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艘装甲巡洋舰
世界军舰巡洋舰发展历程

世界军舰巡洋舰发展历程世界军舰巡洋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巡洋舰在评估战场上的巡航能力和火力的同时也考虑了商船护航和积极地战术行动。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防护巡洋舰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防护巡洋舰是最早的巡洋舰类型。
这种舰艇具有较高的速度和火力,其主要任务是保护船队免受敌方巡洋舰和舰载火炮的攻击。
最著名的防护巡洋舰之一是美国海军的“奥马哈”级和“布鲁克林”级。
第二阶段:装甲巡洋舰到了20世纪初,随着战舰的飞速发展,装甲巡洋舰作为一种新型的舰艇出现。
装甲巡洋舰的主要特点是其装甲防护,在对抗近程火炮时具有重要的防护能力。
然而,随着火炮技术的不断进步,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逐渐不足以抵御新型炮弹的打击。
因此,它们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战能力有所限制。
第三阶段:轻型巡洋舰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战术需求的变化,轻型巡洋舰得到了发展。
轻型巡洋舰相对于装甲巡洋舰来说更加注重速度和机动性,并且拥有较强的对海和对空火力。
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作为护航舰艇,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战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四阶段:导弹巡洋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导弹巡洋舰在世界各国的海军建设中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导弹巡洋舰以其远程导弹的火力和多功能性成为海上力量的主力。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导弹巡洋舰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军备竞赛。
这种舰艇还开始从传统的对海作战转向更广泛的角色,包括防空、反潜和巡逻任务。
第五阶段:导弹防御巡洋舰近年来,随着威胁的变化,导弹防御巡洋舰得到了发展。
这种舰艇拥有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使其能够拦截和摧毁远程导弹。
这些巡洋舰通常与其他舰艇和陆基防御系统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导弹防御网络。
总结起来,世界军舰巡洋舰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防护巡洋舰到装甲巡洋舰,再到轻型巡洋舰、导弹巡洋舰和导弹防御巡洋舰的演变过程。
它们的发展不仅与技术进步和战场需求密切相关,而且与国家的海军建设和安全战略有关。
英国-“勇士”级铁甲舰

英国-“勇士”级铁甲舰“勇士”号铁甲舰研制背景进入十九世纪,大英帝国已占据海上霸权两百多年了,在这期间,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和荷兰,特别是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彻底稳固了英国全球霸主的地位。
对当时的英国来讲,法国和俄国是其最大的潜在敌人,其海军的建设与战略方向也主要针对这两个国家。
在得知法国建造“光荣”级的情报后,英国很快就意识到这种铁甲舰的出现将使英国舰队更易受到攻击,木质战舰将很快过时。
时任英国海军监察官(负责舰艇建造的主管)职务的是鲍德温·沃克少将,此君深得海军大臣的信任,他从克里米亚战争中深切感受到了浮动炮台的防御能力。
在他的推动下,英国在1856~1857年间进行了有关实验,发现102毫米的装甲可以抵御从570米处发射的68磅的炮弹。
据此结论,1858年提出了造备有102毫米装甲,排水量5600吨,备炮26门的轻巡洋舰的计划。
但就在当年5月,在得到了法国造“光荣”号护卫舰的情报后,鲍德温·沃克决定,建造相应级别的铁制护卫舰与之抗衡。
于是,英国政府在1859年为皇家海军订购了2艘9000吨级的战列舰“勇士”级。
“勇士”级由设计师艾萨克·瓦茨设计。
首舰“勇士”号于1859年5月25日在泰晤士钢铁厂船厂动工建造,1860年12月29日下水,1861年10月服役,开启了英国的铁甲舰时代。
同级舰“黑王子”号1859年10月12日在格拉斯哥纳皮尔船厂动工建造,1861年2月27日下水,1862年9月服役。
“勇士”级原计划装备68磅车载炮40门,两舷各配19门,上甲板前后各一门,但其后改为可旋转约25度的轴滑式。
后来阿姆斯特朗公司研制出一种110磅尾装炮,遂决定撤掉两舷中部的12门68磅炮,由8门110磅炮取而代之,并在上甲板前后也装同样炮各一门。
这样,“勇士”号正式服役时的武器配备是:110磅尾装来复炮10门,68磅前装滑膛炮26门,后甲板还有40磅尾装来复炮4门,共计40门。
英国装甲巡洋舰

英国装甲巡洋践之一纳尔逊级:同级2艘,7473吨(纳尔逊号),7630吨(北安普敦号),85.34×18.29×7.57米,6600马力,14节,254MM炮×4,228MM炮×8,6×20磅炮,6×6磅炮,8×3磅炮纳尔逊号:1874年11月开工,1910年出售解体北安普敦号:1874年10月开工,1905年出售解体蛮横(伊姆佩里尤斯)级:同级2艘,8500吨,96.01×18.9×8.5米,8000马力,16节,234MM炮×4,152MM炮×6,6磅炮×4蛮横号:1881年10月开工,1896年--1899年成为太平洋舰队旗舰,1905年改为驱逐舰供应舰并改名蓝宝石2号,1909年出售解体厌战号:1881年10月开工,1890年至1893年成为太平洋舰队旗舰,1904年出售,06年解体绿宝石级:同级6艘,早期小型装甲巡洋舰,带有帆缆,2120吨,2400马力,14节,220×40×18英尺,230人,2×6寸炮,4×3磅炮绿宝石号:1876年8月下水,1906年出售解体石榴石号:1877年6月下水,1904年出售解体猫眼石号:1875年3月下水,1892年出售解体红宝石号:1876年8月下水,1921年出售解体碧玺号:1875年10月下水,1921年出售解体绿松石号:1876年4月下水,1892年出售解体英国装甲巡洋舰之二奥兰多级:同级7艘,属于一等装甲巡洋舰,5600吨,91.5×17.07×6.86米,5500马力,17节,短时急速18节,234MM炮×2,152MM炮×10,6磅炮×6,3磅炮×10 ,484人奥兰多号:1885年4月开工,1905年出售解体曙光女神号:1886年2月开工,1907年出售解体澳大利亚号:1885年4月开工,1905年出售解体无惧号:1885年4月开工,1907年出售解体活雕像号:1886年4月开工,1905年出售解体水仙少年号:1885年4月开工,1906年出售解体不朽号:1886年1月开工,1907年出售解体克雷西级:同级6艘,440×69.6×26,12000,21000马力,21节,2×9.2寸炮,12×6寸炮,3×3寸炮,2×18寸鱼雷克雷西号:1898年开工,第7巡洋舰中队一员,1914年9月22日被德国潜艇U9击沉阿布基尔号:1898年开工,第7巡洋舰中队一员,1914年9月22日被德国潜艇U9击沉酒神祭司号:1899年开工,第7巡洋舰中队一员,1920年出售解体霍格号:1898年开工,第7巡洋舰中队一员,1914年9月22日被德国潜艇U9击沉萨特莱杰河号:1898年开工,第九巡洋舰中队一员,1919年出售解体欧律阿勒斯:1899年开工,第7巡洋舰中队一员,1917年11月改为布雷舰,1920年出售解体造就德国一战U9号潜艇辉煌的牺牲品---克雷西号英国装甲巡洋舰之三请介绍一下英国早期蒙茅斯级.爱丁堡公爵级装甲巡洋舰的建造情况(已解决问题)最佳答案蒙默斯级:同级10艘,440×66×25,9800吨,22000马力,23节,14×6寸炮,10×12磅炮,3×3磅炮,2×18寸鱼雷,678人蒙默斯号:1899年开工,编入第5巡洋舰中队,1914年11月1号科罗内尔海战中被德国海军施佩分舰队击沉贝德福德号:1900年开工,1910年8月21日在南中国海搁浅并损毁多内加尔号:1901年开工,编入第3巡洋舰中队,1915年编入第6巡洋舰中队,1916年5月加入第2巡洋舰中队,1916年9月加入第巡洋舰中队,1918年6月转为后备役,1920年出售解体。
巡洋舰

从可预见的情况看,未来巡洋舰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巡洋舰在海军舰艇族谱中的地位将不会改变;在航母编队中的地位也不会改变。 2.世界巡洋舰的总数量趋于减少,有巡洋舰的国家也将趋于减少。 3.巡洋舰的吨位将维持在当前的水平上,并向精品化发展。 4.巡洋舰的功能将与驱逐舰趋同。如:要求巡洋舰具有隐身功能、战区导弹防御功能、与航母和两栖舰协同 作战功能,和强大的对陆攻击功能,简单来说,具有对空、对陆和反潜的多种作战能力,攻击各种目标,在登陆 作战中进行火力支援,担任海上编队指挥舰。 5.粒子束、激光、电磁炮等新概念武器,将优先在巡洋舰上得到验证,并优先装备, 6.新一代巡洋舰将采用模块化设计,其信息化程度将会更高。
严格来讲战巡一般被作为单独的舰型而不是巡洋舰的分支。战列舰在设计时的一个不成文规定是它们的装甲 应该可以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抵挡它们自己的炮火,这样的设计才被看作是合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有过一种 破坏这样均衡的设计。其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比战列舰要快得多,但是在火力上与战列舰一样的舰只,这些舰只的 作用在于追击敌人的巡洋舰,尤其是活跃于各大洋、主要用于破交战的装甲巡洋舰。在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约 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主持下,这种被称为战列巡洋舰的军舰的首舰1907年4月14日在阿尔维克船厂下水,它 就是无敌号战列巡洋舰。
这些介于战列舰和巡洋舰之间的军舰吨位、火力与战列舰相当,但其装甲却很薄弱,仅相当巡洋舰水平,省 下来的重量被投资到引擎和火力中。其结果是一种拥有高机动性的战舰:比任何巡洋舰火力都强,但比战列舰更 快。战巡之父对这种军舰赞赏有加,因为当时仅次于战列舰的海军主力——装甲巡洋舰在面对战列巡洋舰25节以 上高速时,等待前者的只有屠杀。
在十七世纪,舰队的主体则由战列舰组成,这些舰只比护卫舰大得多、昂贵得多,也慢得多,并不适合执行 远距离的任务(例如美洲)。而且战列舰在战略上太过重要,执行持续巡逻任务显得过于冒险。巡洋舰一般逃避 这样的战舰,也不参加这样的战舰之间的舰队海战。
美国“缅因”号装甲舰

炸翻的前部甲板及舰桥
由于爆炸发生在前部煤仓,并引爆
了弹药库弹药,船体扭曲变形,船
首很快沉入水底。
19世纪90年代末,美国海军高速发展,新式的战舰逐步装备美国海军。
“缅因”号于1890年11月18日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海军船厂下水,是美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主力战舰。
5年后正式服役。
“缅因”号排水量6682吨,4门主炮安装方式类似当年中国的“定远”号,装甲坚厚,航速适中,战斗力较强。
该舰在美西战争前列为二等战舰,作为威慑西班牙的战舰,出访古巴哈瓦那,却因发生爆炸而沉没,此事成为美西战争的导火线。
6磅炮和1磅炮
(共十五门)
150毫米副炮
(共六门)
发生爆炸的A-12煤仓,
旁边就是前部弹药库,
用于存放主副炮弹药
1898年2月25日晚9时10分,“缅因”号装甲
舰突然发生剧烈爆炸,即刻沉没,附近的西班牙
战舰进行了救援。
后来的研究表明是前部煤仓内
煤炭堆积导致自燃并引发弹药库殉爆所致。
文、图/Digitalunit
46
舰桥及首尾安装有多部探照灯
主炮炮罩上设有通气道
旋转伺服机构及右舷主炮
煤仓一般都布置在外侧,
可以充当装甲带,但由此
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47。
日本装甲巡洋舰[资料]
![日本装甲巡洋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047850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6b.png)
鞍马级战列巡洋舰鞍马级装甲巡洋舰共2艘,即鞍马号(Kurama)和伊吹号(Ibuki),两舰在1912年8月舰级变更为巡洋战舰即战列巡洋舰。
筑波级的设计主管近藤基树造船中将,他在设计筑波的同时还涉及了萨摩级战列舰和鞍马号巡洋舰。
鞍马是筑波的武备强化型,代号“寅号装甲巡洋舰”,1905年8月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时日俄战争即已结束,由于大量俘虏的俄国战列舰需要进行修复改装,因此其建造工事大幅度延误,直到1907年10月才下水,比与其晚开工1年4个月的姐妹舰伊吹号同时下水。
伊吹号的建造费用并不属于日俄战争当中的“临时军事费”的一部分,而是沿用了早在1903年即已到位的第3期海军扩张计划的“三三舰队”拨款,与鹿岛号和香取号属于同一批军舰,代号为“第一号装甲巡洋舰”,排在筑波级和鞍马号之前,但由于其船台被让给安艺号的船壳建造工事,因此也迟迟没有开工,但开工之后进度极其迅速,6个月后便已下水。
这是为了对抗英国“无畏号开工4个月就下水的记录,所有工人都停休加班所致。
伊吹号和鞍马号的外形极其相像,区别只是鞍马号的烟囱稍显细长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伊吹号在日本主力舰中首度采用了涡轮机驱动,其主机是从美国进口的燃气轮机,最高航速达22.5节。
美国海军在数年后才在北达科他级战列舰上搭载此类主机。
小小的技术抢先,又令后来的日本海军史研究者们沾沾自喜。
鞍马号1905年8月23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动工,1907年10月21日下水,1911年2月28日竣工。
1911年4月在第二舰队司令官岛村速雄的率领下赴欧洲参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1912年列为战列巡洋舰,一战中式第一南遣舰队旗舰,在太平洋搜索德国的东亚舰队。
1923年9月20日因华盛顿条约而除籍,次年1月在神户制钢所解体完毕。
伊吹号1907年5月22日在吴海军工厂动工,1907年11月21日下水,1909年11月1日竣工。
1911年前往泰国,参加国王加冕仪式。
一战时前往澳洲海域对抗德国东亚舰队,随后护送澳大利亚运兵船前往欧洲,参加加里波利登陆战。
高卢尖刀——法国巡洋舰发展史(一)19世纪

高卢尖刀——法国巡洋舰发展史(一)19世纪法国海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军之一,1624年由枢机主教黎塞留创建。
为了强调国家与民族、而非家族与血缘的重要性,黎塞留将法国海军的正式名称由王家海军更替为国家海军。
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成长为世界海洋强国之一,并在法荷战争后成为第一海上强国。
1690年比奇角海战,法国海军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之后几个世纪里虽大落大起,但18-19世纪大多数时间里都保持世界第二海军强国的位置,并多次与英国皇家海军争雄。
法国舰船领域不断创新,并取得多个第一,制造出首艘蒸汽战列舰、铁甲舰等。
十九世纪后期,铁甲舰成为世界海军装备主流,巡洋舰与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战装备,1870年帝俄“海军上将”级巡洋舰服役,揭开了各主要海军国家的巡洋舰竞赛。
法国巡洋舰的科技树在巡洋舰的发展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19世纪后期仅防护巡洋舰。
法国海军一共建造了18级33艘防护巡洋舰。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而引发中法战争。
1884年(清光绪十年),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停泊于罗星塔附近,伺机攻击清军军舰。
七月初三,法舰首先发起进攻,清军主要将领畏战,弃舰而逃,福建水师各舰群龙无首,仓惶应战,福建水师的舰只还没来得及起锚,被法舰的炮弹击沉两艘,重创多艘。
福建水师对法国军舰展开英勇还击,但是由于未做任何军事准备,加上装备落后、火力处于劣势。
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兵舰11艘(扬武、济安、飞云、福星、福胜、建胜、振威、永保、琛航9舰被击毁,另有伏波、艺新两舰自沉)以及运输船多艘沉没,官兵殉国760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马江海战是役法国远东舰队中就包含:窝尔达号无防护巡洋舰(旗舰),凯旋号装甲巡洋舰,杜居土路因号巡洋舰,费勒斯号巡洋舰,德斯丹号巡洋舰。
总吨位约15000吨,装备火炮77门。
阿尔玛级装甲巡洋舰:3600吨阿尔玛Alma级是7200吨海洋级的海外使用的缩小版。
装甲巡洋舰装甲防护演变之简要报告

【原创】装甲巡洋舰装甲防护演变之简要报告2本文实际一个关于装甲巡洋舰发展史的文章的一部分。
由于原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而且框架太大,难以驾驭,所以暂时删削成此文。
fridarx知道,文中一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有很多错误,也希望各位前辈和同好,不吝赐教,多加批评。
装甲巡洋舰装甲防护演变之简要报告(1870-1907)作为巡洋舰,装甲巡洋舰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水线舷侧装甲防护。
一般认为,最早的装甲巡洋舰(或者称为装甲巡洋舰的先驱)是俄国于1870年开工的“海军上将”(General Admiral)级。
该级舰沿用了老式的风帆巡洋舰基本格局,采取舷旁列炮和全帆装。
该舰的特点在于除了1英寸的装甲甲板之外,还在巡洋舰上首次装备了有6英寸厚的全长装甲带,“装甲带为锻铁材料铆接于木制背板,水线以上高2英尺,水线下深5英尺,使得她的水线带对开花弹基本免疫”。
尽管在当时,它的防护能力已经可以应付对木质战舰威胁极大的爆破弹(或开花弹)。
不过根据后来的标准,当时的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依然是不完善的,存在着本质上的结构缺陷。
本文将依据对国内外研究者研究成果的不完备掌握,主要根据火炮和装甲较量这一传统的思维路线,对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演变做一简单说明。
一、甲带巡洋舰的基本防护特征早期的装甲巡洋舰也被后来的研究者俗称为甲带巡洋舰或被甲巡洋舰,以区别于后来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正规的)装甲巡洋舰。
根据宁平等国内研究者的论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防护结构上的差异,早期的装甲巡洋舰(即甲带巡洋舰)反映的是不成熟的试验思潮,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装甲带和防护甲板并不相连”。
如何理解这句话很费思量,看过一些当时军舰的装甲布置图,但都无法理解这句话。
经过与前辈、同好的讨论,fridarx认为,这可能是指防护甲板被置于舷侧装甲带的顶部或上方,按照下面这幅正规的装甲巡洋舰防护图中的示意,应是缺乏作为装甲盒下底的弧状的中装甲甲板,同时存在的较小的可能是上部的装甲甲板(应该是巡洋舰的主甲板)也没有和装甲带连接(参见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治•埃夫洛夫”号
这艘貌似是唯一保存下来的装甲巡洋舰了,俄国的“阿夫乐尔”号和美国的“奥林匹亚”号纪念舰都只算是防护巡洋舰
建造船厂:意大利奥兰多-利沃诺船厂
下水曰期1910 年3月12曰
入役曰期1911 年5月16曰
舰长: 459.3 英尺(约140米)
舰宽: 68.9英尺(21米)
吃水:8.1米
排水量:10,200 吨
主炮: 双联装234 毫米X 2
副炮:双联装190 毫米X4
装甲厚度:主装甲带178毫米
该舰后来经过若干次改装,其余武器包括8门76毫米速射炮,4门76毫米高射炮,6门37毫米高射炮和3具鱼雷发射管
最大航速22节,4台往复式蒸汽机,22个锅炉,双轴推进
全舰编制1200人
这艘舰基本是以意大利“比萨”级装甲巡洋舰为蓝本建造的,购买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夕,那个时候希腊海军刚刚成长起来,在经历了1897年和土耳其的战争之后,希腊人手里只剩下几艘老旧的鱼雷艇,此刻开始重建海军进程,正在四处求购军舰,中国在美国订购的那艘“飞鸿”号轻巡洋舰,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无力付款,于是也在1911年被希腊人一并买入,更名“赫拉”(Helli)号。
(附带一说,这艘“飞鸿”号快速巡洋舰性能的确不错,在一战中表现活跃,所以一直服役,直到二战爆发后的1940年才被意大利潜艇的暗算击沉,当时意大利尚未对希腊宣战。
真可惜没能加入民国海军序列)。
当时这艘装甲巡洋舰的命运也差不多,本来它是意大利海军购买的3艘比萨级的第3艘,但是意大利政府后来决定只购买2艘,第3艘在建的军舰面临着被废弃拆卸的下场,正好四处寻求军舰的希腊人找上门来,愿意出钱买下,于是此舰得以完工并加入希腊皇家海军,并且在原设计上进行了若干修改。
该舰典型的意大利式风格设计,和比萨级的区别主要是其有高大的前桅
比萨级的主炮比“乔治•埃夫洛夫”号的大,为254毫米的,果然是出口的没自用的好-0-
该舰舰徽,希腊字母写成的“G .A VEROFF”饰以蓝底白色的希腊十字,绶
带和金色的橄榄枝
该舰以希腊海军创办的赞助人,希腊富商乔治•埃夫洛夫(GEORGIOS M .A VEROFF,1815 - 1899 )的名字命名。
此公当时为希腊首富,却非常爱国,曾经资助希腊政府在1896年举办第一届奥运会,并无偿出资100万德拉克马建造了雅典那座可以容纳8万人的帕纳辛纳科斯大理石体育场,作为奥运会开幕式的举办赛场。
希腊海军重建的部分经费也是此公捐资提供的,因此希腊海军也就用自己此时最强大的军舰命名来纪念他。
这艘装甲巡洋舰在1911年5月回国正式加入了希腊皇家海军并成为舰队旗舰,很快就赶上了1912年和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并带领希腊舰队取得利姆诺斯海战的胜利,收复了爱琴海上的大部分岛屿,并帮助希腊军队从保加利亚人手里夺得了东马其顿和西色雷斯部分地区。
一战爆发后的1917年,希腊方才加入协约国,因此“乔治•埃夫洛夫”号表现机会不多,主要参与东地中海的护航任务。
一战后该舰立刻被投入到希腊对土耳其的”小亚细亚战争“(Asia Minor
Campaign。
1919-1922)里去了,封锁土耳其海岸并护送希腊军队前往士麦纳(Smyrna ,今土耳其伊兹梅尔)登陆。
不过战争的结局是希腊最后溃败,“乔治•埃夫洛夫”号又和其他希腊军舰掩护希腊军队和平民从海上撤退。
20年代希腊海军的主力是2艘从美国买回的前无畏舰,但是多数训练任务和外事访问仍然是由“乔治•埃夫洛夫”号执行,它此时依然是希腊海军的旗舰。
30年代该舰返回意大利船厂进行了一些小改装。
三十年代的该舰
二战爆发后,该舰和幸存的希腊军舰都撤退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港。
由于它此时已显老迈,且航速较低,因此没有再参加大的战斗行动,曾经在红海和印度洋为几支前往印度孟买的盟军船队护航,以提防轴心国袭击舰。
1944年10月17曰,该舰载着希腊政府和王室成员,与盟军舰队驶入雅典的法力龙湾(Faliron Bay)下锚,舰首高高飘扬的希腊国旗宣告了雅典的光复。
该舰随后参与了爱琴海扫雷行动,在希腊内战中威慑沿海城市的居民。
“乔治•埃夫洛夫”号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是在1950年5月驶往罗德岛,从意大利人手里接收多德卡尼斯群岛(Dodecanese Islands,意大利人叫它南斯波拉提群岛,是意大利以前从土耳其手里抢来的。
二战中这里曾爆发过激烈的岛屿争夺战,德军于1943年夺回多德卡尼斯群岛是其在1943年间地中海地区屈指可数的“胜利”,但是宣传意义也大于实际意义)
“乔治•埃夫洛夫”号于1952年退役,由一艘意大利赔偿的轻巡洋舰“欧吉尼奥•迪•萨伏亚”(EUGENIO DI SA VOIA C-94)号,接替了它希腊海军旗舰的位置,这艘轻巡洋舰也被希腊人命名为“赫拉”号,用来纪念1940年沉没的那艘。
(附带说下,这个“欧吉尼奥•迪•萨伏亚”EUGENIO DI SA VOIA其实就是意大利语的“欧根亲王”了-0-亲王虽然当年是在奥地利军队服役,不过他来自法国的萨伏依地区,萨伏依后来属意大利。
貌似德,奥,意都用他的名字命名过军舰-0- 亲王面子真大。
这艘舰属于意大利的“奥斯塔公爵”级的2号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佣兵队长4型”,标准排水量:8,320t ,满载:10,375t ,主要武备:四座双联装152mm主炮,最高航速35节,首舰在1949年赔偿给老毛子改名
“刻赤”号了)
幸运的是并未象多数同时代的军舰一样被简单的拖进了拆船厂。
希腊人保留了这艘功勋舰,从1953年到1984年,该舰一直停在波罗斯岛(Poros Island)供人参观。
该舰最终于1985年被永久安置在了雅典的法力龙湾,修缮之后作为一座海军博物馆。
希腊民众和塞浦路斯政府(很奇怪,不过联想到该舰参加过对土耳其作战以及塞岛现状,应该也引起了塞浦路斯希腊族居民的历史共鸣)为该舰捐赠了大部分的修缮款项。
可以在GOOGEL EARTH上看看
地点: Greece, Athens, Falliron Bay
经度: 23°41'1"
纬度: 37°56'1"
今曰的该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