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血液粘度检测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全血黏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全血黏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全血黏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全血黏度测定 ](whole-blood viscosity test)正常值全血黏度(高切)男性:3. 84~5. 30;女性:3. 39~4. 41。

全血黏度(中切)男性:4. 94~6. 99;女性:4. 16~5. 62。

全血黏度(低切)男性:8. 80~16. 05;女性:6. 56~11. 99。

影响因素1. 采血方式对试验结果有影响。

应尽可能减少压脉带的压迫时间。

2. 人体24h内的血黏度呈规律性变化,峰值出现时间一般为11:00及20:00,所以一般宜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试验。

3. 应使用固体抗凝剂对标本进行抗凝,以避免标本稀释,一般采用肝素或EDTA-2Na。

4. 标本应于采集后尽快检测,一般应于4h内完成测定,放置过久会导致结果升高。

5. 纤维蛋白原增多时,特别是其活性增强时,能直接提高血浆黏度,而血浆黏度增高又直接影响到全血黏度。

另外,纤维蛋白原的高分子链状结构可使红细胞发生缗钱状聚集,从而也使血黏度升高,这些作用都在低切变范围内较明显。

6. 红细胞比容与全血黏度呈正相关。

7. 温度与全血黏度呈负相关,试验温度一般为37℃。

临床解读1. 增高血液黏度增高可提示机体的病理状态,即高黏滞血症或高黏滞综合症,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全血黏度增高常见原因:(1)红细胞数量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黏度的增高。

(2)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黏度增高,进而使全血黏度增高。

(3)红细胞质异常: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此类型血液黏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死、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死、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死、视网膜动静脉栓塞、镰状红细胞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血液黏度检测的质量控制分析

血液黏度检测的质量控制分析

血液黏度检测的质量控制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黏度检测的质量控制分析。

方法:对血液黏度的仪器选择、试验前质量控制、试验中质量控制、试验后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结果:温度对血液粘度测定影响较大,粘度仪的选择、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标本处理问题等均对血液粘度测定有影响。

结论:血液粘度的测定,必须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使检测结果可靠,给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可信的科学数据,测定方法和仪器的规范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血液黏度检测;质量控制;分析【中图分类号】R446.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263-02引言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

血液黏度的测定与检测仪器、抗凝剂、血样本的采集时间、方式、测定温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若不严加控制,则可能给检测结果带来极大的影响。

为了使检测结果可靠,给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可信的科学数据,测定方法和仪器的规范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血液黏度的仪器选择现在各医院测量血液黏度的仪器型号、方法及切变率均不统一,其检测结果不利于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应实行仪器标准化管理即仪器型号统一,方法及切变率统一,其检测结果有利于比较,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利。

1.1 血液黏度仪器出厂时应进行准确率、重复性、测定时间和温控的检验,以保证其质量。

1.2 血液是非牛顿流体,它的表观黏度随切变率增大而减小,因此测定血液黏度的仪器应有较宽的切变率范围。

旋转式黏度计可以测出确切的切变率,测量显示值在各档切变率满量程的10~90%为好。

血浆是牛顿流体,一般采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其黏度。

此类仪器的切变率不易确定,在毛细管黏度计的不同位置,切变率是不一样的,使得确定切变力与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进一步研究红细胞、白细胞的变形性,血液的黏弹性等流变特性也都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这类仪器较适合于测量牛顿流体如血浆黏度,而不适合于测量非牛顿流体如全血黏度。

100例正常人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参考值调查

100例正常人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参考值调查

100例正常人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参考值调查王瑶瑶;金鲜花
【期刊名称】《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20)002
【摘要】血液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在血液流变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而不同地区,不同救器正常值略有差异。

因此我院对100例正常人的血液粘度值进行调查结果撤告如下。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王瑶瑶;金鲜花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
【相关文献】
1.宜宾市正常人血液流变学参考值调查研究 [J], 逯心敏;郭渝;解学龙;代琼
2.增城市正常人血液流变学参考值确定 [J], 钟欢妹;赵可伟
3.德州市正常人群不同年龄段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的分析 [J], 李曼丽;薛万华;章志勇
4.健身操锻炼对中老年女性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的影响 [J], 管力;金宇
5.汉中地区1000名正常人血液流变学检测参考值调查报告 [J], 杨春;许汉林;雷一凡;汪有强;李海华;蒋卫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民航总医院体检人群血流变结果分析

2020年民航总医院体检人群血流变结果分析

2020年民航总医院体检人群血流变结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7-12T11:35:55.4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4期作者:高宏进文1 潘丽2 台华2宋浩3 [导读] 血流变可以反映出血液黏度参数,从而更加精准地为临床医生提供患者体内血液的情况。

高宏进文1 潘丽2 台华2宋浩3民航总医院100123【摘要】血流变可以反映出血液黏度参数,从而更加精准地为临床医生提供患者体内血液的情况。

本研究针对民航总医院2020年体检人群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采集5ml肝素抗凝空腹静脉血,2ml枸盐酸抗凝血采血后2小时内全自动血流变仪测定全血黏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自动血沉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

结果:女性红细胞变形指数TK、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全血粘度(切变率30/s)、全血粘度(切变率50/s)、血沉、血沉方程K值差异有显著性;男性两组比较,血沉、血沉方程K值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血流变检测结果可以为我们提示检测者身体中隐藏的问题,特别是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血流变全血属非牛顿流体, 粘度是此类液体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 也是血液健康与否的重要参数。

血液流变学包括:血液的流动性、血细胞的变形性(包括变形性、聚集性和粘附性)、血液凝固性、血管壁的流变性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规律。

血流变检测主要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等指标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来研究血液和血管、心脏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血液参与全身的物质交换,血流变检测结果可以为我们提示检测者身体中隐藏的问题,特别是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

本研究总结民航总医院2020年体检人群的血流变结果数据,并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来我院体检者1696例,男性982例,年龄23-90岁,女性713例,年龄23-88岁,男女各分两组, 45岁以下为青年组,45岁(包括45岁)以上为中老年组,所有体检者均排除心脑血管,肝肾疾病等病史。

血液粘度的检测方法和指标

血液粘度的检测方法和指标

血液粘度的检测方法和指标目前,国内外用于血液粘度测定的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毛细管粘度测定法,另一类是旋转式粘度测定法。

(1)毛细管粘度测量法:根据泊肃叶定律,液体流经毛细管时,将遵循下列公式:Q=πr4∆P/8ηLL,式中的流量Q也等于V/t,V为流经毛细管的容积,t为流动的时间,代人泊肃叶公式:Q=πr4∆P/8LV。

将一定容量的液体流过一定长度的毛细管,则式中丌、r、AP、L、V均为已知数,因此通过测定液体流经毛细管的时间t即可计算出液体粘度η。

一般情况下,液体在毛细管中流动是靠其自身重力驱动,其切变率不仅受管长与半径的影响,而且还与驱动压密切相关。

驱动压随着液体的通过而不断减小,切变率也将随之不断的降低。

血浆屑牛顿型流体,其粘度与切变率关系不大,因此,毛细管粘度测定方法只适用血浆粘度的测定。

用此类方法设计的粘度计多为毛细玻璃管粘度计,其制造较容易,操作简单、售价低廉,精确度也较高,已为临床和实验室广泛使用,其主要缺点是不适用于全血粘度的测定。

(2)旋转式粘度测量方法:其测量粘度的原理是以一个能以不同转速主动旋转的物体,通过对被测液体的作用、带动与其有同轴心的另一个物体被动地旋转并产生一定大小的力阻,只要知道主动旋转物体的几何形状,旋转速度以及被动旋转物体所产生的力距大小,就可以计算出被测液体所受的切应力和产生的切变率,利用公式η=τ/γ,即可计算出被测液体的粘度(式中η为粘度、τ为切应力、γ为切变率)。

利用此原理制造的粘度计为旋转粘度计。

目前常用的有锥板式粘度计和圆桶式粘度计。

此类粘度计的主要结构为一旋转的圆桶或圆板和同轴心的内层圆桶或圆锥,两者之间狭窄的缝隙为被测液体样品,内层圆桶或圆锥靠金属扭丝K悬吊起来。

此类粘度计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通过改变旋转速度改变切变率,可以测量很广范围内切变率(0.04-4000S-1)下的液体粘度。

此外,两旋转物体间缝隙很小,故很少的液体样品即可测量,并有很高的精确度,尤其适用于全血粘度的测量。

血粘度检测项目

血粘度检测项目

血粘度检测项目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医学检测来了解我们身体的各种指标,以及我们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其中,血粘度检测项目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检测项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血液的流动情况,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什么是血粘度?血粘度是指血液在流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黏稠度。

我们可以将血液比作是一种液体,它在我们的身体中通过血管不断地流动着,为我们的身体输送氧气、营养物质等。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其血液的黏稠度也会不同。

如果一个人的血液黏稠度过高,那么就容易造成血管的堵塞,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为什么要进行血粘度检测?由于血液的黏稠度对于我们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检测。

通过血粘度检测,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血液黏稠度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如果我们的血液黏稠度过高,那么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其黏稠度,从而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血粘度检测的方法血粘度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血黏度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测量全血的黏度来了解血液的流动情况。

全血黏度法可以用来检测血液的黏稠度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2.血浆黏度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测量血浆的黏度来了解血液的流动情况。

血浆黏度法可以用来检测血液的黏稠度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3.动态血粘度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测量血液在不同流速下的黏度来了解血液的流动情况。

动态血粘度法可以用来检测血液的黏稠度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4.旋转粘度计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旋转式粘度计测量血液的黏度来了解血液的流动情况。

旋转粘度计法可以用来检测血液的黏稠度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血粘度检测的意义血粘度检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如果我们的血液黏稠度过高,那么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其黏稠度,从而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全血粘度测定

全血粘度测定

全血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血液粘稠度检查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切变率血液在血管内作稳态流动时分为许多液层,每层流速不同,愈靠近血管中心部分,流速愈快,距血管中心愈远,流速愈慢。

在管壁处 ,液层附着在管壁上,流速为零。

血液的这种流动性质称为层流。

在血液层流中相对移动的各层之间产生的内摩擦力的方向一般是沿液层面的切线,流动时血液的变形正是这种力所引起的,因此叫做切变力(又叫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切变力叫做切应变力,又称切应力。

在层流中,单位距离的两个液层流速不同,两层间速度差叫速度梯度,又称切变速度,简称切变率(单位:秒 -1,即s-1),并分为高切变率(范围100_200s-1),中切变率(50_60s-1)和低切变率(1_20s -1)。

血液粘度是衡量血液内磨擦或流动阻力的指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血液粘度也有一定波动范围。

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血液粘度全血为非牛顿液体,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容有密切关系。

当血细胞比容为0时,血浆为牛顿液体,当血细胞比容大于0.1时,血液表现出非牛顿液体。

随着切变率减小而粘度增高,血细胞比容越高,粘度越大。

随着切变率增大,血液流动性状逐渐似牛顿液体。

血浆粘度主要是血浆的蛋白成分所形成,血浆蛋白对血浆粘度的影响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

其中以结构不对称并形成网状结构能力大的纤维蛋白原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其次是球蛋白分子,还有脂类等。

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临床意义: 1 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增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2 若全血粘度高全血还原粘度正常,说明HCT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

3 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还原粘度高,说明HCT低(血液稀)但RBC 自身的流边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全血粘度还是高,也有参考意义。

血液黏度测定

血液黏度测定

血液黏度测定摘要】血液黏度是血液的重要力学性质,亦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黏.度越高,则流变性愈小,反之,黏度愈低,则流变性愈大。

【关键词】血液黏度检测[临床意义](1)血液高黏滞综合征与血液黏度:多种病理状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血液的高黏滞综合征,如心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休克、肿瘤、红细胞增多症、忧虑等。

(2)血液黏度与微循环病理变化:血液黏度的升高,可造成微循环障碍,如严重缺氧造成的酸中毒,此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血液黏滞性增加,形成微血栓,导致微循环障碍的病变。

[测定方法]①毛细管黏度计法。

②旋转式黏度计法。

③细胞电泳仪法。

[测定指标](1)全血比黏度:全血比黏度是指血液流动时邻近两层平行流体层互相位移时的摩擦阻力。

不仅检测血液本身(主要是红细胞)的变化,亦可了解血管和心脏的变化。

全血比黏度分为高切变和低切变两种黏度。

高切变黏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红细胞变形能力低的血液,其高切变黏度便高;低切变黏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能力,红细胞相互聚集的血液,其低切变黏度增高。

全血比黏度测定的临床意义:一是全血比黏度的测定对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性,解释由于血液黏度增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判断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二是影响全血比黏度的因素有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的增加可提高全血比黏度,常见疾病有脑卒中、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肺心病、脉管炎、肾病综合征、失水、休克、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各种急性或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或坏死等。

(2)血浆比黏度:血浆和血清黏度可反映血浆和血清组成成分的结构及浓度的变化,主要是蛋白质等球形链状高分子化合物,特别是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血浆和血清黏度升高,血液黏度亦升高。

血浆比黏度测定的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血浆蛋白的含量、分子大小等是影响血浆比黏度的主要因素,其他如血脂、血糖的变化也可以引起血浆比黏度的变化,血浆比黏度增高可以引起全血比黏度的升高,但不成正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粘度检测分析报告
1血液粘度计的选择
重复性:指所测数值重复性程度。

取同一血样,压积在40%~45%范围内,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测量10次,在高剪切率200s-1时,血液表观粘度的变异系数应小于2%;低剪切率1s-1时,变异系数应小于5%。

血样用量应根据仪器的样品用量而定,并应严格控制样品计量的精度。

样品量的过多或过少都将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标本在吸入时不要产生气泡。

为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和精确性,要做好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并做好保养维护记录。

同时对仪器的准确度、分辨率和重复性应定期标定。

准确度:指所测数值与真值(给定)符合的程度。

测定时建议以国家计量标准油为标准,在剪切率200s-1时测定低粘度油(2~
3mPa·s),在剪切率1s-1时,测定高粘度油(15~25mPa·s),一般应测定5次以上,在低粘度值时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应小于5%,高粘度值时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应小于3%。

分辨率:在给定条件下,测定出同一物质两种状态下的差异。

取压积在40%~50%范围内的正常人全血,以自身血浆调节压积的变化。

在高剪切率200s-1时,仪器应能分辨出压积变化2%时的血液表观粘度的差异,在低剪切率1s-1时,仪器应能分辨出压积变化1%时的血液表观粘度的差异。

以上测量应各测5次以上,取平均值。

2样品采集、血样防凝
血液样品的采集应保持一致。

采血时病人取坐位,清晨空腹安
静状态下,采集肘前静脉血。

采血时应尽量缩短压脉带的压迫时间,针头刺入血管后立即松开压脉带,安静约5s后开始采血。

最好用7
号以上的针头,采血过程中不宜过快。

以避免过细的针头对红细胞产生一定的剪切力而破坏红细胞。

血液需经抗凝处理后才能用于测量,抗凝剂对血液流变特性的
影响不可忽视。

最好用肝素或EDTA抗凝。

肝素抗凝浓度一般为每毫
升全血用20~30国际单位,EDTA为每毫升全血3.4~4.8mmol/L。

抗凝剂一般采用固相或液相抗凝剂。

如用液相抗凝剂一般放在干燥玻璃管或玻璃瓶中,烘干后使用,烘干温度一般不超过56℃。

采血完毕后,先取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动造成溶血。

同一批实验应采用同一批号同种抗凝剂。

3血样保存
血样应随采随测。

一般采血后20min即可用于测量,并应于采
集后2h以内完成流变学参数的测定。

如需放置应在室温下(18~25℃)密封保存,不宜放入冰箱,存放时间以不超过4h为宜,否则将影响
血液的生理状态和流变特性。

存放血在测量前要充分摇匀。

以3000~3500转/min(离心力为1500~2000g)离心30min,提取上层血浆测量血浆粘度。

血浆为牛顿流体。

4红细胞比积测量
常用文氏管。

此法不但结果准确,且可同时观察红细胞沉降率。

将血样加入,读取完红细胞沉降率后,以相对离心力2260g,离心
30min,读取红细胞柱的高度(以红细胞上层的黑线薄层为准)。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柱的高度/全血高度×100,红细胞压积管必须清洁干燥,电源、电压及离心机载重均可影响离心机的转速,因此应安装稳压装置和固定离心机的载重。

5测量温度、测量顺序
血液粘度的测量应在37±0.5℃下测量。

不同温度的测量结果之间不能比较。

外界温度高时还应考虑液体蒸发等因素对其流变特性的影响。

对于剪切率可调的仪器在测量时应考虑测量顺序的影响。

测量时应采用一致的测量顺序,从低剪切率开始逐渐增加或从高剪切力开始逐渐降低均可。

但应注意的是在低剪切率测量时随着测量时间的增加,血样中有形成分的沉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两种测量顺序的结果不可互相比较。

每次测定时,样品池都应清洗干燥,血样及测量系统应保持恒温。

加样时不能有气泡产生。

6测量报告、正常值
检测报告中应给出高剪切力200s-1、中剪切力50s-1、低剪切力1s-1下的血液表观粘度值及血浆粘度(单位为mPa·s)、压积、血沉、红细胞的聚集性、变形性等指标。

直接测量数据和经公式计算得到的数据应区别列出,同时要注明测定的温度、检测日期及操作人员签名。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特性的主要参数。

正常值具有相对性,没有普遍适用的正常值。

即使采用通用的仪器和标准操作也是如此[1]。

各实验室应根据生物体的个体差异、地区差异、仪器差异等原因,建立自己的正常值。

正常值应按男女、年龄等合理分组。

当测
定值与正常值之差(绝对值)大于2倍正常值标准差时,可以认为是血液粘度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