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的醇沉工艺

合集下载

中药醇沉工艺的关键影响因素

中药醇沉工艺的关键影响因素
[ 4 ] 屠家启. 板蓝根冲 剂醇沉 工艺的 探讨 [ J ]. 基层中 药杂志 , 2000, 14 ( 6) : 31
144
15. 4 0. 7409
2
0. 4400 0. 5767 0. 6392 0. 7155 0. 7463 0. 7524
3
0. 4380 0. 6633 0. 7709 0. 8243 0. 8001 0. 8234
醇溶物 ( g) 0. 4564 0. 6082 0. 6993 0. 7571 0. 7609 0. 7722
中图分类号 : R944. 2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21528 (2005) 0220143202
中药材先经水提取 ,然后用一定体积倍数乙醇 沉淀去杂是中药制剂常用的提取与精制方法 。该法 的原理是利用中药中的大多数有效成分 ,如生物碱 盐 、苷类 、有机酸盐 、氨基酸 、多糖等易溶于水和醇的 特性 ,用水提出 ,并将提取液浓缩 ,加入适当的乙醇 经一次或多次沉降 ,析出不溶解的物质 ,最后制得澄 明液体的一种方法 。它是中药制备注射剂和口服液 剂的最为常用的一种精制方法 [ 1 ] 。为了保证醇沉 时尽量除去杂质 ,同时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 ,有必要 对该精制工艺的影响因素做实验研究 。文献研究中 考察影响醇沉工艺的参数包括 :需要达到的乙醇浓 度 [ 2 ] 、待精制浓缩药液的浓度即初膏浓度 [ 3 ] 、乙醇 用量和所用乙醇浓度 [ 4 ] ,以及药液温度 ,加醇方式 , 室内温度 ,醇沉时间等 [ 5 ] 。但影响中药醇沉的因素 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析 ,不利于该工艺的准确应用 。 在应用一定浓度的乙醇进行醇沉时 ,因乙醇总量不 同而使溶液存在“饱和 ”与“非饱和 ”两种状态 。当 然由于药液中化学成分的复杂性 ,判断乙醇溶液的 饱和状态也非常复杂 ,对于一定量的药液来说 ,其中 不同分子结构的化学成分达到饱和状态需要的乙醇 量不同 。这为我们针对某一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进 行精制纯化提供了可能 。在实际应用中一个简单近 似的处理方法是根据不同用量乙醇溶解的固含量 (醇溶物的量 )随乙醇总量的变化来评判其饱和状 态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存在两个影响醇沉工 艺精制效果的关键因素 :醇沉需达到的乙醇浓度及

浅谈中药的醇沉工艺

浅谈中药的醇沉工艺

浅谈中药的醇沉工艺前言在中药生产过程中,乙醇沉淀法是常用于中药水提取液的纯化精制方法。

该法的原理是,药材先经水煎提取,其中生物碱、有机酸盐、氨基酸类等水溶性有效成分被提取出来,同时也浸提出很多水溶性杂质。

醇沉法就是利用有效成分能溶于乙醇而杂质不溶于乙醇的特性,在加入乙醇后,有效成分转溶于乙醇中而杂质则被沉淀出来。

醇沉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杂质保留药物有效成分,因而醇沉单元操作工艺及其设备的适用性将密切关系着中药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与产品的剂型和质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影响醇沉工艺的因素1 初膏浓度及温度为了保证醇沉时尽量除去杂质,同时减少有效成分损失和乙醇耗量,一般要将药材水煎液浓缩到一定浓度1 / 6下载文档可编辑的初膏。

初膏浓度过高,则药液黏稠度较大,乙醇与药液难以充分接触,所产生的沉淀易包裹药液,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初膏浓度过低则药液量较大,需耗费大量乙醇。

因此,选择适宜的初膏浓度对水提醇沉工艺非常重要。

实验研究和文献数据分析表明,初膏浓度并非决定醇沉工艺分离纯化的关键性因素,但它决定最少的乙醇用量。

2 乙醇用量及乙醇浓度通常当含醇量为50 ~60% 时可除去淀粉等杂质;含醇量达60%时,无机盐开始沉淀;含醇量达75% 以上时,可除去蛋白质等杂质,当含醇量达80% 时,几乎可除去全部淀粉、多糖、蛋白质、无机盐类杂质,但是鞣质、水溶性色素、树脂等不易除去。

醇沉液中含醇量的高低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醇沉液含醇量的加沉淀加快,通常醇沉液的含醇量在60 ~75% 之间。

醇沉的含醇量如在70 ~75% 之间,一般宜用90% 左右的乙醇,此时所耗乙醇体积较少,与用95% 浓度的乙醇相比,回收蒸馏要容易得多,乙醇单耗和能源消耗亦低;若醇沉液含醇量低,则所用乙醇浓度亦可相应低些。

3 醇沉温度与时间2 / 6下载文档可编辑醇沉时间与罐内液温有直接的关系。

醇沉温度低,沉淀物析出与沉降的速度加快,所需的静置时间短,反之则长。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现代中药醇沉是一种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在中药制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醇沉指的是将药物用乙醇、水或醋等醇类溶剂沉淀过滤制得的醇渣。

醇沉技术可以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去除其中的不溶性杂质,提高中药的纯度和药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醇沉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本文将对现代中药醇沉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醇沉的原理醇沉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醇类溶剂的特性,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同时将不溶性的杂质分离,最终得到纯净的醇沉。

醇沉的过程一般包括溶解、过滤、浓缩和沉淀等步骤。

在醇沉过程中,溶剂的选择、温度、浓度等因素都会对成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确保醇沉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现代中药醇沉的创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中药醇沉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其中包括超声波辅助醇沉、微波辅助醇沉、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新技术的应用。

这些新技术在提高醇沉效率、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成为了现代中药醇沉的发展趋势。

1. 超声波辅助醇沉技术超声波辅助醇沉技术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效应,加速溶剂与被提取组分的质量传递,提高醇沉的速度和效率。

超声波还能改变溶剂的极性,增加其溶解能力,使其更容易溶解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超声波辅助醇沉技术在提高醇沉产率和纯度、缩短提取时间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将溶剂的温度和压力调节到临界点以上,使其同时具有气态和液态的性质,从而提高了其溶解能力和扩散速度。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醇沉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提取效率、纯化程度和环境友好性,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新型提取技术。

三、现代中药醇沉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现代中药醇沉技术在中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醇沉制得的醇渣可以用于中药制剂的制备,如颗粒剂、浓缩丸、胶囊剂等,也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其活性成分的纯度和稳定性能够得到保障。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中药醇沉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药水提液醇沉工艺

中药水提液醇沉工艺
可见,由于以往计算加醇量公式的错误,导致目前的生产中加入乙醇量过量,加醇后溶液中的含醇量偏高,由于药液中各种成分在不同的乙醇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因而以上错误对对产品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1.2.醇沉工艺的其他影响因素
目前很多工艺规定了加醇至某一特定含醇量,看似统一标准,实际上仍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沉淀过程。如果药液浓缩程度不同,虽然溶质(提取物)的量相等,但含溶剂(水)量差别很大,即使按正确的加醇量,达到含醇浓度相同,但不同药液中乙醇水混合溶剂的体积不同,提取物溶解的情况不同,导致醇沉工艺无法一致。
这种工艺在50年代用于多种中药单味药浸膏处理,最初在中医药界还是有些争议,在接下来的六十年代,除了大青叶颗粒剂中采用醇沉工艺[2],未见更多工艺中采用。70年代大搞中草药制剂,醇沉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各种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前处理工艺中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醇沉工艺成为中药生产中的“通法”。然而,醇沉工艺存在很多问题,在应用多年后也日益暴露出来。
取一定体积浓缩液(v),蒸干后测定干燥失重求得水的质量,即可求得a
浸膏中所含水的体积:V水= W水D水= a V药液D水
由于D水=1,所以V水= a V药液 (4)
实际加醇量Vt = C2 V水 (C2- C1)
= a C2 V药液 (C2- C1)
= a V (5
小结
醇沉工艺在中药生产中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由于加醇量计算方法有误,以及其他因素导致醇沉工艺难以准确和统一。另一方面,醇沉导致中药有效成分损失较大,同时增加了物料的粘性,不利于生产和储存。随着新的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以及可能的法规合理修订,从长远看,醇沉工艺将逐渐被膜技术等新的工艺取代。

即实际上需加入乙醇为原计算值与a的乘积,由于随着浸膏浓缩程度增大,a逐渐减小,导致真正加醇量逐渐减小。对于含水量为0.5gml的水提浓缩液,实际只需原加入量一半的乙醇即可。

中药醇沉工艺颗粒沉降过程探讨

中药醇沉工艺颗粒沉降过程探讨

中药醇沉工艺颗粒沉降过程探讨摘要:醇沉工艺是中药生产制备的关键工艺之一,是颗粒类中药药剂的主要生活技术,其原理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利用适当浓度的乙醇进行多次沉降,去除中药中的糊化淀粉物质、粘液质、果胶等杂质,保证药剂纯度。

在中药醇沉工艺中,沉降过程极为重要,沉降质量能够直接影响中药颗粒制剂品质与药品效果。

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出醇沉工艺中的沉降过程进行研究,根据具体醇沉实验操作,分析沉降过程影响因素,目的在于为提升沉降过程效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中药;醇沉工艺;沉降过程现如今,针对重要醇沉工艺的研究主要是对其进行工艺优化,调整工艺量化指标等,缺乏对醇沉工艺沉降过程的实验研究,没有明确提炼出沉降过程特点。

因此,在本次醇沉工艺实验研究中,将沉降过程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能够影响沉降过程、沉降效果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从而提升醇沉工艺应用效率。

在实际过程中,建议工作人员立足于实际情况,精确分析实验结果,把握实验变化,利用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更有效的醇沉工艺沉降处理建议,为我国中药生产与制备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1]。

1.中药醇沉工艺原理醇沉工艺利用乙醇沉淀法提炼中药药剂,去除中药杂质的处理方法,能够去除中药中的杂质与废弃物,减少患者的药剂使用量,实现“精制”的目标,是通过中药汤药到中成药的方法进行制备的。

在中药醇沉工艺中,需要控制乙醇费电在78℃左右,且乙醇在回收之后可以反复使用,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经过乙醇处理的中药物料不易变质。

醇沉工艺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甚至能够运用于药效成分不甚清楚的中药复方制备中,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提取方法。

但是醇沉工艺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比如:不便运用于固体中药制剂制备中,这主要是由于醇沉工艺中会去除多余的糖分,在回收乙醇之后会增加淀粉、糊精等辅料,会增加固体中药的生产成本[2]。

关于中药醇沉工艺颗粒沉降原理,具体如下:①在等待制备的重要溶液中加入1-4倍的乙醇,静置沉降,去除溶液中的醇不容物;回收乙醇,将浓缩乙醇稀释到规定浓度,过滤,灌封灭菌。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作者:倪蒙蒙詹丽君徐翔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7期摘要:影响中药醇沉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加醇计算方式。

醇沉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浓缩药液的密度即待醇沉膏密度、乙醇的用量及所用乙醇浓度、加醇方式以及药液温度、环境温度、醇沉时间等。

如果中药醇沉的影响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解析,则影响该工艺的准确應用。

浸膏醇沉工艺中混淆了溶质和溶剂的概念,计算加醇量时没有刨除浸膏中干提取物(溶质)的量,将整个浸膏(溶液)当作水(溶剂),导致计算加入乙醇过量,最终的含醇浓度比实际偏高。

关键词:醇沉因素含醇量加醇方式中图分类号:TQ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7-0-01一、历史沿革中药发展历史悠久,由于疗效好,副作用小,深受广大疾病患者所青睐。

中药醇沉工艺起源于上世纪中期,经过沿革与发展,目前广泛应用与中药制剂的生产。

中药材先经过水提取,然后用一定体积倍数乙醇沉淀除去杂质。

该法的原理是利用中药中的大多数有效成分,如生物碱、多糖、苷类等容易溶于水和醇的特性,用水提出,并将提取液浓缩,加入适当量的乙醇经过一次或多次沉降,析出不溶解的物质,最后制出澄清液体的一种方式。

二、影响中药醇沉效果的主要因素1.醇沉时需要的乙醇浓度即工艺参数这是影响醇沉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工艺参数的选定,对产品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乙醇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有效成分,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有时甚至会造成效药用成分的流失,造成产品不合格。

例如,当含醇量达到50%-60%,可以去除淀粉、粘液质、树胶等物质;达到75%时,可以去除蛋白质、油脂、脂溶性色素等;当醇沉浓度达到80%时,多糖、无机盐鞣质等成分也被除去了。

因此,首先确定需要达到的乙醇含量。

2.所用乙醇的百分浓度同样使100ml药液的乙醇含量达50%,用不同百分比浓度的乙醇,结果也是相差甚远。

用60%的需要500ml,70%的需要250ml,80%的需要167ml,90%的需要110ml,可以看出用60%的乙醇太浪费,也不利于回收,且沉淀成絮状,醇沉效果较差,醇沉渣中含有大量药用成分;加入高浓度乙醇,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形成大块沉淀,包裹有效成分,随沉淀除去,所以,加入乙醇浓度过高也不行。

水提醇沉淀法

水提醇沉淀法

水提醇沉淀法(水醇法)先以水为溶媒提取药材有效成分,再用乙醇沉淀除去杂质的方法。

利用水、乙醇对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溶解度的不同使之分离精制。

(一) 工艺依据:通常含醇量 50~60%时淀粉、多糖沉淀。

60%或70%以上,除鞣质、树脂外,大部分被除掉。

(二) 操作中药,加水煎2~3次,过滤,滤液浓缩至1:1~1:2(ml:g)或相对密度1.08~1.15,加适量乙醇,使含醇量达一定要求(50~60%,60~70%)冷藏(10~48小时),滤过。

(三) 影响因素1.醇沉浓度的选择一般45%醇沉可去淀粉、糊精等无效成分,50%醇沉后制颗粒、片、胶囊较多;60~70%醇沉制合剂、口服液,澄清度好。

50~60%、70~80%二次醇沉多用在注射液、滴眼液等,而60~80%的沉淀经丙酮等洗涤后,可得多糖。

2.所用乙醇浓度的选择根据经验,乙醇的浓度与药液需要达到的乙醇浓度之间差20%~25%最佳。

浓度太低,乙醇用量大浪费,回收不方便,且沉淀成絮状,难以下沉,效果差;浓度太高,得到的醇提液较少,沉淀中含有大量的有效物质,且加入高浓度乙醇,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形成大块沉淀,将有效成分包裹,随沉淀除去。

3.药液浓度药液浓缩后的相对密度如果太小,由于药液比较稀,形成的沉淀不易聚结,难以下沉,且浪费乙醇;如相对密度太大,药液因长时间煎煮浓缩,易使苷类、萜类、维生素等成分破坏,且造成淀粉糊化,醇沉时形成大块,包裹有效成分。

药液温度高,遇冷的乙醇后,骤冷易聚结成团状沉淀,且沉淀增长很快,防碍了有效物质的提出,故效果不理想;药液温度低,相对难以导致沉淀聚结,效果最佳。

一般浓缩后放冷至室温。

5.加醇方式加醇应采用慢加快搅的方法,以使加入的乙醇迅速分散,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形成大块沉淀。

且应按一个方向搅动,以免使药液乳化,不易使沉淀下沉分层。

如用来醇沉的乙醇浓度不等,应按浓度从小到大的顺序加入。

(四)操作要点1 药液浓缩:减压低温浓缩;浓缩前后可调节pH,以保留有效成分,如生物碱在酸性下溶解;浓缩程度适宜,浓度太高,易使水溶性低的成分损失(苷元、香豆精)。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现代中药醇沉是指用醇作为溶剂萃取中药有效成分后,通过蒸馏或其他方法将溶剂除去后,留下所需的沉淀物。

它是中药精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提取效果好、成分纯、易保存的特点。

醇沉在中药制剂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中药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现代中药醇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中药醇沉的原理、特点、应用、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药醇沉的原理相比于传统的水提取方法,醇沉能够提取更多的中药有效成分,同时由于醇的挥发性好,去除溶剂的过程相对简单,能够得到更纯净的中药沉淀物。

中药醇沉在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中药醇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提取效果好。

由于醇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亲和性好,能够将更多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溶剂中,因此能够得到更高含量的中药沉淀物。

2.成分纯。

醇沉去除溶剂的过程相对简单,能够得到更纯净的中药沉淀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杂质少。

3.易保存。

醇沉得到的中药沉淀物质地坚硬,易保存,能够长时间保存而不失效。

4.操作简单。

由于醇的挥发性好,去除溶剂的过程相对简单,操作方便。

中药醇沉在提取效果、纯度、保存和操作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药醇沉在中药制剂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备中药粉剂。

中药醇沉是制备中药粉剂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醇沉可以得到纯净的中药沉淀物,再经过研磨制成中药微粉,制备中药粉剂。

2.提高中药制剂的效果。

中药醇沉能够提取更多的中药有效成分,因此可以大大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

3.制备中药口服液。

中药醇沉还可以用于制备中药口服液。

通过醇沉得到的中药沉淀物可以用作中药口服液的原料,增强口服液的药效。

中药醇沉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药醇沉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醇沉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中药醇沉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提取效果。

未来将不断优化醇沉的工艺和技术,提高醇沉对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以满足不同中药制剂对有效成分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药的醇沉工艺
前言
在中药生产过程中,乙醇沉淀法是常用于中药水提取液的纯化精制方法。

该法的原理是,药材先经水煎提取,其中生物碱、有机酸盐、氨基酸类等水溶性有效成分被提取出来,同时也浸提出很多水溶性杂质。

醇沉法就是利用有效成分能溶于乙醇而杂质不溶于乙醇的特性,在加入乙醇后,有效成分转溶于乙醇中而杂质则被沉淀出来。

醇沉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杂质保留药物有效成分,因而醇沉单元操作工艺及其设备的适用性将密切关系着中药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与产品的剂型和质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影响醇沉工艺的因素
1 初膏浓度及温度
为了保证醇沉时尽量除去杂质,同时减少有效成分损失和乙醇耗量,一般要将药材水煎液浓缩到一定浓度的初膏。

初膏浓度过高,则药液黏稠度较大,乙醇与药液难以充分接触,所产生的沉淀易包裹药液,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初膏浓度过低则药液量较大,需耗费大量乙醇。

因此,选择适宜的初膏浓度对水提醇沉工艺非常重要。

实验研究和文献数据分析表明,初膏浓度并非决定醇沉工艺分离纯化的关键性因素,但它决定最少的乙醇用量。

2 乙醇用量及乙醇浓度
通常当含醇量为50 ~60% 时可除去淀粉等杂质;含醇量达60%时,无机盐开始沉淀;含醇量达75% 以上时,可除去蛋白质等杂质,当含醇量达80% 时,几乎可除去全部淀粉、多糖、蛋白质、无机盐类杂质,但是鞣质、水溶性色素、树脂等不易除去。

醇沉液中含醇量的高低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醇沉液含醇量的加沉淀加快,通常醇沉液的含醇量在60 ~75% 之间。

醇沉的含醇量如在70 ~75% 之间,一般宜用90% 左右的乙醇,此时所耗乙醇体积较少,与用95% 浓度的乙醇相比,回收蒸馏要容易得多,乙醇单耗和能源消耗亦低;若醇沉液含醇量低,则所用乙醇浓度亦可相应低些。

3 醇沉温度与时间
醇沉时间与罐内液温有直接的关系。

醇沉温度低,沉淀物析出与沉降的速度加快,所需的静置时间短,反之则长。

加醇时药液温度不能过高,主要以防止乙醇挥发损耗。

一般等含醇药液慢慢降至室温时,再移至冷库中,于5~10℃下静置24~48 h,若含醇药液降温太快,微粒碰撞机会减少,沉淀颗粒较细,难于过滤。

可见,静置时间过长是导致操作周期过长的主要原因。

4 加醇方式
在中药生产过程的醇沉工艺中,主要是将乙醇导入常温或低温浸膏中,进行沉析,醇沉初始就加入大量高浓度乙醇,倘若搅拌不匀未能将乙醇分散,造成局部区域含醇量过高,淀粉、蛋白质类迅速沉析并包裹浓缩液。

随着乙醇的增加包裹层质地越来越致密而难以分散,势必影响醇沉效果。

分次醇沉或以梯度递增方式逐步提高乙醇浓度,有利于除去杂质,以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

但此时醇沉操作较为麻烦,乙醇用量也大。

有时,为了减少乙醇耗量,降低生产成本,将水煎提取液浓缩至规定比重后先放置沉淀桶内沉淀24 h,弃去沉淀物,再加入乙醇进行沉淀。

5 搅拌速度
搅拌在醇沉过程中的作用与在其他工艺过程中的作用相似,有利于提高药液与乙醇的相际接触面积,提高药液与乙醇的均一性。

一般情况下,随着醇含量的增加,沉析速度加快,沉析完全,当醇含量达到80% 时,几乎可除去全部蛋白质、多糖和无机盐类杂质。

但是随着醇沉浓度的升高,有效成分易被沉淀物包裹而造成损失。

因此,醇沉时应提高搅拌速度,缓缓加入乙醇,以避免药液中局部乙醇浓度过高造成有效成分被沉淀物包裹所造成的损失。

因此,在醇沉工艺中,搅拌速度应有一适宜的范围。

搅拌速度过快则能耗增大,噪音增强,且对设备材质的要求有所提高。

此外,过快的搅拌速度会使生成的沉淀颗粒过小,难于过滤;搅拌速度过慢,药液中局部乙醇浓度过高,造成沉析物包裹有效成分,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沉淀物黏连,难以过滤分离。

因此,在醇沉时应根据物系的特征,选择适宜的搅拌速度以及乙醇的加入速度。

6 原药材的影响
原药材的性状及初步处理过程影响到所用乙醇的浓度及醇沉效果。

屠家启通过对板蓝根冲剂醇沉工艺的研究发现,如果所用原药材为新货(即当年采收的药材),药材中的糖分及黏液质较多,浓缩后的浸膏黏性大,制粒比较困难,此时选用的醇沉浓度应高于88%。

原药材如为历年采收的陈货,或者库存时间已超过一年以上,则粉性较强,醇沉使用的乙醇浓度以88% 为宜。

叶荣科等为改进小叶榕黄酮提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对不同比例醇沉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自然干燥叶总黄酮比烘箱干燥叶提取率要高,其沉淀效果与文献报道一致。

目前醇沉工艺存在的不足
(1)醇沉过程操作周期长。

目前影响醇沉操作周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水提液一般要冷至室温或更低温度才能加入乙醇;二是,醇沉后一般都要静置24~48 h才能抽取上清液。

有的药材品种一次醇沉杂质沉淀不完全,特别是容易发生包裹浓缩液现象的品种,需要进行多次醇沉操作。

醇沉次数的增加,乙醇的用量、单耗、耗能相应增多。

(2)排渣困难。

醇沉后大量沉淀物因静置后聚集于罐底,造成沉析罐排渣困难。

抽取上清液后,沉淀物往往需要再次加入热水使沉淀物融化才能排出,而且有些沉淀物是黏稠的糊状物须经挤压处理后才能排出,样使处理沉淀物过程费时费工。

因为我公司针对排渣问题对沉析罐加了后续固液分离装置,将沉淀物用机械方法破碎再行排出。

(3)乙醇耗量大。

醇沉次数的增加,沉淀物的聚集以及上清液抽取不完全等都会造成乙醇用量的增加。

(4)有效成分损失严重,由于醇沉时大量沉淀物的出现,可吸附、包埋部分有效成分而造成损失。

韩桂茹等研究了水提醇沉对中药各类有效成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醇沉后有效成分的损失在10% 到50%。

(6)成品稳定性差。

一方面,醇沉时有效成分的损失,使药品质量难以稳定;另一方面,醇处理的液体制剂在保存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