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传播

网络与新媒体传播
网络与新媒体传播

大数据新闻(业务变更)冲击新媒体培养网络素养

网络用途:1.信息获取 a.网络信息(门户网站、新闻网站)b.搜索引擎(百度、谷歌)

2.交流沟通 a.即时通讯QQ 微信等b.博客 c.社交网站d.微博

3.网络娱乐游戏、文学、视频

4.网络交易购物、支付

5.信息发布广告(电子政务、企业网站)

网络媒体的技术、传播、文化特征

网络的核心内容是互联网(Internet),包含三方面的含义:首先,互联网是全球性的,而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都需有“唯一的地址”(IP)。其次,如果网络上的主机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TCP)连接在一起,那么通过互联网可以进行通讯。最后,在前述的技术基础上,互联网可以为公众和私人提供信息服务。

网络媒体的技术特征:

数字化:把所有的信息都转化为“1”和“0”这两个数字的组合表达。

多媒体: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传播手段并存,传播形态丰富。

超链接:指从一个网页指向一个目标的连接关系,目标是灵活多样的,共同构成了网状非线性的信息传输结构。意义:信息接收的自由与灵活。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

时效性

海量信息(丰富背景信息,各种媒体视频) a.信息来源广、数量多、内容杂、体裁多样化b.更新频率快 c.有条理的秩序化

互动性强技术基础:传统媒体的逻辑结构是星型结构,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网络传播的逻辑结构是网状分布式的。特点:无中心结点、双向流动、不是孤立的、路径不止一条。

个性化个性化表达个性化接收

多种传播形态并存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

网络媒体的文化特征

1.虚拟性

2.碎片化

3.去中心化(无权威)

4.群体性

网络媒体的新闻选择

基本问题

一内涵:新闻选择是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与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把关的过程。

二标准:政治标准,包括政治制度、宣传纪律、政策法规等

业务标准,即新闻价值标准,决定新闻是否值得被报道

新闻价值的基本理论

定义: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事实信息适应和满足公众兴趣与需要的各种不信息素质的总和。

要素:不变要素:真实性新鲜性

可变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网络媒体的新闻价值观

网络媒体中的新闻价值观

一网络媒体中的新闻真实性

1.真实性标准遭到挑战:复制粘贴的方式;快速的更新;渠道开放的挑战

2.网络具有信息自净功能,有助于还原事实真相,从整体上提升新闻的真实性。

如何去伪存真:1.关注专业辟谣2.提升自身网络素养

二网络媒体的时效性标准:从及时性到实时性

1.实时性:报道要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同步

2.实时性的实现方式:滚动报道、现场直播

3.负面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障;很难全面深入的体现新闻事件的本质;公

信力、新闻品质

三重要性与趣味性的侧重点变化

1.从侧重重要性到侧重趣味性

2.原因:媒体市场竞争效果;受众的自主性强,对趣味性有兴趣

3.表现方式:从新闻总量来说,网媒也更易从从娱乐的角度报道新闻

4.影响:积极: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接受度,更好的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

消极:过分追求反常性、奇异性,损害了新闻的品质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四新的新闻价值标准:实用性

1.是一种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现实利益的一种信息

2.表现形式:从实用的角度报道新闻

网络编辑的职责

1发布新闻

网络新闻的来源:与传统媒体合作,转载新闻和作品;特约撰稿人,特约记者等,会针对某一事件去采访,写成新闻或拍成图片、视频等,由网络编辑发布到网页上;网编亲自采访或拍摄图片视频等,然后发布到网上

2.策划创意

网编要成为网站内容的设计者和建设者,策划要立足于整个网站的创意,包括内容、技术、名称等全方位的策划组织和设计。最常规的策划活动就是规划出好的专题。

3.重大事件采访

当某一重大事件发生时,跟踪采访,写新闻,拍图片或视频,或邀请专家,当事人做访谈4.组织网站活动及社区管理

网站建设团队需要经常策划活动,譬如网下聚会、网站征稿征文,有奖竞猜,免费咨询活动等,不仅增加了网站的亲切感,更使自己的网站能在短时期内快速增加人气和知名度。

网编的能力要求网络时代赋予了编辑工作高时效性等各种新的要求

1.具有原创性质的信息整合能力

网编只满足于提供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网络信息开展加工服务,进行编辑人的智力创作。

2.超链接的编辑思维“超文本|超媒体技术按照人的思维方式(非线性方式)存储、管

理、浏览各种信息,它充分利用信息间的各种关系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户在浏览过程中能够按自己的需要,灵活的访问各类信息。

3.全时化的编辑能力在网络上可以第一时间发布、更新、修改、删除新闻讯息,还可以

在线直播。全时化的快速更新使得有价值新闻被淹没,这必须要求网编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高度集纳新闻的能力。

4.熟练使用多媒体的表达方式网编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手段,并

加以整合应用:要学会根据稿件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手段,选择传播方式。

5.能驾驭互联网交互性的能力网编要充分尊重受众的主体精神和传播权利,在工作中

要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与交流。

网络编辑工作中应注意的十大关系

网媒是把“双刃剑”,其传播优势也为新闻业务带来大量矛盾。编辑只有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才能解决传播工具的优势所带来的矛盾,使网络新闻得到有序、有效、可控的传播。

1.海量即时与有效把关:来源复杂,海量的新闻需要及时的传播;失实的新闻一旦发出,

就会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

2.海量即时与有效展示:网媒的高效页面不多;大量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如何让新闻

脱颖而出(屏幕——耗费视力)

3.充分互动与有效引导:网络互动是无限的、平等的;互动导致谁都可以随时把未必无害

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上张贴。

4.滚动报道与深度报道(速度与深度):网络新闻在发布前、中、后均可修改在什么节

点上要对滚动报道进行深度整合?什么情况下用单篇文章、小型专题或大型专题进行深度整合?深度整合的内容从哪里获取?

5.个性需求与大众传播:传播对象是高度个性化、自由化的,网友乐于个性化阅读;网媒

是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担负起大众化传播的需求;思想:色情暴力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伦理

6.新闻地域性与传播的全球性:新闻价值在不同地域分布不同;网媒面向全球化;强化地

域性还是强化普遍性的新闻价值。

7.信息共享与特色内容:没有采访权不等于不需要原创新闻;“千网一面”现象下如何脱颖

而出

8.形式多样与特色页面: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带来形式多样的

网媒形式;形式多样下网媒的千篇一律:新闻页面雷同、栏目设置雷同、变现手法雷同9.传统体例与网络体例:网络新闻大多来自传统媒体,但不能完全继承传统媒体的体例。

如报纸登载的新闻可以有引题、主题、副题,可以有虚有实,网络媒体登载的新闻大多只能一行标题,而且以实题为主,报纸平面展示新闻比较直观,正文略长问题不大,而电脑屏幕浏览费力,长稿的确难以阅读到底,报纸针对的读者群比较固定,文风可以软也可以硬,网媒要吸引更多的网友,还要对新闻进行一定程度的软化。

10.超链接技术与迅捷浏览:超链接使网友根据自己的喜好逐步点击浏览;但过多的超链接

分散用户注意力。

稿件的选择与修改

选择:来源复杂核对调查

关于新闻事实的辨别:对于新闻事实的基本要求

A.事实真实——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各种材料,必须完全符合事实的本来面貌

B.要素准确——构成事实成分的名称、时间、地点、数字、引语必须准确无误

C.清楚——对于事实的表达要让读者看得明白,不留有疑问

D.科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新闻事件要科学

修改:1.绝对性修改:事实不当、观点、遣词造句

2.相对性修改:改结构、角度、体裁、引语、压缩、增补

3.注意:以受众的接收水平和心理状态为依据;防止编辑主观性、片面性;修改负面新闻要把握好分寸新闻漫画

网络内容的推广

1.通过在论坛上发帖顶贴制造舆论

2.与搜索引擎简历合作,使内容更容易被搜索

3.使用编辑手段,引起受众注意,包括标题制作和页面表现形态的设计

标题:构成:主题、副标题、题图,其他要素(标识、符号、说明)原理+内容:必须标出重要新闻事实——关键性数字原则、关联度原则、最新进展原则、释疑解惑原则;以实题为主,单行化标题为主准确表达事实,抵制“标题党”

标题重要性:是网稿多级阅读的起点;承担了全部的吸引读者的重任

4.创意生动:立意、角度、语意新颖

制作内容提要

一、概述1.定义:内容提要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

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

2.案例:目录页内容提要;正文页内容提要;专题页内容提要;隐蔽式内容提要

3.功能:吸引读者点击;解释内容精华;调节阅读节奏

二、制作内容提要的一般思路:强调新闻中的主要内容;介绍某些方面内容的细节;补充缺少的要素

关键词设置

1.关键词就是能描述文章信息本质的词语,有利于文档的检索、查询,并有助于更好的呈

现信息之间的关联

2.表现方式标签更多关于

3.设置原则基本要求:1.应是单词或术语2.能准确反映主题3.能用于标引和检索

常见问题:1.专业词汇:关键词一般需要标引,专业词汇不可随意组配或切分

2.隐含主题的关键词:需要全面了解文章,提炼关键词

3.关键词之间逻辑关系要自然顺畅

版面表现形式

一、编辑使用一些色彩、字体、线条、位置等版面元素,对内容进行处理,突出重要内

一、编辑也可以通过特殊的栏目设计和内容归类,推介内容,形成“视觉心理中心”,推

销众多内容中的“主题内容”

视觉心理中心(the centre of visual impact,CVI),心理学概念,也就是说人们在阅读时,眼睛通常会被版面的某一点吸引,然后视线随着这一点移动。一个有创造性的页面设计,需要在页面上安排一个这样强有力的视觉中心,引导受众的视线。

整合:专题制作

当前中国网站上,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网络专题也存在高度同质化

原因:网站缺乏独立采访权,信息大都来源于传统媒体,信源同质化导致信息表现同质化

解决途径:整合——制作专题通过内容整合达到原创的效果,是网编必备的基本功

整合包括形式上的组织与内容上的组织,即进行合理的界面设计,对现在的新闻进行整合,争取从形式和观点方面获取网站的独创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制作专题。

一、理解网络专题

1.既具有集成性,又具有延展性专题围绕特定主题,将各方面的相关信息集纳在一起,

形成一个相对整体的传播单位,具有集成性;同时,网络专题的内容又并非是封闭的孤立的,其主题可以向外辐射形成一个更广阔的信息空间,具有可延展性。网络专题的信息构成的三个层次:核心信息,直接针对新闻事件或者主题的信息;周边信息,与新闻事件或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辐射信息,就是从当前新闻事件或主题引申出来的其他信息。网编在组织专题时,既要善于捕捉到信息传播的焦点,又要善于围绕主题,进行恰到好处的信息延展,使网络新闻专题具备丰富的信息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

2.既具有实时性,又具有延时性

3.多种信息手段有机结合网编应针对信息本身内容特点和接收信息的网民的特点,遵

循物尽其用的原则,进行多媒体信息的有机结合,扬长避短,相互补充

4.信息相互连通

5.具有高度互动性 a.对于读者所阅读的信息能及时评价和反馈 b.读者在新闻事件进展

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网友的评论与随性而发的感言,都成为重要的信息,

被集纳在专题中。

启发:1.新闻专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开通,并随时跟踪事件进展

2.信息在不断更新,旧的信息很快被新的信息淹没,受众可能遗漏部分内容,内容成碎片化。专题中应该设置能反映基本发展线索的内容,将事情发展的完整脉络梳理出来。二、不同题材新闻专题的策划与设计

从选题方面,网络新闻专题属于深度报道,适合于表现各种重大新闻题材,具体包括四类:重大突发新闻、重大预发新闻、社会焦点问题或现象、网站策划。

1.突发事件:内涵:突发事件专题要求信息快捷和海量,以突出时间更新为侧重,由于要求快捷,此类事件专题在网页上不追求好看,但要求推出专题要快,常常在事件三四条快讯发出之后,专题就要推出。

基本操作思路:

A.进程式:即注重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过程的报道,让受众及时地获得各种相关信息,了解事件进展及其结果。

B.前因式:即通过报道探求突发事件的起因、背景,以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偶然事件中所包含的必然因素。

C.影响式:即全方位关注事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为受众解疑释惑。

2.预发事件:可预见、必然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时机恰当

先发式:在重大事件到来之前的某个时间点,便启动新闻专题,以此求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步式:与重大事件发生基本同步,与受众的需求节奏同步。

3.社会现象、焦点问题

内涵:一些社会现象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些现象或问题,有些已浮出水面,是“热点”,而有些还深藏不漏,是“冰点”。针对“热点”或“冰点”社会现象或问题开设的新闻专题,是对网站选题策划能力的一种重要考验。

探索思路:①抓住阶段性特征以显示事物的进展②通过透视背景来剖析现实

③通过典型人物来反映一群人或一个事件④通过典型时刻反映全过程

⑤以典型空间或环境为场景表现对象⑥典型数据勾勒全貌

4.媒体策划的活动

数据新闻学

数据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解释性,更令人惊叹的是其预测性

启发:大数据革命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模式,数据会成为影响我们决策的重要因素,因为它重塑了我们的世界。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

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新闻媒体担负着传播信息、监测环境,对周遭世界的变化做出解释的职能,应运而生的数据新闻正是全球媒体应对大数据时代变迁所做的关键革新。(一)概述 1.定义:用数据报道新闻,它为记者将传统的新闻嗅觉与运用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结合起来报道新闻创造了可能《数据新闻手册》 2.内涵:a.新闻报道的线索不仅来源于人们的言论,也来源于统计数据和资料。 b.新闻的写作方式区别于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转而以数据为中心,密切围绕数据来组织报道。

3.渊源:精确报道

(二)大数据新闻的特征:1.新闻可视化表达数据新闻不是以文字报道为主,而是以可视化程度高的信息图表作为信息主体,文字起必要的提示作用 2.信息结构化与再利用数据新闻的核心不在于讲故事,而是呈现“结构化信息”(structured information),方便再利用从而使人能发现新闻背后的价值。“结构化信息”指信息可以切开,分片植入不同格式中再利用:可以被不同的新闻报道或其他文本重复

使用 3.新闻表达的互动性 a.受众通过数据图表中的交互式设计,可获知更多个性化信息,了解宏大背景下的新闻事件和个人之间的关联,并提供更多个性化反馈。

b.数据新闻报道的原始数据很多与用户直接相关,向用户开放,鼓励用户参与新闻制

作,增加用户对新闻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d.记者角色:从报道者转变为阐释者数据新闻报道记者的核心工作是为读者提供经过定量分析的洞见,使数据新闻能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普通人容易理解的事物,或者分析复杂形势中各种变量的动态关系,预测未来趋势

(三)操作思路 1.数据获得:主要来源于各种公开资源、记者调查 2.数据过滤:过滤和处理大量信息,发现信息隐含的价值 3.视觉化处理信息:数据新闻通常是运用图表、图解、动画、视频等视觉化工具来传递新闻数据及信息。 4.讲故事:表达完整的新闻事实。

(四)关于数据新闻的延伸思考 1.学科体系的变革在大数据时代,新闻系学生应该拓宽视野,适当涉猎数理统计、计算机绘图等课程,以适应理解数据,分析数据和展示数据等工作的需要。 2.数据新闻不能沦为娱乐工具当前新闻界对于数据新闻的认识过于肤浅,一味强调视觉化和娱乐性而忽略了信息本身的价值,数据新闻应该从数据中凝练事实,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而非单纯取悦受众 3.数据不是万能的有许多领域是数据分析不发达的,数据不能用来解释一切问题。

社交媒体与新闻

启发: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社交媒体上无人不记者;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应谨慎对待

一、社交媒体概述

1.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是基于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媒体形式,允许任何人参与信息的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

2.主要分类

关系驱动型社交网络:a.内部社会网络(ISN):封闭群体,两个用户要进行链接必须在通过对方请求认证之前,即相互确定朋友关系之后才能进行链接,比如人人网。b.内容驱动型

3.社交网络的发展概况:社媒正在成为全球互联网的核心力量。

4.社交网络的发展原理

打造社区平台,吸引用户,用户越多,平台越有价值,吸引更多新用户加入,形成社交网络发展的滚雪球式的循环。

理论背景:六度分割理论,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应用:社网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利用六度分割理论,搭建一个平台,产生一种聚合效应,使人与人之间原本就存在的或强或弱的关系在网络上得以实现。这种关系的聚合,将产生一个可信任的网络,这其中的商业潜能的确是无可估量的。

对传播模式的影响:消解权威,人人参与

二、新媒体如何使用社交媒体

1.支持者认为,社交媒体具有时效性,传播快速,具有直媒体属性,便捷性等特点。反对者认为,社媒存在字数限制,新闻真实性难以保证。新闻独立性被弱化,缺乏普遍的新闻道德约束等方面存在问题。

社交媒体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提升自身影响,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微博影响力=a×活跃度+b×传播度+c×覆盖度a、b、c为系数

不回避敏感话题、观点交流理性、栏目化运作

2.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

①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来源于微博微博上有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特别是名人和社会热

点问题,容易形成微博舆论热点,对记者的新闻工作有促进作用。

②社交媒体的个性化传播,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思维。优质的微博需要有个性,有表现欲,会表达并展示自我。文字表达有趣、不枯燥无聊。最好能提供有价值甚至独家信息,并切记每天需要更新。——李开复

多用疑问句式,把空间留给粉丝,引发讨论;生活化;微博的语言方式需要体现个性,形成标签

③重视互动吸引受众参与微博是一种自由表达和主动接收的传播活动,双方在传播活动中地位平等。与观众互动的方式既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也能宣传了媒体。

3.微博文体特征与写作方式

①微博文体的碎片化表达文本碎片化,是指完整的内容被切割成许多零碎的小块。微博新闻文本的碎片化主要表现在:文字简短,突出核心;结构简单,角度单一

②语气注重互动,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达信息

网络舆论

一、舆论(public opinion),利益关系相近的人们对其普遍关心的某一现实问题的共同意见,简单概括为“公众意见”。

二、网络舆论广义上,指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功能,包含了这所有的社会舆论模式,有公众舆论、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也有“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狭义的舆论,则仅仅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发表的舆论,本课程探讨的是此狭义的网舆。

三、研究网络舆论的意义:了解社情民意,达成社会沟通网络舆情分析师

网络舆论的特点

舆论八要素:主体:谁、客体:何事、自身:何种观点、数量:有几种观点、强烈程度:which 占上风、持续性:持续关注的时间、功能表现:关注产生的实际影响、质量:效果评价——陈力丹《舆论学》

主体

1.网舆的主体多为普通网络公众

含义:在网络社会中,政府、各种机构组织的优势被一定程度的消解,“模拟公众”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利

原因: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网传的直接性

2.网舆主体中的意见领袖

①传播过程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②网络媒体中也存在意见领袖:新闻当事人、知名网友:大V 达人段子手

3.网络舆论被操控

客体

1网舆的热点话题分类:①突发性事件。如大型车祸、矿难、地震、爆炸。②国际关系事件。如钓鱼岛、美国大选、美国大使被杀③腐败、渎职与廉政建设。如表哥、房叔、警察打死老百姓④公共事件。如武大牌坊、长假福利⑤道德法制热点。如取款被割喉、打砸抢嫌疑人⑥娱乐出位信息。如甄嬛作业、江南style

2.特征:批判性与否定性

3.形成原因:挑战强势话语权的,是一种释放压抑情绪的“狂欢”;迎合受众口味,符合媒体竞争需要。

网络的运行特征

网舆的运行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指,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形成有序的结构

网舆的自组织特征:网舆的运行是一个自我结构、自我发展的自组织过程,其中某个不确定微粒的偶然活跃,都可能引发一场舆论哗变。

1.起始阶段:

基本特征:网舆很多根本找不出源头,而是偶然的信息发布与话题跟随事件,许多偶然因素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网络舆论。

典型类别:官方发布的正式信息容易控制;普通人发布的非正式信息不可控性强。

2.爆发阶段:

蝴蝶效应美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提出的。“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网舆爆发的过程:网络上普通人的一个发帖会引发数十万人行动的追浪。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相似或相反观点,激起兴奋情绪、自我表现欲、竞争与被评价意识等,并在这些意识助长下走向聚合,形成共振与共识,产生舆论波动。

3.持续与消散:网舆持续:舆论升级,引发新一轮舆论聚集

网舆消散:问题解决,舆论消散;新舆论热点出现,公众兴趣转移

强度与功能分析

强度分析:网舆比传统舆论更加激烈

①从言语层面上看,批判、谩骂、攻击性质的语言内容占据了舆论的主要部分:随着网络恶搞的出现,视频、漫画、图片等形式也丰富了网络语言表达的恶性程度。

②从行为层面上看,网舆更容易将虚拟的压力转化为现实压力。人肉搜索、群体性事件等行为舆论的频繁发生。“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不求最好,但求最肉”,美一次人肉搜索都会公布目标人详细的信息,“人肉引擎”启动之后,被搜索者公开的信息,详细程度只能用“震撼”一词来形容。

舆论监督

网舆的质量分析

1.容易引发社会舆论偏差

2.结构性偏差:网舆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年龄、学历、职业

网媒受众的需求特征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s)

概述:该理论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二、网媒受众的需求特征

1.娱乐是占首位的需求获取信息知情权(right to know)

2.自由表达与社会参与需求强烈

3.环节焦虑的需求网络的各种娱乐平台以及虚拟功能给网民提供了排解,如咆哮体。

4.情感交流的需求网媒能显著增进个人情感交流

丰富多样的交流使个人情感沟通富有成效;真实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不必担心社会评价5.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网媒的博客、论坛、虚拟社区等交流平台提供给网民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机会。网民观念能快速、广泛传播;同一个圈子的网民交流,认同感和理解度相对提高;因优势和技能展现受到尊敬

6.满足工具需求网媒作为一种工具为网民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便利。

7.边缘性需求增加某些禁忌内容,如色情内容在很多网民中需求较为突出。

网络受众的行为特征

一、易产生轰动效应的“结构主义”行为

1.“解构”(deconstruction)是哲学概念,1960年代法国学者雅克·德里达提出,核心内涵就是反对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强调语言思想的自由解放,其精神实质是反传统、反理性、反中心的

2.网络恶搞——网络上的解构行为

恶搞是人们以调侃、幽默或讽刺的心态,对其他人或事物进行具有幽默、讽刺意味的颠覆性解构行为。恶搞就是追求对既有体系、观念、事物的挑战、否定甚至破坏。

3.恶搞盛行的原因:受众审美观、价值观渐变是其根本原因;满足受众娱乐需求是网络恶搞的重要动力:恶搞内容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为受众提供了宣泄社会情绪的通道,成为减压的阀门;网媒制作方便,传播迅速,成本低廉,为恶搞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网络受众容易被激发产生暴力行为

1.网络暴力: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常常会侵犯他人的权利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2.表现形式: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在网上公开当事人个人隐私,或者造谣中伤当事人等,侵犯当事人权利;对当事人及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

3.产生原因:网络暴力是社会现实压力的一种表现,一些暴力行为看上去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当事人,但实际上它是人们针对普遍社会压力的一种泄压行为。

一、匿名心理

1.内涵:指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2.匿名心理在网络受众中的体现:①匿名性是互联网重要的情境特点,对网民有重要的心理暗示②匿名心理帮助网民减压③匿名发言促进思想繁荣、民主进步

3.关于匿名与“实名制”的讨论:①实名制是因噎废食的做法②网络匿名是相对而言的③对于有害匿名行为和无害匿名行为应该区别对待

二、从众心理

1.内涵:在外界人群的影响下,个人的认识和行为上表现出符合于多数人的特征

阿希实验:基本原理:当个人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促使他做出从众行为

2.产生原因:①网络从众的条件:互动性“有人呼,有人应”②从众原因:不是惧怕压力,而是“不明真相”

3.网络从众心理的影响:形成舆论压力;形成正面现实影响力,如公益实践;负面现实影响力,如群体暴力,人肉搜索

三、选择性心理

1.内涵:受众总是按照一定的需求来选择媒介或信息

2.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帕总结了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心理的三个环节:①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受众往往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和的信息。②选择性理解:受众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逻辑理解信息。③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call):受众常常是只记忆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对己有利的和自己愿意记住的信息,同时忽略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不利的和不愿意记住的信息。

网民的选择性思维:①质疑是网民思维的基调“质疑思维”、“猜疑一切”的原因:社会普

遍的诚信缺乏;网络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更高,质疑成为一种基本的防卫姿态;质疑被当做表现个性的方式,容易引起轰动效应。(恶搞也是一种质疑)

②简单化思维(刻板成见):对一些事物或人物的判断是基于简单的价值框架,如“对”与“错”,用贴标签的方式、符号化的方式来简化复杂事物

四、虚拟空间与角色扮演心理

1.内涵: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完成社会对自己某一角色期待的行为,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2.网络中的角色扮演:①网络虚拟空间,赋予人们“虚拟角色”,调节着现实世界的角色扮演。

②网络ID反映自己的一种角色期望。

3.网角扮演产生的问题:①“网络成瘾综合症”: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

②网络自闭症:由于上网隔绝了与人的交往,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症候群,如社会适应不良。

③网络性人格异常:长期角色错位,性别置换,谎报年龄,造成个体综合抽象思维等能力降低,最终导致人格变异。分裂型人格、偏执型人格、癔病型人格、反社会人格、强迫性人格、依赖型人格、自恋型人格

中国网民的七大角色类型:默默无闻型、创业成名型、求知务实型、不可救药型、消遣娱乐型、招摇撞骗型、网络偶像型

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自我评价求职简历自我鉴定 个人简历

姓名 性别:男/女出生年月: XX大学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20XX届XX方向XX学士 联系方式:139-xxxx-xxxx 电子邮件: 期望从事职业:出版/发行、媒介经理/主管、媒介策划/管理、电子商务(点击来智联招聘搜索想要的工作) 自我评价:喜欢编辑工作,拥有灵活地工作时间安排和方便的办公条件;对计算机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熟练使用FrontPage和DreamWeaver、PhoteShop等网页制作工具。诚实正直、稳重乐观,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刻苦耐劳、注重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性格积极稳健、乐观向上,逻辑思维能力强,对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见解常有独到之处。 20xx.9~20xx.7xx大学xx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xx学士 学分绩点(GPA) x.x (满分x分),院系/班级排名第x 连续四年获得校奖学金 所获奖励: 20xx年获得院级“三好学生” 20xx年 xxxxxx大学“优秀毕业生” 20xx年获得校级“学生团干部” 20xx年荣获校级“三好学生” 20xx年xx项目项目负责人 课题:xxxxxx 项目描述: 工作职责: 工作业绩:

20xx年xxxxxx项目项目组成员 课题:xxxxxxxx 项目描述: 工作职责; 工作业绩: 20xx年x 月—20xx年x月xx报社旅游板块软文编辑实习 主要工作:负责媒体购买流程和广告客户服务,报纸广告购买流程和客户管理;搜索全国各个旅游景点信息进行整合,关注国家颁发旅游文件。了解到了我国的旅游景点丰富多彩,多样的旅游主题,各个群体所喜欢的景点。适时地编辑各个景点信息 20xx年x 月—20xx年x月xx传媒公司网站编辑实习 主要工作:负责专题策划、稿件采写、栏目组稿、网站后台管理等工作,主要是对数据的更新。在前台,主要负责学生的登录,注册和修改,以及部分页面设计。深刻体会到相信团队合作才可能把项目做到最好 大学英语四/六级(CET-4/6)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快速浏览英语专业文件及书籍,撰写英文文件,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谈 国家计算机三级(数据库技术) 熟练使用电脑浏览网页,搜集资料,熟练使用office相关办公软件,熟练使用photoshop 普通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一级甲读写能力精通优秀的听说能力 本专业证书 记者证 (备注:该简历模板为智联招聘按照不同专业一般特征进行编写,仅供参考,使用时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智联招聘不对因使用此模板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简历模板,点击进入简历模板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广告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必然产物,网络广告发展也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网络广告就是在网络上做的广告,其发展前景极好。网络广告发展史已经成为了广告主关注的一个基本知识,以致广告界甚至认为互联网络将成为传统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飞象学院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的增长,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局限于一种或几种符号,手段的传播方式,不仅整合了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的优势,融文字,声音,图像等与一体,甚至还综合了计算机,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录像机,录音机,打印机等各种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优点,使之成为有史以来最优秀,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媒体。

随着时代的前进,新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数字媒体将与我们的社会、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媒体研究尤其是网络研究依然会是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企业将招聘大量的新媒体从业人员为其公司的发展加砖添瓦。飞象学院的院长孙静博认为我国新媒体研究未来发展会随着媒体形式越来越丰富,新媒体发展将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现今的媒体内容主要以音频、视频、动漫、文字、为主,因为缺乏一致的结构化界面。采用高新技术应用到整个媒体产业链,让新媒体不同的媒体形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在未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国想要在世界经济中有立足之地,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培养。科技是经济的助力,但并非是万能的,只有将科技水平同人们的要求联系在一起时才能起到改变未来生活的作用。我们必须参考我国本土国情和消费对象的实际消费水平进行发展科技,这样才能的真正发挥能量。

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技术

1、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它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2、背景 (1)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3)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新媒体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海量信息,而且提供了大量个性化原始数据,这成为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大数据也为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比如提供针对性的定制服务,信息预测分析,网络监控等(2)3G、4G用户的增长,直接带来的是手机方面的互动,移动电话用户超过7.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2.33亿。新媒体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人们摆脱了必须按点按固定节目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捕捉,交流信息。 3、表现形式: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通过各种网站,社交工具,微博,电脑,智能机作为最终输出终端,向使用者提供语音数据、音频、在线游戏、远程教育、视频、音频等合成信息及娱乐服务。 还有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医院视频、银行视频等遍布大街小巷,网络电视、数字化报纸、多功能手机等全方位出击,新媒体无孔不入的存在方式让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们学会了主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敏锐判断。 4、特点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突破了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单一性,互联网传递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图文声一体化,它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完全融合。其复合性也充分体现了传播形态的多样性特点。它将报纸、电视、广播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基于一体,其形式的多样化是前所未有的。它将各种接受终端,各种传输渠道,各种信息形态整合一起,从而保证用户可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终端进入新媒体网络。 特点总结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一章 1.1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 印刷术国家>公民 电报 互联网 变化: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去中心化: 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再中心化: 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 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 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①计算机 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③数字电视机 *户外LED 2.软件属性分 ①web1.0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专业代码) 文学(050306T)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能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开展信息采集、策划、传播,兼具新媒体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网络与新媒体机构从事媒介内容创意与制作、媒介项目策划与运营、媒介用户研究、媒体推广与策略优化等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传播的基本技能,了解网络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概况,受到系统化、专业化的技能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网络新媒体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健康的人格修养和心理品质以及扎实的职业技能。 2.具备牢固的专业思想,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新媒体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 3.既懂得传播规律,也懂得市场规律;具备对当今互联网业和数字传媒业运营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的能力;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与整合能力;具有在IT、传媒领域和相关的文化传播行业策划、推广、运营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国防基本知识,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要求。 5.除完成专业教学活动的各项规定外,非专业素质学分不低于20学分,具体要求按照《宁德师范学院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学分认证办法(试行)》(宁师院〔2013〕58号)文件执行。 四、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四年,最长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六年。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 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 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 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 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 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网络媒体的构成: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 网络视频 网络广播 网络报纸/杂志 网络出版 网络社区 SNS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RSS 博客 播客 维客 网络游戏 网络动画 网络文学 其他网络媒体形态 3、搜索引擎的概念: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4、搜索引擎的组成 5、搜索引擎工作原理: 6、搜索引擎的分类: ○1目录式搜索引擎——(最早的一种搜索方式)搜索方式:人工、半自动 代表:Yahoo,搜狐 优点:搜索的站点面广量大,由人工编制的目录信息准确度高且导航质量高。 缺点:低速,更新速度慢。 ○2全文搜索引擎——优点:搜索范围大,信息量多。 缺点:会出现大量无用信息。 代表:Google,百度。 搜索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18702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名词解释,4个*5分 简答,4个*5分 论述2个*15分 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个*15分 ●第一章 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 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互联网赋予公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 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 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多向的传播格局。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 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 答: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 答:①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具有更多空间、更强安全的下一代互联网,将不断满足人类对互联网的各方面需求。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 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 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与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与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与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与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就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5.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素质能力要求实现矩阵如表1所示。 三、主干学科 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 四、课程体系 (一)专业核心课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学、新闻学概论、网络新闻实务、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数字出版概论、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网站运营与管理。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xxxx年,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曝喷趋势,内容付费更是开创了一波又一波的创业风口。很多传统的广告人活跃在新媒体之上,于是更多的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目标,申请账号,通过写稿发文去提高阅读量和粉丝量,打造属于自己的理想王国! 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之下,新媒体的发展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实力雄厚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所以我们来大胆预测一下:xxxx年,新媒体将经历9大趋势! 1、阅读量的剧烈下滑 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现在很多公众号的阅读量都在持续下降,粉丝增长更是难上加难。在缺乏热点的情况下,一旦标题不够内涵刺激,打开率会跌倒到让你怀疑人生。所以未来公众号的阅读量剧烈下滑早已成为行业的痛点。 2、优质内容的稀缺 对于公共号来说,一个热点能激活数以万计的推送,重点只有极少数对热点的深度分析,其中大多数都是胡乱拼凑的标题党。无用的信息在媒体上到处泛滥,接下来,新媒体“去粗取精”的速度还会加快,原创和优质内容跟不上的新媒体就会成为首先被淘汰的对象。 3、原创内容+运营的价值更凸显

之前说的“加速淘汰期”,不是指公众号不能成功运营,而是需要更多更精准的运营投入。在这个“流通为王”的时代,精耕细作的原创内容离不开运营,所以原创内容+运营的价值才能凸显。 4、音视频的异军突起 中国网民已超过7亿,由于用户数量不再持续高速增长,占有用户时间便成为了互联网巨头竞争的焦点。音频、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更能让用户沉浸,所以制作精良、有创意的音视频节目会成为爆款图文后吸引流量的最佳手段。 5、多平台、有侧重的投放 内容创业与流量平台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新媒体内容影响着平台的规模与影响力,而平台的分发能力也影响着内容传播的效果。据企鹅智库发布《xxxx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近六成以上的新媒体可以入驻四个以上的流量平台。同时,相较个体而言,多平台有计划有侧重的“智能分发”将成为获取流量和收入的最佳手段。 6、从个体走向矩阵化 现在,新媒体账号的数量越来越多,凭借个人努力迟早会碰到天花板。做得很牛的账号,几乎都由团队实行机构化操作,而且越来越趋于矩阵化! 7、内容营销要拼创意

广告学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差异

广告学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差异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码相机的快速普及,让全民摄影的时代到来,让人人皆为记者成为可能。同时,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瓜分着传统媒体的市场。而在传统媒体市场,摄影记者在新闻摄影报道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他是信息的重要传播者,在社会舆论监督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那么,在新媒体时代的形势下,摄影记者该如何调整自身的定位,以寻求更大的发展呢? 新媒体时代的图片传播现状 依托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传播优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记者。信息发布者遍布世界各地,其数量远非传统媒体可以企及。在上世纪末,各省市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强调视觉成为报纸激烈竞争的主要手段。各大都市报相继推出《视觉周刊》、《影像》、《镜像》等摄影报道栏目。然而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后,数码技术的普及速度令人瞠目,短短几年,人手一机已不是神话。首先,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往往由于专职摄影记者的缺席,拍到现场第一张照片的是使用小型相机或手机的市民,紧接着专门的拍客应运而生。例如《都市快报》开辟了“快拍快拍”摄影专栏,专门刊发读者来稿;《新快报》视觉新闻形成了“城市快镜”与“手机部落”并存的局面。特别是“手机部落”栏目的设立,追求“人人做记者,拍摄身边事儿”,结合编辑思

路、虚假图片控制、话费奖励政策等综合手段,让百姓参与新闻监督、行使话语权,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民主,实现了新闻图片的时效与报网互动。在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在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广泛性方面的优势已越来越少。对于预先计划好的活动事件,摄影记者固然可大显身手,但对于突发事件则显得力不从心从事件的发生到媒体做出安排,再到摄影记者赶往现场,其间必定耗费一定时间,而事件现场却可能拥有几乎无处不在的信息发布者、目击者,他们在事故现场用相机、拍照手机等移动终端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如xx年7月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事后在电视上播出的爆炸场面多为事故现场目击者手机拍摄的视频。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者在信息的清晰度及质量等方面也许还难以与专职摄影记者匹敌,但单从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效性而言已经完超摄影记者,这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颇有魅力。 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并不意味着摄影记者将被淘汰。以新闻的时效性为例,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新媒体,时效性的渐进印证了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对新媒体的解释:“所谓新媒体是相对的,‘新’相对‘旧’而言……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是新媒体。”既然电视、广播以及网络都未曾取代报纸,那么依附于新媒体的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完全取代不了摄影记者。 摄影记者的不可替代性

新媒体直播技术与传统直播的对比及发展

网络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广播电视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7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网络用户数量为7.51亿,其中手机网络用户规模达到7.24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相对于2015年年底提升6.2个百分点。 CNNIC《报告》指出,新闻依然为最高频应用之一。这样的网络环境给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媒体是相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一个新形态,是媒体发展中产生的一个新的形势,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微信、微博等,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PAD、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视音频服务。 CNNIC《报告》同时指出,近1/4用户使用网络直播,截至2017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共3.4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新媒体的兴起给广大广播电视用户带来不仅是形式更是服务方式上的改变,使广大用户充分利用空余及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掌握信息,享受视音频服务。因此如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当前乃至未来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新媒体直播,是我们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上所作的重大突破,在保障内容资源的同时实现直播的及时性、移动性。 1 传统直播与新媒体直播 传统直播历时已久,直播技术成熟,突发事件、重大活动及各大晚会的现场直播为广大电视观众呈现了完美的视觉盛宴,让人们不出

门便知天下事。传统直播主要依赖便携式卫星传输系统flyway或者卫星车将拍摄信号进行卫星传输,在现场定好机位架设摄像机(大型活动直播需要摇臂系统),将拍摄现场画面的SDI信号汇聚到现场切换台或者转播车后,通过卫星实时传回到台内卫星接收器,再接入播出总控矩阵,以实现直播。传统直播在拍摄设备尤其是传输方式上,对当时的位置、天气有较强的依赖性,且操作复杂,使用及维护成本高。具体如下。 1)建设、使用、维护成本高。卫星接收及相关音视频处理设备造价高昂,大都千万以上;卫星租赁费用高,一般按小时计费,每小时几千元,每次的直播活动加上前期调试、演练等都会有几小时,直播下来总费用超过万元;后期的维护与保养需要长期投资,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2)卫星设备的使用经常受天气、位置的影响,导致无法连通,影响正常直播。 传统直播的操作复杂性与电视终端的不可移动性,使直播在时间及空间上受到了限制,存在需要架设各种大型设备、不能回放的缺陷,缺乏灵活性。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新媒体直播也迈进了历史的舞台,实现了在PC、手机、PAD、网络电视等终端的网络直播。它的出现为直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其结构简单、小巧便携、易维护、低成本,适用于在各种环境下移动新闻直播,可对重大赛事、会议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现场报道,并支持跨区域的多点应用,成为卫星转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一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四通八达的有线电视网,它们具有建成宽带高速传输网的现实可能性,这正是新一轮因特网革命兴起的基础,它将极大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并结合网络与电视的优点,为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新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新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就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可以不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活水”!【4】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新媒体与这些机构联合,就可以利用这些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无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广大网民的光顾。 (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 面对新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如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网上点播新闻、网上图像新闻,甚至实验网上音像新闻等,以便与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众多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 (三)传统媒体可以以新媒体为工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质素并达到多层面创收,盈利模式创新可以更加强大。 传统媒体在强大门户或优质网络传媒中,扩大自己的平台、有效整合自己的记者资源及策划资源,解决自身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报业网是一个平面媒体互动交流的平台,各大报业集团通过这个网络专业门户交流资源和信息,以中国报业网的广泛辐射传播特点,他们组织一系列活动,诊断现在各体制内报业集团的市场化问题,资源整合利用问题,推广优秀发展模式问题及每年一度的各种评选,有效地实现了报网平台的互享互利。比如,针对体制内党报报业集团市场化的尴尬困境展开专题研讨,组织专家和事件亲历者论述相关的问题解决方式,并针对各个报业集团市场化道路的特点和困难,做出诊断;对于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 业集团等比较成功市场化的集团模式,介绍和推广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四)二次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已经从强势主导地位转化成基础内容提供者,相对来说,需要传统媒体在报道或策划专题时要照顾二次传播的效果,要迅速适应这一转变,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有活力的发展。在文字的精致化、文稿的精短化、图片的高质化、先网络再印刷的时效化等等既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充满了机遇。 一方面,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尝试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与新兴媒体的整合和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如果没有上游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可见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6T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能力,能在新闻媒体网站、商业网站、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和网络产品运营工作或新媒体传播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为适应新媒体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熟悉新媒体的内容策划和制作,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专题制作技能; 3、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产品策划和推广技能; 4、具备全媒体素养和整合沟通能力; 5、具备适用的外语及计算机能力。 三、所属学科、专业类 所属学科门类:文学 所属专业类:新闻传播学类 四、学制和学位 基本学制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 文学学士学位。 五、核心课程(核心知识领域)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新闻编辑、新媒体评论、新媒体广告、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网络调查与统计分析、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 六、课程结构及毕业学分要求

七、培养方案执行说明 1、课程学分的计算方法如下: (1)非集中周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按16学时计1学分;体育每学期计1学分。 (2)集中周次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校内实践(含课程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军训等)1周计1学分、16学时;校外实践(含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等)1周计1学分、不计学时;毕业实习计4学分、毕业设计(论文)计6学分。 2、课外创新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 志愿者服务、职业技能证书(要求至少获得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由学生自行安排完成,其学分由教务部、学工部组织认定。 3、新闻学专业实行“三学期制”,即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之外,增加一个“第

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媒介发展史 口头传播时期??手抄传播时期??大众传播时期幵始??电子媒介产生??网络传播时期2.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P1?P2 第一次传播革命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二次传播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 第三次传播革命电报发明。 第四次传播革命,亦即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3.梅特卡夫定律 由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 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4.摩尔定律 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来的。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新摩尔定律:中国IT专业媒体上出现了"新摩尔定律"的提法,指的是中国In ternet 联网主机数和上网用户人数的递增速度,大约每半年就翻一番。而且专家们预言, 这一趋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保持下去。 第二章 1.新媒体的基本特征(P16?P19 数字化(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着技术特征) 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超时空(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2.新媒体定义 1967年由戈尔德马克提出,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 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 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3 ?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 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2.印刷术发明 3.电报发明 4.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1.信息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2.“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3.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 (二)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个人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六、计算机诞生的标志 计算机诞生的标志是-阿帕网,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信协议,整个世界开始普遍采用这一系统结构,这标志着全球互联网的正式诞生 七、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1.数字化(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2.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3.超时空(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门户网站Yahoo!,我国的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均在1998年前后相继成立。 web2.0时期的网络应用是“一对多”与“多对多”并立,出现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形式,互动性加强,内容生产包括信息交互与行为记录。 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 3.0 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5G)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学习

xxxx年,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曝喷趋势,内容付费更是开创了一波又一波的创业风口。很多传统的广告人活跃在新媒体之上,于是更多的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目标,申请账号,通过写稿发文去提高阅读量和粉丝量,打造属于自己的理想王国! 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之下,新媒体的发展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实力雄厚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所以我们来大胆预测一下:xxxx 年,新媒体将经历9大趋势! 1、阅读量的剧烈下滑 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现在很多公众号的阅读量都在持续下降,粉丝增长更是难上加难。在缺乏热点的情况下,一旦标题不够内涵刺激,打开率会跌倒到让你怀疑人生。所以未来公众号的阅读量剧烈下滑早已成为行业的痛点。 2、优质内容的稀缺 对于公共号来说,一个热点能激活数以万计的推送,重点只有极少数对热点的深度分析,其中大多数都是胡乱拼凑的标题党。无用的信息在媒体上到处泛滥,接下来,新媒体“去粗取精”的速度还会加快,原创和优质内容跟不上的新媒体就会成为首先被淘汰的对象。 3、原创内容+运营的价值更凸显 之前说的“加速淘汰期”,不是指公众号不能成功运营,而是需要更多更精准的运营投入。在这个“流通为王”的时代,精耕细作的原创内容离不开运营,所以原创内容+运营的价值才能凸显。 4、音视频的异军突起 中国网民已超过7亿,由于用户数量不再持续高速增长,占有用户时间便成为了互联网巨头竞争的焦点。音频、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更能让用户沉浸,所以制作精良、有创意的音视频节目会成为爆款图文后吸引流量的最佳手段。 5、多平台、有侧重的投放 内容创业与流量平台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新媒体内容影响着平台的规模与影响力,而平台的分发能力也影响着内容传播的效果。据企鹅智库发布《xxxx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近六成以上的新媒体可以入驻四个以上的流量平台。同时,相较个体而言,多平台有计划有侧重的“智能分发”将成为获取流量和收入的最佳手段。 6、从个体走向矩阵化 现在,新媒体账号的数量越来越多,凭借个人努力迟早会碰到天花板。做得很牛的账号,几乎都由团队实行机构化操作,而且越来越趋于矩阵化! 7、内容营销要拼创意 广告是大多数新媒体的主要营收方式。随着公共号营销价值的下滑,广告带来的收益增长也逐渐放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垂直细分或具有独创性的公号仍然能获得品牌主的青睐。暴利时代的结束,意味着新媒体内容营销将以更加激烈,垂直、独具创意的展现形式而存在。 8、政策规范增多 政策的收紧可谓是新媒体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的移动端泥沙俱下的内容创作环境下,新媒体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政策的加强会使新媒体越来越趋于规范化。 9、线上线下联动趋势增强 管理学原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新媒体也一样,从线下走到线上,再从线上走向线下,也是新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在未来,线上+线下的联动会越来越强。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 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 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5.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