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中的玄学思想

合集下载

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

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

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
李开明
【期刊名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2)003
【摘要】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总页数】3页(P91-93)
【作者】李开明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从田园诗看魏晋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 [J], 卢晓河
2.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理想-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个性特色 [J], 刘济远
3.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理想——二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个性特色 [J],
4.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特性——一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个性特色 [J], 刘济远
5.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价值──三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个性特色 [J], 刘济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陶渊明玄学思想

试析陶渊明玄学思想

试析陶渊明玄学思想作者:靳超概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为人们千古传颂的名句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情感。

我想,从每首诗中都可以窥见自己的人生态度与思想,这才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诗人。

陶渊明就是这样,玄妙的情志使他更有价值的生活下去,带着菊韵一直活到以前多年后的今天,这大概就是玄学“玄之又玄”的玄处之所在……陶渊明的“饮酒诗”历来为我们作熟知。

《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自古以来都被后人认为是陶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这一句用精妙斟酌的词句勾勒出了一幅淡雅悠然的图景,不仅如此,这句更深层次地表现了陶渊明深受玄学影响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归居田园,没有丝竹案牍乱耳劳形,在南山下的偏地种豆采菊。

靖节先生在黄昏时分从茅屋里慢慢走出来,朝着东南方向的篱笆走去,弯下腰,心情徜徉地采撷了几支清菊,不经意间抬头,仿佛远处青苍的南山就在眼前……对于陶渊明来说,采菊是隐居生活的重要内容。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作为花之隐逸者的菊生长在幽深偏僻处,一副与世无争的姿态与陶渊明的心境不谋而合。

他以菊花为伴,隐居在田间。

闲暇时便以采菊为趣,悠闲且惬意。

他本无意望山,只是采菊之后抬起头,不经意间看见南面的庐山。

一个“见”字已超越了望的意义,他并没有刻意地想去看什么,而山便自然地映入眼帘。

此时的陶渊明已经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沈约《宋书·隐逸传》载:“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真率”一语,准确表现了陶渊明风范与性格。

“真”即与玄学之真同意,是老庄玄学的一个概念。

率,坦率,无所顾忌,与魏晋之放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放达正是魏晋玄学人生观在个体人生行迹上的一种外化,陶渊明在饮酒行迹上的率真,正是玄学理想人格在其思想性格上的一种表现。

”在诗歌与玄学思想的融合上,陶渊明当属境界高之第一人。

鸟意象与陶渊明玄学思想的形成探析

鸟意象与陶渊明玄学思想的形成探析

除六首专门咏鸟的诗篇外, 陶集中还多处出现 涉及到鸟的诗句。 陶渊明运用拟人、 比喻、 象征等艺 术手法, 成功地营构出别具艺术审美价值的鸟意象 系列: 有飞鸟、 孤鸟、 失群鸟、 惊鸟、 羁鸟、 归鸟等。 他 通过寄心鸟儿以探求寄寓生命、 安顿灵魂的精神家 园, 而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玄学思想。 鸟的象征内涵是经过了历史积淀的。 最早可追 《 溯到 《 周易 》 , 其中的 《 中孚 》 、 小过》 等卦中都闪现了 《 《 鸟的影子, 诗经》 中的鸟形象更是丰富多彩, 庄子・ 》 逍遥游 中高飞远举的大鹏, 象征着自由和远大的理 想。 比陶渊明稍早的魏晋名士也大量描写鸟的形象。 魏晋以前的众多诗人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 E" F 。 诗人笔下出现的自然景物 “ 象” 与 的“ 原型意象 ” 诗人内心情感的“ 意” 相融合后形成的诗歌形象便是 意象。 陶渊明及前代诗人通过鸟这一自然景物表达 了他们内心的情感思绪。 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弗 “ 莱认为 文学最基本的共性在于对 ‘ 原型 ’ 的摹写, ‘ 原型’ 就是文学作品中‘ 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 E"F ” 。 这种作为 “ 原型意象 ” 的鸟既象征着追求崇 象’ 高境界, 经过拼搏后的自由, 又意味着选择退隐, 远 离主流社会传统后的个体生命的自由。 这两种象征 意味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兼而有之, 不同形象的鸟体 现了诗人在不同时期的追求, 象征着诗人五官三休 和飘然归隐的人生经历以及爱好自由的高尚人格,
!!
“ 三、 翼翼归鸟, 载翔载飞”## 鸟与陶渊明玄学思想的形成
陶渊明在黑暗的现实中寻找着新的生活理想和 他终于找到了安顿灵魂的 人生模式 ## 退隐归田, 精神家园。 这时期, 他诗文中的 “ 归鸟 ” 形象便是他心 灵的生动写照。 他的 《 归鸟 》 诗, 以鸟写己, 人鸟之分 淡化无迹, 其间真切流露出他在回顾自己一生时深 沉的悲慨和复杂的心绪。 以“ 归鸟 ” 命题, 表达了诗人 的心路历程。 诗中的 “ 归鸟 ” , 生机盎然、 跃动、 真纯、 无忧无虑, 它不必再担心遭罹网罗, 也不会在日暮时 飘泊无依。 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 这是 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 “ 翼翼归鸟 ” 就是渊明玄学思想成熟的标志, 他 之“ 翼翼归鸟” 委顺自然, 不喜不惧, 而走向了真正的 自然。 它亲近自然, 热爱自然, 顺其自然, 与道逍遥。 “ ” 翼翼归鸟 于形体与精神上均回归了自然。 陶渊明 在精神上掌握了 “ 任真” 的自得, 在生活上掌握了 “ 固 穷” 的操守、 他的 “ 固穷” 是以维护自身人格独立为前 “ 提的, 或曰以符合质性自然为前提的。 朱光潜说: 渊 明是一位绝顶聪明底人, 却不是一个拘守系统底思 想家或宗教信徒。 ……在整个心灵中我们可以发见 儒家的成分, 也可以发见道家的成分, 不见得有所谓 "#$ ” 内外之分。 他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了一种 特殊的 “ 自然” 哲学, 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玄学思想。 “ 对此, 罗宗强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 玄学人生态度 一直没有能够成为实践的人生, 从嵇、 阮到金谷再到 兰亭。 事实上, 士人们都没有能够做到委运任化, 把 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付之实践, 并且常常达到物我一 "%$ ” 他终于找 体、 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的是陶渊明。 到了止泊之处 ##田园 ## 他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 所。 这时的陶渊明与鸟恍如一物, 投身于宇宙大化。

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玄学之美

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玄学之美

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玄学之美作者:李永章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06期摘要:陶渊明生活在玄学风靡的哲学背景下,他的诗歌深深地镌上了玄学的烙印,但他又有诗意的创新,将哲理与悠远旷达的意象相结合,创造出了朴素自然、简洁真诚的诗境。

关键词:玄学;陶渊明;诗歌;文学;创作;化身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是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就是总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

玄学作为一种本体之学,对魏晋六朝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玄学影响到魏晋士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是一个偏安的王朝,山河破碎,最高统治者以及士大夫们难以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而玄学的崇无清虚的要旨与社会的精神需要恰好吻合,故东晋一代,玄学大畅其风。

玄学与文学多方位交互渗透,甚或达到水乳交融之境。

在玄学思潮占主流的大背景下,陶渊明不可能不受玄学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到处可以见到玄学影响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像其他玄学家平典似道德论的说教,而是一种如水中之盐、花中之蜜的别样的玄学之美。

陶诗语淡情深,与自然浑然天成,其中透露着玄学中的“自然”之思,处处与玄理暗合,相得益彰。

陶渊明的作品是魏晋玄学渗入文学之中所结出的硕果。

可以说陶渊明即是“自然”和“真”之玄学的化身,即所谓的“真人”。

他的作品也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了玄学的要义。

陶渊明诗歌大部分内容围绕乡村生活,充满玄学之美和田园气息。

陶诗所写内容皆是最平常的乡村之事,但在平常的景物中,却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涵,具有空灵的意境,充满着田园气息。

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的住所虽然建在喧闹的环境中,却察觉不到车马的喧哗,这表明他的内心是恬忍隐退的。

浅谈玄学在陶渊明诗歌中的体现

浅谈玄学在陶渊明诗歌中的体现

浅谈玄学在陶渊明诗歌中的体现
杨洪波;邱建伟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8(000)028
【摘要】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其所包含的思想对陶渊明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陶渊明以"自然"之思为旗帜,以"平淡"之诗为艺术创造了诗歌新的意境.陶诗中所体现的"自然"思想是玄学的延续.这种思想使陶渊明在面对生死以及贫困的生活时,表现出了一种豁达的态度.
【总页数】1页(P243-243)
【作者】杨洪波;邱建伟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保定,071000;三河市第二高级中学,河北·三河,06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陶渊明诗歌创作中的玄学思想 [J], 刘爱丽
2.论玄学思想在左思诗歌中的体现 [J], 程丽芳
3.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 [J], 尹志强
4.浅谈文气说在曹丕诗歌中的体现 [J], 陈梦丽
5.自然在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诗歌中的不同体现 [J], 白凤欣;姜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陶渊明诗歌创作中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诗歌创作中的玄学思想
是认 同的 。李 长 之 先生 认 为 陶渊 明 是“ 家而 进 人 道 家 ” 儒

丧失 了信心 , 他们认识 到想 施展 才华 、 实现进 步 的政 治理 想
是不可能 的。当时 的文人深 受儒家思想 的影响 , 国理 政百 治
陈寅恪先生认 为 :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 中, “ 即与人 自
21 0 2年第 1期 (第 l 4卷第 1 ) 期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No 1 2 2 . , 01
J r lf i n g d isao  ̄ lg on a i mn ttn oee u aoLon A iri l
( o.4 N . ) V 11. o 1
陶渊 明诗歌 创 作 中的 玄学思 想
现 出一 种 质 朴 真 率 和 平 淡 自然 的 艺 术 风 格 。
[ 关键 词]
陶渊明; 玄学思想 ; 歌意境; 诗 艺术风格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 (0 2 0 —0 4 —o 0 8- 0 3 2 1 ) l l5 3 -4 - - 早年几次 出仕 , 具有济 世之 志 , 正是儒 家 的兼济天 下 的思 这 想体现 。陶渊 明作 品中的 “ 自然” 是和儒 家基本价 值融合 起 来的 自“自然” 陶渊明继 承 了道家思 想 中批判 现实 的传统 , ,
姓安康是他们 的政治 价值 取 向0当士大 夫建 功: 的理 想 立业 无 法实现时 , 他们 只能在其精神境界 中继续其 自我实现 的执 著。他们不得不放 弃个人 生命 价 值_ 追 求 , 的 隐居 乡 间不仕 、 故作 旷达 。“ 管从 哪个 角度审 视 , 不 魏晋 时期 都可 以被看 作
魏晋玄学 对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有着 十分重要 的影 响 , 陶 渊明 的田园诗具有 物我交汇 、 情趣盎 然的特 点。陶渊明对 田

陶渊明文学作品中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文学作品中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文学作品中的玄学思想陶渊明先儒后道,由儒人道。

李长之先生认为陶渊明是“儒家而进入道家”的。

陈寅恪先生认为:“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即与人自然为一体。

”“渊明之为人实外儒内道,舍释迦而尊天师者也。

”同时陶渊明糅合了当时流行的玄学,形成自己鲜明的思想特点。

玄学家认为,“自然”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也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治世原则。

阅读陶渊明的文学作品,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是陶渊明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

一、委运于自然造化一一陶渊明的生命意识陶渊明重视实际的人生,认为肉体成仙说不足为凭,人总是要死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五首》其四)。

万物终归于空,成仙之说实为荒诞。

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有生必有死,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传说中的神仙却无一存在:“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连雨独饮》)既然如此,最现实的就是享受恬静、自适的生活:“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饮酒可断绝各种杂念,甚至忘掉上天,这是因为“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听任自然,不矫情,享受生前实际的人生生活。

郭象注《庄子?太宗师》说:“死与生,皆命也。

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

故若以吾生为善乎? 则吾死亦善也。

”既然活着已经得到了善,那么死后也可以称善,又何必去追求善呢?“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他鄙弃身后之名,而注重实际优游的人生,体现的是玄学的思想特征。

陶渊明认为形神相依,形灭神亡,否定佛教的形灭神不灭的生死观。

《形影神并序》中“形”之念身,“影”之念名,都可以归结为“恋生”,而“形”与“影”现实忧惧的背后,则是对死亡的焦虑。

惧怕死亡,而使神为物累,都违背了自然之性、自然之理。

如何从这种焦虑中解脱出来呢?甚念伤吾身,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追逐功名,耽溺于任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或喜或惧,都会对自然与生命造成伤害。

只有“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并序》),委于自然造化,听凭于大钧之力,坦然地拥抱生活,淡然地迎接死亡。

论陶渊明诗的玄学基础及对玄言诗的超越

论陶渊明诗的玄学基础及对玄言诗的超越

论陶渊明诗的玄学基础及对玄言诗的超越摘要:东晋兴盛起来的玄言诗,是与玄学清谈之风相适应的。

玄言诗使诗歌走上了不健康的发展道路,然而其“清虚恬淡”的风格与玄学名士的玄远恬淡心境相吻合。

陶渊明、谢灵运的田园山水诗,挖掘了玄言诗清虚恬淡的风格和意蕴,开创了诗歌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玄学;玄言诗;陶渊明;田园诗;山水诗一玄言诗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正始时期的阮籍和嵇康,他们是最早在诗中表现玄理的诗人,但他们的诗仍然属于抒情诗。

嵇康的诗已经具有了玄思的特点,他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章诗中塑造了“至人”的生命境界。

他批评流俗执著于生死、物我之分别,主张以至人的态度远鉴,而最终归之于自然。

诗人还主张抛弃世俗的名利追求,过一种肆志达性、纵心无悔的人生。

东晋是玄言诗的兴盛时期,玄佛的合流,进一步推进了玄学的发展。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

因谈余气,流成文体。

是以世道迍邅,而辞意夷泰。

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使玄言诗真正成熟的是郭璞,他的《游仙诗》十四首就是玄言诗,诗中表现出玄学的主旨,理胜于情。

但他的游仙诗是有寄托的,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郭景纯亮节之士,游仙诗假栖遯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

”东晋的玄言诗从根本上背离了诗歌的优良传统,以言理达性,充满模式化的、没有现实意义的玄理。

玄言诗中表现出的生命意识,是运用玄学理念使生命情绪得到淡释,玄学家将这一精神过程称为去除情累。

如许询《农里诗》中“亹亹玄思得,濯濯情累除”,孙绰《答许询诗》中“理苟皆是,何累于情”,支遁《咏怀》中“亹亹沉情去,彩彩冲怀鲜”,这些都是对除情累过程的具体表述。

从玄言诗中除情累心态的表现,可以看出玄言诗情感的枯燥,玄理的言过其实,确是“淡乎寡味”。

《世说新语·文学》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说:“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俗遂贵焉。

至过江佛理尤盛。

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诗歌中的玄学思想一、魏晋玄学(一)关于玄学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由此可见,玄学可以称之为是研究深玄问题的学说。

玄学作为魏晋时期主要的哲学思想,它以《周易》、《老子》和《庄子》这三部儒家和道家的著作为经典,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否定了汉儒传统,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儒家教义束缚了人的自然欲求,应该反叛礼教,追求自我。

这一时期文人的生活及文学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

(二)魏晋玄学魏晋玄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魏末西晋为清谈前期,承袭了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进行反复的辩论,可以概括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

前期主要的仍是政治态度的不同,即对儒家名教不同态度的辩论。

正始时期的玄学家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发展的无名;竹林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标榜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的政权同流合污;元康时期的玄学代表人物有郭象;东晋时期为清谈后期,清谈已失去了政治作用,并与佛教结合,呈现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都是前人没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关于“自然”与“名教”关系的讨论。

在玄学乃至先秦老庄那里,自然与名教之辩有着特定的涵义。

自然是一个本体性范畴,意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一方面指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另一方面指人的纯真本性。

名教则指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所谓“仁义礼法”也。

自先秦老庄所处的“礼崩乐坏”之世到汉末及其后分崩离析的社会状态,名教的政治功用受到极大的挑战,自然与名教的冲突一步步激化,魏晋学者进一步探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但汉魏不同于先秦,儒学作为流行百年的官学,它所推崇的名教也已深入人心,因此玄学不会如同老庄那样以自然贬斥名教,而是表现为对二者的调和。

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名教出于自然。

这一阶段是正始玄学时期,其代表人物主要是何晏和王弼。

正始玄学的基本哲学命题是“以无为本”。

无为体而有为用,体用为一。

无与有的体用关系就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因此,自然与名教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也就是说在玄学哲学与道德伦理两者关系上,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

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

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在人类社会,要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行,实现无为而治。

他认为尊卑各有定分,统治者只要设定好官职、名分,就可以长久地坐享其成了。

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表里。

第二阶段:越名教而任自然。

之一阶段是竹林玄学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嵇康和阮籍。

针对司马氏集团用以篡权的名教工具,嵇康尖锐地指出司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

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得精神上的自由。

自然与名教由相互融合变成二者之间的对立。

阮籍也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

阮籍的鄙弃名教,也和嵇康一样,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教。

阮籍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第三阶段:名教即自然。

这一阶段是元康玄学时期,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郭象。

郭象“崇有”,提出“独化于玄冥”的观点,把万有规定为圆满自足的存在。

“独化于玄冥”本质上是一个价值性命题,这是郭象称之为“无待”的主观性精神境界。

郭象“独化于玄冥”的理论旨趣在于说明,人作为主体只有在无待境界中才能实现真正的逍遥。

郭象认为自然是万事万象的本然本性,名教就是一切政治制度,伦理规范。

现实社会中“君臣上下”的名份,本身就是天理自然,绝对合理的。

既然是自然不过的事,只要人人安分守己,就复得其真性情了。

郭象认为道家与儒家,自然与名教是可合二为一的,因此有“名教即自然”的结论。

当前玄学史,提及东晋玄学,就离不开提及儒、道、释的合流。

东晋王朝的离乱漂荡使人们空幻的厌世情绪倍增,现实苦难触发起无数士庶皈依宗教的热情。

而此时佛学东渐,与玄学合流,僧人谈佛理亦多谈老庄,玄学名士既谈玄理也兼及佛理。

因佛教这一新因素的介入,东晋玄虚谈风达至极盛,造成了玄学清谈“江左称盛”的局面,对于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既广且深。

就诗歌领域而言,佛教的影响在东晋诗坛主潮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陶渊明的玄学其实比较靠近郭象的玄学。

[1]郭象讲求真正的隐士,是要隐居在闹市的,要不离人间,而能做到心理上的超脱。

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而顺有”,“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2]陶渊明的观念也是这样。

受魏晋玄学影响,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浓厚的玄学色彩。

玄言诗就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

(三)玄言诗的特点玄言诗是玄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以表现玄学哲学内容为主题,以玄学哲学为主导精神的诗歌。

玄言诗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内容上,玄言诗表现老庄思想,玄学本身就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加上玄学在思想方法上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玄言诗的创作便蕴含了探寻事物哲理的深度,诗歌的内涵因此而丰富,意蕴由此而深远。

玄言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使这些诗歌有了智慧之美,也使中国传统诗歌由抒情向畅理转型。

但是玄言诗很少能深入生活现实中探寻哲理,因此便有脱离实际之嫌,加上当时正值乱世,诗人们并不关心时务,所热衷和推崇的是忘掉机心与时务的清谈,因此玄言诗“义单乎此”。

[3]其次,在语言方面,玄言诗注重哲理性的阐述,与之前的抒情诗相比较,言语更加理性,诗人遣词造句甚是认真推敲,语言质朴、简约,又意蕴深厚。

以孙绰的《答许询》为例:“仰观大造,俯览时物。

机过患生,吉凶相拂。

智以利昏,识由情屈。

野有寒枯,朝有炎郁。

失则震惊,得必充绌。

”[4]此诗以简洁之词表达了祸福相依、得失互补的哲理充满了相反相成的辩证精神,简洁含蓄,需要仔细咀嚼才能领略其中的智慧之美。

然而由于过分的追求诗歌的哲理性,玄言诗不免“理过其辞”,因而平淡枯燥,缺少文采和形象,诗歌也就过于清淡而没有了幽深的诗味和艺术感染力。

再次,在风格方面,与玄学清虚恬淡的特征相融通,玄言诗也表现出了清虚恬淡之精神特质。

玄言诗写景说理清新疏朗,辞约旨达,落笔干练,有着抒情诗绮靡繁缛所不能表达的全新风格。

但是,“受玄学的影响,玄言诗缺乏遒劲力道,体质弱于建安”, [5]因而风骨不举。

二、魏晋玄学影响下陶渊明的生命意识、生活态度和创作态度(一)陶渊明的生命意识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这一时期充满了战争、残杀和饥谨,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最残酷,也是最黑暗的时代。

文学史上通常把魏晋时期看做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但就其根本而言,文学的自觉应归结于生命的觉醒。

袁行霈称“魏晋诗歌中生命意识的感人力量贯穿整个民族文学史”。

[6]这一时期文人的生命悲哀意识历史地承接着汉末生命意识潮流,[7]但由于社会的大离乱、大死丧,加深了他们对生命的悲剧体验,也加深了他们对生命内涵的理解。

社会动荡,命途多舛使作家们感受到了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因此生死便成了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

所谓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在哲学的思辨中探寻着生命的本质,寻找着者对待生死的理想态度。

有的玄学家“贵无”,认为一切有皆生于无,无是道,是根本。

生命既然生于无,当然还会回归于无,这是自然,是常理,死亡便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需畏惧的,他们继承了庄子对待生死态度。

还有的玄学家“崇有”,他们认为有非生于无,有自生有,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许多人注重生而逃避死,所以去炼丹、服药以求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

陶渊明处在魏晋时代整个生命思潮的背景中,自身又遭遇了各种生命矛盾,这就促使他对生命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以此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生存方式。

他珍惜生命的存在,叹息人生的迁逝,但又能委身大化,坦然地面对死亡。

所以说,陶渊明的生命意识与当时的玄学家相比,更为自觉,更为理性。

陶渊明在经历了丧妻,丧母,弟、妹离世,幼子夭折之后,生死离别使陶渊明在受到莫大的打击的同时也使陶渊明开始了生命之思考。

看着“寥寥空室,哀哀遗孤,肴觞虚奠”,他不禁发出质问:“人逝焉如?”他在《归园田居五首》其四中感慨“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8]《还旧居》中他“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9]他的诗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因无法把握命运而生出的无限悲哀以及想要把握自身命运的强烈渴望。

生命的一次性让诗人忧心忡忡,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使他焦虑不安。

从《形影神·形赠影》“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10]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生死相隔的体验极其深刻,对亲人亡故的伤悼极其沉痛。

在《拟挽歌辞三首》其三中,诗人一开头就渲染了“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11]的极度悲哀的氛围,他沉浸在自己所创造的悲哀之中,感慨“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可以说,这种对死亡的关注是陶诗的重要主题。

陶渊明在《形影神·形赠影》中写道:“天地常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 [12] 他对于死亡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无法抗拒、不能逃避的宿命,始终处于疑问和混沌之中,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陶潜——也是不能忘掉‘死’的,这是他诗文中常常提起的。

”但是与东汉以来道教均认为人可以学仙成道而得永生不同,陶渊明承认,人总是要死的。

正如他在《归园田居五首》其四中说所说:“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受当时郭象玄学思想的影响,陶渊明提出了他自己的生命哲学。

他将生命分为形、影、神三要素,认为形神相依,形灭神亡,否定了佛教形灭神不灭的生死观。

[13]他认为惧怕死亡,而使神为物累,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

“甚念伤吾身,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14]追逐功名,耽溺于任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或喜或惧,都会对自然与生命造成伤害,因此人要“乘化以归尽”,委于自然造化,坦然地拥抱生活,淡然地迎接死亡。

这是他委运自然、随顺自然的开放、通达的生死观,也是他玄学思想之表现。

陶渊明诗歌中不以生死为念的生命态度表现出了他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诗歌便有了与同时期文人所不同的新的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