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状态的改变与牛顿第二定律

运动状态的改变与牛顿第二定律
运动状态的改变与牛顿第二定律

运动状态的改变与牛顿第二定律人教新课标高一物理必修(一)写道:“实验表明,对于任何物体,在受到相同的作用力时,决定它们运动状态变化难易程度的唯一因素就是它们的质量。”可以得出结论,质量是物体慢性的唯一量度,这一表述,在定性或定量比较哪个物体惯性大时,非常有效。可以这样理解,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相对难一些,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得相对容易一些。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如果定量地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还要结合牛顿第二定律。且看下例:

例在一密闭的汽车内,一氢气球用细绳系在座位上,设空气的密度为,氢气球的质量为,体积为,问: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启动时,氢气球向哪个方向偏转,稳定后偏转角是多少 ?

分析: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我们平时坐车的时候,汽车启动后,由于惯性,我们要向后仰,如果作类比,容易得气球向后偏的错误结论。我们从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上去分析,汽车启动后,车内的空气随之加速,由于氢气的密度小,或者说氢气球的质量比同体积的空气的质量小,所以氢气球的运动准状态改变的相对容易一些,故氢气球要向前偏。然而这只是一种定性的解释,还没有指出氢气球向前偏转的跟本原因。或者说还没有对氢气球的受力进行分析,第二步在算稳定后氢气球的偏转角时也必须对其进行受力分析。汽车在启动后,空气随着汽车一起加速。设想有一和氢气球体积相同的“空气球”,则质量为:,由于其加速度为,故其

受到周围空气对它在水平方向上的合力为:,这个合力是由“空气球”前后压强的不同所引起的。换成是氢气球后,在水平方向上由于空气前后压强的不同所引起的这个力必定仍等于,而氢气球自身的质量为,故其在水平方向上的合力应为,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必定受到一个向后的力,这个力由绳子的拉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所提供,也就是说绳子是斜向后拉氢气球的,所以氢气球向前倾斜。其倾角的计算如下:

解:已知氢气球质量,体积,空气密度,汽车加速度,重力加速度,设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为,细绳与竖直方向上的夹角为,细绳上的拉力为。氢气球的受力分析如下图 : 在竖直方向有:

(1) 在水平方向上有:

(2) 由 (1) ,(2) 可解出,即。

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我们在讨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的时候,总是给它施加一个相同的外力,其实这正是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当相同时,比较的大小,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可以将第一定律及第二定律结合起来。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说明及反思: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青岛版小学科学课第五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一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物体静止和运动状态改变后,运动状态的变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特征,为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物体的运动特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教学。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源于他人交流;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3、知道物体具有保持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主线。注重把握问题的引领,做到适时点拨,积极表扬。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讨论、敢于质疑、主动动手实验,学会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设计本课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是科学课教学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本课情境创设环节我设计了富有惊险和挑战性的杂技表演“”环节。老师通过刺激性的语言“你敢来试一试吗?”向学生发出挑战,学生的挑战欲望会被老师点燃,产生了想和老师比试的挑战心理,大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体验活动——营造学生探究氛围 科学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通过为学生创设基本功训练活动、超级体验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有效的探究活动平台。“同学们,要想和老师一样取得成功,必须先从基本功练起。”通过基本功训练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砸鸡蛋”的技巧,为下一步体验活动做好铺垫。然后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中心小学伟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研究结果;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玻璃杯、鸡蛋、纸片;小车、木块。 教师:再现汽车急刹车情景的课件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情景再现急刹车: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很多意外,下面的情景相信同学们也都曾遇到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突然刹车,乘客们会怎样? 2、质疑: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欢迎同学们作个解释。设计意图: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探究的问题自然生

成,使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老师的质疑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探究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一)初步分析,作出假设 1、师生研讨: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运动状态),乘客呢?(也处于运动状态),突然刹车时,汽车处于什么状态?(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又处于什么状态呢?(还是运动状态)(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进行简要板书) 2、作出假设:分析到此,你认为谁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谁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补充板书)能说明什么问题?急刹车的一瞬间,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运动变为静止,而乘客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能否这样假设:由于乘客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对汽车和乘客在急刹车前后表现出来的不同运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到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大胆的假设,意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若经常加以训练,对学生形成自能探究的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明确实验目的:科学探索讲究证据,只有用事实验证的假设才能成为真理。现在我建议各小组设计个汽车遇到障碍物时的模拟实验:证明汽车改变运动状态时,乘客或车上的物体是否依然保持了原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一式三份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 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物体时,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不一定相同,可见物 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快慢 1、定义: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4、单位:国际单位是m/s,常用单位是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5、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无关,与时间无关。 (2)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速度只做粗略研究,通过公式计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毫无意义;s和t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必须对应同一运动过程 三、长度、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单位:米 (2)测量工具: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计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找准零刻度线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时间测量

(1)单位:秒 (2)测量工具:表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四、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力的作用中必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就是我们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研究对象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相互对的,施力物体同是也是受力物体。 两者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和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的,只要其中之一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即能使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5、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形象地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箭头的旁边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五、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如绳子的拉力、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弹簧的弹力都属于弹力 3、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沿力计 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六、重力 1、重力:地面附近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力的。用符号G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表达式:G=mg 其中,g为常数,大小为9.8N/kg,它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是在前两课学习正确描述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也就是惯性;会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汽车急刹车现象引入,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典型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性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不论是运动状态的物体还是静止状态的物体,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的状态,从而归纳出惯性概念。在惯性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和体验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有效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从学生坐在汽车上,在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感受开始。虽然学生已经体验过生活中惯性,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那是惯性,对于惯性还是不了解。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小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惯性现象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能够运用学到的惯性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评价任务 1.通过回忆生活中坐车的经历及实验探究,认识惯性的概念。 2.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准备 象棋子、尺子、纸片、烧杯、鸡蛋、小车、木块,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同学们,平时我们乘坐公交当公交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时,车里乘客向哪个方向运动?(向前倾倒)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为什么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车里乘客的身体会向前倾呢?这里面又包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二、科学实践,新知探究 活动一:探究运动物体的特性。 1.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公交车处于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还处于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汇报。 生:在正常行驶过程中,汽车和乘客都处于运动状态,突然刹车时,汽车处于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还处于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 2.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为科学探索讲究证据,只有用事实验证的假设才能成为真理。下面请同学们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3.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并明确注意事项。(至少请两个小组来汇报,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实验步骤) 4.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确定汇报的小组) 5.学生分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及时评价、总结。(至少请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要追问学生实验结论) 意外情况: ①突然开动小车,木块向后倒——要求学生看清实验要求,平稳开动小车。可以让这个小组再次进行实验。 ②车速过慢,木块不倒——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假如我们乘坐的公交车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行驶,当它急刹车时,我们的身体可能就不会向前倾,或者向前倾的幅度非常小。可以让这个小组加快速度,再次进行实验。 6.结论:以上实验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活动二:探究静止物体的状态改变特性。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一个物体,如果它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如果这个物体的速度发生了改变,即速度的大小和(或)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由此可以知道,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必定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列车出站时,在机车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并且速度不断增大;列车进站时,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速度不断减小,最后停下来.抛出的手榴弹,射出的炮弹,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发生改变,做曲线运动.可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于受到了力的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加速度,所以,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还跟物体的质量有关系.一辆空车和一辆装满货物的车,在相同的牵引

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它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并不相同.空车的质量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某一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达到相同的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小,运动状态难改变. 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小.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大.可见,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惯性的大小在实际中是经常要加以考虑的.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减小物体的质量.歼击机的质量比运输机、轰炸机小得多,在战斗前还要抛掉副油箱(图 3-4),以进一步减小质量,就是为了提高歼击机的灵活性.相反,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增大物体的质量.电动抽水站的电动机和水泵都固定在很重的机座上,就是要增大它们的质量,以尽量减小它们的振动或避免因意外的碰撞而移动.

牛顿第二定律以及专题训练

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公式为:F=ma(其中的F和m、a必须相对应)。 对牛顿第二定律理解: (1)F=ma中的F为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 (2)F=ma中的m,当对哪个物体受力分析,就是哪个物体的质量,当对一个系统(几个物体组成一个系统)做受力分析时,如果F是系统受到的合外力,则m是系统的合质量.(3)F=ma中的F与a有瞬时对应关系,F变a则变,F大小变,a则大小变,F方向变a也方向变. (4)F=ma中的F与a有矢量对应关系,a的方向一定与F的方向相同。 (5)F=ma中,可根据力的独立性原理求某个力产生的加速度,也可以求某一个方向合外力的加速度. 若F为物体受的合外力,那么a表示物体的实际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某一个方向上的所有力的合力,那么a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的分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若干力中的某一个力,那么a仅表示该力产生的加速度,不是物体的实际加速度。 (6)F=ma中,F的单位是牛顿,m的单位是千克,a的单位是米/秒2. (7)F=ma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 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设每个质点的质量为m i,对应的加速度为a i,则有:F合=m1a1+m2a2+m3a3+……+m n a n 对这个结论可以这样理解:先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物体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 ∑F1=m1a1,∑F2=m2a2,……∑F n=m n a n,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其中左边所有力中,凡属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的,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实际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③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④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解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解题,同时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那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3.应用举例 【例1】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受水平恒力F作用,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ts后,撤去水平拉力F,物体又经过ts停下,求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

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和答案

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和 答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运动的速率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C.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静止到运动,二是由运动到静止 D.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不变 2.关于运动和力,正确的说法是 [ ] A.物体速度为零时,合外力一定为零 B.物体作曲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C.物体作直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恒力 D.物体作匀速运动,合外力一定为零 3.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一个方向不变,大小从某一数值逐渐变小的外力作用时,木块将作 [ ] A.匀减速运动B.匀加速运动 C.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D.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加速运动 4.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比例常数k的数值: [ ] 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 5.如图1所示,一小球自空中自由落下,与正下方的直立轻质弹簧接触,直至速度为零的过程中,关于小球运动状态的下列几种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接触后,小球作减速运动,加速度的绝对值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最后等于零 B.接触后,小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其速度先增加后减小直到为零 C.接触后,速度为零的地方就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加速度为零的地方也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 D.接触后,小球速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加速度等于零的地方 6.在水平地面上放有一三角形滑块,滑块斜面上有另一小滑块正沿斜面加 速下滑,若三角形滑块始终保持静止,如图2所示.则地面对三角形滑块 [ ] A.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右B.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左 C.没有摩擦力作用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设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所受空气阻力f和其速度v成正比.则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 ] A.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B.先加速后匀速 C.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匀速D.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 8.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以加速度a运动,现将拉力F 改为2F(仍然水平方向),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变为a′.则 [ ] A.a′=a B.a<a′<2a C.a′=2a D.a′>2a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力与运动 3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 (新版)教科版

3.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量生活实例,理解和掌握惯性 通过实例和实验探究,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提问:什么叫二力平衡?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提问: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引入 1、扔纸飞机时,手停了下来,纸飞机向前飞了出去,这是为什么? 答:手停了,但纸飞机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飞了出去。 2、星际探测仪,一经脱离地球引力范围,为什么不需要发动机就可以保持飞行? 答:由于惯性,它要保持原来的速度飞行,因为阻力几乎为零,所以不需要发动机。 3、汽车突然停止,为什么乘客向前倾? 答:由于惯性,乘客要保持原来的速度,而乘客的脚受到汽车向后的摩擦力停了下来,所以身体要向前倾。 三、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举几组例子,要求学生判断各组运动的特点。 1、熟透的苹果由静止开始下落; 2、静止的小车因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开始运动。答:由静到动。 3、竖直下落的苹果,在重力的作用下,越落越快;

4、水平向右运动的小车,由于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越来越快。答:由慢到快。 5、水平滚动的小球,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越来越慢; 6、关闭发动机的火车,由于受到摩擦力,越来越慢。答:由快到慢。 7、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做曲线运动; 8、运动员用力拉住链球,链球沿圆周运动,运动方向不断变化。答:改变了运动方向。 四、探究实验: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一)问题与探究 利用一个小铁球、一块磁铁,在光滑的桌面上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小铁球的运动发生如下变化? 1、由静到动; 2.由慢到快; 3.由快到慢; 4.改变了运动方向。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二)结论 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和外力的方向相同。 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慢到快。 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 4、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惯性的概念,并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通过一系列运动的事例,和我们的探究实验,得出了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的结论。 六、课后作业根据情况布置作业。 【板书】 第三节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慢到快。 (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 (4)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

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班级姓名 基本概念和规律 运动状态的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发生改变、方向发生改变、或两者都发生改变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地球上真正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物体受平衡力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时的状态是一样的) 物体受非平衡力时的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 一、受平衡力 1、二力平衡(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力) A静止在桌子上的墨水瓶 B悬挂着的电灯 C直升飞机、气球匀速地飞上飞下 D雨点匀速落下 E货物被起重机匀速地吊起或吊下 F人随电梯匀速上升或下降 G水中漂浮、悬浮物体 2、同一直线上的三力平衡 A提物未起 B沉底物体 C吊浮物体 D吊扇转动时 3、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力平衡 A球被挂在墙上 B物体静止在粗糙斜面上 C物体沿粗糙斜面匀速滑下 4、四力平衡(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各一对 力) A推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滑行 B水平面上推物但没动 C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 D物体被压在粗糙的墙面上静止或 匀速滑下 E轮船在水中匀速航行二、受非平衡力 1、仅受一个力(重力) A萍果刚从树上落下 B推出去的铅球 C绕地球运行的月球 2、受两个力不平衡 A雨点、降落伞刚开始下落 B飞行的子弹 C摆动的悬挂着的铁球 D光滑斜面上下滑的物体 3、受三个力不平衡 A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B关闭发动机在公路上滑行的汽车 C为箭加速上升 D光滑桌面上在拉力作用下作匀速 圆周运动的物体 4、受四个力不平衡 A汽车火车加速前进或减速前进

新教科版物理八下同步练习:8.3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八章《力与运动》 第3节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2019 广西桂林)“梅西在发任意球时,能使足球由静止绕过人墙钻入球门。”该现象说明() 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以上说都不对 【答案】C 【解析】梅西在发任意球时,能使足球由静止绕过人墙钻入球门(足球的运动状态不断变化),该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ABD错误。 2.(2019 陕西)足球运动中蕴含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球的直径约为40 cm B.飞行中的足球受到重力和踢力 C.守门员将飞来的足球扑出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草坪上静止的足球受到的支持力与它对草坪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C 【解析】A中足球的直径大约21.5 cm,故A错;B中飞行中的足球已经离开人体,不再受踢力,如果忽略空气阻力,只受重力的作用,故B错;C中守门员将飞来的足球扑出改变了足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也即是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故C对;足球受到的支持力与它对草坪的压力没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 3.(2019 四川眉山)踢足球是初中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足球离开运动员后还能在空中飞行,表明足球受到了惯性 B.运动员踢足球时脚有疼痛的感觉,表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守门员抱住了飞向门框的足球,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只要运动员对足球施加力的方向相同,力的作用效果就相同 【答案】B 【解析】A.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任何物体都有惯性,足球离开运动员后还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故A错误;B.运动员踢足球时脚有疼痛的感觉,

高一物理第二节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物理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二. 知识要点; 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意义。 理解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知道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除了力以外,还有质量。 三. 学习注意点: 1. 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速度描述的。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瞬时速度v就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v描述。 (2)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就是速度v发生改变。速度v是矢量,只有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才叫速度不变。速度变化有三种情形。①是速度方向不变,速率改变如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②是速率不变方向改变,转动的物体在转动快慢一定,但方向时刻改变,③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改变,如飞机上抛出的物体下落时,速率增大,而运动方向时刻改变。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由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知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当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然速度发生变化,而速度变化必有加速度,所以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同一物体,受到的力越大,速度变化越快,产生的加速度越大。不同物体在相同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不同(惯性不同),相同外力作用在质量小的物体上产生的加速度大。 3.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1)惯性大小反映了物体保持状态能力大小,惯性大,保持运动状态的能力大,改变运动状态难。 (2)质量大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3)惯性不是质量。 (4)增大惯性时,增大质量;减小惯性,减小质量。 4. 注意区别几个易混概念: (1)速度改变是状态变化的标志。 (2)速度变化快慢是加速度大小不是速度大小。 (3)状态改变多少由加速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 【典型例题】 [例1] 请判断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则惯性改变,运动状态不变时,惯性不变。

牛顿第二定律测习题和答案

牛顿第二定律测习题和 答案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率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C.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静止到运动,二是由运动到静止 D.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不变 2.关于运动和力,正确的说法是[] A.物体速度为零时,合外力一定为零 B.物体作曲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C.物体作直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恒力 D.物体作匀速运动,合外力一定为零 3.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一个方向不变,大小从某一数值逐渐变小的外力作用时,木块将作[] A.匀减速运动B.匀加速运动 C.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D.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加速运动 4.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比例常数k的数值:[] 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 5.如图1所示,一小球自空中自由落下,与正下方的直立轻质弹簧接触,

直至速度为零的过程中,关于小球运动状态的下列几种描述中,正确的是[] A.接触后,小球作减速运动,加速度的绝对值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最后 等于零 B.接触后,小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其速度先增加后减小直到为零C.接触后,速度为零的地方就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加速度为零的地方也是弹簧被压 缩最大之处 D.接触后,小球速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加速度等于零的地方 6.在水平地面上放有一三角形滑块,滑块斜面上有另一小滑块正沿斜面加 速下滑,若三角形滑块始终保持静止,如图2所示.则地面对三角形滑块[] A.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右B.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左 C.没有摩擦力作用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设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所受空气阻力f和其速度v成正比.则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B.先加速后匀速 C.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匀速D.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 8.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以加速度a运动,现将拉力F改为 2F(仍然水平方向),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变为a′.则[] A.a′=a B.a<a′<2aC.a′=2a D.a′>2a 9.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小 到零,又马上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B.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二、填空题

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第5讲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一. 考试细则条目要求: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说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 (2)能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解释有关常见的现象。 2.二力平衡 (1)说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3.会用力与运动之间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4.知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二.知识整理回顾: 1.主要内容: 惯性:(1)定义:(2)影响因素: 平衡力:(1)定义:(2)条件: ⑴概念: 非平衡力: 合力(了解):(1)同向共线的二力合成: (2)反向共线的二力合成: 物体不受力作用时怎样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规律: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怎样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怎样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⑴由物体受力情况确定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⑵由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三.典型例题: 【例1】 (05镇江市)如图所示,在玻璃杯内装满米,将竹筷竖直插入米中, 然后用竹筷将玻璃杯沿竖直方向慢慢提起,使玻璃杯在空中处于静止状 态.已知玻璃杯与米的总质量是0.8kg,则玻璃杯与米受到的总重力是 N,与总重力相平衡的力是力.(g取10N/kg) 【例2】(05四川成都(非课改))如图所示,细绳上端固定在O点,下端系一个小

球,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假如从某一时刻起,细绳断裂,且小球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小球 将( ) A.做匀速直线运动 B.立即停止运动 C.运动越来越慢 D.仍做圆周运动 【例3】(04山东潍坊)体育课上小伟和小强进行爬绳和爬杆比赛.小伟爬绳小强爬杆,两人同时匀速向上爬,则() A.小强受杆的摩擦力小于他受的重力 B.小伟受绳的摩擦力大于他受的重力 C.小强受的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小伟受的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4】(04青海)一块黑板擦放在水平的讲台面上,以下关于这块黑板擦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对讲台的压力和讲台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B.它所受到的摩擦力为零. C.因为它是静止的,所以它没有惯性 D.因为它受到摩擦力,所以它不能自动地沿桌面滑动 四.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A、B、C、D四图中,F1、F2平衡的是: ( ) 2.如图所示:一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茶杯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和茶杯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某人沿水平方向用20牛的力推着一辆车匀速向西运动,车受到的阻力大小是______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4.起重机吊着重为2×104牛的货物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 钢绳的拉力______2×104牛;当货物在空中静止时钢绳的拉力______2×104牛。当货物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的拉力_______2×104牛;若货物加速上升时钢绳的拉力______2×104牛。(填“>”“<”“=”) 5.重50牛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的牵引力是________。 6.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所受的各力突然消失,则物体: ( ) A.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B.继续向前运动,且速度越来越慢 C.慢慢停下来 D.立即静止 7.一气球下吊着一只吊篮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时,气球突然破裂,则气球破裂时物体将向________运动,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一物体随着传送带匀速前进,试画出其受力的示意图。 9.如图所示:电灯静止在空中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电灯对电线的拉力与电线对电灯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第二课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既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又包括速度方向的改变,同时也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2、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同时也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学难点: 理解惯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后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状态为止。 那么,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导致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共同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①举例说明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a:列车出站时,在机车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并且速度不断增大。 b:列车进站时,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速度不断减小,最后停下来。

c:抛出的手榴弹,射出的炮弹,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发生改变; ②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分析,得到: a: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包括三种情形:即速度的大小改变;速度的方向改变;或速度的大小、方向同时改变。 b:在上述例子中,物体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改变,原因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加速度。 得到: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①实例分析: a:用相同的牵引力分别拉一辆空车和一辆装满货物的车,使它们由静止开始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改变相同吗? b:改变情况不相同。空车的质量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某一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得到相同的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小,运动状态难改变。 ②总结得到: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运动状态难改变,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运动状态易改变) ③引言过渡:惯性的大小在实际中是经常要加以考虑的,下边同志们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解答投影片上的问题。 ④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 a: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该怎么办?举例说明。 b: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时,应该怎么办?举例说明。 ⑤巩固训练 1)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此物体便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2)关于惯性,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惯性除了跟物体质量有关外,还跟物体速度有关。 B: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惯性。 C:乒乓球可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的缘故。 D:战斗机投入战斗时,必须丢掉副油箱,减小惯性以保证其运动的灵活性。 三、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牛顿第二定律总结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典型问题 1. 力和运动的关系 例1. 如图1所示,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把弹簧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停止下落。在小球下落的这一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球刚接触弹簧瞬间速度最大 B. 从小球接触弹簧起加速度变为竖直向上 C.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到达最低点,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到达最低点,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例2. 一航天探测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过程中,由静止开始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斜角的直线飞行,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动力,以下关于喷气方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探测器加速运动时,沿直线向后喷气 B. 探测器加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 C. 探测器匀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 D. 探测器匀速运动时,不需要喷气 故正确答案选C。 2. 力和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 (1)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与其所受的合外力F有瞬时对应关系。每一瞬时的加速度只取决于这一瞬时的合外力,而与这一瞬时之间或瞬时之后的力无关。若合外力变为零,加速度也立即变为零(加速度可以突变)。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2)中学物理中的“绳”和“线”,一般都是理想化模型,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①轻,即绳(或线)的质量和重力均可视为零。由此特点可知,同一根绳(或线)的两端及其中间各点的张力大小相等。 ②软,即绳(或线)只能受拉力,不能承受压力(因绳能弯曲)。由此特点可知,绳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力的方向是沿着绳子且背离受力物体的方向。 ③不可伸长:即无论绳子所受拉力多大,绳子的长度不变。由此特点知,绳子中的张力可以突变。 (3)中学物理中的“弹簧”和“橡皮绳”,也是理想化模型,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①轻:即弹簧(或橡皮绳)的质量和重力均可视为零。由此特点可知,同一弹簧的两端及其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 ②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的轴线);橡皮绳只能受拉力,不能承受压力(因橡皮绳能弯曲)。 ③由于弹簧和橡皮绳受力时,其形变较大,发生形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弹簧和橡皮绳中的弹力不能突变。但是,当弹簧和橡皮绳被剪断时,它们所受的弹力立即消失。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总结 一、 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 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 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 E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三、 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6、力的测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程S 时间t 没关系 v s t = t s v = v t s = v s t =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教学反思

平阴县少岱小学秦笃学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但是,惯性定律和惯性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本课就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静止和运动之后研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探究内容,我感觉本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较难理解,必须借助形象的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坐在车上,车子在刚开始猛地启动和急刹车时人的感受入手。进行导入本课和进行本课的教学。首先提问:当我们在车子猛地启动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感受?学生都有经验。然后问:为什么会向后仰呢?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然后介绍说,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进行自主分小组实验,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自己说出来之后记忆会比较深刻,在实验过程中才能用的上。因为学生在分工合作,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上需要进一步进行加强。这样学生才能够较好地进行实验。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进行实验,如果有学生没有携带相关的材料,指导学生利用手头上的材料进行实验。第一部分实验内容包括:抽纸板上鸡蛋的实验,打棋子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虽然下面的物体运动了,但是该物体上面的物体位置没有改变,这样引导学生了解静止物体的的静止的属性。 在接下来的时候,又引导学生回顾,在急刹车的时候,他们的感受。这样学生再进行猜想。学生已经有了上述探究活动的经验,这部分对于学生就较为简单了一些。然后介绍小车驼橡皮然后让小车进行急停的小实验。现在想来,应该让学生进行说一说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教师指导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就是解释跳远和泼水时的惯性的应用。学生还是较好的进行了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