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姜半夏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治结节的秘方!清热祛瘀、化痰散结,肺结节瞬间消除!

名老中医治结节的秘方!清热祛瘀、化痰散结,肺结节瞬间消除!

名⽼中医治结节的秘⽅!清热祛瘀、化痰散结,肺结节瞬间消除!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作指导⽼师、安徽省国医名师、安徽中医药⼤学教授、南京中医药⼤学师承博⼠⽣导师张杰,擅⽤仲景⽅治疗各种内科杂症,现将其运⽤泽漆汤治疗肺结节经验整理如下。

肺结节是直径⼩于3厘⽶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

本病具有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的特点。

西医治疗以定期随访为主,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结节、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焦虑情绪。

肺结节属中医“痰核”“肺积”“积聚”等范畴。

《杂病源流犀烛》记载:“痞者,闭也,痞必有块,块则有形,总在⽪⾥膜外,其原皆由伤于饮⾷,脾胃亏损,抑且邪积胸中,阻塞⽓道,⽓不宣通,为痰为⾷为⾎,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有块。

”其认为本病多由⽓虚痰瘀痹阻脉络所致。

泽漆汤⾸见于《⾦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病脉证治》,书中记载:“咳⽽脉浮者,厚朴⿇黄汤主之。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由泽漆、⼈参、桂枝、半夏、黄芩、⽢草、⽣姜、⽩前、紫参组成。

张仲景叙述本⽅证极简,证述虽简,但值得探究,临床上运⽤得当可⼤放异彩。

结合《⾦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脉沉⽽弦者,悬饮内痛”说明脉沉当责之于⽔饮内停,正⽓亏虚。

张杰根据《内经》“阳化⽓,阴成形”理论,认为肺结节多由脾肺阳⽓不⾜,痰浊瘀⾎积聚导致,常⽤泽漆汤加减治疗,屡有应验。

某患者,⼥,58岁,2020年8⽉12⽇初诊。

主诉咽痒咳嗽,查胸部CT提⽰:左肺下叶两枚⼩结节,⼤⼩约6.9×5.5毫⽶、4.9×4.0毫⽶。

⾆苔薄黄,⾆红,脉沉。

西医诊断:肺结节。

中医诊断:咳嗽,证属⽔饮内停,痰瘀积肺。

处⽅:泽漆30克,⽯见穿20克,紫菀30克,姜半夏20克,黄芩15克,丹参30克,⽣黄芪30克,桂枝20克,茯苓30克,前胡20克,⿊⽞参30克,浙贝15克,夏枯草30克,⼲姜10克,⾦荞麦15克,猫⽖草15克,薏苡仁30克。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半夏与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半夏与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半夏与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的干燥块茎。

又名:水玉、地文、三叶老、三步跳、老鸹头、泛石子、狗芋头、珠半夏、麻芋果、三叶半夏、小天老星、无心菜根、老和尚头、地珠半夏、羊眼半夏。

原植物半夏除内蒙古、西藏尚未见野生的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其狭叶变型f. angustata(Schott)Makino小叶狭披针形,产山东,总生物碱含量高于普通半夏。

本品药材性状: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顶端多圆平,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

质坚实,纵切面呈肾脏形,断面洁白,富粉性,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气微,味辛辣,嚼之发黏,麻舌而刺喉。

本品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中医临床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法半夏(半夏炮制加工品)功能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姜半夏功能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清半夏功能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镇咳,祛痰,抑制唾液腺分泌,镇吐和催吐,抗生育,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胰蛋白酶水解,抗心律失常,抑制心功能,降低血压,催眠,抗惊厥,凝集红细胞,抗癌,促细胞分裂,抗白血病,激活免疫系统,兴奋迷走神经,抗溃疡,促进胆汁分泌,镇痛,解毒,利尿,抗矽肺等作用。

注意:本品尚有致畸作用,生半夏长期给药可引起肾脏代偿性增大。

半夏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谓“味辛,平。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腹鸣,止汗。

一名地文,一名水玉。

”《本草图经》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似芍药叶。

姜半夏的炮制方法

姜半夏的炮制方法

姜半夏的炮制方法
首先,选择新鲜的生姜,去皮后切成薄片,然后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使
其去除一部分辛辣味。

接着,将浸泡后的姜片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约20分钟,至姜片变软。

煮熟后的姜片捞出晾干水分,备用。

其次,将干姜片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和清水,搅拌均匀,然后盖上
锅盖,用文火炮制4-5小时,直至姜片变得硬实,颜色变成淡黄色。

炮制过程中要
不断搅拌,防止姜片糊底。

最后,将炮制好的姜片晾干,待其完全凉透后,放入干燥通风的地方晾晒,直
至表面无水渍,手感干燥。

然后将其贮存于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以免影响其质量。

在炮制姜半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炮制姜半夏时,火候要掌握好,避免炮制过程中姜片糊底或炒焦。

2. 炮制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保持姜片均匀受热,避免出现烧焦现象。

3. 炮制好的姜半夏要晾干后再晾晒,确保其干燥程度,以免影响其保存质量。

总之,姜半夏的炮制方法对其药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炮制方法能够
保证姜半夏的质量和药效。

希望以上介绍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第20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20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20章,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痰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它“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所以痰的病证甚多.痰证:寒痰、热痰、燥痰、湿痰痰阻于肺--咳喘痰多痰蒙清阳--眩晕痰蒙心窍--昏厥、癫痫肝风夹痰--中风、惊厥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结--瘰疬、瘿瘤概述一、含义:凡能祛除痰涎,以治疗痰证为主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每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每兼化痰作用,且病证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杂脾为生痰之源二、性味归经:性味苦、辛、甘。

归经肺、脾肺为贮痰之器三、功用化痰使“痰”的性质或形态改变缓和或制止咳喘有形之痰、无形之痰外感、内伤咳喘止咳平喘四、分类1. 温化寒痰药。

主要用于寒痰所引起的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白腻等;湿痰阻于经络所致的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瘰疬;以及湿痰上冒之眩晕,湿痰犯胃之呕恶等。

2. 清化热痰药。

主要适用于热痰、燥痰所致的咳嗽气喘,痰黄质稠难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亦可用于因热痰、风痰所致的瘿瘤、瘰疬、癫痫、中风、惊厥等证。

3. 止咳平喘药。

治疗咳嗽、哮喘等。

五、选药及配伍1.根据病情的不同、药物的不同功效,选择相应的药物。

2.咳喘每多夹痰,痰多易发咳嗽,故化痰、止咳、平喘三者常配伍同用。

4.“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津液不归正化而聚湿生痰,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以标本兼顾。

5.因痰易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故常配理气药同用,以加强化痰之功。

3. 根据痰、咳、喘的不同病因病机而配伍,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外感而致者,当配解表散邪药;火热而致者,应配清热泻火药;里寒者,配温里散寒药;虚劳者,配补虚药。

癫痫、惊厥、眩晕、昏迷者,则当配平肝息风、开窍、安神药;痰核、瘰疬、瘿瘤者,配软坚散结之品;阴疽流注者,配温阳通滞散结之品。

六、使用注意1.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刺激性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2.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以免恋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之透发,对收敛性及温燥之药尤为所忌。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

中医吴南京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全身震颤抖动怎样学习《黄帝内经》转载自中医吴南京中医学史上,按《汉书》的记载还有《白氏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等书,但都已失传,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医学专著只有《黄帝内经》一书,可以说《黄帝内经》是现存中医典籍中最早的一部专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精典之一,它形成于战国时代,积累了历代医家的临床医学精华,是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历代医家所必读的一部医学巨著。

本书以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把天文、地理以及生理、解剖、诊断、病理、治疗等知识编著而成,建立了中医学的基础体系,成为了中医学两千年的基础理论,也是每一个中医学者进步的必学之书。

但由于《黄帝内经》的文字深奥,内容庞杂,读起来非常难懂,确有注释的必要。

由于所以历代名医都认真的研究过本书,以至于现在还有很多人还在认真的研究本书。

从历代对《黄帝内经》研究专著的书籍来看,最为著名的有如下。

隋代名医杨上善,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他取《黄帝内经》的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共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是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

《黄帝内经太素》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本人曾买了一本,但没有花多大精力去学习,只是看过一遍。

现在流行的《内经》是唐代王冰所注,但从时间上来说,杨氏是隋代人,出生比王氏早,所以杨上善所编的《黄帝内经太素》可以说是现在最早的《内经》了。

大学教材《中国医学史》以及其它诸多论述,说到了元代名医罗天益在其师李杲授意下,将病症及其治疗按照《内经》的理论体系,予以分经类编成书《内经类编》,但已佚,我们现在不能见其貌了。

明代名医李中梓,他一生精研《黄帝内经》。

他删繁从简,进行选择性的类分,抓住了《黄帝内经》的重点,编成《内经知要》一书,使《黄帝内经》的内容更加精实简要,后人学起来更加容易。

李可验方总结

李可验方总结

GMXBY过敏性鼻炎JZB颈椎病BZ痹证RCEZ妊娠恶阻BMLN便秘(阴阳两虚,便燥)CGZBM肠梗阻便秘FSXGJY风湿性关节炎SY肾炎(蛋白++隐血+++)XGJJY膝关节积液PXSS脾虚食少KQKY复发性口腔溃疡1复发性口腔溃疡2KS咳嗽PFGM皮肤过敏WSRPT乌蛇荣皮汤byz不孕症(月经不调)多囊卵巢不孕症(卵巢萎缩)ZH自汗(更年期)自汗(体气虚)SM失眠WKY胃溃疡fcqcd粉刺青春痘zqgy支气管炎咳嗽(重感冒)附子30,麻黄、细辛、红参炙甘草各10,肾四味120,生姜10;另配碧云散:鹅不食草,细辛,辛荑,青黛各5研粉白癣皮9,蝉蜕9桑白皮9玄参9白术9山药9防风9辛夷9桑叶9丹皮9茯苓9百部9甘草9白芍黄芩9天花粉9枇杷叶生黄芪120,粉葛根60,桂枝、白芍炙甘草各45,当归、定风丹60(首乌、白蒺藜)骨碎补龟甲各30,桃仁、红花麻黄10,蝉蜕30,当归、吴茱萸各30,干姜45,生黄芪250,止痉散9只-3条冲,肾四味120,炙甘草60,山茱萸60生半夏、茯苓、红参,生姜各30,炙甘草15。

附子45,引火汤(熟地90,砂仁15,巴戟天30,天麦冬各30,茯苓45,五味子30),油桂3。

白萝卜2.5kg,芒硝120;赭石30,旋复花(包)15,厚朴30,枳实、木香、沉香各10,生姜30,红参(兑入苍术15,薏仁米45,黄柏30,豨剑草50,赤小豆、山药、知母、炙甘草各30,生石膏250,赤白芍各45.下肢加川牛麻黄5,附子25,干姜25,细辛25,红参30(兑),生姜10,炙甘草30.附子日加10,干姜日加10生黄芪45,防己12,桂枝10,赤芍15,川芎10,薏仁米45,茯苓30,泽泻、独活各15,白术30,炙甘草10,白芷1附子30,油桂3,干姜90,党参90,白术90,炙甘草120,红参30,五灵脂45. 李可经验:红参五灵脂相配,寓补红参10(兑),焦白术、茯苓各30,炙甘草、姜炭、细辛各10,油桂3,肾四味各15. 李可经验:火不归原而脾引火汤:(熟地90,砂仁15,巴戟天30,天麦冬各30,茯苓45,五味子30),油桂3,炮姜30,砂仁30,附子45,麻黄10,附子30,细辛15,半夏25,五味子10,干姜30,炙甘草20,人参10。

半夏炮制

半夏炮制

半夏炮制【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炮制方法】一、净制除去杂质(《药典85》)。

二、切制生半夏用时捣碎;清半夏切厚片;姜半夏切薄片(《药典85》)。

三、炮炙1.清半夏(1)矾泡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的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

每半夏100kg,用白研20kg(《药典85》)。

(2)矾煮取拣净的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

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kg加白矾2kg,泡1日后再换水,至口尝无麻辣感后,加白矾与水共煮透,取出,晾至6成干,焖润后切片,晾干即得。

每半夏100kg,用白矾12.5kg)(夏季用14.5kg(《药典63》)。

(3)矾腌取原半夏,筛去粉末,大小个分开,择净杂质。

将半夏分别倒入容器内,放入清水浸泡,水量以淹过半夏的5寸为度,春秋每日翻倒,换水2次,夏季每日3次,浸泡3天,待腌。

取净白矾,用石研轧成粉末,取少量泡好半夏铺于容器内,上面撒1层白矾面,再铺1层半夏,如此,半夏与白矾面层层铺均,然后加入清水淹没,淹至3天,再将白矾水撤掉,换清水浸泡一天待煮。

将锅内入清水,加热至沸,取泡好的半夏,倒入锅中,用武火加热煮沸后,再加文火缓煮,用铲随时搅动,煮至2-3小时后切开,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

摊开烘干或晒干。

择净杂质,用粉碎机打成颗粒即得。

每净半夏100kg,用白矾10kg (《天津》)。

(4)白矾、面粉制取拣净的生半夏,大小分挡,用清水浸泡。

夏天泡7天左右,冬天泡14天左右。

每日换水1-2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时,移置锅内加白矾与水煮透;或再加面粉拌匀,取出,制成团,略晾后,切片0.3mm厚左右,干燥(用时筛去末)。

每半夏500g,用白矾60-90g,面粉适量(《河南》)。

(5)矾、姜、甘草制①取生半夏,用水浸7-10天(每天换水2次),取出,放缸中,加白矾及热甘草水及生姜泡7-10天后,蒸约8小时,至无白心,晾冷,焖1-2天,切鱼鳞厚片。

20款常用的基础方剂,让你更好的了解中医

20款常用的基础方剂,让你更好的了解中医

20款常⽤的基础⽅剂,让你更好的了解中医前⼈留传下来的成⽅,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必须加以重视。

特别是⼏个基本⽅剂,必须熟悉。

现在择要说明,以见⼀斑。

1.四君⼦汤⼈参、⽩术、茯苓、⽢草。

为补⽓主⽅,⽤于脾胃薄弱,⾷少,泄泻等症。

⽓不运者,可以加陈⽪,名异功散;胃寒者,可以加⽊⾹、砂仁,名⾹砂六君⼦汤。

2.四物汤⽣地、当归、⽩芍、川芎。

为养⾎主⽅,⽤于肝⾎虚滞,妇⼈经⽔不调。

⽓⾎俱虚,可与四君⼦汤同⽤,名⼋珍汤;除去⽣地、⽩芍,名佛⼿散,能⾏⾎活⾎。

3.六味地黄丸熟地、⼭萸、⼭药、茯苓、丹⽪、泽泻。

为养阴主⽅,⽤于肾⽔亏乏,腰痛遗精等症。

虚寒者可以加附⼦、⾁桂,名桂附⼋味丸;内热者,可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味丸;单加⾁桂,名七味地黄丸,能引⽕归元;加五味⼦,名七味都⽓丸,能治痨嗽。

4.四逆汤附⼦、⼲姜、炙⽢草。

为回阳主⽅,⽤于寒盛阳微,四肢厥冷,⽔泻不⽌。

寒伤⾎分,脉细欲绝,可加当归、⽊通,名当归四逆汤;风湿相搏,⾝体烦疼,可加⽩术、⼤枣,名术附汤。

5.桂枝汤桂枝、⽩芍、炙⽢草、⽣姜、⼤枣。

为调和荣卫主⽅,亦治伤风。

汗不⽌者可加附⼦,名桂枝加附⼦汤;精关不固,可加龙⾻、牡蛎,名桂枝加龙⾻牡蛎汤;倍⽩芍,加饴糖,名⼩建中汤;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治中⽓虚寒腹痛。

6.⿇黄汤⿇黄、桂枝、杏仁、炙⽢草。

为发散风寒主⽅,⽤于寒热⽆汗,脉象浮紧。

挟外湿者,可加⽩术,名⿇黄加术汤;去桂枝,加⽯膏,名⿇杏⽯⽢汤,治表邪内陷,肺热⽓喘。

7.银翘散银花、连翘、⾖豉、荆芥、薄荷、⽜蒡、桔梗、⽢草、⽵叶、芦根。

为风温初起主⽅,⽤于发热、⼝渴、脉象浮数。

咳嗽者可加杏仁、象贝,宣肺化痰;热重者,可加⼭栀、黄芩清⽓。

8.六⼀散滑⽯、⽢草。

为清暑主⽅,⽤于⾝热烦渴,⼩便短⾚。

清⼼可加⾠砂,名益元散;散风可加薄荷,名鸡苏散。

9.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炙⽢草、⽣姜、⼤枣。

为化湿主⽅,⽤于满闷、呕恶、⾆苔⽩腻。

痰多者可与⼆陈汤同⽤,名平陈汤;泄泻溲少,可与五苓散同⽤,名胃苓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半夏
Jiangbanxia
PINELLIAE RHIZOMA PRAEPARATUM
CUM ZINGBERE ET ALUMINE
本品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制法】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薄片,干燥。

每100kg净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性状】本品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

表面棕色至棕褐色。

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

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鉴别】(1)本品粉末黄褐色至黄棕色。

薄壁细胞可见淡黄色糊化淀粉粒。

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椭圆形黏液细胞中,或随处散在,针晶长20~114μm。

螺纹导管直径10~24μm。

(2)取本品粉末5g,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醚30ml使溶解,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半夏对照药材5g、干姜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页)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冰醋酸(10∶7∶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半夏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在与干姜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一个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 13.0%(附录××页第一法)。

总灰分不得过 7.5%(附录××页)。

白矾限量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5g,精密称定,照清半夏白矾限量项下的方法测定。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白矾以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计,不得过8.5%。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页)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0.0%。

【性味与归经】辛,温。

归脾、胃、肺经。

【功能】温中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痰饮呕吐,肚腹胀满。

【用法与用量】马、牛15~45g;驼30~60g;羊、猪3~9g;犬、猫1~5g。

【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