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艺 匠气 匠心----做一个教书匠
做个有“匠心”的教师又何妨

做个有“匠心”的教师又何妨对于教师的称谓有很多——园丁、蜡烛、春蚕等,而且这些熟悉的称谓所折射的往往是一个乐于奉献的教师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受教师群体以及社会的推崇。
但是,一旦谁称呼教师为“教书匠”,那很容易引起教师群体的反感,因为囿于传统观念,我们把“教书匠”简单地等同于没有创造力的机械重复。
提到“匠”,我们总能想到的是诸如“木匠”、“瓦匠”、“铁匠”这些体力劳动者,而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的作用下,称呼教师为“教书匠”自然会引起教师群体的排斥。
可是,我们细细挖掘“匠”的内涵,会发现它除了指代“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的人”外,也含有“灵巧、巧妙”的意思。
更何况,“匠”所代表的“技”又是通往“艺”的必由之路。
由此,笔者以为,为师者需要做有“匠心”的“教书匠”,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的风格,这样才有可能慢慢转向为教育教学的“艺术家”。
《庄子.达生》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梓庆的人能雕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
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
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
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
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
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鬼斧神工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这就是非常出名的《梓庆为鐻》,而很多人看来,这个故事蕴含了中国最早的“匠人精神”。
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发呢?首先,做一个有“匠心”的老师要懂得专注走心。
任何一件精美艺术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每个环节的处理细致和到位。
教师师德演讲稿《当一名真正的“教书匠”》

教师师德演讲稿《当一名真正的“教书匠”》在从教的前十年里,我一直对社会上一些关于教师的称谓比较敏感,有时甚至很介意,尤其听到有人说教师是“教书匠”的时候。
在我原有的生活经历中,“匠”人有铁匠、木匠、石匠、泥瓦匠、粉刷匠等,他们有一些共同之处:的确专长于某一方面,但更多时候他们衣着朴素,有些邋遢,不修边幅;固执呆板甚至自命清高;迟钝缓慢,效率低下。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教师和生活中的工匠们相差无几,就是手捧书本,当个“娃娃头”领着一群又一群孩子一年年长大。
除了教书,教师就是下田不会耕种,下海不会经商,别无长处的“教书匠”。
后来,我特意查阅了说文解字,上面说:工匠,即有工艺专长的匠人。
后面更多解释是这样的: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者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可称其为工匠。
看到这里,我突然有些羞愧,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原来,“匠人”给人们外形印象的背后,是专注于技艺的研究和对工艺的完美追求。
如此一来,“教书匠”也应该有更深层的含义。
随着自己教学生涯的不断深入和教学经历的丰富,后来,我越来越觉得,和工匠相比,教师更是“教育工匠”。
但教育者千千万万,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精于工艺、勤于钻研的“教书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曾经有一则广告叫《致匠心》,广告词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
所以我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书匠,首先需要“静”。
在当今比较纷繁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很多人已不能安定地做好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初心或偏离了最初的轨道,不能安心于自己的职业,甚至不能安心教学。
所以,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要坚持并坚守自己的岗位,遵循规律,恪守常识,执着于教书育人,做好自己的本职,这是为人之师的职业素养。
然后撇弃浮躁和不安,紧张和焦虑,在一种自我安静的心态和氛围之下心平气和的教学,这也算是一种成功。
这样的静,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养。
教师与“工匠精神”

教师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也需要有“工匠精神”吗?我们可以把工匠精神运用到教学中。
1.潜心钻研,提升自我。
“潜心”就是要远离浮躁,把心沉下来。
独具匠心地“钻研”就是要数学教师肯下一股拙劲儿去干工作。
老话说“勤刷锅的媳妇碎碗多”,试问哪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不是从千万件失败的作品中磨练出来的?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如果教师都能始终潜心教育,那么就能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本真。
做教育需要潜心修炼,“静能生慧”,“静能生乐”,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枯燥的专业发展中,拥有不知疲倦的快乐。
让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耐心教育,静待花开。
学生是有差异的、独立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如果教育不当,就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教师要有一种新的学生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
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哪怕是所谓的“问题学生”。
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不要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就大惊小怪,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去看待学生,看不到学生的可塑性、发展性。
要不断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让“破旧立新”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个以创造为生活、以创造为生命的人。
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变化,看到学生的“未来”,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时,要做巧妙引导。
有时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微笑,或有意为之,或无意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让学生的创造活动焕发精彩。
践行工匠精神做匠心教师

践行工匠精神,做匠心教师第二次直播课已经结束了,通过直播课,让我也了解到:教师要本着一颗“匠心”,打造魅力课堂,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的美好境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教与学成为一个高效又富有乐趣的过程。
通过直播课程的讲解,我觉得其实我们每一位老师也是一名工匠,我们的工作是有艺术性的,我们要像工匠一样,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敬仰之心,并为此执着努力,但求做到精益求精。
真正的匠人,把自己的手艺当做一种信念,用毕生的心血和张扬的才情赋予它撼世的生命力,达到诗意与世俗的完美融合。
“践行工匠精神,做匠心教师”的教师会在乎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收获,为学生提供兴趣,支持。
魅力的课堂意味着教育学生成为富有乐趣的课堂,让教与学成为一个享受的过程。
对于教师,匠心就是一颗纯粹的教育心,并一以贯之。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
身为教师,只为教育这一事,且让我们就专注地做好这一件事。
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摇摆不定,要在自己教育的岗位全心全意的工作。
从教16年来,我一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别人把教师当工作,我把教师当事业,我觉得自己就有这种纯粹的工匠之心。
对于教师,匠心,还是一颗创造的心。
教育,看似重复劳动,其实重复中充满了各种可能与变化,决定了这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劳动。
师者只有心中有“源头活水”,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天光云影”。
从这一点而言,教育就是艺术。
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他的教育就是艺术作品。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效果就不同,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学策略的采纳,教学细节的推敲雕琢,都是教师的创造过程。
比如我们英语学科,有时候我们会有同课异构,来自不同的层次的学校教师,要讲同一教学内容,当然我觉得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教学重难点上应该有差异,教学目标也应该各有各的侧重,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采用的方法和其他教师不同,因为我要针对我的学生,他们是来自哈市郊区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和水平相对薄弱,我要根据我自己的学生特点,多角度多层次的设问,一点一点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后面的习题设计也是很有梯度的,设计完成一节课。
当代的“教书匠”需要匠心,不要匠气

当代的“教书匠”需要匠心,不要匠气作者:刘丽沙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2017年第04期很多年前看了一个节目,讲述的是法国巴黎的一个皮具制作世家的故事:几百年的工艺传承,不变的认真态度,始终如一的制作追求。
即使是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纸醉金迷,都没有让他们迷失方向,这才造就了世界奢侈品中的佼佼者路易·威登。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当时,我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就是在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做皮具的画面。
在国家经济改革中需要培养精益求精、不断传承的工匠精神。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精细再精细,但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是不是要求我们要有工匠精神?我们到底是要有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还是墨守成规的匠气?“教书匠”是社会曾经对教师的戏称,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它是这样解释“教书匠”的:“指教师(含轻蔑意)。
”尽管“教书匠”就是教师,但因为“含轻蔑意”,所以“教书匠”看来并不是“好教师”。
那我们到底要不要做“教书匠”?“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些对教师的最美赞誉,造成当代教师这一职业神化的现象,让很多教师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导致很多教师失去了自己的职业理想,甚至产生了倦怠的心理。
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这种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教师的工作确实有别于其他工作,但教师也是劳动者中的一员。
只有教师精雕细琢,耐心地打磨我们的学生,才会把一群懵懵懂懂的学生,培养成具有核心素养且全面发展的人,才会把其塑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匠”。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1.工匠;2.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
这样看来,教师被称为工匠也就可以理解了。
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态度决定工作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属于教师的“工匠精神”。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做最好的教书匠

做最好的教书匠发表时间:2020-10-22T14:55:01.6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月13期作者:张娟[导读] 匠”,现代字典里有这样三种解释:1)有手艺的人;2)灵巧、巧妙;3)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
张娟新疆乌鲁木齐四十一中学 830000估计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在座的各位有点不喜欢,做灵魂的工程师不好吗?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不好吗?做辛勤的园丁不好吗?怎么非得做一个大家都瞧不起的一个教书匠呢?这和木匠,粉刷匠,泥瓦匠有和不同呢?匠”,现代字典里有这样三种解释:1)有手艺的人;2)灵巧、巧妙;3)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
匠,分匠气与匠心。
前者意味着机械、重复、固执和守旧,后者则意味着执着、专注、完美和情怀;前者重斧凿之气,后者浑然天成;前者重技术,后者重艺术;前者做产品,后者出作品。
取法匠气,只能是个亦步亦趋的技工。
就教育而言,多成“教书匠”。
取法匠心,才有可能成为“巨匠”,就教育而言,才有可能成为“人师”,他们适应各种变化,创造诸多可能,匠心独运,让教育达到一种审美境界。
是故,师者,当怀一颗匠心。
匠心,是一颗纯粹的心匠心就是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始末如一,初心不改。
秉持“一生只做一件事”,永远记得为了什么而出发,执着而纯粹。
”我当了20年的教师,20年的班主任。
始终坚持着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教书育人。
没想着升官,发财。
每天做的事简单而纯粹,就是与孩子打交道。
工作很辛苦,挣钱也不多,几乎是早8点出门,晚8点回家。
丈夫笑称,按照你这个工作强度应该是一个月拿两万块钱工资的活。
人家工作是为了挣钱,你工作是为了豁命。
可我觉自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选择了做老师而后悔过。
每天看似机械单调的工作因为有了许多孩子的陪伴而丰富多彩,孩子们书写工整的作业,考完试后试卷上的红对勾,你生病时几句温暖的问候,这些工作中的小确幸时刻充盈着我,于是我抱怨过,放下过,但始终没有放弃过。
教师要有“工匠之心”(5篇范文)

教师要有“工匠之心”(5篇范文)第一篇:教师要有“工匠之心”来自《教师博览》教师要有“工匠之心”看到央视上的一则广告《致匠心》,非常受触动。
著名音乐人李宗盛和世界著名跑鞋纽巴伦的一位工匠,两人交替出现,各自制作自己的伟大作品:一把吉他和一双纽巴伦的跑鞋。
他们聚精会神,精心雕琢,不断打磨。
画外音随之响起: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
没有理所当然,就是要在各种变量可能之中,仍然做到最好。
伟大的工匠充满了人性之美。
我想起了高尔斯·华绥笔下的格斯拉兄弟,这对兄弟都是鞋匠,他们说做鞋子是一门手艺,并对这门手艺充满了敬畏之心。
他们精选最好的皮革,亲手缝制每一双鞋子,把灵魂都缝进鞋子里去了。
在机器大生产到来的时候,别人都舍弃质量,追求时间和金钱,他们却固执地坚持手艺人的规矩,20年不涨价,先订制后付款,可以赊账……他们一针一线,不吃饭,只是做鞋子,最后活活被饿死……还有《红高粱》中的罗汉,一辈子酿高粱酒,酿酒就是他的命。
他认为高粱也是有灵性的,高粱酿成了酒,仍然是活着的,依然日日夜夜在生长,直到成熟到极致,十八里飘香。
正因为如此,老实巴交的罗汉,才要发疯地阻止日本人,阻止他们砍掉快要成熟的高粱去修路。
高粱是酿酒手艺人的命根子。
目睹着高粱被白花花的斧头砍倒,罗汉的心滴血了,愤怒的罗汉趁着夜晚放跑了修路的马匹,一把火烧了日本人的窝棚。
因为热爱酿酒,连带热爱酿酒的原料,为了它宁肯献出生命,这就是手艺人。
人生的很多时候,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沉浸在自己的技艺中,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造自己的作品,他们把灵魂灌注进去了,作品中有自己的血和肉,自己的心,作品就是他们自己。
我被他们深深感动,很多教育者缺少的就是这种“工匠之心”。
在很多人眼里,“匠”可能是实用的,也是精巧的,但绝不是艺术的。
“匠”是规矩、束缚、再现的代名词,他们守成有余,创新不足。
践行工匠精神,做有匠心的好教师

践行工匠精神,做有匠心的好教师作者:卢娟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06期孔子说:君子不器。
的确,要有匠心,而不能有匠气。
既着力“大刀阔斧”的创造,又不忘下“绣花针”的功夫,才能最终小大结合、大小由之,让创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工匠精神,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关键。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尊重手中的工作,把它做到极致。
我是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更需要坚守、传承“工匠精神”。
我渐渐懂得,培养人才需要和煦的阳光春风,需要耐心的等待,更需要一颗有爱的、纯粹的、极致的“匠心”。
一、做“匠心园丁”,要有一颗极致的心我是一位物理老师,常常进行实验教学,课前试做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在进行《浮力》的教学中,浮沉条件是学习的重点,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具有了思维定势,那就是沉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
为了改变学生的思维地势,我决定用实验来验证。
在课前我多次实验,尤其是寻找实验材料的过程中,更是费尽周折。
寻找铁钉和大的木块,让学生假设谁能上浮?然后用实验评价学生的假设。
牙膏皮空心时能够上浮,而当把它团成一团后,那么就会看到下沉。
由此,学生讨论出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沉浮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重力和浮力的大校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
另外,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过程中,利用“吹一张小纸条”的实验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利用“伯努利实验”共同验证猜想;利用对两个“事故”的现场模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成功找到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还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愚昧无知,必遭大自然的惩罚。
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知识的应用我选择了三个素材: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香蕉球,分别用图片和Flash课件呈现出来。
灰雁倒飞,实际上是利用情境设疑让学生猜想“灰雁怎样才能迅速降低高度摆脱危险?”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匠艺匠气匠心:做一个教书匠
上上周的政治学习上,王校长讲到工匠精神,提到我们做教师的也要做好“匠”,心中不免有些好奇。
之前我们崇尚“不做教书匠”的观点,如今提及“匠心”,确实想有更多的了解。
工匠精神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的,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按照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于: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
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
读到这里,猛然明白:我们先前所理解的“匠”只是表面上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匠”之含义。
曾经在我们眼里的“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却没有想到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作为老师,便很容易的又想起了“教书匠”,曾经被我们认为含有贬义的词如今觉得有了新意。
对于教书匠,不同的人也许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我认为教师真能做到“教书匠”的境界,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正如李镇西老师在他的博文中曾经这样写道:“教书匠”,就是在教书方面“很有造诣的人”,这样的教师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而且这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积累而日臻完美。
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在教育方面“很有造诣”,在实践中匠心独运,最后成为教育巨匠,这将是他个人的自豪和我们民族的光荣!
我想要做好一个教书匠,其实和那些花匠、木匠、画匠等能工巧匠是有些相似之处的。
而且我觉得一个好的教书匠,它的发展是层次的。
这个层次在我看来就是先要掌握一手娴熟的“匠艺”、然后修炼一点个性的“匠气”、最后怀揣一颗温柔的“匠心”。
一、掌握一手娴熟的“匠艺”
掌握一手娴熟的“匠艺”,是在知识上能让学生能信服,在方法上又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这个“艺”既包括自身知识水平的积累,也包括教学的方法与技艺。
教书匠的“匠艺”是来自于终身学习的积累的。
因为我们已经处于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
二、修炼一点个性的“匠气”
掌握了一手比较娴熟的匠艺,就已经具备了一个教书匠的基础。
但也许还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教书匠,这就需要我们修炼一点个性的“匠气”。
那么,有个性匠气的教书匠又该如何修炼呢?我认为,来源于思考,会思考的人,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才会形成自己真正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而思考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与写作。
我们应该抽出点时间,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和自己的教学生涯,写点什么。
哪怕是从写几段话开始,我们会逐渐发现,这种习惯所带来的乐趣,和对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帮助的。
三、怀揣一颗温柔的“匠心”
如果说,掌握了教书的“匠艺”是个基础,而修炼一点个性的匠气让教书匠提升了一个层次,那么,能怀揣一颗温柔的“匠心”便是我作为一个教书匠的终极追求了。
我们教书匠所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一个个灿烂的娇嫩生命,首先应
该有的匠心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与爱,了解孩子的想法,用合适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成长。
你会发现,捧给孩子的那颗温柔的心,常常也会被孩子稚嫩的心所温暖的。
教育教学中需要我们的工匠精神,精心打造魅力课堂,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不断促进专业成长。
于是,我们要对自己说:“要做‘匠’,做一个有匠心之人,有工匠精神之人。
”这样,教育教学工作即使做不到极致,一定能做到接近完美。
做一个有匠心的人,做一个有匠心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