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道地药材研究现状
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现状及整体性研究思路

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现状及整体性研究思路
张艺;范刚;耿志鹏;童应鹏;刘继林
【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年(卷),期】2009(011)005
【摘要】如何依据道地药材的整体性特点,采用现代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研究引起道地药材品质改变的内外因素,诠释道地药材形成的科学内涵,是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道地药材的生态因子、遗传信息、化学成分、生物效应等研究方法,列举了各种方法在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的部分研究实例.针对目前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最佳形态表型、基因型、生态型和化学型相关性的中药道地性及其品质评价整体性研究新思路,以期为构建符合道地药材特点的品质评价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5页(P660-664)
【作者】张艺;范刚;耿志鹏;童应鹏;刘继林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成都,61113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体现中医药特色的道地药材黄连品质评价系统研究 [J], 范刚;唐策;张静;赖先荣;孟宪丽;张艺;范昕建
2.道地药材的品质评价现状 [J], 李亚杰;覃大吉;杨永康;龙澜;向极钎
3.百合道地药材的历史沿革与品质评价研究 [J], 刘浩;钟灿;金剑;谢景;张水寒
4.浙江道地药材的质量影响因素和品质评价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J], 杨殷凯;王琪瑞;孙思雅;来梦茹;邱晓华;程汝滨
5.道地药材泥附子的品质评价研究(Ⅱ) [J], 王世清;闵赟;刘绍欢;杨卫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道地药材”最全面的介绍

关于“道地药材”最全面的介绍一、“道地”一词的起源和演变“道地药材”指具有有特定种质、产自特定地区、有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经过长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总结出的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材,它是传统中医药学中对中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
中药自产生之日起,便与其生境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经过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的发展,在长期的社会以及文化演变中,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这一理论。
中医药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与人所在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道地药材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适应自然,并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物资,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人置于大自然循环中的一员的理念,远古时期,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人们从大自然获取食物、水和空气,不可避免受到其中一些物质的侵害,又从大自然中寻找另一种物质加以克制,仍然保持着人与大自然共生共荣、循环发展、天人合一的关系。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从药物本身出发对部分药材的生境作了描述,如生于山谷、丘陵、田野等,同时指出药要区分产地的产地的观点,即“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首次产地将产地与药材联系起来。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著作,它的问世初步确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其中有“岁物者,天地之专精好。
非同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从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的关系方面阐述了特定产地药材在对中医药的意义。
公元200-205年(东汉末年),张仲景在总结数千年中医实践经验基础上著《伤寒杂病论》,共收录方剂113种,其中诸多道地药材如如代赭石、巴豆、阿胶等得到广泛应用。
《范子·计然》提出黄连以出蜀郡黄肥坚者善,当归出陇西无枯者善等,在明确药材产地的基础上对该地所产地材性状进行了叙述,并阐明优劣。
公元480-498年(梁代)陶弘景在总结医家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本经》进行拓展著《本草经集注》,对药材的产地、性状、药效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阐述,指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研究

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研究道地药材是指生长在特定地域的药材,其生长环境、气候、土壤等条件都具有特殊的要求。
道地药材的品质优良,疗效确切,因此在中药材市场上备受推崇。
对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中药材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对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探讨如何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来评估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质量,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一、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1. 规格等级的评估方法目前,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重量评估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重量进行测量,确定其规格等级。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的某些中药材,如广东大戟和广东药材,常常以重量作为评估标准。
(2)叶片面积评估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叶片的面积进行测量,确定其规格等级。
例如,某些南方地区的中药材,如广东南药和福建当归,常常以叶片面积作为评估标准。
(3)外观评估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形态、颜色、纹理等外观特征进行评估,确定其规格等级。
例如,某些中药材,如地道中药材黄精和地道中药材山药,常常以其外观特征作为评估标准。
2. 质量评价的方法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化学成分分析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定其疗效和品质。
例如,某些中药材,如地道中药材黄芪和地道中药材防风,常常以其化学成分作为评估标准。
(2)生物活性研究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确定其疗效和品质。
例如,某些中药材,如地道中药材连翘和地道中药材当归,常常以其生物活性作为评估标准。
(3)临床疗效评估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确定其实际疗效。
例如,某些中药材,如地道中药材金银花和地道中药材红花,常常以其临床疗效作为评估标准。
二、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研究的建议1. 建立统一的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标准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应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以确保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现状及整体性研究思路

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现状及整体性研究思路摘要:道地药材“道地”与否带来的药材品质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但中药成分复杂,长期以来都缺乏一个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目前评价道地药材质量的直接指标主要有三点:药材性状、化学成分以及药效,前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药效。
道地药材的内涵包含着药材的品种、产地、栽培技术、性状、化学成分、疗效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产地与栽培技术是前提条件,药材性状、化学成分以及疗效则是评价道地药材有效指标。
因此在道地药材质量评价过程中要融入整体观念,应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不仅要关注药材的生态环境、生物特性、遗传信息等,还要重视与生物效应之间的联系,确立遗传因素-生态环境-有效成分-生物效应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标。
关键词: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整体思维中药药材的品质与生态环境、遗传背景密切相关,由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将来自特定产区、生产历史久、栽培加工精良、质优效佳的药材称之为道地药材[1]。
产地不同会对药材的形态、生理特性及有效成分含量产生直接影响,中医历来重视药材的产地,“道地”与否带来的药材品质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然而中药成分复杂,很难制定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因此道地药材的品质评价是一直以来的难点问题。
本文就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现状进行概述,并且从整体思维来探讨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
就目前而言,评价道地药材质量的直接指标主要有三点:药材性状、化学成分以及药效,前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药效。
由于气候、土壤、光照、水分等生长环境的不同,药材的外观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最直观地反映药材质量。
在漫长的古代,人们都是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眼看、鼻嗅、口尝、触摸等方法来判断药材质量的优劣,药材的外观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药材的性状,但是由于鉴别者经验有别,评判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完全客观的反映药材质量。
评价药材品质的重要依据是药材所含有效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种类,不同产地的药材其化学成分也存在差异,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湖北推进中药材品种保护测试现状与发展建议

湖北推进中药材品种保护测试现状与发展建议王晨宇1 王 雨1 刘大会2 张凯淅1 周欣兴3 向 维4 韩瑞玺1 荆若男1 张秀杰1(1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100176;2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0;3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徐州221131;4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摘要:中药材是中医药的基础。
相对农作物,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特别是近年来,中药材新品种申请量逐年上升,针对中药材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工作逐步完善,促进了中药材产业发展。
湖北是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具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202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在全国第四,生产种植规模较大。
通过对湖北中药材产业及品种保护测试现状的分析,判断湖北中药材品种保护测试中存在的意识、技术水平等方面问题,从产业、种植、宣传等角度,对湖北中药材品种保护测试提出了建立联合测试站、强化技术支撑等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其他省份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词:中药材;品种保护;DUS测试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Protection and Test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Varieties in Hubei ProvinceWANG Chenyu1,WANG Yu1,LIU Dahui2,ZHANG Kaixi1,ZHOU Xinxing3,XIANG Wei4,HAN Ruixi1,JING Ruonan1,ZHANG Xiujie1(1Development Cen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RA,Beijing 100176;2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60;3Xu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Jiangsu Xuhuai District,Xuzhou 221131,Jiangsu;4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中药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药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发展现状(一)单种规模小,标准难统一1、零星种植,规模化程度低受传统小农经济影响,中药材仅仅是对传统经济作物的点缀和补充,集中连片的种植的较少。
2、结构不优,亩产量(值)不高材质优、疗效佳、具有地域特征的中药材统称为道地药材,道地药材亩产效益最高。
这与结构不优,特别与是否规范化种植有很大关系。
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的方向是取得GAP资格认证,药农普遍缺乏标准意识,种采不规范、农残超标、虫蛀霉烂等情况十分普遍,造成药材品相差、损耗大。
3、药材周期长,风险大在十年之内,山茱萸价格相差四五倍价,格波动大。
杜仲这类药材,必须5年后才能采收,生产周期长。
安康的中药材大多通过第三方收购,再由收购方给某些相对固定的企业客户,药农的信息闭塞,销售渠道狭窄,议价空间和实力有限,也有因无处可卖而撂荒药园的现象。
(二)产业链多处在中低端,跨界融合发展有难困难1、中药材加工能力弱中药材加工是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
中药材药的90%都是以初级原材料对外销售,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无论是温浸提取、渗漉提取,还是低温浓缩干燥技术都不易控制,无法为下游药企提供高品质原料。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性物品,中药材的衍生产品少,没有摆脱特殊用品的局限性。
2、企业对中药资源消化不够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23家,其中中药提取加工中间体企业12户,主要开发提取葛根、杜仲、皂甙、桐油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5家,主要加工白芨、桔梗、杜仲、天麻、柴胡等,消化品种有限,大多数品种无法覆盖,大部分中药材产品雷同,独到性、差异性不明显。
3、产业融合发展不明显在高速沿线、机场两旁很少见到成片药园、整座药山;一些有特色的药山、药园、药谷没有进景点、旅游路线,缺少携带便、有特色、有文化的中药材旅游产品;系统化、体系化的中药材教育实践基地还是一块空白;中医药服务特色未充分彰显,中药材、中医在康养产业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三)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1、服务保障跟不上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工设备简陋,没有规模中药材交易市场,没有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缺乏高档次的中药材检验设备。
荆门道地药材荆半夏产业发展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荆半夏是湖北省荆门区域的道地药材,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药用品质均为上乘。
本文分析了荆半夏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荆半夏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荆半夏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荆半夏;产业发展现状;栽培技术;湖北荆门中图分类号S567.23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12-0089-02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12.03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荆门道地药材荆半夏产业发展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刘菊1张元虎1*王艾鸿2夏振华2杨雪1郑应莉1贺小芹1李娟娟1(1荆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荆门448000;2荆门市农业综合执法局,湖北荆门448000)荆半夏是湖北省荆门区域的道地药材,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药用品质均为上乘,产品远销国内外。
荆门地区是湖北省荆门市道地药材荆半夏[1]的优势生产区、半夏种子资源主产区,块茎、种子供应北到甘肃、南到两广。
《湖北通志药材》《中国道地药材》等专著明确记载,“荆半夏”以荆门沙洋、钟祥、京山、屈家岭、潜江、仙桃、天门、汉川等江汉平原沿江地区为原产地,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适合荆半夏生长,且以荆门辖区内汉江沿岸河流冲积沙壤地种植的荆半夏为最佳[1]。
荆半夏属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别名三叶半夏、三步跳、麻玉果、老鸹嘴、老鸹蒜,色白、个大、质坚、粉性足,是一味止咳平喘的大宗传统中药材。
荆门野生半夏繁多,近年来,荆半夏药材因质量上乘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大。
随着价格逐年上涨,荆半夏野生资源采挖严重,濒临枯竭。
随着荆门市药农人工种植荆半夏技术的逐步完善,药农人工种植荆半夏的积极性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逐步提高,荆半夏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而面积增长带来的栽培技术的缺失影响了荆半夏的质量和产量。
本文分析了荆半夏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荆半夏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荆半夏产业的良性循环和金字招牌的再现助力,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道地药材的品质评价现状

Cu rn ai v lain o te t dcn l tra re t Qu lyE au t f t o Auh ni Me iia eil c Ma
u a j Q N D —i , A G Y n — a g一,O G Ln , I N iqa Y —i , I a j Y N o g kn L N a X A G J— i ' e n。
Absr c :Th uai v l ain meh d o u h n i d cn lmae i 1 fo p riu a r wi g a e s ta t e q lt e a u to t o fa t e tc me ii a tra . r m a t lr g o n r a y c wih a ln r d cin hitr t o g p o u t soy,g o u t ain a d prc si g tc n l g o o d c li to n o e sn e h oo y,g o u lt a d sg i c n v o d q ai y n in f a t i te t ntef cs i h e e e r h r a o d r z t n f Ch n s me ii e Th a c r c f t ra me f t . s t e k y r s a c ae fmo e niai o i e e e o dc n . e c u a y o he e au t n i o ta n d b h e e ft c n lg mp o e Th i c iv me so u lt v l ain v l ai sc ns i e y t e lv lo h oo e ly d. eman a h e e nt fq aiy e au to o r e y su iso u h n i d cn lmae il o du td i e e ty a s b ee a tu is a d i d vd a s o t de n a t e t me ii a tras c n ce n r c n e r y rl v n n t n n i iu l n c me ii a tra sp o e t s h mia o o iin a d b oo ia fe t r n lz d i h s p p r d cn lma ei l r p ri ,c e c lc mp sto n ilg c le cs wee a ay e n t i a e , e i a e u c e e itn i su y f q a i e au t n n u h n i me i i l n d q a is x si g n t d o u lt v l a i o a t e t y o c d cna mae il we e e e ld, tras r rv a e me n a whi n w e e r h i e so u lt v l ai n o u h nt d cn lmae il we e p o o e . l e r s a c d a n q ai e au t fa t e i me i ia tras, r r p s d e, y o c Ke r s: u h ni h n s d cn lmae il q a i v l ain; u r n iu t n y wo d a t e t c i e e me ii a tra ; u l y e au t c t o c re tst ai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道地药材研究现状
摘要:湖北省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的特点。
《本草纲目》所记载的1800多味中草药,武当山有400多种,神农架有1200多种,其中,道地药材资源尤其丰富,占全国道地药材品种总数的10.5﹪。
至今为止,本省已形成了多个生产基地,建立了多个道地药材主产区,拥有道地药材生产的极大优势。
本文重点介绍了湖北道地药材资源种类、分布情况和个别地药材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湖北、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
道地药材资源是我国中药资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逐渐形成的货真质优,疗效卓著,药用价值极高的精品中药资源。
每一种道地药材都是在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某一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等诸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药资源精髓。
湖北省是“神农尝百草”这一古老传说的发生地,具有浓厚的中医药人文资源,同时也是著名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的故乡。
湖北是拥有中医药自然和人文双重优势的中医药大省,在地理条件上具有环境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特征,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素有“中华药库”之称,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湖北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中药材生产的特色县市和专业乡镇村也不断出现,郧西被誉为“中国黄姜之乡”,安陆素有“中国银杏之乡"之称,罗田县素有“茯苓之乡”的美称,利川被誉为“中国黄连之乡”,现今,中药材原料生产已经成为很多县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其中,尤以恩施和蕲春两大药材生产基地规模最为巨大和成功。
本文介绍的道地药材有中国板党、黄连、厚朴、当归、竹节参、湖北贝母、缬草、白术以及“蕲春四宝”。
中国板党:“板党”是党参家族中最为珍贵的一种,品质最好,因产于湖北恩施板桥镇而得名。
“板党”于明朝洪武年间由野生转为家种,1997年在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
它外型美观、根条细嫩、肉质饱满,是纯天然绿色植物,无污染、药用功能独到,可与人参毗美。
鸡爪黄连:利川素有“黄连之乡”的美誉,盛产“南岸味连”,其品质明显优于云连、雅连及其它味连。
黄连以根、茎、叶入药,是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材料。
位于福宝山的湖北省黄连GAP试验示范基地,2004年通过省级认证,目前正在争取国家认证,种植面积6000亩。
紫油厚朴:恩施为其原产地,有500多年种植历史,属名贵药材和珍稀保护植物。
以根皮、茎皮入药,皮细、断面浮棕色,内表深紫色,油性重,香气浓烈,厚朴酚含量高。
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将其列为GAP试验示范研究品种,2002年11月紫油厚朴种子种苗规范种植与研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合格。
石窑当归:恩施石窑所产当归因其品质俱佳留芳天下,历史以来称为窑归。
本品“主根圆柱形,归尾多少不相等,质地油润色黄棕,裂缝油性为特征,气香浓郁甘辛苦,活血补血又调经”。
经农业部检测中心检测,窑归为合格产品,并且含有16种氨基酸。
该产品在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湖北省名优产品。
竹节参:又名白三七,属五加科植物,以根茎入药。
它具备南药三七和北药人参的共同品质,专家学者称其为“百草药之王”。
因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氧耗作用,用于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等,其药用价值潜力巨大,近来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据统计我国的竹节参储量只有2吨左右,属珍稀名贵药材。
竹节人参为恩施州珍稀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野生转家生”种植研究已获成功,为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1992年获恩施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申报科技部创新基金获65万元项目资金资助,现有种植面积40亩,规范化种植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恩施州重点发展品种之一。
湖北贝母:别名窑贝、板贝。
鳞茎卵球形、扁卵形或倒圆锥形,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
湖北贝母原产于建始县花坪乡白果坦村,富含贝母碱,质量上乘。
该乡平均海拔在1000m 左右,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贝母生长,目前2000亩GAP基地正在建设中。
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中的挥发油为高级香料,现代医药学研究发现,其根茎所含异戊酸龙脑酯、乙酸龙脑酯、缬草三酯等活性成份,在镇静、解痉、降血压、抗菌等方面功效显著,且无副作用,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焦虑失眠和心脑血管疾患。
恩施山区是缬草生长的理想地域,在海拔1300m~1500m的高山地带,野生资源丰富,品质优良。
目前“野生转家生”技术成熟,通过大量的人工栽培,已能满足缬草提取物生产的需要。
贯叶连翘:贯叶连翘属藤黄科植物,具有收敛、止血、解毒、退热和治疗灼伤、外伤出血、抗病毒、抗幅射等作用,能舒缓闭经期带来的心理病症如烦躁不安、抑郁、忧虑、集中力差、精神紧张等等,对性生活也有所帮助,还具有治疗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的独特功效。
其所含有的金丝桃属素是治疗抑郁的有效成分,所含的类胡罗卜素可以治灼伤。
鹤峰县正在实施
2万亩贯叶连翘GAP基地建设。
白术:别名于术、冬术、于潜白术。
咸丰县小村乡境内独特的小气候及土壤条件特别适宜白术的生长,是武陵山区重要的白术产区。
现是湖北省道地药材白术GAP示范建设基地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湖北)基地”。
基地所产白术以个大、皮细、质坚实、肉白、断面平坦、无硬筋、香气浓郁等为主要特征。
其形状似鸡腿,命名为“鸡腿白术”。
目前,年种植面积在1万亩左右,年总产量在1500吨以上。
三叶木通:为历代文献记载之木通正品,随着关木通的禁止使用,国家药典规定以三叶木通替换关木通,呈现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鹤峰县野生资源丰富,已建成GAP研究示范基地20亩、野生资源抚育及优质种源保护基地10亩。
规范化基地建设已完成总体规划设计及生态环境评估,是国家科技部“三叶木通野生抚育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基地、湖北省科技厅GAP研究示范基地。
目前2万亩GAP基地建设项目也在进行之中,为“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第三批课题之一。
另外,蕲春所产“蕲艾”、“蕲竹”、“蕲龟”、“蕲蛇”,世称“蕲春四宝”。
据史料记载,“四宝”源于西周,名于明代,用充方物,列为贡品,上国史,入方志,登专著。
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佳品,皇宫贵族追索的贡品,博物和医药学家研究的珍品,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载述,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四宝文化。
蕲竹:源于桃枝竹,别名笛竹、丛竹、孝顺竹、蓬莱竹等,其竹或细如拇指,或粗如酒杯,色泽晶莹,竹节稀疏,篾质柔软,用途广泛,是全世界1200余种竹子中的良品之一。
主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
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
煎汤,熨霍乱转筋。
蕲艾:蕲艾为菊科艾及其近缘种。
蕲艾与其它艾的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大,可达1.8~2.5米,含挥发油较多,气味深郁,叶厚纸质,被密厚长毛,取干叶揉之可成绒团,其形和质均属上品。
蕲艾是名贵药材,茎和叶都可以入药,其味苦或微甘,性微温。
据现代化学分析,蕲艾含十七种已知化合物,能治疗多种疾病。
另外,由于蕲艾含挥发油成份高出其它艾一倍以上,可通过水蒸汽蒸馏法制得蕲艾油,广泛用于医药、食品、日用化工等行业。
蕲龟:蕲龟,因背腹上下生长有绿毛,毛中有金丝状金线而得名,俗称绿毛龟。
蕲龟的绿毛为蕲龟基枝藻寄生、生长所致,由于藻类的生长,影响所寄生的龟活动摄食能力,使龟瘦弱,“脊骨有三棱,底甲如象牙色”。
龟肉性味甘酸温,能滋阴补血,逐风祛湿,柔肝补肾,去火明目,凉血。
龟血为跌打损伤要药;龟胆对眼肿不开有疗效;龟版,即龟的腹甲,又称龟甲,元武版,甘咸、纯阴、气味厚浊,补肾滋阴,质重而能潜敛浮阳,益肾又能健骨,通任脉,因药力雄厚,疗效确切,为药中珍品。
蕲蛇:蕲蛇为蝰科动物五步蛇,俗称“五步蛇”、“五步龙”、“五步倒”;其鼻(吻鳞和鼻间鳞)尖尖上翘,背有二十四个方形花斑,部棕黑色,头侧土黄色,腹部乳白色,并有黑色念珠斑。
蕲蛇甘、咸、温、有毒’具有祛风、通络、止痉之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除上述道地药材,湖北的茯苓、独活、续断、射干、杜仲、苍术、半夏等中药材也可称得上是品质优良的道地药材,可见湖北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的特点,据有关数据显示,湖北省拥有中药材生产专业乡镇20多个,专业村50多个。
中药材种类居全国第五位,中药材产量居全国第六位,野生中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十一位,是我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