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心理

概念61.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和团体中所占的地位,从社会价值观来看,就是社会地位身份。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3.自我评价: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他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
5.男女性别角色: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
6.从众: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7.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8.人际沟通: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动语言符号而实现的交流。
9.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10.动机: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11.侵犯:故意对他人产生伤害结果的行为。
二.简答61.社会化的类别(1)政治社会化:是使自然人变成政治人的过程。
(2)民族社会化:是使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过程。
(3)法律社会化:是使人们能按照法律制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4)性别角色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5)道德社会化:就是使人们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2.自我意识作用(1)自我意识对学习与工作的推动作用①自尊心的作用②自信心的作用(2)自我意识对态度转变具有决定作用(3)自我意识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3.影响社会认知因素(1)认知对象的本身特点: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2)当时的情景:社会认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认知社会中他人行为的善恶与是非总是离不开当时的情境分析。
(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①认知者的经验②认知者的性格③认知者的需要(4) 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5)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4.团体分类(1)小团体和小小团体:相对稳定、人数不多,为共同目的而结合的成员直接接触的联合体一般在2~40人。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3. 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4.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 社会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6. 人格: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和动机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
7.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8.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9. 自我提升:个体在自我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
10.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1. 社会情绪: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长期社会交往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12.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13. 图式: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的概念群。
14. 印象:人们对认知对象能力、性格、品质等总体特征的反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1、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有两个方面: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过程:认识(感觉、知觉、记忆等);情绪、情感;意志个性:个性倾向性;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状态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任务:揭露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它发生发展的规律,具体研究心理活动过程和规律和它产生的生理机制,研究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规律和条件,也研究心理活动的过程和个性的关系。
3、研究原则和方法:原则:客观性原则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问卷法、模拟法等神经系统的反射机制1、人的大脑具有约100~160亿神经元,其作用为传导兴奋、抑制。
神经系统的三大机能(功能):第一机能系统:保持大脑皮层的一定觉醒状态;第二机能系统:接受外界或内部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和保存;第三机能系统:对人的一切正常心理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人体活动有计划地进行。
2、神经的传递主要通过反射来完成。
①非条件反射: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反射,不需要后天的训练。
②条件反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行为,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这种反射需要一个建立过程,其反射的神经通路可以随时建立,也可以由条件改变而消退。
3、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第二信号系统:词、语言。
心理的产生和发展1、动物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神经系统的出现导致简单心理现象的产生。
①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感觉阶段;②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知觉阶段;③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思维萌芽阶段。
2、在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劳动与语言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专题:个性及其倾向性个性:又叫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能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的九个基本问题和九个基本设想: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说---------------------------------原素说素质论---------------------------------环境论主观性---------------------------------客观性前动性---------------------------------反应性稳态---------------------------------------异态可知性------------------------------不可知性可改变------------------------------不可改变有关个性(人格)的测量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国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一、个性:指个体那些受到社会生活所制约的心理面貌上的特征,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社会心理学单元测试题答案

作业标题: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
这属于()A、民族社会化B、个体社会化C、性别角色社会化D、角色扮演正确答案:C心理学实验法的本质是().窗体顶端A、人的参与B、有实验目的C、为某种目的控制一定的条件D、采用实验的方法正确答案:C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正确答案:错.窗体底端心理学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
外部环境实验错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
2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正确答案:×3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B、群体的社会化C、个体的成长D、个体的社会化正确答案:D4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正确答案:√5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
A、社会组织结构B、社会政治制度C、社会教育理念D、社会文化环境正确答案:D6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A、组织B、社会C、群体D、他人正确答案:C7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应用社会心理学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D、社会心理认知正确答案:A8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正确答案:√9()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A、吴江霖B、乔治米德C、潘菽D、迪尔凯姆正确答案:B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结合着二战来研究说服和态度的转变的社会心理学家是(霍夫兰德)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正确答案:√莫斯科维奇主要成就是在社会认同方面的研究。
()正确答案:错标志社会心理学产生的两本社会心理学的书是的作者分别是麦克杜格尔和罗斯。
中国社会“性别社会化”的理论解读

中国社会“性别社会化”的理论解读作者:段舒颀赵安民来源:《西部学刊》2014年第03期摘要:性别社会化是作为生物个体的两性男女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环节,也是维系社会发展的应然维度之一。
然而在这个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时代,新的社会现象集束式地出现致使人们处于文化、价值与规范的流变之中;父权制意识形态、文化符号对男性价值的褒扬以及对女性价值的贬低等因素为我国社会的性别社会化带来性别角色模糊、性别道德边缘化等困惑。
面对这一现实,将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性别的塑造工具来重塑性别平等理念、确立新的性别角色规范就成为我国性别社会化所应当省思的议题。
关键词:社会性别;社会化;性别社会化C913.68信奉社会唯识论(social realism)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具有自我维系与自我成长的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社会成员对于未来的期望以及为此种期望而不断建构基础的戮力奋斗之中。
这一语境中的社会成员,并不是指纯粹的生物个体,而是指认同某种社会文化并遵循某种社会规范的——即经历了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人。
易言之,促成社会延续与繁荣的“元问题”就指向了人的社会化。
人即分男女,这是基于其生物属性的本质规定。
那么,作为两性男女的生物个体要实现向社会人的蜕变与转化,其“性别社会化”就成为社会化内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性别社会化与语言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协同而构成社会化概念的逻辑框架,它是个人关于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的学习过程,也是贯穿于人们生命始终的性别认同过程。
笔者认为,人的性别社会化的全部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公式:性别(sex or sexuality)→ 社会性别(gender)这个公式为我们揭示了性别社会化的本质,即人从解剖学意义上的、在染色体及生理机能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的男女,向具有社会属性的男女蜕变、升华的过程。
基于此,对我国性别社会化的现状、成因、机制等进行理论的解读,既是一种对人性的观照,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本土性别社会化的规律,并探索出一条“性别社会化”的蹊径,最终致力于构建一个男女两性平等而和谐发展的健康社会。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从身处社会中的各种角色扮演中逐渐获得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性别角色作为人们对性别的期望和要求,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如何影响性别角色的形成,并思考社会化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一、社会化对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1. 社会化建构性别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接受社会中对性别的认知和期望,从而形成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同。
举个例子,男孩从小被教导要坚强独立,女孩则被要求温柔体贴。
这些对性别的期望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个体的性别角色。
2. 社会化延续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延续和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个体所接触到的媒体、教育和文化传统中存在一些对性别的固有刻板印象,例如男性应该强壮、有竞争力,女性应该温柔、体贴。
这些刻板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3.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教育社会化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规范和设置涉及到个体对于性别的认同和行为的塑造。
如学校中传递给男孩的信息是应该追求成功和领导能力,而女孩则被鼓励优雅和助人为乐。
这些教育模式培养了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性别角色。
二、社会化对于性别平等的影响1. 社会化与性别歧视尽管社会化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性别歧视。
性别角色的不平等传递了一种不公正的信息,使得女性在职场和社会其他领域中面临更多的不平等待遇。
这种不公正现象使得性别平等的实现变得更为艰难。
2. 社会化与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化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是性别平等困境的一个原因。
男性被期望保持强悍和竞争的形象,女性则被期望保持柔弱和体贴。
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个体在职业选择、社会角色担当等方面的自由发展,对于性别平等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多样性与上述固定的性别角色相对应,社会化也容许了一定程度的性别角色多样性。
近年来,人们对性别认同和表达的理解逐渐拓宽,个体有更多的选择权。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至少可分为五类:
第3章
① 政治社会化 ——指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 教学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信息、 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过程。
② 民族社会化 —— 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 的过程。 ③ 法律社会化 —— 人们学会用法律及其制度调节 自己的行为。
④ 性别角色社会化 —— 按照社会规定的男女性别 角色的要求学习支配自己的行为。 ⑤ 道德社会化 —— 将社会肯定的道德准则加以内 化,使公民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过程。 第3章
性 格——是人格最鲜明的表现,是在社 会化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倾向。 性格是人格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一旦 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3章
性格是有结构的:
◇
性格结构是多重矛盾的统一
◇
◇
性格结构具有确定性和变异性
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
性格结构具有表层性和深层性
3、社会角色的冲突 ① 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② 新旧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③ 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④ 角色规定人格与个体真实人格的冲突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既要学会担当社会 角色,又要不断解决角色冲突的过程,解决角 色冲突的过程本质上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第3章
四、人格的形成 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便有了人格。 ① 什么是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格都作过论 述。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定义。 人格(personality)—— 是个体与其环境 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 (扬国枢)。人格一旦形成,就构成人们之间 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它是人的心理-物 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体现了一个人过去和现 在的全部特征。 第3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例子表明,一个人的出生是情感性和社会性的,也是生物 性的、无助的。要成活下来并完全成长为人类中的一员,就必须与 他人有正常的互动。他们必须向他人学习如何思考和行为。这种互 动和学习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1、“镜中我”理论
➢ 代表人物: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 1929)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也 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鼻祖。
二、社会性别(gender)
➢ 定义:由社会文化形成的有关男 / 女角色分工、社会期望和行为 规范的综合体现。
➢社会性别意识(gender consciousness):对社会性别关系的自觉 认识。
(参考王政的系列论文)
二、社会性别(gender)
社会性别的由来:
➢M.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男女关系》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女人》 ➢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 ➢琼·斯科特:《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和超我(superego)。
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神经 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主要观点: ➢ 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以及人格在四五岁时
即已基本完成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 展也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 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紧 密相连。
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5、生命历程理论
➢ 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 究。
主要观点: ➢ 该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
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 其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
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社会化的特点
➢个体的社会化有其遗传素质基础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互动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于个体的一生
主要观点: ➢ 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
来的。 ➢ 这是一种“移情能力”。
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3、精神分析理论
➢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1856-1939),犹太 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 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 ➢ 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
的。 ➢ 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
每一个人从小透过游戏、教育、文化来学习扮演符合自己性別 的角色,到了青春期,男、女的第二性征成熟,无论是生理、心理 或角色的发展均受到影响,之后的两性交往、择偶、结婚、生子, 性别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生理性别(Sex)
定义: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 的角度来证实的的女性或男性特征。 包含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主要观点: ➢ 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反映对方的情况。 ➢ 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
的。
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2、“角色扮演”理论
➢ 代表人物: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狼孩卡马拉和阿马拉
1920年10月在印度加尔各答以西米 德纳波附近阿穆尔河旁边发现的两个女 孩可以说是史上最出名的狼孩了,村民 们在英国传教士贾尔.西恩的带领下找 到了她们,将母狼射死。这两个孩子名 叫卡马拉和阿马拉,据推测分别为八岁 和两岁。
据西恩的说法,她们下颌发育畸形, 长着尖尖的犬齿,眼睛象猫和狗类一样 在黑暗中闪着特有的蓝光。阿马拉在第 二年就死掉了,不过卡马拉一直活到 1929年,到好时她已经不再吃腐肉, 学会了直立行走,能说大概50个单词。
社会化是一个过程
➢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伙伴关系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B
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
课前小故事
话说下班的时候,某市公安局长和市长在聊天,突然一个 小孩儿满头大汗的跑过来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你快 点回去吧。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局长和这个小孩儿是什么关系?
兽孩彼得
第一个真正出名的兽孩非野彼得 莫属:1724年时人们在汉诺威附近的 赫尔本森市发现了“一个赤裸的棕色 皮肤黑发的生物”,当时他大约12岁, 能够轻松地爬墙上树,以吃植物为生, 不会说话。他不吃面包,宁愿剥去树 皮吸食树液;不过最终他学会了吃水 果和蔬菜。
后来他被带去汉诺威展示给乔治 一世,并被带回英格兰,在那里被教 会了一些字母。他后来又活了68年, 但一直没能学会说话,只会说“彼得” 和“乔治国王”等少数几个词,不过 他的听力和嗅觉据称却是“特别地敏 锐”。
性别角色与刻板印象
(一)性别角色的概念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 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社 会角色通过一整套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 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 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女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步 变成了一个女人的……正是社会化的 整个过程产生了这种东西……我们称 之为女性气质。”
—Simone de Beauvoir
三、性别角色
➢ 定义:是指社会上认为适合某一性别、不适合于另一性别的一套 心理观念和行为模式。俗称 “第三性别”。
➢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 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的行为方式。”
民族性别角色社会化
讲课人:李鹏姬
▲不是生为男人而是长为男人; ▲不是生为女人而是长为女人。
Contents
A
社会化及其研究
B
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
C
社会角色与女性发展
D
宗教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影响
A
社会化及其研究
课前思考
1、用你可以想到的一、两个词语来 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男性和女性。
2、请你分别说出二、三种男性从事 的职业和女性从事的职业。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
社会化(socialization)
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该 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做 社会化。
自与他人的交往社源自然会人人
学习
假设你的婴儿期和童年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野外度过, 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人类接触。你能用一种人类语言说话吗? 你会有自己的人格吗?或者,你能体验到人类的情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