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信号的采样和保持过程。

2.学习和掌握香农(采样)定理。

3.学习用直线插值法和二次曲线插值法还原信号。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S 实验系统一套,i386EX 系统板一块。

三、实验原理

香农(采样)定理:若对于一个具有有限频谱(max ωω

<)的连续信号)(t f 进行采样,当采样频率满足max 2ωω≥s 时,则采样函数)(t f *能无失真地恢复到原来的连续信号)(t f 。max ω为信号的最高频率,s ω为采样频率。

四.实验内容

1.采样与保持

编写程序,实现信号通过 A/D 转换器转换成数字量送到控制计算机,计算机再把数字量送到 D/A 转换器输出。

实验线路图如图2-1所示,图中画“○”的线需用户在实验中自行接好,其它线系统已连好。

图2-1 采样保持线路图

控制计算机的“OUT1”表示386EX 内部1#定时器的输出端,定时器输出的方波周期=定时器时常,“IRQ7”表示386EX 内部主片8259的“7”号中断,用作采样中断。正弦波单元的“OUT ”端输出周期性的正弦波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单元的“IN7”端输入,系统用定时器作为基准时钟(初始化为10ms ),定时采集“IN7”端的信号,转换结束产生采样中断,在中断服务程序中读入转换完的数字量,送到数模转换单元,在“OUT1”端输出相应的模拟信号。由于数模转换器有输出锁存能力,所以它具有零阶保持器的作用。

采样周期T= TK×10ms,TK 的范围为01~ FFH ,通过修改TK 就可以灵活地改变采样周期,后面实验的采样周期设置也是如此。零阶采样保持程序流程图如图2-2所示。

图2-2 零阶采样保持程序流程图

实验步骤:

(1)参考流程图2-2编写零阶保持程序,编译、链接。

(2)按照实验线路图2-1接线,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3)用示波器的表笔测量正弦波单元的“OUT ”端,调节正弦波单元的调幅、调频电位器及拨动开关,使得“OUT ”端输出幅值为3V ,周期1S 的正弦波。

(4)加载程序到控制机中,将采样周期变量“Tk ”加入到变量监视中,运行程序,用示波器的另一路表笔观察数模转换单元的输出端“OUT1”。

(5)增大采样周期,当采样周期>0.5S 时,即Tk>32H 时,运行程序并观测数模转换单元的输出波形应该失真,记录此时的采样周期,验证香农定理。

2.信号的还原

编写程序,分别用直线插值法和二次曲线插值法还原信号。

从香农定理可知,对于信号的采集,只要选择恰当的采样周期,就不会失去信号的主要特征。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总是取实际采样频率s ω比max 2ω大,如:max 10ωω≥s 。但是如果采用插值法恢复信号,就可以降低对采样频率的要求,香农定理给出了采样频率的下限,但是用不同的插值方法恢复信号需要的采样频率也不相同。

(1)直线插值法(取max 5ωω≥s )利用式1.2 -1在点(X0,Y0)和(X1,Y1)之间插入点(X ,Y )。 其中:0

101X X Y Y K --= X1?X0为采样间隔,Y1?Y0分别为X1和X0采样时刻的AD 采样值。

(2)二次曲线插值法(取max 3ωω>s ):)]()[(12100X X K K X X Y Y -+-+= 其中,1

201010202201011,X X X X Y Y X X Y Y K X X Y Y K -???? ??-----=--= 直线插值与二次曲线插值程序流程图如图2-3所示。

采样中断服务程序

(直线插值)采样周期到否?

计算插值点并送D/A 输出

N Y 采样周期变量减一D/A 输出前一采样值,计算K1采样周期变更还原采样中断服务程序(二次曲线插值)

采样周期到否?计算插值点并送D/A 输出N Y 采样周期变量减一

D/A 输出前一采样值,计算K1、K2采样周期变更还原

中断返回

中断返回图2-3 直线插值与二次曲线插值程序流程图

实验步骤:

(1)参考流程图2-3分别编写直线插值和二次曲线插值程序,并编译、链接。

(2)按照线路图2-1接线,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调节正弦波单元的调幅、调频 电位器,使正弦波单元输出幅值为3V ,周期1S 的正弦波。

(3)分别装载并运行程序,运行程序前将采样周期变量Tk 加入到变量监视中,方便实验中观察和修改。用示波器观察数模转换单元的输出,和零阶保持程序的运行效果进行比较。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采样频率Ws =10Wmax 时,用三种方法还原信号,直线插值要好于零阶保持,二次曲线插值好于直线插值。采用合理的插值算法可以降低信号的失真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有效地降低对采样频率的要求。

(4)(3)中是在同一采样频率下,比较三种方法还原信号的效果,实验中也可比较一种还原方法在不同采样频率下的效果。

对于零阶保持来说:当采样频率≥信号频率的10倍时,即AH T S T k k 0,1101≤?≤

信号的还原效果较好。

对于直线插值来说:当采样频率≥信号频率的5倍时,即H T S T k k

14,151≤?≤信

号的还原效果较好。 对于二次曲线插值来说:当采样频率≥信号频率的3倍时。H

T S T k k 21,13

1≤?≤信号的还原效果较好。

五.实验结果

采样周期Tk=05H 时的输出波形:

采样周期Tk=33H 时的输出波形为:

由得到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采样周期 Tk=05H 时,输出波形与原来基本相同;Tk>32H 时输出波形产生失真。

信号还原实验结果:

Tk=0AH 时,三种方法还原得到的结果:

直线差值的输出波形:

二次曲线插值的输出波形:

零阶保持输出波形:

实验二 数字滤波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一阶惯性滤波。

2.学习和掌握四点加权滤波。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S 实验系统一套,i386EX 系统板一块。

三、实验原理

一般现场环境比较恶劣,干扰源比较多,消除和抑制干扰的方法主要有模拟滤波和数字滤波两种,由于数字滤波方法成本低、可靠性高、无阻抗匹配、灵活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图3-1数字滤波方框图

(1)一阶惯性滤波: 相当于传函1

1+S τ的数字滤波器,由一阶差分法可得近似式: 其中,K X 为当前采样时刻的输入,K Y 为当前采样时刻的输出,1-K Y 为前一采样时刻的输出,T 为采样周期,τT a =

-1。

(2)四点加权滤波:

四点加权滤波算法公式:

其中,K X 为当前采样时刻的输入,1-K X 为前一采样时刻的输入,1-K Y 为前一采样时刻的输出。

数字滤波程序流程图如图3-2所示。

图3-2 数字滤波程序流程图

实验中的参数:1-a、a、A1、A2、A3、A4为十进制2位小数(BCD码),取值范围:0.00 ~0.99,只须对应存入00~99。程序中将其转换成二进制小数,再按算式进行定点小数运算。

四.实验内容

分别编写一阶惯性滤波程序和四点加权滤波程序,将混合干扰信号的正弦波送到数字滤波器,并用示波器观察经过滤波后的信号。

实验线路图如图3-3所示,图中画“○”的线需用户在实验中自行接好,运放单元需用户自行搭接。

图3-3 数字滤波实验线路图

控制计算机的“OUT1”表示386EX内部1#定时器的输出端,定时器输出的方波周期=定时器时常,“IRQ7”表示386EX 内部主片8259的7号中断,用作采样中断。电路中用RC电路将S端方波微分,再和正弦波单元产生的正弦波叠加。注意R点波形不要超过±5V,以免数字化溢出。计算机对有干扰的正弦信号R通过模数转换器采样输入,然后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去除干扰,最后送至数模转换器变成模拟量C输出。

五、实验步骤

1. 参照流程图3-2分别编写一阶惯性和四点加权程序,检查无误后编译、链接。

2. 按实验线路图3-3接线,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调节正弦波使其周期约为2S,调信号源单元使其产生周期为100ms的干扰信号(从“NC”端引出),调节接线图中的两个47K电位器使正弦波幅值为3V,干扰波的幅值为0.5V。

3. 分别装载并运行程序,运行前可将“TK”加入到变量监视中,方便实验中观察和修改。用示波器观察R点和C点,比较滤波前和滤波后的波形。

4. 如果滤波效果不满意,修改参数,再运行程序,观察实验效果。

六.实验结果

一阶惯性滤波输出波形:

四点加权滤波输出波形:

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到此实验一阶惯性滤波的效果更好,其更有效的滤去了噪声干扰信号。

实验四积分分离法PID控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PID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学习凑试法整定PID 参数

3.掌握积分分离法PID 控制规律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S 实验系统一套,i386EX 系统板一块

三、 实验原理

根据系统偏差的比例(P )、积分(I )和微分(D )进行控制的调节器简称为PID 调节器(也称为PID 控制器),是连续系统中技术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调节器,其控制规律为: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PID 控制规律的实现必须用数值逼近的方法。当采样周期相当短时,用求和代替积分、用后向差分代替微分,使模拟PID 离散化变为差分方程。数字 PID 控制算法可以表示为位置式 PID 和增量式 PID 两种。

(1)位置式 PID 控制算法为:

(2)增量式 PID 控制算式为:

其中,T 为采样周期,k 为采样序号,)(k u 为第k 次采样调节器输出,)(k e 为第k 次采样误差值,)1(-k e 为第1-k 次采样误差值。

增量式与位置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增量式算法与最近几次采样值有关,不需要进行累加,因此,不易产生累积误差,控制效果较好。

2.增量式中,计算机只输出增量,误动作(计算机故障或干扰)影响小。

3.在位置式中,由手动到自动切换时,必须使输出值等于执行机构的初始值,而增量式只与本次的误差值有关,更易于实现手动到自动的无扰动切换。

4.增量式控制算法因其特有的优点在控制系统中应用比位置式更加广泛。

为了便于实验参数的调整,下面讨论PID 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增大比例系数K P 一般将加快系统的响应,在有静差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小静差。但过大的比例系数会使系统有较大的超调,并产生振荡,使系统稳定性变坏。

(2)增大积分时间参数T I 有利于消除静差、减小超调、减小振荡,使系统更加稳定,但系统静差的消除将随之减慢。

(3)增大微分时间参数T D 有利于加快系统响应,使超调量减小,系统稳定性增加,但系统对扰动的抑制能力减弱,对扰动有较敏感的响应。

在调整参数时,采用凑试法。参考以上参数对控制过程的影响趋势,对参数实行“先比例,后积分,再微分”的步骤。

(1)首先整定比例部分。将比例系数K P由小变大,并观察相应的系统响应,直到响应曲线超调小、反应快。如果系统没有静差,或者静差小到允许的范围内,那么只需比例调节器即可。

(2)如果在比例调节的基础上系统的静差不能满足要求,则须加入积分作用。整定时首先置积分时间T I为一较大值,并将第1步整定得到的比例系数K P缩小(80%),然后减小积分时间,使静差得到消除。如果动态性能(过渡时间短)也满意,则需PI调节器即可。

(3)若动态性能不好,则需加入微分作用。整定时,使微分时间T D从0变大,并相应的改变比例系数和积分时间,逐步凑试,直到满意结果。由于PID三个参数有互补作用,减小一个往往可由几个增大来补偿,因此参数的整定值不唯一,不同的参数组合完全有可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四.实验内容

本实验中,采用位置式PID。在一般的PID控制中,当有较大的扰动或大幅度改变给定值时,会有较大的偏差,以及系统有惯性和滞后,因此在积分项的作用下,往往会使系统超调变大和长时间的波动,过渡时间变长。特别对于温度、成份等变化缓慢的过程,这一现象更为严重。为此,可采用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即:当偏差e(k)较大时,取消积分作用;当误差e(k)较小时才加入积分作用。

系统方块图如图4-1所示,是一个典型的 PID 闭环控制系统方块图,其硬件电路原理及接线图如图4-2所示,图中画“○”的线需用户在实验中自行接好,对象需用户在运放单元搭接。

图4-1 PID控制系统方块图

图4-2 积分分离法PID控制实验线路图

控制计算机的“OUT1”表示386EX内部1#定时器的输出端,定时器输出的方波周期=定时器时常,“IRQ7”表示386EX内部主片8259的7号中断,用作采样中断,“DIN0”表示386EX的I/O管脚P1.0,在这里作为输入管脚用来检测信号是否同步。这里,系统偏差信号E通过模数转换单元“IN7”端输入,控制机的定时器作为基准时钟(初始化为10ms),定时中断采集“IN7”端的信号E,并进行PID计算,得到相应的控制量,再把控制量送到数模转换单元,由“OUT1”端输出相应的模拟信号,来控制对象系统。

图4-3是积分分离法 PID控制程序流程图。

图4-3 积分分离法PID控制程序流程图

五、实验步骤

1.根据参考流程图4-3编写实验程序,检查无误后编译、链接。

2.按照实验线路图4-2接线,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3.调节信号源中的电位器及拨动开关,使信号源输出幅值为2V、周期6S的方波。确定系统的采样周期以及积分分离值。

4.装载程序,将全局变量TK(采样周期)、EI(积分分离值)、KP(比例系数)、TI (积分系数)和TD(微分系数)加入变量监视,以便实验过程中观察和修改。

5.运行程序,将积分分离值设为最大值7FH(相当于没有引入积分分离),用示波器分别观测输入端R和输出端C。

6.如果系统性能不满意,用凑试法修改PID参数,直到响应曲线满意,并记录响应曲线的超调量和过渡时间。

7.修改积分分离值为20H,记录此时响应曲线的超调量和过渡时间,并和未引入积分分离值时的响应曲线进行比较。

8.将第6和第7步骤中较满意的响应曲线记录下来。

六.实验结果

采样周期TK =05H;比例系数KP=6100H;积分系数TI=0018H ;微分系数TD=000BH。

未引入积分分离值的响应曲线(即EI(积分分离值)=7FH时):

积分分离值为20H时的响应曲线:

由得到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到,引入积分分离法后,降低了系统输出的超调量,并缩短了调节时间。

积分分离值为10H时的响应曲线:

实验五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闭环调速控制系统的构成。

2.熟悉PID控制规律与算法实现。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C+实验系统一套,i386EX 系统板一块。

三、实验内容

典型的直流电机调速实验的系统方框图如图11-1所示:

图11-1 典型的直流电机调速实验的系统方框图

根据系统方框图,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实验线路图设计如图11-2所示,实验中将图中画“○”的线接好。控制机算机的“DOUT0”表示386EX的I/O管脚P2.0,输出PWM

脉冲经驱动后控制直流电机,“IRQ7”表示386EX内部主片8259的7号中断,用作测速中断。

图11-2 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实验线路图

实验中,用系统的数字量输出端口“DOUT0”来模拟产生PMW脉宽调制信号,构成系统的控制量,经驱动电路驱动后控制电机运转。霍尔测速元件输出的脉冲信号记录电机转速构成反馈量。在参数给定情况下,经PID运算,电机可在控制量作用下,按给定转速闭环运转。系统定时器定时1ms,作为系统采样基准时钟;测速中断用于测量电机转速。

图11-3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程序流程图

四、实验步骤

1.参照图11-3的程序流程图,其中的PID子程序采用积分分离法PID,编写实验程序,编译、链接。

2.按图11-2接线,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将编译链接好的程序装载到控制机中。

3.打开专用图形界面,运行程序,观察电机转速,分析其响应特性。

4.若不满意,改变参数:积分分离值Iband、比例系数KPP、积分系数KII、微分系数KDD的值后再观察其响应特性,选择一组较好的控制参数并记录下来。

表11-1 控制参数表

项目参数IBAND KPP KII KDD 超调稳定<2%时间1.例程中参数响应特性0060H 1060H 0010H 0020H 15% 4.8秒

2.去掉IBAND 0000H 1060H 0010H 0020H 20% 5.2秒

3.自测一组较好参数0010H 6100H 0018H 000BH 8% 2.5秒5.注意:在程序调试过程中,有可能随时停止程序运行,此时DOUT0的状态应保持上次的状态。当DOUT0为1时,直流电机将停止转动;当DOUT0为0时,直流电机将全速转动,如果长时间让直流电机全速转动,可能会导致电机单元出现故障,所以在停止程序运行时,最好将连接DOUT0的排线拔掉或按系统复位键。

五、实验结果

电机响应曲线:

实验总结及建议:

此实验是我们的课程实验,实验的内容是我们课堂上学习的相关知识的应用,对我们来说这些知识是我们应该好好掌握的。运用书本所学,好好分析得到结论,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实验的时间有限,我们无法对所有的内容有很好的理解,我希望老师可以在

试验前给我们以很好的引导,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而要有所着重点,在有限的时间里使我们尽可能学习更多的知识。

在此,要谢谢老师在我们出现问题时的耐心解答。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基础》 上机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 日期:年月日

目录 一、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操作......................................................... - 1 - 二、Word文字处理基本操作 .............................................................. - 4 - 三、Excel电子表格基本操作 ............................................................ - 6 - 四、PowerPoint幻灯片基本操作....................................................... - 8 - 五、网页设计基本操作 ...................................................................... - 9 - 六、Access数据库基本操作 ............................................................ - 10 - 上机实验作业要求: ○1在实验报告纸上手写并粘贴实验结果; ○2每人将所有作业装订在一起(要包封面); ○3全部上机实验结束后全班统一上交; ○4作业内容不得重复、输入的数据需要有差别。

实验名称一、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1、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方法。 2、学会使用“画图”和PrntScr快捷键。 3、学会使用“计算器”和Word基本操作。 实验内容1、日历标注 利用“画图”和Word软件,截取计算机上日历的图片并用文字、颜色、图框等标注出近期的节假日及其名称,并将结果显示保存在下面(参考下面样图)。 运行结果是: 主要操作步骤是: 2、科学计算 利用“计算器”和Word软件,计算下列题目,并将结果截图保存在下面(参考样图)。 ○1使用科学型计算器,求8!、sin(8)、90、74、20、67、39、400、50.23、ln(785)的平均值、和值,并用科学计数法显示。 运行结果是: ②将以下十、八、十六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894.8125)10、(37.5)8、(2C.4B)16 运行结果是:(需要下载使用“唯美计算器”) ○3计算下列二进制数的加法与乘法:101.1+11.11;1101*1011 运行结果是:(参考样图) 写出主要操作步骤: 3、实验心得体会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_LAB5

计算机组成实验五——简单的类MIPS单周期处理器实现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5110809XXX 大豆比

目录 1OVERVIEW (1) 1.1实验名称 (1) 1.2实验目的 (1) 1.3实验范围 (1) 1.4注意事项 (1) 2实验描述 (2) 2.1新建工程 (2) 2.2顶层模块Top (5) 2.2.1模块描述 (5) 2.2.2新建模块源文件Top.v (5) 2.2.3定义信号线 (5) 2.2.4程序计数器PC (6) 2.2.5RESET (6) 2.2.6模块实例化,连接模块 (7) 2.2.7连接其他信号线 (8) 3仿真测试 (10) 3.1编写二进制测试程序 (10) 3.2初始化存储器 (10) 3.3编辑testbench文件 (11) 3.4仿真测试,观察波形 (11) 4下载验证 (12) 4.1修改Top.v中Top模块的输入输出端口 (12) 4.2编辑管脚约束文件top.ucf (12) 4.3时钟分频 (12) 4.4指定输入输出端口的意义 (13) 5实验感想与建议 (14) 5.1实验感想 (14) 5.2一些建议 (14) 6实验程序源代码 (15) 6.1Top.v (15) 6.2Ctr.v (18) 6.3Alu.v (21) 6.4AluCtr.v (22) 6.5data_memory.v (23) 6.6register.v (25) 6.7signext.v (27) 6.8inst_memory.v (27) 6.9timeDivider.v (28)

1.OVERVIEW1 1.1实验名称 简单的类MIPS单周期处理器实现-整体调试 1.2实验目的 完成单周期的类MIPS处理器 1.3实验范围 本次实验将覆盖以下范围 1、ISE的使用 2、Xilinx Spartan3E实验板的使用 3、使用VerilogHDL进行逻辑设计 4、仿真测试、下载验证 1.4注意事项 本实验的逻辑设计工具为Xilinx ISE13.4。

电气实训报告

电气控制实训 ——报告题目名称:电气控制实训报告 专业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10-3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实习的性质、目的、意义 电气控制技术实习是在学习常用低压电气设备、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控制环节,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等章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我们掌握本专业所学必须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通过学习使学我们熟悉并掌握各种常用的低压电器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初步掌握电气控制基本控制的原理、连接规则、故障排除方法,学习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的线路结构、工作原理、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通过实习培养我们热爱专业、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Z3050摇臂钻床机加工工艺介绍 钻床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孔加工机床。它主要是用钻头钻削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孔,另外还可用来扩孔、铰孔、镗孔,以及刮平面、攻螺纹等。Z3050摇臂钻床是一种立式钻床,它的最大加工孔径是50mm,适用于单件或批量生产中带有多孔的大型零件的孔加工。 三、机床实际电路控制分析 主电路控制分析 图3-1主电路原理图 如图3-1所示: (1)M1是主轴电动机,由交流接触器KM1控制,只要求单方向旋转,主轴的正反转有机械手柄操作。M1装在主轴箱顶部,带动株洲及进给传动系统,热继电器FR1是过载保护元件,短路保护电气是总电源开关中的电磁脱扣装置。 (2)M2是摇臂升降电动机,装于主轴顶部,用接触器KM2和KM3控制其正反转。应为电动机短时间工作,故不设过载保护电源。 (3)M3是液压泵电动机,可以做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的气动与停止有接触器KM4和KM5控制。热继电器FR2是液压泵电动机的过载保护电气。该电动机的主要作用是供给加夹紧装置压力油,实现摇臂和立柱的夹紧和松开。 (4)M4是冷去泵电动机,功率小,不设过载保护,有开关QS1直接气动与停止。 控制电路的控制分析 图3-2控制电路原理图 (1)主轴的控制

微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微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最少拍控制算法研究专业班级:自动化1401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朱琳琳 2017年5月21日

目录 1. 实验目的 (3) 2. 控制任务及要求 (3) 3. 控制算法理论分析 (3) 4. 硬件设计 (5) 5. 软件设计 (5) 无纹波 (5) 有纹波 (7) 6. 结果分析 (9) 7. 课程设计体会 (10)

1.实验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掌握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系统总体控制方案的设计方法、控制算法的设计、硬件设计的方法。学习并熟悉最少拍控制器的设计和算法;研究最少拍控制系统输出采样点间纹波的形成;熟悉最少拍无纹波控制系统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复习单片机及其他控制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控制任务及要求 1.设计并实现具有一个积分环节的二阶系统的最少拍有纹波控制和无纹波控制。 对象特性G (s )= 采用零阶保持器H 0(s ),采样周期T =,试设计单位阶跃,单位速度输入时的有限拍调节器。 2.用Protel 、Altium Designer 等软件绘制原理图。 3.分别编写有纹波控制的算法程序和无纹波控制的算法程序。 4.绘制最少拍有纹波、无纹波控制时系统输出响应曲线,并分析。 3.控制算法理论分析 在离散控制系统中,通常把一个采样周期称作一拍。最少拍系统,也称为最小调整时间系统或最快响应系统。它是指系统对应于典型的输入具有最快的响应速度,被控量能经过最少采样周期达到设定值,且稳态误差为定值。显然,这样对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z φ提出了较为苛刻的要求,即其极点应位于Z 平面的坐标原点处。 1最少拍控制算法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为: 图7-1 最少拍计算机控制原理方框图 根据上述方框图可知,有限拍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 ()(1)()()()()(z HG z D z HG z D z R z C z +==φ (1) )(1)()(11)()()(1z z HG z D z R z E z e φφ-=+== (2) 由(1) 、(2)解得: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学号 __11503080109____ 姓名 __张致远_________ 专业 __软件工程_______ 学院 _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二0一六年四月二十三实验一基本运算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基本运算器实验 二、完成学生:张致远班级115030801 学号11503080109 三、实验目的 1.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四、实验原理: 两片74LS181 芯片以并/串形式构成的8位字长的运算器。右方为低4位运算芯片,左方为高4位运算芯片。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出端Cn+4与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相连,使低4位运算产生的进位送进高4位。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可与外来进位相连,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出到外部。 两个芯片的控制端S0~S3 和M 各自相连,其控制电平按表2.6-1。为进行双操作数运算,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数据暂存器DR1、DR2(用锁存器74LS273 实现)来锁存数据。要将内总线上的数据锁存到DR1 或DR2 中,则锁存器74LS273 的控制端LDDR1 或LDDR2 须为高电平。当T4 脉冲来到的时候,总线上的数据就被锁存进DR1 或DR2 中了。 为控制运算器向内总线上输出运算结果,在其输出端连接了一个三态门(用74LS245 实现)。若要将运算结果输出到总线上,则要将三态门74LS245 的控制端ALU-B 置低电平。否则输出高阻态。数据输入单元(实验板上印有INPUT DEVICE)用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其中,输入开关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内总线相连,该三态门的控制信号为SW-B,取低电平时,开关上的数据则通过三态门而送入内总线中。 总线数据显示灯(在BUS UNIT 单元中)已与内总线相连,用来显示内总线上的数据。控制信号中除T4 为脉冲信号,其它均为电平信号。 由于实验电路中的时序信号均已连至“W/R UNIT”单元中的相应时序信号引出端,因此,需要将“W/R UNIT”单元中的T4 接至“STATE UNIT”单元中的微动开关KK2 的输出端。在进行实验时,按动微动开关,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 S3、S2、 S1、S0 、Cn、M、LDDR1、LDDR2、ALU-B、SW-B 各电平控制信号则使用“SWITCHUNIT”单元中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其中Cn、ALU-B、SW-B 为低电平有效,LDDR1、LDDR2 为高电平有效。 对于单总线数据通路,作实验时就要分时控制总线,即当向DR1、DR2 工作暂存器打入数据时,数据开关三态门打开,这时应保证运算器输出三态门关闭;同样,当运算器输出结果至总线时也应保证数据输入三态门是在关闭状态。 运算结果表

电气控制实验报告.

黑龙江科技学院 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配电盘设计 所属课程名称电气控制 实验日期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室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及要求】 电气控制工程实践是电类专业大学阶段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着眼于工程设动手组装、调试等实践来验证课程的基本理论,并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和实践技能。 电气控制工程实践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1. 综合运用电气控制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 2. 通过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熟悉常用电气元件的类型和特性,并掌握合理选用的原则。 4. 学会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配线、以及调试技能。 5.学会电气控制电路的故障分析和处理方法。 6.学会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7.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8. 对时间继电器配线时要分析所控制的开关所在。 9.配线完成后未经指导教师允许不能擅自接电调试。 10.接电后不能用手或导体接触电路装置,以免触电。 【实验原理】 1. 空气隔离开关: 可作为不频繁地手动接通和分断交直流电路或作隔离开关用,也可以用不频繁地接通和分断额定电流以下的负载,如小型电动机等。应注意自动开关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应不小于电路的正常工作电压和电流。 2. 熔断器: 可串联在保护的可作为不频繁地手动接通和分断交直流电路或作隔离开关用,也可以用不频繁地接通和分断额定电流以下的负载,如小型电动机等。应注意自动开关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应不小于电路的正常工作电压和电流。电路中。当电路正常工作时,熔断器允许通过一定大小的电流不熔断;当电路发生短路或严重过载时,熔体中流过很大的故障电流,当电流产生的热量使熔体温度上升到熔点时,熔体熔断切断电路,使电气设备脱离电源,从而达到保护电器设备的目的。熔断器额定电压应大于或等于线路的工作电压,额定电流必须大于或等于所装熔体的额定电流。 3. 交流接触器: 是一种用来频繁地接通或断开交直流主电路及大容量控制电路的自动切电路,还具有低电

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1.11.30 成绩: 班级:自动化08-4 姓名:陈方光学号:08071402 实验一基于NI6008的数据采集 1.实验目的: 理解基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学会使用MATLAB和NI6008进行数据采集。 2.实验设备: 计算机控制实验箱、NI6008数据通讯卡、Matlab软件、计算机 3.实验内容: (1)使用计算机控制实验箱搭建二阶被控对象,并测试对象特性 (2)在Matlab中设计数字PID控制器,对上述对象进行控制 4. 实验步骤: (1)选择合适的电阻电容,参考如下电路结构图,在计算机控制实验箱上搭建二阶被控对象,使得其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 建议数值:R1=200kΩ,R2=200kΩ,C1=1μF,R4=300kΩ, R5=500kΩ,C2=1μF. (2)测试NI6008数据通讯卡,确保数据输入输出通道正常。

(3)使用MATLAB和OPC通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4)编写程序,实现数据的定时采集和显示。 5.实验结果 1)测试NI6008数据通讯卡 首先将NI6008数据采集卡的AI负端与GND端短接,然后通过usb数据线连接计算机,打开opc端口调试工具,添加NI数据采集卡,添加自己所需的输入、输出端口,通过向输入端强制写入1,观察AO端口显示数据,能较精确的跟踪输入数据,该数据采集完好。 2)使用matlab和opc进行数据采集及其显示 在Matlab中读写数据: da = opcda(‘localhost’, ‘NI USB-6008.Server’); % 定义服务器 connect(da); %连接服务器 grp = addgroup(da); %添加OPC 组 itmRead = additem(grp,‘Dev1/AI0’); %在组中添加数据项 itmWrite = additem(grp,'Dev1/AO0'); %在组中添加数据项 r=read(itmRead); y(1)=r.Value; %读取数据项的值 Write(itmWrite,1); %向数据项中写值 disconnect(da); %断开服务器 关于定时器的问题 t = timer(‘TimerFcn’,@myread, ‘Period’, 0.2,‘ExecutionMode’,‘fixedRate’);%定义定时器 start(t) %打开定时器 out = timerfind; %寻找定时器 stop(out); %停止定时器 delete(out);%删除定时器 将读取的数据存储并动态显示于图中: function myread(obj,event) global tt k y da grp itmRead Ts itmWrite r=read(itmRead); k=k+1;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室名称:S402 任课教师:邹洋 小组成员:王娜任芬 学号:2010212121 2010212119

实验一_HAMMING码 (2) 实验二_乘法器 (7) 实验三_时序部件 (16) 实验四_CPU__算术逻辑单元实验 (24) 实验五_CPU__指令译码器实验 (32) 实验六_CPU_微程序控制器实验1 (43) 实验七_八_CPU实验 (59)

1 编码实验:Hamming码 1.1、实验目的 1、对容错技术有初步了解,理解掌握海明码的原理 2、掌握海明码的编码以及校验方法 1.2、实验原理 海明码是由Richard Hamming于1950年提出的,目前是被广泛采用的很有效的校验编码。它的特点是只要增加少数几个校验位,就能检测出多位出错,并能自动纠错。 Hamming码的实现原理是在数据中加入几个校验位,将数据代码的码距比较均匀的拉大,并把数据的每一个二进制位分配在几个奇偶校验组中。当某一位出错后,就会引起有关的几个校验位的值发生变化。这不但可以发现出错,还能指出是哪一位出错,为进一步自动纠错提供了依据。 假设校验位的个数为r,则它能表示2r个信息,用其中的一个信息指出“没有错误”,其余的2r-1个信息指出错误发生在哪一位。然而错误也可能发生在校验位,因此只有k=2r-1-r个信息能用于纠正被传送数据的位数,也就是说要满足关系: 2r≥k+r+1 若要能检测与自动校正一位错,并能发现两位错,此时校验位的位数r和数据位的位数k应满足下述关系:2r-1≥k+r 按上述不等式,可计算出数据位k与校验位r的对应关系,如表1.1所示: 表1.1 数据位k与校验位r的对应关系 k值最小的r值 1~3 4 4~10 5 11~25 6 26~56 7 57~119 8 若海明码的最高位号为m,最低位号为1,即H m H m-1…H2H1,则此海明码的编码规律通常是 1)校验位与数据位之和为m,每个校验位P i在海明码中被分在位号为2i-1的位置上,其余各位为数据位,并按从低向高逐位依次排列的关系分配各数据位。 2)海明码的每一位码H i(包括数据位和校验位本身)由多个校验位校验,其关系是被校验的每一位位号等于校验它的各校验位的位号之和。 3)在增大合法码的码距时,所有码的码距应尽量均匀增大,以保证对所有码的检错能力平衡提高。 下面具体看一下对一个字节进行海明编码的实现过程。 只实现一位纠错两位检错,由前面的表可以看出,8位数据位需要5位校验位,可表示为H13H12…H2H1。 五个校验位P5~P1对应的海明码位号分别为H13、H8、H4、H2和H1。P5只能放在H13位

电气控制技术与PLC 实验报告样本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理工类)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电气信息专业实验中心 实验时间:2016年 月 日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接线,掌握由电路原理图接成实际操作电路的方法。 2、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手动控制正反转控制、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及按钮和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不同接法,并熟悉在操作过程中有哪些不同之处。 二、实验原理 利用自锁、互锁技术进行电机多种正反转电路设计。包括倒顺开关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以及按钮和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 三、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 D61继电接触控制挂箱(一)、D62继电接触控制挂箱(二)、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220V) 四、实验步骤(按照实际操作过程) 1、倒顺开关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 (1) 旋转调压器旋钮将三相调压电源U 、V 、W 输出线电压调到220V ,按下“关”按钮切断交流电源。 (2) 按图1接线。图中Q 1 (用以模拟倒顺开关)、FU 1 、FU 2、FU 3选用D62挂件,电机选用DJ24(△/220V )。 (3) 启动电源后,把开关Q 1合向“左合”位置,观察电机转向。 (4) 运转半分钟后,把开关Q 1合向“断开”位置后,再扳向“右合”位置,观察电机转向。 2、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 (1) 按下“关”按钮切断交流电源。按图8-5接线。图中SB 1、SB 2、SB 3、KM 1、KM 2、FR 1选用D61件,Q 1、FU 1、FU 2 、FU 3、FU 4选用D62挂件,电机选用DJ24(△/220V )。经指导老师检查无误后,按下“开”按钮通电操作。 (2) 合上电源开关Q 1,接通220V 三相交流电源。 (3) 按下SB 1,观察并记录电动机M 的转向、接触器自锁和联锁触点的吸断情况。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2

《大学计算机基础Ⅰ》课程 实验报告手册 \ 实验教师(签字)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计算机基础教育系 年月日

一、实验说明 本课程实验分为一般性实验(验证和简单设计)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两部分。从第3周开始参考实验任务书(本报告中的五部分)完成每周规定的实验,并根据进度按要求认真填写本实验报告中的六、七部分,此实验报告将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本课程实验从开课学期第3周开始实习,每周2学时,16周结束,共28学时。除统一安排的时间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适当安排课余时间上机。上机内容参见本报告中的“五、实验任务书”部分。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能够学会知识的运用与积累,能够举一反三,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常用软件的能力及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要求 1、每次实验课将考勤,并作为实验成绩的重要依据。 2、每次实验前学生必须充分准备每次的实验内容,以保证每次上机实验的效果。实验过程中必须独立完成。 3、学期结束时,每位同学应将自己的《实验报告》交各专业班长或学习委员,由班长或学习委员以专业为单位、按学号从小到大排列好统一交给实验指导老师,否则无实验成绩。 四、实验报告要求 一共要求填写3个阶段性实验报告、1个综合性实验报告和1份学期总结,与每份实验报告对应产生的电子文档交由实验老师指定的位置,该电子文档也将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五、实验任务书 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实验参考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实验一:指法练习、汉字录入 实验目的: 1.掌握鼠标和键盘的使用及正确的操作指法。 2.掌握微型计算机的打开和关闭操作 3.熟悉键盘指法和文字录入 4.了解中英文切换,全半角的切换 实验任务: 1.参见实验参考书中的实验1-1-1中的[任务1](7页) 2.参见实验参考书中的实验1-1-1中的[任务3](7页) 实验二: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操作 实验目的: 1.掌握Windows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2.掌握“Windows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的使用 实验任务: 1.参见实验参考书中的实验1-2-1中的全部任务(14页) 2.参见实验参考书中的实验1-2-2中的全部任务(18页)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 动力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最少拍 课程名称计算机控制技术及系统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姓名学号 成绩教师任登凤

计算机控制技术及系统 一、 实验目的及内容 通过对最少拍数字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让自己对最少拍数字控制器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分清最少拍有纹波与无纹波控制系统的优缺点,熟练掌握最少拍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步骤,并能灵巧地应用MATLAB 平台对最少拍控制器进行系统仿真。 (1) 设计数字调节器D(Z),构成最少拍随动控制系统,并观察系统 的输出响应曲线; (2) 学习最少拍有纹波系统和无纹波系统,比较两系统的控制品质。 二、实验方案 最少拍控制器的设计理论 r (t ) c(t ) e*(t) D (z) E (z) u*(t) U (z) H 0(s )C (z) Gc (s ) Φ(z) G(z) R(z) 图1 数字控制系统原理图 如图1 的数字离散控制系统中,G C (S)为被控对象,其中 H(S)= (1-e -TS )/S 代表零阶保持器,D(Z)代表被设计的数字控制器,D(Z)的输入输出均为离散信号。 设计步骤:根据以上分析 1)求出广义被控对象的脉冲传递函数G (z ) 2)根据输入信号类型以及被控对象G (z )特点确定参数q, d, u, v, j, m, n 3)根据2)求得参数确定)(z e Φ和)(z Φ 4)根据 )(1) ()(1)(z z z G z D Φ-Φ= 求控制器D (z ) 对于给定一阶惯性加积分环节,时间常数为1S ,增益为10,采样周期T 为1S 的对象,其传递函数为:G C (S) =10/S(S+1)。 广义传递函数: G(z)=Z [])()(s G s H c ?=Z ?? ?????--)(1s G s e c Ts =10(1-z -1 )Z ??????+)1(12s s =3.68×) 368.01)(1() 717.01(1 111------+z z z z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汇总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一 一、实验目的 通过了解高级语言源程序和目标机器代码的不同表示及其相互转换,深刻理解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机器语言和不同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要求: 在VC6.0中创建下列源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inti=100; int j=-1; int k; k=i+j; printf("%d",k); } 然后对该程序进行编译、链接,最终生成可执行目标代码。 三、实验报告 1.给出做实验的过程. 关键代码如下:

2.给出源程序(文本文件)的内容(用十六进制形式表示)。 3.给出可执行目标文件(二进制文件)的内容(用十六进制形式表示)。

4.VC6.0调试环境:设置断点、单步运行、变量的值(十进制、十六进制)、变量的地址、变量的存储。 断点设置如下:

变量的值十进制: 变量的值十六进制: 变量的地址:

5.VC 6.0反汇编:查看源程序对应的汇编程序、可执行目标程序的二进制编码、了解如何给变量分配内存、系统函数程序段的调用。 6.分析或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同一个源程序在不同机器上生成的可执行目标代码是否相同。 不相同。因为不同的机器硬件的组成不同,因此同一个源程序在不同的机器上生成的目标文件不同。 (2)你能在可执行目标文件中找出函数printf()对应的机器代码段吗?能的话,请标示出来。 不能。因为源程序中的printf函数在可执行文件中已转换为机器语言。被翻译的机器语言中有printf函数,但是不知道是从哪一段开始翻译的。 (3)为什么源程序文件的内容和可执行目标文件的内容完全不

电气控制与PLC综合实习报告心得

《PLC控制技术》实训总结报告 姓名: 班级: 指导教师:

实训时间:

目录 前言 (5) 实训背景 (5) 实训目的 (5) 实训器材 (5) 设计选题 (6) 1.PLC控制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7) 1.1应用现状 (7) 1.2主流产品介绍 (9) 1.3发展趋势 (14) 2.主要实训项目及解决方案(书写三个解决方案,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16) 2.1项目1及解决方案 (17) 2.1.1项目介绍 (17) 2.1.2硬件配置及I/O (17) 2.1.3梯形图设计 (18) 2.2项目2及解决方案 (18) 2.2.1项目介绍 (18) 2.2.2硬件配置及I/O (19) 2.2.3梯形图设计 (20) 2.3项目3及解决方案 (22) 2.3.1项目介绍 (22)

2.3.2硬件配置及I/O (23) 2.3.3梯形图设计 (24) 3.实训过程总结 (28) 3.1实训收获 (28) 3.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9) 4.结束语 (29)

前言 实训背景 PLC控制功能是通过存放在存储器内的程序来实现的,主要对控制功能作必要地修改,只需改变软件指令即可,使硬件软件化。可编程序控制器采用易学易懂的梯形图语言,它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构成人们惯用的继电器模型,形成一套独具风格的以继电器梯形图为基础的形象编程语言,梯形图使用的符号和定义与常规的继电器展开图完全一致,电气操作人员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不存在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电气控制技术之间的专业“鸿沟”。在了解PLC简要工作原理和它的编程技术之后,就可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应用设计,进而将PLC用于实际控制系统中。该课程实训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利用PLC应用技术,设计和开发自动化控制装置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训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让同学们了解PLC的内部结构以及工作原理,掌握S7-200可编程控制器的指令系统,熟悉各个指令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利用PLC技术设计和开发控制装置的综合运用能力。重点是将PLC 应用于实际,根据控制要求对PLC进行编程和使用。 实训器材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实验一过程通道和数据采集处理 为了实现计算机对生产过程或现场对象的控制,需要将对象的各种测量参数按 要求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经计算机运算、处理后,再转换成适合于对生产 过程进行控制的量。所以在微机和生产过程之间,必须设置信息的传递和变换的连 接通道,该通道称为过程通道。它包括模拟量输入通道、模拟量输出通道、数字量 输入通道、数字量输出通道。 模拟量输入通道:主要功能是将随时间连续变化的模拟输入信号变换成数字信 号送入计算机,主要有多路转化器、采样保持器和 A/D 转换器等组成。模拟量输出通道:它将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连续的电压或电流信 号,主要有 D/A 转换器和输出保持器组成。 数字量输入通道:控制系统中,以电平高低和开关通断等两位状态表示的 信号称为数字量,这些数据可以作为设备的状态送往计算机。 数字量输出通道:有的执行机构需要开关量控制信号 ( 如步进电机 ) ,计算机 可以通过 I/O 接口电路或者继电器的断开和闭合来控制。 输入与输出通道 本实验教程主要介绍以 A/D 和 D/A 为主的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 A/D 和D/A的 芯片非常多,这里主要介绍人们最常用的 ADC0809和 TLC7528。 一、实验目的 1.学习 A/D 转换器原理及接口方法,并掌握ADC0809芯片的使用 2.学习 D/A 转换器原理及接口方法,并掌握TLC7528 芯片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1.编写实验程序,将- 5V ~ +5V 的电压作为 ADC0809的模拟量输入,将 转换所得的 8 位数字量保存于变量中。 2.编写实验程序,实现 D/A 转换产生周期性三角波,并用示波器观察波形。 三、实验设备 + PC 机一台, TD-ACC实验系统一套, i386EX 系统板一块 四、实验原理与步骤 1.A/D 转换实验 ADC0809芯片主要包括多路模拟开关和 A/D 转换器两部分,其主要特点为:单 电源供电、工作时钟 CLOCK最高可达到 1200KHz 、8 位分辨率, 8 +个单端模拟输 入端, TTL 电平兼容等,可以很方便地和微处理器接口。 TD-ACC教学系统中的 ADC0809芯片,其输出八位数据线以及 CLOCK线已连到控制计算机的数据线及系统应用时钟1MCLK(1MHz) 上。其它控制线根据实验要求可另外连接(A 、B、C、STR、/OE、EOC、IN0~ IN7) 。根据实验内容的第一项要求,可以设计出如图 1.1-1 所示 的实验线路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书 实验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专业班级:113030701 学号:113030701 姓名: 联系电话: 指导老师:张光建 实验时间:2015.4.30-2015.6.25

实验二基本运算器实验 一、实验内容 1、根据原理图连接实验电路

3、比较实验结果与手工运算结果,如有错误,分析原因。 二、实验原理 运算器可以完成算术,逻辑,移位运算,数据来自暂存器A和B,运算方式由S3-S0以及CN来控制。运算器由一片CPLD来实现。ALU的输入和输出通过三态门74LS245连接到CPU内总线上。另外还有指示灯进位标志位FC和零标志位FZ。 运算器原理图: 运算器原理图 暂存器A和暂存器B的数据能在LED灯上实时显示。进位进位标志FC、零标志FZ 和数据总线D7…D0 的显示原理也是如此。 ALU和外围电路连接原理图:

ALU和外围电路连接原理图运算器逻辑功能表:

三、实验步骤 1、按照下图的接线图,连接电路。 2、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2 置为‘单拍’档,开关KK1、KK3 置为‘运行’档。 3、打开电源开关,如果听到有‘嘀’报警声,说明有总线竞争现象,应立即关闭电源,重新检查接线,直到错误排除。然后按动CON 单元的CLR 按钮,将运算器的A、B 和FC、FZ 清零。 4、用输入开关向暂存器A 置数。 ①拨动CON 单元的SD27…SD20 数据开关,形成二进制数01100101 (或其它数值),数据显示亮为‘1’,灭为‘0’。 ②置LDA=1,LDB=0,连续按动时序单元的ST 按钮,产生一个T4 上沿,则将二进制数01100101 置入暂存器A 中,暂存器A 的值通过ALU 单元的 A7…A0 八位LED 灯显示。 5、用输入开关向暂存器B 置数。 ①拨动CON 单元的SD27…SD20 数据开关,形成二进制数10100111 (或其它数值)。 ②置LDA=0,LDB=1,连续按动时序单元的ST 按钮,产生一个T4 上沿,则将二进制数10100111 置入暂存器B 中,暂存器B 的值通过ALU 单元的 B7…B0 八位LED 灯显示。 6、改变运算器的功能设置,观察运算器的输出。置ALU_B=0 、LDA=0、LDB=0,然后按表2-2-1 置S3、S2、S1、S0 和Cn的数值,并观察数据总线LED 显示灯显示的结果。如置S3、S2、S1、S0 为0010 ,运算器作逻辑与运算,置S3、S2、

计算机控制 最小拍实验报告

重庆邮电大学 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 学院:自动化 学生姓名:魏波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班级:0830903 学号:2009212715

最小拍控制系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最小拍有纹波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2、掌握最小拍无纹波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 ACC实验系统一套,i386EX系统板一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典型的最小拍控制系统如图其中D(Z)为数字调节器,G(Z)为包括零阶保持器在内的广义对象的Z传递函数,Φ(Z)为闭环Z传递函数,C(Z)为输出信号的Z传递函数,R(Z)为输入信号的Z传递函数。R为输入,C为输出,计算机对误差E定时采样按D(Z)计算输出控制量U(Z)。图中K=5。 闭环Z传递函数

1、最小拍有纹波系统设计

2、最小拍无纹波设计 有纹波系统虽然在采样点上的误差为零,但不能保证采样点之间的误差值为零,因此存在有纹波现象。无纹波系统设计只要使U(Z)是1 Z的有限多项式,则可以保证系统输出无纹波。 四、实验线路图

(2)D(Z)算法 采样周期T=1S ,E(Z)为计算机输入,U(Z)为输出,有: D(Z)=) Z (E ) Z (U = 3 322113322110Z P Z P Z P 1Z K Z K Z K K ------++++++ 式中Ki 与Pi 取值范围:-0.9999~0.9999,计算机分别用相邻三个字节存储其BCD 码。最低字节符号,00H 为正,01H 为负。中间字节存前2位小数,最高字节存末2位小数。例有系数0.1234,则内存为: 地址 内容 2F00H 00H 2F01H 12H 2F02H 34H 系数存储安排如表5—1。 表5—1 0101H 010DH 0102H K 0 010EH P 1 0103H 010FH 0104H 0110H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 实验题目:运算器实验 实验目的:熟悉存储器和总线的硬件电路 实验要求: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项目,利用存储器和总线传输数据 实验器材: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 实验电路图/程序流程图: 实验步骤/程序源代码: 实验原理: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运算器由两片74LS181以并/川形式构成8位字长的ALU。运算器的输出经过有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数据总线相连,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锁存器锁存,锁存器的输入已连至数据总线,数据开关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经一三态门和数据总线相连,数据显示灯已和数据总线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内容。 本实验装置的控制线应与相连,数据总线、时序电路产生的脉冲信号(T1-T4)、P(1)、P(2)、P(3)本实验装置已做连接,必须选择一档合适的时钟,其余均为电平控制信号。进行实验室,首先按动位于本实验装置右中则的复位按钮使系统进入初始待令状态,在LED显示器闪动出现“P”的环境下,按动增址命令键使LED显示器自左向右第一位显示提示符“H”,表示本装置已进入手动单元实验状态,在该状态下按动单步命令键,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信号,而各电平控制信号用位于LED显示器左方的K25-K0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在进行手动实验时,必须先预置开关电平:/Load=1,/CE=1,其余开关控制信号电平均置为0,这在以后手动实验时不再说明,敬请注意。 实验连接:按上图实验线路作以下连接: (1)八位运算器控制信号连接:位于实验装置左上方的控制信号(CTR-OUT UNIT)中的(S3、S2、S1、S0、M、/CN、LDDR1、LDDR2、LDCZY、C、B、A)与位于实验装置右中方的(CTR-IN UNIT)、位于实验装置左中方的(UPC UNIT)、位于右上方的(FL UNIT)做对应链接。 (2)完成上述连接,仔细检查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进入实验。 实验仪器工作状态设定 在闪动的“P”状态下按动“增址”命令键,使LED显示器自左向右第一位显示提示符“H”,

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初稿解析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名称: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所在专业:自动化 学生姓名:王站 班级学号: B11050107 任课教师: 程艳云 2013 /2014 学年第二学期

实验一: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建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掌握判别计算机控制系统稳定性的一般方法 3.观察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记录其时域性能指标; 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时间响应分析的一般方法; 5.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频率响应曲线的一般绘制方法。 二、 实验内容: 考虑如图1所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图1 计算机控制系统 1. 系统稳定性分析 (1) 首先分析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讨论令系统稳定的K 的取值范围; 解: G1=tf([1],[1 1 0]); G=c2d(G1,0.01,'zoh');//求系统脉冲传递函数 rlocus(G);//绘制系统根轨迹 Root Locus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7 -6-5-4-3-2-1012 -2.5-2-1.5-1-0.500.51 1.5 22.5 将图片放大得到

0.75 0.8 0.85 0.9 0.95 1 1.05 1.1 1.15 1.2 1.25 -0.15 -0.1 -0.05 0.05 0.1 0.15 Root Locus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Z 平面的临界放大系数由根轨迹与单位圆的交点求得。 放大图片分析: [k,poles]=rlocfind(G) 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 0.9905 + 0.1385i k = 193.6417 poles = 0.9902 + 0.1385i 0.9902 - 0.1385i 得到0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能瞧懂教学计算机(TH-union)已经设计好并正常运行的数条基本指令的功能、格式及执 行流程。并可以自己设计几条指令,并理解其功能,格式及执行流程,在教学计算机上实现。 2.深入理解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与组成原理 3.深入学习计算机各类典型指令的执行流程 4.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指令分类等建立具体的总体概念 5.学习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过程与相关技术 二.实验原理: 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与地址转移逻辑三大部分组成。 其工作原理分为: 1、将程序与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存储器; 2、启动运行后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送到控制器去识别,分析该指令要求什么事; 3、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如加法、减法),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操作数据取出送往运算器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指定的单元中; 4、运算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三.微指令格式: 其中高八位为下地址字段、其余各位为控制字段、 1)微地址形成逻辑 TH—UNION 教学机利用器件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在控制器存储器的地址、 下地址的形成由下地址字段及控制字段中的CI3—SCC控制、当为顺序执行时,下地址字段不起作用、下地址为当前微指令地址加1;当为转移指令(CI3—0=0011)时,由控制信号SCC 提供转移条件,由下地址字段提供转移地址、 2)控制字段 控制字段用以向各部件发送控制信号,使各部件能协调工作。 控制字段中各控制信号有如下几类: ①对运算器部件为了完成数据运算与传送功能,微指令向其提供了24位的控制信号,包括:4位的A、B口地址,用于选择读写的通用积存器3组3位的控制码I8-I6、 I5-I3、I2-I6,用于选择结果处置方案、运算功能、数据来源。 3组共7位控制信号控制配合的两片GAL20V8 3位SST,用于控制记忆的状态标志位 2位SCI,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低位的进位输入信号 2位SSH,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最高,最地位(与积存器)移位输入信号 ②对内存储器I/O与接口部件,控制器主要向它们提供读写操作用到的全部控制信号,共3位,即MR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