,获得了祖师的青睐,得以学习长生之道等厉害的法术。
我在想,我们很多人往往都缺乏这种对知识和智慧真心向往的热情。
我们有时候读书、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外界的要求,比如为了升学、为了工作要求的证书之类的,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取智慧本身。
在这一情节里,我觉得作者想表达对于能领悟真谛之人的一种褒奖。
孙悟空就是那个有悟性、有灵性的代表。
他没有被表象所迷惑,而是洞悉到祖师动作背后的深意。
而且还体现了师徒之间是一种有着独特默契的传承关系。
这种传承不是普普通通就给出去的,是要有一定缘分,徒弟要有一定的资质才能承接得住的。
这就像在传统的技艺传承里,有时候老师傅考察徒弟很久,才会把最核心的技艺传授出去,像一些古老的刺绣技艺、木工手艺等。
后来我明白了,要想获得真正珍贵的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光靠纸上谈兵或者被动接受是不行的。
得像孙悟空一样,主动去思考,在生活当中去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深意的线索,而且要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从孙悟空破哑谜得传大道这个情节来看,对我未来的启发就是在学习新知识或者探索新领域的时候,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和超前的思考能力,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不要轻易放弃,要从多个角度去揣摩,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开谜题通向大道的钥匙。
《情的菩提》读后感

《情的菩提》读后感《情的菩提》读后感一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
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
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
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
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
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
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
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
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
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
而那清欢,是一种调和剂。
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
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
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第一流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再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
”第一流人物,他们所追求的向往的只不过是清欢。
然而,在由黄金打造的茧面前,谁舍得咬破?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
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情的菩提》读后感二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澄澈的智慧与明心。
读《心中的菩提》有感

读《心中的菩提》有感
今天,骄阳似火,我躲在空调房里,没事干,就随手拿一本《哲理故事.心中的菩提》看了起来。
不知不觉,书中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打动着我。
那一条《穿越万里的鱼》,原来在南极冰冷的海水里,但后来却来到了北极圈里,这中间他要朝着一个方向游,在深海中穿行,躲过了无数天敌的攻击,经过了长时间的迁徙;穿过温带的海水,经历了赤道的酷热,跋涉了一万多公里,终于来到了同样严寒的海水里。
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与那条鱼相比,还是缺乏许多勇气和魄力。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犹豫不决,使自己会被许多矛盾.琐事所困,无法作出决定,人的一生也需要勇气,摆脱重重顾虑,就能轻松的活出自我。
书中很多道理给我启发,我暗下决心,也要像那条鱼一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克服重重苦难,努力向上,勇往直前!。
读林清玄的作品有感

读林清玄的作品有感读林清玄的作品有感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是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读林清玄的作品有感篇一最近读了林清玄先生的“菩提系列”作品,深深地被林先生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他对人生和世界的参悟所吸引。
我庆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间与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
林先生的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
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
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喜欢在安静的夜晚,借着柔和的灯光,手捧一杯香茗,静静地品味林先生的文字。
这种感觉是那样的美妙,与心灵对话,与大师对话,获益匪浅。
读林先生的文字,真的是对心灵的洗礼。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这些文字把读者的心灯点燃,使命途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和信心,如拨云见日把读者的心底照亮。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
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
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
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
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这也许与他深谙佛理不无关系,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挚的文字普宁众生的心灵。
他说不动的山,也说流动的云,他说不变的芒草,也说无常的芒花,他说欢愉的短暂,也说忧伤的恒久,无论是在山顶,还是在红尘,林清玄总让自己灵光闪动,笔耕不辍,做一个徜徉于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林清玄心得体会(精品10篇)

林清玄心得体会(精品10篇)林清玄心得体会篇1这两个月来,陈教师一向要求我们读林清玄散文。
我读的这本是《在云上》。
这本书大致分为金翅鸟首部曲和金翅鸟二部曲两个部分。
每一部分的每一篇开头都是一首小诗。
经过我反复的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感觉思想在不断翻滚,挺有意思的。
可是里面有些*有些深奥,看不懂……《在云上》这本书,我认为是林清玄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
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想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能在平淡中,创造绚烂。
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来;只要打开感觉的开关,就能进入生命的完美。
例如,我阅读了《在云上》里面的这么一段:”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一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
守着不能回去的过去,不如相忘于江湖,自由自在。
我在红尘滚动中寻找属于我的云,追随着风的足迹,遨游九天之上。
绝境中还要飞行,逆境中还要穿云。
“读时,总想写点什么;读后,也动起笔来写过,但总是不能成文。
心中焦急,但又坦然。
毕竟,像我这样胡乱遐想的人,怎能一如林清玄般站在云上看世界呢,又怎能描摹出他心中的尽美世界呢?我只是怀着欣喜之情,赏读每一篇*,心中的波澜起起伏伏。
这每一篇散文,在我看来,都流畅清新,我渴望能做一个站在云上看人间的人。
欢喜,自在,平安,感恩,在云上,什么都能看见。
我还喜欢读《在云上》里面的这么一段:”我对自我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境。
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寒冬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眼泪,但那些泪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
“是啊,我们人生总是在不断的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一个发芽的心境,即使被深埋于泥土中,只要积蓄足够的能量,只要坚持一颗等待春天的心境,就必须会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其中还有一篇《四十岁学用左手》我也很感兴趣。
这篇散文主要是说作者有一次因为右手积劳过度而不能使用右手,没办法只好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用左手慢慢地去试着做一些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眼菩提》读后感
《凤眼菩提》读后感800字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帮大家的《凤眼菩提》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林清玄,一个喜欢谈禅,喜欢说佛经故事的人,我特爱他的菩提系列散文十书,《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清幽大气,是以一个佛教徒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
文章委婉轻柔,充满悲悯情怀。
他没有简单地讲经说道,而是用一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经文,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和现象说开去,让道理渗透到日常最简单最普通的生活和感受中。
林清玄曾在《凤眼菩提》的自序中说:“我有一串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
凤眼菩提子有着古朴精致的褐色,每一粒上面都有一颗美丽优雅的眼睛。
我很喜欢这一串凤眼菩提念珠,每一回数他时,心念就飞升到空明纯粹的世界,仿佛走在精致优雅的路上,一路上有花皆香,有树皆绿,风里流着音乐,云都散得干净。
”
《凤眼菩提》书中一文《重瓣水仙》里的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一位花贩把自已照顾成一朵花那么细致与美,那么她卖的花一定不会太坏我喜欢向如花的姑娘买花我喜欢向有书卷气的老板买书我最喜欢菜市场卖菜的一位阿婆,因为她梳理得最整洁,笑起来温馨自然,就像她架子上的青菜可惜,这样的惊见是不多的,所以我珍惜这样的缘。
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时,我的眼前不禁出现了作者所描述的如此认真对待生活的人。
如花的`姑娘、充满书卷气的书店老板、温馨自然的卖菜阿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仅能让自己快乐,而且这份爱生活、爱工作的情绪还会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就连没有看到他们的我,读到这样的文字,也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快乐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大家对“将就”这个词语一定不陌生吧,它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一出面,麻烦的问题基本就能解决了。
它有个孪生兄弟——“讲究”,人们不太喜欢它,因为它的出现代表着事情将会变得复杂,很多人都怕麻烦,所以喜欢将就不喜欢讲究。
当我们喜欢向如花的姑娘买花、向充满书卷气的老板买书时,不正是因为他们的讲究,他们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而心动吗?如果生活多一点讲究,少一些将就,一切都将变得更美好起来。
联想到自己老师的身份,我们除了教给孩子们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为人处世之道,那么这份讲究的生活态度,不正是能陪伴孩子一生的好朋友吗?
《凤眼菩提》用一种平淡安闲的心情,让每一个烦恼化成智慧的清气。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