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2、突显——渐变与突变、连续性与间断性 的统一
渐变是一种缓慢变化的过程,相当于量变, 体现了变化的连续性;突变是是渐变过程的中 断,相当于质变,是连续性的中断,体现了变 化的间断性。
原 子 弹 爆 炸
人类的起源
渐变与突变的关系:
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相互对立。二者是不同形式的变化,它们有着不 同的特征,在时空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互统一。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 渐变比突变更加普遍。
但是人们看到的时间,向前向后有很大不同,自然界中 的实际发生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有时间箭头。不可逆过 程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至少有以下几种时间之矢 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的时间之矢:熵增加的方向。 生物学的时间之矢:生物进化的时间方向。由低级向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的进化是一个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不可逆过程。 电磁学的时间之矢:以电磁振荡所产生的电磁波的传播方向来 表征时间的单方向性。实验表明,点源辐射球状电磁波只 能向无限远传去,称为“推迟波”。 量子力学的时间之矢:原子的自发辐射的时间方向。原子内部, 电子从高激发能级自发跃迁到低能级,而不能自发从低能 级跃迁到高能级,除非从外界吸收能量,这是不可逆。 宇宙学的时间之矢:即自大爆炸起的宇宙不断膨胀的方向。反 映宇宙起源与大爆炸的宇宙学是有时间方向性的。 美国天文学家累泽尔等人认为,以宇宙膨胀的的运动方向作为 时间箭头应该是更普遍的。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其根本属性在于客观实在性。自然 界的各种物质处在普遍联系中,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系 统。 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是循环演化的自 然界。
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事 物的联系构成系统。自然界就是以系统方式存在 着的有机整体。
2章 系统自然观

宏观世界下分为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和中子, 以及基本粒子。
生命世界的层次为:地球生物圈、生物群落、种群、生物 个体、体内的功能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
自然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物质系统的层次
物质系统层次之间的辨证关系 层次结构的因果链
推动天体演化 的动力,是吸引和 排斥既斗争又统一 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要素(部分)与要素(部分)之间的相互作 用——结构 (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时空结构) 系统作为整体与外部环境作用——功能 系统作为整体与内部作用——内部功能 环境:与系统或系统的组成部分发生相互作 用而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要素、结构、功能与环境——完备地规定一个 系统所必须的。 注意: 1)只有那些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且造成新 属性突现的联系,才能构成系统。 2)系统概念的要义并不是一般地强调联系,而 是强调那种具有新质突现的联系。
(5)非线性自组织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 突变论 超循环理论
无序
有序
(6)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
:
有序
无序
混沌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 与混沌方式,他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 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 偶然性等统一在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之中。
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展, 一方面揭示了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另一方面也为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 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揭示出自然界物 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立体的因果网络, 是系统的、整体的因果联系。
太阳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系统自然观ppt课件

• 1、何为”系统”?
ppt课件
6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
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1、系统由要素组成,但不是要素的机械 相加,而是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 机整体。系统具有加和性和非加和性。
ppt课件
7
2.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 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普利高津提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ppt课件
40
ppt课件ຫໍສະໝຸດ 41• 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 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 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 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 论,并因此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普利高津有句的著名论断:“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9
系统远离平衡态时,一方面,其熵增过程增 大,能量耗散加大,已有的结构瓦解加快。但 另一方面,正是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系统又 可能不断从外界引入负熵流,熵减过程也在加 强,产生一种不断吐故纳新的活结构,即进入 非常活跃的自组织活动,使系统脱离原来的无 序或低序状态向有序或高序状态突变。系统处 于远离平衡态,在较强的耗散中,利用负熵流 建立和维持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三、自组织是否优于他组 织?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ppt课件
15
第二节、自然界的复杂性
一.概念
• 1.简单与复杂
复杂的事物具有简单性,简单的 事物具有复杂性.复杂性研究的出发点 是复杂---简单---复杂,而不仅仅是简单 ---复杂。
ppt课件
16
人们已发现和合成的近800万种化合 物是由110种元素构成的,110种元素又由电 子、质子、中子等少数基本粒子构成,而简 单的电子、质子、中子又有复杂的结构
ppt课件
6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
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1、系统由要素组成,但不是要素的机械 相加,而是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 机整体。系统具有加和性和非加和性。
ppt课件
7
2.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 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普利高津提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ppt课件
40
ppt课件ຫໍສະໝຸດ 41• 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 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 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 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 论,并因此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普利高津有句的著名论断:“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9
系统远离平衡态时,一方面,其熵增过程增 大,能量耗散加大,已有的结构瓦解加快。但 另一方面,正是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系统又 可能不断从外界引入负熵流,熵减过程也在加 强,产生一种不断吐故纳新的活结构,即进入 非常活跃的自组织活动,使系统脱离原来的无 序或低序状态向有序或高序状态突变。系统处 于远离平衡态,在较强的耗散中,利用负熵流 建立和维持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三、自组织是否优于他组 织?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ppt课件
15
第二节、自然界的复杂性
一.概念
• 1.简单与复杂
复杂的事物具有简单性,简单的 事物具有复杂性.复杂性研究的出发点 是复杂---简单---复杂,而不仅仅是简单 ---复杂。
ppt课件
16
人们已发现和合成的近800万种化合 物是由110种元素构成的,110种元素又由电 子、质子、中子等少数基本粒子构成,而简 单的电子、质子、中子又有复杂的结构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一、系统概念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 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自然界的一种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系统”一词最早见于古代原子论的创始者德谟 克利特的《世界大系统》一书,意指部分组 成整体。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整体大于它的 各部分之和”。
之中、确定性自己规定为不确定性。
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1)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传统的自然科学都是“存在科学”(所描述的都是 可逆过程,表现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
• 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出现了在分析特 征的科学之外的新科学群,这类科学,不是以往 科学那种可以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领域的科学, 其对象是抽象的系统及其内外的演化特性,这类 科学可以统称为“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 • 系统科学发展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20世纪40年代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 息论。 第二次:20世纪60-70年达的耗散结构论、协同 学、突变论和超循环论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的混沌理论、分形理论 和复杂系统研究。
传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简单的:线性的、平 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 但自然系统实际上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非 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 可逆的。复杂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复 杂的反馈、自催化、自组织作用。 复杂性也是普遍存在的。
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传统科学研究的都是线性系统; 但线性系统只是现实自然系统的近似,现实 自然系统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是普遍的,线性 才是特例。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chapter1-2系统自然观

此时系统会失去旧的结构、产生新的结构, 实现从独立的、无约束的、分散的、不相干的无 序到相互关联的、相互制约的、形成整体的、相 干的有序的转变。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正是通过系 统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的相干、同步、关联、合 作等效应,使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的。协同实质上 就是自组织过程的具体机制。自然界的演化都是 在协同的作用下逐渐完成的。
3.自然界演化的特点 3.自然界演化的特点 (1)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 (1)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 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 (2)自然演化的突现性: (2)自然演化的突现性: 自然演化的突现性 (3)自然演化的无限性: (3)自然演化的无限性: 自然演化的无限性
3.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3.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1)生命的起源 (1)生命的起源 生命是蛋白质和核酸多分子体系存在的一种 方式。目前认为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从无机物小分子演变为有机物小分子。 从有机物小分子演变为生物大分子 从生物大分子演变为原始生命体
(2)生物的进化: (2)生物的进化: 生物的进化 从非细胞形态到(原始)细胞形态 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
(二)自然界的系统性
1.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1.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1) 含义: 含义: 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 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 赖的部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赖的部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成份或单元。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成份或单元。
(2)从系统内要素的数量多少来看, (2)从系统内要素的数量多少来看,可以 从系统内要素的数量多少来看 把系统分为简单系统(只有两个要素) 把系统分为简单系统(只有两个要素) 和复杂系统(有三个以上要素) 和复杂系统(有三个以上要素)。
第二章 现代科学技术与系统自然观1

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牛顿力学所描 述的完全决定论的情况,在现实中是凤 毛麟角的特例,从根本上动摇了机械决 定论的理论基础。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近代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规 则的、确定的、平衡态的、可逆的,可 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 形成了一种观念:物理世界是简单的 习惯于用分析还原的方法, 把复杂事物化解为简单事物来处理。
一方面,该整体的功能既不同于各要素 的功能,也不等于各要素性质功能的简 单相加, 是在整体水平上表现出的特有的性质, 功能和规律,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
系统的整体性常常被表述为“整体大于 各部分之和”。
另一方面,整体中各组成要素的功能 与它们在孤立状态下的功能也不同。 由于系统的整体性,组成系统的各要 素不再是完全独立于系统的要素,而 是在整体制约下相对独立的部分。 如水分子
实际上,任何系统都与外界有一定程度 的交换,程度不同而已;
正是由于这种与外界的交换,使得开放 系统具有以下内部特征: 新陈代谢; 等结果性;
封闭系统中,系统的初始条件决定系统 的结果, 开放系统中,不同的初始条件,由于与 外界的交换可以殊途同归,达到相同的 结果。
系统与环境的交换,使系统发生着新陈 代谢,从而经历着孕育,产生,发展, 成熟直至衰退,灭亡的过程。 自然界系统的这种运动,变化,发展的 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 标志着人类已进入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 过程的新阶段, 人类不仅可以改造自然,而且可以改变 人类自身,改变人的自然本性。
40年代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 60年代以后出现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 突变论、超循环论等自组织理论, 80年代以来日渐活跃的混沌学,分形理 论等
系统自然观

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力学 分子生物学 系统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系统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 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 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
二、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一)、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系统 一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1、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 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理解系统应注意的方面: 理解系统应注意的方面: (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 (2)、系统各要素之间有特定结构 空间结构 时间结构 时空结构 相互作用结构
在铈离子催化下,溴酸钾氧化柠檬酸时产 生浓度振荡现象。在室温下,当铈从黄色的高 氧化态(Ce+4)到无色的低氧化态(Ce+3)来回变 化时,振荡十分明显。四价铈离子的黄色隔一 段时间准时出现,接着就消失,就象摆钟隔一 段时间报时一样,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3)、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4)、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孤立系统 1、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天然系统 2、、人对自然 物的参与程度 人工系统 复合系统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 、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 3、现代宇宙学理论对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 、 最受支持的是伽莫夫的宇宙 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 成的暴胀理论。 成的暴胀理论。PC=10-20g/cm3 现在影响比较大的霍金理论: 现在影响比较大的霍金理论: 宇宙起始于大爆炸,终结于黑洞。 宇宙起始于大爆炸,终结于黑洞。
3、系统内各要素 线性系统 的相互作用 非线性系统
输入 输出
黑色系统 4、人对系统的认识程度 白色系统 灰色系统 处于平衡态系统 5、系统所 处状态 处于近平衡态系统 远离平衡态系统
自然辨证法 第2章 系统自然观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时空随物质运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欧几里德
罗巴切夫斯基
黎
曼
欧几里德几何学、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和黎 曼几何学,它们分别反映了不同范围、不同层次 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相对论的贡献
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牛 顿理论的绝对时间空间被推翻了。 欧氏几何 非欧几何 爱因斯坦相对论公式 证明,物质、时间、空间、运动不可 分割的内在联系。
二)板块构造学说
60年代末,又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基本构造 单元是板块,全球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原因 是这些板块的作用。 此学说提出后,得到了许多的科学验证。可 以说,大陆漂移学说以板块构造说的建立取 得了新的形式。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描绘了大陆有 分有合、大洋有生有灭的一幅宏伟、发展的 图景,否定了大陆固定、海洋永存的传统观 念,开创了人类对地球史认识的新阶段。
(五)现代生命科学
一)现代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 1,19世纪末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 种植豌豆发现植物的遗传规律,20世 纪初才被重新发现。 2,20世纪初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对果 蝇研究造成基因理论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诞生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 旋结构,成为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分子生物学的建立是自物理学革命之 后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又一次革命。
根据科学家的分析,如果我们未来能 建成一座1000兆瓦的核聚变电站,每 年只需要从海水中提取304公斤的氘就 可以产生1000兆瓦的电量,照此计算, 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含有的45万亿吨 氘,足够人类使用上百亿年,比太阳 的寿命还要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的元素、结构、环境与功能关系
决定和影响系统功能的三个因素中,起主要作 用的不是组成元素和环境而是结构。因为环境仅是 功能存在和实现的条件,不是决定功能的内在根据。 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根据是系统的组成元素和 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而系统的组成元素 虽然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 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同组成元素相比,结 构对系统性状、功能的决定作用更为直接。所以, 比之环境和元素,系统的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具 有更直接更根本的意义。
加和性与非加和性
加和性: 是指各部分可以用简单相加的办法逐渐建立整体的特 性,即整体的特征能够分解为各个要素的特征之和。 非加和性: 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干性,使系统出现其组成部分 所没有的新属性,系统与其构成要素之间出现质的 差异。相干性是指一种耦合关系。 耦合各方经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彼此约束、 选择、协同和放大。约束和选择意味着耦合各方原 有自由度的减少乃至部分属性的丧失;协同和放大 意味着耦合各方在一种新的模式下协调一致地活动, 其原有的属性可以被拓宽放大。它们交错重叠在一 起,共同导致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形成。
又叫“黑箱”,不知系统的要素和结构
白系统
又叫“白箱”,清楚系统的要素和结构
灰系统
又叫“灰箱”,系统的要素和结构若明若暗
三、系统的类型
5. 按人类在物质系统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为:
天然系统; 人工系统; 复合系统等。 人们采用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自然 物质系统作出不同的划分。如: 微观物质系统、宏观物质系统、宇观物质系统; 生命系统、非生命系统; 连续系统、离散系统; 精确系统、模糊系统等等。
线性系统的特征
均匀性:首先它表现在系统量在空间分布上均匀,其 次表现在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权重在时间、空 间上均匀。 独立性:两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作用等于每个因素单独 作用的简单叠加,遵守线性叠加原理。 可逆性:线性系统中将时间T反转变为T=-T,那么将 沿同一轨迹回到原状态,例如牛顿第二定律,F=ma, 如果T=-T,它的形式是不变的,将沿原运动的逆运动 运行。
非加和性
例证:
在一个原子中,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制约使电子受到 时空状态、随机性、自由度等方面的约束;由于约束, 排除了一部分可能的状态,保留了另一部分可能的状 态,这便意味着选择,最终使得核与核外电子协同构 成原子,使原子具有了金属性、非金属性等原子核与 核外电子所不具有的新属性。 如果整体由于部分的相干性出现新属性,则整体在相 关的属性上,便表现出非加和性。这种非加和性特征 表明,物质系统的整体特性既不能归结为它的组成部 分的特性,也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堆积”。
3.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分析方法与还原分析方法是不同的。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⑴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⑵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 自组织性。
⑶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以系统、要素、功能、层 次、有序、无序、整体等概念对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 物质的广延性作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阐明了时空与物 质的相互联系,丰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
开放系统
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三、系统的类型
2. 按系统内发生的实际过程,分为: 物理系统 化学系统 生命系统等;
三、系统的类型
3. 按系统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为: 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
自然界的系统性
三、系统的类型
4. 按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不同,分为: 黑系统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一批物理学家对非线性、 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法国数学家托姆于 1972 年建立了描述和预测系统 艾根提出的超循环论,揭示了生物大分子形成的自组 演化在临界点突变行为的数学框架“突变论”。 织形式,架设了从无生命向生命过渡的桥梁。 普利高津( 1917~ )提出了以耗散结构为核心的系 美国的洛仑兹(及费根鲍姆等)研究了“对初 哈肯(1927~)研究了多组分大系统怎样由无序态, 统自组织理论。 始条件有敏感依赖性”的非线性系统,开创了混 经过其中的子系统的合作运动,转变为有序结构,建 混沌理论突破了牛顿和拉普拉斯的关于过程确定性的 立了协同学(1969)。 沌学,揭示了隐藏在混乱现象深处的惊人秩序以 观点(从根本上消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测性的观 及自然万物生长演化的普适规律,揭示了确定性 念),有人认为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后物理学的第三 大成就。 系统的内在随机性,体现了随机性存在于确定性
四、系统的基本特点
1. 整体性 ① 系统整体性 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有机整 体,而具有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即作为 物质系统的整体,出现了它的组成部分所 没有的性质或者失去了组成部分所具有的 性质。
四、系统的基本特点
1. 整体性 ② 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 立存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 在着某些加和性或守恒关系。 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 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 着非加和性或非守恒关系。
线性与非线性
线性和非线性首先用于区别函数y=f(x)对自变量x的 依赖关系。线性函数,画出来是一条直线。其它一切 高于x一次方的多项式函数和其它函数,都是非线性的。 最简单的非线性函数是抛物线。 线性指量与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函数图象一根直线。 在线性系统中,部分之和等于整体,描述系统的方程 遵从线性叠加原理,即方程的不同解加起来极为解。 非线性则与之相反,无正比性质,因此更复杂,非线 性系统则叠加原理失效。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及其自然科学基础 20世纪的自然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极大 推动下有了越来越自觉的辩证意识,这个自然 观更加关注相互作用的系统联系、关注演化特 性,以及关注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生态协调。 这是20世纪辩证自然观的三大基本特征。 20世纪的科学自然观,首先是一种关注相 互联系的系统自然观。由于物理学革命对物质 和运动、物质和时空联系的强调,由于系统科 学发展的三次高潮,带来了科学视野中对普遍 联系的特别关注。强调系统联系的思想,成为 20世纪辩证自然观的显著特征。
1948年,控制论由美国科学家维纳创立。 同年,美国科学家香农等人创立了信息论。 一般系统论提出了系统、元素、结构、功能、 系统环境等最基本的系统概念,提出了系统的 研究方法和原则。控制论研究了系统控制的方 式、信息流向等重要问题和自动控制等实用问 题。信息论研究通信系统及其他系统内外信息 的产生、演化、存储和传递及其作用。 系统科学以系统观点看待自然界,揭示了自 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 放性。
四、系统的基本特点
2. 开放性 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 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能量、信息的交流。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 是与外界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整个自然界就是由各种开放系统组成的。
四、系统的基本特点
3. 动态性 现实开放的自然系统在产生、发展、衰退、 消亡的过程中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能 量、信息的交流,这就是系统的动态性。 系统熵增走向无序、退化,系统递减便走 向有序、进化方向发展。
传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简单的:线性的、平 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 但自然系统实际上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非 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 可逆的。复杂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复 杂的反馈、自催化、自组织作用。 复杂性也是普遍存在的。
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传统科学研究的都是线性系统; 但线性系统只是现实自然系统的近似,现实 自然系统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是普遍的,线性 才是特例。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二、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整个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客体,从微观粒 子到宇宙天体,从生物大分子到整个生物圈, 无不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 例如 无机界 :强子,原子; 有机界 :DNA,细胞; ……
三、系统的类型
1. 按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分为: 孤立系统
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
封闭系统
系统分析方法与还原分析方法是不同的。
还原分析方法有两个前提:
“部分”间无相互作用或相互作用可忽略; 描述部分的行为的关系式是线性的,这样才 能进行累加,保证描述总体行为的方程和描述 部分行为的方程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以便通 过部分过程相加取得总体过程。 显然,这种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不适用于复 杂对象。
⑷揭示了自然界再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 化的辩证统一。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⑴ 把对象作为系统考察,从整体、部分和环 境相互作用解释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
⑵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及系统性质。 认识系统的目的就在于把握这种系统性质。
⑶把系统看作动态的开放系统。
⑷ 侧重于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 衡性、非线性等方面研究对象。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一、系统概念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 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自然界的一种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系统”一词最早见于古代原子论的创始者德谟 克利特的《世界大系统》一书,意指部分组 成整体。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整体大于它的 各部分之和”。
1、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
20世纪初,一些生物学家就提出不能把生物 体看作是由器官、细胞构成的集合。 从30年代起贝塔朗菲( 1901~1971)提出, 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生物系统一切层次上 的组织原理,认为整体在性质上不同于它的各 个部分的加和,在创立的系统论中,提出了 “整体不可分性”的“机体论”和“整体论” 原则,使科学从研究孤立的部分转向研究系统 及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