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作者:刘鑫耀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4年第14期刘鑫耀(太原市成成中学)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应用相关历史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比较薄弱,还不能自觉地从整体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教师应该将历史观点与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

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掌握相关理论,同时借助历史理论指导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实。

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例,指导学生将历史观点和历史事实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观点;历史事实;分析能力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的教学内容为“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依据教学情况,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国际环境、对斯大林模式的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斯大林模式,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不足打下基础。

一、现有教学分析由于高中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存在孤立看待历史事件的现象。

苏联1928年10月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1938年时,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

教材介绍了苏联取得的巨大成果,没有介绍苏联使用哪些方法来克服工业化建设中的困难。

由于相关内容的短缺,学生往往认为“苏联独立完成了本国的工业化”,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似乎仅掌握了“全球史观”的概念,很少有学生把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与西方的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结果得到“苏联独立完成工业化”的错误结论。

二、教学改革尝试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笔者认为,在讲解本课时,应该使用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补充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全面理解苏联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深入了解苏联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一)从全球史观出发,探究苏联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经济危机的联系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生了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与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5课三大改造师院附中李忠海教材分析三大改造主要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这一课讲述了三大改造的基本过程。

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最先开始的,它是基础,推动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情分析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容易讲清楚的。

教师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解释给学生。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教学目标观史观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赎买政策,全行业公私合营。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教法学法教法:1.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地分析、讲解。

学法: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自主阅读,勾画重点;小组合作。

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要求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发展速度快;而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所以发展缓慢)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教学反思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教学反思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学习目标1.我要记住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任务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性质及意义。

2.我能理解并记住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快乐自学巧妙记忆(1)快乐自学:学生带着目标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本课大概内容,试着找出本课的重点,并完成好自学检测。

自学方法指导:默读法、标记法(将重点内容划好横线)、写疑法(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或写在草稿纸上)自学检测1.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_____年,完成的时间:_____年。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

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宪法是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大会通过的,宪法贯穿着______和__________原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__________________。

5.三大改造开始的时间是:______年,基本完成的时间是:______年。

6.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

7.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巧妙记忆:比比谁记得最快最准,并写下自己有效而独特的记忆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求真知列举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间党领导人民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史实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三、学生质疑师生解疑四、知识小结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是______年到______年,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_。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什么?是哪一年哪次会议通过的?3.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是:______年到______年,是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基础预习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时间:_________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的初基础,相应地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应地培养____________有步骤地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进行对___________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重稳步增加,同时正确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设成就: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交通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农业也有发展。

(请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成就)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__________年_______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宪法贯穿着_____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_______原则,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2、一届人大选举了________________为国家主席、__________________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并任命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国务院总理。

三、三大改造1、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_28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_28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应用创新点本节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在设计时采用用了叙述故事的形式将三大改造的形式和意义表现出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的内容,重点教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形式以及三大改造的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大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之一,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不久,知识储备,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但是他们普遍对历史充满兴趣。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对历史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对现实好像没什么用,在学习的时候总是提不起劲,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环境与准备教学环境使用录播教室,配备有电子白板,教师准备了课件。

但由于条件有限,学生和老师手中仅有课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的工具。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1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1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代进行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三大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195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探究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资料。

2.投影仪和课件。

3.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1950年代我国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影响。

学生通过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发展情况。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缺点等问题。

本课重点是三大改造的形式。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其主要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是国家资本主义,其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本课的难点是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因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把三大改造实质作为本课难点,教师在讲授时应突破此课难点。

二、教法建议1.本课第一目是“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可以如下导入: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新课后进一步指出: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2018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岳麓新版】教学反思

2018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岳麓新版】教学反思

1小结: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现代史由此拉开了序幕。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获得解放。

但是,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必然要处心积虑地进行破坏活动。

所以,年轻的人民政权必须经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巩固下来。

2小结: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现代史由此拉开了序幕。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获得解放。

但是,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必然要处心积虑地进行破坏活动。

所以,年轻的人民政权必须经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巩固下来。

3小结: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放眼中国,如何在民生问题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老百姓既关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逐步达成的一个共识。

国民经济的恢复为新中国的国家建设打下了物质基础。

一个崭新的国家和一个美好的未来展现在人民面前,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要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服从党的领导,积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4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五年计划所取的成就,可用歌谣记忆法记忆:三年经济得恢复,现代工业要起步,穷白面貌要改变,“一五”计划展宏图。

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川藏公路到屋脊,沈阳机床成绩大,工业落后始改变,齐心步人工业化。

5小结:本课我们主要学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意义和缺点。

这种改造的形式客观上起了很大作用,使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落后贫穷的面貌得到了迅速改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学习目标
1.我要记住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任务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
时间、性质及意义。

2.我能理解并记住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巧妙记忆
(1)快乐自学:学生带着目标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本课大概内容,试着找出本课的
重点,并完成好自学检测。

自学方法指导:默读法、标记法(将重点内容划好横线)、写疑法(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或写在草稿纸上)
自学检测
1.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_____年,完成的时间:_____年。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

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宪法是______年,
__________________大会通过的,宪法贯穿着______和__________原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__________________。

5.三大改造开始的时间是:______年,基本完成的时间是:______年。

6.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

7.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巧妙记忆:比比谁记得最快最准,并写下自己有效而独特的记忆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求真知
列举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间党领导人民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史实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三、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四、知识小结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是______年到______年,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_。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什么?是哪一年哪次会议通过的?
3.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是:______年到______年,是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达标训练(加★的为选做题)
1.有的人的名字暗含纪念意义,比如有人名叫“国庆”,因为他出生在国庆节,那么名叫“纪宪”的人可能出生在哪一年()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2.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6年初,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我很高兴,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

”这是因为,1956年()
A.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正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土地改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完成
D.大庆油田建成,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4.三大改造不包括对下列那项内容的改造()
A.农业
B.资本主义工商业
C.商业
D.手工业
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发展轻工业。

()
7.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赎买等方式进行。

()
8.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是1953~1958年()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三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中国(1952年)印度(1950年)美国(1950年)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4千克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述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状况。

(2)你能分析出造成这种工业状况的原因吗?
(3)为改变此种工业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教学反思:
在本节历史课教学完成后,感觉学生对于上述问题大多都能准确的找到答案,自己觉得也比较满意。

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于重工业轻工业之分就显得模糊不清。

由于教学本课时正值两会召开时期,当有同学提出十三五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的时候,我就更懵了,作为老师而言我感觉很失败。

如此好的契机我居然没有想到,从书本中的“一五”到现在的“十三五”我竟然没有想到,不是觉得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而不好意思,而是感觉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如此重大的事件,而我居然没有想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看来,作为一个历史老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

理论和实际要融会贯通,特别是要与当今正在发生的事情紧密相联,对学生进行类比教育,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