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三历史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上土地制度演变专题辅导.docx

合集下载

必修二1单元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高三一轮复习)

必修二1单元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高三一轮复习)

三、海禁、闭关锁国 1、含义: 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严 格限制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 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2、产生发展: 3、原因:
4、“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利弊:
三、海禁、闭关锁国 1、含义: 2、产生发展: (1)明代开始“海禁”: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外 贸只能官方主持。 (2)清代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 迁数十里,不许片板下海。 3、原因:
必修②第一单元
第 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2、全面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发展的 影响。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4、土地兼并问题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 (1)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 制度,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形式。 (2)井田制,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 春秋。
1. 下图是乾隆十五年清政府发给中国商 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请判断它的主要目 的是( ) A.保护国人的海外活动 B.鼓励国人出海贸易 C.限制国人的海外活动 D.打击倭寇,保护海疆
2.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 此事实人错。” 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 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 的体现
(3)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 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奴隶主驱 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井田制适应奴隶社会时期低下的生产力发 展水平,成为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4)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课标解读应掌握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兼并、租佃经营和租佃关系的变化。

考试大纲土地制度。

知识梳理一、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1)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2)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

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给贵族。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有。

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原因:a.生产力的提高b.各国税制改革表现:a.大量公田抛荒b.部分私田逐渐成为私有土地c.贵族间争夺田地(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①一是从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所有者。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

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统治的稳定。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式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关系。

2.发展①战国:产生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②汉代:比较普遍:“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知识拓展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一)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的变革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每户留足余粮,其余归圣库。

(2)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社会革命)(1)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2)评价: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3.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2)办法: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影响: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

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双减双交政策:①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②影响: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限制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5.解放战争时期(1)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高考历史有关土地知识点

高考历史有关土地知识点

高考历史有关土地知识点一、历史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改革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土地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社会中,土地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权力的象征。

在这方面,高考历史考试中的土地知识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土地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深入思考土地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影响。

二、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土地被视为封建主权的代表,并且归封建主所有。

封建土地主要分为皇家土地和诸侯土地,以及农民所拥有的自耕土地。

等级制度在土地分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皇室和贵族获得了大片土地的霸权,而农民成为了土地的无产者。

三、土地改革与农民起义清朝末年,中国农民遭受了数百年的苦难和压迫,土地问题成为了他们的痛点。

这导致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这些起义旨在通过反抗和改革的手段解决土地问题。

然而,这些起义只是暂时平息了农民们的愤怒,土地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四、土地革命与新中国成立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土地改革运动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群众支持的关键议题之一。

毛泽东提出了“土地革命”的理念,广大农民被呼唤起来为革命事业奋斗。

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问题,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根据社会主义的理念,土地由国家所有,并以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分配给农民。

这一制度在中国农村持续存在了几十年,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土地利用和分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六、市场化改革与土地流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土地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土地流转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的使用权在农户之间进行有偿转让的行为。

这一变革使得农民可以通过将土地流转出去获取更多收入,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七、土地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对于土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识到。

+中国土地政策梳理+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土地政策梳理+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 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1950年初-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
◆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要求土地的愿望强烈; 政策内容: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属民主革命范畴,消灭封建剥削,土地所有权 属农民个体,仍然是私有制) 特点: 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减少土改的阻力,从而有 利于发展生产) 影响: ①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成为土 地的主人;②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 了道路;③同时也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 的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有衣同 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实质:绝对平均主义,小农土地私有制 ◆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 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天朝田 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 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也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 证分田方案实施
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影响:①广大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②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 了基础。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8年实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 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 程度高) ◆影响: ①大跃进片面强调生产发展高速度(属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调整超越生产力 实际),农村经济走向高度集中。 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演变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和赋税制度
一、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生产力发展——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1、原始社会:原始的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 农民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济) 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二)、关于“土地兼并”问题需理解掌握: )、关于“土地兼并”问题需理解掌握: 关于 1、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主要表现 、 2、土地兼并的根源: 、土地兼并的根源:
请思考: 请思考: 简述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及归纳 其特点?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其特点?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1) 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编户制、租调制、租 初税亩、编户制、租调制、 庸调制、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 庸调制、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 (2)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 )特点: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 过渡, 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3 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一元化发展) 5税种逐渐减少(一元化发展 税种逐渐减少 一元化发展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征税内容 (3)说明 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 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 说明 随着历史的进步, 制松弛; 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的 反映。 反映 征税形式
(二)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1、标准: 人丁为主 、标准: 土地为主 2、地租式: 实物为主 、地租式: 货币为主 3、征收类: 3、征收类: 繁杂 简单 4、征税间: 不定时 、征税间: 定时 5、必须服徭役、兵役 、必须服徭役、 可以代役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上土地制度演变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上土地制度演变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上土地制度演变专题辅导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时间里,由于受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土地制度的演变一波三折。

一、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土地由地主所有转为农民所有全国范围的土改运动是以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作为标志的。

《土地改革法》第一条“总则”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由此可见,土改运动的实质是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实现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地主所有向农民所有的转变。

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由农民个体所有转为集体所有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共中央决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对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作了明确规定,即通过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助原则,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实现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完成,五亿多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土地的个体私有制被改造成集体所有制,土地所有制从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土地全民所有的尝试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由于受当时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想的影响,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存在缺陷,并且尚未克服。

1958年又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采取多种极端方式,追求生产资料的高度公有,出现了土地由集体所有向全民所有转变的趋势,土地公有化程度达到顶点。

这种趋势严重背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中央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扭转,后来实行的基本上是土地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

四、改革开放后:保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均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改变过去“集体劳动,集体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1知识拓展: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1知识拓展: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知识拓展: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1、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以族为单土公有制,农业生产往采、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以族为单土公有制,农业生产往采、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以族为单土公有制,农业生产往采、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以族为单土公有制,农业生产往采、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以族为单土公有制,农业生产往采、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以族为单土公有制,农业生产往采、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以族为单土公有制,农业生产往采、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以族为单土公有制,农业生产往采、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以族为单土公有制,农业生产往采、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以族为单土公有制,农业生产往采、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以族为单土公有制,农业生产往采取集体劳作的方式进行。

2、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薄天之下,莫非王率滨、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薄天之下,莫非王率滨、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薄天之下,莫非王率滨、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薄天之下,莫非王率滨、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薄天之下,莫非王率滨、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薄天之下,莫非王率滨、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薄天之下,莫非王率滨、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薄天之下,莫非王率滨、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薄天之下,莫非王率滨、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薄天之下,莫非王率滨、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薄天之下,莫非王率滨王臣”之说,但是实际上却和分封制度相适应的多层次贵族土地所有。

当时的土地制度划分为井田,以公和私主要特征。

当时的土地制度划分为井田,以公和私主要特征。

井田制:是井田制:是和分封制度相适应的多层次贵族土地所有当时划为井田,和分封制度相适应的多层次贵族土地所有当时划为井田,以公田和私的划分为主要特征。

各级贵族剥削民众劳役地租由村以公田和私的划分为主要特征。

各级贵族剥削民众劳役地租由村以公田和私的划分为主要特征。

各级贵族剥削民众劳役地租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收获全部上交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共同耕种,收获全部上交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共同耕种,收获全部上交国家私田是村员的份地,公社成必须按员的份地,公社成必须按照制度定期交换份地,随着的变动迁居村社劳者对私田占有权和使用照制度定期交换份地,随着的变动迁居村社劳者对私田占有权和使用照制度定期交换份地,随着的变动迁居村社劳者对私田占有权和使用权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上土地
制度演变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上土地制度演变专题辅导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时间里,由于受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土地制度的演变一波三折。

一、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土地由地主所有转为农民所有
全国范围的土改运动是以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作为标志的。

《土地改革法》第一条“总则”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由此可见,土改运动的实质是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实现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地主所有向农民所有的转变。

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由农民个体所有转为集体所有
为了实现新minzhu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xxx决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xxx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对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作了明确规定,即通过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助原则,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实现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完成,五亿多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土地的个体私有制被改造成集体所有制,土地所有制从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土地全民所有的尝试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由于受当时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想的影响,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存在缺陷,并且尚未克服。

1958年又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采取多种极端方式,追求生产资料的高度公有,出现了土地由集体所有向全民所有转变的趋势,土地公有化程度达到顶点。

这种趋势严重背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中央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扭转,后来实行的基本上是土地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

四、改革开放后:保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均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改变过去“集体劳动,集体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力。

这些方式都没有触及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并未改变。

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土地都属于公有,所有制形式只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方式,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虽然在改革过程中有失误,但都能得到及时改正,所以在总的趋势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