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自考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2.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党家、法家等。
其中,儒家文论主张以文章为德,关注文学的道德价值,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家文论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文学作品的自然性和灵性,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名家文论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如唐代名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哪些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孟子》、《史记》、《汉书》、《隋书》、《唐才子传》、《唐文粹》、《宋学士集》等。
其中,《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4.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标准,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富的话语资源,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学派,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1.《文心雕龙》:由刘勰创作,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和艺术风格,对后来文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六朝文学批评:六朝时期(220年-589年)的文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音律、意境、辞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骈文、豪放、婉约等文风在批评中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3.唐代文学批评:唐代文学批评着重关注作者个性和创作功力。
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提倡志怪小说,同时强调诗歌应有崇高的品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4.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注重文学的实用性,提倡“经世致用”、“志怪”等文学风格。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更为务实的要求。
5.明清小说批评:明清时期的小说批评更加注重情节的张扬、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抒发。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巅峰之作,对小说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了深刻见解。
6.经学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中不乏经学家的论著,强调文学应该符合儒家经典的教化功能,注重文章的经学内涵和儒家伦理观念。
这些话语资源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人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
它们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心学:又称为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学创作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学说。
代表人物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2. 古文辞章:研究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文笔的优美程度。
代表作品有韩愈的《韩文公集》。
3.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点。
代表人物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4. 音韵学:研究古代音韵体系和音节的发音规律。
代表人物有杜佑的《韵略》。
5. 诗学:研究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鉴赏方法,以及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苏颂的《杂说》。
6. 赋论:研究古代赋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以及赋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代表作品有杨雄的《赋易》。
7. 词学:研究古代词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词的音韵和格律。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戏曲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的创作规律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代表作品有李时中的《南戏正宗》。
这些古代文论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孔子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孟子1、“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历代文论

(五)中国古代以抒情文学为正宗,所以诗论发 达,而小说戏曲理论发展较迟。 (六)汉语修辞诗学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文论讲究炼字,炼句,声律说占有重要地位。 (七)由于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文论重 教化,具体表现为创作上提倡诗言志,文学内容 政治化,伦理化,文学批评中形式主义没有形成 思潮。
《诗经》表明中国古人已经意识到用诗歌来抒发自 己的思想感情,使诗歌成为表达美和刺两种不同愿 望的方式。《诗经》已经开启了“言志”和“美刺” 两种文艺思想的先河。
稍晚于《诗经》的《国语》、《左传》中,记载了 周代统治者对诗歌讽谏作用的重视。 《国语· 周语上》记载了一件事,周厉王暴虐,国人 敢怒而不敢言,邵穆公规劝他说:“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 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关于诗言志的“志”的理解
1、指向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朱自清认为是作家 有关政教、人伦的志趣。(《诗言志辨》) 汉代赵岐解释为“心所念虑”(《孟子· 公孙丑》 注),郑玄“心意所趣向”(《礼记· 学记》注), 都认为“志”是指向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 2、也指作者的感情。 《毛诗序》较早地把“情”引进“诗言志”的理 论之中,认为《诗经》是“吟咏情性”,“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班固:“书曰:‘诗言志,歌 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论衡· 自纪篇》)后来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 靡”,刘勰、钟嵘强调“感物言志”,显现出了 诗歌的抒情性特征。
晏婴在史伯后进一步阐述了和与同的关系。《左 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问晏婴和与同的关系, 晏婴对和与同作了详细阐述:
“和”包含三重意思: 一讲宇宙的普遍规律,万物都要呈相齐相 济的和谐状态。 二是讲君臣之间“可”、“否”的对立统 一,相反相成,才有和蔼政治。 三是讲艺术形式间的多代文论发展的源头,它不 仅具有初创期文论的固有特点,而且有初步确立 了我国文论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其理论内容已涉 及多方面方面的重要命题。 “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 为孔门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先秦诸子提到文学,也是泛指学术学问。 随着文学与学术的发展,特别是辞赋的兴盛,汉 儒已开始逐步将学术称为学,将文学称为文,或 仍以文学指称学术,而另以文章指称辞赋等文学 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一一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一一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一一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岀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岀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2.《易经》:最早较明确表现文论见解,如《易经》:“君子以言有物,……言有序。
”这是后世文论中有关内容和形式基本要求的滥觞。
“言有物”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必须有充实的内容;“言有序”即是要求文学创作要具备能正确表达内容的语言形式。
3.《诗经》:有些诗人在表达作诗意图时,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认为文学作品应表现对现实生活的褒贬态度,对社会政治起积极干预作用。
如《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4.《国语》、《左传》:春秋时期岀现的较正式的文论观点,主要保留在《国语》、《左传》等书中。
如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
(二)“诗言志”的提出“诗言志”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提岀来,最早大约是《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其后,《庄子?天下》:“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需要指岀:《尚书?尧典》中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当为晚岀,大约战国时写成,所记舜的话不可靠。
所谓“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但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较狭隘,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则是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
到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其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朱自清《诗言志辨序》称之为“开山的纲领”。
二、儒家的文学观孔子孟子荀子(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二)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在“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前提下,提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他对儒家文学思想的另一重大发展,是提岀着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P19、20)的文学批评方法。
所谓“以意逆志”,按赵岐注,意谓读者读诗,要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度诗人之心,方能得到诗的本旨,强调赏诗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
所谓“知人论世”,强调了解诗人的为人和所处的客观环境。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荀子非常强调文学和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是明道的,其所谓“道”的内涵也较之于孔子之道更丰富。
他还充分重视“言志"中的抒情因素,其《乐论》中一方面指岀音乐也是“言志”的,另方面又强调音乐乃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说“志”既有思想因素,亦有感情因素。
2.强调文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乐论》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岀了“音乐T人心T治道”的模式,即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治乱。
三、道家的文学观道家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性以及文艺的创作过程,特别是对文艺创造的主体修养问题,从心理、生理等方面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道的境界统一起来,所以和儒家之注重文艺的外部规律不同,道家更多的是研究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老子的文艺思想建立在以“自然之道”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
他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知”,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但实际上,老子并非不要文艺,而是要求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一种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1 .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客体提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标准。
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这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与作用,完全符合于自然。
2.从心理角度对审美主体提岀“虚静”的要求。
认为作为审美主体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以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
为此他还提岀“涤除玄览”的思想,即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二)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和“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第二章孔子一、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二、孔子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而以“诗教”为核心,即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联系:(一)重视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P9)的基本原则。
认为修身必先学诗,使自己的立身行事严格遵循礼的规范,还要通过音乐的熏陶来改造自己的情性,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P10)(二)提出“思无邪”的文学批评标准《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P7)所谓“无邪”即是“归于正”,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必须指岀,“思无邪”说和《诗经》的实际内容存在矛盾,这是孔子思想矛盾的反映。
他既有保守落后一面又有积极进步一面,所以可以把《诗经》中不同思想内容的作品,都包容在他的“思无邪”之内。
从审美方面看,“思无邪”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无邪”即是不过“正”,符合“中正”,也就是“中和”。
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P8),即一种“中和”之美。
对文学作品来说,就是要求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岀着名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P11 )孔子对诗歌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团结作用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等方面,都给予充分肯定。
“可以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和情感波动,从吟诵与鉴赏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可以观”不仅指观诗的客观内容,也指观诗人的主观意图,即针对当时盛行的“赋诗言志”,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
他要求文艺能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岀现实主义的特征。
“可以群”指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可以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这是孔子思想中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也是他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四)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主张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P8)认为歌颂舜的《韶》乐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而歌颂周武王的《武》乐则是“尽美”而“未尽善”。
可见他对于文艺作品的评判采取了审美评判和道德评判相统一的观点。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P9)这里“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这种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庄子一、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人。
曾为漆园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楚威王“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被庄周拒绝。
后招收门徒,着书立说,继承发展老子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学最富有艺术精神和艺术创造性,也最富有艺术生命力。
二、庄子的文艺思想和创作理论(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形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1.提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外篇?知北游》,P30),认为大自然存在着最高、最大之美,任何人工之美都无法与之相比。
这种自然之美又体现为朴素之美,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外篇?天道》,P27)。
2.崇尚自然朴素之美而否定人工雕琢或矫揉造作,并非简单地否定人为的艺术,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达到在精神上与“道”合一的问题。
《庄子》中所讲的一系列技艺创造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凿轮、梓庆削木为鐻、津人操舟、吕梁丈夫蹈水、痀偻者承蜩等,无不贯穿着这样一种精神,即人的主观精神完全与自然同趣,那么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就是天然的艺术,与天工毫无二致。
3.庄子所理想的天然艺术境界,就是音乐上的“天籁”、“天乐”,绘画上的“解衣般礴”,文学上的岀乎“言意之表”。
(1)在《齐物论》中他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和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