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吃了我的粥?课件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腊八粥》(第1课时)

2 腊八粥
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
县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的作 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出乡村人 民特有的神韵和风采。被称为“乡土文 学之父”。
主要作品:小说《长河》《边城》,
散文集《湘行散记》。
初读课文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 粥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 喝粥 略写 写八儿如愿喝到了腊八粥。
课文解读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腊 八粥深受人们喜爱的?勾 画相关语句,进行批注。
喝粥
排比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 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 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 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课后作业
1.听写课后词语。
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要不然 罢了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可靠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总之
2.熟读课文,按照今天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自主学习后 面部分,做好批注。
3.再读第一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板书设计Biblioteka 爱粥排比、拟人 腊八粥深受人们的喜爱。
字词学习
我会读
là
腊八粥
huo
搅和
染缸
nì
甜腻
浓稠
zānɡ
脏水
红枣
zhǒnɡ
肿胀
筷子
yàn
咽下
熬粥
chí
大匙
深褐
多音字
匙
shi( 钥匙 ) chí( 汤匙 )
咽
yàn(咽下 )
yān(咽喉 )
五上《语文园地六》优质课件(第二课时)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 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即半丝半线,极 言物件之细小。
◎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
念物力维艰。
——朱用纯
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强调。
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 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 是很艰难的。
综合运用 根据场景说出合适的名言。 大禹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在家生活
又非常节俭。我们可以用哪句名言来形容他?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魏征告诉唐太宗:在安全的时候要考虑 到危难,可用节俭的办法来戒除奢侈。他的 原话是什么?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我常常花钱大手大脚,突然有一天,爸 爸说我应该学会勤俭节约,不再给我零钱花 了,好难适应啊!这时的你想说什么?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词句段运用
◇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 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辛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 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 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作者在什么情况下 有了这种新的感觉?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和家人、老师还是 朋友,总会有一件事或某个时刻,触动了你的心弦, 回忆一下自己的相关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如果这个场景中的“我”就是你的话, 你有什么样了,姐姐
给我做饭。她做好饭,端到我面前,帮我 拿来小勺,搬来椅子,又对我说:“快尝 尝好吃吗?”我第一次觉得姐姐就像妈妈 一样。我为有这样的姐姐感到幸福和温暖。
日积月累
◎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
语文:第43课《稀粥南北味》课件(沪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

体验文本、品位语句、理解课文
再读课文,圈划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语句,品味这些语句。
1. 作者少年时代在杭州吃泡饭,也就是稀饭。少女时代喝外婆煮的白 米粥。在寒冷的北大荒极少喝到白米粥,喝的最多的是大楂子粥和小 米粥。很多年后,和父母去广州,喝道一种别具风味的生鱼片粥,最 近,在湖南喝到一种“舂”出来的粥。从作者喝粥的经历可看出: (1) 粥是中国百姓最常吃的,也很爱吃的食物,在中国粥源源流 长。 (2) 表达作者对粥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兴趣。 2.“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吃粥与买田有什么关系? 这句话意在阐明一个社么道理? 做粥用的米少,这样可以省钱,三年吃粥省下的钱就可以买一亩田。 告诉我们中国人具有节俭的、勤俭持家创家业的好传统。
细节探究
质疑:第24—29段可否删去?为什么? 不行。语段反映了作者矛盾的心理:即“稀粥是 贫穷的产物,也是时间的产物,睡着社会的发展 或许会渐渐淡去。”作者在思考,贫穷当然要离 我们而去,含有民族优良传统——省吃俭用创家 业、民族文化能否继承?读者禁不住与作者一起 深深思考起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默读——散读——快速阅读——比 较阅读”等形式,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 语句,感悟人生经历和世情的巨大变化, 体会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影响。
字词库
才疏学浅 告罄 炮制 粗犷 舀” 掰着 镶嵌 匮乏 摈弃长盛不衰 旱涝保收 省吃俭用
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作业
你对“几位外国朋友,一听稀粥,闻粥色 变”想说点什么?
大班绘本《十件事我做了,世界会更好》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1、理解绘本内容,能用绘本中的句式表达所观察到的画面,提高对绘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力。
2、尝试用绘本句式表达对废物利用的个性方式,分享环保小窍门。
3、体验绘本品读和环保经验分享的快乐,增进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幼儿事先有废物利用的经验。
★绘本PPT《十件事我做了,世界会更好》,绘本文字手稿。
活动重难点:能用绘本中的句式表达所观察到的画面;结合自身对废物利用的经验,尝试套用绘本句式,表达和分享对废物利用的个性方式。
活动过程:一、师生共同欣赏绘本PPT首页,通过谈论导入主题。
教师引导语:画面上有什么?(告知幼儿绘本书名)世界是什么?做什么事能让世界会更好?二、逐页品读,理解绘本内容。
1、师生共同品读2至5页,引导幼儿熟悉绘本内容和句式。
品读中提问:画面上有什么?这是在哪里?(告知前一页的表达文字)猜猜绘本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教师用绘本的句式总结幼儿的回答,并同步展示绘本文字手稿)2、教师引领幼儿主动品读6和13页,并尝试用绘本中的句式表达所观察到的画面,提高对绘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力。
(1)教师引导语:小主人公还做了哪些事?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
(2)在教师的引领下,请幼儿渐渐脱离教师的提示,自助品读,并尝试用绘本中的句式表达所观察到的画面。
(3)在品读至12、13页时,短暂讨论为什么要提醒妈妈而不是自己拔掉插头,巩固幼儿安全用电的自我保护意识。
3、师生共同品读14、15页,指导幼儿结合自身对废物利用的经验,尝试套用绘本句式,表达和分享对废物利用的个性方式。
(1)14页教师引导语:画面上有什么?小主人公会用这些箱子干什么呢?(2)该两页品读后提问:这些箱子会是新的还是旧的?我们把这种做法叫做什么?你曾经也享受过用旧箱子做玩具的乐趣吗?你还会享受用其它废物做玩具的乐趣吗?(引导幼儿套用绘本句式,表达和分享对废物利用的个性方式)4、继续品读绘本至结束,引导幼儿感知主人公的做事意图,增进环保意识。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谁吃了我的粥》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谁吃了我的粥》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幼儿学会分享,懂得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教育幼儿学会分享,懂得关爱他人。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卡片等。
2.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故事角落。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什么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听听吧!2.故事讲述师:故事的名字叫《谁吃了我的粥》,故事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讲述故事第一部分:小猴子做了美味的粥,放在碗里准备吃。
(2)讲述故事第二部分:小猴子发现粥被吃了一部分,开始寻找凶手。
(3)讲述故事第三部分:小猴子先后遇到了小兔子、小松鼠、小狐狸,它们都说没有吃粥。
(4)讲述故事第四部分:小猴子发现了吃粥的凶手——小熊,小熊承认错误并归还了粥。
3.故事讨论师:故事讲完了,你们觉得小猴子做得怎么样?小熊呢?幼:小猴子很聪明,找到了吃粥的凶手。
小熊承认错误并归还了粥,也做得很好。
师:那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呢?幼:要学会分享,懂得关爱他人。
4.活动延伸(1)分组讨论:请小朋友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觉得小猴子、小熊、小兔子、小松鼠、小狐狸分别具有哪些优点和不足?(2)情景表演:请小朋友们自由组合,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要学会分享,懂得关爱他人。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像小猴子一样聪明,像小熊一样勇敢承认错误,学会与同伴分享快乐。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故事讲述、讨论、活动延伸等方式,让幼儿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谁吃了我的粥》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谁吃了我的粥》一、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幽默与智慧。
2.学会通过观察、推理来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幽默与智慧。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推理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具:故事课件、图片、卡片等。
2.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故事角。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引发幼儿兴趣。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食物被别人吃掉的经历,引发共鸣。
(二)故事讲述1.讲述故事《谁吃了我的粥》,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如:故事中的小动物们分别是谁?它们为什么要吃小熊的粥?(三)故事解析1.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的插图,分析小动物们吃粥的原因。
2.邀请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推理来解决问题。
(四)角色扮演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2.指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五)故事续编1.邀请幼儿发挥想象力,为故事编写一个新的结局。
2.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创意,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2.邀请幼儿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故事选择:本节课所选故事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提问、观察、推理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在故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教学不足:在角色扮演环节,部分幼儿表现出紧张、不自信的情绪,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幼儿的鼓励和支持。
5.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推理能力,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下2《腊八粥》课件(26张PPT)

大匙 益发 上灯 松劲 孥孥 面面
iX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 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 话,眼睛可急红iX 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 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 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 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 我也吃三碗,大iX 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 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nú)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栗子已稀烂到不清楚了吧,饭豆 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 吃来总 该是面面的iX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 —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 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 巴……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 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 让它在锅中iX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 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 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 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iX
沈从文(1902-1988),湖 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他创作 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大 都与iX 湘西有关。主要作品《边城 》、《湘行散记》等。其作品具 有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体现了 乡村人物特有的风韵和神采。
我心中对记忆里的河水、 夕i阳X 、乡音,皆那么爱着,十 分温暖的爱着。 ——沈从文
栗子已稀烂到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 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 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
iX
锅巴…… “呃……”他惊异地喊起来了,锅中的
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只是今日
幼儿园绘本故事谁吃了我的粥教案

幼儿园绘本故事《谁吃了我的粥》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了解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引导幼儿通过画面细节来理解故事。
1.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能够欣赏绘本的艺术风格。
1.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同情心,让幼儿能够理解故事中角色的情感。
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让幼儿明白分享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绘本故事简介:《谁吃了我的粥》是一本关于一只小老鼠和大胃王的兔子之间的故事。
小老鼠做了粥,却被兔子吃光了。
小老鼠非常生气,决定找到吃粥的罪魁祸首。
小老鼠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是兔子吃了他的粥,并决定原谅兔子。
2.2 教学重点: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培养幼儿观察画面细节的能力,引导幼儿通过画面来理解故事。
2.3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故事情节,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能够欣赏绘本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物质准备:准备绘本《谁吃了我的粥》的图片或实体绘本。
准备白板或大纸张,用于记录幼儿的表达和观察。
3.2 环境准备:确保教学环境安静、舒适,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准备一个宽敞的空间,让幼儿可以自由地观察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以一首儿歌或游戏引入主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封面,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好奇心。
4.2 故事讲述:以生动的语言和表情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倾听。
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细节,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4.3 故事讨论:故事结束后,引导幼儿分享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分享意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幼儿参与度:观察幼儿在故事讲述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倾听、表达和互动。
5.2 幼儿表达能力:评估幼儿在讨论环节中使用语言表达故事情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