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合集下载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詹锳《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

如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

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

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眠。

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他用如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

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虽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是李白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写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他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中之一。

对此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可能性更大。

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

《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

《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1、《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释义】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2、三年级教案:19、《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后记19、《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后记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利用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预备时间开展起带领孩子们背诵古诗文的活动,迄今为止,他们不但早已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八十首古诗背完,而且已经又背了很多首,现在正在背诵新教育实验《中华古诗文诵读本》。

所以,对这几首小诗他们并不陌生。

关键是如何使他们真正地弄懂诗意、体会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适时拓展阅读,感受的写作风格。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课前预习:1、回家查找这几首诗的诗意;2、搜集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的写作风格)教学过程:一、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已经在班长的带领下开始边用书打着节拍边陶醉在大声背诵这三首诗的气氛中。

"独坐敬亭山......'看到这种现象,我二话没说,也边用手打着节拍,边和他们一起高声背诵起来。

两、三遍过后,我将手高高举起,在空中做了个"T',示意孩子们停下之后,用惊讶的语气对他们说:"你看你们又陶醉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全诗赏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全诗赏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全诗赏析
【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出处】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意思翻译】众鸟高飞,杳无踪影,孤云一片,悠悠飘去。

长空的寥廓幽邃,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后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尽”、“云独去”只剩敬亭山与诗人为伴。

这对当时横遭冷遇,长期过着飘泊孤寂生活的诗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世道无情山有情,故而诗人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在这静谧的环境里,诗人对敬亭山寄予的感情越深,就越能暗示人情的冷淡,诗人处境的艰难。

【赏析】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

天上的鸟儿越飞越远,直至无影无踪,空中还漂浮着一片白云,也慢慢地飘远。

鸟飞云去,可能世间万物都厌弃我吧。

如此则只剩下我与敬亭山,相对凝视。

大千世界可能只有敬亭山愿意和我做伴吧。

前两句中之景由动而静,后两句则用拟人手法将敬亭山写活,凸显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然而山越有情,则越能表现出现实人生中人的无情。

诗人正是因为在世间饱尝人间辛酸,才愿意独坐敬亭山,从自然中寻找安慰。

总之,这首诗歌整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李白《独坐敬亭山》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的意思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①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①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宣城。

天空中高翔的鸟儿现在都回家了,一朵白云悠闲地渐行渐远了。

只有我和敬亭山还留在原地,怎么看着彼此都看不够。

【一浪一漫之美】
李白被称为“诗仙”,其诗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浪一漫。

在这一首诗中,他先是写鸟儿们都走了,连最后一片白云也离他而去,将自己放在一个孤独无援的境地中,然后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时的敬亭山像一个忠实的好朋友,它和李白相互喜欢,一人一山就这样面对面坐着,看得津津有味。

这是一种单纯的一浪一漫,也是一种
潇洒的一浪一漫。

【赏析】
《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写了诗人的孤独感,这是一种被抛弃、被遗忘的孤独,后里两句却说,自己并不是孤独的,还有敬亭山陪伴着自己,而且用了“两不厌”,这其中又有一种得意之情。

在最孤独的时候感受到的友情是最珍贵的,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的帮助是最一温一馨的。

想要让人感受到自己想要表达的难能可贵的东西,就先将这种东西置于它最需要出现的时刻。

【启示】
这首诗创作于李白在外漂泊了十年、游历到了宣州时所写。

生活的不如意使他倍感孤独,但是他又不愿为了多一些所谓的朋友而改变自己,于是,就将敬亭山当做自己的知音,在独坐敬亭山中得到安慰。

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是因为他宁愿看着敬亭山,也不愿意随波逐流违背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的灵魂是不能自我欺骗的,必须要真实地面对。

李白《独坐敬亭山》译文及鉴赏

李白《独坐敬亭山》译文及鉴赏

李白《独坐敬亭山》译文及鉴赏《独坐敬亭山》时雨讴李白所创作的,诗中的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独坐敬亭山》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唯有)《独坐敬亭山》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独坐敬亭山》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独坐敬亭山》译文李白《独坐敬亭山》鉴赏答案

《独坐敬亭山》译文李白《独坐敬亭山》鉴赏答案

《独坐敬亭山》译文李白《独坐敬亭山》鉴赏答案《独坐敬亭山》是由李白所创作,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 / 唯)《独坐敬亭山》译文及注释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独坐敬亭山》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释义: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此“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后二句展现出空旷寂寥的世界: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

两句诗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古称宣州)北,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

古宣州为六朝以来的江南名郡,六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曾在此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曾经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年(753)。

这首诗是诗人历经世事后心境的写照。

句子虽短,意境却深。

题中诗人就点明“独坐敬亭山”这一静态形象,所以开头就直写在独坐时所见:“众鸟高飞尽”,描述的是直观的景象,许多鸟儿飞去后看不见了。

下句“孤云独去闲”,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状。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明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所以下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然而来。

这里,诗人把敬亭山拟人化了,敬亭山是自然中的存在,也就是“自然”。

人与自然两相观照、两相欢娱,人从自然中有所会心,所以“不厌”,因为人(自我)与自然(宇宙)之间已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全诗首先给人是一个“静”的感觉。

“静”的背后,蕴藏其美:
1、该诗的空间极其博大,它是涵盖了宇宙的。

在山间独坐,把个人置身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在静寂中透着孤独,在孤独中又透着有所会心之后的欢愉。

同时也把读者的心灵置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与诗人一起体验这样的博大之美。

2、鸟去了,云去了,只有诗人和青山相对,这样的诗境体现了一种纯净的、不含芜杂的、荡尽了人间污秽的静谧的美,也流露出诗人那样一种平和、清净的纯真情感,使人有所感悟而应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3、人与山两相欢悦,互相交融,把自身融入自然当中。

在这诗境中,物我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此为物我两忘之境,即“无我之境”。

4、该诗的境界,在人与自然、物我之间,体现一种高度的和谐(诗人追求宁静和谐境界,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理性认知)。

这恰是道家发扬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正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5、从某种意义说,敬亭山象征了一种永恒的存在,飞鸟和孤云似乎象征了一些暂时的存在,在永恒和暂时之间,作者的态度和诉求很明显。

而对永恒的追求也普遍地内在于人的心灵中。

这也是人们普遍喜爱这首小诗的原因。

因为在人性深处,人的心灵是相通的。

虽然一个人不一定能说出这样的内涵,但是凭借心灵,他可以感受和体验得到其中的意蕴,这也许就是意会的实质含义。

可见,诗歌如果不付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索,就难以达此极高境界的。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

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