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经典
【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经典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餐桌上的美味食材。
表1鲜土豆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每100g)蛋白质/g脂肪/g淀粉/g钙/mg磷/mg维生素C/mg1.5~2.30.4~0.9417.5~28.011~6015~6820~40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
用土豆片进行实验,测得其食用品质、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如下: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就算是把变绿、发芽的部位削掉,也不宜食用。
除食用外,土豆还可以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中。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表1中的“钙”指的是________(填“元素”或“原子”)。
(2)由图1可知:60min内,______(填序号)。
A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B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C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3)由图2可知:土豆片的淀粉含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4)変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土豆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B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C用水泡可防止土豆片褐変 D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答案】元素 ABC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 B 【解析】【分析】【详解】(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表1中的“钙”指的是元素;(2)A、由图1中的信息可知,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故A正确;B、由图1中的信息可知,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故B正确;C、由图1中的信息可知,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故C正确;(3)由图2提供的信息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由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5)A、由题干“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可知,A正确;B、由表1提供的信息可知,淀粉的含量最高,故B错误;C、由题干“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即使艳阳高照、天气晴好,有时人们也会出现眼睛刺痛、咳嗽等不良症状。
专家认为,这很可能与臭氧(O3)有关。
臭氧原本是大气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即可缓慢反应生成氧气,当温度达到165℃时迅速反应。
绝大部分臭氧存在于离地面25公里左右处的大气平流层中,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臭氧层。
臭氧量往往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
研究人员发现,天空中的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太阳紫外线,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为何它又成了危害健康的污染物?地表臭氧并非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石油产品(如汽油)等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而形成的。
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加速这一化学反应。
地表空气中的臭氧对人体极为有害,一些易于过敏的人长时间暴露在臭氧含量超过每立方米180微克的环境中,会产生上述不良症状。
研究表明,空气中每立方米臭氧含量增加100微克,人的呼吸功能就会减弱3%。
对于运动员来说,空气中的臭氧含量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耐力和比赛成绩。
自2013年中国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6种污染物以来,臭氧便成为一些城市夏季空气质量“超标日”的首要污染物。
下图为某地夏季某日昼时(7:00-18:00)臭氧、二氧化氮(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臭氧的一条物理性质________。
(2)写出臭氧迅速生成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如上图,某地夏季某日昼时,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是_____(填序号)。
A.8:00~10:00 B.10:00~12:00 C.12:00~14:00 D.14:00~16:00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 B.地表空气中臭氧的含量与天气阴晴无关C.臭氧和氧气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相互转化D.空气中臭氧浓度不同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5)为了减少臭氧污染,请你向市民提出一条生活中可行的倡议________。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⑴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
习主席在三亚考察时指出,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加强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我们应予以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
①海水淡化的常见方法有_____(至少答一条)。
②海水制镁工艺中,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为___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④我国著名化学家_____创立了联合制碱法,极大优化了纯碱Na2CO3的生产工艺。
⑵我国有9900多万公顷盐碱地,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分为滨海盐渍区、黄淮海平原盐渍区、荒漠及荒漠草原盐渍区、草原盐渍区四大类型。
盐碱地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寸草不生。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有些地区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此即"返盐"季节;有些地区到了秋季,土壤中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人们将上述现象俗称为“春泛盐,秋泛硝”。
根据上述信息,试回答下列问题:①由图2可知,50℃时,两者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
②将40℃等质量的NaCl和Na2SO4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
③40℃时,将25gNa2SO4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Na2SO4的_____溶液。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④结合图2中的溶解度曲线,试解释“秋泛硝”的原理_____。
⑤盐碱地也是一种珍贵的土地资源,许多科技工作者正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治理盐碱地的工作中,目前已有许多可喜的实质性进展。
下列方法措施中,不能改良盐碱地的是_____(选填序号之一)。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17年,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
你对可燃冰有多少了解呢?什么是可燃冰?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
甲烷水合物的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甲烷分子。
可燃冰是怎样形成的?可燃冰的形成要满足三个条件:(1)温度不能太高。
(2)压力要足够大。
(3)要有甲烷气源。
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与水生成甲烷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为什么开采困难?可燃冰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甲烷气体不泄露、不引发温室效应,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
可燃冰有哪些用途?一体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倍体积的甲烷气体,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而且储量丰富,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甲烷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造碳黑、乙炔、氰化氢等。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可燃冰形成的适宜条件是_________。
A 高温高压B 低温高压C 低温低压(2)可燃冰作为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有关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可燃冰不是冰B 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灾害C 在1atm和25℃时,可燃冰能稳定存在【答案】B 能量高,燃烧值大 CH4+2O2点燃CO2+2H2O AB【解析】【分析】【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可燃冰形成的适宜条件是低温高压;故填:B;(2)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而且储量丰富;故填:能量高,燃烧值大;(3)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填:CH4+2O2点燃CO2+2H2O;(4)A.可燃主要含甲烷水合物,冰的成分是水,可燃冰不是冰,说法正确;B.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井喷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因此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灾害,说法正确;B.由图象可知,在1atm和25℃时,可燃冰不能稳定存在,说法错误。
化学科普阅读试题及答案

化学科普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多少?A. 6B. 8C. 16D. 18答案:C2.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碱?A. 氢氧化钠B. 氢氧化钾C. 硫酸D. 氨水答案:C3. 铁在空气中锈蚀的主要原因是?A. 氧气B. 水C. 氧气和水共同作用D. 温度答案:C二、填空题4. 请写出化学方程式中表示水的化学式:______。
答案:H2O5.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C + O2 → CO2三、简答题6. 请简述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答案: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
在这种反应中,一个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而另一个物质获得电子(被还原)。
7. 为什么说水是生命之源?答案:水是生命之源,因为它是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参与细胞的构成和代谢过程。
水还参与了生物体内的许多化学反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
四、计算题8. 已知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2SO4,求其相对分子质量。
答案: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氢)+ 32(硫)+ 4×16(氧)= 98。
五、实验题9. 描述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
答案:将一根燃烧的木条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木条燃烧更加旺盛,说明氧气支持燃烧。
六、论述题10. 论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化学方法可以处理和净化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化学还可以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环境。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为此科学家提出:制定措施限制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利用过多的二氧化碳。
具体做法有:将二氧化碳捕获并使之隔离于地下或海底;将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成有价值的碳资源,研究人员借助氧化铜纳米棒和阳光,将水溶液中的CO2转化成甲醇(CH4O)和氧气,这项技术减少了二氧化碳向空气中的排放,同时获得了燃料。
除二氧化碳外,还有一些气体也可以产生温室效应。
下面是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照表。
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各国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
如新西兰从2004年开始征收牛、羊和鹿等的“放屁税”。
某研究发现,袋鼠的屁中不含甲烷,是因为它的胃里有一种特别的细菌。
若把这种细菌移植到能释放大量甲烷的动物体内,可以减少甲烷的排放。
总之,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醇(CH4O)属于(填字母序号,下同)。
A.单质 B.氧化物 C.化合物(2)新西兰地区收取“放屁税”,针对的温室气体是。
(3)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二氧化碳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B.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C.二氧化碳的温室强度大于其他温室气体(4)请你提出一条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措施:。
【答案】(1)C (2)甲烷(3)B (4)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解析】试题分析:(1)甲醇是由C、H、O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根据资料“袋鼠的屁中不含甲烷”即牛、羊和鹿等动物中放出的是甲烷;(3)由表格信息可知二氧化碳的浓度远远比其他温室效应的气体更高;(4)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故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既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宁厂古镇位于重庆巫溪县附近,是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距今约5000年之久。
其主要的工艺流程如下:先将盐卤(亦称卤水或卤汁)引入深达数米的贮卤池沉淀杂质,再经笕管导入纵向排列的数口铁锅中开始熬。
卤水先经大火煎煮,迅速蒸发水分,然后利用豆汁或蛋清、猪血等吸附硫酸钙等杂质,再用竹编的筛子舀起,称为“提浆”。
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之后用小火慢慢熬煮,适时下母子渣盐(盐种),促使卤水结晶成盐粒。
已经结晶的盐粒还需要经过淋花水的工序。
花水是一种卤汁,将卤汁一遍遍淋在刚刚结晶的盐粒上,洗去盐粒表面残留的杂质,增加盐粒的亮泽度。
之后滤去残留的水分,再转至烘干炕摊开烘干,最后打包、计重、入库房。
(1)“提浆”和实验室“过滤”一样,都是为了除去溶液中不溶性杂质,在实验室的过滤操作中必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
(2)熬盐和实验室的____原理相同。
(3)竹编的筛子相当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中所用到的____。
(4)花水是氯化钠的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5)氯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工业上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来大量制取烧碱, 同时得到二种副产物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答案】漏斗 蒸发 滤纸 饱和 2222NaCl 2H O2NaOH Cl H ++↑+↑通电 【解析】【分析】【详解】(1)过滤过程中用到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故填:漏斗;(2)熬盐和实验室蒸发的原理相同,故填:蒸发;(3)竹编的筛子起到过滤作用,相当于滤纸,故填:滤纸;(4)花水是一种卤汁,洗去盐粒表面残留的杂质,只去除杂质不溶解氯化钠,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5)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烧碱, 同时得到副产物氢气和氯气,化学方程式为: 2222NaCl 2H O2NaOH Cl H ++↑+↑通电【点睛】 该题考察过滤操作的原理,及注意事项2.2016年1月29日《科技日报》报道:科学家首次将从空气捕获的二氧化碳用氢气将其转化为甲醇,同时有水生成。
中考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20篇(附带答案解析)(word)

中考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20篇(附带答案解析)(word)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
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
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
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确定结构② 分离提纯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答案】(1)②①③ (2)温度(多答溶剂不扣分)(3)15:22:5(4)溶液变为黄色(5)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短文中的叙述可知,(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活性氧化锌(ZnO )粒径介于1〜100nm ,是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高功能精细无机 产品。
某科研小组利用某废弃的氧化铜锌矿(主要成分为CuO 和ZnO ,其余成分既不与 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回收铜,并制备活性氧化锌。
(查阅资料)ZnSO 4+2NH 3 - H 2O = Zn (OH ) J +(NH 4)SO 4;ZnSO +4NH - H O =「Zn (NH ) ] SO +4H O . Zn (OH ) 4 3 2 3442’ 2(实验设计)设计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所示:过量稀硫酸 过量铁粉 双氧水 氯水I J JI 、 氧化铜锌矿一酸浸 —►]过滤—1氧化 —操作1——► - —►活性 __ ZnO矿渣 滤渣1 F 或口联固体 请根据上述资料和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1的名称是。
(2)在氧化铜锌矿中加入过量稀硫酸,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加过量铁粉后,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得到滤渣1的成分为(4)加入双氧水的作用是;不选用高镒酸钾,而选用双氧水的优点是(5)完成操作2的实验步骤① ________ :②:③灼烧。
(交流反思)(6)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上述实验流程,除了能回收金属单质和活性氧化 锌外,还可以获取的有用副产品是(写出化学式,并指明其用途)。
△^=ZnO+H 2O【答案】过滤CuO+H2sO4=CuSO4+H2O ;ZnO+H2sO4 =ZnSO4+H2。
置换反应Cu、Fe将FeSO 4 (Fe2+)氧化成Fe2(SO4)3 (Fe3+ ),以便在后续操作中将溶液中的铁元素除去不引入较难除去的杂质加入适量稀硫酸,调节溶液的pH至8.0过滤、洗涤、干燥Fe2O3作颜料、(NH4)2 sO4作化肥【解析】【分析】【详解】实验设计:(1)操作1是使不溶性物质氢氧化铁和其他可溶性物质分离的过程,为过滤;(2)在氧化铜锌矿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目的是使氧化铜和氧化锌完全反应进入溶液,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04二Cu SO4+H2O、ZnO+H2SO4 =ZnSO4 +H2O ;(3)由于加入铁粉前是硫酸铜、硫酸锌以及剩余的硫酸的混合溶液,加入铁粉,反应的反应分别为:Fe+CuSO4=Cu+FeSO4 和Fe+H2sO4=FeSO4+H2T,都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为置换反应。
反应后,由于加入的铁过量,所以滤渣含有剩余的Fe,同时还有生成的Cu。
(4)加入双氧水的作用是FeSO 4(Fe2+)氧化成Fe2(SO4)3(Fe3+),以便在后续操作中将溶液中的铁元素除去;不选用高镒酸钾,而选用双氧水的优点是:不引入较难除去的杂质。
(5)Zn(OH)2沉淀完全时的pH为8.0,故操作2的实验步骤为:①加入适量稀硫酸,调节溶液的pH至8.0;②过滤、洗涤、干燥;③灼烧。
交流反思:(6)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上述实验流程,除了能回收金属单质和活性氧化锌外,Fe(OH)3受热可得到Fe2O3,可作颜料,以及(NH4)2 sO4可作化肥,故还可以获取的有用副产品是:Fe2O3作颜料、(NH4)2sO4作化肥。
2.化学小组同学在课外读物中看到:“通常CO2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Na着火,不能用CO2熄灭〃他们决定探究CO2与Na反应的产物。
[提出猜想]CO2与Na反应可能生成4种物质:C、CO、Na2O、Na2cO3[查阅资料]①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常温下与O2、H2O等物质反应。
②Na2O是白色固体,与H2O反应生成NaOH。
③向氯化钯(PdCl2)溶液中通入CO,产生黑色沉淀。
[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S'-'M A3UM PC1U1J石灰水溶液溶液⑵实验反思①实验记录②中,E中出现浑浊,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②装置C内装的药品是,若无该装置,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③检验第4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
【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个碳一氧化碳碳酸钠Na2cO3+Ca(OH)2=CaCO3J+2NaOH排除空气中氧气、水的影响浓硫酸水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酚欧试液【解析】【详解】(1)实验记录:①A中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水,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个;②D中Na剧烈燃烧,产生白烟内壁附着黑色固体,说明有碳产生,白色固体可能是Na2O、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根据“向氯化钯(PdCl2)溶液中通入CO产生黑色沉淀”,G中产生黑色沉淀,说明产生一氧化碳;③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反应产物还有碳酸钠,因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氧化钠不能;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OH)产CaCO3J+2NaOH;⑵实验反思①实验记录②中,E中出现浑浊说明D中原有的空气已经排尽,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氧气、水和钠反应,排除空气中氧气、水的影响;②装置C内装的药品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二氧化碳,若无该装置,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水;③Na2O是白色固体,与H2O反应生成NaOH。
检验第4种物质(即氧化钠)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酚欧试液,溶液变红证明有氧化钠,反之没有。
【点睛】认真阅读题目中[查阅资料]的内容,该部分的信息往往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
3.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惊艳世界。
演员们穿着的轻便防寒服是用“石墨烯〃制成的。
演员上场前,需先对服饰内的电池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石墨烯发热膜防寒服可在-20°C的环境中工作4小时,确保演员穿着舒适和演出成功。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六角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如图1所示。
英国两位物理学家因从石墨中成功分离出石墨烯,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
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厚1 mm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
石墨烯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薄且坚硬、透光性好、导热性强、导电率高、结构稳定等特点。
根据其层数不同,石墨烯可以分为单层石墨烯、双层石墨烯、少层石墨烯和多层石墨烯。
层数不同,石墨烯的性能也不同,如图2所示。
通过石墨烯与氢气反应可得到石墨烷,其中所有的碳原子形成六角网状结构,氢原子以交替的形式从石墨烯表面的两端与碳原子相连,石墨烷表现出半导体性质。
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
依据文章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石墨烯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答一条即可)。
(2)“厚1 mm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反映出的微粒特性是。
(3)给防寒服内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能:由图可知,石墨烯的层数对其导热性的影响是。
(4)由石墨烯制成的石墨烷是由元素组成的(填元素名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 .石墨烯属于单质B .以石墨烯为原料可以合成其它化合物C .石墨烯只能通过化学反应制备D .石墨烯与石墨材料性能完全相同【答案】坚硬(或透光性好或导热性强或导电率高)体积很小热一定层数内,石墨烯的导热性随着层数增多而减弱;到一定层数以后,石墨烯的导热性随着层数增多变化不大碳、氢A、B【解析】【分析】【详解】(1)石墨烯具有的物理性质:薄且坚硬、透光性好、导热性强、导电率高等。
(2)“厚lmm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反映出的微粒特性是很小。
(3)给防寒服内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由图可知,石墨烯的层数对其导热性的影响是一定层数内,石墨烯的导热性随着层数增多而减弱;到一定层数后,石墨烯的导热性随着层数增多变化不大。
(4)由石墨烯制成的石墨烷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
(5)A.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B.以石墨烯为原料可以合成其它化合物,例如可以合成石墨烷等;C.石墨烯不只是通过化学反应制备,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D.石墨烯与石墨材料性能不完全相同。
故填:AB。
4.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钠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用小刀一切,就能观察到它的本来面目: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钠还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目前,世界上多数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法来制得金属钠。
氯化钠的熔点为801℃,将氯化钠和氯化钙按质量比2:3混合共熔,可得到熔融温度约为580℃的共熔物,降低了电解所需的温度。
电解时,正极放出氯气,负极产生的金属钠和金属钙同时浮在共熔物,从管道溢出。
把熔融的金属混合物冷却到105〜110℃,金属钙结晶析出,通过过滤可以分离出金属钠。
金属钠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制造过氧化钠(Na2O2)等化合物。
还能用于生产更加昂贵的金属钾,以钠和氯化钾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钾和氯化钠,生成的钾能以蒸汽的形式分离出来。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在钠的原子结构中,与钠元素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
(2)钠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3)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石蜡油中,目的是隔绝。
(4)钠能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5)写出用钠制取钾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
【答案】(1)最外层电子(2)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质地软)(3)隔绝水和氧气(4)2Na+ 2H2O-2NaOH + H2个(5)Na+ KCl—^NaCl+ K个【解析】试题分析:(1)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2)钠的物理性质有:有金属光泽,银白色;(3)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石蜡油中,目的是隔绝水和氧气;(4)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5)钠与氯化钾在高温条件下生成氯化钠和钾。
考点:元素化学性质,物质性质,灭火原理。
5.食品添加剂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是因为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人们这样认为是把一些非法添加物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的罪名扣到食品添加剂的头上,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具有许多功效,如防止变质、改善感官、提高营养价值、方便供应和加工等。
误区二: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更安全许多天然产品的毒性由于检测手段和内容所限,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由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毒性小。
误区三:符合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用量就能安全食用食品不是每种添加剂都需要,例如:某企业采购的是完全符合生产要求的合格肉,没有添加香料剂的必要,但可以添加防腐剂山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