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分级标准研究

合集下载

隧道围岩挤压变形预测方法研究

隧道围岩挤压变形预测方法研究
用的临界埋深法 和临界应力 比值法均有局 限性 , 迫切需要提 出更加 符合实际的隧道 围岩挤压 变形预测方法 。 研究结论 : 围岩挤压变形预测 可采 用强度应力 比进行 , 建议 采用 H c ok—Bo n经验强 度公 式和 G I 对 rw S法
岩体强度进行估算 , F中地应力应取垂 直于隧道走 向的最 大地应 力。挤压变形 破坏 大都发生 在 F≤1的情 况
a n w nd a al b e meho r p e i t n o h q e i g deo a in o he s ro d n o k o u ne . e a v ia l t d f r d ci ft e s ue zn f r to ft u r un i g r c ft n 1 o o m
t e ma i m r sa t s r n i g t h u n la h r sa t s n t e sr n h s e s r t au h x mu c u tlsr ste d n o t e t n e st e c tlsr s i h t g t s ai v l e F. Us al e u e et r o ul y,t e h
0 2年 1 第2 1 ( 2月1 2期 总 6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e 2 2 b O1
J OURN AL OF RAI W AY E L NGI EE NG OCI T N RI S E Y
N . ( e.6 ) O 2 Sr1 1
文 章编 号 :0 6—2 0 ( 0 2 0 0 5 10 16 2 1 ) 2— 0 0—0 5
隧 道 围 岩 挤 压 变 形 预 测 方 法 研 究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和判定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和判定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与判定隧道围岩分级就是评定围岩性质、判断隧道围岩稳定性,作为选择隧道位置、支护类型的依据和指导安全施工。

1 国标《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围岩分级1.1围岩分级围岩级别的划分应根据岩石坚硬性岩体完整性结构面特征地下水和地应力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应符合表1.1规定。

注1 围岩按定性分级与定量指标分级有差别时一般应以低者为准。

2 本表声波指标以孔测法测试值为准如果用其他方法测试时可通过对比试验进行换算。

3 层状岩体按单层厚度可划分为厚层大于0 .5m中厚层0 .1~0 .5m薄层小于0 .1m4 一般条件下确定围岩级别时应以岩石单轴湿饱和抗压强度为准当洞跨小于5m,服务年限小于10 年的工程确定围岩级别时可采用点荷载强度指标代替岩块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指标可不做岩体声波指标测试5 测定岩石强度做单轴抗压强度测定后可不做点荷载强度测定。

3公路隧道围岩分级3.1公路隧道围岩分级围岩级别可根据调查、勘探、试验等资料、岩石隧道的围岩定性特征、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或修正的围岩质量指标[BQ]值、土体隧道中的土体类型、密实状态等定性特征,按表3.1确定。

当根据岩体基本质量定性划分与(BQ)值确定的级别不一致时,应重新审查定性特征和定量指标计算参数的可靠性,并对它们重新观察、测试。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勘阶段,可采用定性划分的方法或工程类比方法进行围岩级别划分。

注:本表不适用于特殊条件的围岩分级,如膨胀性围岩、多年冻土等。

3.2围岩分级的主要因素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的综合评判方法采用两步分级,并按以下顺序进行: (1)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两个基本因素的定性特征和定量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综合进行初步分级。

(2)对围岩进行详细定级时,应在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基础上,考虑修正因素的影响修正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值。

(3)按修正后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结合岩体的定性特征综合评判,确定围岩的详细分级。

挤压性隧道施工时空效应及其大变形控制研究

挤压性隧道施工时空效应及其大变形控制研究

挤压性隧道施工时空效应及其大变形控制研究一、概述挤压性隧道施工时空效应及其大变形控制研究,是隧道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隧道工程在山区、城市等复杂地质环境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挤压性隧道作为一种特殊的隧道类型,其施工过程中的时空效应及大变形问题一直是工程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

挤压性隧道通常指的是在软弱、破碎、高应力等不利地质条件下进行施工的隧道。

这类隧道在开挖过程中,由于围岩的自稳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显著的挤压变形,给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带来严重威胁。

研究挤压性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时空效应,揭示其变形机理,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对于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保障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时空效应是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面的推进和支护结构的施作,围岩应力场、位移场以及渗流场等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动态响应。

这种响应不仅影响隧道施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深入研究挤压性隧道施工的时空效应,对于指导工程实践、优化施工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大变形控制则是针对挤压性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变形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技术措施。

通过采用合理的开挖方法、支护结构形式和施工工艺,以及加强监测和预警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隧道的变形,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由于挤压性隧道的特殊性,其大变形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挤压性隧道施工时空效应及其大变形控制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挤压性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时空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变形机理和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1. 挤压性隧道施工的特点与挑战挤压性隧道施工面临着极高的地质不确定性。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多变,隧道掘进过程中可能会遭遇软弱地层、断层破碎带、涌水涌砂等不良地质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还可能对隧道结构的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

挤压性隧道施工中的围岩变形控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隧道软弱围岩挤压大变形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分析和工程整治研究15-11-12

隧道软弱围岩挤压大变形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分析和工程整治研究15-11-12

4)上述预测方法的可靠性评价
在有(无)支护情况下,用上两式(6)和(7)预测 的隧道围岩变形收敛率,可以评价其可靠程度的概率 密度分布曲线,如下图5所示。从图可见:设臵支护后 ,围岩的变形收敛率有相当多的降低,其平均值由未 支护前的 =19% 下降到支护后的9.5% 。还可见到, 经初期支护后,评价其预测收敛率值可靠性程度的概 率密度分布,极多地都密集地集中在其平均值的附近 ,说明其可靠性是有保证的;而在未支护前,则预测 收敛率可靠性的概率密度分布其的离散性则要大得多 ,这说明,毛洞围岩变形收敛率的大小更难以掌控。
2015/11/18
隧道软弱围岩挤压大变形地质灾害 预测预报分析和工程整治研究
前言
讲演提纲
① 弹性变形阶段; 过峰值强度后,当侧向应力小 时、进入塑性软化阶段; ③ ④ 残余强度; 侧向应力大时 (当水平构造地 应力大的情况)的塑性硬化。 ②
·修建隧道工程,一般有“三怕”:软、水、变形大; ·软岩变形过度(“大变形”),对隧道开挖施工期围岩的稳
围岩强度随塑性变形发展而急剧降低
·实践已反复证明,无论采用传统的刚性支护、用
衬砌作“硬扛”或换用“柔性支护让压”(先释 放自由变形)的两种施工方案,多数情况下都是 不成功的;
·在围岩已呈稳定的条件下,再施筑二次衬砌,此时
的二衬厚度和配筋均可有大幅度减小,起到“堤外 损失(指扩挖使土石量的增加)堤内补(指二衬节 约)”的效果;
·通过经验“预测”和“现场测试与实验”,再结
合进行“三维流变数值分析”,可以预估大变形 的具体量值,使之有根据地作扩挖洞体幅员,进 而采用新型大尺度让压锚杆“边支边让”的方案, 可望做到在恒定支护力的持续支撑作用下,在变 形发展过程中维护围岩稳定;

隧道围岩大变形问题及施工控制新技术研究

隧道围岩大变形问题及施工控制新技术研究
16
软岩隧道大变形的控制技术,主要有, 1、为减轻作用在支护结构形变压力而容许变形的方法 2、为了控制松弛而尽可能早地控制变形的方法, 即所谓的柔(韧)性支护设计和刚性支护设计,两者
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
17
容许变形--柔性支护设计(针对挤压性大变形) (1)先行导坑法。即先掘进比较长的导坑,通过导
1
工程背景介绍 隧道大变形实例及发生原因 隧道大变形基本特征及发生机理 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工程实例
2
成兰铁路,正线长度457.6km,全线桥隧工程占85.96 %,隧道33座共332.392km,其中10km以上隧道14座, 最长隧道28.4km。
成兰铁路穿越龙门山岷山西秦岭高山峡谷等地貌,山 高谷深,全线隧道埋深在1000m以上段落达85.976km, 500m~1000m段落更是多达151.334km。
6
隧道全长4.99 km,是控制南昆铁路铺轨工期的重点工程,共有390 m洞段发 生了大变形,初期变形量达到1000毫米,导致施工受阻,原设计的普通砂浆 锚杆被压弯,格栅构件被挤压成麻花形状,衬砌结构挤压破裂,支护系统受 到严重破坏。
为控制变形,采用了自钻式锚杆系统,锚杆长度为6-13米不等,直径32毫米, 间距0.5-1.25米。注浆方式为中空管,锚固排气环,加止浆塞方法。压力 1.5-2.0Mpa。支护效果明显
处理措施:①开挖总体采用双侧壁法;②初期支护钢架及临时支撑采 用I22型工字钢、自进式锚杆,超前支护小导管,拱脚两侧增设小导 管锁脚。导坑开挖时预留变形;③修改原设计仰拱;④二次衬砌采用 双层钢筋网,与仰拱预留钢筋焊接;⑤对需换拱段及开挖后变形较大 的地段,除施作长的自进式锚杆外,再采用小导管进行双液注浆。

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

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

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
张建峰
【期刊名称】《铁道建筑技术》
【年(卷),期】2024()3
【摘要】软岩大变形一直是隧道施工中一个难题,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隧道的安全、工期、质量和成本,挤压性围岩大变形由于国内外案例少,缺乏相关经验,进一步增加了施工难度。

本文以玉磨铁路甘庄隧道为依托,通过分析地应力、地质构造、
地层岩性确定了大变形发生的机理;根据大变形发生机理确定了相应的控制技术,包
括三台阶变种短台阶开挖技术、压钢拱架变形控制技术、破碎带高速超前注浆技术、让压填充层变形控制技术等,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成功控制住了围岩变形,并且提高了施工效率,可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124-127)
【作者】张建峰
【作者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5.4
【相关文献】
1.雁门关隧道挤压性围岩变形控制技术
2.基于变形潜势的挤压性围岩隧道控制技术研究
3.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4.挤压性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机理模型
试验研究5.胡家湾隧道断层破碎带挤压性围岩变形控制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挤压性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机理模型试验研究

挤压性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机理模型试验研究

科学技术创新2021.06作者简介:薛海巍(1976-),男,学历: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长大隧道、特殊结构桥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挤压性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机理模型试验研究薛海巍1刘承宏1马良1陈宇博1李新志2朱永全2(1、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2、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针对挤压性软岩隧道施工中围岩大变形突出,易出现支护破坏工程灾害风险,采用大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模拟大埋深软岩隧道开挖过程,研究了施工中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得到了挤压性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特征,结合试验结果,提出隧道施工及支护建议。

关键词:大埋深;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图分类号:U 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390(2021)06-0116-021概述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地质类型丰富,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地质灾害风险,其中大埋深软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挤压性隧道围岩大变形,其突出施工特征是变形大、变形时间长,易造成支护结构变形及破坏,给施工造成极大困难。

即将修建的川藏铁路是关系我国社会稳定、西藏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

川藏铁路全线隧道共计198座,总长1223.5km ,占线路总长的70.2%,其中大埋深软岩段占隧道线路的29%,隧道施工过程挤压性围岩大变形问题突出,是影响隧道施工的典型灾害源。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挤压性隧道围岩大变形发生的应力特征与规律,为即将开工的川藏铁路安全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挤压性隧道围岩大变形及破坏的特征主要与其岩性及所处的地应力环境有关系,其变形持续时间、变形量和支护破坏形式是挤压性围岩施工过程中应力调整的外观表现。

因此,很多学者对挤压性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进行研究。

目前,国内外专家对挤压性软岩隧道大变形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理论解析、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等方面。

隧道软弱围岩挤压大变形非线性流变力学特征及其锚固机制研究

隧道软弱围岩挤压大变形非线性流变力学特征及其锚固机制研究
S UN J u n ,P AN Xi a o mi n g ,WANG Yo n g 。
( 1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e o t e c h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T o n g i i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9 2 ,C h i n a ; 2 .S h e n z h e n Me t r o
F e n g q i a n g C i v i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0 8 , Z h e j i a n g ,C i n a )
及 其 锚 固 机 制 研 究
孙 钧 ,潘 晓 明 ,王 勇
2 0 0 0 9 2 ; 2 .深 圳 市地铁 集 团有 限公 司,广 东 深圳 5 1 8 0 2 6 ;
( 1 .同济 大学岩 土 工程研 究所 ,上 海
3 .杭 州 图强材料 公 司、 丰 强工程研 究院 ,浙 江 杭 州 3 1 0 0 0 8 )
问题按 三维非线性流变 的理论 分析 、 相应专用 软件的研制 ; 并将 理论 研究计算成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 行对 比, 结果按 大变形三 维问 题 的计算 值 比按小变形二维 平面问题的计算 值更 接近工 程实 际 ; 同时 , 指 出 了有 待进一 步深 化研 讨 的若 干 问题 。最后 , 提出 了管 控/ 约束隧道 围岩大变形持续发展 的锚 固技术措 施— —一种新型大 尺度让 压锚杆/ 预应力 长锚 索 , 分 析其机 制和优 势 , 介 绍其构 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侧压力系数五 塑性区形状与侧压力系数密切相关,图3为F7 断层区段塑性区形状与侧压力系数的关系。根据计算 结果,洞室形状的变化仅影响塑性区的范围,而对塑 性区的分布规律影响不大。
(1)变形量大 家竹箐隧道初期支护周边位移曾达2100 mill,乌 鞘岭隧道岭脊段最大变形1209 mm。平均变形按F4、 志留系板岩夹千枚岩、F7几区段分别为90"-120, 200~400,150~550 mm。 (2)变形速率高 奥地利的陶恩隧道最大变形速率高达200 mm/d, 一般也达50~100 min/d。乌鞘岭隧道岭脊段变形量测 开始阶段变形速率最高达167 mm/d,分区段最大变形 速率分别可达73,165,167 min/d。 (3)变形持续时间长 由于软弱围岩具有较高的流变性质和低强度,开 挖后应力重分布的持续时间长。变形的收敛持续时间 也较长。日本惠那山隧道时间大于300 d,关角隧道通 车两年后变形还在发展。乌鞘岭隧道大变形区段变形 持续时间大于100 d。 (4)支护破坏形式多样 由于原始应力状态因方向而异,围岩也具有各向 异性,初期支护常常不均匀受力,破坏形式也是多样 的。喷层开裂、剥落先在受力较大的部位发生。型钢 拱架或格栅发生扭曲,坍塌随即发生。衬砌做好后, 大变形常使衬砌严重开裂,挤入净空。底部上鼓使道 床严重破坏只好中断行车。 (5)围岩破坏范围大 高地应力使坑道周边围岩的塑性区增加,破坏范 围增大。特别是支护不及时或结构刚度、强度不当时 围岩破坏范围可达5倍洞径。一般锚杆长度伸不到弹 性区,这常是导致喷锚支护失效的根本原因。 2.2围岩物理力学参数的综合分析 乌鞘岭隧道岭脊地段围岩软弱,地质构造强烈, 该种地层条件给围岩物理力学参数的试验确定带来了 极大困难,分别采用了取样室内试验、原位岩体试验、
..
,.1.-..s.in.—9—,

只+c。cot伊

式中,%为塑性半径,尺。为隧道半径,即为地应力,
p,为支护抗力。
Rp也增大;当围岩抗压强度R(:掣)减小时, 由式(3)可知,当地应力Po增大时,塑性半径 1一sin矽
塑性区半径也将增大。
a)围岩抗压强度风及强度应力比尺b,仉
图1为乌鞘岭隧道分区段塑性区半径与围岩抗压
(3)局部水压及气压力的作用。当支护和衬砌封
发育,由于构造作用,切割的古生界、中新生界及加 里东岩体被推覆于上新地层之上,地应力条件十分复 杂。其中F7断层为工程活动性断层,断层宽度达820 m。隧道设计为圆形(F7断层区段)和椭圆形断面。 隧道施工中,在断层范围内,特别是在F4、F7断层
闭较好,周边局部地下水升高或有地下气体(瓦斯等) 带、志留系板岩夹干枚岩地段,围岩非常破碎,地应
Abstract:Based on a practical project of Wushaohng tunnel,a squeezing ground tunnel with high geostress conditions,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queezing ground tunnel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monitored data.In terms of laboratory tests and in—situ monitoring,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urrounding rock were synthetically established and analyzed. The condi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plastic zone arround tunnels,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lastic zone and displacement of tunnel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dius of plastic zone and displacement of tunnel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B矗sed on the monitored data,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experience of similar tunnels。considenng relative deformation,strength stress ratio,ground stress,elastic ratio and comprehensive coefficient口弱classification indexes,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and measures tO prevent large deformation of squeezing ground tunnels were worked out. Key words:squeezing ground mrmel;large deformation;strength stress ratio;plastic zone;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for large deformation of
squeezing ground tunnels
LIU Zhi—chun,ZHU Yong-quail,LI Wen-jiang,LIU Pan—xing
(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S蝎iazhuang 050043,China)
图4洞壁位移与塑性区半径关系


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lacement of runnels and radius of
plastic zone
图2分区段塑性区半径与地应力的关系
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radius of plastic zone and ground sWess in different zones
围岩隧道大变形的基本特征。采用室内试验及现场量测等手段,综合分析确定了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定量分析了洞室
周边产生塑性区的条件、塑性区及洞壁位移的影响因素、塑性区半径与洞壁位移的关系。以现场量测数据为依托,结
合理论计算,参考以往类似隧道经验,分别考虑了围岩的相对变形、强度应力比、原始地应力、弹性模量作为分级指
场量测数据为依托,结合理论计算,并参考以往类似
隧道经验,分析了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的基本特征
及机理,提出了大变形分级标准(综合指标判定法)
及相应的防治措旌。
1 隧道产生大变形的原因及工程实例
1.1 隧道产生大变形的原因
万方数据
各类围岩在正常施工条件下都会产生~定的变 形,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对各级围岩及各种支护结构 都规定有不同的预留变形量以容纳这些变形【l卜12】。大 变形是相对正常变形而言,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 判别标准。产生大变形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 地质条件是客观原因,技术措施不当是主观原因,前 者是根本原因。从地质条件分析,产生大变形的原因 可能有三种‘6。7】:
刘志春,等.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分级标准研究
b)地应力伽 图2为乌鞘岭隧道分区段塑性区半径与地应力的 关系,随地应力的增加,塑性区半径不断增加,当地 应力po<10 MPa时,塑性区增大较明显,Po>10 MPa 时,塑性区半径增大速率减缓。
16∞
1400
12∞
I 1000
专800 6∞ 400 2∞ 0
强度及强度应力比的关系,塑性区半径随围岩强度及
强度应力比的增加而减小。
2530 20
墨。1。5
。5
图1 F7断层塑性区半径与凡及尺b,瓯的关系
and列仉in Fig.1 Relationship of radius of plastic zone with Rb
F7 fault zone
万方数据
第5期
q=吼一(R,r)2吼
(1)
%=Cry+(R,,.)20'v,
(2)
式中,正,%分别为洞室周边围岩的径向和切向应
力,民为原始地应力(Po),凡为为洞室半径,r为 围岩中计算点的半径。
在洞周处r=R,%=2av,q=0,所以当应
力比R,民<2时,洞室周边将产生塑性变形。
(2)塑性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琊oi—(Po+c-cot9—)(I-sin缈)r.Ro,(3) 圆形均质地层塑性区半径的理论公式
作用时,支护也会产生大变形,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力水平高,围岩挤压作用显著,洞室自稳能力极差,
1.2乌鞘岭隧道工程概况及对比
均发生过较为严重的变形,最大变形达1.2 m。如表1
乌鞘岭隧道位于兰新线兰州西一武威南段,全长 为乌鞘岭隧道与国内外典型的挤压性围岩隧道的技术
20050 m,是国内己建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最大埋 指标对比情、况【5’7’13’17】。
地应力测试、围岩压力测试、围岩参数的位移反演和
地应力场模拟分析等方法,但目前各种测试方法都有
其局限性。综合各种试验及分析手段,并结合铁路隧
道规范建议及现场隧道施工实践,确定岭脊地段围岩
物理力学参数的建议值,如表2【”】。
2.3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的机理
(1)洞室周边产生塑性区的条件
由侧压力系数为1的圆形洞室弹性阶段理论解:
深1100 m。设计为左右两座单线隧道,线间距40 m。 隧道工程在大地构造单元上位于祁连褶皱带内,在岭 脊地段7587 m范围内分布由F4"-.'F7四条区域性大断 层为骨架构成的宽大“挤压构造带”,带内的次级断层
高地应力是大变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又称为高地应 力的挤压作用。在埋深大、地壳经历激烈运动,地质 构造复杂的泥岩、页岩、千枚岩、泥灰岩、片岩、煤 层等都容易出现较大的挤压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