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的变形
隧洞变形处理方案

隧洞变形处理方案隧洞是现代交通建设中常见的工程结构,但由于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隧洞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形问题。
为了确保隧洞的安全运营,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来解决隧洞变形问题。
一、问题分析隧洞变形问题主要包括地表沉降、隧道壁面开裂、隧道顶部下沉等情况。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隧洞结构的破坏,甚至危及隧洞的使用安全。
二、处理方案1. 地表沉降处理方案地表沉降是隧洞变形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地表沉降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固地基:通过加固地基的方式,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表沉降的发生。
- 补充土方:在地表沉降的区域,补充适量的土方,填平沉降区域,恢复地表的平整度。
2. 隧道壁面开裂处理方案隧道壁面开裂是隧洞变形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为了解决隧道壁面开裂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补强隧道壁面:对开裂的隧道壁面进行补强处理,使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进行加固,增强隧道壁面的承载能力。
- 注浆处理:通过注浆技术,将浆液注入开裂部位,填充裂缝,增强隧道壁面的整体稳定性。
3. 隧道顶部下沉处理方案隧道顶部下沉是隧洞变形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隧道顶部下沉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固隧道顶部结构:对下沉的隧道顶部进行加固处理,使用钢梁等材料进行加固,增强隧道顶部的承载能力。
- 排水处理:通过排水系统,及时排除隧道内部的积水,减少水压对隧道顶部的影响,防止进一步下沉。
三、处理效果评估在实施隧洞变形处理方案后,需要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地表沉降情况、隧道壁面开裂情况、隧道顶部下沉情况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处理方案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处理措施。
四、结论隧洞变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等多个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可以有效解决隧洞变形问题,确保隧洞的安全运营。
在实施处理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处理效果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隧道收敛变形

隧道收敛变形是指隧道在修建完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其横向或纵向的几何形态发生不均匀的变化。
这种变形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例如隧道结构设计、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
对于盾构隧道,收敛变形通常包括纵向不均匀沉降和横向收敛变形。
纵向不均匀沉降是指在隧道使用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作用等因素的影响,隧道出现不均匀的沉降。
这种沉降会导致隧道线路弯曲,影响列车行驶安全。
横向收敛变形则是指隧道在修建完成后,其横向尺寸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是由于施工误差、盾构拼装等因素引起的。
为了确保隧道的正常使用和安全,需要对收敛变形进行监测和评估。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几何模型计算法、数值模拟法、实测数据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隧道收敛变形问题,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隧道工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导致收敛变形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例如,对于纵向不均匀沉降问题,可以通过加强隧道结构设计、提高施工精度、加强维护保养等措施来减少沉降量。
对于横向收敛变形问题,则可以通过优化盾构拼装工艺、加强施工监测等措施来控制变形量。
总之,隧道收敛变形是隧道工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可以确保隧道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地铁变形控制标准

地铁变形控制标准
地铁变形控制标准主要涉及到地铁施工过程中,对新旧隧道、地下结构、地面建筑物及周围环境变形的控制要求。
为了确保地铁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周边环境的安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变形控制标准:
1. 隧道变形:新建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其变形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一般来说,隧道的径向变形控制标准为±10mm,纵向变形控制标准为±5mm。
对于近距离穿越既有隧道的
施工,新建隧道变形控制标准应更为严格,以确保既有隧道的正常使用。
2. 地下结构变形:地铁施工过程中,地下结构的变形应控制在设计范围内,以确保地下结构的安全稳定。
地下结构变形控制标准主要包括地下连续墙、桩基、地道等结构的变形限制。
3. 地面建筑物变形:地铁施工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地面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主要包括建筑物倾斜、沉降、裂缝等方面的限制。
4. 周围环境变形:地铁施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包括地下管线、道路、绿化等方面的变形。
周围环境变形控制标准主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来确定。
5. 施工安全:地铁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施工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施工安全控制标准包括施工现场的管理、施工工艺的规范、监测系统的建立等方面。
6. 变形监测:地铁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变形监测系统,对隧道、地下结构、地面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施工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地铁变形控制标准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地质条件、周边环境、设计要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确定的。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需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以实现变形控制目标。
浅谈隧道施工中控制变形的工程措施

1 隧 道 施工 中控 制 变 形 的工 程 措 施
隧 道 加 固 措 施 的 目的是 提 高 隧 道 围 岩 自稳 能 力 和 增 强 隧道 衬砌 强度 , 主要 措 施 有 围岩 固 结 注浆 , 设 管 棚 法 , 杆 锚 固 . 墙 加 固 , 打 锚 边 局
久安全。 22 主要 施 工 技 术 . ( ) 工 工 艺 流程 1施 平整 进 场 道 路 及管 棚 台车 工 作 基 地 、 备 进 场一 引水 电 至工 地 一 设
部 表 面 补 强( 喷混 凝 土 )隧道 围岩 注 浆 一 般 分两 种 情 况 : 种 是 超前 设 备 安 装 、 试 、 位 、 角 度 一 钻 孔一 清孔 一 检查 钻 孔 质 量 一 装 入 钢 如 。 一 调 定 定 注浆 , 注浆后再开挖隧道 ; 即 另一 种 是 隧 道 衬 砌 后 变 形 产 生 再 注浆 加 管 、 孔 一 高 压 注 浆一 开挖 进 洞 。 堵 固。 隧道 围岩 注 浆 , 般 在 隧 道 围岩 一 定范 围 内采 用 水 泥浆 f 一 砂浆 1 进行 () 2 主要 施 工 方 法 注 浆 , 过 浆 液 在 破 碎 、 散 岩 土 体 中 的 充 填 , 破 碎 、 散 岩 土体 固 通 松 将 松 设 置 管 棚 钻 孔 作业 平 台 。为 给 管 棚施 工创 造 运碴 、 料 及 设 备 出 运 结 起 来 , 高其 整 体 性 , 强 自稳 能 力 。 提 增 入 的 通道 . 根 据管 棚 每节 钢 管 长 度 为 6 设 置 7 长 的 钻 孔 操 作 平 并 m, m 小 导 管 常 常 是 在 掌 子 面 上 沿 隧 道 纵 向 在 拱 上 部 开 挖 轮 廓 线 外 一 台 , 贝雷 片 和 枕 木 为支 架 , 据 施 工 需要 , 以 根 随时 调 整 钻 机 的 高度 。 定 范 围 内 向前 上 方 倾 斜 一 定 的角 度 , 者 沿 隧 道 横 向 在 拱 脚 附 近 向下 或 管棚 定 位 。 在 明洞 外 轮 廓 线 外 , 置 C 5混 凝 土 套拱 作 长管 棚 固 设 2 方 倾 斜 一 定 的角 度 的 密 排 注浆 花 管 , 浆 花 管 的 外 露 端 通 常 支 于 开挖 定墙 . 注 内设 4榀 I0 2 b工 字 钢 , 2 长 的 中17n 4l n孔 口管 定 位 、 ・ 用 m 2 rmx l l l 面 后 方 的 钢架 上 , 同 组 成 预支 护 系 统 。 注 浆 小 导 管 既 能 加 固 洞 壁一 定 向 。 设 置 一 定 的仰 角 . 格 控 制 其 上 抬量 和 角 度 。 保 证 长管 棚 的 共 并 严 为 定 范 围 内的 围 岩 , 能 支 托 围岩 , 支 护 刚 度 和 预 支 护 效 果 均 大 于超 施 工 质 量 , 拱 脚 部 位 , 钻 了 2个 试 验 孔 , 出 本地 层 特 点 , 又 其 在 试 找 同时 进 前 锚 杆 , 用 于较 干 燥 的 砂 土层 , 卵 ( ) 层 、 层 破 碎带 、 弱 围 岩 行 注浆 和砂 浆 充 填 的试 验 , 过 试 验 孔 进行 施 工 组 织 调 整 。 适 砂 砾 石 断 软 通 浅 埋 段 等 地段 的隧 道 施 工 。 钻 机 的选 择 。 钻机 的选 择 除 钻 机 的 穿 透能 力 外 , 需 考 虑到 钻 机 还 管棚法是在恶劣条件下能安全开挖 , 止地层下沉 , 防 防护 结 构 物 自身要 有 足 够 的 重 量 , 以提 供 施 工 时 的 给进 反 力 和钻 机 的稳 定 性 , 尽 的有 效 辅 助方 法 。 常 埋 深 较浅 的洞 口段 地 层 往往 以坡 积 层 等 松 散 堆 可 能 减少 导 致 钻 孔 弯 曲 的 因素 。 为 减少 岩石 各 向 异性 、 向 和产 状 等 通 走 积 物 为 主 , 用 常 规 方 法 施 工 , 难 保 证 施 工 安 全 , 为 被 开挖 空 间 的 客 观 因 素 引 起 的 钻 机 弯 曲 , 采 很 因 同时 提 高 钻 机 的效 率 , 用 风 动 冲击 回转 拟 周 围 地 层 , 快 开 始 松 弛 , 随着 时 间 的延 长 向 地层 内 部扩 展 , 致 围 和金 刚石 取 芯 2种 方法 钻 进 。 很 并 导 岩 强 度 降 低和 地 表 下 沉 , 至 可 能滑 塌 。 而 长 管棚 就是 在 设 计 开 挖断 甚 钻 孔 及 清 孔 。 用 管 棚 钻 机钻 进 , 到 设 计 深 度 。 工 时 先施 工 有 利 钻 施 面的外 围, 以一 定 间 距 , 钻 孔 方 法 先 行 设 置 钢 管 , 行 注 浆 加 固 , 用 进 形 钢 花 管 的 注 浆孔 。 施 工 只 充 填 砂 浆 的钻 孔 , 时 作 为 注 浆 孔 注 浆 效 后 同 成 钢 管 棚 架 。 当 开 挖 在 超 前 管 棚 下 进 行 时 。 防 止 初 期 松 弛 、 压增 果 的 检查 。利 用 高 压水 或 高压 风 将 孔 内余 碴清 理 干净 , 防顶 管 时 卡 对 地 以 大 、 体坍 落 等 有 明 显 效 果 。 土 管。 锚杆锚固是将水泥砂浆注入锚杆孔 内 , 水泥砂浆硬化后 , 当 锚杆 顶管 。 孔 检查 合 格后 , 钢 管 连 续 接长 装 入 钻 孔 , 钻 将 由管 棚钻 机 旋
隧道变形的技术处理方案

— 203 —
原则, 爆破剥离已损毁的钢拱架, 减小爆破时对已注 浆固结围岩的扰动。
º 孔位结构: 沿隧道开挖断面方向钻孔时, 钻孔 深度宜大于初期支护喷层厚度的10~15 cm , 以达至 爆破破坏损毁工字钢及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最佳效 果; 对于Ⅱ、Ⅲ类围岩, 因围岩较为松软, 为避免造成
较大 超 挖, 不 宜 采用 深 孔爆 破, 一般 孔 眼间 距 为 30~40 cm, 钻孔方向宜垂直爆破面; 沿隧道开挖外 轮廓线方向( 即线路方向) 钻孔时, 孔眼相当于辅助 周 边眼, 孔深宜控制在开挖进尺长度的 1/ 2, 孔眼间 距宜为 30~40 cm, 以便达到光爆效果。见图 4。
表1
名称和规格型号
主要用途
L YS EC 液压潜孔钻机 英格索兰 VHP- 700 空气压缩机
HBW - 100 型高压注浆机 ZBX - 500 液压油泵
导管钻孔 供 风 注 浆
回油设备、辅助钻孔
º 施工工艺流程简介, 见图 2。 2. 2. 2 扩挖换拱施工技术处理
以新奥法“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 支护、勤量测”为指导思想, 在合同工期内, 科学合理 地安排隧道总体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发达隧道的断 面型式及工程特点, 为确保隧道扩挖换拱质量, 制定
— 20 2 — 公 路 2005 年 第 10 期
图2
了以下施工方案。 2. 2. 2. 1 全断面( 局部) 扩挖换拱初期支护、二衬参
数的选择 ( 1) 初期支护措施。 隧 道初 期支护设置为 I20b 工字钢架, 间距为 50 cm / 榀, 纵向连接采用 <25 钢筋进行连接, 并采用 剪刀型形式, 环向间距为50 cm/ 根, 钢筋网采用双层
拱脚处宜加强药量, 各孔装药量宜控制在200~ 400 g 范围内, 并采用 5 或 7 段微差毫秒雷管进行引 爆; 拱部多钻孔, 少装药或不装药; 各炮孔装药后应
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力学行为及变形控制技术

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力学行为及变形控制技术隧道工程是地下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软岩偏压隧道的开挖更是其中的一项技术难题。
软岩偏压隧道通常指的是岩石的强度较低,而岩层受到的地表压力较大,这种情况下开挖隧道容易引起岩体破坏和变形,给地下工程施工和隧道使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如何控制软岩偏压隧道的开挖力学行为及变形成为了工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在软岩偏压隧道的开挖中,岩体损伤和岩溶开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经常会出现隧道墙面塌落、隧道变形和沉降等问题。
为了有效控制软岩偏压隧道的这些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变形控制技术。
引言部分: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力学行为及变形控制技术一直是地下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隧道的开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于软岩偏压隧道来说,更是如此。
本文将从软岩偏压隧道的力学行为出发,探讨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岩体变形问题,并结合相关的变形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为地下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软岩偏压隧道的力学行为1. 岩体的力学性质软岩偏压隧道的岩体通常受到地表压力的影响,岩石的强度较低,破裂和变形的倾向较大。
岩石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都较低,易发生破碎和变形。
2. 地表压力的作用软岩偏压隧道的地表压力较大,对隧道岩体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
地表压力的增大会导致岩体受到较大的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从而加剧岩体的变形和破坏。
二、软岩偏压隧道的变形控制技术1. 预应力锚杆技术预应力锚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软岩偏压隧道变形控制技术。
通过预应力锚杆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软岩的抗拉性能,减小岩体的变形和破坏。
2. 地下压力水平控制技术在软岩偏压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合理控制地下水位和压水平衡是很重要的。
通过地下压力水平控制技术,可以降低软岩偏压隧道岩体的渗透性,减小地下水对岩体的侵蚀和影响。
3. 结构加固技术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后,通过结构加固技术对隧道进行加固和支护,可有效减小岩体的变形和破坏。
公路隧道施工过程变形监测及控制

公路隧道施工过程变形监测及控制摘要:基于提高公路隧道施工安全水平的目的,围绕隧道施工过程的变形监测问题,做简单的论述,提出监测与控制的方法,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根据课题研究提出,采用现代化监测装置,构建动态实时化监测系统,掌握隧道施工变形情况,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
关键词:公路工程;隧道施工;变形监测;控制方法近年来,建造高速路成为公路建设的重要目标。
隧道的建设可达到缩短距离的效果,因此被广泛建设。
从建设实际分析,隧道施工潜在很多风险,尤其是变形风险,增加了安全危险系数,因此要做好全面严格的把控,保障作业的安全。
1公路隧道施工过程变形监测的目的根据隧道工程施工实践总结,做好监控量测,能够起到保障施工作业安全和质量以及地面车辆正常运行等的作用。
监测实施的目的如下:1)通过工程监测掌握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例如地表沉降以及地上建筑物沉陷等。
2)通过动态监测掌握施工动态变化,实现对围岩变形的有效控制,指导隧道施工作业。
3)采取变形监测手段,分析支护参数以及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准确性,为后续的支护与衬砌施工作业提供依据,保障支护结构的效果。
除此之外,方便及时确定隧道施工对策与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
2公路隧道施工过程变形监测与控制的实例分析2.1 案例概述以A项目为例,属于双洞双向隧道,选择右线施工变形监测进行研究。
工程施工长度大约为1456m,最大开挖跨度参数为14.173m,开挖高度参数为10.8m。
V级围岩段的开挖作业宽度参数为12.16m,开挖总高度参数为9.923m。
按照施工设计,预留变形量初定为12cm,后期结合围岩变化加以调整。
经过综合分析,采用了三台阶施工方案。
2.2 隧道施工变形风险分析根据隧道施工经验分析,开展各项操作,将会给地层结构的完整性带来影响,造成一定的损坏。
土体受损之后,增加了沉降的风险。
隧道情况不同,例如围岩或埋深差异等,组织开展开挖作业,造成的地形变形范围也有着很大不同。
软岩隧道施工技术

2.注浆加固 在断层破碎带或软弱地层,特别是富含水时,对不良地层进行注浆加固,改良地层,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安全施工方法。但目前很多单位做不到,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 是无专业设备,二是无专业队伍。这样即保证不了注浆质量,也保证不了注浆进度。
目前,注浆方法有全断面帷幕注浆和信息化注浆,这两种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注浆效 果。
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软岩隧道灾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洞口坍方,二是掌子面变 形坍方,三是掌子面后方坍方关门。统计表明:洞口坍方占20%,掌子面变形坍方占33%,掌子 面后方坍方关门占47%。
三、软岩隧道施工技术
软岩隧道施工,应在超前预报、超前注浆、超前支护、开挖工法、初期支护、监控量 测、二次衬砌、洞口处理八个方面予以重视,实现标准化管理与施工,从而最大程度地避 免变形和坍方灾害的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今4年时间,以上隧道施工共发生灾害28起,死亡96人,折合每 年7起,每年死亡24人,灾害发生次数之多,死亡率之高,令人震惊和心寒。究其原因,除客 观地质条件外,在施工方法、设计刚度、仰拱及时跟进闭合成环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因此,加强软岩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减少灾害的发生十分急迫。
洞内超前小导管施工照片
●超前锚杆:超前锚杆一般采用φ20mm~φ25mm的钢筋,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外90°~ 120°范围布置,环向间距20~40cm。纵向长度3~5m根据工程需要设置。超前锚杆起到棚架作 用,减少开挖时破碎岩体局部坍塌。超前锚杆一般在破碎围岩下采用。不好成孔时,也可采用 自进式锚杆超前支护。
别岩槽隧道F1断层全断面帷幕注浆照片
齐岳山隧道F11断层信息化注浆照片
齐岳山隧道F11断层注浆后开挖照片
3.超前预支护 常用的超前预支护方式有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和超前锚杆三种。 ●超前大管棚:大管棚一般采用φ70mm~φ150mm的钢管,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外120°~1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隧道变形的分析
increasing aspect ratio. These observed trends in variations of the phenomena of stress re-distribution and deformation in rocks surrounding tunnels with tunnel dimensions demonstrate that stress induced instabilities can be effectively regulated by adopting appropriate dimensions relative to rockmass properties and engineering objective.
4,隧道变形的分析
Fig. 79.1 Arched-roof profile tunnel of different height to width(as pect) ratio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Aspect ratio of A 1.2; B 0. 6;C 0.5; D 1.4; E 1.0; F 2.0; and G 0.75 (Scale 1 cm: 3 m)
系统工作原理
激光扫描测距仪发射出激光束遇到隧道内壁反射时重 新被其接收,根据发射与接收时间差的一半汁算出激光 器与階道内壁的距离。当发射的为二维激光时,即可获 得由激光点构成的隧道断面轮廓。基于激光扫描测距 原理的车载式隧道形变动态检測与分析系统进行作业 时,列车处于正常速度行驶状态,单次运行采集的隧道 轮廓数据较少,不能充分反映隧道轮麻状态特征,因此 需要沿同一线路进行周期性检测(《次运行采集构成一 个检測周期),采集海量睹道点云数据,并将周期性检测 数据顧合,充分获取路道壁状态特征,建立出可靠的隧 道轮廓模型,将实际检測数据与未发生形变的搭道轮廓 模型输出数据对比,即可进行形变分析判断。
3,隧道变形的检测
•基于国内外隧道形变检测技术的调研和分析,综合考虑近年来 隧道检测技术和算法理论的主流研究方向,激光检测较为精确 的。二维高速激光扫描测距传感器对隧道形变进行动态检测, 生成隧道洞体净空的三维点云数据,用于隧道轮廓参数的分析 处理与显示。 •隧道形变动态检测技术,属于多传感器技术在隧道基础设施智 能检测领域的综合应用,包括隧道轮廊测量、隧道里程定位和 隧道兰维数据建模H部分研究内容
2,影响隧道变形的基本因素
2)围岩的力学的(强度、变形)、构造(不连续面分布、 各向异性、层状、块状)的特性。 • 围岩的力学特性包括强度特性和变形特性,同时也必须认 识和掌握围岩的构造特性。隧道的工程实践表明:围岩的构 造特性远比力学特性的影响更重要。 •外部因素:人为的因素 1)隧道形状的影响 2)隧道断面尺寸的影响 这两点我稍后以一篇论文的讲解来重点阐述
4,隧道变形的分析
2、 Methodology 1) The tunnel shape for the generic model is an arched-roof rectangular cross-section which consists of an arch (5 m radius) profile roof with 7 m high sidewalls and 10 m span. 2) The probable effect of tunnel dimension on deformation and stress re-distribution mechanism in rocks around the tunnel is studied using the height (H) to width (W) ratio. 3)To implement this, the generic tunnel shape (Fig. 79.1)H/W ratio, 1.2 (12 m/10 m), is to be varied to 0.5, 0.6, 0.75, 1, 1.2, 1.4, and 2.0 in each simulation. To curtail such effect, the arch profile geometry is maintained and adjustments to simulate for size influence are effected by increasing or reducing the arch radius and/or the sidewall
4,隧道变形的分析
Abstract Numerical studies of a generic arched-roof profile tunnel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geometric size on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deformation in rockmass surrounding tunnels which can be optimized i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works.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the aspect ratio of the arched-roof tunnel will cause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the magnitude and size of zone of adverse compressive stress concentration at the tunnel sidewall while the extent of de-stressing zone at the invert /crown decreased. The converse is true for increasing span to height ratio. Similarly,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rock mas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tunnel sidewall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increasing aspect ratio of the tunnel. In contrast, the tunnel seems not to experience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floor and roof at
隧道的变形
报告时间 : 2016.10
主要内容
1
隧道变形的种类 影响隧道变形的基本因素 隧道变形的检测
2 3 4
隧道变形的分析
1,隧道变形的种类
• 研究控制技术,首先就要了解和认识隧道开挖后产生的变 形形态及影响变形的各种因素。一般说隧道开挖后的变形,是 各种各样的,也是极为复杂的。 把围岩视为连续介质的场合, 可分3种情况进行研究。 • 1)一般围岩条件下深埋隧道的变形实态; • 2)一般围岩条件下浅埋隧道的变形实态; • 3)特殊围岩条件下隧道的变形实态; • 一般围岩条件下深埋隧道的变形实态 一般围岩条件下隧 道的变形,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1)拱顶的沉降变形; • 2)偏压引起的拱脚变形; • 3)偏压引起的侧墙变形。
4,隧道变形的分析
2 、重点探讨 隧道尺寸对围岩应力及变形影响的数值分 析 我以下这篇论文来分析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unnel Dimensions on Stress and Deformation Around Tunnels in Rocks G.E. Ene, C.T. Davie, and C.O. Okogbue
4,隧道变形的分析
1、 Introduction 1).In all situations, failures are linked to induced stress effects and the response of rockmass in terms of stress re-distribution and deformation (Brady and Brown 1993; Jeager et al. 2008). 2).The key issues i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s and caverns in rocks, therefore, is the prediction of the pattern of stress re-distribution and amount of deformation that may result during and after construction. 3).This paper reports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tunnel dimensions on stress re-distribution and deformation processes in surrounding rockmass which can enable tunnel dimensions to be optimized in design to modify and regulate the stress-induced failures.
4,隧道变形的分析
1 、谈谈隧道开挖后的变形控制中的几个问题 隧道开挖后,由于初始地应力场的应力释放,其结果 必然引起围岩发生各种形态的变形,如拱顶下沉、两侧 围岩挤入、底部鼓起以及掌子面挤出等,而变形的必然 后果,就是造成围岩的松弛,而当围岩的变形或松弛超 过一定范围时,就会造成崩塌或不稳定。因此,隧道的 设计和施工的目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千方百计地把 把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变形或松弛,控制在容许的范围之内 。这就是我们设计施工的基本理念和目的。 为了实现这 个理念和目的,就必须解决2个问题。一个容许变形值问 题,一个是控制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