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抗炎免疫药理学学术会议纪要
药理学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新进展

药理学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新进展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生物系统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在免疫疾病治疗中,药理学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免疫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等。
药理学的新进展为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药理学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新进展。
一、抗炎药物的应用免疫疾病的发生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因此,抗炎药物在免疫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斯匹林、布洛芬等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合成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糖皮质激素也是一类常用的抗炎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然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因此寻找新的抗炎药物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二、免疫调节剂的研发与应用免疫调节剂是一类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
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是免疫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恢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免疫调节剂的研发与应用在免疫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抗TNF-α抗体是一种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TNF-α的作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疾病。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免疫调节剂正在研发中,它们可能会成为未来治疗免疫疾病的新选择。
三、基因治疗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免疫疾病治疗中,基因治疗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例如,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细胞的异常功能,可以利用基因治疗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利用基因治疗来修复免疫系统中的缺陷基因,恢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尽管基因治疗在免疫疾病治疗中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和风险,但其潜力巨大,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四、免疫检测技术的进步免疫检测技术是免疫疾病治疗的重要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免疫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临床药理学第35章抗炎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课件

• NSAIDs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高,同样不容忽视。 在所有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中,NSAIDs占25 %。
预防NSAIDs 的不良反应及如何改善抗炎药物治疗已 成为医药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发炎、疼痛
抑制胃酸分泌、维护胃黏膜
临床药理学第35章抗炎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
21
(二)环氧酶(COX)的作用机制
• COX-1和COX-2的特性
• COX的具体作用机制 COX-1与COX-2的结构差异 非特异性COX抑制剂 特异性COX抑制剂
临床药理学第35章抗炎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
临床药理学第35章抗炎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
30
✓ 非特异性COX抑制剂对COX-1或COX-2的 抑制作用都是瞬时发生的和可逆性的;
✓ 特异性COX-2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是逐 渐发展的(约需15~30min才能充分作用), 而且是不可逆的。
临床药理学第35章抗炎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
31
(三) NSAIDs 对COX的选择性
临床药理学第35章抗炎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
16
二、非甾体抗炎免疫药 (NSAIDs)的历史回顾
• 1763年:Stone描述爆竹柳皮浸出液治疗发热和间日疟 • 1860年:合成了水杨酸 • 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Hoffman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 1952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NSAIDs名称 • 1960年:吲哚乙酸类药物—吲哚美辛上市 • 1971年:John Vane等发现NSAIDs抑制COX,使PGs
临床药理学第35章抗炎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
绣球藤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及机制

绣球藤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及机制Δ李海山 1*,杨和金 2,郑永仁 3 #(1.云南省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昆明 650106;2.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药理室, 昆明 650111;3.云南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昆明 650500)中图分类号 R 965;R 2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4)04-0453-06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4.04.13摘要 目的 探讨绣球藤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及潜在机制。
方法 使用二甲苯致耳廓肿胀建立急性炎症小鼠模型,以阿司匹林(0.25 g/kg )为阳性对照,1.25、2.5、5 g/kg 绣球藤提取物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
以植入棉球的方法建立慢性炎症大鼠模型,以阿司匹林(0.17 g/kg )为阳性对照,0.88、1.75、3.5 g/kg 绣球藤提取物对大鼠肉芽净重的影响。
以脂多糖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炎症损伤细胞模型,考察12.5、25、50 μg/mL 绣球藤提取物对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 )、前列腺素E 2(PGE 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环氧合酶2(COX-2)、p 65、磷酸化p 65(p-p 65)蛋白表达水平,以及p 65蛋白核转移的影响。
结果 5 g/kg 的绣球藤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小鼠的耳肿胀度,1.75、3.5 g/kg 的绣球藤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大鼠的肉芽净重(P <0.05)。
12.5、25、50 μg/mL 绣球藤提取物可显著降低细胞上清液中NO (12.5 μg/mL 绣球藤提取物除外)、PGE 2、TNF-α、IL-6、MCP-1含量,以及细胞中iNOS 、COX-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和p-p 65、p 6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比值(P <0.05或P <0.01);25、50 μg/mL 绣球藤提取物可阻断p 65蛋白的核转移。
病理学术会议闭幕式致辞(通用5篇)

病理学术会议闭幕式致辞(通用5篇)病理学术会议闭幕式致辞篇1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主办、苏州大学和江苏省药理学会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抗炎免疫药理学术会议即将闭幕了,与会代表们意犹未尽,昨天大家从全国各地匆匆赶来,还未来得及体味姑苏纯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今天就投入到紧张的学术交流之中。
尽管会议时间短暂,但会议氛围浓厚,到会代表220人,大会学术报告15场,青年优秀论文专场报告20位,论文摘要163篇,内容涉及到抗炎免疫药理学研究的多方面进展,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肿瘤、自身免疫病的疾病的炎症免疫病理机制、新靶点和新药研究、靶浓度和PK/PD研究、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等,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抗炎免疫药理学现有水平和发展前景。
会议期间评选出青年优秀论文演讲比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8名,展现出我国抗炎免疫药理学事业的勃勃生机,后继有人!林志彬教授在报告中为我们回顾和呈现了我国药理学发展的历程、取得的代表性成绩和代表性人物,尤其呈现了抗炎免疫药理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老前辈周金黄、徐叔云、卞如濂、李晓玉、胥彬、刘耕陶、潘启超……等专家的音容笑貌,让我们十分感慨,是吾辈坚守学术探索、孜孜不倦学术追求的极大动力!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自1982年在安徽黄山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32个年头,一代代学者不懈努力,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地作用,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但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在研究思路、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尤其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新药研发及创制上还有较大差距,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发表论文上,而应重点放在切实解决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上。
抗炎免疫药理学涉及面广,理论和方法进展快,将大有希望!会议期间,召开了全体委员会议,产生了新的一届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见后)。
此次会议是一次学术水平高、高效成功的会议。
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有感

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有感
王永铭
【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5(29)5
【摘要】中国药理学会于1985年成立后不久,我即当选进入了理事会,直到2008
年第八届理事会结束,因此对学会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历届理事长王振纲、张均田、林志彬和杜冠华等教授领导下,各届理事会成员积极配合,努力工作,并得到广大会员的支持。
作为见证人,目睹了我们学会的成长和不断的发展壮大,在各个领域取得了
显著的成绩。
特别是经历了从申办、筹办和成功举办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的全过程,圆了几代中国药理学工作者的梦想和心愿。
【总页数】1页(P682-682)
【作者】王永铭
【作者单位】中国药理学会前任副理事长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2年抗炎免
疫药理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 [J],
2.第九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交流会暨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廿周年庆典(会议纪要) [J], 张永祥
3.第九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交流会暨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第一轮通知 [J],
4.热烈祝贺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成立十周年及第四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会议召开 [J], 王浴生
5.中国药学会药理学会成立制药工业药理专业组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环醇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缓解TNF-αD-GalN诱导的爆发性肝损伤

网络出版时间:2021-3-1517:2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86.R.20210312.1706.016.html双环醇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缓解TNF α/D GalN诱导的爆发性肝损伤李 虎,李健蕊,刘楠楠,汪美汐,谭佳丽,彭宗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50)收稿日期:2020-11-20,修回日期:2021-01-14基金项目: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No2018ZX09711001003 010);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No2019 I2M 1 001)作者简介:李 虎(1988-),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抗肝炎药物药理,E mail:lihu0112@163.com;彭宗根(1975-),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抗肝炎药物药理,通讯作者,E mail:pumcpzg@126.comdoi:10.3969/j.issn.1001-1978.2021.04.0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1)04-0478-07中国图书分类号:R 332;R322.47;R329.24;R329.25;R575 1;R975.5摘要:目的 探讨双环醇对肿瘤坏死因子 α/D 半乳糖胺(TNF α/D GalN)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雄性C57小鼠灌胃给予双环醇50、100及200mg·kg-1·d-1,连续5d,末次给药2h后,腹腔注射TNF α及DGalN建立爆发性肝炎模型。
观察小鼠生存率,评价血清ALT、AST水平,肝组织病理损伤及细胞凋亡情况。
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Bax、Bcl 2和激活型caspase 3/ 9蛋白表达水平。
根据离体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程度及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胞质释放情况评价双环醇抗凋亡效应与线粒体保护作用的相关性。
白细胞介素-10的免疫双重作用及抗炎应用进展

第59卷 第2期2023年04月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J O U R N A LO FQ 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S C I E N C E S)V o l .59,N o .2A pr i l 2023[收稿日期]2021-03-25; [修订日期]2023-03-31[基金项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鲁发改重大办[2018]1268号);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18C X G C 1404)[第一作者]王贞丽(1971-),女,硕士,副主任药师㊂E -m a i l :q d -w z h e n l i @163.c o m ㊂[通信作者]丁会芹(1987-),女,博士,高级工程师㊂E -m a i l:d i n g h u i q i n @k l t ph a r m.c n ㊂白细胞介素-10的免疫双重作用及抗炎应用进展王贞丽1,秦欢2,王建刚3,丁会芹2,3(1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质量管理科,山东青岛 266071;2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3 康立泰生物医药(青岛)有限公司)[摘要] 白细胞介素-10(I L -10)是抗炎细胞因子,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I L -10兼具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的双重作用㊂本文分析了I L -10发挥双重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与主要抗炎作用通路,综述了I L -10在炎性疾病中的治疗潜力及I L -10的药物开发方向㊂[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免疫调节;炎症;基因治疗[中图分类号] R 97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5532(2023)02-0313-04d o i :10.11712/jm s .2096-5532.2023.59.06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网络出版] h t t ps ://k n s .c n k i .n e t /k c m s 2/d e t a i l /37.1517.R.20230522.1154.011.h t m l ;2023-05-23 17:09:07A D V A N C E S I NT H ED U A LI MM U N O R E G U L A T O R YR O L EO FI N T E R L E U K I N -10A N D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I N A N T I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WA N GZ h e n l i ,Q I N H u a n ,WA N GJ i a n g a n g ,D I N G H u i qi n (Q u a l i t y M a n a g e m e n tS e c t i o no fQ i n g d a oS p e c i a l S e r v i c eS a n a t o r i u m C e n t e r o f P L A N a v y ,Q i n gd a o 26607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I n te r l e u k i n -10(I L -10)i s a na n t i -i nf l a mm a t o r y c y t o k i n e ,a n d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a l a r gen u m b e r o f s t u d i e sh a v e s h o w n t h a t I L -10h a s t h e d u a l r o l e o f i mm u n o s t i m u l a t i o n a n d i mm u n o s u p p r e s s i o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a n a l yz e s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 t h e d u a l i mm u n o r e g u l a t o r y r o l e o f I L -10a n d t h em a i n a n t i -i n f l a mm a t o r y p a t h w a y s o f I L -10a n d r e v i e w s t h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p o t e n t i a l o f I L -10i n i n f l a mm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s a n d t h e f u t u r e d i r e c t i o n f o r d r u g d e v e l o pm e n t .[K E Y W O R D S ] i n t e r l e u k i n -10;i mm u n o m o d u l a t i o n ;i n f l a mm a t i o n ;g e n e t i c t h e r a p y30年前,人们首次发现白细胞介素-10(I L -10),认为其是T h 2细胞分泌的标志性细胞因子㊂在I L -10发现初期,人们便证明它可以抑制T h 1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1],以及通过下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 C -Ⅱ)抑制单核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从而阻止T 细胞特异性增殖[2]㊂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I L -10不仅具有抗炎的免疫抑制作用,同时又有免疫刺激作用,这可能是阻碍I L -10临床应用的重要原因㊂本文通过对I L -10免疫双重作用的分析及抗炎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I L -10抗炎方面的治疗潜力,旨在为I L -10抗炎作用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提供参考依据㊂1 I L -10结构与来源I L -10是由两个非共价键结合的单体组成的同型二聚体分子,分子量约36000,每个单体由160个氨基酸组成,在单体之间存在两个二硫键连接㊂I L -10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㊁单核细胞㊁巨噬细胞㊁树突状细胞㊁自然杀伤细胞和B 细胞分泌,其中T 细胞是I L -10的主要来源[3]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研究显示,一些非造血细胞(如上皮细胞)也能够产生I L -10,当内源性和外源性递质(例如脂多糖㊁儿茶酚胺和c AM P 升高药物)激活这些细胞时,I L -10就会释放出来[4]㊂2 I L -10在免疫反应中的双重作用及影响因素早先的研究认为,I L -10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炎症反应㊂然而,近些年的研究结果却表明I L -10可能存在免疫双重作用,即在某些情况下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而非抗炎,这一作用可能是阻碍I L -10在炎症性疾病中应用的原因之一㊂例如,R E N N I C K 等[5]研究发现,I L -10缺陷型小鼠自发性发展为炎症性肠病(I B D ),体内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而过表达I L -10的小鼠可以抵抗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结肠炎,这表明内源性I L -10能够预防I B D 的发生㊂此外,I L -10在胰腺炎[6]㊁糖尿病[7]㊁脓毒症[8]动物模型中均表现出了抑制炎症作用㊂然而临床研究结果却与预期相反,给予重组人源I L -10(r h I L -10)病人临床症状并没有显著地改善,且疗效在病人间存在较大差异,r h I L -10对疾病严重程度高㊁内源性I L -10血清水平低病人的疗效高于疾病严重程度低㊁I L -10血清水平高的病人[9];此外,低至中剂量的r h I L -10给药可改善病人临床症状,而高剂量r h I L -10全身给药促进疾病进展,这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有关[10]㊂以上研究结果提示,I L -10的免疫双重作用取决于炎症程度和I L -10剂量,此外还与靶细胞类型㊁免疫反应阶段等有关系㊂2.1 I L -10作用于不同靶细胞介导不同的免疫效应I L -10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两个方面㊂在固有免疫中I L -10作用于抗原递呈细胞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14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59卷(A P C s),主要诱导免疫抑制反应㊂A P C s如巨噬细胞(Mø)和树突状细胞(D C s)表达高水平的I L-10受体(I L-10R),并在激活后进一步上调其表达[11],A P C s中I L-10信号通路的一般功能是维持免疫稳态,抑制促炎反应㊂因此,在固有免疫中I L-10发挥抗炎作用㊂而适应性免疫中I L-10发挥免疫双重作用,这取决于T 细胞的异质性㊂T细胞主要参与适应性免疫,不同于A P C s 本身高表达I L-10R,T细胞一般在激活后才上调I L-10R,即在幼稚T细胞中表达最低,在记忆T细胞中表达最高[12]㊂因此,I L-10影响T细胞在不同炎症阶段的功能㊂一方面, I L-10在炎症过程中直接抑制C D4+T细胞亚群的促炎效应[13]㊂F o x p3高表达的C D4+T细胞是重要的促炎细胞,其表面表达C D40L蛋白,能够激活B细胞从而促进炎症的发生[14]㊂此外I L-10还可影响F o x p3+调节性T细胞(F o x p3+ T r e g)的稳定性,抑制炎症的发生㊂而1型调节T(T R1)细胞是一类F o x p3低表达的C D4+T细胞,其特征是表达多种共抑制受体(L A G-3㊁T I M-3㊁P D-1㊁C T L A-4㊁T I G I T)但不表达C D40L,研究发现I L-10能促进T R1细胞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抗炎作用[15]㊂此外,I L-10还能够抑制T h17细胞的分化[16]㊂另一方面,I L-10调控C D8+T细胞可能发挥相反的效应,肿瘤内C D8+T细胞经I L-10诱导后释放I F N-γ和颗粒酶/穿孔素,I F N-γ一般可促进炎症,但也有报道认为其与I L-10可能在免疫抑制中起协同抗炎作用;另外,I L-10还刺激C D8+T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以及记忆免疫的形成,发挥促炎作用[17]㊂2.2 T细胞中I L-10的浓度与功能的关系在健康志愿者体内进行的I L-10临床试验显示,在脂多糖(L P S)诱导内毒素血症的情况下,高剂量的r h I L-10除了能够抑制A P C s和C D4+T细胞活化外,还可诱导细胞毒性C D8+T细胞活化[18]㊂提示I L-10的双重功能不仅依赖于靶细胞,还依赖于I L-10的浓度,即A P C s和C D4+T细胞在低浓度和高浓度I L-10水平时均可以被控制,而C D8+T细胞则需要高浓度I L-10才能被激活㊂但是I L-10在什么情况下激活相同靶细胞(如C D8+T细胞㊁T h1细胞和T h17细胞)的促炎或抗炎信号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㊂此外,I L-10的细胞来源和辅助因子(如其他细胞因子)是否会影响I L-10的双重功能尚不清楚㊂在肿瘤治疗研究方面,N A I N G等[19]选择晚期实体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聚乙二醇修饰的I L-10(P E G-I L-10)以1~ 40μg/k g剂量每日一次皮下给药,研究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表明P E G-I L-10可激活全身免疫反应,免疫刺激细胞因子升高,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降低,其中1例葡萄膜黑色素瘤病人和4例肾细胞癌病人以20μg/k g剂量治疗8周后病情缓解㊂而在炎症性疾病的研究方面,F E D O R A K 等[20]应用r h I L-10(1~20μg/k g)治疗轻度至中度活动性克罗恩病病人,结果显示5μg/k g剂量的治疗效果最佳㊂此外T I L G等[21]研究显示,应用20μg/k g剂量r h I L-10皮下注射治疗克罗恩病会导致病人血清I F N-γ水平升高,不仅没有观察到对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反而观察到发热㊁头痛等副作用㊂以上结果提示低剂量I L-10可抑制C D4+T细胞发挥抗炎作用,用于治疗炎症疾病;而高剂量I L-10可诱导C D8+T 细胞活化,抗炎作用减弱,但可用于抗肿瘤治疗㊂3I L-10抗炎作用相关级联通路I L-10作用于靶细胞后发生何种反应取决于细胞表面I L-10R的参与和细胞内的信号级联[22]㊂I L-10R由α㊁β两个亚基组成,I L-10Rα主要表达于白细胞,与I L-10高亲和性结合,而I L-10Rβ则是广泛表达的,与I L-10辅助性结合㊂与I L-10Rα亚单位相关的J a n u s激酶(J A K)和与I L-10Rβ亚单位相关的酪氨酸激酶(T Y K)在I L-10的作用下发生磷酸化,然后激活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激活蛋白(S T A T s)同源/异源二聚化并移位到细胞核中,进而调节免疫反应,如降低MH C-Ⅱ的表达,减少A P C s分泌促炎细胞因子,以及上调参与调节巨噬细胞失活的肌腱膜纤维肉瘤基因B型蛋白,从而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㊂研究表明,除经典的J A K-S T A T 级联通路外,I L-10还可以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P I3K)/A k t级联通路,增强抗凋亡因子B c l-2和B c l-x l的表达,同时降低c a s p a s e-3的表达水平,从而阻止细胞凋亡[23]㊂E D D I E I P等[24]提出了另一条与I L-10代谢有关的机制通路:I L-10抑制L P S诱导的葡萄糖摄取和糖酵解,并促进氧化磷酸化;此外,I L-10通过激活S T A T-D D I T4通路抑制雷帕霉素靶蛋白(m T O R)靶点的活性来控制细胞代谢,并认为I L-10的这种代谢控制对炎症的控制至关重要㊂因此,与其多重来源一样,I L-10也靶向多种细胞和通过多种分子途径来抑制或刺激免疫反应[22]㊂4I L-10的抗炎应用研究进展4.1外源性I L-10蛋白治疗鉴于I L-10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人们首先想到通过应用外源性I L-10治疗疾病,目前已在多种动物模型或临床试验中证实了重组I L-10蛋白对疾病的疗效㊂MA Z E R等[25]通过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研究显示,I L-10一方面抑制单核细胞产生T N F-α,降低炎症反应;另一方面激活适应性免疫促进T细胞产生I F N-γ,激活机体抗感染反应,表明I L-10不论是对先天性免疫的抑制作用还是对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刺激作用均对脓毒症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㊂K R I S HN A-MU R T H Y等[26]对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研究显示,造模后第0㊁1㊁3㊁5㊁7天皮下注射50μg/k g重组I L-10可改善心室功能,减轻心肌纤维化,降低小鼠死亡率㊂HO S等[27]建立了角膜缝线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结膜注射小鼠重组I L-10蛋白10μg/L治疗,结果表明I L-10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并抑制血管生成,证明I L-10具有治疗病理性角膜炎的潜力㊂T I N S L E Y等[28]的研究显示,连续向孕鼠腹腔注射r h I L-10可减轻其子痫样症状㊂Z HA O等[29]用不同浓度I L-10处理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 P E),结果显示I L-10可抑制R E P细胞增殖和迁移,下调炎症因子分泌,表明I L-1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期王贞丽,等.白细胞介素-10的免疫双重作用及抗炎应用进展315具有改善风湿性视网膜脱离的潜力㊂尽管外源性I L-10蛋白治疗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临床试验中却并未表现出良好的疗效㊂原因可能是由于I L-10半衰期短,药代动力学不确定,作用机制复杂,很难通过简单地提供外源性I L-10蛋白来达到临床需求㊂4.2I L-10抗体药物治疗I L-10全身性给药不仅治疗效果不佳,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新的开发策略倾向于I L-10的靶向给药㊂例如,由意大利P h i l o g e n公司开发的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F8-I L-10(D e k a v i l)就是基于抗体的药物传递策略,由人F8抗体(靶向纤维连接蛋白结构域A)与I L-10融合,能够在疾病部位传递和积累细胞因子,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 A)和I B D中很有前景[30]㊂F R A N Z等[31]研究显示,F8/I L-10在慢性排斥反应发展过程中有治疗效果㊂G A L E A Z Z I等[32]在临床试验中应用F8/I L-10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R A,与安慰剂组相比显示出较好的疗效㊂Q I A O等[33]则开发了基于西妥昔单抗的I L-10融合蛋白,能够延长I L-10半衰期并有助于I L-10肿瘤靶向递送,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效果㊂I L-10抗体药物解决了单独使用重组I L-10蛋白给药特异性差的问题,是未来新药开发的一个有效途径㊂4.3I L-10基因治疗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基因的功能修饰)代表了人类疾病治疗的未来方向㊂I L-10的基因治疗同样成为了近年来主要的研究方向㊂C Y P E L等[34]在肺移植前使用编码I L-10的腺病毒载体(A d h I L-10)进行基因治疗以修复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导致的供体肺损伤,结果显示A d h I L-10治疗后肺功能(动脉氧压和肺血管阻力)有显著改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向抗炎细胞因子表达转变,肺泡-血液屏障恢复完整性㊂O I S H I等[35]研究也显示,慢病毒I L-10基因疗法增加了肺移植模型小鼠I L-10的表达,具有积极作用㊂为了对抗移植排斥反应,J E O N G等[36]构建了携带巨细胞病毒I L-10(v I L-10)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治疗供体大鼠1h后进行皮肤异体移植,结果证明移植物中的v I L-10基因提高了移植物存活率并减少急性排斥反应,证明I L-10基因治疗是预防移植排斥反应的一种有效的免疫抑制方法㊂此外,结肠炎小鼠模型直肠给药编码I L-10的慢病毒载体和腹腔注射编码I L-10的质粒均安全地穿透局部黏膜组织,对小鼠结肠炎有治疗作用[37]㊂将编码h I L-10质粒注入去卵巢大鼠牙龈,能抑制牙槽骨吸收,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治疗牙周炎[38]㊂不同于以上研究中直接使用I L-10基因载体,有研究构建了慢病毒C X C L10载体,以C X C L10启动子基因间接调节I L-10的过表达,结果显示R A病人滑膜细胞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减少,该研究提供了一种适用于R A的诱导型局部基因治疗方法㊂综上所述,I L-10是一种具有抗炎和促炎特性的多效细胞因子,炎症程度㊁I L-10剂量㊁靶细胞类型㊁免疫反应阶段等均可影响I L-10的抗炎效应㊂外源性重组I L-10蛋白已经在众多炎症性疾病动物模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药理作用,近年来,随着抗体药物与基因治疗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致力于I L-10融合蛋白药物㊁抗体药物或基因治疗药物的开发㊂本综述聚焦在I L-10免疫调节双重作用的因素与I L-10成药性研究上,旨在为I L-10抗炎药物开发提供参考㊂[参考文献][1]F I O R E N T I N O DF,Z L O T N I K A,MO S MA N N T R,e ta l.I L-10i n h i b i t sc y t o k i n e p r o d u c t i o nb y a c t i v a t e d m a c r o p h a g e s[J].T h e J o u r n a l o f I mm u n o l o g y,1991,147(11):3815-3822.[2]N E UMA N N C,S C H E F F O L D A,R U T Z S.F u n c t i o n sa n dr e g u l a t i o no fTc e l l-d e r i v e d i n t e r l e u k i n-10[J].S e m i n a r s i n I m-m u n o l o g y,2019,44:101344.[3]WA N GXT,WO N G K,O U Y A N G WJ,e t a l.T a r g e t i n g I L-10f a m i l y c y t o k i n e s f o r 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h u m a nd i s e a s e s[J].C o l dS p r i n g H a r b o rP e r s p e c t i v e si n B i o l o g y,2019,11(2):a028548.[4]O U Y A N G W J,O G A R R A A.I L-10f a m i l y c y t o k i n e s I L-10a n d I L-22:f r o mb a s ic s c i e n c e t o c l i n i c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J].I mm u-n i t y,2019,50(4):871-891.[5]R E N N I C K D M,F O R T M M.L e s s o n s f r o m g e n e t i c a l l y e n g i-n e e r e da n i m a lm o d e l s.Ⅻ.I L-10-d e f i c i e n t(I L-10(-/-)m i c ea n d i n t e s t i n a l i n f l a mm a t i o n[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P h y s i o l o-g y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a n d L i v e r P h y s i o l o g y,2000,278(6):G829-G833.[6]林荣贵.白介素-10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血脑屏障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8.[7]赵辉.过表达I L-10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糖尿病小鼠慢性创面愈合的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8]翁金森,林静萍,叶勇,等.I L-10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19,41(6):148-149, 162.[9]F E D O R A K R N,G A N G L A,E L S O N C O,e t a l.R e c o m b i-n a n t h u m a ni n t e r l e u k i n10i n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m i l d t om o d e r a t e l y a c t i v eC r o h n s d i s e a s e.T h e I n t e r l e u k i n10I n f l a mm a t o r y B o w e l D i s e a s e C o o p e r a t i v e S t u d y G r o u p[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00,119(6):1473-1482.[10]王佳丽,刘丽华.I L-10对肿瘤免疫双向调节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6,23(1):130-134.[11]WA N G W W,WA N GY M,L IK,e t a l.I L-10f r o md e n d r i t i cc e l l s b u t n o t f r o m Tr e g u l a t o r y c e l l s p r o t e c t s a g a i n s t c i s p l a t i n-i n d u c e d n e p h r o t o x i c i t y[J].P L o SO n e,2020,15(9):e0238816.[12]B E D K ET,MU S C A T EF,S O U K O U,e t a l.T i t l e:I L-10-p r o-d u c i n g Tce l l s a n d t h e i r d u a lf u n c t i o n s[J].S e m i n a r s i n I mm u-n o l o g y,2019,44:101335.[13]K UMA RR,N GS,E N GW E R D AC.T h e r o l e o f I L-10i nm a-l a r i a:ad o u b l ee d g e ds w o r d[J].F r o n t i e r si nI mm u n o l o g y, 2019,10:229.[14]V O G E LI,V E R B I N N E NB,MA E SW,e t a l.F o x p3+r e g u l a-t o r y Tc e l l s a r e a c t i v a t e d i n s p i t e o f B7-C D28a n dC D40-C D40Lb l oc k ad e[J].E u r o pe a nJ o u r n a l of I mm u n o l og y,2013,43(4):1013-10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16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59卷[15]B R O C KMA N N L,G A G L I A N IN,S T E G L I C H B,e t a l.I L-10r e c e p t o r s i g n a l i n g i s e s s e n t i a l f o rT R1c e l l f u n c t i o n i nv i v o [J].J o u r n a lo fI mm u n o l o g y(B a l t i m o r e,M d:1950),2017, 198(3):1130-1141.[16]L IQ S,A N D E R S O N C D,E G I L M E Z N K.I n h a l e dI L-10s u p p r e s s e s l u n g t u m o r i g e n e s i sv i aa b r o g a t i o no f i n f l a mm a t o r y m a c r o p h a g e-T h17c e l l a x i s[J].J o u r n a l o f I mm u n o l o g y(B a l t i-m o r e,M d:1950),2018,201(9):2842-2850.[17]B A T C HU R B,G R U Z D Y N O V,K O L L IB K,e t a l.I L-10s i g n a l i n g i n t h e t u m o r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o v a r i a n c a n c e r[J].A d v a n c e s i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M e d i c i n ea n dB i o l o g y,2021,1290:51-65.[18]L A UW FN,P A J K R TD,H A C KCE,e t a l.P r o i n f l a mm a t o-r y e f f e c t s o f I L-10d u r i n g h u m a ne n d o t o x e m i a[J].J o u r n a l o fI mm u n o l o g y(B a l t i m o r e,M d:1950),2000,165(5):2783-2789.[19]N A I N G A,P A P A D O P O U L O S K P,A U T I O K A,e ta l.S a f e t y,a n t i t u m o r a c t i v i t y,a n d i mm u n e a c t i v a t i o n o f p e g y l a t e d r e c o m b i n a n t h u m a n i n t e r l e u k i n-10(AM0010)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d v a n c e d s o l i d t u m o r s[J].J o u r n a l o fC l i n i c a lO n c o l o g y:O f f i-c i a lJ o u r n a lo ft h e A m e r i c a n S o c i e t y o f C l i n i c a l O n c o l o g y,2016,34(29):3562-3569.[20]F E D O R A K R N,G A N G L A,E L S O N C O,e t a l.R e c o m b i-n a n t h u m a ni n t e r l e u k i n10i n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 i l d t om o d e r a t e l y a c t i v eC r o h n s d i s e a s e.T h e I n t e r l e u k i n10I n f l a mm a t o r y B o w e l D i s e a s e C o o p e r a t i v e S t u d y G r o u p[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00,119(6):1473-1482.[21]T I L G H,V A N MO N T F R A N SC,V A N D E N E N D E A,e ta l.T r e a t m e n t o fC r o h n s d i s e a s ew i t h r e c o mb i n a n t h u m a n i n-t e r l e u k i n10i n d u c e st h e p r o i n f l a mm a t o r y c y t o k i n e i n t e r f e r o ng a mm a[J].G u t,2002,50(2):191-195.[22]S A R A I V A M,V I E I R AP,O G A R R A A.B i o l o g y a n d t h e r a-p e u t i c p o t e n t i a lo f i n t e r l e u k i n-10[J].T h e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m e n t a lM e d i c i n e,2020,217(1),e20190418.[23]L I N LZ,C H E N H B,Z H A N G Y X,e ta l.I L-10p r o t e c t sn e u r i t e s i no x y g e n-g l u c o s e-d e p r i v e dc o r t i c a ln e u r o n st h r o u g h t h eP I3K/A k t p a t h w a y[J].P L o S O n e,2015,10(9): e0136959.[24]E D D I E I P W KE,H O S H IN,S HO U V A LDS,e t a l.A n t i-i n-f l a mm a t o r y e f f e c t o f I L-10m e d i a t e db y m e t a b o l i c r e p r og r a m-m i n g o fm a c r o p h a g e s[J].S c i e n c e(N e w Y o r k,N Y),2017, 356(6337):513-519.[25]MA Z E R M,U N S I N G E RJ,D R E WR Y A,e ta l.I L-10h a sd i f fe r e n t i a l ef f e c t s o n t h e i n n a t e a n d a d a p t i v e i mm u n e s y s t e m so f s e p t i c p a t i e n t s[J].J o u r n a l o f I mm u n o l o g y(B a l t i m o r e,M d: 1950),2019,203(8):2088-2099.[26]K R I S H N AMU R T H Y P,R A J A S I N G H J,L AM B E R SE,e ta l.I L-10i n h ib i t s i n f l a mm a t i o na n da t t e n u a t e s l e f tv e n t r ic u l a rr e m o d e l i n g a f t e r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v i a a c t i v a t i o n o f S T A T3a n d s u p p r e s s i o no fH u R[J].C i r c u l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2009,104(2):e9-e18.[27]H O SD,B U C H E RF,R E G E N F U S SB,e t a l.I L-10i n d i r e c t l yr e g u l a t e s c o r n e a l l y m p h a n g i o g e n e s i sa n dr e s o l u t i o no f i n f l a m-m a t i o nv i am a c r o p h a g e s[J].T h e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P a t h o l o-g y,2016,186(1):159-171.[28]T I N S L E YJH,S O U T HS,C H I A S S O N VL,e t a l.I n t e r l e u-k i n-10r e d u c e si n f l a mm a t i o n,e n d o t h e l i a l d y s f u n c t i o n,a n d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i n h y p e r t e n s i v e p r e g n a n tr a t s[J].A m e r ic a nJ o u r n a l o fP h y s i o l o g y R e g u l a t o r y,I n t e g r a t i v ea n d C o m p a r a-t i v eP h y s i o l o g y,2010,298(3):R713-R719.[29]Z H A O Q,J I M L,WA N G X M.I L-10i n h i b i t sr e t i n a l p i g-m e n t e p i t h e l i u mc e l l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a n dm i g r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r e g u-l a t i o n o fV E G F i n r h e g m a t o g e n o u s r e t i n a l d e t a c h m e n t[J].M o-l e c u l a rM e d i c i n eR e p o r t s,2018:17(5):7301-7306. [30]B R U I J N E N S T G,C H A N D R U P A T L A D M S H,G I O-V A N O N N IL,e t a l.F8-I L10:an e w p o t e n t i a l a n t i r h e u m a t i cd r u ge v a l u a t e d b y a P E T-g u i d e d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a p p r o a c h[J].M o l e c u l a rP h a r m a c e u t i c s,2019,16(1):273-281.[31]F R A N Z M,D O L LF,G RÜN K,e t a l.T a r g e t e dd e l i v e r y o fi n t e r l e u k i n-10t o c h r o n i c c a r d i a c a l l o g r a f t r e j e c t i o nu s i n g ah u-m a na n t i b o d y s p e c i f i c t o t h e e x t r a d o m a i nAo f f i b r o n e c t i n[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C a r d i o l o g y,2015,195:311-322.[32]G A L E A Z Z I M,B A Z Z I C H IL,S E B A S T I A N IG D,e ta l.Ap h a s e I B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w i t hD e k a v i l(F8-I L10),a n i mm u n o r e-g u l a t o r y a r m e d a n t i b o d y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r h e u m a t o i d a r-t h r i t i s,u s e d i nc o m b i n a t i o nw i I hm e t h o t r e x a t e[J].T h e I s r a e l M e d i c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J o u r n a l,2014,16(10):666.[33]Q I A OJ,L I UZD,D O N GCB,e t a l.T a r g e t i n g t u m o r sw i t hI L-10p r e v e n t sd e n d r i t i cc e l l-m e d i a t e dC D8+Tc e l l a p o p t o s i s[J].C a n c e rC e l l,2019,35(6):901-915.e4.[34]C Y P E L M,L I U M Y,R U B A C H A M,e t a l.F u n c t i o n a l r e p a i ro fh u m a n d o n o rl u n g s b y I L-10g e n et h e r a p y[J].S c i e n c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M e d i c i n e,2009,1(4):4r a9.[35]O I S H IH,J U V E TSC,MA R T I N U T,e t a l.An o v e l c o m-b i n e d e x v i v oa n d i n v i v o l e n t i v i r a l i n t e r l e u k i n-10g e n ed e l i v e r ys t r a t e g y a t t h e t i m eo f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d e c r e a s e sc h r o n i c l u n ga l l o g r a f t r e j e c t i o ni n m i c e[J].T h eJ o u r n a lo fT h o r a c i ca n d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S u r g e r y,2018,156(3):1305-1315.[36]J E O N G Y,P A R KJK H,E U NS.V i r a l v e c t o rm e d i a t e d i n-t e r l e u k i n-10g e n e t r a n s f e r i n s k i n a l l o g r a f t[J].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P r o c e e d i n g s,2020,52(6):1864-1868.[37]MA T S UMO T O H,HA G A K,O H N OI,e t a l.M u c o s a l g e n et h e r a p y u s i n g a p s e u d o t y p e d l e n t i v i r u s v e c t o r e n c o d i n g m u r i n ei n t e r l e u k i n-10(m I L-10)s u p p r e s s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r e-l a p s e o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m u r i n e c o l i t i s[J].B M C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g y,2014,14:68.[38]L IYF,MASZ,G U OJB,e t a l.E f f e c t o f l o c a l h I L-10g e n et h e r a p y o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 p e r i o d o n t i t i si n o v a r i e c t o m i z e dr a t s [J].A c t aO d o n t o l o g i c aS c a n d i n a v i c a,2017,75(4):268-279.(本文编辑黄建乡)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药理学会

中国药理学会中国药理学会是中国药理学家学术交流的第一个群众性组织,由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药学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共同组建。
1985年被民政部正式批准为国家一级学会。
中国药理学会是由全国药理工作者自愿组成,依法登记注册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体。
它由会员、通讯会员和资深会员组成。
目前官方注册会员近12000人,他们来自药理学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医药企业。
中国药理学会聚集了全国各地药理学相关教学、科研、应用、生产、科普等领域的优秀药理学家。
目前,中国药理学会下设心血管药理学、神经精神药理学、中药和天然药物药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毒理学、抗炎免疫药理学、肿瘤药理学、化疗药理学、定量药理学、药物代谢、制药工业、教学和科普药理学、药物试验药理学、生殖药理学、海洋药物药理学、抗衰老和抗老年痴呆症药理学、治疗性药物试验、麻醉药理学、滋补药等28个专业委员会。
各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各自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了我国各方面药理学的发展。
中国药理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全国药理工作者,广泛开展学术活动,组织国内外药理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我国药理研究、教学和应用水平,促进我国药理科学的发展、新药的研究开发和药物的科学应用。
目前,中国药理学会已与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药理学会建立了稳定的双边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于2006年7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5届世界药理大会。
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受到了所有与会药理学家的一致好评,被国际药理学家联合会官员誉为世界药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中国药理学会主办有《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医药导报》和《神经药理学报》等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药理学会的内部刊物《中国药理通讯》也为会员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办 ,青 海省 高原 医学研究 院协办 。来 自全 国各 地 的知 名 大专 院校 、研 究 院所 4 0余 家及 科 技部
中国生物 技术 发展 中心领 导近 2 0位 代表 参加 了此次 盛会 。 0
会议 由第 三军 医大学李 晓辉 教授 主 持 ,南 方 医科 大学 吴 曙光 教 授 致 开幕 词 ,第 三 军 医大学 药学 院刘 卫东 院长及 扬州 大学 刘延 庆 书 记 分别 致 辞 。第 三 军 医 大学 李 晓 辉教 授 、南 京 大 学 徐 强 教授 、安徽 医科 大学 魏伟 教授 、南 京 医科 大学 何 韶 衡教 授 、南 方 医科 大 学 刘 叔 文 教授 、刘 开 扬 博 士代 表 张洪 泉 教 授 、扬 州 大学 刘 延 庆 教授 、首 都 医科 大 学 王文 教 授 、军 事 医 学 科 学 院周 文
证书。
第 十届全 国抗炎免疫药理学学术会议纪要
中 国药 理学会 抗炎 免疫专 业委 员会 第 十届 全 国抗炎 免疫 药理学 学术 会议 于 2 1 00年 7 2 月 9日至 3 1日在 美 丽 的夏 都青 海 省 西 宁
市举 行 。会 议 由中国药理学 会抗 炎 免疫 药 理 学 专业 委 员 会 主 办 , 中国人 民解 放 军第 三 军 医 大学
经 验 和心 得体 会 。
大 会 由广 州 军 区武汉 总 医院 汤 韧 主 任 药 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同济 医学 院 药 学 院 李 高 教 授 主 持 。大会 还 向与 会代 表 授 予 了国家级 I类 继续 教 育 学分 l O分 ,并 颁 发 了学 分 证 书 和 论文 交 流
抗 体 、转基 因动物 、噬菌体 展示 技术 、核糖体 展 示技 术及 RNA一 多肽 融合 技术 等抗 体 制备 技 术 的
发 展 ,生物 制剂 的研 究 和应 用获 得 了飞 速 的 发 展 ,已经 成 为 一 大 类 重 要 的 临床 药 物 ,广泛 用 于
治 疗 自身免 疫病 、癌 症 、器官 移 植 、心血 管疾 病 、传染 病 、 眼科 疾 病等 。 自身免 疫病 的治 疗通 常 采用 的 糖皮 质 激 素 、免疫 抑 制 剂 等 ,虽 然 有一 定 疗 效 ,但 长期 使 用
霞 教授 等 九名 专 家 作 了高 水 平 的 大会 学 术 报 告 。谢 强 敏 教 授 就 学 会 网站 的 建设 和 使 用 情 况 进
行 了专题 汇 报 。2 余 位 青 年科 研 工 作 者 参 与 了青 年 优 秀论 文 评 选 ,2名 青 年科 研 工 作 者 获 一 0
等奖 ,3 名获得二等奖 ,6 名获得三等奖 。其他会议代表分别就 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 了会议报
、
中国药理通讯 2 1 0 0年第二十七卷第四期
教授 在讲 课 中指 出 ,医 药卫 生体 制改 革对 药 学 工作 既 是 挑 战又是 机 遇 ,她结 合所 在 医院 的药 学 工 作 ,提 出新 的历 史 条件 下 ,药 学 工 作 者 应 遵 照 国家 提 出 的人 人 享 有 基 本 医疗 卫 生 服 务 这 个 目标 ,抓 紧 实施 药 学 服务 临 床 药 学 、人 才 建 设 、药 品管 理 等任 务 ,保 障 我 国 医 药 卫 生 体 制 改 革 的顺 利 推进 ;陈 东生 教 授重 点 讲 授 了 药 师 与 患者 的 沟通 交 流 技 巧 ,提 出 目前 我 国 临床 药 师 与 患者 沟通 的模 式 、类 型 、意 义 、效 果 、特 点 , 以及 沟通 中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等 ,提 出改 善
张玲 玲
委员 :( 姓 氏笔 划排 列 ) 按
王蕾 史 红 左 建 平 刘 开 扬 刘 叔 文 刘 培 庆 向 明 孙 云 严 尚学
何 韶衡 李 晓辉 谢 强敏
吴铁 沈玉先 雷林 生
吴希美 周文 霞
吴曙 光 林蓉 戴敏
张永 祥 胡振林 戴生明
张建祥 唐瑛 魏 伟
张俊平
张洪泉 徐强
经过充分酝酿协商 ,会议产生 了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第 十届 委员会 ,
由 4 委员组 成 。李 晓辉教授 当选 为新 一届 主任 委 员 ,魏 伟 教授 、张洪 泉 教授 、徐 强 教 授 、刘 O名 叔文 教授 当选 为副主 任委 员 ,谢 强 敏教 授 任 秘 书 长 ,李卫 东 教 授 、张 海 港教 授 、张玲 玲 教授 任
张玲玲 彭芳
张海 港 曾南李卫 东 谢 梅林 夏 培元耿东 升
蔡 绍辉
大 会 主 席 台
大 会 会 场
理用药及新药评价专题研讨会会议论文
生 物制剂 与风湿免疫病治疗
魏 伟
安 徽 医科 大学 临床药 理 研究所
合肥
2 0 3 30 2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发展起源于 17 年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 鼠单克隆抗体 ,随着嵌合单克隆 95
和 加 强药 患 沟通 的方法 和 技 巧 ,他 还 结 合 自身 工 作 经 验 提 出加 强 药 患 沟 通 的步 骤 ;华 中科 技 大 学 同济 医学 院附 属 同济 医 院药 学 部 主任 、《 医药 导报 》副 主 编杜 光 教 授 在 讲 课 中就 该 院开 展 处 方 点评 工作 进 行 了详 细 介 绍 ,并 结 合 案例 进 行 分 析 ,还 与 学 员 分 享 了处 方 点 评 工 作 的宝 贵
副秘 书长 。
2 0
中国药理通讯 2 1 00年第二 十七卷 第四期
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 组成 名单
前 主任 委员 :吴 曙光
主 任委员 :李 晓辉
副 主任 委员 :魏伟
秘 书长 :谢 强敏
张洪 泉
张海 港
徐强
刘 叔 文
副秘 书长 :李 卫东 王文 王晖
告 和交 流 。
会议 就近年 来 国内外抗 炎 免疫 药 理 学 研究 的新 理 论 、新进 展 等 问题 进行 了充 分 交 流 ,展示 了我 国抗 炎免 疫药理 学研究 现 状 和 水平 。整个 会 议 期 间 学术 气 氛 浓 厚 , 内容 丰 富 ,许 多 代 表 均 反 映这是 一次 高水平 的学 术会 议 ,组 织严 密 、安 排恰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