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高考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古诗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古诗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古诗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古诗赏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杂诗十二首(其二) 》写作特色赏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杂诗十二首(其二) 》写作特色赏析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杂诗十二首(其二) 》写作特色赏析情景交融。

陶渊明青年时代曾有过“大济于苍生”的宏愿,自言“少时壮且励,抚剑独行游”。

虽因“性本爱丘山”,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终至拂衣归耕,但是他并未真正淡忘于世事。

本篇即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诗由时节的变易发端,以暗示岁月无情的流逝,进而引出诗人“有志不获骋”的深切悲愤。

在这个月白风清的静夜,他孤独地品尝着心底的悲凉,只得对影独酌,聊以自遣。

清旷的夜景与压抑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情,与清旷的夜景交相融合在了一起。

精心校对版本。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 欣赏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三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叁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 忆此断人肠。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 “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意象:风 房户 枕席 气 时 不眠
环境特点:清冷
这四句是指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词 义,渲染气氛。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 可感,写出了气候的变易,季节的改移。以不能够 成眠,才体会到黑夜的漫长,种种敏锐的感觉,皆 暗示着诗人的深深的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挥杯,指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想要
将悲苦倾诉出来,可是没有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 己与自己喝酒而已。借酒消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
有限,有志却不得舒展的悲苦心理。这一句直抒悲怀,为全 诗核心。
陶诗的主体风格
用 词 简 约,朴 实 无 华,静 谧 恬 静,如 “ 暧 暧 远 人 村,依 依 墟 里 烟 ”,意 境 静 谧 美 好 和谐 淡 泊,且 有 暖 意 。
创作背景
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阿①,素月出东岭②。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③。
风来入房户④,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夕永⑤。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制作组:第六组
人物生平简介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 他拒绝了。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 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 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 说: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 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 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 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斗,军阀对政权的野心,血 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这使陶 渊明的政治雄心逐渐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 一切卑污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 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最后他选择了归隐。

陶渊明杂诗其二赏析

陶渊明杂诗其二赏析

陶渊明杂诗其二赏析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豪放洒脱著称。

其中,陶渊明杂诗其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诗歌的形式、主题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对陶渊明杂诗其二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陶渊明杂诗其二的形式。

陶渊明杂诗其二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这是一种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诗体。

五言绝句限制了每句的字数,使得诗歌紧凑而且有节奏感,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陶渊明杂诗其二的主题。

陶渊明的诗歌主题多样,内容丰富。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他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他又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宁静自由的向往。

陶渊明杂诗其二的艺术特点也是其独特魅力的来源之一。

首先,诗歌中的意境独特而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诗人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其次,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对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再次,诗歌语言简洁明快,表达深入浅出,给人以直击心灵的感觉。

最后,诗歌情感真挚而自然流露,诗人的感慨和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陶渊明杂诗其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然万物的生机和美丽,同时也对人生的无奈和追求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这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不仅在宋代文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总之,陶渊明杂诗其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然万物的生机和美丽,同时也对人生的无奈和追求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 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最后,直抒胸臆 ,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凄。
问题探讨:
阅读前四句,概括诗歌中的意象及 环境特点。
意象与意境
意象:白日 西河 素月 东岭
环境特点:空旷(荡荡)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 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 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 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 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日落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多 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 的条件,在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 代,他不仅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 《六经》和文、史等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 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 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悲 愤凄凉,彻夜难眠!
问题探讨: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穿了官场的尔 虞我诈,决心归隐田园,不再出仕。
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上过得安逸、 恬淡,但是,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 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之情。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古代诗歌赏析陶渊明《杂诗十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陶渊明《杂诗十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笔四句,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光明澄澈,展现开一幅无限阔大光明之境界,这也是陶渊明襟怀之体现。

B.“风来入房户”是对自然的客观叙写;“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寒冷。

C.七、八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气变”“时易”总括前六句,以“悟”和“知”引人到下文的抒怀。

D.李白“独酌无相亲”“对影成三人”诗句与陶诗“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内容、情感有相通之处,且两诗风格一致。

16.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表明“悲凄”,他为何“悲凄”?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一语。

清代的奚疑,字子复:亦出自此文中“____________”一语。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衰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 (“两诗风格一致”错。

陶诗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

)16.参考答案:(1)感叹人生孤独。

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其交谈。

只有借酒“劝孤影”,欲解寂寞。

(2)慨叹时光飞逝。

“气变悟时易”“日月掷人去”,时节变换,时间飞逝,令人伤感。

02杂诗十二首其二

02杂诗十二首其二

参考译文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 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 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①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 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 基调。
②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 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 “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问题探讨一: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凄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相关背景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 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 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 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录课用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录课用

艺 阮诗: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

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

点题。
思 陶诗: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
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意 阮诗:清幽冷寂 境
陶诗:空阔冷清
情 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

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
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 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境特点。
意象: 白日 西河 素月 东岭
环境特点: 空旷(荡荡)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光阴流逝。西河东岭, 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 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 设下一伏笔。
意象与意境
2.阅读五至八句,概述诗歌中的意 象及环境特点。
诗人为什么“悲戚”?
• 欲言无予和, 挥杯劝孤影。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
• 日月掷人去, 了作者何种感情 有志不获骋。
•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时间交替,人生有限; 宇宙无垠,生命孤独
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感情与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终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 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 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 悽;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教学参考
0527 1349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原诗译诗
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
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

终晓不能静。

太阳徐徐落入西山,明月缓缓走出东岭。

万里明月清辉四射,浩荡夜空闪闪发亮。

丝丝寒风轻轻叩门,夜深才觉枕席寒冷。

气候变化始知换季,难以成眠才晓夜长。

倾吐愁思无人应和,独自举杯与影对饮。

无情日月弃我远去,空有壮志无处施展。

耿耿于怀忧伤悲泣,捱到天亮内心动荡。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

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

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

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

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

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

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上四
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入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

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和念去声,此指交谈。

挥杯,摇动酒杯。

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

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

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进而豪放,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陶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

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

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

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

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

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土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一结苍凉无尽。

陶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

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呈露。

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

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

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

陶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