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4年浙江高考论语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09-2014年浙江高考论语选读题及答案

2009-2014年浙江高考论语选读题及答案

2009-2014年浙江高考论语选读题及答案一、(2009年浙江高考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学生主体原则(“自主学习原则”),注重身教原则(“教是为了不教”)。

(1分)评析:略。

对教学原则作简要分析给1分;对教学原则的价值进行恰当评判给1分。

二、(2010年浙江高考卷)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三、(2011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为政以德韩非子:以法治国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答案

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答案一、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参考答案: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二、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4.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

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3分)三、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6.言之成理即可。

四、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7.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

这正所谓任重道远。

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五、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8.“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9.“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新高考新国学2009-04-07 1510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李克刚)(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浙江省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doc

浙江省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doc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2009——2018年考题及评析2009高考真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文】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

”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常运行,众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呢?”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答: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答: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2009浙江高考论语题及

2009浙江高考论语题及

《论语》历年高考题练习一、( 2009 年浙江高考卷)《》中的一段文字,而后回答。

( 4 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然曰:“ 不可以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表达了他截然相反的点度。

⑴你楚狂接会同的点回会成的点( 1 分)⑵你成的点什么( 3 分)二、( 2009 年浙江高考卷)《》中的两文字,而后回答。

( 4 分)子曰:“不不启,不悱不。

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曰:“子如不言,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行焉 ,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⑴有许多成源于《》,比如“不不启” “不悱不” ,再写一出自上段的成。

( 1 分)( 2)依据孔子与子的,概略出一条教课原,并加以析。

( 3 分)三、( 2010 年浙江高考卷)《》中的两文字,而后回答。

( 4 分)子曰:“由之瑟,奚于丘之” 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可以,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我,无所取材!”24.⑴ 从上述文字中提出一个成。

(1分)⑵从孔子子路两次价的共同特点中归纳出孔子的教育特点,并加以析。

( 3 分)四、( 2010 年浙江高考卷)24.《论语》对后代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边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而后剖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 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五、( 2011 年浙江高考样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达成23— 24 题。

甲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⑴有若建议哀公采纳的详细举措是什么(1 分)⑵联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剖析有若的看法中所包括的儒家德政思想。

(完整版)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

(完整版)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

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1.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2.杭州一模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2分)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4.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2014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试题及答案

2014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试题及答案

1、默写。

(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去也。

(《〈论语〉七则》)(2),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4)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5),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6)书不尽言,。

(《周易?系辞上》)(7)沧浪之水清兮,。

(屈原《渔父》)(8)今夕为何夕,。

(袁凯《客中除夕》)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日起开始施行,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定首次提出保修期不低于三年。

B.东方白鹳是一种体态优美的大型涉禽,其羽毛亮如白雪,腿脚鲜红艳丽,覆羽和飞羽黑中的闪亮。

白、红、黑结合得如此高妙,令人惊叹。

C.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D.重庆商品展示交易会今日在国博中心开幕,农产品展区众多商户在现场批发促销,副食品展区买一送一等优惠活动也比比皆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纠葛(gã)瓜蔓(màn)牛皮癣(xuǎn)为(wâi)虎作伥B.惬(qiâ)意觊(jì)觎蒙(mēng)蒙亮扺(zhǐ)掌而谈C.谄(chǎn)媚压轴(zhóu)一溜(liù)烟间不容发(fà)D.豆豉(chǐ)箴(zhēn)言轧(zhá)马路开门揖(yī)盗5、默写。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近·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近年浙江卷延续近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近、近年4分,近、近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近、近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近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近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近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近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近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语段的成语。

(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分)
⑵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3分)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
党论》)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⑴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⑵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3分)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

《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孔子:韩非子: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
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
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⑴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⑵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23.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

(1分)
24.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

(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ī):醋。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观。

(1分)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23.⑴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⑵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
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23.⑴举一反三
⑵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
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1分)
评析:略。

对教学原则作简要分析给1分;对教学原则的价值进行恰当评判给1分。

24.⑴升(登)堂入室
⑵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

②教育特色:针对性。

(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
③评析:略。

每点一分。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3.⑴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⑵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

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
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24.不正确。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者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23.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

(答出共同点,给1分)
24.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答出1点,给2分)
23.⑴贵人贱马⑵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
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3.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意思相近即可)
24.不矛盾。

“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
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

“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

(答出不矛盾给1分,答出含义给2分,答出区别给1分。


23.答案:择友
24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
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
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