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2.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能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课外阅读资料;3.调查研究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呈现一张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群众生活对比图片,在图片中包含经济、生活和文化等方面,让同学们就图片展开讨论。

二、知识讲解1.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

(1)经济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总体上却遇到了瓶颈。

计划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体制,生产和分配的权力由政府垄断,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2)国际环境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紧跟国际潮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社会制度的改变。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制度属于封闭状态。

改革开放后,封闭的社会制度被打破,中国开始向世界开放,这也标志着中国逐渐接近现代化社会。

2.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农村改革。

在农村地区,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集市等改革措施,打破了公有制垄断的格局,从而鼓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2)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改革、物价变动、金融改革等方面。

这些改革措施从政策上支持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外国投资进入中国市场。

(3)外交和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从而在全球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3.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双重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经济体制改革》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农村和城市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八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课,主要讲述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普及展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教学目标:1. 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意义。

2.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知道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3. 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建立,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示图片:《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示材料: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的蓝图,短短几年,中国农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任《歌曲》月刊编辑的陈晓光在农村体验生活亲身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喜悦,深切体会到了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活力,于是他激动地写下了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

1982年,这首歌交给了当时还不满20岁的青年女歌手彭丽媛,她充满青春活力的深情演绎,让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和极富感染力的歌词很快流传开来。

教师:这首歌曲体现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变化,反映了当时农民怎样的心情?农民为什么那么高兴呢?为什么叫《在希望的田野上》?咱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今天的课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课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型:新课教材版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课程标准】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1.农村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师:本课有几部分?哪几部分?生:三部分。

第一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个领域开始?生:农村。

【板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我们来看《一个农民的烦恼》。

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材料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师:材料1,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劳动不积极。

材料2:1978年以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材料2,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靠救济生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

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 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提出相关问题。

情景故事第一集张三家庭1977年的艰难生活:张三一家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户,家有七口人,茅屋两间,妻子体弱多病,小儿在外求学,家里债台高筑,生活艰难。

张三所在生产队劳动场景:生产队的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生产队长每天吹哨子出工时,是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张三家的状况图片:提问:结合材料和本课的相关知识以及所学过的知识,思考:为什么张三家生活如此的艰难?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农村改革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实行人民公社,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先向学生展示情景故事第二集相关内容,以及这时张三家粮食丰收的图片,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情景故事第二集张三家庭1985年的“温饱”生活:这时村子里实行了大包干,张三家承包了几亩地,他家的粮食获得了丰收,“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粮食丰收的图片:逐步提出问题:张三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这里的“大包干”是指哪种政策?你认为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微课,再回答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来总结它的含义、作用和创造者等。

先向学生展示情景故事第三集相关内容,以及张三家专业化养殖场、住房、当地的乡镇企业的图片,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情景故事第三集张三家庭1995年的“小康”生活1995年张三在家干起了养殖场,在政府帮助和支持,养殖场逐步走向专业化,产品远销国内各地市场,成了当地出了名的富裕户。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农民也走上产品经营多元化、专业化,当地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

图片: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讲解: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多元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农村也逐步走向了市场,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为建立社会主义先向学生展示情景故事第四集相关内容,以及这时国营企业萧条、职工上班懒散状态的图片,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改革先行一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逐步展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认识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

此外,学生可能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改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史料和案例,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改革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成就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认识。

同时,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可能存在模糊之处,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澄清和深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5.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态势,推出紧跟时代步伐,邓小平时代必然加入市场经济因素的必要性,引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以及实行这种制度所取得重要成果。

2.了解国家对城市进行改革的办法和改革目标。

3.分析我国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与改革之前进行对比,简单论述改革的好处。

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提出这个观点的时间和会议内容。

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命运多劫的母亲,长期的灾难让她一贫如洗,周围的人都看不起她,地痞流氓也不断地欺负、凌辱她,母亲每日以泪洗面,忍辱负重。

后来她有了几个令她骄傲自豪的儿子。

大儿子智慧勇敢,赶走了地痞流氓,母亲过上了安定舒心的日子。

小儿子聪明善于经营,几年时间他们就脱贫致富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周围的人对他们也刮目相看,原来门可罗雀的家变得门庭若市,母亲的脸上终于绽放出花一般灿烂的笑容。

假如这位母亲就是我们的伟大祖国,那么,她的两个儿
子是谁?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阅读课本38—41页,完成以下问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目的、方式、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心环节、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特点、作用
四、共同研讨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1、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材料二:“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

”“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改革的原因)2、改革的目的
材料: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思考:这段顺口溜说明农村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
3、改革的排头兵:出示图片
内容: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那样,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这个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
4、改革的方式
材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5、改革后的变化:
材料一:小岗大包干(gān)后,1979年一年生产的粮食等于大包干前五年的总和,生产的油料等于前20年的总和,23年未向国家交售一粒粮,还吃救济粮,而那年一下交了2.5万斤粮食。

材料二:80年代初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
克。

思考:改革后的农村有什么变化?
6、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

对比改革前后的农村,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
1、改革的原因
案例一
1956年夏,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案例二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两案例反映国有企业存在什么问题?
2、改革的措施
材料:现行体制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处在只有压力,没有动力,也谈不上活力的境地,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我们最大的烦恼。

……,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我们知道目前体制要大改还不可能,但给我们松松绑,给点必要的权力是可以做到的。


---1984福建55名国有企业厂长和经理的“请给我们“松绑”呼呼书
思考: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中心环节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改革的启示:
从以上的学习中,不管是农村的改革,还是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特点: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3、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五、课堂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
角,从此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就是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一大二公”的集体生产;乡镇企业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有步骤分阶段的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