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合集下载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1)冰川侵蚀地貌冰蚀地形是由冰川的侵蚀作用所塑造的地形。

如:角峰、刃脊、冰斗、冰窖、冰川槽谷和悬谷。

1)冰斗冰斗是在冰川发展初期阶段,冰雪利用自然洼地,塑造的斗状地面形态。

由于冰斗冰川位于雪线以上,冰蚀作用以冰冻风化作用为主,冰斗围壁的基岩在冰劈作用下不断地后退,冰斗被不断地拓宽,而在冰斗的底部,则由于巨厚冰层的冰体运动所产生的磨蚀作用,把冰斗的底部不断地磨探,同时在冰斗的出口处形成陡峻的冰坎。

因此,冰斗的形态有三个明显部分:冰斗壁、盆底和冰坎。

2)刃脊、角峰在相邻两个冰斗或冰川谷的发育过程中,斗(谷)壁不断后退,结果使相邻两个冰斗或冰川谷之间的分水岭愈来愈窄,最后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尖背山脊,称为刃脊。

由三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构成的尖锐山峰称为角峰。

3)冰川谷冰川谷,又称冰川槽谷、U 谷、幽谷等。

冰川谷一般起源于冰期前河流切割谷地或线性构造负地形。

4)悬谷在支冰川汇入主冰川人口处,有一明显的陡坎称为谷口台阶。

这是因为支冰川的侵蚀能力远远小于主冰川,因而支冰川谷底常高于主冰川谷底,当冰川退却后,支冰川谷悬挂在主冰川谷之上,称为悬谷。

5)冰川三角面、羊背石在冰川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不断地对槽谷两侧的岩壁进行锉磨、刨蚀、使两壁小山脊形成一系列的冰川三角面或冰溜面。

在这些面上则留下了冰川作用的痕迹冰川擦痕。

在槽谷的底部,由于冰川的磨蚀和挖掘,则使一些比较坚硬均一的岩石形成微微突起的一系列基岩小丘,称为羊背石。

羊背石平面形状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两边坡度不对称,朝向冰川上源面坡度平缓,表面光滑,另一面则呈陡坎,陡坎处岩石有压裂破碎的现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2)冰碛物及冰川堆积地貌冰川融化使冰川携带的碎屑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冰碛物。

冰碛。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冰川地貌(29张PPT)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冰川地貌(29张PPT)

(2022全国乙卷)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 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 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 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图7显示甲(位 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 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横断山区 摄影/姜曦
冰川地貌
目 录
01 冰川和冰川作用 02 冰川侵蚀地貌 03 冰川堆积地貌
04 冰川地貌的组合与发育
01冰川和冰川作用
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地表年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线。 补给量>消融量
补给量<消融量
雪线高 高 雪线低 低
温度
阳坡 阴坡
迎风坡 背风坡
坡向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 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 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 直变化的原因。(6分)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 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 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高
降水的影响>温度的影响
坡度
陡坡 雪线高 缓坡 雪线低
01冰川和冰川作用 冰川的形成过程
具有塑性状态的状态的冰川冰形成后,在重 力和压力作用下便缓慢变形和流动,并越过 雪线向下游流动,成为冰川。
相较于河流的运动速度缓慢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坡度、 冰川部位、降雪量和消融量等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 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地貌学: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地貌学: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冰碛物中的砾石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和半棱 角状;砾石的表面有磨光面、擦痕、压坑等冰川作 用的痕迹。
3、冰碛物的矿物 成分与冰川源头和冰 床基岩的性质一致。
4、冰碛物一般缺 乏层理构造。
三、冰碛地貌
(一)冰碛丘陵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碛和 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的冰 碛丘陵。
山岭的相对两坡发育的冰斗后壁相互靠拢所形成 的十分尖锐的锯齿状山脊
3、角峰
山峰四周发育的冰斗后壁相互靠拢形成的金字塔形 的山峰。
冰斗、刃脊、角峰
(二)冰川谷和峡湾
1、冰川谷
冰川谷又称U形谷或槽谷,它的前身大部分是山 地上升前的河谷,以后由冰川侵蚀改造而成,但两者 的地貌特征却显然不同。
第一,冰川槽谷都有 一个落差很大的槽谷头, 就像河流溯源侵蚀的裂点 一样,但其形成原因则是 在于那里冰川最厚,底部 剪切应力大,处于压融点 状态,冰川冰可塑性强, 侵蚀力强。
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 主峰-卡瓦格博峰
玉龙雪山的冰川
冰舌融水
高大的冰塔林
绒布冰塔林
南极冰川融水
(三)冰川的演化
第二节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冰川对地面的侵蚀破坏作用,比河流强约5~20倍
(一)冰川的挖蚀作用
主要因冰川自身的重量和冰体的运动,致使底床基 岩破碎,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从而使裂 隙扩大,岩体不断破碎,冰川就像铁犁铲土一样,把松 动的石块挖起带走。
地球表面不同纬度雪线的分布高度
我 国 现 代 雪 线 高 度 分 布 图
(二)成冰作用
新雪的积累阶段(积雪阶段) 粒雪化阶段
成冰作用阶段 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
(一)冰川运动的机制

6.2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6.2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多年冻土的厚度虽然受纬度和高度的控制,但在同一 纬度和同一高度处的冻土厚度还有差别,这和其它自 然地理条件有关。
1).气候的影响 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较有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 利于冻土的发育,因而在地处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 界(北纬47°)比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 52°)要更南一些。另外,在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大陆性半干 旱气候区的冻土厚度比海洋性气候区的要大。 2).岩性的影响 砂土导热率较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的形成,粘土导热率较低,不 易透水,有利于冻土的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 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潮湿粘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 的要浅,厚度比砂砾石区的也要大。在不连续冻土带,泥炭粘土组成 的地区往往发育许多岛状冻土。
侧碛堤
③ 终碛堤(尾碛堤,End moraines)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 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 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尾碛堤)。
终碛堤(尾碛堤,End moraines)
终碛垄内侧地势较低,常积水成湖。
终碛堤 九寨沟冰川终碛堰塞湖-杨逸畴摄
冰湖沉积形成的季候纹泥
春季:粉砂多,色浅,层厚; 秋季:泥质多、色深、层薄
2)冰川接触沉积
冰川接触沉积又称冰界沉积,是冰川区内或紧靠冰川而 形成的冰水沉积物。 特点:与冰碛物混杂、交叉、重叠,沉积后变形强烈。 几种常见地貌形态 (1)冰阜阶地与冰砾阜 (2)锅穴 (3)蛇形丘
(1)冰阜阶地与冰砾阜
蛇形丘(根据C.A.雅科甫列夫)
蛇形丘的成因: 冰下隧道成因:在冰川消融时期,冰川融水很多,它们沿冰川裂隙 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隧道中的冰融水携带 许多砂砾,沿途搬运过程中将不断堆积,待冰全部融化后,隧道中 的沉积物就显露出来,形成蛇形丘。

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的冰川冰(即为冰川)
2、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经 一系列“变质”阶段而形成 冰川冰的过程。
两个阶段
有新雪变粒雪,密度变大 粒雪更加紧密结合
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高降雪量温度也较高的海洋 性气候区——以融化-再冻结 过程为主,有融水参加,成 冰速度快。
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 冷型成冰作用占优势,压实作用 为主,成冰速度慢。
探地球之奥秘 悟人生之真谛
3、雪线
是指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 界线,又称均衡线。雪线高度在不 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温度、降水 量、及地形的影响。
冰雪积累区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冰雪消融区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山岳冰川
❖ 2、冰川的运动
因素:主要是冰川本身的重力和压力。
重力流 压力流
B、冰川物质平衡
除冰斗冰川外,其他冰川都是有明显的积 累区和消融区。积累区中冰雪的净积累量与 消融区中冰雪消融量之比叫冰川物质平衡。 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冰川前进;反之,冰川 退缩;两者相等,冰川冰舌前端位置稳定。
❖ (三)冰川作用及冰川地貌
1、冰川侵蚀作用
A、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施加于冰床上的强大压力和剪切 力,会对冰床产生巨大的破坏。这种作用称为侵蚀作用 。 磨蚀作用是一种机械作用,破坏力十分巨大,其作用的方 式有两种:拔蚀作用 和磨蚀作用
由于冰川不同部位
的运动速度不同,底
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
而运动慢;上部和中
间运动快,这种差异
பைடு நூலகம்
将导致冰川表面发生

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二)冰川的类型及冰川物质平衡
A、冰川类型 根据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

第7章-冰川地貌

第7章-冰川地貌

称为峡湾。
(三)羊背石 羊背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
大陆冰川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与石质洼地、湖
盆相伴分布,犹如羊群伏于地面,故称羊背石。 羊背石平面呈椭圆形,两坡不对称,迎冰面以 磨蚀为主,坡度平缓,常倾向上游,表面许多擦 痕;背冰面以冻融风化、挖蚀作用为主,形成表 面参差不齐的陡坡。羊背石的长轴方向与冰川运 动方向一致。
冰川运动方向
砾石
羊背石
羊背石的发育
羊 背 石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 冰川堆积地貌
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
冰川不仅具有很大的侵蚀力,还具有强 大的搬运能力。被冰川搬运的、不加分选 的碎屑物质,统称为冰碛物。冰碛物中的 巨大石块叫漂砾。
运动中的冰碛物,根据它们在冰川中分布的位置不同, 可有不同名称。
雪线分布的高度各地不同,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地
貌的综合作用。
气候的影响表现在:a.温度越高,雪线越高;温
度降低,雪线也降低(夏季高于冬季,低纬区高于高
纬区)。b.雪线位置还与降水量有关,一般固体降
水量越多,雪线越低;固体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因此,全球最高的雪线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
压带)。
最有利于冰雪积累的是海洋性气候。因为它有丰 富的降水量,可以获得足够的补给;夏季凉爽,不 利于冰雪融化。反之,干燥大陆性气候就不利于冰 雪的堆积。由于南半球气候的海洋性程度较北半球 为强,所以雪线高度比相应纬度的北半球要低。
(二)成冰作用
固态降水落到雪线以上的地区,在一定的条件 下得到保存,形成雪盖。与此同时,在结构上会 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过程,才能产生冰川冰。
(1)新雪降落地表后,在升华再结晶作用下,
雪花棱角很快消失、变圆,成为雪粒,并使粒雪

《地貌学》第七章冰川地貌与冰缘地貌 (3)

《地貌学》第七章冰川地貌与冰缘地貌 (3)
蛇形丘的组成物质主要是略具分选的沙砾堆积, 夹有冰碛透镜体,具有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结构。
蛇形丘分布于冰川作用区内。蛇形丘的形成主要 是冰下隧道堆积的结果。在冰川消融期间,冰川底部 河流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流水挟带着许多 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直至冰水堆积物堵塞隧道。 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 形丘。
2、冰砾阜阶地只发育在山岳冰川谷中,由冰水沙砾 层组成,形如河流阶地,呈长条状分布于冰川谷地的 两侧。它是由冰缘河流的沉积,在其与原冰川接触一 侧,因冰体融化失去支撑而坍塌,从而形成了阶梯状 陡坎,沿槽谷两壁伸展。
冰水堆积地貌
3、锅穴指分布于冰水平原上 的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 十余米至数十米。锅穴是埋藏在 沙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塌陷而 成。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地貌
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 (一)运动冰碛物的类型 运动中的冰碛物,依照它们在冰川中
分布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
1、表碛
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具有向下游增 多的趋势。
2、侧碛 位于冰川两侧的称侧碛。
3、中碛
分布于冰川中部向下延伸的冰碛,叫做 中碛。
当两条或数条冰川相汇合时,相Βιβλιοθήκη 冰川 的侧碛就合二为一,形成中碛。
冰碛丘陵
(二)侧碛堤
随着冰川的退却,原聚集在冰川两侧边缘 的大量碎屑物质堆积在地表,形成与冰川流向 平行的长条形冰碛堤岗,叫侧碛堤。
(三)终碛垄
当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冰碛 物就会在冰舌前端堆积成弧形长堤,称为终碛 垄。山岳冰川终碛垄高度常达百米以上,但延 伸长度较短;大陆冰川终碛垄高度较低,约数 十米,但延伸长度可达数百千米。终碛垄的形 态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有三方面的表现:①横 剖面不对称,即外坡陡、内坡缓;②高度不对 称,即内低外高;③溢出山口的冰川终碛垄往 往向一侧偏转,它表现在东西流向的冰川上最 为明显。终碛垄内侧地势较低,常积水成湖。

《冰川的地质作用》教案

《冰川的地质作用》教案

《冰川的地质作用》教案冰川的地质作用观看冰川录像,边看边观察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冰川?冰川是怎样形成的?2.冰川有哪些基本类型及特征?3.冰川的运动?4.冰川的剥蚀作用及冰蚀地貌?5.冰川的搬运作用及特点?6.冰川的堆积作用及冰碛地貌?第一节冰川概述冰川——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长期存在的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的冰体。

一、冰川的形成(一)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形成终年积雪区,为冰川的积累区;(附图)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只有季节性积雪,称为消融区。

雪线高度各地不一,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②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③地形:雪线高度与坡度成正比。

(二)成冰过程太阳辐射压力、温度 压力(重力) 新鲜雪花粒雪 冰体 冰川重结晶 反复融、冻 流动二、冰川的运动不停地运动是冰川的重要特征,但其运动的速度却非常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肉眼往往难以觉察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的速度是通过固定在冰川上的桩位的变化加以测定的。

三、冰川的基本类型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第二节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一、冰川的剥蚀作用冰川剥蚀作用——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

包括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

1.挖掘作用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掘起带走。

2.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二、冰蚀地貌(附照片)①冰斗、刃脊和角峰(根据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特点,所以古冰斗的高度就标志着古雪线的大致高度。

喜马拉雅山区有一些古冰斗,它们的位置高踞于现代雪线之上,这显然是山体在近期仍处于强烈上升的证据。

)②冰川槽谷(“U”型谷)、冰蚀洼地、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悬谷。

第三节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一、冰川的搬运作用——将剥蚀的产物及坠落冰面的风化物一起冻结于冰体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们带到冰川下游和末端,称为冰川的搬运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海是在平坦的山顶或缓坡上,平铺着大片 由融冻风化而崩解的大块砾石,这种由砾石组成 的地面,称为石海。 石海的生成条件,首先是组成地面的岩石要 坚硬,如花岗岩、玄武岩和石英岩等,而且节理 发育,容易进行融冻风化。砾石产生后,由于透 水性能好,所以很难再进一步分解,加上地面平 缓,故不易被搬走,能长期保存下来。如山西五 台山3000m的山顶上,仍然保留着晚更新世的石 海。软弱岩石如页岩、片麻岩等,融冻风化后, 容易形成细粒碎屑物被融水移走,不能产生石海 。其次要有严寒而温差大的多年冻土气候。这样 融冻风化作用才能深入地下,产生大块的砾石。
石海是强烈寒冻风化、岩 石就地崩裂的产物。发育 石海的必要条件即地形比 较平坦,出露坚硬而多节 理裂隙的岩石,温度在0℃ 上下大幅度升降变化。硬 度小、节理不发育的岩石, 如页岩、粘土岩等,经寒 冻风化一层层地崩解为细 块岩屑,就不利于在原地 保存下来。中国昆仑山冰 期古石海高度海拔 4900m左 右,比同时雪线低约200- 300m,有的低500m。
2.冰蚀地貌
羊背石是冰床上坚硬的基岩,冰蚀后仍能部分保留下来, 成为微微突起的石质小丘,形如伏在地上的小羊,故称 羊背石。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 两坡不对称,迎冰面坡缓,以磨蚀作用为主,岩面上常 有磨光面、刻槽或擦痕;背冰面挖蚀作用较强,坡度急 陡,表面坎坷不平。。
三、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1.冰川搬运、堆积作用
诺 尔 盖 岩 屑 坡 小 冻 胀 丘
冰丘是结冰的小丘。形成过程与冻胀丘相似,但因地 下水的承压力很大和表土层的抗压强度小,使地下水冲破 表土层,溢出地面结冰,形成锥状冰体。地下水一次喷出 后,压力降低,但过一段时间,地下水得到补充后,承压 力再次增大,于是发生第2次甚至许多次的喷发,形成的 冰丘也就有多层结构。春末以后,冰丘消融。冬季在山坡 的地下水流路上,可能出现串珠状的冰丘。
习题
1、名词解释:雪线、冰川、成冰作用、冻 土、冻融作用; 2、简述: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 冰川的类型及特点
The End
冰碛物
1.冰川搬运、堆积作用
1.冰川搬运、堆积作用
2.冰碛地貌

2.冰碛地貌
3.冰水堆积地貌
3.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堆积是冰碛物经过冰融水的再搬运和堆积而成。因此,它除了保留有冰碛特 点之外,更多的是具有流水作用的特征。按冰水堆积的位置不同,分为冰下冰水 堆积和冰外冰水堆积二种。 (1)蛇形丘 主要分布于大陆冰川之下的冰水堆积地貌,为形态狭长而又弯曲 的一种低丘陵。因它蜿蜒如蛇形,有的在平地,有的匍匐于高地上,故得名。高 度一般为10—30m,丘顶狭窄,宽仅数米,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延伸方向大致 与冰流方向一致。组成蛇形丘的物质较粗,主要是沙砾质,透水性强,具有流水 的分选性和沉积层理,如水平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等。表面常覆盖一层冰碛 物。 蛇形丘的成因有二种:一是冰下隧洞沉积说。在冰川消融期,冰水沿着冰裂隙 下透,形成冰下隧道,由冰水带来的冰碛物不断将隧道填充,甚至堵塞,当冰川 全部消融时,堆积物便露出地面,成为蛇形丘。二是冰水三角洲沉积说。由此造 成的蛇形丘宽窄相间,宽段为隧道口外的陆上三角洲沉积,组成物质较细;窄段 为冰下隧道的沉积,组成物质较粗。随着冰川节节后退,隧道口也逐步后移,从 而出现了这种绳结状蛇形丘。
2.冰蚀地貌
冰蚀三角面
庐山王家坡U形冰川谷 冰川谷的纵剖面呈阶梯状下降,每个冰阶由冰蚀盆、阶地面和 岩坎等三部分组成。冰阶是冰川选择侵蚀的产物。一般阶地面由硬 岩组成,岩坎和冰蚀盆是冰川沿岩性软弱或断裂、节理发育之处侵 蚀而成。
当支冰川流入主冰川时,由于支冰川的下蚀力小于主冰川,故 谷底深度也比主冰川谷浅,成为悬挂在主冰川谷之上的谷地,称为 悬谷。
石海(内华达) (A.Strahler,1999)
多边形构造土系 冻土区地表因冻 胀而呈多边形破 裂并被砂土充填 的产物。多边形 破裂与中心部位 地下冻胀地面微 隆有关。单个多 边形土的直径自 数十厘米到百米 以上不等,通常 是气候越干冷凛 冽,规模也越大。
多边形构造土 (D.Elsom,1992)
石环(Sorted circles of Gravel) 直径3-4m,砾石20-30cm (A.Strahler,1999)
冰丘是溢出地面 或冰面的水又冻 结成丘状冰体。 河水因表面冻结 而承压,复溢出 冰面而形成的冰 丘也叫地表水冰 丘。冻土层间夹 的融层水承压溢 出地面而成的冰 丘也叫地下水冰 丘。大部分冰丘 是一年生的。
冰斗
2.冰蚀地貌
刃脊为两条山谷冰川之间或两冰斗之间的鱼鳍状山脊
2.冰蚀地貌
U形谷地形图
高原的U形谷
冰川谷 它是山岳冰川运动时侵蚀出来的谷地, 横剖面呈槽形或“U”形,故又称槽谷或U谷。谷 底宽平,两坡高陡,高度可达数十至数百米。 宽平的谷底与冰下冰质点运动有关。原来覆盖 在“V”形谷上的冰川,中部最厚,冰质点运动 由上向下,到了谷底后分向两则,故底部侧蚀 特强,使原来的V形谷底逐渐拓宽,成为U形谷, 在U形谷两坡顶端与原来V形谷的交接处,出现 明显的谷肩。
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 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 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 天然冰体。 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 的冰,它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 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
3、冰川的运动
冰川冰的运动速度,一般仅3-300m/a,若从陡坎上 跌落下去,或发生冰崩,有可能达到每年几十几千米。
冰面裂隙
冰褶皱
4.冰川的分类 地 山岳冰川 理 分 类 大陆冰川
(2).大陆冰川
二、 冰蚀作用和冰蚀地貌 1.冰蚀作用
二、 冰蚀作用和冰蚀地貌 1.冰蚀作用
冰擦痕、冰擦面
冰蚀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是山岳冰川上游的一种围 椅状盆地,它由陡峭的冰斗壁、凹陷的冰斗底部和在冰川 出口处高起的冰槛等三部分组成。大多数的冰斗发育在雪 线附近,因为这里的融冻作用比较频繁,容易形成冰川与 产生冰川侵蚀,冰斗发育初期,只是一些积雪洼地,在融 冻作用反复进行下,洼地周围及底部的岩石逐渐破碎和崩 落,岩屑通过融冻泥流作用搬往洼地以外,洼地加深后积 雪量增加,并发育成冰川,挖蚀作用加强,最后成为冰斗。 如果山岭的二坡发育了冰斗,而且后壁互相靠拢时, 山岭就变成十分尖锐的锯齿状山脊,称为刃脊。当山峰四 周(三面以上)发育了冰斗,其后壁也互相靠拢时,山峰就 变得非常尖锐和突出,如金字塔状,这种由冰蚀而成的尖 峰,称为角峰。如珠穆朗玛峰,外形就呈巨大的金字塔形。
(2)冰水扇和冰水平原 冰下河流(隧道)和冰面融水在冰川舌前穿过终碛垄后,由它所挟 带的泥沙也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地,由多个扇形地的联合,便组成了冰水平原。组 成冰水平原的物质较粗,以沙砾为主,向下游颗粒逐渐变细
3.冰水堆积地貌
蛇形丘是冰下河道堆积物组成的,冰川融化后出露 的丘岗,特点是组成物质为有分选的成层砂砾。
第七章 冰川地貌及其 堆积物
一、几个基本概念
1.雪线 大气固态降水的年收入等于年支出的界线
昆仑山雪线
一、几个基本概念
2.成冰作用:雪花->粒雪->冰川冰->冰川
雪花 粒雪 冰川冰
“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雪 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 增加。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 时进行得最快。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 平均粒径增大。当集合体的密度达到约 0.84 克/立方厘米时,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 得不可渗透。这标志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 化。” 《不列颠百科全书》
四、 冰缘、冻土地貌
“冰缘”有冰体周围或冰川活动区 外围地带之意,但更重要的是其气 候特征,一是寒冷,尤其冬季特别 寒冷,气温低达摄氏零下几十度; 二是降水少,地表无积雪成冰;三 是风力强盛,大部分时间为反气旋 风系所控制。 在“冰缘”气候条件下,地表浅土 层常随季节性变化甚至昼夜变化而 发生周期性的冻结与融化,称季节 性冻土,而下部土层则长期处于冻 结状态,称多年冻土。多年冻土层 的厚度自高纬向低纬逐渐减薄,以 至完全消失。 唐古拉山冰缘
庐山莲花悬谷 因莲花峰而得名,海拔1232米。谷地由震旦系南沱组长石石英砂岩、含砾岩等所 组成。谷向北东方向倾斜,谷口下方与王家坡U形谷交汇处形成为一陡坡地形, 悬于王家坡U形谷之上,形势陡峻,景观别具一格。 在高纬地区,古代大陆冰川伸人海岸时产生的冰流,其厚度大,流速快,侵 蚀力强,因此形成了较深的冰川谷。冰退后,受海浸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 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为峡湾或峡江。挪威海岸有一个峡湾长达 220千米,南美巴塔哥尼亚海岸的峡湾深度达1288米。
冻土地貌
四、冰缘、冻土地貌
由于季节性冻结自地表向下发展,导致它与多年冻 土层之间的融层承受冻胀挤压作用而发生塑性变形, 产生多种奇特的冻融扰动构造或称冰卷泥。
几种冻融扰动构造 (R.J.Chorley et al,1984) A.沙粘土舌侵入上覆沙砾层 B.冰冻囊状构造 C.不规则冰卷泥 D.与冻裂风化上升柱有关的花彩弧
石环是石块集中分布在一片 细砂土周围。石环的直径 0.5-2.0m不等。极区的石环 直径可达十余米,常见一个 个石环交错排布。石环的形 成,首先是融冻分选作用使 岩块被抬举到表面,其后是 冻胀和冻融作用使顶面的岩 块向四周侧向移动,并汇集 成环边。在祁连山某平顶冰 川边缘冰退不到2年,在冰碛 物中就发育了大量的石环, 大者直径4-5m,中心部分比 边缘高约40cm。又在大雪山 地区试验,埋入地下2cm深的 石块,一个月后就被冻融分 选托到地面,并侧向移动了2 -5cm。
在极地高纬及高山高原的地下,当地温终年处于0℃以下时,被冻 结的岩(土)层称为冻土。在这里由融冻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称为冻 土地貌。全世界冻土面积为3500万km2,占陆地面积的23%。在我 国冻土面积为215万km2,占我国面积的22.3%,主要分布于北纬 48°以北的黑龙江省北部和我国西部海拔3500m以上的高原(青藏、 帕米尔)和高山地区。冻土地貌对于公路、铁路、厂房等的工程建 设有着重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