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移动支付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移动支付的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移动支付的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移动支付的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移动支付正在成为人们消费的新选择。

它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同时也对商家经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移动支付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移动支付的技术特点1. 安全性高移动支付采用了多种安全技术来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如身份验证、短信动态口令、指纹识别等。

此外,支付过程中的敏感信息都会经过加密处理,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

因此,移动支付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加安全可靠。

2. 便捷性高移动支付不受时间、地点和金额的限制,用户只需要一部手机即可完成支付,无需携带现金和银行卡。

此外,在购物、餐饮、交通等场景下,移动支付都可以提供快速便捷的支付方式,帮助用户节省时间和精力。

3. 可定制化高移动支付还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支付需求,例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均提供了一系列的赏金、红包、代金券等优惠政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此外,还可以对支付行为、消费金额等进行记录和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消费服务。

二、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1. 移动支付继续增长根据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总交易额达到约1.03万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至2.93万亿美元。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升级,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2. 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扩展移动支付不仅能够在传统的消费场景中使用,还能应用于更加细分化的场景。

例如,在公共场所、出游、医疗、教育等场景下,移动支付都可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3. 移动支付与其他技术的融合移动支付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可以为移动支付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服务。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移动支付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自动化的支付体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移动支付可以提高支付的安全可靠性和透明度。

结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支付将成为未来支付的重要趋势。

我国移动支付现状及分析

我国移动支付现状及分析

我国移动支付现状及分析作者:陈泓巧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8年第01期摘要:移动支付是一种这几年才出现的支付方式,倍受人们喜爱。

它的成长得益于移动终端普及。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完善,也为其的出现及推广提供了条件。

本文阐述了我国移动支付的成长情况,以及此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移动支付;安全;法规;信用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1-0237-02移动支付,即是一种服务方式。

它还有一个人们熟知的名字,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会用到的手机支付。

因为,通常,使用的移动终端是手机。

这种支付方式的分类有二:(1)近场;(2)远程。

近场支付指的是在现场利用手机结算。

如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

相比近场,远场的出现的更晚。

它一定要借助指令或工具才能实现。

比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通过邮寄、汇款。

不论是这两种支付形式的哪一种,现在都越来越背人们熟知,并且应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

1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这些年,移动支付得到了全面的成长。

为经济的成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影响。

集中表现在多样化、发展迅速、渗透多领域、国际化等方面。

(1)支付方式多样化。

移动支付其介质不断变化如下。

阶段一,芯片内嵌到手机。

阶段二,要利用SIM卡。

即SIM卡与个人银行卡账号连结。

阶段三,舍弃物理卡片直接在云端生成。

同时支付方式也呈多样化趋势。

如利用二维码、指纹等。

相应,方式的变化带来其他了极大的改变。

首先,方便、安全、省心是其显著的优点。

其次,支付方式的多样化,更加体现人性化。

第三,各种经济大数据的处理,一目了然。

(2)发展迅速化。

2015年底,在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已经很可观了。

它的数值为3.64亿人。

相比于2014年共增长了23.8%。

到2018年,有关单位及专家更是对用户数得出了可观预测。

其数值约5亿。

从图1可见,自2013年至今,移动支付用户数量稳步递增,为未来的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移动电商发展趋势

移动电商发展趋势

移动电商发展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电商已经成为了在线消费的新趋势。

在过去十年中,随着安卓和苹果等智能手机厂商的崛起、流量资费的逐渐降低,以及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愿意选择用手机来完成购物。

1、移动电商大势所趋这种变化已经非常明显。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移动电商市场规模达到1.5万亿人民币,占整个电商市场的比重已经超过80%,成为电商行业的霸主。

同时,根据全球数字商务研究机构eMarketer的预测,到2021年,全球移动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3.2万亿美元,相比2017年增长了32%。

这表明移动电商的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2、移动电商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是不可避免的。

伴随着移动电商的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了这个市场,希望分一杯羹。

目前,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已经在移动电商市场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另外,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等企业也在不断追赶。

3、移动电商的细分市场移动电商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细分市场不断涌现。

在细分市场中,也有着自身独特的需求和特点。

例如,在食品零售领域,生鲜电商已经成为了发展趋势,LineFresh、每日优鲜、好鲜果等企业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共享经济领域,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也都是移动电商的细分市场。

4、移动电商的新模式移动电商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推出新的商业模式。

代表性的有直播电商。

直播电商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让顾客在家中购物,让一些小企业和网络红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的炒红自己的产品和品牌。

例如,罗永浩的锤子科技最初就是通过直播电商开始快速发展的。

综上所述,移动电商的发展势头非常明显,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同时,移动电商也将会越来越细分,新模式也将不断出现。

对于投资者、从业者来说,掌握移动电商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将会成为他们赢得胜利的关键。

电子支付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电子支付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电子支付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电子支付是一种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数字货币支付方式,它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方便的支付方式之一。

当今社会,电子支付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电子支付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十分重要,因为它将对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电子支付的现状1.1 电子支付的持续增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一代用户的增加,电子支付的持续增长已成为了一种趋势。

在过去的几年里,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一直是金融领域中的重要话题。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银行卡产生交易量29.01万亿,其中非现金支付总额为18.03万亿,占比达到了62.1%,全年电子支付交易额达到了176.4万亿元。

1.2 电子支付的安全问题虽然电子支付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电子支付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风险。

黑客攻击、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不能忽视。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网上诈骗案件数同比增长43.8%。

因此,加强电子支付的安全措施势在必行。

1.3 电子支付的前景作为数字化时代最受欢迎的支付方式之一,电子支付在金融领域的前景广阔。

根据一份由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数字支付市场从现在的2万亿美元,到2022年将增长到5万亿美元。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改进,电子支付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强的竞争优势。

二、电子支付的未来发展趋势2.1 人工智能将加速电子支付的转型人工智能技术与支付结合,可以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推荐,大大提高支付效率和体验。

据国际咨询公司TrendForce预测,2020年第二季度,人工智能支付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

对于提高用户体验,增强支付安全,发展电子支付市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区块链技术将改变电子支付的生态区块链技术将电子支付的生态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提高支付效率和便利性。

据国际咨询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预计,到2025年,全球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

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风险和管控分析

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风险和管控分析

• 66•移动支付的迅速普及和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产与生产带来极大方便,但在享受快捷方便的移动支付的同时也会担忧其安全问题。

那么不管是企业、用户还是政府部门都应了解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情况,并想办法加强对其风险的分析和管控,保证安全使用移动支付,推动我国移动支付更快更好地发展。

移动支付属于先进的消费方式、支付手段,发展速度极快,不仅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还让传统金融业面临巨大变革。

然而当下我国移动支付产业依旧处于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因为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各类网络金融犯罪层出不穷,尽管移动支付凭借便捷性受到好评,但风险较多,分析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风险和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移动支付又被称作手机支付,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利用移动终端(一般是指手机)完成支付,具有移动性、实时性、便捷性等优点(冯亚娇,互联网金融下移动支付风险分析:时代金融,2017)。

从全球来看,互联网在加速演变,从日韩到欧美、非洲,移动支付在快速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我国相关机构也在积极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产业在我国先后经历业务导入期(2002~2004年,中国移动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地域扩展期(2004~2007年,快速复制若干业务模式,促进移动支付的地域扩展,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规模扩张期(2007~2010年,产业链日益成熟,应用环境也得到改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产业成熟期(2010年至今,业务种类丰富多样,渗透率较高,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日益成熟、稳定),每一个时期都有明显的特征,呈现出上升趋势。

我国移动支付从2000年到2018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超过8亿,互联网普及率约60%,在全球排名第一;手机网民也接近8亿,在网民群体中占据超过98%的比例,网购人群也超过5亿,在网民群体中占据近70%的比例,几乎达到全民网购的盛况,为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强大助推力。

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总结

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总结

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总结篇一:总结: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发展与影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线上购物、转账汇款到线下支付,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本文将详细总结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基本情况、工作重点、取得成绩和做法,以及在工作中所接触到的经验教训和处理的办法,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迅猛,根据我国央行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移动支付总额达到了82.6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8.87%。

移动支付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8年底,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了7.21亿。

此外,互联网支付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8年我国互联网支付总额达到了227.3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0.66%。

1.提高支付安全性:为了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平台不断强化安全技术,如引入生物识别技术、加强交易风控等。

2.优化用户体验: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平台注重用户体验,不断优化支付流程,提高支付效率,让用户享受更便捷的支付服务。

3.拓展应用场景: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涵盖购物、餐饮、出行、医疗等多个领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支付需求。

4.促进产业协同: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

取得成绩和做法:1.成绩: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提高了支付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还助力精准扶贫、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

2.做法:为了实现这些成果,支付平台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与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合作伙伴的合作,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支付安全性,等等。

经验教训及处理办法:1.经验教训: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支付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严重影响用户的信任和使用体验。

2.处理办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支付平台加大了安全投入,引入了先进的安全技术,加强了风险防范和监控,确保用户的资金安全。

浅析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趋势

浅析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趋势

浅析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趋势作者:彭心怡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33期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这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引领时代金融流通的新格局,纸币不再是唯一的支付手段,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方便快捷的移动电子支付。

用户只需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再由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翼支付等APP来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的支付服务。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与应用,大大提升了用户的支付体验,改变了用户的支付习惯,加快了用户和商户之间的支付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对于移动支付的定义,近年来已经被广泛专家和学者关注并讨论,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

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移动支付论坛给出的定义:“移动支付(或手机支付)是交易双方为了某种产品或服务,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等)从移动服务商处兑换代表相等金额的数据,再将该数据通过移动终端转交给支付对象的一种新兴商业支付模式。

”移动支付目前在我国发展势头良好,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智能手机使用人数已经超过14亿,其欣欣向荣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一)移动支付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现金支付,移动支付更加便捷方便,用户在进行交易的同时不用再担心收到假币造成损失,智能终端扫描二维码在短时间就可以完成安全支付。

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新流行,线上平台与商户强强联手在活动日折扣,都在我国呈现较好的发展,这样的支付体验既高效又快捷。

提高了卖家和买家之间的交易速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我国的发展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发展主要是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运作,目前在我国,微信和支付宝是用户最多的支付平台。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偏好使用支付宝进行移动支付的用户比占65%,偏好微信进行支付的用户比为31%,在众多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的激烈竞争中,支付宝和微信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也许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淘宝和微信这两大应用了。

中国支付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支付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支付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一、支付发展进程:从信用卡到电子支付再到聚合支付1、支付1.0时代:信用卡时代,开启无现金支付美国是信用卡的起源地和信用卡行业最发达的国家。

在全球6大信用卡组织中,有维萨(VISA)、万事达(MasterCard)、美国运通(AmericanExpress)和大来(DinnersClub)4家位于美国。

同时,美国信用卡发卡行的交易额、信用卡贷款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

在美国2017年无卡与有卡支付方式组合中占比最高的方式均为信用卡,分别占比32%与40%。

2017年无卡支付方式组合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相关报告: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行业市场监测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17年有卡支付方式组合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支付2.0时代:电子支付时代,迅速取代现金与支票全球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到2022年预计总值将超过4.6万亿美元。

伴随着电商的发展,电子支付也正在快速崛起。

中国市场的持续增长和北美市场的迅速普及将推动电子支付在五年内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

2018年全球电子商务支付方式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22年全球电子商务支付方式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从交易额来看,2016年全球无现金支付交易总额为4826亿美元,交易额最大的为北美地区1611亿美元的交易额,占比超过30%。

在2016-2021年,无现金支付交易总额将持续扩大,到2021年交易总额将增长至876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7%,其中新兴亚洲市场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8.8%,是主要增长力量。

在2021年新兴亚洲市场交易额或将首次超越美国,达到2507亿美元,成为全球占比最大的地区。

2016-2020年全球无现金支付交易额(按地区)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二、中国支付市场:电子支付替代现金支票,无现金支付成主流1、细分市场1:信用卡——人均信用卡持卡量0.47张,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移动支付趋势分析对于支付行业来说,大起大落的2017年已经过去,迎来了惊心动魄的2018年。

开年大戏,就是各方解读央行圣诞节发布的296和242号文,规范条码支付,当然还有281号文,强调断直连,规范创新支付业务。

以如此方式开年,注定了2018年对于支付行业来说,也不是平凡的,那么在2018年将会发生怎样的事呢?不妨大胆的猜测一番。

关注监管带来的产业新机遇在强监管之后,支付机构们大呼业务开展愈加困难。

然而强监管之下,是另一种生机。

296号文规定,使用静态条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央行的限额,让支付巨头有些措手不及,对于固态码收单是较大的打击,但是这也促进了动态条码显示设备、智能POS等设备的产业发展。

另外,在288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银行必须强化企业开户管理和风险控制,在2017年的监管中,不少银行因反洗钱不力被罚,其中对企业开户风险控制不足是一大原因。

但文件同时也鼓励银行将人脸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嵌入开户业务流程,作为读取、收集以及核验客户身份信息和开户业务处理的辅助手段。

此外,在2018年,最热门的话题应该是断直连了,央行要求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支付机构和银行需要接入网联。

296和281文件也重复要求不得直连银行,不得支付机构互转。

直连的生意做不了,网联和银联的辉煌时代要到了。

第三方支付账户的金融属性将增强银行账户拥有较高的金融属性,可以在除了大众支付场景以外的场景使用,比如ATM提现、公司对公账户。

而第三方支付账户,其实更多只是一个用于消费的账户,央行对此限制较多。

2017年,对于第三方支付账户的使用界线,爆发了一次标志性事件——兰州银行微/支二维码ATM提现业务被叫停。

兰州银行试图通过微信和支付宝直接进行ATM提现,这样方便了普罗大众,但违规就是违规,不能以任何理由得到宽恕。

未来,第三方支付账户的金融属性将会逐渐增强,首先是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正在逐渐增强,银行账户功能强大是国家对银行的监管足够强,必要时候可以通过银行进行国家金融调控。

从用户角度来说,银行账户拥有身份证、U 盾、当面开户等各种安全保障,安全等级跟上的情况下,应用场景会更加丰富。

在这方面,2017年5月,支付宝和财付通被央行罚3万,“罪名”就是账户实名制不达标。

在第三方支付账户监管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其可拓展的场景也将提升。

其次,2017年支付行业最为关注的事应该是网联的进展了,第三方支付已经是中国特色,第三方支付所集合而成的网联更是世界独有。

从股东成员上来说,除了央行嫡系部队占据了37%的股份,支付宝和财付通领头,其他支付机构占据了63%的股份。

209号文要求,到2018年6月30日,所有的支付机构和银行将接入网联,网联建成之后,将会为支付机构争取更多政策话语权。

所以,以银行为主要股东的银联和以支付机构为主要股东的网联,打起来不是正常的吗?二维码与NFC在交通支付的技术优劣将分出胜负在2017年,交通支付可谓是移动支付大战的焦点。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先后向交通领域推出了二维码支付方案,并且迅速的落地,许多行业回顾2017年交通二维码支付的发展,都表示完全没有想象到速度会如此之快,就连银联也有个别项目,推动银联二维码落地交通领域。

与二维码技术不同的是,NFC技术虽然在2017年也在银联和手机厂商的推动之下拥有较好发展,ODA技术和Pay方案等方案均有实际落地,但NFC的推动仍然较为缓慢,这不仅仅单指2017年,而是对整个技术发展历史的描述。

2017年,二维码支付在交通领域的基础场景搭建基本完成,NFC交通支付也进入了部分城市,二者的技术优劣之战已经开打,比如杭州地铁,既支付宝支持扫码,也支持闪付,通过各种Pay过闸。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项目运营的不断深入,用户对应用和技术的选择将会有一个结果。

目前扫码过闸已经出现了APP故障无法生成(福州地铁)、二维码支持闸机过少(杭州)、联机支付方式下线(乐清)等问题,而NFC方面也出现了上海地铁应用“Metro大都会”要求关闭功能的情况。

两种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创新方面,NFC有银联的ODA和联机预授权,二维码有通过双脱机和蓝牙实现快速过闸。

二维码有用户基数,有用户习惯,NFC有更加快捷的体验。

用户会选择谁,这都很难说,或许2018年会有答案。

笔者更趋向于NFC,坊间传闻,OPPO、Vivo已经完成了对NFC 支付项目的测试,上线是随时的事,终端不足的问题有望解决。

当然,NFC和二维码在交通领域的使用会并存,只是交易笔数的比例上会有胜负。

生物识别的信息安全防护将凸显在移动支付时代,信息安全变的愈加重要,徐玉玉等系列事件的全民关注,让电信诈骗成为了这两年的焦点名词。

随着监管的加强,技术的升级,产业链各方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但信息安全也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安全,更是生物信息的安全。

在2017年Face ID的大火,就如当年苹果刚开始应用Touch ID一样,人脸在身份认证上的应用开始普及。

与此同时,移动支付与生物识别的结合也更加密切。

各种无人零售方案、网络认证方案、银行服务、APP 好像没个人脸识别系统,都要被时代所抛弃一般。

许多用户为了尝鲜,同意了各种用户协议。

然而由于所谓的商业“风口”鼓吹,普通用户较少关注生物识别信息的泄露严重性,而更多的灌输其唯一性、不可篡改性特征,以致于误认为非常安全。

2018年1月16日,宜宾公安网安专场新闻通气会上,通报了一起通过破解支付平台“人脸识别”进而窃取资金的案件,在业内掀起渲染大波。

生物识别的确具备比较高的唯一性、不可篡改性,但是一旦被泄露,用户自身也不可修改。

如果一个人走在路上,不法分子通过人脸识别设备,就可以知晓你的地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资产等信息,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在经历了2015年指纹识别的普及,2017年人脸识别的大火之后,很可能2018年成为生物识别信息安全防护的重要一年,生物信息泄露的“徐玉玉事件”可能在今年出现吗?当然,随着货币数字化,信息安全都将是未来支付行业的重点领域,只是生物识别的信息安全会在所谓的“风口”期,显得更加重要。

聚合支付行业大变革,洗牌、出海、增值服务聚合支付在2017年经历了大起大落,受到了央行的认可,但也遭到了“捧杀”,因为聚合支付确实为商户带来了价值,但同时违规问题也不断出现。

217号文之后,支付通道缩紧很多聚合支付服务商感受到了来自政策的压力。

随后的281、296号文重复强调着断直连,让整个支付行业趋于正规,聚合支付未来很难有“灰量”。

“90%以上聚合支付都是二清。

”在2017年,支付行业对于聚合支付有着这样的共识。

在行业正规化的背景之下,2018年的聚合支付将迎来大变革,曾经大量依靠“灰量”生存的聚合支付服务商将被洗牌。

此外,如何在正规玩法之下,为商户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成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问题,贷款理财、分期、电子发票、营销、行业应用、广告、非敏感数据等服务将成为聚合支付服务商的服务拓展重点。

此外,整个支付产业在2017年见证了支付巨头出海声势的浩大,拥有实力的聚合支付服务商也正是在这一年,积累实力准备在国内支付产业监管趋严、薄利化趋势之下谋求出海。

在2018年,有更多的聚合支付服务商将加入出海的行列当中,其中也不乏拥有支付牌照的机构。

此外,在最近央行公布的2018年监管重点中也有提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方向,未来也必将有更多政策利好。

无论市场还是政策,支付企业出海都势在必行。

银行系移动支付将迎来政策红利期银行做移动支付,似乎都是以旁观者的角色存在,早期的NFC与2.4G标准之争,到后来的二维码与NFC之争,再到二维码政策开闸,错失了二维码支付拓展的黄金时期。

而到2017年年末,一系列的政策执行之下,对银行的各种利好开始呈现。

首先是账户分类管理的优化,最近央行发布了《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这将推动Ⅱ、Ⅲ类户成为个人办理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小额消费业务的主要渠道,极大的释放银行的金融业务潜力。

其次,296号文对固态码进行了500元限额,对于银行的相关NFC支付产品有利好,银联近期还发布了《商户小额免密免签业务运营指引》,将小额双免的单笔交易额度提升到1000元,单日提升到3000。

这一抑一扬,对银行的移动支付产品有较大利好。

最后,在聚合支付方面,由于拥有资质,不存在“二清”风险,此外拥有自身账户体系和较强技术积累,银行推聚合支付产品具有天然优势。

在推聚合支付产品的同时,聚合自身移动支付应用,在收单和支付场景搭建方面有双重利好。

清算市场迎来变局之年断直连是近期的热门话题,央行209号文规定,2018年6月30日全部支付机构必须接入网联。

而最近的296号文条码支付规范则规定,在2018年4月1日,支付机构必须断直连。

愈演愈烈的断直连监管之下,是清算机构之间的明争暗斗。

银联最近发布新一代无卡业务转接清算平台,与此同时还召开2次非银行成员机构业务沟通会,较为高调的为断直连而努力。

网联新春也发布了一系列平台数据,有对外宣布自身拥有断直连技术能力的姿态。

另外,央行曾经认可的也拥有清算资质的农信银,密切的与财付通、支付宝进行洽谈,参与断直连大业。

此外,境外卡组织万事达与Visa也持续关注着中国清算市场的开放,为了进入中国市场,甚至不惜成立合资公司。

在2017年年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态:全面开放我国支付清算市场。

相信,在2018年,外卡组织进入中国将迈出较为实际性的一步。

银联、网联、农信银、Visa、万事达…在央行对支付机构断直连的强压之下,2018年清算市场竞争将尤为激烈。

区块链的非虚拟货币应用席卷金融支付领域2017年,比特币等去中心化虚拟货币成为了全社会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商业对相关区块链技术的关注。

在禁止ICO、关闭数字货币交易中心等一系列的政策打压之后,大部分泡沫被打压,区块链在虚拟货币中的应用热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区块链技术如何与传统商业进行结合,其中也包括金融支付领域。

蚂蚁金服、招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清算协会等极具代表性的企业和机构,或是公开相关项目,或者表达相关言论,都认可区块链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应用,以解决传统技术难以企及的问题。

近日,官方媒体人民日报还特别专题报道了区块链,承认其技术对市场的积极意义。

其中对于区块链在金融支付当中的应用还如是说:“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成本及争议解决的成本,显著提高支付业务的处理效率。

”可以预见,在虚拟货币泡沫破裂之后,区块链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应用将在2018年获得长足发展。

关于支付行业的未来,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