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在国共关系中的重要影响1
宋庆龄的资料

1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弥留之际留下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去世后,身处逆境的宋庆龄坚守中山先生的理想和事业,在复杂斗争形势中做出的坚定选择:“先生先行,因求大公舍小我;后人后继,誓变曲径为通途。
”光阴如水,转瞬即逝。
转眼间,宋庆龄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年。
2 伟大体现在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
支持国共合作。
抗战期间,以个人的影响力,动员海外同胞为抗战捐款。
帮助民主人士。
3传承慈善理念,致力社会公益事业在宋庆龄一生的光辉业绩中,致力公益慈善事业,关心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她发起并领导了保卫中国同盟,向同情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外友好人士和侨胞发出了“救救战灾儿童”的呼吁。
在国内,她积极促进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妇女团结合作,发起为战灾儿童服务的运动,建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收容难童,为颠沛流离的千万难民募集救济物资。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宋庆龄领导下的保卫中国同盟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建立儿童福利站,建设儿童剧团,以妇女、儿童为对象,进行文化、教育、卫生等福利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她德高望重,一直担任国家领导人的职务,热情关怀妇女儿童工作,长期领导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福利会,为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宋庆龄先生曾说,“学习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
……只有经过一步一步的摸索,我们才能懂得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
”她以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地为她所从事和领导的妇女儿童福利事业注入新的理念和鲜活内容。
周恩来曾形象地把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称为“孙夫人的事业”。
在宋庆龄精神的感召下,她的事业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宋氏家族成员父:宋耀如,原名韩教准,字耀如。
乳名:阿虎母:倪桂珍,浙江余姚人,倪蕴山之女。
母亲姓徐,是徐光启的后裔。
他们有三子三女,分别是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和宋子安。
抗战中的国母宋庆龄

抗战中的“国母”宋庆龄宋庆龄(1893-1981),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县)人,生于上海。
1913年毕业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大学。
回国后任孙中山秘书,1914年加人中华国民党。
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她于次年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她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及共产党人一起,多次发表通电、声明和宣言,揭露蒋介石的叛变行为。
同年8月下旬赴苏联、欧洲,积极参加反帝和保卫和平运动,两次当选为国际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
1931年6月回国,拒绝出任任何职务。
1933年9月,在上海召开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
抗战爆发后,她先后在广州、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同盟,争取国内外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对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庆,是宋庆龄从事抗战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
抗战期间,宋庆龄先后两次到重庆,第一次1940年3月31日,宋庆龄和居住在香港的宋雷龄受来美龄之邀,并由宋美龄陪同,从香港飞抵重庆,宋庆龄住在上清寺范在孔祥熙家。
4月8日,《新华日报》刊出宋庆龄为该报亲笔题词:“抗战到底”。
4月10日,宋庆龄与两姐妹一起观察中正学校及贵族学校。
4月18日上午7时,宋庆龄向美国发表抗战讲话,她郑重宣告中国‘抱定了继续抗战的决心,自信必能获得最后胜利”。
4月对日上午8时,宋庆龄由两姐妹陪同,自上清寺出发,乘汽车赴成都,沿途到永川、荣昌、隆昌、内江等地视察,5月1日返渝。
5月9日晚,宋庆龄与宋福龄同机飞返香港。
“皖南事变”后,宋庆龄与何香凝等在香港联名通电,谴责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宋庆龄的第二次重庆之行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1941年12月9日,在日军占领启德机场前几小时,宋庆龄乘最后一架飞机离开香港到重庆。
到重庆初期,宋庆龄仍旧住在孔家范庄,但其活动受到国民党特务监视。
后经过她的争取,其弟宋子文才将外交部租杨能深的两路口新村3号房屋一幢给她居住。
但周围仍有特务监视。
赞美宋庆龄一生的句子

赞美宋庆龄一生的句子
1. 宋庆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她为中国的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宋庆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她在党的早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宋庆龄在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她积极倡导妇女平等权益,为中国妇女争取了许多权益和地位。
4. 宋庆龄在国共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她与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推动了两党的合作和统一战线的形成。
5. 宋庆龄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她积极倡导妇女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为中国的妇女争取了平等的权益和地位。
6. 宋庆龄在中国的社会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她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教育事业等,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7. 宋庆龄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大使,她在外交领域中的工作为中国争取了国际地位和声誉,为中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8. 宋庆龄是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斗士,她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9. 宋庆龄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她积极倡导教育的普及和改革,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0. 宋庆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牺牲,她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庆龄推动二次国共合作的卓越贡献

宋庆龄推动二次国共合作的卓越贡献作者:张梅玲宋庆龄同志在国难深重的30年代,为反对内战,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回顾那段历史,对激励我们在新时期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伟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停止内战、团结御侮,奔走呼号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致使辽阔富饶的东北百余天即沦于敌手。
山河破碎,举国痛愤,抗日救国运动蓬勃兴起。
国民党政府竟派军警镇压爱国学生,12月17日发生了南京珍珠桥惨案。
为母奔丧刚回国不久的宋庆龄,闻讯怒不可遏,便挺身而出,痛斥蒋介石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误国政策。
12月19日、24日,她与何香凝先后发表了对时局的宣言。
宋在宣言中针对国民党政策的误国和成员的腐败,尖锐指出:“当作一个政治力量来说,国民党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是一件无法掩盖的事实。
促成国民党灭亡的,并不是党外的反对者,而是党内自己的领袖。
”[1]她们的宣言像利箭般一矢中的,击中了国民党的要害,受到人们的热烈赞同。
当时柳亚子先生读了两位女杰的宣言,曾感慨万千,叹曰:“整个的国民党,弄得只剩两个女人,中山有灵,真要痛哭了。
”[2]足见,宋庆龄是孙中山反帝爱国主张的忠实继承者,是国民党爱国民主派的杰出代表。
为救国,宋庆龄不但仗义直言,而且身体力行。
翌年春,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
国民党爱国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率19路军奋起抵抗。
危急时刻,她冒着敌人的炮火,于1月30日、2月6日、12日,亲临真如、吴淞前线,慰劳抗战将士,赞扬他们“以血肉为中国争一线之生机”;勉励他们“不使中国有寸土入于敌人之手。
”[3]当她看到伤病员无法及时救治时,立即偕何香凝等,在交通大学筹建了有300多个床位的战地医院和其他几处救护站,以挽救志士们的生命。
时值寒冬,前方将士衣单履薄,宋庆龄便发起募捐,赶制3万套棉衣,运往前线。
在她的带动下,各界同仇敌忾,支援抗战,军民奋战月余,迫敌三易主帅,终因南京政府妥协退让而功败垂成。
王秉默-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女性_宋庆龄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 ’#$% () !"*$ +)*$
近代中国
最伟大的女性
—— —宋庆龄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王秉默
宋庆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她早年追随世 纪伟人孙中山, 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 是孙中 山的亲密战友和助手,是新三民主义最坚决 的捍卫者和继承者。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 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她所具有的高尚情操 深为人民所爱戴。 她维护世界和平, 为增进各 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争取社会进 步和人类幸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她被公认 为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女性。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这个名字与宋 庆龄紧密相联。 以这个名字命名的组织, 在中 国的近代史中出现过几次:第一次是孙中山 为敉平陈伯廉的商团而建立;第二次是为反 对蒋介石、 汪精卫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宋 庆龄率国民党左派与中国共产党人一起组成 的;第三次是为推翻独裁内战的蒋介石反动 统治, 国民党民主派在宋庆龄支持下组建的。 中国革命步履艰难,而每一次中国国民党革 命委员会的出现,都为中国革命注入新的力 量, 打开新的局面。 石破天惊: 宋庆龄柔韧的双肩 竟是这么有力地承担起革命的重担 是中国历史骤变 中国的 !" 世纪上半页, 的年代, 是中国革命与反革命较量最激烈、 最 复杂的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各派封 建军阀的势力, 民主革命的力量, 无产阶级革 命的力量, 纵横交错, 复杂多变。孙中山是民 主革命卓越的领袖, 自然身处风口浪尖上。 宋 庆龄怀着对中华民族的爱、 对革命领袖的爱, 在孙中山流亡日本最困难的日子里来到他的 身边。逆境中的革命领袖, 没有鲜花和欢呼, 有的只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惊涛骇浪。年轻的 宋庆龄协助孙中山驾驭着激流中的革命航 船。袁世凯复辟, 他们在异国他乡组织讨袁; 军阀混战, 毁弃《 临时约法》 , 他们回国挺身举 起护法大旗; 革命陷于低潮, 他们不焦不躁在 粤军攻克 上海构筑《 建国方略》 理论。 #$!" 年, 广州, 她陪孙中山到穗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当时内外交困, 战乱迭起, 这是非常时期的非 常大总统。 孙中山再次组织护法军政府, 讨伐 陈炯明突然叛 封建军阀。#$!! 年 % 月 #% 日, 变, 炮轰总统府, 危急中宋庆龄勇敢地留在总 统府, 吸引敌人的注意, 掩护孙中山脱险。为 了挽救中国革命,孙中山会见苏俄全权代表 越飞, 制定了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策。宋庆龄问孙中山: “ 为什么需要共产党的 加入?”孙中山回答: “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
宋庆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宋庆龄,原籍海南省文昌县,1893年1月27日出生于上海。
1908年,到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卫理公会威斯理安女子大学上学。
1915年10月25日,她与孙中山先生结婚。
孙中山逝世后,她坚决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积极投身大革命。
1937年抗战爆发后,她发表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声明》,表明了她积极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
1938年6月,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工作和儿童保育工作。
1941年,她到重庆后,又开始了“保卫中国同盟”的活动,联络马海德、史沫特莱、斯诺、艾黎等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而并肩战斗。
1981年5月2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即进攻香港。
香港濒临沦陷,在机场落入日军手中6小时之前,宋庆龄乘坐最后一架飞机,在硝烟弥漫中撤离香港,向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飞去。
香港,是宋庆龄为抗日救亡曾经奋斗了4年的地方。
在那里,她创建了“保卫中国同盟”,为世界人民支援中国抗日战争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正当来自国外的捐助和香港当地募捐活动形成热潮的时候,无情的炮火使工作被迫中断。
宋庆龄的心情是沉重的。
在紧急情况下,她在西摩道召开了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的最后一次中央委员会议。
会上,她提出要和大家一起共渡患难。
但,这是不可想象的。
在同事们的一致劝说和要求下,她才决定乘飞机去重庆。
她不会忘记她同国民党顽固派之间存在的政治鸿沟,而且这些鸿沟近年来在日益深化。
年初,她曾严厉谴责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无疑是对他们的当头一棒;7月,为纪念抗战四周年,《新华日报》发表她的文章,被重庆当局扣压……种种迹象表明她这次去重庆,面临的将是更严峻的处境。
然而,她深信光明总是会战胜黑暗。
当抗日大业需要她迈开这一步时,她沉着地做出了决定。
临行前,她坚定地表示:“不管在哪儿,我们也一定要重建我们的保盟。
保盟的工作一定要继续下去!”争得“一楼中的自由”重庆,笼罩着令人窒息的政治阴霾。
宋庆龄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紧密关系探析

宋庆龄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紧密关系探析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女性领袖,宋庆龄在中国社会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她是中国国民党创立者之一、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奠基人、抗日战争的倡导者和国际慈善事业的推动者。
宋庆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响力,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宋庆龄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紧密关系。
一、宋庆龄的早年经历对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宋庆龄于1893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贫寒家庭,她的家境决定了她从小就关注社会不公与贫困问题。
在读太平天国农村学校期间,她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给人们带来的困苦和不平等。
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她对社会变革的理解和奋斗的决心。
二、宋庆龄与中国国民党的紧密合作为中国社会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宋庆龄积极参与了中国国民党的成立,并成为该党的重要成员之一。
国民党提倡打倒封建统治,推动民主革命,而宋庆龄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先驱者,为国民党的目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她积极参与党内斗争,并在1924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国共合作,为推翻封建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宋庆龄在中国儿童福利事业中的贡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作为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奠基者,宋庆龄致力于保障儿童权益,并倡导教育的普及。
她成立了中国国际儿童福利协会,并积极争取资源支持,为中国儿童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儿童的生活状况,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宋庆龄的抗日战争倡导者身份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残酷侵略时,宋庆龄毅然站出来成为抗日战争的倡导者之一。
她积极倡导全民抗战,并通过讲演、募捐和外交斡旋等手段,为中国反抗外敌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庆龄的抗日行动不仅凝聚了人民的力量,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决心,为中国社会变革注入了新的力量。
五、宋庆龄在国际慈善事业中的推动为中国社会变革开拓了新的视野宋庆龄积极参与国际慈善事业,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争取资源支持并推动社会变革。
宋庆龄与祖国统一

宋庆龄与祖国统一作者:张义渔崔桂林宋庆龄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直盼望两岸早日实行统一,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她在世时,台湾尚是国民党执政,她配合中国共产党,极力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回顾她的这段历史,对于坚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党十分重视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局势有所缓和。
1953年朝鲜停战达成协议,1954年春,柏林会议召开,接着日内瓦会议签订了越南停火协议等。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张治中根据周恩来的意见,作了题为《告在台湾的人们》广播讲话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播出,劝告台湾国民党妄想“反攻大陆”是不切实际的。
殷切希望老友、学生、部属及政府其他工作人员,“主动地尽自己一切可能靠拢祖国和人民”。
这次讲话在台湾引起了强烈反响。
当时,台湾统治集团内不少人思念故里,对前途感到渺茫,徘徊犹豫,不知怎么办,听到这一广播后都极为关切。
我党及时抓住这一有利形势,研究对台工作,不失时机地提出用和平办法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前夕,党中央、毛主席对即将赴印尼参加会议的周恩来指示,“可相继提高在美国撤退台湾和台湾海峡的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积极贯彻这一精神。
5月,周恩来在人大常委会上宣布:台湾问题的解决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与和平的方式。
《人民日报》也为此多次发表社论,要和平解放台湾那就必然要求海峡两岸实现合作。
为此,宋庆龄积极配合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两岸统一作了许多工作。
一、号召向廖仲恺学习,团结合作实行祖国统一。
宋庆龄完全同意和支持中共中央的主张。
众所皆知,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也是国民党元老,长期以来忠实地维护和实行孙中山的主张,在国民党内享有崇高威望。
同年,政协全国委员会召开纪念廖仲恺逝世三十周年大会,宋庆龄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庆龄在国共关系中的重要影响2012级英文学院12班学号:1201011201 姓名:梁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宋庆龄是个具有特殊身份的政治人物,她既是国民党的元老,又与共产党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在国共两党合作的酝酿过程中,宋庆龄以其历史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之牵线搭桥。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宋庆龄高举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旗帜,为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了谁也无法替代的彪炳史册的独特贡献。
一、接通了国共高层之间的交流平台
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有过第一次合作,这是晚年孙中山按照他手订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人共同缔造的。
当时,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秘书,为此做出了大量积极的、切实有效的工作。
然而,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的背叛而发生了分裂。
此后,两党处于敌对状态,连年发生内战,两党中央之间的联系也随之断绝。
1935年,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国际上,由于德、日、意法西斯的猖獗,许多国家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是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
在国内,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华北事变,亡国危机空前加重,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全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这一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危急时刻,宋庆龄发挥了她独一无二的价值。
她在上海联络何香凝、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孙科等10多人率先签名响应“八一宣言”,赞同瓦窑堡会议决定,并极力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
此后国共两党中断了近10年的联系,终于在宋庆龄的推动下接通了。
宋庆龄是最早将国民党愿意谈判的信息通过董健吾传递给中共中央的,从而使国共两党领导人建立了直接的沟通渠道,这就为国共双方高层进一步酝酿第二次合作,进行幕后谈判创造了一个好的开端。
若是没有宋庆龄的协助,国共又怎会有机会合作;若不是有宋庆龄的帮助,国共两党中断了近十年的联系又怎会轻易接通呢?其过程必定更加艰难,更加漫长。
可以说,宋庆龄为国共合作抗日立下了头功
二、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宋庆龄是在同国共第二次合作中走过来的。
随着宋庆龄沟通国共两党的联系,以及蒋介石对日态度的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也加快了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过渡的步伐。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布《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表示放弃“抗日必须反蒋”的口号,指出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并确定统一战线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
宋庆龄以国民党中央委员的资格及其崇高威望,帮助共产党实行逼蒋抗日政策,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试想,如果没有宋庆龄在国民党中的巨大影响力;如果没有宋庆龄从中积极协助;如果没有宋庆龄这位牵线人。
历史上就不会有国共的第二次合作,那有怎么会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建立,就更不会有后来我们
全民族所创造的彪炳史册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可见,若是没有宋庆龄,中国历史都将会改写!
三、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宋庆龄在得知西安事变发生的消息后,对张学良、杨虎诚之举表示了极大的赞同。
事变发生的当晚,孔祥熙便来到了宋家,想让宋庆龄在一份谴责张、杨,并要求无条件释放蒋介石的声明上签字。
宋庆龄断然拒绝了,孔祥熙感到大吃一惊,并问其理由。
宋庆龄说:“张学良做得对,如果我处在他的地位,我也会这样做,甚至还会走得更远!”[1]宋庆龄不但事先就知道张学良在计划这件事,甚至还敦促张学良这样做。
宋庆龄之所以会持如此态度,完全在于蒋介石一直坚持“剿灭”红军的政策,并制造了“爱国有罪”的“七君子”冤狱所致。
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局势扑朔迷离。
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形势,宋庆龄在一份准备发表的声明中作了科学而精辟的分析。
她指出:张学良发动事变唯一的目的“是劝谏蒋介石同意建立一个统一战线,抵御日本的入侵。
”但是局势异常复杂,如果对事变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一场“更大规模的内战”。
这样不仅“将导致更深重的民族灾难,同时也给日本的入侵提供了便利。
”并强调说:现在“面临日本入侵我国国门的危急时刻,个人的不同政见都必须放弃!”“所有军队的当务之急是:求同存异,组成一个抗日的统一战线,任何企图阻碍此战线形成的做法都是在犯罪。
”又补充到:“现在,另外一场南京和西安间的内战正在有逼近的危险。
”为此,她特地呼吁:“每一个中国公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阻止这样一场
灾难的发生。
让我们所有的中国人联合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保卫自己的祖国。
”[2]以上种种无一不表明宋庆龄始终把握着抗日救亡的政治主题,并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宋庆龄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通过对话谈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国共合作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不懈努力的宋庆龄深为感奋。
9月24日,她发表了《国共合作之感言》,激动地表示:欣闻此讯,“感动得几乎要下泪。
”[3]并语重心长地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这民族危机千钧一发的今日,一切过去的恩怨,往日的牙眼,自然都应该一笔勾销,大家都一心一意,为争取对日抗战的最后胜利而共同努力。
”
[4]这样,“孙中山先生死而有知,也应该含笑九泉了!”[5]
若非宋庆龄深刻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若没有宋庆龄努力的维护。
西安事变最终是否会和平解决呢?若西安事变没有和平解决,后果可想而知,就不可能有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又怎敢想象之后的抗日战争是否能取得胜利?
宋庆龄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战胜利中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在国共两党合作的酝酿过程中,宋庆龄以历史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从中牵线搭桥。
成功地促进了国共再度携手同行,一波三折地走完了8年抗战的里程。
同时,宋庆龄又是极具声望的国际和平战士,她的言论在世界民主国
家中是很有份量的。
她说过”国共合作的坚持,才能赢得抗战的胜利,也才能帮助美国对日作战和保卫美国安全。
”
这些极有分量的言论对于促进国共合作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纵观国共合作的历史,宋庆龄是一名不可或缺的战士!
纵观宋庆龄的一生,无疑飘扬起了国共合作中最独特的一面旗帜!
[1]引自董霞飞、董云飞著:《神秘的红色牧师董健吾》,北京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166页。
[2]引自顾正斌:《评新发现的宋庆龄关于西安事变的声明》,载《纪念宋庆龄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43-144页
[3]《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05页。
[4]《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06页。
[5]《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