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论文

合集下载

美国发展史论文殖民时代论文

美国发展史论文殖民时代论文

美国发展史论文殖民时代论文摘要: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契约奴制也基本上废除。

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正如列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罗马非一日建成”这句名言正好可以用来形容美国的发展。

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到现在的超级大国,这一过程是十分不易的。

首先的困境就是如何摆脱殖民地这一身份。

大约在两万多年前,有一批来自亚洲的流浪者,经由北美到中南美洲,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美洲原住民画像的祖先。

当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约有2,000万,其中有大约100万人住在现在的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其余绝大部分住在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南部。

大约1万年前,又有另一批亚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这是后来的爱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鱼人,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 殖民时期(1607~1753) 1607年,大约一百人的殖民团体来到了詹姆斯敦,并在此居住。

于是这成了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

十七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

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艰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

1620年,他们乘“五月花号(Mayflower)”到北美并在船上制定《五月花号公约》。

该条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政治性契约。

在11月21日于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与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签署共同遵守《五月花号公约》。

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订法规等。

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础。

在此以后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大部分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其他国家.于是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殖民者先后在北美洲东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

《历史研究》美国史论文题录(1954-2004)

《历史研究》美国史论文题录(1954-2004)

《历史研究》美国史论文题录(1954-2004)《历史研究》美国史论文题录(1954-2004)2004年第4期肖华锋:美国黑幕揭发运动:大众化杂志、进步知识分子与公共舆论2004年第1期彭小瑜:罗马天主教语境中的美国历史和民族——奥雷斯蒂斯•布朗森论移民的美国化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马萨诸塞立宪运动的意义和影响2003年第6期王晓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重商主义政策及其影响2003年第4期王立新: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陈兼:张曙光著《经济冷战:美国对华经济禁运和中苏同盟》2003年第3期刘晓原:“蒙古问题”与冷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2003年第2期王铭:美国的亚洲移民史研究2002年第3期王立新:“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王旭:对美国大都市区历史地位的再认识崔丕:美国《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1951)》的形成及其影响2002年第2期牛军: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美苏国共关系顾宁:关于亚洲冷战的中美对话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2002年第1期李剑鸣:英国的殖民地政策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兴起白建才:近年来美国的冷战史研究2001年第6期梁茂信:当代美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困境2001年第3期周钢、田吉贡:美国西部野马的驯养使用与保护刘文涛、杨成良:十九世纪美国的德意志和爱尔兰移民之比较2001年第2期王立新: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国民革命:二十年代中美关系新探高春常:英国历史传统与北美奴隶制的起源2000年第4期李剑鸣: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2000年第3期任东来: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2000年第1期崔丕: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1999年第6期郭沂纹:刘文涛著《伟大的解放者——林肯》1999年第5期杨奎松:美苏冷战的起源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张小明: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与反应1999年第2期杨生茂:论乔治•班克拉夫特史学——兼释“鉴别吸收”和“学以致用”1999年第1期陶文钊: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1998年第4期董小川:美国政教分离制度的历史思考王晓德:试论务实传统对美国外交的影响1998年第2期李喜所: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戴超武:梁茂信著《美国移民政策研究》1997年第6期王旭:工业城市发展的周期及其阶段性特征——美国中西部与中国东北部比较梁茂信:美国革命时期黑奴制合法地位的确立1997年第3期于群、程舒伟:美国的香港政策(1942—1960)王晓德:美国对外关系的文化探源张友伦:美国史研究百年回顾宋强、秦志:评《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1997年第2期李晓岗:战后美国犹太人民族凝聚力的盛衰杨令侠:加拿大魁北克省分离运动的历史渊源王笛: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美关系的研究1996年第6期徐蓝: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战略演变崔丕、侯文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1/1号文件形成问题研究王锦瑭:美国企业史研究罗志田: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李剑鸣:评《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96年第2期张友伦: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刘祚昌:杰斐逊麦迪逊与共和党的兴起1996年第1期于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的形成王笛: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1995年第6期陶文钊:开罗会议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吗•1995年第4期崔丕: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金卫星:美国对德绥靖的“韦尔斯计划”1995年第2期时殷弘:美国与现代中国——《中美关系史(1911—1950)》评析1994年第6期张少华:汉密尔顿“工商立国”与杰斐逊“农业立国”之争黄绍湘:《美国工人运动史》评介1994年第4期王在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1994年第2期刘祚昌:杰斐逊与美国现代化张友伦:二次大战后美国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兼评美国学者关于阶级的理论王晴佳: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述评1993年第4期陶文钊:1949—1950年美国对华政策与承认问题张友伦:关于美国1787年西北法令的评价问题郭沂纹:评《美国军事史纲》1993年第2期何顺果:略论美国的立国精神张敏谦:从殖民地走向独立的弗吉尼亚李剑鸣: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与作用1992年第6期张定河:论美国联邦制的确立及其历史作用1992年第5期满运龙:马萨诸塞政治体制的确立1992年第4期何顺果:美国西部城市的起源机及其类型王旭:美国西部的开发与城市化1992年第3期崔丕: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3/2号文件形成探微1992年第1期李剑鸣: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1991年第6期时殷弘:美国与吴庭艳独裁政权的确立刘文涛:《杰斐逊传》简评1991年第2期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三论时春荣:论当代美国黑人文化的复兴1990年第4期章百家:美国对华政策新解——评《从赫尔利到马歇尔》刘绪贻: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联邦最高法院斗争的性质满云龙:共和修正派与当代美国思想史学1990年第1期章百家:美国对华政策新解——评《从赫尔利到马歇尔》刘绪贻: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联邦最高法院斗争的性质满云龙:共和修正派与当代美国思想史学1989年第4期黄振、方英义:美国革命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1989年第3期黄绍湘:美国的总统制邓蜀生: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王旭:富有生机的美国城市经理制1989年第1期沈长云:关于奴隶制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商讨丁则勤、丁克逊: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在美日谈判第一阶段的远东政策1988年第6期韩铁: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新政初期美国的合作自由主义1988年第5期郑会欣:1933年的中美棉麦借款1988年第4期程洪:美国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趋势与特点1988年第3期(美)迈克尔•亨特:美国关于中国对外关系史研究的问题与前景1987年第5期余志森:美国独立前后政治体制的演变1987年第3期章百家: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对美政策何迪: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演变袁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观章百家:1945-1955年中美关系史学术讨论会述评何顺果:加利福尼亚金矿发现及其历史意义1986年第6期何顺果:关于美国国内市场形成问题1986年第5期丁则勤、丁克迅:美日的私人议和活动与《日美谅解案》的形成1986年第3期文颖:《美国著名妇女人物辞典》简介1985年第4期牛大勇: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的关系——兼与沈予同志商榷1984年第6期冯承柏:美国工厂制确立年代质疑1984年第3期何顺果:西进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张友伦:评价美国西进运动的几个问题1984年第1期黄绍湘:开创我国美国史研究新局面的浅见1983年第5期田浩:五十年代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杜勒斯德外交权术与吉田信件的由来1983年第4期陈兼: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一年美国的对德政策1983年第3期陈兼: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一年美国的对德政策1982年第5期杨宗遂:再谈“波士顿茶会”1982年第2期叶笃义译注:司徒雷登一九四六至一九四八致美国国务卿的若干电文1982年第1期刘祚昌:美国殖民地时代的议会制度1980年第4期刘祚昌:略论托马斯•杰弗逊的民主思想1980年第3期罗荣渠: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1979年第12期俞辛淳、王敦书美国对日政策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79年第11期李世洞:美国历史资料的搜集与管理1979年第10期杨宗遂:“波士顿茶会”及其汉译名之辨正1978年第8期冯承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的绥靖政策1978年第2期冯承伯、李元良:马汉的海上实力论1976年第6期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等: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黑暗的一章——西方殖民者奴役和贩卖黑人的血腥罪行1966年第1期张小辰:《“新边疆”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一文读后1964年第4期陈原:美国侵华“专使”顾盛在中国1964年第2期邓楚川:威尔逊与中国1963年第6期罗荣渠:门罗主义的起源和实质——美国早期扩张主义思想的发展1958年第11期杨诗浩:介绍“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895-1900年”1957年第8期邵鼎勋:美日帝国主义在武装干涉苏维埃远东时期的矛盾和斗争1956年第10期邵鼎勋:美日帝国主义在武装干涉苏维埃远东时期的矛盾和斗争1956年第9期邵鼎勋:美国资产阶级对日本的初期掠夺1954年第4期程秋原:关于《美国简明史》的几点意见1954年第3期丁名楠:介绍金承化著《美国侵朝史》1954年第2期孙毓棠:美帝国主义攫占三都澳的阴谋与所谓“海军借款”。

美国文学论文美国历史论文

美国文学论文美国历史论文

从传统文化视角看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内涵◎ 周 进〔作者简介〕周进,上海商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00。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文化的关系无须赘言,“人类原始文化时期,有文学神话内容,以幻想的方式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文明时期有工业文明的文学内容,文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实际上是文学的‘文化性’的代码用语。

同是古代诗歌,为何古希腊和印度是鸿篇巨制,而希伯莱和中国却是短章小曲?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文化中找到根源”〔1〕。

纵观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中国文化与美国自然主义之间存在着诸交点,两者均讲求“己”与“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己”就是自己,也就是主体,“物”就是外物,也就是自然和社会客体),两者均推崇宿命、遗传、环境的主导作用。

所不同的是,中国文化更多融入和谐积极的元素,强调“天人合一”;而美国自然主义则更多着眼于命运的不可掌控性,渲染人类来自大自然的偶然,也必将灭亡于大自然的偶然的悲观思想,带有更多的宿命色彩。

在以往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国自然主义的学术讨论中,其研究主体往往是单向的、割裂的,关注点更【摘 要】 文学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系统功能、特征均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中国文化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间存在着诸多交点,两者均讲求“己”与“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均推崇宿命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造人的理念。

在以往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国自然主义的学术讨论中,其研究主体往往是单向的、割裂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文学所折射出的文化之“异”,而非文化之“同”。

本文则力图去“异”存“同”,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消除文化隔阂,全方位地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纵深性和多元特征。

【关键词】 近朱者赤;罪感文化;人性论;环境决定论;宿命论;遗传论【中图分类号】 I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0)04-0126-4多集中在文学所折射出的文化之“异”,而非文化之“同”,本文则力图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多维视角比对美国自然主义的文学创作,去“异”存“同”,拓宽文化和文学之间的“边界”,消除文化间的排斥和对抗。

中国和美国历史论文

中国和美国历史论文

中国和美国历史论文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之一。

两国的历史深厚且绚烂多彩,各自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而美国则是一个年轻但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国家,拥有着独特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大禹治水,而美国则是在1776年宣布独立,并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如春秋战国、秦朝统一、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兴衰,以及夏商西周等古代文明的兴盛。

而美国则是经历了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内战、以及成为世界强国的历程。

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和美国的历史有着许多交汇点。

19世纪中叶,中国遭遇了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地化,而美国则在19世纪中叶由一个欧洲殖民地逐渐崛起成为全球强国。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美国则参与了一战和二战,并成为二战后的世界霸主。

如今,中国和美国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

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但也存在着许多摩擦和矛盾。

总的来说,中国和美国的历史都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两国之间也有着许多交集和互动。

两国的发展和变化也将进一步影响世界的走向,需要加深相互了解和沟通,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之一,其历史交流和互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彼此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密切。

在文化领域,中美两国的音乐、电影、文学等艺术表现形式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影响。

同时,两国在教育、科技、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合作也日益频繁。

然而,中国和美国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和矛盾。

在政治领域,两国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及地缘政治利益纷争导致了长期的竞争和冲突。

同时,在经济上,双方也涉及到贸易摩擦、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争端不断。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美之间的权力平衡和地区影响力的竞争也日益突出。

美国历史著名人物及重大事件课论文

美国历史著名人物及重大事件课论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美国历史著名人物及重大事件课论文年级:13级学院:通信学院专业班级:通信131班轮椅上的巨人——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总统的人,任期长达12年。

他也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美国在线曾于2005年举办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1921年,无情的灾难降临在当时美国的政治新星罗斯福身上。

8月,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

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似乎什么都不能阻挡这个39岁的男人迈上政治巅峰。

在康复期间,罗斯福大量阅读书籍,其中有不少传记和历史著作。

1928年,在罗斯福夫人的理解和支持下,罗斯福重返政界,参加州长竞选而险胜,与1929年出任纽约州州长。

1932年总统竞选是在严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主张实行“新政”。

政敌们常用他残疾来攻击他,这是罗斯福终生都不得不与之搏斗的事情,但是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

首次参加竞选他就通过发言人告诉大家:“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

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

他干的事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

”依靠这样的坚韧和乐观,罗斯福终于在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

在罗斯福首次履任总统的1933年初,正值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美国的时候,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

关于美国独立的历史论文

关于美国独立的历史论文

关于美国独立的历史论文美国独立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美国摆脱了英国统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美国独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的美国殖民地开始对英国的统治产生不满。

这种不满最终演变成了独立运动,最终在1776年7月4日,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脱离英国独立。

美国独立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首先是殖民地时期的抗议活动,这些活动为后来的独立运动埋下了伏笔。

接着是法国印第安战争,这场战争使英国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因此英国政府开始向殖民地推行一系列不公平的税收政策,这导致了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统治的不满。

随之而来的是著名的波士顿茶叶事件和第一次大陆会议,这些事件进一步加剧了独立运动的发展。

在独立宣言正式通过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

独立战争的胜利归功于美国殖民地的坚定抵抗和法国的支持。

在战争结束后,美国正式获得了独立地位,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

美国独立的历史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标志着殖民地时代的结束,也为后来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样板。

美国的独立范例激励了许多国家和民族,使他们也开始追求独立和自由。

因此,可以说美国独立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方向。

美国独立的历史也对美国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确立了美国的独立地位,并为建立自由民主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独立宣言》中所蕴含的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理念成为了美国国家精神的基石,为美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独立后的美国建立了一套相对先进的宪政制度,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些价值观和制度对美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方面,美国独立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这使得美国能够与其他国家平起平坐并开展外交往来。

美国的崛起也使其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参与者,对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的崛起之路论文

美国的崛起之路论文

美国的崛起之路引言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自从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在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美国的崛起之路,并分析影响其崛起的主要因素。

1. 历史背景1.1 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战争是美国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在18世纪末,美洲殖民地爆发了独立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并于1776年宣布独立。

这场战争使美国从英国殖民地变成了独立国家。

1.2 西部拓荒运动19世纪中叶,美国启动了西部拓荒运动。

大批移民涌入西部地区,开辟了广阔的土地资源。

西部拓荒运动不仅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 经济发展美国的崛起离不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下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1 工业化进程美国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进程,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钢铁、石油、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美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2.2 高科技产业的崛起20世纪后期,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开始崛起,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使美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硅谷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2.3 地理位置的优势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这使得美国在农业、能源和矿产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优势,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军事实力美国的军事实力也是其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3.1 二战胜利在二战期间,美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反法西斯力量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之一。

3.2 核武器的拥有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制出并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这让美国在军事上拥有了极大的优势,也使得其他国家对美国保持一定的敬畏。

4. 文化影响美国的文化影响力也是其崛起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4.1 好莱坞电影的辐射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产业以其独特的制作风格和技术优势,影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好莱坞电影不仅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形象和传播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美国外交史论文

美国外交史论文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美国外交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概要:19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对华交涉时处处追随英国的炮舰政策,奉行“搭便车”外交,以分取一杯羹;19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英、法等强国为进一步维护和扩大在华特权,由蒲安臣推行“合作”政策;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和大陆铁路的完工,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单独提出对华“门户开放”,初步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的独立姿态。

关键词:“搭便车”外交“合作”政策排华政策“门户开放”学术界对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阶段,尤其是对排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就显得有点单薄,本文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9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搭便车”外交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实行以侵略为特征的不对等外交。

鉴于美国生存在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圈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抗衡;又正忙于开展西进运动和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而美国在华商业利益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分量很小,没有必要像英、法那样在中国咄咄逼人。

因此,美国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外交的“和平”旗号“选择追随英国的办法,借英国的实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狮子一吼,猎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头①”,奉行被欧洲国家极为不屑一顾的“搭便车”外交,来谋求在华利益,这是美国在当时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方式。

英国以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大门后,美国权衡利弊,在其“还是强国中一个不发达的弱国,即使有在东亚施展政治和军事权威的愿望,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②”的情况下,决定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印象我不知道其他人选择研读“美国史”的原因是什么,而我是想来真正读懂美国的。

我想要近距离了解在这个如今的“超级大国”背后,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历史足迹,而如今的它又是怎样一个生动的国度。

不可否认的是,“第一印象”往往能够说明一个事物的最大特点。

我可以猜想到许多人在听到“美国”这个词的时候,脑袋里蹦出来的词会是“超级大国”、“好莱坞大片”、“高端”,甚至是“苹果”。

这可能就是美国给人的“第一印象”。

当然,能给人这样的印象必然有其原因所在。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国,几乎在世界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这也是它给人一种强大的感觉的原因。

然而“第一印象”绝非完整的印象。

但渐渐地,美国印象开始脸谱化、统一化,这并非指所有人都执统一意见,而是指它的形象仿佛成了一个永远强大永远不变的大国。

在对一个国家的了解上,许多人渐渐失去了其中该有的趣味和态度,将这个国家的形象硬生生刻在了脑袋里,或许呆上几年,又或许永远不变了。

对我而言,一个国家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群体。

它的土地,它的民族,它的实力,乃至它的灵魂,都是可以令人滔滔不绝的话题。

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人,是绝非用几个单词就可以概括所有的。

这也成为了我强烈地想要了解美国的初衷——希望更加清晰和系统地去了解和获取这个国家的真实印象。

首先,“美国”本身是一个繁复的词条。

字典会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由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宪政联邦共和制发达国家。

它的国土面积超过962万平方公里。

强大的美国不仅幅员辽阔,更具有高居全球第一的国民经济。

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综合实力,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娱乐等众多领域的庞大影响力更是其他国家所无法匹敌的——这可能会是你从资料上看到的第一眼信息。

然而当我在课堂上看美国时,最先看到的,却是它在历史与政治中的样子。

少了些许对头号强国的仰望视角,多了些许岁月沉淀之后的传奇色彩与品读气质。

既然是“美国史”,那我就得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研究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或许美国与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比起来,算是一个历史上的新生儿,因为它到1776年才正式宣告成立。

然而,美国的历史虽短,但它在开启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历史——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宪政立宪共和国,有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

这也成为了美国的民主自由精神的发扬开端,并在这个国家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美国宪法规定了美国整个政府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

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不对国会负责,任期四年。

立法权属于国会。

美国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美国参议院和美国众议院联合组成。

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

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

而司法权则属于最高法院。

联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总统授职且终身任职。

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的运作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体,并被其他国家所参考和效仿。

从三权分立到联邦共和制,一个比较完善的体制体系已经在美国形成并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改进。

从立宪和政体上我们看到了美国民主精神的卓越所在,然而纵观它的历届总统,其实这也是一段有话可说的精彩历史,也更像是在看一部名人成长史。

2009年1月20日,在世人的瞩目下,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这一创举被视为美国又一次民主自由精神的顶峰实现,奥巴马本人也因此被寄予了整个民族的期望与重任。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届总统也创下了历史的足迹。

三位被学者们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便是最典型的实例。

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被学者们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原因有许多。

这位一生丰功伟绩的领袖人物不仅主导实现了第一部宪法的诞生,更立定了许多政治传统和政策并深刻影响至今,其中包括著名的“总统不超过两任”的传统。

他为这个国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使他被美国人奉为“国父”。

亚伯拉罕·林肯则是另一位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这位出身贫寒的总统本身就是一部奋斗史,再加上他在任期内领导人民夺取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并一直把废除奴隶制当做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一百多年来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

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还有一位伟大的总统便是在世界金融危机来临之时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大萧条阴影的富兰克林·罗斯福。

他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第四届未任满)的总统。

著名记者在他的传记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

”带着这样的坚定信念和不拘泥于教条的务实态度,罗斯福总统坚持愉快地工作,对未来充满信心。

他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困境,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然后为了捍卫民主政体,帮助世界实现了安全。

因此,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一致认为,罗斯福与华盛顿和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

从他们身上,我看出许多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气魄与能力。

造就独一无二的往往是那些别人无法企及的闪光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来自于超出常人的努力与独到的眼光。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足不出户的书呆子美国印象吧,一个人只有花点时间在美国的城市大街上走一走,才能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国啊。

的确,要了解一条河流、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真正走进它,感受它,才能了解它,才能切身体会。

当我们把目光从政治、国家、利益转移到它的每一座城市、每一条街道,我们会发现,美国其实也是一片温和安详、适宜居住的土地。

这一点从美国是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国内城市上榜最多的国家中就可以看出。

这个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有着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也有着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建设。

有数据显示,全美国有大约77%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地区,其中又有半数以上集中于37座主要的大城市。

这些城市也形塑了美国的文化、传统和经济。

许多重要的全球城市,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那些我们从报纸、网络上看到的大都市的名字都名列其中。

与此同时,美国的文化艺术也为世人瞩目。

从影视、音乐到体育、节日,从主宰世界的电影工业基地好莱坞到全球最热节日圣诞节,可以说美国的影响已经渗入世界生活的每个角落。

如今当我们走进影院,有多少影片来自美国的好莱坞?当我们被一次次的颁奖季头条新闻轰炸时,有多少诸如奥斯卡金像奖、格莱美奖的名号贴着美国制造的标签?没错,电影的发展主要源自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电视技术发展和普及最早的国家之一。

绝大多数电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都是源于好莱坞,好莱坞电影也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由此也奠定了美国在全球的音乐影视娱乐领域中不可置换的地位。

同时,在戏剧方面它也有杰出成就和代表。

美国戏剧以纽约百老汇大街的歌剧、音乐剧最为著名。

许多好莱坞的明星大腕都是从百老汇的舞台艺术表演起家后走上电影明星的道路。

好莱坞与百老汇一起,成为了美国式娱乐文化的代名词。

不仅用胶卷,美国人用一个苹果也同样改变了世界。

有人形象地说,世界上迄今为止出现了三个改变历史的苹果,第一个诱惑了亚当和夏娃,第二个砸中了牛顿的头,第三个则握在乔布斯的手上。

史蒂夫·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现任首席运行官兼创办人之一,被认为是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标志性人物,同时人们也把他视作麦金塔计算机、iPod、iTunes Store、iPhone等知名数字产品的缔造者。

曾经陷入低潮甚至被微软等IT巨头预言即将破产的苹果电脑公司凭借打破陈规超越创新的新一代电子产品和全新概念一举打败了其他市场竞争对手,目前已拥有全球市场份额的3%,市值在2010年超越了微软,总额达3196亿美元。

目前,苹果公司的数字产品以其创新实用的品质和时尚简洁的外观俘获了大批忠实消费者的心,成功横扫全球市场,并成为了工业生产的又一经典之作。

苹果公司就这样又成就了一个美国神话,成为了美国梦的又一个典型代表。

与此同时,美国在科技、军事、教育等众多方面依旧在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正不断投身于发展未来的事业。

然而我并不只是一味地赞扬美国,只是说出我心中的事实。

一个精彩的观点就在于它的独立思维与立场。

不可否认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它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达到超越优秀的成绩。

但是人无完人,一个强大的国家又怎么可能没有弱势和问题存在呢?在美国拥有强大实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它拥有了世界上一流的资源。

试着想象,在军事在科技研究所里,人们使用昂贵一流的设备;在世界知名大学里,学生们享受着一流的师资力量,接触着最先进的知识动态……然而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依然有许多才华出众的人在默默浪费青春时光,把美好的才华浪费在错误的地方,得不到人力物力的支持,接触不到良好的导师。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不公平造就了越来越成功的美国和越来越悲惨的人才。

更无奈的是,正是处于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当中,许多美国青少年给自己找了放纵和挥霍的理由。

在美国的初等教育机构中,辍学率正在逐步上升,而好莱坞里则充斥着浮躁的高中毕业生,等待着一生一次的成名机会。

而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青少年正在努力获取知识的洗礼,更多的人选择了高等教育而非“出名要趁早”的道路。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美国在未来要如何保证自己的人才优势?我们都知道这仅靠国外留学生的涌入是远远不够的。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考虑与观点,难免还有许多疏漏与不成熟之处。

美国留给我的依旧是许多,有激励,有感慨。

一个如此年轻的国家能够攀登上世界第一绝非偶然。

有人说这是美国梦在起作用。

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

”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

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

美国梦代表着一种美好的信念,也是支撑着许多有为青年不断奋斗的动力。

我们可以吸取的或许不是它的外壳,而是它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