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学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二: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学会欣赏戏曲音乐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二: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学会欣赏戏曲音乐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二: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学会欣赏戏曲音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趋向越来越多元化,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电影,音乐,文学等方面找到各种各样的综艺节目。

但是,这些新的影音文章,很容易吸引我们的视听,也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快乐,但往往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应该尊重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

在学校音乐课中,让孩子学会欣赏戏曲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

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修课。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辉煌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文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

今天,我们能够学习和欣赏戏曲音乐,不仅能够领略优美的乐曲,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所散发出来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学会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

2.培养孩子的审美素养在学校的音乐课上,对孩子而言,学会欣赏戏曲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在欣赏戏曲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情感魅力,挖掘音乐的深层次内涵,提高审美素养。

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以及音乐感觉,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元素。

让孩子接触到优美的音乐,学会欣赏音乐,在音乐的世界中愉悦地成长,将会对他们的心理甚至是智力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3.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现在的孩子都比以前要聪明,但是很多孩子的综合素质,比如说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往往比较低,这也是我们国家文化和艺术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学校的音乐课上,推广戏曲音乐教育,让孩子们接触到传统音乐,不断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文化素质。

戏曲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能够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思维和知识范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塑造孩子的个性许多现代的音乐作品,往往是机械重复或者以滥竽充数来排演而成,缺乏真正的个性和内涵。

而戏曲音乐却是来自于真正的文化沉淀和风土人情。

在学校的音乐课上,让孩子们学会欣赏戏曲音乐,可以让他们领略中华文化的浓郁内涵,通过音乐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帮助他们形成更成熟、更自主、更深刻的人格特征。

初中上次音乐教案

初中上次音乐教案

教案名称:《音乐欣赏——中国民乐》年级:初中学科:音乐课时:1课时教材:《音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乐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感受中国民乐的魅力。

2. 通过欣赏经典民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民乐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经典民乐作品的欣赏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民乐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中国民乐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民乐乐器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中国民乐的基本特点,如旋律、节奏、演奏方式等。

2. 介绍中国民乐的分类,如弦乐、吹奏、打击乐等。

3. 讲解经典民乐作品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三、作品欣赏(20分钟)1. 播放经典民乐作品,如《二泉映月》、《赛马》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旋律、节奏、演奏技巧等。

3. 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民乐乐器进行模拟演奏。

2. 教师指导学生演奏技巧,如弓法、指法等。

3. 学生进行演奏展示,其他同学欣赏并提出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民乐的重要性和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欣赏更多的中国民乐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民乐的基本特点、分类和作品欣赏。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3.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的培养。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2017初中音乐教案

2017初中音乐教案

2017初中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增强民族音乐意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能够独立演奏民族乐器,掌握基本的音乐创作技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民族音乐基本知识:介绍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民族乐器:介绍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等,并进行演奏展示。

3. 民族音乐作品欣赏:欣赏我国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如《梁祝》、《茉莉花》等。

4. 音乐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民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生动有趣的民族乐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我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讲解民族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3. 欣赏:播放经典民族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体会民族音乐的魅力。

4. 实践:分组进行民族乐器的演奏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

5. 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民族音乐作品,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族音乐基本知识和作品欣赏。

2. 示范法:演奏民族乐器,展示民族音乐的魅力。

3. 实践法:分组进行民族乐器演奏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演奏技巧:评估学生在演奏民族乐器时的技巧掌握情况。

3. 音乐欣赏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

4. 音乐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作民族音乐作品时的创新意识和创作水平。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民族音乐教材,如《民族音乐鉴赏》等。

初中民间音乐傣族教案

初中民间音乐傣族教案

初中民间音乐傣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傣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水平。

2. 通过学习傣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傣族民间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傣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 傣族民间乐器的基本介绍4. 经典傣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学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傣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和风格2. 傣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运用3. 经典傣族民间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欣赏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傣族民间音乐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和特点。

2. 演示法:展示傣族民间乐器演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傣族音乐的魅力。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傣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巧。

4. 欣赏法:欣赏经典傣族民间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简要介绍傣族民间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傣族音乐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傣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类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傣族音乐的基本风格。

3. 演示:展示傣族民间乐器的演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傣族音乐的魅力。

4. 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傣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巧。

5. 欣赏:欣赏经典傣族民间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傣族音乐的特点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傣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和风格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傣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经典傣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傣族民间音乐相关资料:录音、视频、乐谱等。

2. 傣族民间乐器:实物或模型。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傣族音乐。

2. 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动手演奏傣族乐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音乐教案美术初中

传统音乐教案美术初中

传统音乐教案美术初中年级学科:初中音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等。

2. 通过欣赏和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及特点。

2. 欣赏和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

2. 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中传统音乐作品,包括音频、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心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思考:这首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能听出它属于哪个民族或地区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中国传统音乐欣赏。

二、理论学习(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包括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内涵。

3. 教师举例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元素,如五声性、带腔性等。

三、作品欣赏(10分钟)1. 教师播放一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如古琴、二胡、京剧等,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感受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欣赏心得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如古筝、笛子等。

2. 学生分组进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表演,如合唱、舞蹈等。

3.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表达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延伸:1. 邀请传统音乐艺术家或专家进行课堂教学或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

简易古筝儿童教学教案

简易古筝儿童教学教案

简易古筝儿童教学教案一、古筝基本知识。

1. 古筝的起源和历史,古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起源于秦汉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古筝。

古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2. 古筝的结构和音域,古筝是一种弹拨乐器,共有21根弦,按音高分为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

古筝的音色清脆悦耳,音域广阔,能够演奏出各种不同的音乐曲调。

3. 古筝的演奏方法,古筝演奏时,演奏者需用指甲弹奏弦乐,左手按弦,右手拨弦,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产生美妙的音乐。

二、古筝儿童教学教案。

1. 教学目标,通过古筝教学,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手指灵活性,提高孩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教学内容,初步学习古筝的基本知识,包括古筝的结构、演奏方法和常见的古筝曲目等。

3. 教学步骤:(1)了解古筝,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孩子介绍古筝的外形和基本结构,让孩子对古筝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学习古筝的基本演奏方法,向孩子介绍古筝的演奏方法,包括左手按弦和右手拨弦的技巧,让孩子初步体验古筝的演奏乐趣。

(3)学习古筝曲目,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古筝曲目,如《梁祝》、《平湖秋月》等,让孩子逐步学习演奏这些曲目,提高他们的演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4)综合练习,通过综合练习,巩固孩子的古筝演奏基本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4. 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演奏的方式,向孩子展示古筝的演奏方法和技巧,让孩子直观地了解古筝的演奏过程。

(2)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3)个性化教学法,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5. 教学评价,通过日常的课堂练习和定期的考核,对孩子的古筝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教学效果。

三、古筝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 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古筝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学习古筝能够帮助孩子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初中课本音乐教案

初中课本音乐教案

初中课本音乐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爱国情怀。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族乐器,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民族音乐的特色。

2. 引导学生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民族音乐,让学生猜测是哪种民族的音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民族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乐器等。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如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

2. 教师介绍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并播放相应乐器的音乐片段。

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一首简单的民族歌曲,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律。

三、欣赏与学唱(10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2. 学生欣赏音乐,并跟随教师学唱。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音乐。

四、实践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族音乐进行欣赏和学唱。

2. 各组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民族音乐融入现代生活,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谈收获和感悟。

3. 教师给出本节课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民族音乐。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和分类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和演奏技巧的掌握。

3.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学唱水平的提高。

班级音乐《清明》传统文化教案

班级音乐《清明》传统文化教案

班级音乐《清明》传统文化教案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

然而,这些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因此,班级音乐《清明》传统文化教案的编写,旨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祖先的传统文化,并培养其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背景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2.能够唱出《清明》歌曲,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3.了解清明节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生活习俗等的相关知识。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是用来祭祖和悼念逝者的节日,在公历4月4日或5日。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唐朝,后经历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渐渐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2.《清明》的歌曲欣赏《清明》是一首古曲,原是明代《铜像岭》的曲子。

德清南夏村的农民在元朝初年修改成《清明上河图》,后经过几百年传承,成为了今天广为传唱的《清明》曲。

听完音乐,同学们应该在听觉上有所感悟,了解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3.《清明》的歌曲排练指导同学们感受《清明》曲子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学习唱法和演唱技巧,因地制宜的编排曲子,以突出歌曲描绘的意境,通过唱歌感悟我们祖先的风貌和民族情怀。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清明节的来历以及《清明》的历史、意义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的背景,进一步理解其特殊情感和文化价值。

2.欣赏法:通过听听清明曲,了解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和表现手法,在潜移默化中扣紧孩子们的学问。

3.唱吟法:让学生自学、合声排练,通过演唱,深度理解《清明》中的情感,并且理解它的传世价值。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打听清明节的相关知识。

第二步:欣赏《清明》乐曲,边听边领会乐曲所流露出的情感。

第三步:组织同学们自学清明曲歌词和曲式,合声排练。

第四步:专家点拨,完善排练效果,调整表演形式。

第五步:上台演唱《清明》乐曲。

五、教学效果经过几次排练,最终班级音乐《清明》的演唱非常成功,引起了家长和学校领导的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中国传统音乐
戏曲与曲艺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及其种类
2、了解说唱音乐的种类及其特点
3、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
重点难点:戏曲的分类,不同的唱腔与伴奏,说唱音乐的地域性特点
歌舞音乐
音乐的体裁形式之一。

其特征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广泛流传于中国各民族地区。

其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因而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大体上北方的(),南方的抒情柔美。

歌舞的体裁形式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歌舞,即边歌边舞或歌舞相间;另一类是乐舞,即边奏乐边舞蹈,把奏乐和舞蹈两者相结合。

歌与舞结合时,音乐的旋律一般都较流畅平稳和优美抒情,具有歌唱性,其节奏也较轻快活泼,具有();乐与舞相结合时,器乐的旋律流畅如歌,其节奏较为强烈鲜明,具有()。

汉族歌舞:
主要有流行于黄河以北各省的(),如《跑旱船调》、《推车调》、《采莲船调》《打花鼓调》等;
流行于南方各省的(),如《十二月采茶》、《剪剪花》、《水仙花》等,花灯,如《四季调》《拜年调》、《扇子调》、《十二月》等;
流行于东北地区的(),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山西和陕西北部的二人台等。

流行于广大汉族地区的还有踩高跷、跑旱船、推小车、霸王鞭、竹马灯、花挑、春牛舞,以及风俗性的伴嫁舞,宗教性的太平鼓等。

少数民族歌舞
近代流传的少数民族歌舞,主要有:
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赛乃姆;
藏族的囊玛、堆谐、弦子、锅庄;
蒙古族的安代舞;朝鲜族的();
瑶族的();土家族的摆手舞;彝族的阿细跳月;
高山族、景颇族、黎族的杵舞等。

此外,还有许多不带歌唱而用乐器伴奏的舞蹈:
如()的孔雀舞;壮族的蜂鼓舞;
苗族的踩鼓舞;西南地区许多民族流行的芦笙舞和铜鼓舞等。

戏曲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它原名“昆山腔”
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
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如汤显祖的
《》,孔尚任的《桃花扇》。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我国国剧。

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公元1790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主要从内容上进行区分的,传统京剧多表现(),如《霸王别姬》《铡美案》等,而现代京剧多反映现实题材,如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

黄梅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
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如《天仙配》、《女驸马》等。

评剧: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

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

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

如白玉霜的《杨三姐告状》等. 豫剧: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曾名“河南梆子”建国后才改为今称。

如《花木兰》等。

川剧:特殊表现形式“变脸”,主要手法有“抹脸”、“吹脸”、“扯脸”。

曲艺音乐
曲艺音乐又称()包括:以说为主的评书、相声、快板;说唱相间的苏州弹词、陕北说书;以唱为主的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等不同的曲种。

唱腔特点:()的结合;叙述性与抒情性的结合。

鼓词类:如京韵大鼓,流行于北京、天津、华北和东北一带。

代表人物有刘宝全,白凤鸣和骆玉笙等。

弹词类:流行于南方,以琵琶和三弦伴奏为主,如苏州弹词。

道情类:又称“渔鼓类”,以渔鼓伴奏,如河南坠子。

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琴书种类很多,有北京琴书、山东琴书等。

各种琴书起源不一,大多是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如北京琴书、山东琴书最早是农民在农闲时传唱自娱,后来发展为专业演唱。

牌子曲:曲艺的一个类别。

凡将各种曲牌连串演唱,用意叙事、抒情、说理的曲种都属于这一类。

包括单弦、四川清音、天津时调等。

伴奏乐器多以三弦、月琴为主,南方的牌子曲则多以扬琴、琵琶、二胡等为主。

走唱类:如东北的二人转,安徽凤阳花鼓,贵州花灯等。

数唱类:以大三弦和扬琴伴奏为主,如天津快板,山东快书。

杂曲类:如浙江的莲花落,山东的四平调。

相声类:以说、学、逗、唱为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和群口。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1、芦笙舞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歌舞
A苗族 B彝族 C哈尼族
2、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曲种一般都归于()
A琴书类 B弹词类 C板诵类
3、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单口唱,对口唱和()三种
A伴唱 B帮唱 C合唱
4、豫剧属()系统的代表剧种之一
A昆山腔 B 皮黄腔 C梆子腔
5、特殊的主奏乐器是形成剧种特色的标志之一,如皮黄腔的主奏乐器为()
A粤胡 B板胡 C京胡
6、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是()。

A尚小云B程砚秋C梅兰芳
二、填空题:
1、曲艺音乐亦称()。

战国时期的《》和(汉魏乐府)中的叙事长诗是其早期形式,表演时具有()的特点。

2、苏州弹词是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等地的()艺术。

3、京韵大鼓亦称(),是流行于()、天津、华北、东北等地的()艺术。

其代表人物是()。

4、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种类繁多,()流行于黄河以北,()流行于南方各省,()流行于东北地区,内蒙西部和山西北部流行()。

5、()()()被称为传统京剧中的伴奏乐器“三大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 A
B
C C C
二、填空题
1、说唱音乐、成相篇、一人多角
2、说唱
3、京音大鼓、北京、说唱、骆玉笙
4、秧歌、采茶、二人转、二人台
5、京胡、京二胡、月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