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家书》看中国家庭教育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私人信件集,是他对家人、朋友及部属的教诲与指导。
书中不仅包含了他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看法和实践经验,还深刻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阅读此书,我深受启发,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点:1. 道德修养曾国藩强调了“立德”、“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建立在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之上,这种品格不仅能够影响他人,还能影响整个社会。
他在家书中多次提到要以君子之心度人之腹,即使面对困境也不应放弃对正义和正直的坚持。
2. 学习与自律曾国藩非常重视学习和自律的重要性。
“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一生奉行的原则之一。
他认为无论年龄多大,都应当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并以此来不断完善自我。
他告诫家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身体锻炼和个人卫生。
3. 家庭教育曾国藩重视家庭教育,在家书中多次强调了父母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
“以身作则”是他的家庭教育理念之一。
他认为作为父母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和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
4. 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实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他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认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此外,在处理危机时,他主张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并且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责任。
5. 心态调整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是曾国藩家书中另一个重要主题。
他认为人不应过分纠结于物质生活中的得失成败,而应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起伏的变化。
这种心态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有利于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体会与思考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外在条件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内在修养和个人努力。
同时,书中所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也让我反思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并促使我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深感曾国藩是一位非常有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人。
他通过书信的方式,向家人传授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育理念,这些信件不仅传递了信息,更传递了一种精神。
曾国藩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治理家庭和国家的基础。
他倡导诚实、宽容、谨慎、勤劳等美德,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这些理念。
他教育家人要注重学习,不断进取,同时也注重实践和体验生活。
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人格和品质。
他鼓励家人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人际交往方面,曾国藩注重人际关系和沟通,他倡导以和为贵,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
他教育家人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相处要和气生财,不要轻易与人发生争执和冲突。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深感曾国藩是一位非常有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人。
他的家书不仅传递了信息和知识,更传递了一种精神和价值观念。
他的思想和行为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曾国藩家书心得感悟(精选8篇)

曾国藩家书心得感悟(精选8篇)曾国藩家书心得感悟篇1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
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
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
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
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
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
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
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我的待人方式。
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
他认为自我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
很趣味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可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精选5篇)《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篇1)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
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
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曾国藩家书》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方法论启示

《曾国藩家书》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方法论启示
一、以身垂范,不用诲言之谆谆。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止风范,营造出围绕孩子的家
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教育家马卡连科说:“不要以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命令他、训斥他的时候,才是教育”。
生活中的时时刻刻,你怎么处理事情、怎么对待别人、怎么对待工作、怎样吃穿用度、怎么说话甚至怎样笑,对他的影响都比命令他、训斥他有力得多。
曾国藩正是以身垂范,春风化雨,使子侄浸润其中,自然而成贤子弟。
那么,他是如何做好自己、影响子侄的呢?
二、虑事以细,孝在其中。
曾国藩于道光十九年离家至咸丰二年八月母丧归家,在这政务繁忙的13年共写了将近100封家信,每一封信都言辞恳切、恭敬谨慎。
其最令人敬佩的是每封信都会将京城家事细细讲述,如个人身体状况、生病与否、病情怎样;家中经济情况如何、开支是否有度、对同乡所施援手;孙儿辈读书是否用功、纪泽《郑风》《古诗十九首》已读毕等琐碎之事,哪怕是“曾孙最好写字,散学后在其母房间,多写至更初犹不肯睡,骂亦不止”等细节也不放过,皆一一道来,不嫌繁琐,为的是以此宽慰万里之外的双亲对自己及家人的牵挂和担忧。
《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庭教育与人格塑造

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庭教育与人格塑造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为政治家而奋斗的同时,也以一名细致入微的父亲而闻名。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他对子女的教育指导和人格塑造。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信件,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关于家庭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宝贵经验。
1. 父母身教的重要性曾国藩强调父母应以身作则,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
他在书中提到:「孩子是用眼看父母成长起来的,所以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榜样。
」只有通过正确的行为示范,父母才能将正确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2. 教育目标与方式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道德品质。
他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尊重长辈,并树立正确自我评价的意识。
同时,他也强调注重孩子们的兴趣和个人发展,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3. 学习方法和技巧曾国藩在信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建议。
他鼓励孩子们注重思考,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建议他们记笔记、总结经验以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他还教导孩子们如何坚持不懈地学习,面对困难时不气馁。
4. 良好品德的培养曾国藩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
他鼓励孩子们做一个有责任心、勤奋好学、宽容待人和正直忠诚的人。
通过纪律训练、道德教育和例行操练等手段,他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出良好的品质。
5. 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最后,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未来发展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曾国藩鼓励孩子们不仅关注自己的成就,还要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曾国藩家书中探讨了家庭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他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培养出有品德和责任感的下一代,并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对于家庭、社会以及整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曾国藩家书赏析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方式的认识

通过对曾国藩家书赏析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方式的认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严格而严谨的,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家书内容丰富而深刻,受到了后人的广泛赞誉。
通过对曾国藩家书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对曾国藩家书的赏析,探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并对其进行评析。
一、曾国藩家书的内容与特点曾国藩的家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对子女的教育、对家庭的治理、对国家的忠诚等方面的教导。
在他的家书中,不仅包含了对于子女的苛刻教诲,还有对于家庭和国家的深刻思考和规划。
这些家书不仅展现出了曾国藩严格而细致的教育方式,还展现出了他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可以说,曾国藩家书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方式的一个缩影,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家庭观念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
他强调要使子女“律己体道,立身行己,不可有庸言”。
他认为子女应该虚心谨慎,勤奋好学,顺应时代的变化,胸怀家国天下,始终不忘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这种教育方式与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会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子女的品德和行为,以培养他们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和忠诚感。
三、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思想与价值观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不干亲僻,不去世疏”,强调要以亲近的人为重,要关心家人的生活和健康。
这种家庭观念与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密切相关,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
此外,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还强调孩子的品行和学业,注重培养孩子的德育和智育,以期望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四、对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方式的评析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方式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浅析《曾国藩家书》对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析《曾国藩家书》对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启示侯东(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摘要:《曾国藩家书》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著作,其对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启示主要集中于以下4点:家庭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完善个人品德,修身养性,健全人格;家庭教育应努力营造和睦亲密的家庭氛围,增进家庭沟通质量,家长言传身教,亲力亲为;家庭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并全面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家庭教育应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身体力行,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246-0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社会体制改革的基础前提和最终目的结果都是社会的相对稳定发展。
千千万万的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问题是否能够良好解决是社会是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即将步入社会,面临各种压力与挑战,家庭教育的引导也是大学生适应复杂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曾国藩及《曾国藩家书》曾国藩(1811—1872),湖南长沙湘乡人,晚清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致力于扶持积贫积弱的清王朝和抵御外患民族复兴,是晚清政坛的“中流砥柱”。
对于他的历史定位,至今仍处在激烈的讨论之中。
但从个人角度看,曾国藩身上无疑闪现着许多优点,如他的人格修养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他目光长远、勤勉坚毅、注重日积月累、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负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等优秀品质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成为无数人的楷模。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与其家人自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间多达约1500封的书信集,主要内容包括曾国藩的治家治学为政之道及曾一生主要的大事小情。
其家书写作语言简朴平实,形式自由,挥笔自如,虽是平淡的家长里短,但其中却蕴含许多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更对今天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曾国藩家书》看中国家庭教育
《曾国藩家书》问世以来为什么能得到广泛赞誉?
《曾国藩家书》本名《曾文正公家书》,全书十卷,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去世后,其家人、弟子、亲友等搜集编纂的一部书信集。
曾国藩在传统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更是大受欢迎。
毛泽东早年认真地读过曾国藩的著作,尤其对《曾国藩家书》一书十分推崇。
1915年6月,毛泽东在一封信中说道:“尝见《曾文正公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
’此言岂非金玉!”这是他借曾氏之语来表达自己今后治学要专心致志而不再
兼营并骛的决心。
毛泽东还十分赞赏曾国藩那种反省内求的自我修养方法,在给朋友写的信中就明确指出:“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而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其《论语别裁》中也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
”
《曾国藩家书》之所以受到后世的推崇和赞誉,与其内容和写作特点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家书》收录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
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子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共约1500封。
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的方法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事无巨细,纤悉无遗,可谓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比如修身方面,他终生以“拙诚”和“坚忍”行事,不仅在得意时谦虚谨慎,在失意时也不自暴自弃。
在教子方面,他主张勤俭持家,睦邻友好,读书明理,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兢兢业业。
在用人方面,他以“仁孝”和“血诚”为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并以“崇实黜浮”为用人标准,他的幕府人才辈出,其中就有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名臣。
在持家方面,他要求子弟秉承寒士家风,不能沾染纨绔习气,保持自身的耕读本色。
可见,这些书信无不渗透着曾国藩“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亲身践行的实践精神。
再从该书的特点来看,这些书信虽为家书,却没有落入一般家书的窠臼,曾氏家书不论是写给祖父母、父母等长辈,还是写给弟弟或子侄等晚辈,从不草率敷衍,这是曾国藩严谨性格的体现。
同时,曾氏家书的内容充实深邃,言之有物,极少简单报个平安即告结束,而且书信因对象不同而略有侧重:与长辈们多是问候和祝福之语,与弟弟们则是关于治学、理家、交友、为官等教诲之语,与儿子们则是有关治学和修
身的指导之语。
加之曾氏家书行文生动,语言真诚,因而颇具感染力。
还需指出的是,曾国藩专门写给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书信,风格十分符合旧式家族中长辈对子女的规训教导之词,因此曾氏家人将这部分内容单列出来,编成《曾国藩家训》二卷。
据曾纪泽出使英国时的日记,他在光绪十一年(1885)七八月间于伦敦郊外养病时,曾阅读过“文正公家书”与“家训”,这也是两书之名首次并列见诸记载。
《曾国藩家训》是中国家训的代表作,直到今日仍对中国家庭教育产生着影响。
《曾国藩家书》对今人的启示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其中有很多思想对我们颇具启发意义。
首先是做官用人之道。
人们常说“为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为政要学曾国藩什么呢?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做官最根本和最大的技巧就一个字:‘穷’字”。
又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勤俭节约是兴旺之本,骄奢懒惰是失败之源,能吃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此外,曾国藩还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
”对于选用人才的标准,曾氏也有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选拔人才时要‘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
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曾国藩一生爱才,也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后人曾用“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来形容他对李鸿章的培养。
其次是治家之道。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追求家庭的稳定、和睦、团结。
曾国藩深知“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的道理,在家书中屡次叮嘱后辈要勤俭持家,避免奢华。
他说:“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
”他还说:“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还吩咐长子在自己逝世后只需将书籍运回家乡,其他随意处置。
曾国藩坚决反对为子孙购置产业,留给后人的只是耕读家风,他说:“将来若作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
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畜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
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朴素真挚的话语流露出一个道理:真正的财富并不是金银田产,而是能有创造财富的本领;保证家道不衰不是广积钱财,而是去培养后人自强求进的学识和才华。
第三是治学之道。
曾国藩提出读书要有“三要”——有志,
有识,有恒。
志存高远,就有奋力拼搏的动力和力争上游的勇气;有识才会有自知之明,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恒就会坚忍不拔,负重前行也义无反顾。
曾国藩一生都反对“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式学习,他认为单纯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只会越学越差,指出读书不仅要“勤思善问”,还要“经世致用”“匡救时弊”。
在这种思想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将兴办洋务纳入经世体系,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第一所制造武器的兵工厂就此诞生;186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黄鹄”号轮船试水成功;1865年至1866年他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1867年又在江南制造总局增设翻译局和印书处,等等。
第四是治心之道。
曾国藩人称“曾三戒”,因为早在他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立过“三戒”的规定——“戒多言”“戒忿怒”和“戒忮求”,通过这些戒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修身养性。
同时,曾国藩本人善于自省,在他的家书和日记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自己的缺点,曾国藩敢于正视,敢于毫不隐讳地剖析自己。
这种治心之道值得我们学习。
说不尽的家书文化家书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折射出不同家庭浓浓的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家书,如诸葛亮诫子书、孔融家书、陶渊明家书、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以及现代的鲁迅两地书、胡适家书、闻一多家书、傅雷家书,等等,连绵数千年,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