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生物毒性
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与毒性

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与毒性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及生物制造领域。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可以改善生物材料的性能和功能,包括增强药物输送、改善成像、生物传感和组织工程等。
然而,随着纳米材料应用的增加,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和毒性问题也已引起广泛关注。
因此,了解纳米材料在生物组织中的行为和生物学后果是至关重要的。
1. 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纳米材料与生物物质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引起生物学效应的主要原因。
纳米材料的较小尺寸和高表面积使其比同种化学成分的大颗粒更容易与生物体内分子相互作用。
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吸附、吞噬等方式进入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细胞膜和DNA等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1.1 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传输和转运纳米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口服、吸入、注射等。
在生物体内,纳米材料可以被罗氏细胞摄取,也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其他器官和组织。
在细胞内部,纳米材料可以自由扩散,也可以与其他细胞组分相结合,并在胞内和胞外形成不同的复合物。
1.2 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纳米材料可以与蛋白质、羧酸、核酸等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这些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在血浆蛋白的表面吸附,从而改变它们的构象和功能。
纳米材料也可以与细胞膜的脂质成分相互作用,导致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与细胞内部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例如与DNA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等。
1.3 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涉及多个方面。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影响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改变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增加细胞死亡率;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等。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能影响整个生物体的生物学特征,例如改变血液凝固和血压等生理参数。
2. 纳米材料的毒性如今,纳米材料的毒性已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
纳米材料可以引起人体的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并影响人体的健康。
了解纳米材料的毒性对于其安全使用和应用至关重要。
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及风险评估

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及风险评估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医药、生物学、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等领域。
相比传统材料,纳米材料具有更大的表面积、更高的反应活性和更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造更高性能的电子产品、纳米传感器、生物医学的治疗药物等。
然而,随着纳米材料的涌现,我们也面临着纳米材料的毒性风险问题。
本文将探讨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及风险评估。
1. 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是由其高表面积和反应活性导致的。
相比传统材料,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更大,导致更大的反应表面积,更高的反应率和更强的毒性。
此外,由于其纳米级别的尺寸,纳米材料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导致更严重的生物毒性反应。
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直接毒性和间接毒性。
1.1 直接毒性纳米材料的直接毒性指的是纳米材料本身的毒性。
由于其高表面积和反应性,纳米材料更容易被细胞吸收和累积,并对细胞和组织产生损害。
纳米材料可以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如中毒和细胞凋亡,甚至导致细胞死亡。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基因突变和肿瘤等问题。
1.2 间接毒性纳米材料的间接毒性指的是纳米材料与生物体中其他化学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毒性。
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可以与纳米材料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新的化合物或扰动生态系统中的产物流动。
例如,生物体内的金属离子可以与纳米材料形成类似配合物的结构,进而干扰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
2. 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为了评估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和风险,并确定其促销和使用的限制,已经出现了各种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通常包括检测研究、分类和标识、曝光评估和效应评估。
2.1 检测研究检测研究是针对纳米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实验室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通过该方法,研究人员可以确定纳米材料的形状、结构、化学组成和其它的物理化学性质。
此外,研究人员也可以通过检测研究来了解研究材料的稳定性、聚集性、生物降解性、毒性(细胞毒性、生物毒性)等方面的潜在问题。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毒理性评估方法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毒理性评估方法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纳米材料的应用也面临着生物相容性和毒理性的挑战。
为了评估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用于评估其生物相容性和毒理性的方法。
1.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方法生物相容性是评估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能力,包括其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反应。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估方法:(1)细胞毒性评估:使用不同种类的细胞(如小鼠成纤维细胞、人类肺细胞等)暴露于纳米材料,并通过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增殖能力和细胞膜的损伤程度等指标来评估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
(2)组织相容性评估:将纳米材料植入动物体内,观察其对组织和器官的反应。
常用的方法包括组织学分析、免疫组化和生物化学分析,用于评估纳米材料是否引起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等不良反应。
(3)血液相容性评估:将纳米材料与血液接触,观察其对红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这些评估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纳米材料是否引起血栓形成、血细胞凝集和血液凝集等不良反应。
2. 纳米材料的毒理性评估方法毒理性评估是评估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程度,以确定其安全性和潜在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纳米材料毒理性评估方法:(1)吸入毒性评估:将纳米材料以粉尘或气溶胶的形式暴露于动物体内,观察其对呼吸系统的损伤和肺部病变。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肺功能检测、组织学分析和炎症标志物的测量等。
(2)消化毒性评估:将纳米材料通过口服暴露于动物体内,观察其对消化系统的损伤和肝脏功能的影响。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动物行为观察、肝脏组织学分析和生化指标的测定等。
(3)皮肤毒性评估:将纳米材料暴露于动物的皮肤表面,观察其对皮肤的损伤和刺激作用。
评估方法包括皮肤红肿、水肿、坏死和炎症的观察和测量。
3.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估体系为了有效评估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毒理性,科学家们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安全性评估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和化学性质:纳米材料的粒径、形状、表面电荷、晶体结构等物理和化学性质是评估其生物相容性和毒理性的重要指标。
纳米材料的危害

纳米材料的危害
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之而来的危害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纳米材料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生物毒性和人体健康等方面。
首先,纳米材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微小的体积和高比表面积,一旦进入环境中,很容易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特别是一些金属纳米材料,如纳米银、纳米氧化铁等,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其次,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一些纳米材料对生物体具有一定的毒性,可能导致细胞损伤、基因突变甚至癌症等严重后果。
特别是一些纳米颗粒,由于其微小的尺寸和特殊的表面性质,可能更容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对细胞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引发生物毒性反应。
此外,纳米材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随着纳米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接触到纳米材料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接触纳米材料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如呼吸道疾病、免疫系统紊乱、神经系统损伤等。
尤其是一些工作在纳米材料生产和加工领域的人员,由于长期接触纳米材料,可能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
因此,对纳米材料的危害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
在推动纳米材料应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纳米材料的环境影响和生物毒性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安全规范和管理措施,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只有在科学合理地利用纳米材料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纳米材料的稳定性与生物毒性评估

纳米材料的稳定性与生物毒性评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有越来越多的新材料被研发出来。
其中,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性质和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纳米材料指的是在纳米尺度下制备的材料,其具有高比表面积、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等特点。
在生物医学、能源、材料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纳米材料的稳定性与生物毒性评估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首先,纳米材料的稳定性可以影响其应用效果。
在纳米尺度下,纳米材料表面积的增加使得表面能变强,从而导致了粒子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强表面能会使得纳米颗粒发生自聚合或聚集,从而影响其分散性和生物活性。
因此,稳定的纳米材料是实现纳米技术应用的基础。
其次,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评估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
纳米材料进入生物体后,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不良作用。
纳米颗粒小巧玲珑,可以穿透生物体的组织,进入组织和细胞内部,从而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因此,评估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毒性是非常必要的。
毒性包括生物体内的代谢和生化过程这一方面,以及毒性对生物行为和表现的影响这一方面。
确定毒性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毒性剂的本身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也需要考虑其与生物体作用的方式,例如磁吸作用,理化作用等。
实际上,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评估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为仿生体系和生物体系中表现的形式是更人为和理论性的。
这也意味着要突破一系列的技术难关和运用更为精准的科技手段,以便更好地评估纳米材料的毒性和隐患。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的方式对纳米材料的毒性进行评估。
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人员可以模拟生物体内的环境条件,评估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外部的毒性和稳定性。
例如,可以通过测量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内酶活性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来评估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影响。
此外,体外试验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体外环境来评估纳米材料在不同环境中的稳定性和毒性。
通过体内试验,研究人员可以评估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系统学效应。
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防范

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防范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电子、能源、材料等。
而在生物领域中,纳米生物技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降低其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纳米材料的毒性纳米材料之所以会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主要原因是其表面积-体积比高,容易与生物体内的蛋白等分子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理功能。
纳米材料的毒性主要表现为:1. 细胞毒性:纳米材料可以穿透细胞膜并进入细胞内,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引发细胞损伤及死亡。
2. 器官毒性: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吸入、口服等方式进入人体体内,进而影响器官的生理功能。
3. 免疫毒性:纳米材料可以引发免疫反应,从而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毒性。
4. 遗传毒性:纳米材料可以影响DNA合成及修复,对遗传物质产生一定的毒性。
二、纳米材料的防范措施为了降低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毒性,需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
1. 合理使用:在使用纳米材料时,需要考虑其用途、用量以及使用的环境等因素,从而尽量减少其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
2. 加强监管:在纳米材料的研发、生产、应用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管,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 做好个人防护:在接触纳米材料时,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戴口罩等,从而减少其对人体的影响。
4. 加强纳米材料的生态安全性研究:在纳米材料应用过程中,需要加强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识别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风险。
三、结语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应用中的毒性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需要加强其生态安全性研究,从而为其安全可靠的应用提供保障。
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生态风险评价

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生态风险评价纳米科技是当今科技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其应用领域广泛,如电子、制药、食品、化妆品等。
然而,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生态风险始终是科学家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生态风险评价。
一、纳米材料的毒性纳米材料相比传统材料有着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其表面积大、活性高、穿透性强、易促成有毒物质的吸附等特点引起了人们对其毒性的重视。
纳米颗粒对人体、动物和环境的毒性主要和粒径、形状、表面活性、化学成分、溶解度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目前已知的纳米材料毒性方面的研究:1、硅纳米管的毒性硅纳米管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热导性能,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
但是,在体内和体外的实验中发现,硅纳米管会引起免疫细胞和红细胞的损伤,同时也会对人体器官造成一定的毒性。
2、金纳米粒子的毒性金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光学、电学和催化性能,在应用中具有广泛用途。
研究发现,金纳米粒子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会对肝细胞、肺细胞和肾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同时还会导致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失调等。
3、氧化铁纳米粒子的毒性氧化铁纳米粒子是一种常用的纳米材料,广泛用于磁性材料、药物输送等方面。
但是,研究发现氧化铁纳米粒子对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并能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二、纳米材料的生态风险评价纳米技术的发展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影响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纳米材料可能对陆地、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生态风险评价将是纳米材料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
以下是一些目前已知的纳米材料生态风险的研究:1、纳米银的生态风险纳米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消毒、制备抗菌材料等领域。
但是,纳米银对水生生物和植物造成的毒性和生态风险较大。
研究发现,纳米银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会削弱植物的生长能力。
2、氧化石墨烯的生态风险氧化石墨烯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其应用涵盖从材料领域到医学领域。
纳米材料的毒理作用及其机理

纳米材料的毒理作用及其机理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纳米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纳米材料的毒性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可能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
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膜损伤纳米材料的小尺寸和高比表面积使其与细胞膜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导致细胞膜的物理或化学损伤。
此外,纳米材料的表面电荷、疏水性和亲水性等特性也会影响其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2. 细胞内氧化损伤纳米材料可以被细胞摄入,进入细胞内部。
纳米材料的大量存在会增加细胞内的有毒氧自由基及其他反应性氧物质的生成,从而对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膜脂等,造成氧化损伤。
3. 基因突变和DNA损伤纳米材料与DNA分子的相互作用也是产生毒性作用的原因之一。
当纳米材料与DNA结合后,会形成 DNA-纳米材料复合体,引发DNA 修改和基因突变等现象,从而影响甚至破坏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二、纳米材料的毒性机理1. 氧化损伤纳米材料的氧化作用是纳米材料导致毒性机理中最常见和重要的一种,其主要原理是由于其小尺寸和巨大的表面积,纳米材料在空气和水中易吸附和氧化,从而释放出反应性物质,如活性氧自由基等,导致生物体细胞膜和其他生物大分子损伤。
2. 积累和输送纳米材料的毒性机理还包括其积累与输送。
一些纳米材料显然不能被生物体有效清除,会在体内积累,导致组织或器官结构紊乱。
此外,纳米材料的具有特殊的输送功能,可以作为潜在的药物载体,但也可能通过输送途径进入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3. 炎症反应另外,纳米材料的毒性机制还包括诱导体内炎症反应。
许多纳米材料可以激活免疫细胞产生炎症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等,从而诱导炎症反应,破坏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三、防范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的策略为有效预防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应开展详细的评估,并针对其特性和用途制定个性化的防范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陈春英研究组与 纳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组合作,在以秀丽线虫为模型研究纳米材料生物效应方面取得 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的Nano Letters 杂志上(2011, 11: 3174-3183)。 纳米材料与生命体系相互作用及其健康效应问题,是纳米科技领域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
目录
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对环境有什么危害? 纳米材料生物毒性实验研究新进展
纳米材料毒性如何解?
Page 1
纳米材料的定义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广义上是指三维空间 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超精细颗粒材料的总称。根 据2011年10月18日欧盟委员会通过的定义,纳米材料是一 种由基本颗粒组成的粉状或团块状天然或人工材料,这一本 颗粒的一个或多个三维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并且 这一基本颗粒的总数量在整个材料的所有颗粒总数中占50 %以上。
图片说明:量子点从消化系统向生殖系统迁移积累并导致生殖障碍和子代毒性。短期暴露 量子点从消化道向生殖系统迁移但不进入卵内;长期暴露后量子点大量积累于生殖系统并 产生坏卵、死卵。模式图显示了量子点材料从消化系统向生殖系统迁移的过程。Page 12
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
2012年4月13-16日在四川大学举办的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八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范文宏,江苏大学杜道林、薛永来,以及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 心的专家,都报告了有关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成果。
Page 7
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
图中黑圆点代表纳米材料, 数字代表其各种环境过程. 1, 大气与 地表间的交换; 2, 大气输送; 3, 土壤中迁移扩散/渗透; 4, 土壤中 转化; 5, 陆生生物吸收富集; 6, 地下水中迁移/转化; 7, 地表径流; 8, 水体与土壤间交换; 9, 水中分散与悬浮; 10, 水中团聚与沉淀; 11, 水体中转化; 12, 水生生物吸收富集; 13, 人体暴露
的厚度就能完全消光。红外敏感元 件、红外隐身技术
特殊的磁学性质
磁性超微颗粒具有高矫顽力 高储存密度的磁记录磁粉
超顺磁性磁性液体
特殊的热学性质
超细微化后却发现其熔点将显著降低 粉末冶金工业
特殊的力学性质
呈纳米晶粒的金属要比传 统的粗晶粒金属硬3~5倍
Page 5
纳米材料的应用
纳米科技是21世纪的主流技术之一,目前人造纳米材料已经 广泛应用到医药工业、染料、涂料、食品、化妆品、环境污染治 理等传统或新兴产业中,人们在研究、生产、生活中接触到纳米 材料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环境中也存在大量天然的和工业生 产所带来的纳米尺度物质,如柴油车尾气、工厂烟囱排出的废气, 垃圾焚烧、沙尘暴等也含有大量的纳米颗粒。
Page 3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合成
制备纳米颗粒的方法包括物理气相沉积(PVD)、 化学气相沉积(CVD)、微波等离子体、低压火焰燃 烧、电化学沉积、溶胶一凝胶过程、溶液的热分解和 沉淀等,其中,PVD法以“惰性气体冷凝法”最具代 表性。
Page 4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纳米材料特性
特殊的光学性质
金属超微颗粒对光的反射率很低, 通常可低于l%,大约几微米
Pa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
纳米材料进入环境的途径
人 工合 成 的纳 米 材料 进 入环 境 主要 有 以下 几种情 况 : 1 ) 纳 米材 料 的大 规 模 工 业 生产 、 运 输 和 处理过 程 中产 生 纳 米 颗 粒 物进 入 环 境 ; 2 ) 个 人 用 品 ,如 化 妆 品 、 防 晒 品 、 纺 织 品等 掺 杂纳 米 尺 度 物 质 ,在洗 脱 过 程 中进 入 环 境 ; 3 )广 泛 应 用 于 微 电子 机械 、 轮胎 、 燃 料 、 纤 维 、 化 工 染 料 和 涂料 等 许 多 产 品中 的纳 米 尺度 物 质 , 可 能 随产 品 的使 用 、 分 解 而 释放 或 流 入 、渗 入 到 大 气 、水 体 和 土 壤 中. 研 究 表 明 ,纳 米 材料 可 以 通过 土壤 以极 快 的速 度 转 移 至水 相 中 ( L e c o a n e t e t a 1 . , 2 0 0 4 ) , 一 旦 进 入 水 体 , 由于食 物 链 的 原 因 , 纳 米 颗 粒 物会 对水 体 生 态 环 境 、动 植 物 造 成 很大的影响.
Page 9
纳米材料对人体的危害
纳米材料为何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呢?当一种物质缩小到纳米尺度后,它 的性质就会发生显著变化。实验表明,2毫克二氧化硅溶液注入小白鼠后不 会致其死亡,但若换成0.5毫克纳米二氧化硅,小白鼠就会立即毙命。而且, 纳米材料不易降解,穿透性强,人一旦吸入纳米颗粒,其健康就会受到潜在 的威胁。
Page 2
纳米材料分类
纳米膜材料:颗粒膜材 料是指将颗粒嵌于薄 膜中所生成的复合薄
膜
纳米磁性液体材料磁 性液体是由超细微粒 包覆一层长键的有机 表面活性剂,高度弥 散于一定基液中,而 构成稳定的具有磁性
的液体。
纳米颗粒型材料:应用 时直接使用纳米颗粒的 形态称为纳米颗粒型材
料。
纳米固体材料纳米固体 材料通常指由尺寸小于 15纳米的超微颗粒在高 压力下压制成型,或再 经一定热处理工序后所 生成的致密型固体材料。
图片说明:量子点在秀丽线虫消化道内的降解过程。通过比较量子点荧光的光学图像 (optical Fluorescence)和量子点组成元素的X射线荧光图像(μ-XRF)发现,位于 消化道末端的量子点组成元素Se大量积累,而光学荧光淬灭,通过对不同部位的化学 价态进行分析(X射线吸收谱,μ-XANES),发现量子点伴随消化过程,结构不断破 坏,内核元素发生氧化,导致荧光淬灭,同时释放有毒离子,导致毒性。 Page 11
Page 8
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研究
纳米材料可通过三种途径进入人体 人们接触纳米材料污染一般通过下面途径:一、通过呼吸
系统;二、通过皮肤接触;三、其他方式,如食用、注射之 类。纳米材料污染物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人体,与体内细胞起 反应,会引起发炎、病变等;污染物在人体组织内停留也可 能引起病变,如停留在肺部的石棉纤维会导致肺部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