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电化学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电化学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电化学测试技术

实验地点: 材料楼417

同实验者: 管先统 SQ10067034010

朱佳佳 SQ10067034007

吴佳迪 SQ10068052038

杨小艳 SQ10068052028

实验一铁氰化钾的循环伏安测试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固体电极表面的处理方法;

2. 掌握循环伏安仪的使用技术;

3. 了解扫描速率和浓度对循环伏安图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铁氰化钾离子[Fe(CN)

6]3-亚铁氰化钾离子[Fe(CN)

6

]4-氧化还原电对的标

准电极电位为

[Fe(CN)

6

]3- + e-= [Fe(CN)6]4-φθ= 0.36V

电极电位与电极表面活度的Nernst方程式为

φ=φθ’+ RT/Fln(C Ox/CRed) 在一定扫描速率下,从起始电位(-0.2V)正向扫描到转折电位(+0.8V)期间,

溶液中[Fe(CN)

6]4-被氧化生成[Fe(CN)

6

]3-,产生氧化电流;当负向扫描从转

折电位(+0.6V)变到原起始电位(-0.2V)期间,在指示电极表面生成的[Fe(CN)

6]3-被还原生成[Fe(CN)

6

]4-,产生还原电流。为了使液相传质过程只受扩散控制,

应在加入电解质和溶液处于静止下进行电解。在0.1MNaCl溶液中[Fe(CN)

6

]4-的电子转移速率大,为可逆体系(1MNaCl溶液中,25℃时,标准反应速率常数为5.2×10-2 cm2s-1;)。

三、仪器和试剂

电化学分析系统;铂盘电极;铂柱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电解池;容量瓶。

0.50mol·L-1 K

3[Fe(CN)

6

];0.50mol·L-1 K

4

[Fe(CN)

6

] ;1 mol·L-1 NaCl

四、实验步骤

1. 指示电极的预处理

铂电极用Al

2O

3

粉末(粒径0.05μm)将电极表面抛光,然后用蒸馏水清洗。

2. 支持电解质的循环伏安图

在电解池中放入0.1 mol·L-1 NaCl溶液,插入电极,以新处理的铂电极为指示电极,铂丝电极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进行循环伏安仪设定;起始电位为-0.2V;终止电位为+0.6V。开始循环伏安扫描,记录循环伏安图。

3. 不同扫描速率K

3 [Fe(CN)

6

]溶液的循环伏安图

在0.50 mol·L-1K

4[Fe(CN)

6

]溶液中,以10mV/s、25mV/s、50 mV/s、100

mV/s、200 mV/s、500 mV/s,在-0.15至+0.7V电位范围内扫描,分别记录循环伏安图。

五、注意事项

1. 实验前电极表面要处理干净。

2. 扫描过程保持溶液静止。

六、数据处理

分别以i

pa 、 i

pc

对v作图,说明峰电流与扫描速率间的关系。

图1玻碳电极在0.50 mol·L -1 K 4 [Fe (CN )6]溶液中在10 mV s -1下的循环伏安曲线

由图1可知,K 4 [Fe (CN )6]在玻碳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峰电位是E pa =295 mV ,峰电流是i pa =58.8 mA 。还原峰电位为166 mV ,还原峰峰电流为54.6 mA 。峰电流的比值为:i pa /i pc =1.07≈1,峰电位差为129 mV 。由此可知,铁氰化钾体系[Fe(CN)63-/4-]在中性水溶液中的电化学反应是一个较可逆过程

C u r r e n t /m A

Potential/V(vs.SCE)

图2 玻碳电极在0.50 mol·L -1 K 4 [Fe (CN )6]溶液中不同扫速下的循环伏安曲线

七实验图3 玻碳电极在0.50 mol·L-1 K4 [Fe(CN)6]溶液中峰电流与扫速根

方的线性拟合

结论

对于表面吸附控制的电极反应过程,峰电流ip与扫描速度呈正比关系,即ip~V为一直线。(此关系也可利用标准曲线法的线性拟合功能,以峰电流为横坐标,扫描速度的二分之一次方或扫描速度为纵坐标,考察线性关系) 将不同扫描速率的循环伏安曲线进行叠加。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峰电流也增加。且分别测量他们的峰数据可以得到峰电流与扫描速度的关系。根据电化学理论,对于扩散控制的电极过程,峰电流ip与扫描速度的二分之一次方呈正比关系。用标准

曲线法中的线性拟合处理,得出峰电流ip R为扫描速度。

在误差的范围内K

3 [Fe(CN)

6

]在KCl溶液中电极过程的具有可逆性。对于可

逆体系,氧化峰电流i

pa 与还原峰电流i

pc

绝对值的比值:i pa/ i pc=1。从图中可以

看出来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大氧化还原峰的距离越来越大,即是可逆性降低。

实验二银电极特性吸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银电极特性吸附现象

二、实验原理:

当对电极体系进行线性电位扫描时,电极电流为双电层充电电流及电极反应电流之和。在没有电化学反应及吸(脱)附现象发生时,电流全部为双电层充电电流且保持定值。当发生电化学反应时,电极电流增大,且在某电位下出现电流峰。由峰值电位可判断是何种电极反应,由峰值电流可估量该条件下电极的最大反应速度或反应物浓度。线性电位扫描法还可用于判断电极反应的可逆性,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及反应机理。在表面覆盖层的研究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三、试验装置:

CHI750C电化学工作站,铂电极,参比电极,银电极,氢氧化钾。

四、实验步骤

配制1mol/L的KOH溶液作为电解液,采用三电极体系(银电极为工作电极)进行循环伏安扫描,然后加入一定量的Cl-,再进行循环伏安扫描。每次扫描前银电极都需进行抛光处理。

五、结果与讨论:

上图为在没有Cl-的情况下,银电极在1mol/L的KOH溶液中循环伏安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电位向正方向移动,出现了阳极电流,说明表面的Ag开始被氧化成Ag

2

O,随后阳极电流逐渐增加,在大约0.38V出现一个电流峰,然后电

流又逐渐下降,这是由于电极表面Ag

2O的覆盖度不断增加,阻碍了Ag到Ag

2

O

的反应。在大约0.5V后电流降至很小值,说明电极表面全部被Ag

2

O覆盖。当扫

描电位增至0.59V左右又出现一个新的电流峰,这是由于Ag

2

O进一步氧化成AgO。此后电位扫描至0.8V,电流又开始上升,在电极表面可看到有气泡溢出,显然这电流是用于产生氧气。当扫描至1.0V后开始换向密集型负向扫描。随着电位下降,电流开始下跌。至0.3V左右又开始出现电流峰,但此时为阴极电流。这

是由于AgO的阴极还原成Ag

2

O,这个逆向反应的极化很小,可能是因为AgO的电

阻率较小的关系。下一个阴极电流峰在-0.020~0.5V之间,是由于Ag

2

O阴极还原

为Ag,其极化较此反应的逆反应要大些,可能是因为Ag

2O的电阻率较高所致。

同理推测加入Cl-之后的循环伏安曲线,如上图所示,加入Cl-之后,Ag 电极的三角波扫面曲线,可以看到AgO 还原为Ag2O 的波峰明显减弱了,这是因为Cl-在银电极表面特性吸附的缘故。

实验三 铁氰化钾交流阻抗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交流阻抗的测试原理和方法

2.学会解读交流阻抗图谱 二、实验原理:

2

222

)()1('P d d P

L R C C R R Z +++++=ω

σωωσωσ

2

2

2222)()1()()1(''P d d P d d R C C R C C Z ++++++=ω

σωωσωσωωσωσ

在低频区,1)1(lim 0

=+→d C ωσω,简化后可得:

P L R R Z ++

=ωσ'; d d d C C C Z 222)1(''σω

σσωσωσ+=++= 在高频区,当∞→ω时,可以求得:

2221'P d P L R C R R Z ω++=,2

222

21''P

d P

d R C R C Z ωω+=,两式消去ω得: 222)2

('')2'(P P L R

Z R R Z =+-

- 三、 试验装置:

CHI750C 电化学工作站,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铂电极,参比电极。 四、实验步骤 1.溶液的配制

在250mL 容量瓶中,依次加入K 4Fe(CN)6溶液和K 3Fe(CN)6溶液,使稀释至接近刻度处,静置,用蒸馏水定容。配制K 3[Fe (CN )6] 和K 4[Fe (CN )6]浓度均为0.005mol/L 的溶液。

2. K 4Fe(CN)6溶液和K 3Fe(CN)6溶液的交流阻抗曲线

初始电平0.1V ,从低频0.01Hz 到高频100KHz ,振幅0.005V 。 五、结果与讨论

加入KNO 3作为支持电解质,采用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为铂电极)进行交流阻抗测试。

z "/ o h m

z'/ ohm

图1 5 mM K 3[Fe (CN )6] +5 mM K 4[Fe (CN )6]电解液Pt 电极表面电化学

反应的交流阻抗图

Z '' / o h m

Z' / ohm

图2 5 mM 图2 K 3[Fe (CN )6] +5 mM K 4[Fe (CN )6]+1 M KCl 电解液Pt 电极表面电化

学反应的交流阻抗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低频区,当4/πφ=时,电极的Nyquist 图是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受扩散控制,直线在Z’’轴上的截距为R L +R P -C d 。图上出现

实分量和虚分量的线性相关,这是电极过程扩散控制的最鲜明的阻抗特征。复平面上相应于高频区的阻抗曲线是一个半圆,受电化学控制,圆心在Z’轴上

R L +R

P

/2处,半径等于R

P

/2。

实验四苯胺单体的电聚合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方法的应用

2、了解苯胺单体电聚合的机理

二、实验原理

聚苯胺作为一种优良的防腐材料逐渐引起重视,并且成为导电聚苯胺最有希望的研究领域。因导电聚合物(如聚苯胺)通常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且无热塑性,故加工困难,涂料生产成本很高,涂料的生产和涂装过程涉及大量的挥发性有机溶剂,易造成生产和周围环境的空气污染,危害工人健康。因此,采用电化学法制备导电聚苯胺在防腐蚀应用上应具有更大的优势。

苯胺的电聚合反应可以概括为以下过程:一般认为,反应的第一步是电极从芳香族单体上夺取一个电子,使其氧化成为阳离子自由基;生成的两个阳离子自由基之间发生加成性偶合反应,再脱去两个质子,成为比单体更易于氧化的二聚物。留在阳极附近的二聚物继续被电极氧化成阳离子,继续其链式偶合反应。

三、实验试剂基仪器

试剂:苯胺单体、0.5M 硫酸

仪器:化学工作站、三电极体系

四、实验步骤

首先、打磨铂片电极,尽量打磨发亮,将较亮的一极作为工作极。

其次、连接测量电路。将三个电极分别插入注入-1硫酸和苯胺单体的电解溶液的中。

最后、将电解池中的三电极分别与电化学工作站三根相应的导线相连。然后测量并保存数据。

五、实验数据及分析

-0.2

0.0

0.2

0.4

0.6

0.8

1.0

-0.006

-0.004-0.0020.0000.0020.004

0.0060.008

C u r r e n t /A

Potential/V

下图是扫速为20mv/s 下测得得CV 图。

-0.20.00.20.40.60.8 1.0

-0.008

-0.004

0.000

0.004

0.008

C u r r e n t /A

Potential/V

上图为扫描速度为5 0mV·s - 1时的苯胺电聚合循环伏安曲线,扫描10圈。从图中可观察到聚苯胺三对典型的氧化还原峰(即苯胺的氧化掺杂) ,这不同于典型的双电层电容器的循环伏安曲线,显示出法拉第准电容的存在,且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反应电流随之增大,表明聚苯胺在铂电极上的顺利聚合。

-0.2

0.0

0.2

0.4

0.6

0.8

1.0

-0.006

-0.004-0.0020.0000.0020.004

0.0060.008

C u r r e n t /A

Potential/V

上图为此电极在H2 SO4 溶液中测试的曲线,其电流大小基本与图一相仿。但电化学容量分布较窄,仅在- 0. 1~0. 7V 之间。因此前者的电化学窗口远大于后者,因此有机体系中聚苯胺会有更大的能量密度。

实验五旋转圆盘电极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旋转圆盘电极的实验技术。

2.学会运用旋转圆盘电极实验方法测定电化学动力学参数。

3.学会运用旋转圆盘电极建立电化学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电化学反应过程通常由反应物和产物的传质步骤或电荷转移步骤所控制。为了测定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必须通过测量技术和数学处理,突出某一控制步骤,忽略另一个控制步骤。例如,为了测量传质过程的动力学参数、扩散系数(D),必须使电化学反应过程由传质步骤控制。反之,为了测量电极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参数,如交换电流密度i0、电子转移系数a和标准反应动力学常数K,必须使整个电化学反应过程由电荷转移步骤控制。旋转圆盘电极由于其电极转速可以准确控制,可以通过测量不同转速下的伏安曲线,做必要的数学处理,突出某一步骤,求得动力学参数。此外,在一定转速下,旋转圆盘电极反应的极限电流和反应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因此,旋转圆盘电极也是一种常用的、稳定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三.主要仪器和试剂:

仪器:CHI660A电化学工作站,电解槽系统以旋转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铂片为辅助电极。

试剂:K

4Fe(CN)

6

和 K

3

Fe(CN)

6

溶液。

四.实验步骤:

1电解液配制: 0.01mol/L的K

4Fe(CN)

6

+ 0.01mol/L的K

3

Fe(CN)

6

的1mol/L的

KCl 溶液100mL置于电解槽中。

2设置测试参数:选定6个不同的转速,扫描速率为10mV/s,扫描范围为-0.35~+0.35V(vs.SCE)。测定一组不同转速先旋转圆盘电极在0.01mol/L的

K 4Fe(CN)

6

+ 0.01mol/L的K

3

Fe(CN)

6

的线性扫描伏安曲线。扫描速率和扫描范围

如上述。

3由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求得K

3Fe(CN)

6

的扩散系数D

和K

4

Fe(CN)

6

的扩散系数D

R

电子转移系数a、电极反应交换电流i0和标准反应速率常数K。

五.结果与讨论:

选择不同的转速,根据电化学工作站扫描出如下曲线:

I / A

E / V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电极转动时,消除了扩散影响,循环伏安曲线呈现为S 型。并且随着转速的增大,极限电流也随之增大。由电化学理论极限电流密度与转速之间的关系为:

2/1O O d c nF I ωγ=

即极限电流I d 与w 1/2成正比。我们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线性拟合,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吻合。并且可以根据该直线的斜率可以得到其他相关的电化学动力学参数。

实验六镍片钝化曲线

一、实验目的:

1.熟悉CHI电化学工作站的使用。

2.学会用阳极钝化曲线进行样品分析的实验技术。

3.了解镍片在不同电势区间表现出的钝化和破钝现象

二、实验原理

由阳极极化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叫阳极钝化或电化学钝化。金属表面状态发生变化,使它具有贵金属的低腐蚀速率和正电极电势增高等特征的过程。金属与周围介质自发地进行化学作用而产生的金属钝化称为化学钝化或自钝化作

用。通常强氧化剂(浓HNO

3、KMnO

4

、K

2

Cr

2

O

7

、HClO

3

等)可使金属钝化。钝化

后的金属失去原有的某些特性。若金属通过电化学阳极极化引起钝化称为阳极钝化。一些可以钝化的金属,当从外部通入电流,电位随电流上升,达到致钝电位后,腐蚀电流急速下降,后随电位上升,腐蚀电流不变,直到过钝区为止利用这个原理,以要保护的设备为阳极导入电流,使电位保持在钝化区的中段,腐蚀率可保持很低值。在保持钝性的电位区间,决定金属的阳极溶解电流密度大小的是钝化膜的溶解速度,所以,金属的钝态不是热力学稳定状态,而是一种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状态。阳极保护法需要一台恒电位仪以控制设备的电位(以免波动时进入活化区或过钝化区)。由于只适用于可钝化金属,所以这种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

三、试验装置:CHI750C电化学工作站,镍片,铂电极,参比电极。

四、实验步骤

1镍电极前处理:研究电极是高纯Ni电极,经1.5μ研磨膏抛光,洗涤剂和蒸馏水冲洗即可待用。

2电解液配制:电解质溶液是0.1N H

2SO

4

溶液。

3试验装置搭配:辅助电钮是Pt电极。参电极是饱和甘汞电极。

4设置参数测试:初始电极电位为-0.2V

vs SCE,终止电位为1.8V

vs

SCE。控制

扫描速度测定单程阳极钝化曲线。

五、结果与讨论

实验测试阳极钝化曲线结果见图:

-0.5

0.0

0.5

1.0

1.5

2.0

0.00

0.02

0.04

0.06

0.08

0.10

0.12

I / A

E / V

每次实验结束,观察电极表面都可发现均匀灰白色氧化物。若在0.1N H 2SO 4,加不同浓度的KCl ,它们的单程电位扫描伏安曲线,用放大境观察电极表面,可发现典型的Pitting Corresion 凹坑。

由图可观察到:

-0.21v 到0.18v 区间为活性溶解区,是镍片 的正常溶解区间

0.18到0.75v 区间为钝化过渡区,此时镍片表面形成钝化膜,所以电流密度随着阳极电极电势增大而减小

0.75v 到1.2v 为钝化稳定区,金属处于钝化状态,此时镍片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钝化膜,在此区间电流密度稳定在很小值,而且与阳极电势变化无关

1.2v 以后为超钝化区,电流密度又随阳极电极电势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在此区间钝化了的镍片又重新溶解,与活性溶解区类似,在1.56v 处也有一小峰,分析应属于二次钝化.

实验七镍片在硫酸体系tafel研究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运用tafel实验方法测定电化学动力学参数。

2.学会运用tafel建立电化学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塔菲尔(Tafel)线外推法。一种测定腐蚀速率的方法。做法是将金属样品制成电极浸入腐蚀介质中,测量稳态的伏安(E~I)数据,作log|I|~E图,将阴、

阳极极化曲线的直线部分延长,所得交点对应的即为log[I

corr ],由腐蚀电流I

corr

除以事先精确测量的样品面积S

,即得腐蚀速率。此法快速省时,适用于金属均匀腐蚀的测量。首先关系是:E=a+b*|lgi|,所以a值的求法,就直接延长阳极支与E轴的交点,而b的值其实就是阳极支曲线的斜率,在图上就能求出。

电极的极化引发的电极反应中电流、电压的关系变化繁多,统称为极化曲线,或称伏安图。它的测量和研究是电极反应动力学的重要内容,其结果也是电化学生产过程控制的重要依据。极化曲线的测量方法可以是“稳态”的,也可是“暂态”的。前者是先控制恒定的电流(或电压),待响应电压(或电流)恒定后测量之,可获得稳态极化曲线。后者则控制电流恒定或按一定的程序变化,测量响应电势的变化;或控制相应的电势,测量响应电流的变化获得暂态极化曲线。

三、实验器材

仪器:CHI660A电化学工作站,饱和甘汞电极,铂片。

试剂:浓硫酸。

四、实验步骤

1电解液配制:配制1mol/L H

2SO

4

溶液。

2设置测试参数:选定3个不同的扫描速率,分别为2、5和10mV/s,扫描范围为-0.20~+0.20V(vs.SCE)。

3由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求得测试得到tafel曲线,并依据此曲线的结果进行电化学动力学分析。

五、结果与讨论

选择不同的扫描速度的三条tafel曲线如下图所示:

随扫速增加,腐蚀电位略有正移,扫速为2mV/s时,为初次测试,镍片表面

活性较大,迅速反应,腐蚀程度较大。随着腐蚀过程中的延伸,扫速增加,硫酸浓度有所降低,使得镍片表面结构发生一些改变,促使腐蚀电流密度有所降低。

l o g (i /A )

E / V

图1 Ni 片在不同的扫速下的tafel 曲线

如果为不同扫速下的tafel 曲线,可以利用CHI 自带的计算功能对Ni 的腐蚀速度进行计算。: 2mv/s :

工程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工程测量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D测绘131 姓名学号:戴峻2013132911 测绘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一、精密角度测量 一、实验名称:精密角度测量 二、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地点: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 时间:2016.6.02 四、实验目的: 1. 掌握精密经纬仪(DJ1或DJ2)的操作方法。 2. 掌握方向法观测水平角水平角的观测顺序,记录和计算方法。 五、仪器和工具: 全站仪一台,三脚架一个,记录板一块,自备铅笔,记录手薄和观测目标物。

六、实验内容及设计: 在实验之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了解实验内容,以及读数的多种限差,并选择好实验地点,大略知道实验数据的处理。 1.实验步骤: (1)架设全站仪,完成对中、整平; (2)调清楚十字丝,选择好起始方向,消除视差; (3)一个测站上四个目标一测回的观测程序 2. 度盘配置: 设共测4个测回,则第i个测回的度盘位置略大于(i-1)180/4. 3. 一测回观测: (1) 盘左。选定一距离较远、目标明显的点(如A点)作为起始方向,将平读盘读数配置在稍大于0 o处,读取此时的读数;松开水平制动螺旋,顺时针方向依次照准B、C、D三目标读数;最后再次瞄准起始点A并读数,称为归零。

以上称为上半侧回。两次瞄准A点的读数之差称为“归零差”,检核是否超限,超限及时放弃本测回,重新开始本测回。 (2)盘右。先瞄准起始目标A,进行读数;然后按逆时针放线依次照准D、C、B、A各目标,并读数。 以上称之为下半测回,其归零差仍要满足规范要求。 上、下半测回构成了一个测回,检核本测回是否满足各项限差,如超限,重新开始本测回,合限,进行下一测回工作。 4.记录、计算 (1)记录。参考本指南所附的本次实验记录表格。盘左各目标的读数按从上往下的顺序记录,盘右各目标读数按从下往上的顺序记录。 (2)两倍照准误差2C的计算。按照下式计算2C 对于同一台仪器,在同一测回内,各方向的2C值应为一个定值。若有变化,其变化值不超过表1.1中规定的范围 表1.1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腐蚀电化学实验报告

腐蚀电化学分析 杨聪仁教授编撰一、实验目的 以电化学分析法测量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速率。 二、实验原理 2-1 腐蚀形态 腐蚀可被定义为材料受到外在环境的化学侵蚀而导致退化的象。大多数材料的腐蚀包含了由电化学引起的化学侵蚀。我们可根据被腐蚀金属的表面,简便地将腐蚀型态分类,如图一。有许多类型易被辨识,但各种腐蚀类型彼此间都有某种程度的关连。这些类型包括: 均匀或一般侵蚀腐蚀应力腐蚀 化学或两金属腐蚀冲蚀腐蚀 孔蚀腐蚀涡穴损伤 间隙腐蚀移擦腐蚀 粒间腐蚀选择性腐蚀 均匀或一般侵蚀腐蚀 均匀腐蚀是指当金属处于腐蚀环境时,金属整个表面会同时进行电化学反应。就重量而言,均匀腐蚀是金属所面临的最大腐蚀破坏,尤其是对钢铁来说。然而,它很容易藉由保护性镀层、抑制剂及阴极保护等方法来控制。 化学或两金属腐蚀 由于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电化学电位,因此当要将不同金属放在一起时,必须格外小心,以免产生腐蚀现象。两金属化学腐蚀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阳极与阴极的比率,也就是面积效应(area effect)。阴极面积大而阳极面积小是一种不利的面积比率,因为当某特定量的电流经过金属对时,例如不同尺寸的铜极及铁极,小电极的电流密度会远大于大电极,因此小阳极将会加速腐蚀。所以大阴极面积对小阳极面积的情形应尽量避免。 孔蚀腐蚀 孔蚀是会在金属上产生空孔的局部腐蚀类型。此类型的腐蚀若造成贯穿金属的孔洞,则对工程结构会有相当的破坏效果。但若没有贯穿现象,则小蚀孔有时对工程设备而言是可接受的。孔蚀通常是很难检测的,这是因为小蚀孔常会被腐蚀生成物覆盖所致。另外蚀孔的数目及深度变化也很大,因此对孔蚀所造成的破坏不太容易做评估。也因为如此,由于孔蚀的局部本质,它常会导致突然不可预测的破坏。蚀孔会在腐蚀速率增加的局部区域发生。金属表面的夹杂物,其他结构不均匀物及成份不均匀处,都是蚀孔开始发生的地方。当离子和氧浓度差异形成浓淡电池时也可产生蚀孔。 间隙腐蚀是发生于间隙及有停滞溶液之遮蔽表面处的局部电化学腐蚀。若要产生间隙腐蚀,必须有一个间隙其宽度足够让液体进入,但却也可使液体停滞不流出。因此,间隙腐蚀通常发生于开口处有百万分之几公尺或更小宽度的间隙。 粒间腐蚀

控制测量实训心得体会文章

控制测量实训心得体会文章 控制测量:在测区内,按测量任务所要求的精度,测定一系列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建立起测量控制网,作为各种测量的基础,这种测量工作称为控制测量。下面是带来的控制测量实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控制测量实训心得篇一 一.实习目的 熟练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及记录方式。练习使用用于二等水准测量的电子精密水准仪的操作方法及其电脑软件的解算方法、光学精密水准仪的的操作方法及其解算方法。掌握导线测量的测量步骤、仪器使用的方法。熟练掌握四等水准测量、二等水准测量及导线测量的操作方法并能够对测量工作有总体的认识,对城市测量规范有基本的了解。 1.1实习安排 小组成员:周涛、李佳、姜日山、李宁、李宏达 20XX-09-13~20xx-09-25:四等水准测量,根据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测量其他水准点的高程; 20XX-09-26~20xx-10-09:二等水准测量,根据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测量其他水准点的高程; 20XX-10-10~20xx-10-16:四等导线测量通过测角和量距,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20XX-10-17~20xx-10-23:GPS测量

1.2实习任务 在八周实习期间完成,小组成员每人用DS3水准仪完成一次四等水准测量,与第一小组用徕卡DNA03和光学水准仪共同完成一次二等水准测量,用拓普康全站仪完成导线测量,在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实习过程中所有程序步骤都要严格按照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测量。 1.3测区概况: 测区本溪市石桥子经济开发区测区内大部分为丘陵,公路,测区开阔高建筑少,选点都在路边或高地,方便测量通视条件好。点位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GPS测量做准备),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同时点位设在交通便利,有利于其他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地面基础稳固,便于点的保存,测量路线为学校北门出去沿香槐路西走,到中央大街经过红旗村,再沿着沈本产业大道直到学校东门,到北门所形成的闭合环。路线总长五公里左右,路面平整,车流量较大,其中中央大街到产业大道一段路为窄土道,有坡度较大部分,总体来说测区测量条件较好。 二.实习内容 2.1四等水准测量 测量任务:是在两周内完成五组测量数据,即小组内每人一组测量结果。实习地点即是整个测区范围内。 测量要求:(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与计算方法。(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

电化学实验报告

电化学分析实验报告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同组者: 实验日期: 指导老师: 实验一:铁氰化钾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还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循环伏安扫描法。 2.学习测量峰电流和峰电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循环伏安法也是在电极上快速施加线性扫描电压,起始电压从ei开始,沿某一方向变化, 当达到某设定的终止电压em后,再反向回扫至某设定的起始电压,形成一个三角波,电压扫 描速率可以从每秒数毫伏到1v。 当溶液中存在氧化态物质ox时,它在电极上可逆地还原生成还原态物质,即 ox + ne → red;反向回扫时,在电极表面生成的还原态red则可逆地氧化成ox,即 red → ox + ne.由 此可得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 在一定的溶液组成和实验条件下,峰电流与被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从循环伏安法图中 可以确定氧化峰峰电流ipa、还原峰峰电流ipc、氧化峰峰电位φ pa 和还原峰峰电位φpc。 对于可逆体系,氧化峰峰电流与还原峰峰电流比为:ipa/ipc =1 25℃时,氧化峰峰电位 与还原峰峰电位差为:△φ条件电位为:φ=(φpa+ φpc)/2 由这些数值可判断一个电极过程的可逆性。 =φ pa - φpc≈56/z (mv)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电化学分析仪va2020, 玻碳电极、甘汞电极、铂电极。试剂:铁氰化钾标准溶 液,0.5mol/l氯化钾溶液,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溶液的配制 移取铁氰化钾标准溶液(10mol/l)5ml于50ml的塑料杯中,加入0.5mol/l氯化钾溶液, 使溶液达到30ml 。 2、调试 (1)打开仪器、电脑,准备好玻璃电极、甘汞电极和铂电极并清洗干净。(2)双击桌 面上的valab图标。 3、选择实验方法:循环伏安法 设置参数:低电位:-100mv;高电位600mv;初始电位-100mv; 扫描速度:50mv/s;取样间隔:2mv;静止时间:1s;扫描次数:1;量程: 200μa。 4. 开始扫描:点击绿色的“三角形”。 5. 将上述体系改变扫描速度分别为10mv/s、50mv/s、100mv/s、160mv/s、200mv/s,其 他条件不变,作不同速度下的铁氰化钾溶液的循环伏安曲线,其峰值电流与扫描速度的平方 根成正比关系。 -3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 1. 找到循环伏安曲线上对应的氧化与还原峰,然后手动做切线。

实验报告全站仪精密角度测量实验报告范文_0787

2020 实验报告全站仪精密角度测量实验报告范文_0787 EDUCATION WORD

实验报告全站仪精密角度测量实验报告范文 _0787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为期四天的综合实验结束了,在这四天里我们主要做了全站仪综合实验,回弹综合实验和钢筋位置及楼板检测实验。在全站仪的综合试验中我们学习了坐标测量,面积测量以及放样,在回弹综合实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用回弹法测量混凝土强度,在钢筋位置及楼板检测实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用钢筋仪检测板、柱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的检测。虽然只有四天的综合实验,但是我感觉自己收获了不少知识。在暑假认知实习的时候自己也接触到了全站仪,但是没有自己操作过,这次实验自己学会用全站仪。这次的综合实验都是在施工现场最常用了,做好,学好这些实验对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掌握好技术才能进行好管理。这次的实验自己也是用心学习了,虽然只做了三天,可是收益匪浅,在老师和组长的带领下,我们组员一起学习,

研究,最终将实验进行好。记忆最深的是我们那天早上用全站仪放样,整整一个上午,然后用钉子打好桩,我们总共放了十二个点,等待着老师下午的验收。可是下午去的时候,只看到操场的跑道上躺着一堆堆的钉子,后来老师说不检查了,其实我们挺失落的,但是我们真的学到了知识,这比什么都重要!通过实验,使我们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锻炼了我们的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综合性的试验,我了解到综合实验的应用,特别是在两天的全站仪测量试验,刚开始拿到仪器时还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但经过坐标测量、面积测量、点放样,我基本了解一些:全站仪是一种光机电算一体化的高新技术测量仪,测距部分有发射,接受与瞄准组成共轴系统,测角部分由电子测角系统完成,是一种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各种测量功能的外业数据采集设备,大大减轻外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作为在实际施工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测量仪器,了解其基本功能,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将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本次试验,我了解到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位置和钢筋直径的检测方法,认识到钢筋仪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钢筋仪的基本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在检测过程中使用方便,操作简洁。由于本次试验为提供检测构件的相关施工图纸,故无法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也无法对被检测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但通过实际操作和后期试验总结,对工程检测过程有了感性的认识。

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测试题

高二化学选修四《电化学基础》复习检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u:64 Ag:108 第I卷(选择题共51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7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51分)1.下列金属防腐的措施中,属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的是( ) A.水中的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 B.金属护拦表面涂漆 C.汽水底盘喷涂高分子膜 D.地下钢管连接锌板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镀时,通常把待镀的金属制品作阳极 B.氯碱工业是电解熔融的NaCl,在阳极能得到Cl 2 C.氢氧燃料电池(酸性电解质)中O 2通入正极,电极反应为O 2 +4H++4e- ===2H 2 O D.下图中电子由Zn极流向Cu,盐桥中的Cl-移向CuSO 4 溶液 3.下列有关电化学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4.用铁丝、铜丝和CuSO 4 正确的是( ) A.构成原电池时Cu极反应为:Cu—2e =Cu2+ B.构成电解池时Cu极质量可能减少也可能增加 C.构成电解池时Fe极质量一定减少 D.构成的原电池或电解池工作后就可能产生大量气体 Fe Cu

5.如图,将纯Fe棒和石墨棒插入1 L饱和NaCl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接负极,N接正极,当两极产生气体总量为22.4 L(标准状况) 时,生成1 mol NaOH B.M接负极,N接正极,在溶液中滴人酚酞试液,C电极周围溶液变红 C.M接负极,N接正极,若把烧杯中溶液换成1 L CuSO 4 溶液,反 应一段时间后,烧杯中产生蓝色沉淀 D.M接电源正极,N接电源负极,将C电极换成Cu电极,电解质溶 液换成CuSO 4 溶液,则可实现在铁上镀铜 6.为增强铝的耐腐蚀性,现以铅蓄电池为外电源,以Al作阳极、Pb作阴极,电解稀硫酸,铝表面的氧化膜增厚。其反应原理如下: 电池:Pb(s)+PbO 2(s)+2H 2 SO 4 (aq)=2PbSO 4 (s)+2H 2 O(l) 电解池:2Al+3H 2O Al 2 O 3 +3H 2 电池电解池 A H+移向Pb电极H+移向Pb电极 B 每消耗3molPb 生成2molAl 2O 3 C 正极:PbO 2+4H++2e=Pb2++2H 2 O 阳极:2Al+3H 2 O-6e=Al 2 O 3 +6H+ D 7 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 选项X Y A.MgSO 4CuSO 4 B.AgNO 3Pb(NO 3 ) 2 C.FeSO 4 Al 2 (SO 4 ) 3 D.CuSO 4AgNO 3 8 2O 7 2-)时,以铁板作阴、阳极,处理 过程中存在反应Cr 2O 7 2+6Fe2++14H+=2Cr3++6Fe3++7H 2 O,最后Cr3+以Cr(OH) 3 形式除 去,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阳极反应为Fe-2e-=Fe2+ B.电解过程中溶液pH不会变化 C.过程中有Fe(OH) 3沉淀生成 D.电路中每转移12mol电子,最多有 Fe C 饱和NaCl溶液 电源 M N

电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Experimental class on“Fuel Cell and Electrochemistry” Experiment setup Equipment: CHI760D electrochemical station Three electrode system. WE: CE: RE: Saturated Calomel Electrode Solution: 1.0 ×10-3mol/L K 3 [ Fe (CN)6] + 0.1M KCl Lab report 1) Plot curves of LSV curve, and describe why current changes with sweeping voltage? 0.6 0.4 0.2 0.0 -0.2 -0.4 0.000000 0.000002 0.000004 0.000006 0.000008 0.000010 Potential/V C u r r e n t /u A Reason: V oltage is a driving force to an electrode reactions,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equilibrium of electron transfer at electrode surface . As the altering of applied voltage, the Fermi-level is raised (or lowered), which changing the energy state of the electrons. Making the overall barrier height (ie activation energy) alter as a function of the applied voltage. (1). In this reaction, when voltage is 0.6V, there is no electron transfer, so the current is zero. With the voltage to the more reductive values, the current increases. (2). When the diffusion layer has grown sufficiently above the electrode so that the flux of reactant to the electrode is not fast enough to satisfy that required by Nernst Equation. The peak is obtaining. (3). When the reaction continued, it would get a situation that there will be a lower reactant concentration at the electrode than in bulk solution, that is, the supply of fresh reactant to the surface decreased, so current decreases.

2019年精密测量实训报告总结

精密测量实训报告总结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 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作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的实训,才整整了解到,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将要做的工作做好。只有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我么团结起来,什么困难都不再是困难了。另外这次测量实习也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化了友谊,将原本的一些“陌生人”联系的更紧密了。当然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疙疙瘩瘩的事情,闹得大家都不愉快,各有各的方法和见解,但是我们能够及时地进行

交流和沟通,错误的一方也不那么的固执,对的一方也不那么的显摆,忘记了昨天的不愉快,迎接新的朝阳!当然也相信学校让我们实训的另一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每个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怎样熟练的使用全 站仪和水准仪,并且能够单独的完成一项工作,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后进行轮换,以达到共同进行的目的,而不是单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在这一点上我们本组是做的很认真的,每个组员都分别进行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对全站仪测量都是在现场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没有对上一步的检核,绝不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做到步步有检核,回来后还要对内业进行准确计算,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避免测量的不准确还要进行重测。即使重测,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耐心、毅力和做事严谨的态度。所以我们一直在克服以前的缺点,一步一个脚印的想前迈进! 从这次实习中我总结出了几点来避免较大的误差,例如: (1)标尺要立直,尽量避免晃动,有晃动时,应该选择数据最小的时候进前一定将视野的气泡调平(两侧的线重合),否则造成的误差会很大。 (2)在读取数据时,每位成员都要细心,既要看得准,还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果的报废。

腐蚀电化学实验报告

腐蚀电化学分析 杨聪仁教授编撰 一、实验目的 以电化学分析法测量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速率。 二、实验原理 2-1 腐蚀形态 腐蚀可被定义为材料受到外在环境的化学侵蚀而导致退化的象。大多数材料的腐蚀包含了由电化学引起的化学侵蚀。我们可根据被腐蚀金属的表面,简便地将腐蚀型态分类,如图一。有许多类型易被辨识,但各种腐蚀类型彼此间都有某种程度的关连。这些类型包括: 均匀或一般侵蚀腐蚀应力腐蚀 化学或两金属腐蚀冲蚀腐蚀 孔蚀腐蚀涡穴损伤 间隙腐蚀移擦腐蚀 粒间腐蚀选择性腐蚀 均匀或一般侵蚀腐蚀 均匀腐蚀是指当金属处于腐蚀环境时,金属整个表面会同时进行电化学反应。就重量而言,均匀腐蚀是金属所面临的最大腐蚀破坏,尤其是对钢铁来说。然而,它很容易藉由保护性镀层、抑制剂及阴极保护等方法来控制。 化学或两金属腐蚀 由于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电化学电位,因此当要将不同金属放在一起时,必须格外小心,以免产生腐蚀现象。两金属化学腐蚀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阳极与阴极的比率,也就是面积效应(area effect)。阴极面积大而阳极面积小是一种不利的面积比率,因为当某特定量的电流经过金属对时,例如不同尺寸的铜极及铁极,小电极的电流密度会远大于大电极,因此小阳极将会加速腐蚀。所以大阴极面积对小阳极面积的情形应尽量避免。

孔蚀腐蚀 孔蚀是会在金属上产生空孔的局部腐蚀类型。此类型的腐蚀若造成贯穿金属的孔洞,则对工程结构会有相当的破坏效果。但若没有贯穿现象,则小蚀孔有时对工程设备而言是可接受的。孔蚀通常是很难检测的,这是因为小蚀孔常会被腐蚀生成物覆盖所致。另外蚀孔的数目及深度变化也很大,因此对孔蚀所造成的破坏不太容易做评估。也因为如此,由于孔蚀的局部本质,它常会导致突然不可预测的破坏。蚀孔会在腐蚀速率增加的局部区域发生。金属表面的夹杂物,其他结构不均匀物及成份不均匀处,都是蚀孔开始发生的地方。当离子和氧浓度差异形成浓淡电池时也可产生蚀孔。 间隙腐蚀是发生于间隙及有停滞溶液之遮蔽表面处的局部电化学腐蚀。若要产生间隙腐蚀,必须有一个间隙其宽度足够让液体进入,但却也可使液体停滞不流出。因此,间隙腐蚀通常发生于开口处有百万分之几公尺或更小宽度的间隙。 粒间腐蚀 粒间腐蚀是发生在合金晶界及晶界附近的局部腐蚀现象。在正常情况下,若金属均匀腐蚀时,晶界的反应只会稍快于基地的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晶界区域会变得很容易起反应而导致粒间腐蚀,如此会使合金的强度下,甚至导致晶界分裂。 应力腐蚀 金属的应力腐蚀破裂(SCC)是指由拉伸应力及腐蚀环境结合效应所导致的破裂。在SCC期间,金属表面通常只受到很轻微的侵蚀,但局部裂缝却很快沿着金属横断面传播。产生SCC所需的应力可以是残留应力或施加应力。裂缝会开始于金属表面上的蚀孔或其他不连续处。在裂缝开始成长时,其尖端会开始向前,此时作用在金属上的拉伸应力会在裂缝尖端处形成高应力,当裂缝尖端向前传播时,在裂缝尖端处也会产生电化学腐蚀而使阳极金属溶解。裂缝会沿着垂直于拉伸应力的方向成长,直到金属破坏为止。若应力或腐蚀其中任一停止,则裂缝将停止成长。 冲蚀腐蚀 冲蚀腐蚀可被定义为由于腐蚀性流体与金属表面相对运动而导致金属腐蚀速率加速的现象。当腐蚀性流体的相对运动速率相当快时,机械磨擦效应将会相当严重。冲蚀腐蚀的特征为金属表面具有与腐蚀性流体流动方向相同的凹槽、蚀孔与圆孔等。 涡穴损伤 此类型的冲蚀腐蚀是由接近金属表面之液体中的气泡及充气孔穴破灭所造成的。涡穴损伤通常发生在具有高速液体流动及压力改变的金属表面。 移擦腐蚀 移擦腐蚀发生在材料承受振动及滑动负荷的界面处,它会形成具有腐蚀生成物的凹槽或蚀孔。当金属发生移擦腐蚀时,磨擦表面间的金属碎片会被氧化且某些氧化膜会因磨擦动作而剥落,因此摩擦表面间会累积可当研磨剂用的氧化物颗粒。

电位电压的测定实验报告范文三篇.doc

电位电压的测定实验报告范文三篇 篇一:电极电位的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理解电极电位的意义及主要影响因素 2. 熟悉甘汞参比电极的性能以及工作原理 3. 知道电化学工作站与计算机的搭配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电极和溶液界面双电层的电位称为绝对电极电位,它直接反应了电极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但绝对电极电位是无法测量的。在实际研究中,测量电极电位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而测量电极电位所用的参考对象的电极称为参考电极,如标准氢电极、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等,该电池的电动势为:E=φ待测-φ参比 上述电池电动势可以使用高阻抗的电压表或电位差计来计量 在该实验中,采用甘汞电极为研究电极,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为测量电极。在1mol的KCl支持电解质下,分别用10mM摩尔比1:1和1:2的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在常温(27℃)以及45℃下测量,收集数据,可得到相同温度不同浓度的两条开路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相同浓度不同温度的两条开路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用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讨论温度

对于电极电势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 电化学工作站;电解池;甘汞电极;玻碳电极;水浴锅 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摩尔比1:1和1:2)(支持电解质为1M KCl); 砂纸;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 1. 在玻碳电极上蘸一些去离子水,然后轻轻在细砂纸上打磨至光亮,最后再用去离子水冲洗。电化学工作站的电极也用砂纸轻轻打磨 2. 在电解池中加入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至其1/2体积,将玻碳电极和甘汞电极插入电解池中并固定好,将两电极与电化学工作站连接好,绿色头的电极连接工作电极,白色头的电极连接参比电极。 3. 点开电化学工作站控制软件,点击 setup—技术(technique)—开路电压—时间,设置记录时间为5min,记录数据时间间隔为0.1s,开始进行数据记录,完成后以txt形式保存实验结果。 4. 将电解池放入45度水浴锅中,再重复一次步骤2和步骤3。 5. 将电解液换成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1:2)后重复一次步骤2至4 6. 实验结束后清洗电极和电解池,关好

精密仪器实验报告

实验一微动工作台的驱动控制 一实验目的: 掌握微动工作台的驱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动工作台的组成:基本上是由工作台滑板、直线移动导轨、传动机构、驱动源、控制装置和位移检测器等组成,是柔性支承、由压电驱动器驱动。其结构简图如图1-1所示: 图1-1 微动工作台结构简图 实验系统的构成如图1-2所示。 图1-2 实验系统 三实验步骤 (1)将工作台固定于防震台上,将各部件安要求连接起来:驱动器与电源连接,测微传感器安装固定等; (2)打开驱动控制电源的软件,按所需控制工作台移动; (3)测微仪测量。

四实验记录 微动工作台通过驱动电源控制X、Y方向的移动。可通过与工作台相接触的测微仪测出位移的大小(应减去初始时测微仪的位移)。

实验二微位移测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微位移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此实验采用的微位移传感器是电感式传感器,其原理是将位移的变化量转化为互感或自感的变化。前者称为线性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后者称为线性差动自感式传感器。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易于安装、分辨率高等优点;但是其处理电路较为复杂,对于它的精度、稳定性影响较大。随着一些专用集成信号条理芯片的出现,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LVDT是电感传感器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基于互感的变化,把被测量的变化转换为互感系数的变化,其基本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LVDT电感传感器的基本结构 1是磁芯,2是磁筒,3是框架,N1是初级线圈,N2a和N2b是次级线圈。 信号处理电路提供交流信号电压,激励传感器的初极线圈,经过磁芯耦合,次极线圈产生同频率交流电压输出。由LVDT输出交流信号又输入到信号处理电路,经过内部转换,把交流信号转化为直流电压信号。磁芯在两个耦合线圈内移动,直流电压信号与磁芯的位移成正比。这样就可通过测定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来测定磁芯移动距离。 本次实验采用的LVDT传感器为回旋式传感器,如图2-2所示。其主要优点是使用方便灵活,适用于外部测量。 图2-2 LVDT 回旋式传感器

电化学测量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电化学测量实验报告 篇一:电化学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实验地点:同实验者:电化学测试技术材料楼417 管先统sQ10067034010 朱佳佳sQ10067034007吴佳迪sQ10068052038杨小艳sQ10068052028 实验一铁氰化钾的循环伏安测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固体电极表面的处理方法; 2.掌握循环伏安仪的使用技术; 3.了解扫描速率和浓度对循环伏安图的影响。二、实验原理 铁氰化钾离子[Fe(cn)6]3-亚铁氰化钾离子[Fe(cn)6]4-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为 [Fe(cn)6]3-+e-=[Fe(cn)6]4-φθ=0.36V电极电位

与电极表面活度的nernst方程式为φ=φ θ’ +RT/Fln(cox/cRed) 在一定扫描速率下,从起始电位(-0.2V)正向扫描到 转折电位(+0.8V)期间,溶液中[Fe(cn)6]4-被氧化生成[Fe(cn)6]3-,产生氧化电流;当负向扫描从转折电位(+0.6V)变到原起始电位(-0.2V)期间,在指示电极表面生成的[Fe (cn) 6 4-]3-被还原生成[Fe(cn)产生还原电流。为了使液相传质过程只受扩散控制,6], 应在加入电解质和溶液处于静止下进行电解。在 0.1mnacl溶液中[Fe(cn)6]4-的电子转移速率大,为可逆 体系(1mnacl溶液中,25℃时,标准反应速率常数为5.2×10-2cm2s-1;)。三、仪器和试剂 电化学分析系统;铂盘电极;铂柱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电解池;容量瓶。0.50mol·L-1K3[Fe(cn)6]; 0.50mol·L-1K4[Fe(cn)6];1mol·L-1nacl四、实验步骤 1.指示电极的预处理 铂电极用Al2o3粉末(粒径0.05μm)将电极表面抛光,然后用蒸馏水清洗。2.支持电解质的循环伏安图 在电解池中放入0.1mol·L-1nacl溶液,插入电极,以

全站仪精密角度测量实验报告范文.doc

全站仪精密角度测量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题目全站仪测量综合实验 二、实验目的 1. 熟悉全站仪的基本操作。 2. 熟悉全站仪的基本测量功能。 3. 熟悉并掌握用全站仪进行施工点位放样。 三、实验基本原理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简称全站仪,它是一种可以同时进行角度(水平角、竖直角)测量、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和数据处理,由机械、光学、电子元件组合而成的测量仪器。由于只需一次安置,仪器便可以完成测站上所有的测量工作,故被称为“全站仪”。全站仪上半部分包含有测量的四大光电系统,即水平角测量系统、竖直角测量系统、水平补偿系统和测距系统。通过键盘可以输入操作指令、数据和设置参数。 1.电子测距原理: 电子测距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为已知这一特性,测定电磁波在被测距离上往返传播的时间来求得距离值。脉冲法基本测距原理如下图示: 2.电子测角原理: 即角度测量的数字化,也就是自动数字显示角度测量结果,其实质是用一套角码转换系统来代替传统的光学读数系统。

增量式光栅度盘测角原理如图示: 由于光栅之间的夹角是已知,计数器所计的电流周期数经过处理就刻有显示处角度值。 四、实验基本步骤 1、坐标测量 (1)首先对中整平,过后开机; (2)设置测站,输入测站点坐标; (3)设置后视点方位角(后视方位角可通过输入测站点和后视点坐标后,照准后视点进行设置); (4)精确照准目标棱镜中心后,在坐标测量菜单屏幕下点击测量,测量完成后,显示出目标点的坐标值以及到目标点的距离、垂直角和水平角。 2、面积测量 (1)进入标准测量; (2)点击程序→坐标解析→面积计算; (3)标记所需计算点; (4)点击计算即可得出所选点的连线封闭而成的图形的面积。 3、放样 (1)首先对中整平,过后开机; (2)点击进入测量操作界面; (3)进入标准测量,点击程序→放样→设置;

湖南大学材料化学电化学实验报告汇总

实验一 线性极化法测定金属Fe 在稀H 2SO 4中的腐蚀速度 一、基本要求 1. 掌握动电位扫描法测定电极极化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技术。通过测定Fe 在 0.1M 硫酸溶液中的极化曲线,求算Fe 的自腐蚀电位,自腐蚀电流。 2. 讨论极化曲线在金属腐蚀与防护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当金属浸于腐蚀介质时,如果金属的平衡电极电位低于介质中去极化剂(如H +或氧分子)的平衡电极电位,则金属和介质构成一个腐蚀体系,称为共轭体系。此时,金属发生阳极溶解,去极化剂发生还原。以金属铁在盐酸体系中为例: 阳极反应: Fe-2e=Fe 2+ 阴极反应: H ++2e=H 2 阳极反应的电流密度以 i a 表示, 阴极反应的速度以 i k 表示, 当体系达到稳定时,即金属处于自腐蚀状态时,i a =i k =i corr (i corr 为腐蚀电流),体系不会有净的电流积累,体系处于一稳定电位c ?。根据法拉第定律,体系通过的电流和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的量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故可阴阳极反应的电流密度代表阴阳极反应的腐蚀速度。金属自腐蚀状态的腐蚀电流密度即代表了金属的腐蚀速度。因此求得金属腐蚀电流即代表了金属的腐蚀速度。 金属处于自腐蚀状态时,外测电流为零。 极化电位与极化电流或极化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极化曲线。极化曲线在金属腐蚀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测量腐蚀体系的阴阳极极化曲线可以揭示腐蚀的控制因素及缓蚀剂的作用机理。在腐蚀点位附近积弱极化区的举行集会测量可以可以快速求得腐蚀速度。还可以通过极化曲线的测量获得阴极保护和阳极保护的主要参数。 在活化极化控制下,金属腐蚀速度的一般方程式为: 其中 I 为外测电流密度,i a 为金属阳极溶解的速度,i k 为去极化剂还原的速度,βa 、βk 分别为金属阳极溶解的自然对数塔菲尔斜率和去极化剂还原的自然对数 )]ex p()[ex p( k c a c corr k a i i i I β? ?β??---=-=

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一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专业班级:土木工程B1501班组别:第三组组长:冯皎飞组员:蒲苗曹轩瑞王子岳成绩: 一、实验目的 1.认识水准仪的基本构造,了解各部件的功能; 2.能准确读取水准尺读书; 3.初步掌握使用水准仪的操作要领、基本步骤和方法。 4.练习普通水准测量一测站的测量、记录和计算。 二、实验器具 DS3微倾式水准仪l台、水准尺1对、三脚架 三、实验内容 认识仪器对照仪器,指出目镜及其调焦螺旋、物镜、对光螺旋、管水准器、圆水准器、制动和微动螺旋、微倾螺旋、脚螺旋等,了解其作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对照水准尺,熟悉其分划注记并练习读数。记录并计算出两点间高差。 四、实验步骤 水谁仪在一个测站上的操作顺序为:安置仪器--粗略整平--瞄准水淮尺--精确置平--读数。 1.安置仪器先将仪器的三脚架张开,使其高度适中,架头大致水平,并将脚架踩实;再开箱取出仪器,将其固连在三脚架上。 2.粗平双手食指和拇指各拧一只脚螺旋,同时以相反的方向转动,使圆水准器气泡向中间移动;再拧另一只脚螺旋,使圆气泡居中。 3.瞄准在离仪器不远处选一点A,并在其上立一根水准尺;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清晰;松开制动螺旋,转动仪器,用缺口和准星大致瞄准A点水准尺,拧紧制动螺旋;转动对光螺旋看清水准尺;转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位于视线中央;再转动对光螺旋,使目标清晰并消除视差 4.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两端的半影像吻合(成圆弧状),即水准管气泡居中 5.读数从望远镜中观察十字丝横丝在水准尺上的分划位置,读取4位数字,即直接读出m、dm、cm的数值,估读mm的数值,记为后视读数a。注意读数完毕时水准管气泡仍需居中。若不居中,应再次精平,重新读数。 6.记录与计算按照高差=后视读数-前视读数,计算两点间的高差。

精密角度测量实习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精密角度测量实习报告 篇一:精密导线测量实习报告--五组 石铁路院校区基础控制测量 技术设计书 系别:测绘工程系 班级:工1202班 组名:第五组 组长:张孟 组员:王颖、张瑶瑶、臧阔 冯腾辉、杨磊 指导老师:周淑波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XX年6月8日 目录 一、实验项目 (3) 二、实验目

的 (3) 三、实验仪器 (3) 四、实验原理和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3) 五、实验内容步骤 (5) 六、实验结论 (6) 七、附表 (14) 八、总结 (17) 一、实验项目 精密导线测量的方法及数据处理。导线——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连续折线(导线边)。 导线测量——在地面上按一定要求选定一系列的点依次相邻,次序连成折线,并测量各线段的边长和转折角,再根据起始数据确定各点平面位置的测量方法。主要用于带状地区、隐蔽地区、城建去、地下工程、公路、铁路等控制点的测量。导线的布设形式有:符合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和导线网,这次布设形式为闭合导线。

二、实验目的 1了解精密导线测量的方法; 2学会精密导线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3学会使用科傻平差软件。 三、实验仪器 精密导线所需要的仪器有:南方全站仪一台,棱镜两个,(:精密角度测量实习报告)记录板一个,三脚架三个。 四、实验原理和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1.导线布设形式,根据测区的大小情况要求,导线可布设成以下三种: 1)闭合导线 2)附合导线 3)支导线 2.城市或工程测量导线测量技术指标 注意: 1.可以角度和边长分别测量,也可同时测量。 2.导线点要保存好,作为下次精密水准的水准点,两次实验的成果构成一个完整的二级导线控制成果。 3.本次实验可选二级导线,以校园I级(一级)导线点为已知点,布设平均边长约为200米的II级(二级)不少于四个,构成闭合或附合导线。 4.记录坚决不能涂改和造假,更不能转抄,否则重测,

电化学分析实验报告

电化学分析实验报告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同组者: 实验日期: 指导老师:

实验一:铁氰化钾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还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循环伏安扫描法。 2.学习测量峰电流和峰电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循环伏安法也是在电极上快速施加线性扫描电压,起始电压从E i开始,沿某一方向变化,当达到某设定的终止电压E m后,再反向回扫至某设定的起始电压,形成一个三角波,电压扫描速率可以从每秒数毫伏到1V。 当溶液中存在氧化态物质Ox时,它在电极上可逆地还原生成还原态物质,即 Ox + ne → Red;反向回扫时,在电极表面生成的还原态Red则可逆地氧化成Ox,即 Red → Ox + ne.由此可得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 在一定的溶液组成和实验条件下,峰电流与被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从循环伏安法图中可以确定氧化峰峰电流I pa、还原峰峰电流I pc、氧化峰峰电位φpa和还原峰峰电位φpc。 对于可逆体系,氧化峰峰电流与还原峰峰电流比为:I pa/I pc =1 25℃时,氧化峰峰电位与还原峰峰电位差为:△φ=φpa- φpc≈56/z (mV) 条件电位为:φ=(φpa+ φpc)/2 由这些数值可判断一个电极过程的可逆性。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电化学分析仪VA2020, 玻碳电极、甘汞电极、铂电极。 试剂:铁氰化钾标准溶液,0.5mol/l氯化钾溶液,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溶液的配制

移取铁氰化钾标准溶液(10-3mol/L)5ml于50mL的塑料杯中,加入0.5mol/l 氯化钾溶液,使溶液达到30mL 。 2、调试 (1)打开仪器、电脑,准备好玻璃电极、甘汞电极和铂电极并清洗干净。(2)双击桌面上的VaLab图标。 3、选择实验方法:循环伏安法 设置参数:低电位:-100mv;高电位600mv;初始电位-100mv; 扫描速度:50mv/s;取样间隔:2mv;静止时间:1s; 扫描次数:1;量程: 200μA。 4. 开始扫描:点击绿色的“三角形”。 5. 将上述体系改变扫描速度分别为10mv/s、50mv/s、100mv/s、160mv/s、 200mv/s,其他条件不变,作不同速度下的铁氰化钾溶液的循环伏安曲线,其峰值电流与扫描速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关系。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 1. 找到循环伏安曲线上对应的氧化与还原峰,然后手动做切线。 200mv/s

腐蚀电化学实验报告

精心整理 腐蚀电化学分析 杨聪仁教授编撰 一、实验目的 以电化学分析法测量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速率。 二、实验原理 2-1均匀腐抑制剂及以免产生所以大阴极面积对小阳极面积的情形应尽量避免。 孔蚀腐蚀 孔蚀是会在金属上产生空孔的局部腐蚀类型。此类型的腐蚀若造成贯穿金属的孔洞,则对工程结构会有相当的破坏效果。但若没有贯穿现象,则小蚀孔有时对工程设备而言是可接受的。孔蚀通常是很难检测的,这是因为小蚀孔常会被腐蚀生成物覆盖所致。另外蚀孔的数目及深度变化也很大,因此对孔蚀所造成的破坏不太容易做评估。也因为如此,由于孔蚀的局部本质,它常会导致突然不可预测的破坏。蚀孔会在腐蚀速率增加的局部区域发生。金属表面的夹杂物,其他结构不均匀物及成份不均匀处,都是蚀孔开始发生的地方。当离子和氧浓度差异形成浓淡电池时也可产生蚀孔。

间隙腐蚀是发生于间隙及有停滞溶液之遮蔽表面处的局部电化学腐蚀。若要产生间隙腐蚀,必须有一个间隙其宽度足够让液体进入,但却也可使液体停滞不流出。因此,间隙腐蚀通常发生于开口处有百万分之几公尺或更小宽度的间隙。 粒间腐蚀 粒间腐蚀是发生在合金晶界及晶界附近的局部腐蚀现象。在正常情况下,若金属均匀腐蚀时,晶界的反应只会稍快于基地的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晶界区域会变得很容易起反应而导致粒间腐蚀,如此会使合金的强度下,甚至导致晶界分裂。 应力腐蚀 金属 播时, 当腐蚀 当金 因此摩擦 2-2腐蚀速率之测试 在实验室中一般用来评估材料的耐蚀性及腐蚀行为有下列几种方式: (1)计划性间歇测试法(Planned-intervaltests) 腐蚀反应是涵括环境反应与金属反应两者。计划性间歇测试法(ASTMG31)可显示两件事:环境之侵蚀性(corrosivity,reactivity)是如何随时间在改变,以及金属腐蚀度(corrodibility)是如何随时间在改变,溶液侵蚀性是由于腐蚀生成物浓度增高,溶液中所含原侵蚀性物种逐渐消耗短缺,或因微生物在溶液中生长或死亡等原因而随时间在改变。金属腐蚀度通常会因腐蚀生成物有趋势在金属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