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浅谈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独生子女家庭是指夫妻生育的唯一子女家庭,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普遍。
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尤其是在学生时期,他们可能会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下面我们将从学生的角度,来谈谈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1. 孤独感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往往会感到孤独。
特别是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他们可能会觉得与他人难以融洽交往,缺乏归属感。
这种孤独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抑郁情绪的出现。
应对策略:家长应该多花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兴趣班,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结交更多的朋友,减轻孤独感。
2. 压力过大独生子女家庭往往会使孩子成为家庭的焦点,父母会给予他们过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在各方面都取得好成绩。
这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应对策略:家长应该理性对待孩子的学业成绩,不要给予过高的期望压力。
孩子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放松和调节,来缓解自己的学业压力。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爱好来放松自己,或者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
3. 自卑感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长期处于父母的宠爱和关注之下,他们可能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与同龄人交往中,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自信,而产生自卑感。
应对策略:家长应该适当地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和权利,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己做决策和解决问题。
孩子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能够锻炼自己的活动,比如社会实践或者志愿者工作,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4. 情绪波动独生子女由于得到家庭的过度关爱,往往会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失败,就会出现情绪的波动,甚至会产生消极情绪。
应对策略:家长要适当地给予孩子一些失败的经历,让他们学会应对挫折的能力。
孩子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比如自我调节、积极乐观地面对问题等,来保持心理的稳定。
浅谈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独生子女家庭在中国是比较常见的家庭形式,独生子女通常受到父母的过度关爱和过
度保护,这种家庭环境容易导致独生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
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是自卑。
由于独生子女一直处于被关爱的状态,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比较依赖父母。
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感到自卑
和无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应该适当地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鼓励他们多参与集
体活动,与同学交流和互动。
父母也需要给予独生子女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
己的能力,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二是焦虑。
由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较高,独
生子女在学业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常常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和关心,担心自己的表现
不符合父母的期望。
对于这个问题,父母应该给予独生子女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明
白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并不取决于他们的成绩。
父母还应该帮助独生子女建立正确的学
习观念,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
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自卑、焦虑、缺乏自制力和社交能力差。
为了
解决这些问题,父母应该给予独生子女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和自制力。
只有这样,独生子女家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已成为许多家庭的现实。
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和问题也在不断引起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和成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1.自我中心。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独特地位,他们易于形成自我中心的心态,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父母的一切关注和付出都是为了自己。
因此,他们更容易表现出自私和独断的行为,对他人的想法和需要缺乏理解和尊重。
2. 害怕挫折。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到过多保护,缺乏与人竞争和与挫折抗争的机会,他们感到容易受到挫败和失落的打击。
这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对于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缺乏勇气和信心。
3. 过度依赖。
由于家庭成员只有自己和父母,独生子女常常形成倚赖性的心态,对父母产生过度的依赖,父母不在身边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孤单和无助。
这种过度依赖对于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4. 缺乏共情和合作意识。
由于缺乏兄弟姐妹的生活经验和参与,独生子女容易形成相对孤立和自我为中心的心态,难以体会和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缺乏合作和协调的意识和能力。
这种心态对于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产生不利影响。
二、独生子女的成因:1.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独生子女成为许多家庭的现实。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和待遇,但也面临着一系列身心方面的问题。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独立、孤独的状态下成长,这种环境易导致他们缺乏与他人共同生活和相处的经验,对于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产生负面影响。
3. 父母的经济压力和期望。
许多当代中国父母为了保证独生子女的未来发展,将压力和期望转嫁给他们,这种压力会导致独生子女过分焦虑和压抑,影响他们的健康和成长。
4. 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面临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与他们的父母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社会和文化变化会显著影响他们对独生子女成长的态度和方式。
现代社会中的独生子女心理问题与防治

现代社会中的独生子女心理问题与防治在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已成为常见现象。
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政策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然而,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篇文章将探讨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1. 孤独感由于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经常处于一个独立的状态。
这种状态让独生子女很难融入团队和社会,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
这种孤独感可能会导致孩子压抑情感、内向、自闭等问题。
2. 安全感缺失由于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他们无法分享家人的关注和爱。
这种缺乏安全感和亲密感的感觉可能会导致孩子不信任他人、挣扎、焦虑和无能感。
3. 娇惯与依赖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可能会过度关注和保护孩子。
这种娇惯和依赖可能导致孩子容易受挫,并且不会处理成人问题。
二、防治措施1. 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技能。
他们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或加入社团,让孩子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互动,建立自信和合作精神。
2. 创造家庭亲密感虽然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但父母可以尝试创造更多的家庭亲密感。
他们可以进行各种活动,如吃饭、旅游、看电影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并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3. 培养独立自主的品质虽然独生子女可能会因为太多父母关注而产生依赖心理,但是父母也应该让他们独立自主。
他们可以花时间教孩子独立完成家务,自己管理个人时间,并且支持孩子自己处理问题,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并培养自信心。
4. 养成良好的情感表达习惯独生子女有时会压抑情感,他们需要学会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宽容和理解,支持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状态。
总之,独生子女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对于家长来说,必须给予关注和理解。
我们应该识别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独立自主、与人沟通和处理情感。
这些努力有助于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随着全球人口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中国独生子女人数也越来越多。
独生子女无疑是家庭中的“宝贝”,但随着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改变,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也有所改变。
本文将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1.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独生子女通常过度被父母保护,并缺乏跟同学和其他年龄段孩子交流的机会,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依赖父母,而不是自己做决定。
2. 表达能力比较弱。
独生子女对社交技巧了解不多,往往比较懒惰,不愿意与别人建立友谊关系。
虽然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基本的交往技能,但缺乏实践机会,结果表达能力比较差。
3. 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父母通常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很高,因此他们有时会把太多的责任和压力推给孩子,让孩子带着这种想法成长下去。
如果孩子负担太重或者一直都是自己的“老板”,则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
4. 自尊心较强。
独生子女通常习惯在家里得到宠爱和荣誉,而不是在学校里获得。
看似这种亲情氛围有助于提升自尊心,但也有可能让孩子无法适应人际交往。
5. 接受新观念的能力较弱。
由于没有同龄人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和事物,所以独生子女很难对新观念做出反应和变化。
二、独生子女的成因分析1. 政策因素。
独生子女政策在 1979 年开始实施,旨在控制人口数量。
政策推出后,许多家庭通过弊端和优势决定婚前不要孩子或只生一个孩子。
这就导致了独生子女的数量急剧增加。
2. 家庭因素。
许多中国父母把传统观念带入家庭,例如男女平等、责任和尊重以及空间和独立性。
这就导致了父母不愿意生太多孩子,而独生子女通常就是他们的“心头肉”。
3. 社会因素。
中国正在经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因此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往往会成为家庭的支柱。
此外,中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也让家长陷入挑选适合自己孩子的(高价)教育问题,又导致了家谱断代的局面。
4. 心理调节因素。
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更容易陷入“过度垂爱”的境地,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成因分析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成因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成因分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因为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文化、教育方式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1.独立性和自我中心:成因: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因此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独自玩耍和做决定,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团队活动中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
成因分析:家长的过度关注和溺爱可能加剧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而缺乏与同龄人的竞争和合作经验可能影响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分享能力。
2.成熟早和责任感强:成因:独生子女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因为他们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
成因分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可能更高,他们可能更早地被期望表现出成熟的行为,如自我管理、帮助家务等。
3.焦虑和压力感:成因:独生子女可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更多压力,尤其是学业上的期望。
成因分析: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未来成功的高度关注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导致焦虑和压力感。
4.社交技能和同伴关系:成因:由于缺乏与兄弟姐妹的日常互动,独生子女可能在社交技能和建立同伴关系方面面临挑战。
成因分析:家庭环境可能限制了孩子学习社交规则和技巧的机会,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显得不自在或缺乏信心。
5.情感表达和沟通:成因:独生子女可能在情感表达和沟通方面存在困难,因为他们可能习惯了独自处理情感问题。
成因分析:缺乏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入情感交流可能影响孩子学习如何表达和处理情感。
6.适应能力和灵活性:成因:独生子女可能在适应新环境和变化方面遇到挑战,因为他们可能不习惯于分享注意力和资源。
成因分析:家庭环境中的单一关注点可能使孩子在面对多样性和竞争时感到不适应。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心理特点并不是所有独生子女都会表现出来,每个孩子的个性、家庭环境和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演变。
因此,对于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和成因分析应当采取个体化和动态化的视角。
浅谈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孤独感、焦虑、自卑心理等,这些问题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都有不良的影响。
因此,家长要注意及时发现并应对这些问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一、孩子缺乏社交经验,容易感到孤独和孤独感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兄弟姐妹间的互动和竞争,这使得他们缺乏社交经验,容易感到孤独和孤独感。
这种感觉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如让孩子参加社区活动、参加兴趣班、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场等。
这样有助于孩子建立更多的朋友关系,并逐渐摆脱孤独情绪。
二、孩子自卑心理,不自信独生子女因为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常常失去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这种孤立的状态,容易使孩子缺乏自信,并导致自卑心理。
家长应该多给孩子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同时,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接受一些团体活动,如集体运动、表演等,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孩子焦虑和压力大独生子女常常被家长和亲戚视为唯一的期望和希望。
因此,孩子常常感受到家长和亲戚的重压和期望,产生一定的焦虑和压力。
家长应该适当地给予孩子压力,但也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孩子过度焦虑,影响身心健康。
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孩子、与孩子交流沟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
四、孩子缺乏自主性独生子女家庭往往会过分保护孩子,让孩子缺少自主性。
这种情况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容易因为受到外界挑战而沮丧。
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选择,让孩子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之,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会面临不同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和需求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同时,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独生子女成长中的心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独生子女作为家庭中的唯一孩子,其成长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独特的心理挑战。
这些挑战不仅来自家庭环境的特殊性,还来自社会的期待和压力。
了解并应对这些挑战,对于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的一个心理挑战是孤独感。
由于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他们可能缺乏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导致社交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孤独感可能进一步引发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如学校组织的社团、兴趣小组等,让孩子有机会与同龄人交流、合作,培养社交能力。
同时,家长还可以邀请亲朋好友的孩子来家中玩耍,为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
另一个常见的心理挑战是过度关注与期望。
作为家中的独苗,独生子女往往承载着父母的全部期望和关注。
这种过度的关注可能使孩子感到压力巨大,担心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家长应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特点,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避免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和压力。
同时,家长还应学会放手,让孩子在适当的范围内自主决策、承担责任,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此外,独生子女还可能面临自我中心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到家庭的宠爱和关注,他们可能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可能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甚至导致社交障碍。
为了纠正这一问题,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情境来引导孩子思考他人的立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同时,家长还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来示范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除了以上提到的挑战,独生子女还可能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在家庭中和社会中的位置。
这种困惑可能导致他们缺乏自信,难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
为了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已占我国儿童总数95%以上,进入21世纪后,独生子女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主体,他们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娇宠,养尊处优,有的出现情感断层,感情冷漠,有的人格异常,行为古怪。
据调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自私、说谎、作弊、任性、焦虑、抑郁等问题。
以下是对独生子女的一些心理问题的分析。
1.自负心理。
由于父母和家人的过分溺爱和娇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对孩子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到处乱吹,让孩子自我陶醉,迷失自我,结盯孩子往往心高气傲,目空一切,自以为是。
在他们眼里,只有自己行,别人都不行。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
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智地、科学地爱孩子,有意的制造一些挫折,锻炼孩子的意志,磨练孩子的品质,增强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教育孩子正确清醒地认识自己,明确前进方向,确立奋斗目标。
2.享乐心理。
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极少参加劳动,体会不到劳动的苦与乐。
结果形成了好吃懒做,学习怕累,劳动叫苦,上学逃课,干活偷懒,只知索取,不求贡献。
家长和老师应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激发劳动乐趣,训练提高劳动技能。
3.孤独心理。
在现代社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家长往往无暇顾及孩子,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需求与心理感受,结果孩
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多愁善感,严重甚至离家出走、自杀等。
作为家长,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应多陪陪孩子,问问孩子的学习,跟孩子谈谈心,与孩子一起玩玩,联络联络感情。
4.冷漠心理。
大部分独生子女一生下来没有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嬉戏、吵闹、帮助、照顾的手足亲情,缺乏集体生活的亲身感受,形成冷漠心理,不懂得情感表达的重要,对别人的困难、痛苦、不幸,往往表现出无动于衷,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缺少知心朋友。
对于冷漠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应有意识地让他在集体生活中接受磨练,加强情感教育,引导并帮助他发展成为一个热情、活泼、开朗、助人、可爱的好孩子。
5.自私心理。
长期以来有家长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给予满足,宁愿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要让孩子吃好玩好。
让独生子女发展形成自私心理。
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自己独享,不让他人动。
作为家长和老师,利用平常小事经常对孩子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注意培养孩子谦让的美德。
6.嫉妒心理。
独生子女在家里地位独特,从小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享受着来自父母的娇宠,家人的呵护,亲友的奉承,容易优越感十足,自视甚高,发展成为不可一世的霸王、高傲无比的公主,自鸣得意,沾沾自喜。
他们一旦发现别的小朋友有比自己更好吃的食物,更好玩的玩具,更漂亮的衣服,或是遇到比自己更强更厉害的对手,就无法接受,还原接受,从而产生嫉妒心理。
爱嫉妒的孩子往往自己不努力,不求上进,也不让别人努力、求上进。
不承认己不如人,
不允许别人胜过自己。
往往只看到别人的成功、成绩,不看努力奋斗的过程。
当别人成功了,获奖了,总因心存不服,故意诋毁、挖苦、嘲讽,苛责于人,让人过不去,下不了台,以求得一种病态的心理平衡。
对于具有嫉妒心理的孩子,家长一方面应在平时多关心孩子,注意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
另一方面,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在充分肯定的同时,指出其不足与存在的问题,让孩子对自己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教导孩子努力进取,学先进赶先进,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发慌自己,用正确的方法手段同人竞争,争取成功成名成才。
; f0 f* e9 c) P8 A" A* a 报复心理。
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绝少受过委屈,吃过亏,挨过打和骂,遭遇过挫折。
即使偶尔与父母家人发生争吵,也往往是父母乖乖投降,让孩子心满意足,达到目的。
然而,孩子毕竟不可能只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家庭里,还需要上幼儿园、进小学、中学、大学,把自己溶入社会生活中与人相处、交往、联系。
孩子在与同学、其他同龄者、大人交往相处过程中,一旦吃亏、受委屈,或者因违规违纪挨整受罚,因为承受不起,接受不了,往往产生报复心理,进而实施攻击性报复行为。
具有强烈报复心理的孩子,一般只能赢不能输,只能占便宜得好处,不能吃亏受损失。
由于输不起,受不得委屈,他们往往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不讲道理,不讲风格,睚眥必报,锱铢必较。
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纠缠不清,耿耿于怀,明里暗里报复,不达目的不罢休。
对于报复心强的孩子,家长绝不能一味顺着、护着孩子,迁就孩子,而应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让孩子受些挫折,
甚至必要的“委屈”,做到表扬适当,批评有度,奖罚分明,使孩子坦然面对成败得失,减少挫折感。
利用一切机会教导孩子:人与人相处应以和为贵,以邻为亲,与人为善,宽容体谅,豁达大度。
要求孩子得理且让三分,违规犯禁更不能报复,一错再错,逐步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宽容的美德,忍让的精神,认清自我,豁达为人。
: b0 l, a/ a1 t5 y' E 功利心理。
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唯一指望。
家长往往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对孩子寄予的期望很大,要求过高过急,总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企图从孩子身上找回自己失去的一切。
比如,有些家长不切实际,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志向,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参加这个那个培训。
无论什么比赛或活动,都要求孩子参加,争取拿第一或第二。
就这样,孩子在父母急功近利心理的影响下,逐渐产生和强化了自己的功利心理。
功利心强的孩子往往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积极,动力充足,活动踊跃,训练能吃苦耐劳,但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他们的积极表现完全是为了出人头地,满足虚荣,他们不愿做幕后奉献的无名英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如果他们在努力拼搏之后仍达不到目的,就可能采取作弊、贿赂、拉关系等方式,不择手段去实现。
据调查,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作弊的学生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好,家长和老师期望较大的“好学生”。
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当然,人不能没有一点功利心理,那是催人奋进前行的动力所在。
但功利心理太强,往往会使人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损人利己。
因此,对于功利心太强的孩子,家长应墨迹育儿观,科学理智地看待孩子,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并根据孩子的兴趣
与能力,帮助孩子确定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
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既要求全面发展,又要求拥有一技之长。
必须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求知长智,活动是为了锻炼能力,培养兴趣,发现特长。
一切重在参与。
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拼搏远比名次重要。
一个人只要努力了,拼搏了,付出了,即使结果不太理想,也不以成败论英雄,无须计较一时一事的得与失。
从而教育孩子淡化功名观念,强化祖国、人民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应当指出,上述八种不良心理并非独生子女所特有,在其他非独生子女身上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
对于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除了家长应坚持科学育儿,理智爱儿,让孩子接受风雨洗礼,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外,学校、社会也义不容辞,责任重大。
因为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主要是在学校读书受教育的过程。
所以,学校加强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各学科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就社会而言,应开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热线,规范建立一批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医院、诊所,为儿童青少年搞好心理咨询服务。
总之,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健康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