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配方详解:补中益气合剂
(新)补中益气合剂产品知识培训

药学知识课汇报人:X X 时间:20X X 年X 月X 日件补中益气合剂【成份】黄芪(蜜炙)、党参、甘草(蜜炙)、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辅料为:苯甲酸钠。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
用于体倦乏力,内脏下垂。
【规格】10ml*48支【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10-15毫升,一日3次。
【生产企业】江西省芙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补中益气合剂来源【来源】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的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撰于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东垣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
卷上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
卷下详述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多种治疗方法,列方60余首,并附方义及服用法。
所创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产品方义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
配伍党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
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产品服用方法1、一般30天为一疗程,48支的2盒为疗程。
连服1--3个疗程。
2、脾虚患者:症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的慢性肠胃炎、结肠炎的治疗和辅助治疗。
一个月为一疗程。
一般3个疗程;3、术后、病后、化疗后可服用半年以上。
4、内脏下陷、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患者,以及贫血及体质虚弱者可长期服用。
实验研究(1)对子宫、心肌、小肠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
(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3)大大提高机体免疫力。
作用功效:补中益气合剂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传统中成药,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
补中益气丸的标准配方组成

补中益气丸的标准配方组成
中益气丸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由多种中药组成。
其标准配方组成可能因不同厂家或药房而略有差异,但一般包括以下主要成分:
1. 黄芪:具有益气补虚、提升免疫力的功效。
2. 人参:具有补气益阳、健脾开胃、提升精神状态的作用。
3.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止泻止痢的功效。
4. 党参:具有益气补虚、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5. 甘草:具有益气养阴、调节肠胃功能的功效。
6. 枸杞子:具有滋阴补肾、明目养心的作用。
7. 白芍:具有养血安神、调经止痛的作用。
8. 当归:具有活血调经、养血滋阴的功效。
此外,还可能添加其他一些辅助药物,如五味子、陈皮、茯苓等,以达到综合调理气血、调节脾胃、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配方组成可能因不同的药方而有所不同,建议在使用前咨询医生或在正规药房购买正品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功效。
它主
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体弱、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首先,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材。
其中,黄
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作用,白术能健脾胃、益气健脾,茯苓则有利尿、健脾祛湿的功效,甘草具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组合能够共同发挥补中益气的效果。
其次,补中益气汤的配方比例为,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将这些药材按照比例配制好,就可以用于煎煮服用了。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补中益气汤的煎煮方法。
首先,将配好的药材放入煎
药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然后用文火煎煮约30分钟,待药液煎煮成约200毫升左右,即可关火。
最后,将药液倒入杯中,待稍凉后服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补中益气汤时,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剂量和服用方法,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另外,服用期间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总之,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明显的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
功效。
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配方和煎煮方法进行,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当的饮食,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补中益气丸的成分和功效

补中益气丸的成分和功效
补中益气丸是一种中药配方,主要以中草药为原料。
其成分和功效如下:
成分:
1. 黄芪:具有补气、益阳、固表的功效,可用于调理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等症状。
2. 白术:具有健脾胃、益气、健脾的功效,可缓解胃肠不适、脾虚等症状。
3. 陈皮:具有理气、燥湿、解表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胸膈胀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4.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活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胃肠寒痛、水肿等症状。
5. 炙甘草:具有补中益气、缓解痉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不和、肺气虚等症状。
功效:
1. 补气:补中益气丸的主要功效是补气,能够调理气血不足、气虚乏力等症状。
2. 调和脾胃:由于中药配方中有多种草药,因此补中益气丸还具有调和脾胃的功效,能够缓解胃肠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
3. 促进消化:补中益气丸能够促进消化,缓解胃肠胀气、消化不良等症状。
4. 缓解疲劳:由于补中益气丸能够补气,因此也可以缓解疲劳、乏力等症状。
5. 增强免疫力:补中益气丸也具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总之,补中益气丸是一种多种草药配方的中药制剂,具有补气、调和脾胃、促进消化、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适用于气虚乏力、胃肠不适、疲劳等症状。
但需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使用时应按照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使用。
中成药配方详解:补中益气合剂

药典中药材:当归
炮制: 切面深黄色或浅棕黄色,略有焦斑。香气 浓郁,并略有酒香气。
药典中药材:当归
性味: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药典中药材:当归
功效: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 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 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 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饬。
药典中药材:党参
性状:
淡棕色。川党参:长10~45cm,直径 0.5~2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明显 不规则的纵沟。质较软而结实,断面裂隙 较少,皮部黄白色。_。
药典中药材:党参
炮制:
党参片: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 干燥。本品呈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黄 色、黄棕色至灰棕色,有时可见根头部有 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和芽。切面皮部淡棕 黄色至黄棕色,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裂 隙或放射状纹理。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米炒党参:取党参片,照炒法(通则0213) 用米拌炒至表面深黄色
药典中药材:柴胡
炮制:
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 则片。外表皮红棕色或黑褐色。有时可见 根头处具细密环纹或有细毛状枯叶纤维。 切面黄白色,平坦。具败油气。醋南柴胡: 取南柴胡片,照醋炙法(通则0213)炒干。 本品形如南柴胡片,微有醋香气。
药典中药材:柴胡
性味: 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药典中药材:白术
性味: 苦、甘,温。归脾、胃经。
药典中药材:白术
功效: 徤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 自汗,胎动不安。
药典中药材:白术
用法: 6~12g。
药典中药材:白术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补中益气汤:标准配方解析

补中益气汤:标准配方解析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以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古老的中医药方剂,包括其主要成分、制作方法、适用人群和可能的副作用等。
我们还将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对补中益气汤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一、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由以下几种成分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和生姜。
这些成分在中医理论中各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共同构成了补中益气汤的主要功效。
1. 人参:人参是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补气固表、生津止渴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人参被认为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2. 黄芪:黄芪也是补中益气汤的重要成分,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黄芪被认为能够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
3. 白术:白术是补中益气汤的另一种重要成分,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渗湿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白术被认为能够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改善脾胃功能。
4. 甘草:甘草是补中益气汤的常用佐药,具有和中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甘草被认为能够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5. 大枣:大枣是补中益气汤的常用佐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大枣被认为能够补充人体的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6. 生姜:生姜是补中益气汤的常用佐药,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生姜被认为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二、补中益气汤的制作方法补中益气汤的制作方法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将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和生姜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
2. 加入适量的水,将混合物煮沸。
3. 煮沸后,将火候调至小火,继续煮约30分钟。
4. 煮好后,将药液过滤出来,待其冷却后即可饮用。
三、补中益气汤的适用人群补中益气汤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人群:1. 体质虚弱的人:这类人常常感到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
补中益气丸(合剂口服液)临床应用解析

补中益气丸(合剂\口服液)临床应用解析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05期药物组成黄芪(蜜炙)280g,党参84g,甘草(蜜炙)140g,白术84g,当归84g,升麻84g,柴胡84g,陈皮84g,生姜28g,大枣56g。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剂型及用法用量大蜜丸,每丸重9g。
合剂,每瓶装100 ml。
口服液,每支装10 ml。
口服。
大蜜丸,1丸/次,2~3次/日,浓缩丸,8~10丸/次,3次/日;合剂,lO~15 ml/次,3次/日;口服液,10 ml/次,2~3次/日。
临床应用内伤发热证属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症见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洪大,但按之虚软。
久泻证属中气不足,水湿不化,下迫肠中。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经久不愈,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脱肛、子宫脱垂证属中气不足,气虚下陷。
常伴食少纳呆,食后脘闷不舒,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弱。
眩晕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
症见时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白少神,饮食减少,身倦乏力,神疲懒言,便溏或下坠,舌质淡,脉无力。
气虚乏力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足。
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剧。
应用鉴别功能类同药物鉴别与六君子丸的鉴别:两药同属甘温补气剂,均有健脾益气的作用。
六君子丸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配伍半夏、茯苓等燥湿化痰药,适用于脾气虚兼湿证;而补中益气丸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草健脾益气为臣,陈皮理气,当归补血为佐,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为使,除补气健脾作用外,亦能升提下陷清阳。
因此,补中益气丸更适宜于治疗中气不足所致诸病较重者,对脱肛、子宫脱垂等气虚下陷者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主治类同药物鉴别泄泻①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两药均可用于治疗慢性泄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组成: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
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补中益气汤,既是常用方,又是代表方。
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从病机来看,它脾虚气陷,这个概念是李东垣用升阳举陷治疗脾虚气陷,是他建立的。
当然后世的张景岳到张锡纯在他的基础上,都相应制定了一些方,像那个举元煎、升陷汤,一般都承认了补中益气汤是在治疗脾虚气陷上,是一个开创,在甘温除热法方面,治法上也是个开创奠基,这当中他建立的一个“阴火”的理论,很多人很重视在研究,但到现在没有统一。
所以学习这个方主要是从病机、治法的角度来理解它,临床的主治和这个方的组成,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比如“阴火”,李东垣的书里“阴火”说的很多,他几本书里到处说到阴火,用它来解释“气虚发热”,一共说了四十多个地方,阴火,肝火也有,胃火也有,肾火也有,他都叫阴火。
所以这个方讲的话,重点是在一个它的主治证候一个病机分析,主治、临床运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它治法里边,升阳举陷这种治法的特点和它运用方法。
主证,脾虚气陷证。
因为气的功能当中,五大功能,其中有固摄功能,气陷,本质上是一种不固摄,体表,表气不固,气不能固摄自汗,那和这种,比如说气机下陷以后形成那个泄泻,下陷我们升举,体表失固,我们固摄。
从力量上、从作用的特点上,实际上和气的五大功能中间一个固摄功能都有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典中药材:炙甘草
来源: 本品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
药典中药材:炙甘草
性状:
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外表皮红棕 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 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略有黏 性。具焦香气,味甜。
药典中药材:炙甘草
炮制: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通则0213)炒至黄 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药典中药材:柴胡
性状:
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 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 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 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药典中药材:柴胡
炮制:
北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 厚片,干燥。本品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 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和支根痕。切 面淡黄白色,纤维性。质硬。气微香,味 微苦。醋北柴胡:取北柴胡片,照醋炙法 (通则0213)炒干。本品形如北柴胡片, 表面淡棕黄色,微有醋香气,味微苦。南 柴胡:除去杂质,洗净,润
党参
药典中药材:党参
来源: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 参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药典中药材:党参
性状:
党参: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cm, 直径0.4~2cm。表面灰黄色、黄棕色至灰 棕色,根头部有多数抚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根头下 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 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全 体有纵皱纹和散在的横长皮孔样突起,支 根断落处常有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
制法:
及浓缩液合并,静置,滤过,浓缩至约 1000ml,加入苯甲酸钠3g,放冷,加入上 述挥发油,加水至1000ml,搅匀,分装, 即得。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
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 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症见体 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 坠或脱肛、子宫脱垂。
药典中药材:当归
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 多,长15~25cm。表面浅棕色至棕褐色, 具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根头(归头) 直径1.5~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或具 数个明显突出的根茎痕,有紫色或黄绿色 的茎和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 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1cm,上 粗下细
药典中药材:白术
性味: 苦、甘,温。归脾、胃经。
药典中药材:白术
功效: 徤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 自汗,胎动不安。
药典中药材:白术
用法: 6~12g。
药典中药材:白术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升麻详解>>>
升麻
药典中药材பைடு நூலகம்升麻
药典中药材:党参
性状:
黑褐色胶状物。质稍柔软或稍硬而略带韧 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 皮部淡棕黄色至黄棕色,木部淡黄色至黄 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素花党参(西 党参):长10~35cm,直径0.5~2.5cm。 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根头下致密的环状 横纹常达全长的一半以上。断面裂隙较多, 皮部灰白色至
药典中药材:升麻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陈皮详解>>>
陈皮
药典中药材:陈皮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 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 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 低温干燥。
药典中药材:陈皮
性状:
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 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 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 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 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 苦。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 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 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药典中药材:当归
性状:
,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 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和多 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 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 苦。柴性大、干祜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 不可供药用。
药典中药材:当归
炮制:
当归: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 晒干或低温干燥。本品呈类圆形、椭圆形 或不规则薄片。外表皮浅棕色至棕褐色。 切面浅棕黄色或黄白色,平坦,有裂隙, 中间有浅棕色的形成层环,并有多数棕色 的油点,香气浓郁,味甘、辛、微苦。酒 当归:取净当归片,照酒炙法(通则0213) 炒干。本品形如当归片。
药典中药材:柴胡
功效: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 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子宫脱垂,脱肛。
药典中药材:柴胡
用法: 3~10g。
药典中药材:柴胡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柴胡
注意: 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 毒,不可当柴胡用。
药典中药材:党参详解>>>
药典中药材:柴胡
炮制:
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 则片。外表皮红棕色或黑褐色。有时可见 根头处具细密环纹或有细毛状枯叶纤维。 切面黄白色,平坦。具败油气。醋南柴胡: 取南柴胡片,照醋炙法(通则0213)炒干。 本品形如南柴胡片,微有醋香气。
药典中药材:柴胡
性味: 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药典中药材:炙黄芪
来源: 本品为黄芪的炮制加工品。
药典中药材:炙黄芪
性状:
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直径0.8~ 3.5cm,厚0.1~0.4cm。外表皮淡棕黄色 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 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 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 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气,味甜,略带 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补中益气合剂 配方详解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配方详解>>>
补中益气合剂 BuzhongYiqiHeji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配方详解>>>
配方: 炙黄芪280g、炙甘草140g、当归84g、柴 胡84g、党参84g、炒白术84g、升麻84g、 陈皮84g。
药典中药材:炙黄芪详解>>>
炙黄芪
药典中药材:当归
用法: 6~12g。
药典中药材:当归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典中药材:柴胡详解>>>
柴胡
药典中药材:柴胡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 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 “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 和泥沙,干燥。
药典中药材:柴胡
性状:
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备形,长6~ 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 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 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 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 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 气微香,味微苦。南柴胡:根较细,圆锥 形,顶端有多数细
药典中药材:陈皮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条状或丝状。外表面橙红 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 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 色筋络状维管束。气香,味辛、苦。
药典中药材:陈皮
性味: 苦、辛,温。归肺、脾经。
药典中药材:陈皮
功效: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 少吐泻,咳嗽痰多。
药典中药材:党参
炮制: ,取出,筛去米,放凉。每100kg党参片, 用米20kg。本品形如党参片,表面深黄色, 偶有焦斑。
药典中药材:党参
性味: 甘,平。归脾、肺经。
药典中药材:党参
功效: 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用于脾肺气虚,食 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黄, 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 直径1.5~7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 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 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 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 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 样,色较深或有裂隙。气淸香,味甘、微 辛,嚼之略带黏性。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
用法: 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
存储: 密封,置阴凉处。
谢谢!
药典中药材:陈皮
用法: 3~10g。
药典中药材:陈皮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配方详解>>>
配方: 炙黄芪280g、炙甘草140g、当归84g、柴 胡84g、党参84g、炒白术84g、升麻84g、 陈皮84g。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液体;气香,味甜、微苦。
药典中药材:党参
性状:
淡棕色。川党参:长10~45cm,直径 0.5~2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明显 不规则的纵沟。质较软而结实,断面裂隙 较少,皮部黄白色。_。
药典中药材:党参
炮制:
党参片: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 干燥。本品呈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黄 色、黄棕色至灰棕色,有时可见根头部有 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和芽。切面皮部淡棕 黄色至黄棕色,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裂 隙或放射状纹理。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米炒党参:取党参片,照炒法(通则0213) 用米拌炒至表面深黄色
药典中药材:炙甘草
性味: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药典中药材:炙甘草
功效: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 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药典中药材:炙甘草
用法: 2~10g。
药典中药材:当归详解>>>
当归
药典中药材:当归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秋末采 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 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