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合集下载

植物病害的三要素

植物病害的三要素

植物病害的三要素植物病害的三要素是指病原体、宿主和环境。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病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

病原体通过侵入植物体内,繁殖和生长,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病原体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病原体对植物的侵害方式和病害症状也各不相同。

有些病原体通过感染植物的根部或地下茎,引起根腐病、立枯病等;有些病原体通过感染植物的叶片、茎部或果实,引起叶斑病、枝枯病、果腐病等。

病原体的侵染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宿主是指被病原体感染并发生病害的植物。

不同的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不同,有些植物对某些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抗性,不易感染;而有些植物则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

宿主的抗性与其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其生理状态、养分供给等因素有关。

对于同一种病原体,不同的宿主植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病害症状和严重程度。

因此,了解宿主的特性和抗性对于防治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是指病原体和宿主发生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病原体和宿主的生长和繁殖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某些病原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繁殖迅速,易引发病害;而在干燥环境下,病原菌的繁殖能力较弱。

土壤的酸碱度、肥力等也会影响植物的健康状况和病害的发生。

光照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抵御病害。

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三要素是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础。

只有在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病害才能发生。

因此,在防治植物病害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宿主品种,改善环境条件,以减轻病原体对植物的侵害;也可以通过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重要要素。

了解和掌握这些要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病害防治策略,保护植物的健康生长。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的流行

预测的种类
流行程度预测:预测流行的级别,发病率,病情指数等。 发生期预测:估计病害可能发生的时期。负预测。 损失预测(损失估计):根据病害流行程度预测减产量, 有时将品种、栽培条件、气象条件等因素作为预测因子。 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指造成经济损 失的最低发病数量。 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 时的发病数量,此时防治可防止发病数量超过经济损害水平, 防治费用不高于因病害减轻所获得的收益。
xt x0 ert 1xt 1x0
r
1 t2 t1
(ln
x2 1 x2
ln
) x1
1 x1
r 为表观侵染速率,x1、x2分别代表t1、t2日的发病数量
单循环病害流行曲线
1.00
将田间越冬菌量视为常数, 病
病害潜育期不变,设xt为
t 日的发病数量,rs 为单
0.50
循环病害的平均日增长率 情
则:
积年流行病 单循环 无 低
系统根病 种传、土传、近
弱 长 高 玉米黑穗病 消灭初始菌源(X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防治策略比较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的流行特点不同,防治策略也不相同。 •防治单循环病害,消灭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 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清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 有良好防效。即使当年发病很少,也应采取措施抑制菌量 逐年积累。 •防治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 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
病情指数 调 查(各总级叶病数叶数最高各一级级代代表表值值)100
•当严重度用百分率表示时,则用以下公式计算: • 病情指数=普遍率×严重度
玉米小斑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2、系统模拟模型:
构建计算机程序,建立模拟模型, 用于预测。
将建立模拟模型的第一步是把从文献、实验室和田 间收集的有关信息进行逻辑汇总、形成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通过实验加以改进,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即 为数学模型,再用计算机语言译为计算机程序,经 过检验和有效性、灵敏度测定后即可付诸使用。
能较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 件影响, 病原物多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定。 因此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 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 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
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 粒线虫病、水稻恶苗病、稻曲病、大麦 条纹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全蚀病、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以及多种果树病毒 病害等都是属于此类流行病害。
2、中期预测的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季度,多根据当时的发 病数量或者菌量数据,作物生育期的变化以及实测的或预测 的天气要素作出预测,准确性比长期预测高,预测结果主要 用于作出防治决策和作好防治准备。
3、短期预报的时限在一周之内,有的只有几天,主要根据天气 要素和菌源情况作出,预测结果用以确定防治适期。侵染预 测就是一种短期预测。
多峰型曲线: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发病高峰, 流行曲线为多峰型。例如:
稻瘟病在南方因稻株生育期和感病性的变化可能出现苗瘟、 叶瘟和穗颈瘟等三次高峰。
在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地区,冬小麦苗期发病有冬前和春末两 次高峰。
华北平原玉米大斑病常在盛夏前后也有两次高峰,因盛夏高 温抑制了病菌侵染。
六、病害流行的变化
2、病害发生期预测:是估计病害可能发生的时期。 例如:果树与蔬菜病害多根据小气候因子预测病原菌集中侵染 的时期,即临界期(critical period),以确定喷药防治的适宜时机, 这种预测亦称为侵染预测。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活性、侵入部 位和寄主品种的抗病性而异。许多侵染植 物叶片的真菌,单个孢子就能成功侵染。
二、病原物侵入途径与病害防治的关系
1、栽培过程中防止和减少伤口,促进伤口愈合。 2、根据抗侵入的条件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 3、根据抗侵入的条件对病害进行预测预报。 4、为化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 如化学保护剂的
复合侵染(compound infection)
• 在侵染过程中,病原物随机传播到寄主植 物上,同一侵染位点可同时或先后遭受不 止一种病原物的侵染,并常常表现几种病 原物混合寄生的复杂症状。
第四节 发病期
一、发病期的概念
• 植物受到侵染以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 即表现症状而发病。从出现症状开始即 进入发病期,直到生长季结束,甚至直 到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间。
光照对于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 用或抑制作用。
第二节 侵入期
侵入期的概念
病原物在寄主表面或周围萌发或生长 到达侵入部位。就有可能侵入寄主植物。 通常,将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 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一、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1、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 真菌:大都是以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者以 菌丝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有的真菌还能 从角质层或者表皮直接侵入,高等担子菌还 能以侵入能力很强的根状菌索侵入。
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ction):病原物可以从侵入点 扩展到寄主大部分或全株的现象。所引起的病害 称为系统病害。
病原物的系统侵 染分三种情况
(1)沿导管蔓延; (2)沿筛蔓延;
(3)沿生长点蔓延。
许多维管束病害和绝大多数病毒病 害和菌原体病害都是系统侵染引起的, 如棉花黄萎病、番茄青枯病、烟草花叶 病和枣疯病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十一章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十一章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3)损失预测
也 称 为 损 失 估 计 (disease loss assessment),主要根据病害流行程度预 测减产量,有时还将品种、栽培条件、 气象条件等因素用作预测因子。
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 和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
2.按照预测的时限可分为 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图12—l为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以叶 片为单位,将其严重度分为8级,用百分率表 示。国际水稻研究所(IRRl)则大多采用0,l,3, 5,7,9六级记载标准;
3、 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 两者的综合指标。若以叶片为单位,当严重 度用分级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为:
病情指数=
2、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 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 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例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 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 和流水传播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 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 害的潜育期短。
三、病害流行的条件
预报(测)量:代表一定时限后病害流行 状况的指标,例如病害发生期、发病数 量和流行程度的级别等称为预报(测)量。
预报(测)因子:而据以估计预报量的流 行因素称为预报(测)因子。
当前病害预测的主要目的是用作防治决 策参考和确定药剂防治的时机、次数和 范围。
一、预测的种类 1.按预测内容和预报量的不同可分为: 流行程序预测 发生期预测 损失预测等.
(1)流行程度预测:
预测结果可用具体的发病数量(发病率、 严重度、病害指数等)作定量的表达,也 可用流行级别作定性的表达,流行级别 多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中度偏低、中 等、中度偏重)、轻度流行和不流行,具 体分级标准根据发病数量或损失率确定, 因病害而异。

植物病害流行特点

植物病害流行特点

植物病害流行特点
植物病害流行特点是指植物病害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特征,包括发生频率、流行范围和持续时间等。

这些特征是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因此不同的植物病害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植物病害的发生频率可以根据地区和气候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植物病害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气候条件较潮湿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会发生得较少。

在农作物种植区,植物病害也会受到季节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夏季植物病害发生率普遍较高,冬季发生率较低。

其次,植物病害的流行范围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果植物病害在一个地方发生,它很可能会通过飞虫、蚜虫或其他传播途径传播到相邻的地方,因此,植物病害的流行范围会随着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

此外,植物病害也可以通过人为传播,例如将植物病害种子带到一个新的地方。

最后,植物病害的持续时间也会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温度和湿度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植物病害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而在环境条件不太适宜的情况下,植物病害的持续时间会更短。

总之,植物病害的流行特点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发生频率、流行范围和持续时间等。

一般来说,植物病害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气候条件较潮湿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会发生得较少,植物病害的流行范围会随着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植物病害的持续时间也会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莫继荣摘要任何一种病虫害的零散发生到发展必须具备病虫来源、寄主植物、传播途径三大要素;它成为流行爆发性病虫害也必须包括寄主植物、病虫来源、环境条件三大要素。

从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爆发是一个随时间推进的危害度递进过程,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

所以不要等到一种病虫害爆发了才采取措施。

任何一种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大方针是预防为主,采取生物与物理方法综合防治,实现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

具体是指: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尤其是在其越冬越夏的藏身之处,采取措施减少病虫基数;掌握主要流行性病虫害的寄主范围,采取抗病虫害的不同寄主植物轮作;营造一个利于植物健康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如合理密植,开沟排水等;建立病虫害定期调查、预测预报体系,在一个病虫害发生之初就要采取控制措施(如杀虫灯、矿物农药和有机农药使用)。

一、基本原理有机农业中的有机种植主要是解决不用化学投入物、不用转基因品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用转基因品种,在转基因品种没有普及,绝大部分是常规品种的今天,不存在任何问题。

关键在于农药使用泛滥的今天,抗药性害虫成了优势群体以后,如何解决不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问题,它与不用化肥生产有机农产品,并列成为有机种植需要解决的两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

(一)、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原理有机种植认证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其寓意有三点:1、其一,土壤退毒、优良土壤结构培育、良好土壤理化性状形成,需要这个时间;其二,轮作制度培肥土壤,有机肥的矿化速度,土壤肥效的物质循环补偿能力需要这个时间建立;其三,害虫天敌数量的恢复,植物多样性和昆虫多样性交互作用的生态平衡建立需要这个时间。

美国有人作过这样的试验:一块独立农耕地抛荒两年,任其杂草横生,第三年种上作物,发现地力更肥了,病虫害也不要用药防治了;又如,北方冬季严寒,处于休耕,北方土地比南方土地肥沃。

植物病状识别及发病规律

植物病状识别及发病规律
植物病状识别及发病规律
▪ 3、采样检查 : 肉眼观察看到的仅是病害的外部症状, 对病害内部症状的观察需对病害标本进行解剖和镜检。 同时,绝大多数病原生物都是微生物,必须借助显微镜 的检查才能鉴别。因此,诊断不熟悉的植物病害时,室 内检查鉴定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步骤。采样检查的主要目 的,在于识别有病植株的内部症状;确定病原类别;并 对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以及线虫所致病害的病原种 类做出初步鉴定,进而为病害确诊提供依据。
2病毒病害水稻普通矮缩病小麦梭条花叶病4线虫病害水稻干尖线虫病小麦胞囊线虫病二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及发生发展规律一发病的原因引起生理性病害发生原因1营养失调2水分过多过少3温度过高过低4有害物的毒害如药害肥害2引起侵染性病害发生原因1病害三角
植物病害症状及发病规律
植物病状识别及发病规律
▪ 一、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 ▪ 二、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及发生发展规律 ▪ 三、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方法 ▪ 四、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状识别及发病规律
▪ 4、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接种 : 对新的或少见的真菌 和细菌性病害的诊断,还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 人工接种试验,才能确定真正的致病菌。这一病害诊断 步骤,按柯赫氏法则进行。即首先分离病原菌,并进行 培养,获得接种材料,再将病原菌接种到相同的健康的 植株体上,在被接种的植物上又产生了与原来病株相同 的症状,同时,又从接种的发病植物上重新分离获得该 病原菌,即可确定接种的病原菌就是该种病害致病菌。

(2)、致病性:指病原物破坏和毒害寄住植物,引起植物发病
的性能。

当病原物对寄主植物和毒害的速度越快,程度越重,其致病
性越强。反之致病性就弱。病原物的致病作用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吸取寄住植物的营养和水分,致使植物生长发育不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有的附着在种子表面;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
生孢子器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有的病菌能侵入块根、块 茎和鳞茎。
3 病植物残体
病株残体包括寄主植物的秸秆、残枝、败叶、落花、
落果和死根等残余组织。绝大部分的弱寄生物,如多数病 原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或以腐生的方式在残体 上生活一段时期。病毒也可随病株残体休眠。病株残对病 原物既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增强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 也可提供营养件,作为形成繁殖体的能源。当残体分解和 腐烂的时候,其中的病原物往往也渐死亡和消失,因此残 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长短,一般与残体分解快慢有关 。
1 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部位; 2 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3 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
步侵入健全的组织,这后两类病原物也称为伤口寄生 物,大都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第三种情况的事例 很多。 伤口的新鲜程度直接影响病原物侵染的成功率。
侵入期
3、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病原物侵入寄主,除接种数量生理活性外,还受寄主的感病
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
①湿度 在一定范围内,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
能否萌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多数病原物 要求高湿的条件才能保证侵入成功。高湿条件持续的长短又影 响病原菌的侵入率,有的甚至要求有水膜存在。
②温度
主要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大多数病原物接种体
侵入期
1.2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植物的病原大多是内寄生的,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的外寄生。 1、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 被动侵入 真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病原细菌、病毒
2、侵入途径:
① 直接侵入 指病原直接穿透寄主的保护组织和细胞壁侵 入寄主植物. 许多真菌 研究最多的是炭疽菌属、白粉菌属和黑星菌 属。真菌的直接侵入机制包括机械压力和化学的两个
萌发的最适温度与侵入寄主的温度是一致的。在适温条件下,
病原物侵入时间短。不同的病原物其侵入要求的适宜温度不 同,有些病原物萌发的最适温度与侵入寄主的温度不一致。 ③光照 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真菌,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关
闭,因而影响侵入。禾柄锈菌的夏孢子虽然在黑暗的条件下
萌发较好。但由于禾本科植物的气孔在黑暗条件下是完全关
方面:附着胞和侵染丝具有机械压力 ,如麦类白粉病菌的
分生孢子形成的侵染丝的压力可达 70.93kPa, 能穿过寄 主的角质层;侵染丝顶端部分分泌的毒素使寄主细胞
失去保卫功能 ,分泌的酶类物质对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
壁有分解作用。 寄生性种子植物 部分线虫 口针
侵入期
②自然孔口侵入 许多真菌和细菌.
气孔、水孔、蜜腺
1.1 接触期
指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
染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触,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 形成各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分为两个阶段: 接触前 病原与寄主接触前,寄主植物对病原的影响的
研究,大多是有关土壤中的一些病原物. 接触 病原与寄主接触后,并不马上侵入寄主,而在植物
表面或根围生长一段时间。
三个环节: 病原物的越冬 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2.1 病原物的越冬
1 田间病株
病原物可在多年生、两年生或一年生的寄主植物上越冬、
越夏。田间病株还包括野生植株。 2 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 无性繁殖材料是指块根、块茎、鳞茎、接穗和砧木。携 带病原物的方式各有区别,有的在作物收割时混杂在种子
②湿度
对潜育期的影响并不像侵入期那样重要。因为病原物侵入
以后,几乎不受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组织中湿度高,尤其是细胞 组织的充水,有利于病原物在寄主组织内蔓延和为害。
发病期
1.4 发病期: 显症期(symptom appearance phase) 从出现症状直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死亡为止的一 段时期。 症状出现以后,病原物仍有一段或长或短的生长和扩展的 时期,然后进入繁殖阶段产生子实体,症状也随着有所发展。 发病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为害的时期。许多病害症状不 仅表现在病原物侵入和蔓延的部位,有时还可以影响到其他部 位,甚至引起整株植株的死亡。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孢子形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1 侵染过程 1. 侵入前期
2 侵染循环
1. 病原物的越冬
2. 侵入期
3. 潜育期 4. 发病期
2. 病原物的传播
3. 初侵染和再侵染
侵入前期
1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 过程。分为4个时期: 1. 接触期 2. 侵入期
3. 潜育期
4. 发病期
潜育期
潜育期的长短及影响因素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随病害类型、温度、寄主植物特性、病原
物的致病性不同而不同,一般为l0d左右。 病原物在植物内部的繁殖和蔓延与寄主的状况有关,所以同一 种病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以及营 养条件不同,潜育期的长短亦不同。系统性病害的潜育期长,局部 侵染病害的潜育期短。致病性强的病原菌所致病害的潜育期短。 环境影响因素: ①温度 对潜育期的影响作用最大。
成的迟早依病原菌的不同而异。如锈菌和黑粉菌孢子在潜育期
末即产生孢子,几乎和症状同时出现。大多数的真菌是在发病 后期或在死亡的组织上产生孢子,有性孢子的产生更迟一些,
有时要经过休眠期才产生或成熟。
2Hale Waihona Puke 侵染循环侵染循环: 植物侵染性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发病到下一个生 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首先要有侵染的来源 ,病原物必须经过 一定的途径传播到植物上 ,发病以后在病部产生子实体等繁殖体,有些 病害有再次侵染,病原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夏或越冬,度过寄主 的中断期,才能引起下一季发病。
闭的,此时芽管不易侵入,因此一定的光照有利于锈菌接种 和侵染的成功。
潜育期
1.3 潜育期 病害的潜育期(incubation phase)即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 到开始表现明显的症状的时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 时期。通常一个具体病害的潜育期,是通过接种试验确定的,以接
种之日到症状出现之日的期间为潜育期。
③伤口侵入 植物表面的各种伤口。
所有的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大部分的病原真菌、病毒和类
病毒可通过不同形式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
植物病毒、类病毒必须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存,故需要以
活的寄主细胞上极轻微的伤口作为侵入细胞的部位 ,其它病原物 如真菌和细菌的伤口侵入则有所不同 ,它们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 的意义包括: p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