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发粘,舌苔白腻,脾虚湿盛,中焦有湿,健脾利湿,温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合集下载

补中益气汤中医故事

补中益气汤中医故事

补中益气汤中医故事中医故事中的"补中益气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病症。

故事背景是古代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位年轻人名叫李明,他身体虚弱,经常感到疲倦和无力,甚至经常晕倒。

他去见了当地的一位中医师傅,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医师傅经过详细的检查后,发现李明的脾胃功能较弱,导致气血不足。

他想出了使用一味补中益气汤的中药方剂来治疗李明的病情。

医师傅告诉李明,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强壮脾胃,增强气血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黄耆、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材。

他还告诉李明,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以改善全身气血不足的症状,增加体力、提高免疫力,并逐渐恢复健康和活力。

李明按照医师傅的指示,每天服用补中益气汤,并且改善了饮食习惯,遵循中医对于脾胃健康的饮食原则。

在几个月的治疗后,他逐渐感觉到自己的体力变得更加充沛,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他不再感到疲倦,也没有再晕倒的情况发生。

李明感激地对医师傅说,补中益气汤真的帮助了他恢复了健康和活力,让他重新拥有了美好的生活。

他决定学习中医知识,成为一名中医师,以便能够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有病的人。

这个中医故事告诉我们,中药的合理应用可以在某些病症中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

对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来说,补中益气汤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在服用中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个人病情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经过李明的治疗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补中益气汤的神奇功效,并纷纷前来求治。

其中,有一个年纪稍大的村民王大爷,也因脾胃虚弱经常胃痛、消化不良而苦恼。

王大爷听闻李明的故事后,充满了希望,决定去寻求医师傅的帮助。

医师傅经过细致的询问和观察,确定王大爷的病情主要是脾胃阳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医师傅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略有改动补中益气汤的组方。

他认为,王大爷的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增加一些温补阳气的药材,同时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以促进气血运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大爷的病情逐渐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的症状明显减轻。

平胃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平胃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平胃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平胃散一、古方简介【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g,炒厚朴9g,陈皮9g,甘草6g。

【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怠情嗜卧,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二、临床新用(一)内科疾病1.溃疡性结肠炎【案例】某男,37岁,于1995年4月20日初诊。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年,泻下质稀,黏液或脓血便,日4~5次,轻度下坠,腹胀腹痛,喜温喜按,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呆食少,苔白腻,脉滑无力。

证属湿困脾胃,中焦虚寒,治以健脾化湿,温中升清。

药用:苍术、半夏、厚朴、熟附子(先煎)各6g,陈皮8g,炮干姜、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党参各9g,白术、黄芪各15g,地榆炭9g,甘草6g。

二诊:上方10剂,大便减至日2~3次,黏液脓血便皆失,他症亦减。

上方去炮干姜、榆炭,加乌药9g、干姜9g,共服30余剂而痊愈[刘兴山,等.应用平胃散验案四则.山东中医杂志,1997,16(3):25]。

【按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及遗传因素有关的结肠炎,病程迁延,难以速愈。

该患者反复发作黏液血便,渐至脾肾阳虚,而舌苔白腻为应用平胃散的主要依据,方以平胃散加半夏化湿健脾,而各药剂量从轻,防燥湿太过之弊,伍以四神丸温补脾肾,附子理中丸健脾温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以培土厚肠,地榆炭清理肠垢。

2.乳糜尿【案例】某女,4岁。

形瘦体弱,面色萎黄,肚大青筋,每日零食度日,大便稀溏如渣,尿浊如米泔,每受凉感寒后上症尤重,断续年余不愈。

证属脾虚湿浊下注,治以健运脾阳,升清别浊。

处方:苍术、厚朴、陈皮、云茯苓各6g,太子参、藿香各10g,砂仁、煨肉豆蔻、焦三仙各3g。

水煎温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食纳增进,泻止溲清,调治半月面色转荣。

继以原方10剂浓煎成膏分服,善后[吴承松..平胃散加减治疗九窍不和病证.浙江中医杂志,1988,4(12):546]。

健脾除湿中成药

健脾除湿中成药

健脾除湿中成药健脾除湿中成药是一类用于调理脾胃功能、消除湿气的中药。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人体的“中枢”,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免疫功能。

而湿气则是人体内常见的一种体液,过多的湿气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因此,通过使用健脾除湿中成药来调理脾胃,清除湿气,对于维护整体健康非常重要。

健脾除湿中成药的原理是通过改善脾胃功能,增强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促进体内湿气的排除,从而达到健脾除湿的目的。

这类中成药通常由多种天然草本植物制成,每种草本植物都具有不同的功效,在脾胃健康和湿气排除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一种常见的健脾除湿中成药是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是根据中医理论中“补气健脾”的原则来制备的,它由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等草本植物组成。

黄芪和人参具有补气益阳的功效,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白术和茯苓则有健脾除湿、利水排湿的作用,可以消除体内的湿气。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有效的健脾除湿中成药,适用于脾胃功能不足、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湿气困扰的人群。

另外一种常见的健脾除湿中成药是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它具有健脾补气、除湿化痰的作用。

四君子汤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湿气困扰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无力、口干舌燥等症状。

除了补中益气汤和四君子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健脾除湿中成药可供选择,如六君子汤、八君子汤等。

不同的健脾除湿中成药具有不同的成分组合和功效,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健脾除湿中成药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但在使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合适的中成药需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来确定使用的药物和剂量。

其次,使用中成药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吃药,并避免过量使用。

最后,健脾除湿中成药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效果,需要患者坚持使用并配合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以维护整体健康。

总之,健脾除湿中成药是一类用于调理脾胃功能、消除湿气的中药。

舌苔厚白粘腻怎么调养 舌苔厚白粘腻推荐食疗方

舌苔厚白粘腻怎么调养 舌苔厚白粘腻推荐食疗方

舌苔厚白粘腻怎么调养舌苔厚白粘腻推荐食疗方正常的舌象应该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但是有的人却舌苔厚白粘腻,尤其多见于痰湿体质的人,那么舌苔厚白粘腻怎么调养?舌苔厚白粘腻推荐食疗方有哪些?一、舌苔厚白粘腻的调养原则舌苔厚白粘腻的调养原则是健脾利湿,化痰降浊。

舌苔白一般提示有寒症,厚苔则提示为里症为主而非表证,而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于是舌苔厚白粘腻一般提示是痰湿郁积体内,调养原则一般为健脾利湿,化痰降浊。

二、舌苔厚白粘腻调养推荐食物1.水果舌苔厚白粘腻最好以清淡的蔬菜、水果饮食为主,多吃具有化痰除湿健脾的水果,比如杏子、荔枝、柠檬、樱桃、杨梅、木瓜等。

2.蔬菜舌苔厚白粘腻用于调养的蔬菜有很多,比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白果、扁豆、红小豆、蚕豆、包菜、香菇、海带、冬瓜,芥菜、韭菜、包菜、大头菜、香椿、辣椒、大蒜、葱、生姜、粳米、小米、薏苡仁、玉米、芡实、豇豆、薏米等。

3.肉类虽然舌苔厚白粘腻的人应少吃油腻,但是还是可以适量吃肉,以满足身体的需要,比如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鲢鱼、鳟鱼、带鱼、泥鳅、黄鳝、河虾、海参、鲍鱼等。

三、舌苔厚白粘腻推荐食疗方1.山楂龙井茶材料:山楂12克,龙井茶叶5克,矿泉水1升,蜂蜜少量。

做法:将山楂放在矿泉水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用热山楂汁冲泡龙井茶,喜欢有甜味的可加适量蜂蜜。

功效: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山楂有消食化积、健脾开胃、行气散瘀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山楂可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量,减轻肝脂肪变性的程度。

绿茶味甘、苦,性凉,有清利头目、除烦解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等功效。

2.陈皮茶材料:洗净的陈皮5克,切成丝。

做法:将陈皮放入茶壶内。

然后倒入煮开的矿泉水,加盖闷10分钟。

待陈皮茶稍凉后加入适量枣花蜂蜜调匀即可饮用。

功效:陈皮味苦、辛,性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功效。

药理学认为陈皮可以松弛平滑肌,保护损伤的胃黏膜,改善小肠的消化功能。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典型的中医药方,它主要针对体虚气弱、中气不足的人群,通过调整脾胃功能、补充气血来达到益气效果。

下面是该方剂的治则治法:
治则:补气益中,调和脾胃,养血生津。

1. 补气益中:补中益气汤的主要作用就是补益脾胃,增加中气,并且可以提高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功能,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

因此,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是这个方剂的主要治疗目标。

2. 调和脾胃:补中益气汤中的药物成分具有调和脾胃气机的作用,能够帮助修复脾胃运化功能,增加胃液分泌,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 养血生津:在调和脾胃的同时,补中益气汤中的一些药材还可以养血生津,增加体内的气血含量,从而改善虚弱乏力、口干舌燥等症状。

治法:方剂中的主要药材包括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它们具有补气益中、调和脾胃的作用。

通过煎煮这些药材,可以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结起来,补中益气汤的治则是通过补益脾胃、调和脾胃气机、养血生津来益气;其治法是通过煎煮药材,提取有效成分,使药物发挥相应的功效。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炙甘草各五分(9g)人参三分(6g)当归二分(3g)陈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9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菱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官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人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寒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更增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多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以芪、参、术草益气补中为主,配升麻、柴胡升粪下陷之清阳,是补中寓升;二是针对气虚发热的机理,通过补益中气而达到退热的目的,是甘温除热。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如蔓荆子、川学: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如五味子、麦多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 (如木香、积完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功效。

它主
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体弱、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首先,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材。

其中,黄
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作用,白术能健脾胃、益气健脾,茯苓则有利尿、健脾祛湿的功效,甘草具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组合能够共同发挥补中益气的效果。

其次,补中益气汤的配方比例为,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将这些药材按照比例配制好,就可以用于煎煮服用了。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补中益气汤的煎煮方法。

首先,将配好的药材放入煎
药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然后用文火煎煮约30分钟,待药液煎煮成约200毫升左右,即可关火。

最后,将药液倒入杯中,待稍凉后服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补中益气汤时,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剂量和服用方法,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另外,服用期间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总之,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明显的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
功效。

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配方和煎煮方法进行,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当的饮食,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补中益气汤,治气虚之功。

四物归脾定,黄芪保元阳。

当归养血脉,白术渗长肠。

跟芍一同用,益气疗病防。

补中益气汤,中医经方汤。

用于气虚人,元气不够强。

脾胃虚弱者,气机不流畅。

久病体倦怠,补中方来方。

方中有四物,调和气血量。

当归是主草,养血保血黄。

白术辛香甜,渗中固脾肠。

芍药味苦黑,养血助花瘴。

益气方剂中,有黄芪与参。

黄芪顶重草,补中益元阳。

参与归共炖,补气身体强。

气衰肌肉软,补中方正神。

黄芪能益气,祛风解肌肉。

养血活血脉,清气化湿负。

入药散血瘀,利水生新血。

调和气血两,益气有功用。

须选致虚源,见表是治法。

久病人中虚,畏寒怕冷夜。

兼见肢体冷,气短不能说。

可选此方用,益气不受折。

脾胃虚寒人,久病体倦怠。

腹痛大便溏,气机流不畅。

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无力。

补中益气汤,调和肠胃它。

四物当归汤,跟此方谈机。

调和血络虚,益气血定中。

月经不调者,经络被困缩。

益气养血量,疏通身体络。

中药方剂歌诀到此结束,补中益气汤方歌。

用于气虚体弱者,调和气血传。

四物归脾定,黄芪保元阳。

当归养血脉,白术渗长肠。

与芍药一同用,益气疗病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发粘,舌苔白腻,脾虚湿盛,中焦有湿,健脾利湿,温中益气;补中益气汤嘴巴黏糊糊的,舌苔白腻怎么回事,怎么办嘴巴黏糊糊的,舌苔白腻是脾虚湿盛的表现,舌白主虚,舌苔腻主要是体内中焦有湿。

1、原因:脾胃可以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水湿功能失调,湿邪停留于局部。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滞于中焦肠胃,上腻于口,就会导致口中黏糊糊的,以及舌苔白腻。

2、治疗:要选择健脾利湿,温中益气的药物。

如藿香、茯苓、苍术、豆蔻、砂仁等。

也可以食疗,薏苡仁、陈皮、苏叶泡茶饮,豆蔻、白芷、山药熬粥喝。

患者在平时要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多喝热水,注意保护肠胃,适当锻炼,增强体魄。

石室秘录,脾虚者,用补中益气汤。

人参一钱,白术二钱,当归一钱五分,黄芪三钱,紫胡一钱,升麻五分,陈皮五分,甘草一钱,此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配方组成】黄芪一钱(18克);炙甘草五分(9克);人参,去芦,三分(9克);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克);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克);升麻二分或三分(6克);柴胡二分或三分(6克);白术三分(9克)。

【用法用量】上呚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10~15克,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胃气虚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舌淡,脉大而虚软。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

3.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

【方解】本方证系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气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固表止汗,升阳举陷,为君药。

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共为臣药。

血为气之母,故用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行滞,使补而不滞,行而不伤,共为佐药。

少入柴胡、升麻升阳举陷,佐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又能透表退虚热,且引芪、参走外以固表,二药兼具佐使之用。

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作使药。

全方补气与升提并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为治脾虚气陷之要方,故言本方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补中益气汤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补中益气汤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3.慢性胃炎: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患者56例,与胃复春治疗56例对照,疗程为6周。

临床疗效评价以症状全部消失,半年至1年内未复发,胃镜检查胃黏膜正常为痊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2%,对照组为48.2%,且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亦优于对照组。

(《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第11期)4.胃下垂: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联合消食口服液治疗胃下垂患者30例,与多潘立酮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1个月。

临床疗效评价以体重增加、食欲正常、腹部坠胀感等症状消失,腹背肌力增强,恢复正常工作和劳动,X线钡餐示胃体恢复生理位置,胃及十二指肠未发现异常为痊愈指标。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83%。

(《湖北中医杂志》2014年第3期)5.术后发热:补中益气汤结合常规术后处理治疗外科术后发热49例,与单纯常规术后处理治疗组48例对照,用药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疗效评价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且气虚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以上为痊愈。

结果:治疗组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02.48±31.82小时,总有效率为96.96%;对照组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31.45±32.08小时,总有效率为89.58%。

(《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第22期)6.重症肌无力:本方随证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14例,与单纯西药(泼尼松、吡啶斯的明)治疗组14例对照,疗程为3个月。

临床疗效评价以患者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3个月无复发为痊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57.1%,对照组为14.3%。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年第7期)7.子宫脱垂:本方加味治疗子宫脱垂患者30例,与盆底组织支持疗法治疗组18例对照,疗程为14日。

临床疗效评价以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治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55.56%。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年第8期上)8.口腔溃疡:补中益气汤加味联合中药制剂漱口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33例,与西药(维生素B、维生素C、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2周。

临床疗效评价以溃疡愈合,黏膜光滑无瘢痕,间歇期延长至6个月以上不复发为治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6%,对照组为83.33%。

(《浙江中医杂志》2014年第5期)9.崩漏:本方加味治疗脾虚型崩漏患者60例,与宫血停颗粒治疗组60例患者对照,疗程为7~14日。

临床疗效评价以阴道出血3-5日内停止为痊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3.3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年第9期)10.骨质疏松: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30例,与龙牡壮骨颗粒治疗组30例患者对照,疗程为12周。

临床疗效评价以疼痛完全消失,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2%以上为显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0%。

两组治疗后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

(《陕西中医》2013年第12期)11.便秘:本方联合凯格尔训练治疗功能性便秘30例,与西药聚乙二醇4000(福松)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2周。

观察患者排便困难情况,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下坠、不尽、胀感、频度,腹胀等症状,并进行评分。

临床疗效评价以便秘症状明显好转,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70%以上为显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6.6%,且排便不尽感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现代研究】实验研究表明,脾虚证模型大鼠进行补中益气汤干预后,对其脾脏样本进行1HNMR代谢组学检测,发现模型大鼠乳酸、牛磺酸、次黄嘌呤含最升高,谷氨酸、鲨肌醇含量降低,而药物治疗组可以将以上指标回调至正常水平。

补中益气汤亦可提高血T3、T4、TSH、IL-1β、IL-2含量,调节脾虚发热模型大鼠甲状腺和免疫功能指标。

【使用注意】本方甘温升散,故对阴虚火旺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方歌】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陆维宏补中益气汤加减,治气虚便秘【组成】生黄芪30g,党参25g,肉苁蓉15g,陈皮6g,升麻3g,柴胡、白术、当归、杏仁、阿胶(烊)、枳壳各10g。

【用法】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

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服用本方时,忌食辛辣之品。

【功效】补益气血,润燥通便。

【方解】此病用补中益气汤加阿胶养血润燥,加肉苁蓉润肠通便,枳壳理气,杏仁宣肺润肠。

药证相符,而获效也。

【加减】虚寒甚者,加肉苁蓉。

阴津不足者,加阿胶、当归、火麻仁。

【医案】陈某,女,49岁,教师,2002年2月10日初诊。

诉因饮食不节,纳谷不佳,渐至大便秘结,排便不畅,便如球状,常以润肠通便之剂(麻仁丸、通便灵胶囊等)治疗5年,疗效渐减,深以为苦。

诊见:面色萎黄,常感头晕,体倦乏力,饮食不思,气短乏力,自汗时作,大便6~7天一排,便后肛门下坠。

察其舌胖、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属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血虚津亏。

治从补益气血,润燥通便。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30g,党参25g,肉苁蓉15g,陈皮6g,升麻3g,柴胡、白术、当归、杏仁、阿胶(烊)、枳壳各10g。

7剂。

常规煎服,每日1剂。

服后便秘及诸症大减,后守法再进,治疗月余后,便通症除。

【按语】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历来被推崇为补中益气的代表方,临床应用广泛。

【方源】陆维宏.临床新用验案举隅.河北中医,2005,25(4):181。

寒湿(中焦)43.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

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

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

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

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此统言中焦湿证之总纲也。

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

盖湿水同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

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

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阴液。

自表传来,一由经络而脏腑,一由肺而脾胃。

水谷内蕴,肺虚不能化气,脾虚不能散津,或形寒饮冷,或酒客中虚。

内外相合,客邪既从表入,而伏邪又从内发也。

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传下则洞泄腹痛。

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

两伤脾胃,既有脾证,又有胃证也。

其伤脾胃之阴若何?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

伤胃阴则口渴不饥。

伤脾阴则舌先灰滑,后反黄燥,大便坚结。

湿为阴邪,其伤人之阳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见。

其伤人之阴也,乃势之变,故罕而少见。

治湿者必须审在何经何脏,兼寒兼热,气分血分,而出辛凉、辛温、甘温、苦温、淡渗、苦渗之治,庶所投必效。

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兼下焦者单治中焦,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将见肿胀、黄疸,洞泄、衄血、便血,诸证蜂起矣。

惟在临证者细心推求,下手有准的耳。

盖土为杂气,兼证甚多,最难分析,岂可泛论湿气而已哉?汪按:温热、湿温,为本书两大纲。

温热从口鼻吸受,兼无寒证,最忌辛温表散,但当认定门径,勿与伤寒混杂,再能按三焦投药,辨清气血荣卫,不失先后缓急之序,便不致误。

湿温,为三气杂感,浊阴弥漫,有寒有热,传变不一,全要细察兼证,辨明经络脏腑气血阴阳,湿热二气,偏多偏少,方可论治,故论湿温方法,较温热为多,读者以此意求之,无余蕴矣。

再按:热证清之则愈,湿证宣之则愈,重者往往宣之未愈,待其化热而结清,清而后愈,一为阳病,一兼阴病,至鲁至道,难易较然。

44.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主之。

此书以温病名,并列寒湿者,以湿温紧与寒湿相对,言寒湿而湿温更易明析。

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乃湿郁脾阳,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运行,脏病而累及腑,痞结于中,故亦不能食也。

故以半夏、茯苓培阳土,以吸阴土之湿,厚朴苦温以泻湿满,黄连苦以渗湿,重用通草,以利水道,使邪有出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