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切入艺术初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探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探讨【摘要】在高中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作为根底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十分关键,切入点主要指的是分析一篇文章的突破口,从这一切入点着手,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能够将课文分析的更加到位和透彻,提升学习效果。
笔者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么选择切入点作分析探讨,同时列举出局部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不同,在讲解课文时,教师需要讲究策略,把握好切入点,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之后,在讲课过程中条理清晰,可以分清主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与动力,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到达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对于提升高中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具有关键意义。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选择切入点的主要原那么1.激趣原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选择切入点时,应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符合他们学习需求与比拟感兴趣的切入点,只有这样,高中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思维才会被激发,从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并提高学习效率。
2.目标原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选择切入点时目标性要强,不能毫无目的,随机选择切入点,所选择的切入点应尽量表达教学内容的难点或重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并进深入研究,实现学习目标,并解决教学重难点,营造高效课堂。
3.提挈原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教师应直击要点,有的放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渲染课堂气氛,选择切入点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果无法联系全文就失去切入的意义与价值,因此,一个恰当的切入点需要遵循教学纲领。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选择切入点的有效对策1.从题目切入,培养学生审题能力题目就像是课文的眼睛,作家在给文章命题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用来揭示文章的中心,为读者明确写作对象,并提出主要问题,提升文章线索与结构思路等。
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一、导入艺术探究的重要性导入艺术探究是指以艺术作为切入点,将语文与艺术相结合,通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和解读,引导他们探究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的美学价值。
导入艺术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入艺术探究的教学策略1. 选择合适的艺术作品:在导入艺术探究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影视作品等。
通过展示这些作品,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展示艺术作品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对于一幅画作,可以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对这幅画有什么理解和想法?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对作品进行深入思考。
3. 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在导入艺术探究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去探索艺术作品。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写作或展示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艺术探究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阅读一首古文诗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究,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艺术探究的案例分析以“红楼梦”为例进行艺术探究:1. 展示红楼梦的相关艺术作品,如文学作品、电影、戏剧等。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并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对这些艺术作品有什么感受?你对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有什么理解和想法?你觉得这些艺术作品中有哪些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艺术手法?3.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让他们通过阅读、写作或展示等形式,深入探究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探微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探微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穿插艺术探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将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艺术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升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穿插艺术探微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等),并通过解读和分析这些艺术作品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例如,在讲述《红楼梦》时,可以通过展示相应的古代绘画作品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典故。
另一种方法是将文学和艺术作品进行深度的融合和创作,即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学习《黄色的石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作品表达自己对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感悟,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艺术素养。
穿插艺术探微的方法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多重作用。
首先,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文学阅读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其次,通过与艺术作品的深度结合和创作,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综合素质。
最后,这种方法可以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当然,穿插艺术探微的方法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其中最重要的难点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艺术作品和方法,以确保艺术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够有利于学生的文学阅读和理解。
另外,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能力,以便能够在课堂上运用艺术作品和方法。
因此,在实施穿插艺术探微的方法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综上所述,穿插艺术探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但只要教师掌握好方法,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导入艺术初探

我提 出这 样的 问题 : 女 主人 公刘 兰芝 是一 个
怎样 的人 ?她究竟 为何被休 弃?这 些问题 与 教学 主题 密切相 关 . 可 以 帮助学 生 明确学 习 目标 与思考方 向 随着 学生对 问题 思考 的深 入. 可 以使 学生 透过 文本 达到对 文章 主题 等
的全 面把握 二 多媒体导入法 现代社 会是一个科 技与信息迅 猛发展 的 时代 , 我们的教育 也要实现现代 化生冷漠
的态度 . 给不 动感情 的脑 力劳动带来疲 劳 ” 这 句话指 出了导人环节在学 生学习过程 中 的
为主 的教学模式 . 以全新的角度向学生展示着 教学 的魅力 , 实现 了视觉与听觉 的完美结合 。
重要 性 一个精 彩的导入能 有效吸引学 生 的 注 意力 .使学生 对学习产生强 烈的求知 欲与 参 与欲 .使学生 在最短 的时间内进人学 习与 思 维的最佳状态 .为整节教 学打下坚实 的基 础 笔者现结合 具体的教学 实例对高 中语 文
学生 的引导 . 使他们 能主动构建知识 也就是 说. 我们 不能一股脑地 将知识全部 抛给学生 . 让学生没有 思考的机会 与消化 的时 间 .从 而 使学生不能 主动构建知识 。 所以, 在教学 中我 们要加强 引导 . 要预 留一定的空 白 . 让学生 主 动思考 现行教材在编排 体系上非 常注重体 裁、 主题 等的分配 , 我们 可以充分利用 这一特 点. 寻找各知 识点的联结处 . 采用类 比的方法 帮助学生加 强各知识点 的联系 .构 建完整 的 知识体系 。 如在学习《 六 国论》 时, 我们可 以利 用之前 所学 过的 《 过 秦论 》来 导人 : “ 《 过秦 论》 是 一篇 千古鸿 文 , 气 势磅礴 , 论 述 了秦朝 的过失 ( 仁义不施而攻 守之势异也 ) 我们今 天所学 的 《 六 国论》也是 一篇论述秦 朝的文 章. 请 同学们 认真 学习 . 仔细 思考 , 看这 两篇 文章在写作 角度 、写作 目的等方面有 哪些异 同点 ” 这样 的导人既让学 生复习 了旧知 . 又 引起 了学生 对新课 的关 注 .使学生在 类 比中
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而艺术探究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导入艺术元素,以及在文学作品中艺术表达的解读。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发展。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艺术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最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艺术探究的结合将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入理解和欣赏。
这种结合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究、导入、文学作品、艺术表达、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综合能力、结合、综合发展、理解、欣赏。
1. 引言1.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提升、认知水平提高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拓展视野、提升修养。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之美,领略汉语之精妙,培养对文学和语言的热爱与欣赏。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沟通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探索文学的奥秘,感受文字的力量,认识语言的魅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引领他们进入美的殿堂。
通过艺术探究,可以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艺术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艺术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艺术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艺术表达手法和意义,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

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讲述知识、讲解文本为主,缺乏足够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不足,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艺术性元素,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成为当前需要探讨和改进的问题。
艺术性导入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文学作品中,体验语言的魅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1.2 研究意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艺术性方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艺术性导入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通过艺术性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来理解文学作品和语言运用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文学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艺术性方法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文学表达能力。
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意义】。
2. 正文2.1 艺术性导入的概念艺术性导入的概念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艺术形式和元素来引入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感知。
艺术性导入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触到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
通过艺术性导入,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艺术性导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艺术性导入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共鸣,增强他们对语文学科的自信和热爱。
高中语文导入艺术初探

高中语文导入艺术初探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阶段,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这句话指出了导入环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个精彩的导入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参与欲,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为整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高中语文课堂导入作一概述。
一、问题导入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思维的开端、发现的基石,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教师应设计具有趣味性、探索性与艺术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思维,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主性。
如在学习《祝福》这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谁是真正的凶手?这样的问题切中此篇文章的主题,可以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关注,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求知渴望与心理期待,从而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来进行学习。
又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究竟为何被休弃?这些问题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思考方向。
随着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入,可以使学生透过文本达到对文章主题等的全面把握。
二、多媒体导入法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也要实现现代化。
因此,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实现了教学技术与手段的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以黑板板书、语言描述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角度向学生展示着教学的魅力,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
采用多媒体来导入新课,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高中语文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艺术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将艺术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探讨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从艺术赏析、文学阅读与创作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将艺术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一、艺术赏析在高中语文课程中,通过艺术赏析来开展导入艺术探究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阅读的品味和境界。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等,与学生一起进行欣赏和分析,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情趣。
教师也可以结合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感悟,进行跨学科的联想和认知。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艺术的眼光去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绘画作品来感悟《红楼梦》中的意境和情感,或者通过音乐作品来理解《诗经》中的节奏和韵律。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对艺术的独特感悟。
二、文学阅读与创作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除了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学阅读与创作能力的培养。
在导入艺术探究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作,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情感为题材,进行创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现欲望。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自由创作一篇关于疯狂与理智的故事,从而锻炼学生的文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跨学科的融合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艺术探究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学赏析和创作,还应该充分利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认知领域。
在导入艺术探究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跨学科地让学生学习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哲学、心理等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切入艺术初探
发表时间:2012-08-16T10:17:54.140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2年第7期作者:赵静[导读] 我们就可以从中分析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光辉形象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赵静(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河北永年057150)【摘要】如何寻找文本的切入点呢?“切入点”同文本的重点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
切入点一般是文本的精彩之处,有的是题目
惊心动魄,有的是耐人寻味之妙句、结构……如果选择好了切入点,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文本,学习文本,研究文本。
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教和学两方面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文本;艺术的切入如何寻找文本的切入点呢?以下是本人对于如何艺术的切入文本几个方法: 1.开门见山——从文本的题眼切入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
文本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本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比如在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杜十娘是谁?杜十娘为什么沉百宝箱?“怒”字反映出杜十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主动去从文本中找寻答案,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会被分析,也不会使教学过于枯燥。
2.一针见血——从文本的中心句切入大多数文本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文本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本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我们只要找到这句“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就可以解释黛玉在刚进贾府为何如此拘谨的原因以及贾府的奢侈豪华的情状。
3.穿针引线——从文本的人物切入在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作者再现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作者在安排文本中的人物时,总会穿插有关键人物,这个人物有时是主要人物,有时却是次要人物。
无论是什么人物都会为文本服务。
在具体的文本中,不同人物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是引起事件,有的是穿针引线,有的是扭转局势……分析文本时要找准关键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
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她三进鲁镇就是其人生的起伏。
所以我们可从这个主要人物入手:祥林嫂每次到鲁镇,她的眼神、服饰、神态等都有不同的变化。
甚至包括周围的人对她都有不同的态度。
这些都是其悲剧命运的再现。
抓住了这个主要人物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内核:作者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来再现当时整个社会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又如《失街亭》一课,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马谡这个人物在守街亭和失街亭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失守后诸葛亮的态度。
我们就可以从中分析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光辉形象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4.顺藤摸瓜——从文章的疑点切入笛卡尔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因为他是中世纪以来最早突破经院哲学的思想桎梏,敢于怀疑、敢于理性、敢于独立思想的哲学家。
禅宗的祖师也是如此,“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随缘而行,随处自在”,因为大破,所以大立,因为大疑,所以大悟!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基础,有时抓住文本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
文本的疑点也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的突破口。
例如教学黄仁宇先生的《孔孟》时候,作者写的同一派别的两位重量级人物,这两人之间有些什么不同?造成二人不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由此切入从而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分析理解。
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中有这么两句话“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教师可以从这两句话着手提出疑问。
为什么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后文为什么又说他只是个小丑?由此切入,可以让学生理解到余秋雨先生对那段屈辱历史中民族的深沉的悲哀。
5.高瞻远瞩——从文章的背景切入在高中语文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文本是纪实的,或者是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再现这一类文本,其背后总有一段历史纠葛。
而这些文本以外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理解文本,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应该着重介绍文本再现的是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现实:几千年来在封建统治下生活的愚昧的民众,严重脱离群众的革命者……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作家深沉而冷峻的悲哀!在教学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文本是通过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这两个故事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蔺相如的智勇。
但是细心的学生会仔细推敲故事里面似乎有故意贬低秦王之嫌。
此时此刻结合历史背景理顺特定时期秦赵之间的形势,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又比如在古代章回体小说单元,我们涉及到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
在小说中,诸葛亮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按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三国演义》“状诸葛而近妖”。
但是犹如神祇一般的诸葛亮最终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任。
我们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理解罗贯中宣扬汉室正统的泣血告白。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于一体的学科。
诚然,优化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选好教学的切入点,却是非常根本、非常重要的一条;它能激活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也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表现,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选择文本的最佳切入口,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运思匠心还可启发学生思维从而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一需要,成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品质、培育情感和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
收稿日期:201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