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分析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分析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关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讨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和共存等问题。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失语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关注的是英语语法、词汇和语音等方面的学习,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和传承。
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使得他们很难在英语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优势。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
绝大部分的英语教材都会选择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作为案例来讲解,而很少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难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故事,导致了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化产生了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会非常浅薄,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偏见,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和素质。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一些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英语教材来提高学生对于自己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这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地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品味,这可以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了解和探索自己的文化传统。
我们可以通过培训一些具有较高中文化素养的英语教师来提高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授能力,这可以使得教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丰富英语教学的内涵。
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讨

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讨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作为承载文化的关键载体,本身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语言教学而言,文学的引入与学习必不可少。
多年来我国都极为重视教育领域的英语语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文化素养,但是随着重视英语学习战略的推进,在英语教学中逐渐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英语教学中忽视对母语文化的融入,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教育,也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对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从文学生态视角出发,做好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应对极为必要。
下面简要探讨下文学生态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与应对。
1.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文学生态学1.1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在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将高校英语教学中片面重视英语外来文化的融入与传播、片面追求英语语言教育、忽视本土文化的融入与传承等现象,归结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意味着长久的英语教学中,我国本土母语文化都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地位,在迫切需要传承、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培养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优秀人才这一需求下,高校英语教学亟需改革。
高校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从战略全局高度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利于在文化领域占领重要阵地,实现新时期本土文化全新生命力的焕发,这也是为何必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解决好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一大关键,对于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有重要价值。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制约着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的进步与创新,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会导致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浅薄,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文化人格,导致学生在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后呈现出本土文化失语症,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求解决好本土文化失语问题,改变高校英语教学整体生态环境。
1.2文学生态学所谓文学生态学是利用生态理论指导文化研究、文化发展等的新兴学科,重视利用各种复杂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者规律来为文化研究服务,体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表现为文化生态系统多元性、内在变量动态性与平衡性。
从“中国文化失语症”看大学英语教学

从“中国文化失语症”看大学英语教学摘要:如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可以传播英语国家优秀文化,还可以输出本国文化.然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却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并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大学英语教学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以往以应试教育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所具有的严重弊端,尤其是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忽视,已经越来越充分的显现出来,促使多层次英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
许多高校都转变以灌输语法知识为轴心的传统教学体系为侧重实际交际能力、能使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英语的体系。
笔者在承担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也正在进行适应本科生需要的、以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改革。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成效初显端倪。
正是在从事这种学历层次上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迄今仍普遍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由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流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
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非常值得欢迎与肯定的。
然而,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的确,对一种自然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及其多层面背景有相当的了解,是成功地习得该种语言并运用其进行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
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无论是汉语“交流”,还是英语的“communication”一词,其所表示的交际行为都是“双向”的。
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摘要】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母语文化缺失成为有目共睹的问题,由于目前对英语教育的片面认识和错误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上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的输入母语文化知识的阅读,才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母语文化跨文化交流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时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的交往活动也日益频繁。
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变的至关重要。
然而在铺天盖地的文化输出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母语文化的缺失这一现象。
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沟通其实就是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互交流,也就是说文化输出和输入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一定的母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很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因为更多的是关注目标语文化的教学而忽略了母语文化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事物时出现很多问题,我们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提出。
从教授认为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中,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在一节英语口语课上,外教老师提出让学生们谈谈值得骄傲的中国文化时,很多学生顿时语塞,因为一时间想不起来,即便想起来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英语去解释。
那么这种失语症尤其在进行中译英的时候尤为明显,在2013年12月改革后的四级考试中,汉译英部分涉及了很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比如,“中国结”“中国烹饪”“中国茶”等相关内容的翻译,此时很多学生在这个题型上失分非常厉害,原因就是对于本国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太差。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经济的崛起,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语言,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然而,与此同时,一种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即“中国文化失语症”。
这一现象表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中国学生在外语沟通中无法正确表达和传递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对于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能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如何产生的。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英语教育主要侧重于语法、词汇和语音等方面的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引导。
学生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只重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却忽视了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导致学生们在口语和写作中往往缺乏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无法引起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其次,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英语教学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学生们在国际交流中往往感到困惑和被动,无法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
其次,学生们无法准确表达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尊重长辈、注重家庭观念、重视教育等。
这使得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失去了与他人沟通的优势,无法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魅力。
那么,应该如何缓解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症”呢?首先,教育部门应将中华文化的传承纳入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并设置相应的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中国历史、传统节日、名人故事以及中国哲学思想等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从而能够将其融入到英语交流中。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情感认同。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举办文化讲座和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并与外国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最后,学生们自身也应该主动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
他们可以通过读书、观看电影、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代码。
然而,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英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思考论文

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思考论文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思考论文摘要: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对高校英语教育质量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鉴于此,本文对中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期望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策高校英语教育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法,也要将英文文化、英语的语言背景等一并传授给学生,以使学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
但在此过程中,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并未重视中国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价值,加之高校其他课程对我国本土文化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被动接受信息和文化的一方,而无法成为主动输出文化和信息的一方,最终造成“中国文化失语”想象。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跨文化的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学习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认同中国文化,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平等互动。
但目前,高校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多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英语文化的教育上,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进而导致许多大学生扎实的掌握了英语词汇、语法,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却不能平等、主动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去,更无从谈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掌握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实现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中国文化失语,就意味着中国语言影响力的降低,长此以往将威胁中国文化的地位。
因此,积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对策。
1、树立端正的语言文化观。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语文化并不应影响中国文化的地位,而只有树立了端正的语言文化观,才能真正学会理性的`看待和吸收英语文化、中国文化。
为了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高校英语教育中应有意识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将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文化,以英语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表达方法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交流的姿态,并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精髓。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策略研究中国文化失语是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表达能力不足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如何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口语和写作表达中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和表达能力不足的现象。
他们在用英语表达时,往往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思维。
一些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并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他们的写作和口语中缺乏中国文化内涵和特色,无法用外语很好地表达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使得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1. 教学内容不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材内容更注重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的教学,很少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
2. 学生自身认知不足: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无法用外语准确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
3. 文化自信心不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学生在接触到西方文化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心,认为西方文化更加优越,使得他们在使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时产生了心理障碍。
2.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文化讲座、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
3. 加强文化交流:可以开设文化交流课程或者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和外国学生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4. 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等,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四、结语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分析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的原因之一是英语教学强调的是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的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被要求学习英语的语法规则、词汇和口语表达,而很少有机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艺术形式。
由于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容易对英语的应用产生困惑。
中国传统文化失语还与教材内容的选择有关。
大多数英语教材以西方文化为主题,如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历史、文学和生活习惯等,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
这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难以在实际交际中正确地运用英语。
英语教学中的评价体系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行的英语考试普遍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测试,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则相对薄弱。
这使得学生更加注重英语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呢?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如中国节日、传统习俗等。
通过讨论和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材内容应该更加平衡,既有西方文化的介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入。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英语学习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如中国诗歌、故事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来提高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育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可以在考试中加入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题目,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
通过在教学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和改进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r g t e f r i n ln u g e c i g u i h e g a g a e t a hn .wh l h e r i g o ai e c lu e s in r d n o i t e l a n n fn t u t r s i g o e .Th r f r h h n me o f“ — e v eeo et ep e o n no a p a i fCh n s ut r ” O C R mo g t e E g ih la n r n C i a h sa o ie e c lu e C U Sa n h n l r e si h n .Ag i s h a k r u d o lb l a i n h o s e an t eb c g o n fg o a i t ,t ec m— t z o mu ia i n b t e a i u u t r sh sb c meco e n r r q e t ti n c s a y t a r t n i n t eO t n c t e we n v ro s c lu e a e o l s ra d mo ef e u n .I e e s r p y mo ea t t O t U — o s o e o h
Ab t a t W i h l s ea in h p b t e n u g n u t r ,l a i g c lu et a hn o eg n u g e c ig i sr c : t t e co er lt s i e we n l g a ea d c lu e e d n u t r e c i g i f r i n l g a et a h n s h o a n a c mmo l g e d b o eg a g a e e c t n i h n . Ho v r n r d cn u t r so a g tc u t y i e h sz d o n y a r e y f r in ln u g du a i n C i a o we e ,i t u i g c lu e ft r e o n r mp a ie 中过 多 地 强调 目的语 文 化 的学 习 , 视 母 语 文 化 . 而导 致 了中 国 文化 失 语 症 在 中 国 的 忽 从 英 语 学 习者 中普 遍 存 在 。在全 球 文 化 交 流 日益 频 繁 的 背景 下 , 只注 重 目的 语 文化 输 入 的 教 学 已 不适 应 当前 母
【 圈 分类 号 】 中
Re lc i n o r in Cu t r a hi r m fe to n Fo eg lu eTe c ng f o Aph sa o a i fChi e e Cu t r n s lu e HUA i Y ng
( c o l f Fo egnLa g a e .S a x r alUn v ri S h o r i n u g s h n iNo m iest o y,X a 1 0 2. h n ’ n7 0 6 C ia)
语 文 化输 出的 需 求 , 养 学 生 正确 的跨 文 化 交 际 意 识 。 培 弘扬 中 华 民族 优 秀 的传 统 文化 , 才是 解 决 中 国文 化 失 语
症 的有 效 途 径 。
【 关
键
词 】中 国文 化 失 语 症 . 文 化 教学 ; 夕语 目的 语文 化 ; 语 文化 母 H39 文献 标 识 码】A 1[ 【 章 编 号】1 7—O x(O 0 0 —l 80 文 6 27 7 2 1 )30 O ・4
第 2 卷 第 3期 6
21 0 0年 5月
甘 肃联 合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X ) 社 E
J un l f n uLin eUnv ri ( o ilS in e) o r a o Ga s a h iest S ca ce cs y
VO . 6, . I2 No 3
p to a ie l n u g ut r ,r t e h n t e i p to a g tln u g u t r . T utv t t d n s o r c wa e e s u fn t a g a ec lu e a h r t a h n u ft r e a g a e c lu e v o c lia e s u e t ’c r e t a rn s i r s - u t r lc mmu ia i n a d s r a i e e ta i o a u t r st e ef c ie wa o s l ea h sa o i e ec l n c o s c lu a o n c t n p e d Ch n s r d t n l lu e i h fe t y t o v p a i f o i c v Ch n s u ・
t ure.
Ke r s a h sa o i e e c lu e o eg u t r e c i g;t r e n u g u t r ;mo h rt n u u t r y wo d : p a i fCh n s u t r ;f r i n c lu e ta h n a g tl g a e c lu e a t e o g e c lu e
M a .2 1 y 00
从 中 国文化 失语 症 反 思外 语文 化 教学
华 瑛
70 6) 1 0 2 ( 陕西 师范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西 西 安 陕
【 擒
要 】语 言与 文 化 之 间 的密 切 关 系 使 得 在 外 语 教 学 中 导 入 文 化 教 学 已 得 到 我 国外 语 界 的 普 遍 认 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