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资料

合集下载

彝族地理知识点总结

彝族地理知识点总结

彝族地理知识点总结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彝族地理知识是了解和认识彝族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对彝族的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包括彝族的地理分布、居住环境、经济特点、自然资源、气候等方面。

一、地理分布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的东南沿边,广西、安徽、湖南、甘肃、陕西、浙江、江西、广东、青海、贵州、宁夏等多个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

其中,云南省是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彝族人口的80%以上。

云南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四川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泸州、宜宾等地;贵州的彝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

彝族分布区域地势起伏,山地地形较为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气候多样,生态环境优美。

由于分布在高山峡谷之间,彝族地区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

二、居住环境彝族地区山高坡陡、河流交错,属于地势复杂的地区,多为高山、山谷、峡谷、山坡地形。

地形复杂,海拔较高,气候多于温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

彝族人民主要居住在高山峡谷之间,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因此彝族的居住环境比较艰苦。

但是,彝族人民生活勤劳,勇敢善战,他们在这个高山峡谷地区,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美好的家园。

三、经济特点彝族地区资源丰富,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同时也以原始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著称。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林木采伐、畜牧业、手工业、矿产开发等行业。

彝族农业经济是以水稻、玉米、小麦、油料、青黄豆、甘蔗、水果和蔬菜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

畜牧业主要以家禽、家畜为主,部分地区还有养殖蚕丝、猪等。

彝族地区的手工业非常发达,主要以编织、陶瓷、银饰、木雕、竹编等手工艺制品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同时,彝族地区也以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主要有锑矿、铜矿、铝土矿、锂矿、钾盐等。

彝族生理特征 -回复

彝族生理特征 -回复

彝族生理特征-回复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生理特征。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彝族生理特征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

第一部分:彝族的起源和分布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彝族的祖先可能是古代从东南亚迁徙而来的部落。

如今,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

第二部分:彝族面部特征彝族人的面部特征非常独特,有明显的亚洲特征。

他们的眼睛通常呈椭圆形且稍微上翘,眼距较宽。

眉毛通常较浓密且略微弯曲。

嘴巴有些厚唇,下颌较为突出。

总体而言,彝族人的面部特征大致类似于其他亚洲人种,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第三部分:彝族身材特征彝族人的身材特征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一般来说,他们身材较矮小,平均身高略低于中国其他地区的人群。

此外,彝族人的体型通常较为匀称,身体比例比较协调。

肤色方面,彝族人的肤色相对较深,偏黝黑。

第四部分:彝族发色特征彝族人的发色特征也相对独特。

一般来说,彝族人的头发较硬而直,偏偏黑色。

然而,在一些山区的部分彝族人群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天然的卷发。

第五部分:彝族身体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彝族的生理特征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彝族居住在高海拔的山区地区,受到了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导致彝族人的生理特征有所不同。

由于在高山地区生活,彝族人体内的氧气摄入量相对较低,因此他们的肺功能通常较其他地区的人群弱。

此外,由于彝族人生活的环境多为山区,他们的腿部肌肉相对其他地区人群更为发达,有较强的适应山地环境的能力。

第六部分:彝族与健康问题彝族人的生理特征也与一些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彝族人的肺功能较弱,他们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和哮喘。

此外,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彝族人也比较容易患上一些慢性病,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

总结:彝族拥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包括面部特征、身材特征和发色特征等方面。

这些特征与彝族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联,对彝族人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华各民族简介——彝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彝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彝族彝族概况历史: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

人口:彝族人口现在约有838.6万人。

分布: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经济: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风俗图腾:礼仪: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禁忌: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

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食俗: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彝族ppt课件

彝族ppt课件
05
彝族的社会组织与政治制度
彝族的社会组织
01
02
03
家族组织
彝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 族,通常由直系血亲组成 ,具有严格的族谱制度和 辈分观念。
氏族组织
在家族之上,彝族有氏族 组织,同一氏族的成员共 享土地、水源等资源,共 同祭祀祖先。
部落组织
在氏族组织之上,存在部 落组织,由若干个有亲缘 关系的氏族组成,有共同 的领袖和议事机构。
宗教知识和道德规范。
彝族的现代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
随着国家教育普及,彝族 地区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快 速发展,小学和初中入学 率逐年提高。
职业教育
为了提高彝族青年的职业 技能,许多职业学校和培 训机构为彝族青年提供各 种职业技能培训。
高等教育
越来越多的彝族学生进入 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涵盖 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 科学等多个领域。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包括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绘画 、雕塑等方面。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精神 世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艺术
彝族艺术独具特色,如刺绣、银饰、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长 诗、叙事诗等文学作品,都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创造力和审 美追求。
彝族的地理分布与人口
地理分布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 州等地区,其中四川省凉山彝族 自治州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
彝族ppt课件
• 彝族简介 • 彝族的传统艺术 • 彝族的传统节日 • 彝族的宗教信仰与哲学观念 • 彝族的社会组织与政治制度 • 彝族的教育与科技发展
目录
Part
01
彝族简介
彝族的历史与文化
彝族历史
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西南夷部落。在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 族性格。

对彝族文化的认识

对彝族文化的认识

对彝族文化的认识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

对于彝族文化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彝族的历史与起源彝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前。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彝族是中国南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传,彝族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其起源与古楚文化、古滇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彝族的语言与文字彝族拥有独特的语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彝语有许多方言,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可能存在差异。

彝族的书写系统以彝文为主,彝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拥有较高的表达和记录能力。

彝族人民将彝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文学创作等各个领域。

三、彝族的宗教与信仰彝族人民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原始宗教、藏传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

其中,原始宗教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彝族人民深信自然万物都有灵性,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和祖先。

彝族人民通过祭祀、巫术等仪式与神灵进行交流,以祈求平安、健康和丰收。

四、彝族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彝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三月三”节日,也被称为“羌族三月三”。

这一节日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彝族人民会穿着传统服饰、跳起独特的舞蹈、演奏传统乐器,庆祝丰收和祈求幸福。

五、彝族的传统艺术与手工艺彝族文化以其精美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而闻名。

彝族人民擅长制作银饰、木雕、布艺等手工艺品,其中以彝族银饰最为著名。

彝族银饰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备受青睐,被誉为中国的“银饰之王”。

六、彝族的传统音乐与舞蹈彝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传统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传统音乐以独特的乐器和和声为特点,如三弦、竹笛、铜鼓等乐器常被用于伴奏。

彝族的传统舞蹈动作优美、富有表情,常常通过舞蹈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彝族的简短介绍

彝族的简短介绍

彝族的简短介绍
彝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约有800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
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多元化,有些彝族人居住在山区,以农业为主
要生产方式,有些则在城市工作生活。

彝族的传统文化极富特色,其
音乐、舞蹈、文学、戏曲均有独特之处。

传统的彝族民歌以牧歌、爱
情歌和歌舞为主,通常有着悠扬动听的旋律和深刻的含义;而彝族的
舞蹈则以“大火节”表演最为著名,这是一种集跳、唱、打击乐于一
体的独特表演形式。

彝族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也有许多值得探究的方面。

彝族的传
统服饰非常华美色彩斑斓,通常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色调,以刺绣、银
饰和羽毛为装饰,展现出了独特的彝族风情;彝族婚礼通常持续数天,庄重神秘而又热烈欢乐。

值得一提的是,彝族人还拥有着多元化的信仰和宗教文化。

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信仰是“木鱼教”,这是一种多神论信仰,主要崇
拜自然神和祖先。

彝族人还有独特的祭祀仪式,如“白衣节”、“龙
会节”等。

彝族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其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有机结合,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彝族文化。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
是彝族人民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源泉。

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彝族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彝族简介

彝族简介

彝族简介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人口为7,762,286人(2000年统计)。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

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和百越族群。

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

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

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土家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彝族的民族介绍3000字

彝族的民族介绍3000字

彝族的民族介绍3000字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等地。

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彝族人口约有870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3.08%。

彝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一、彝族的历史彝族是中国南方的原住民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古代,彝族人主要生活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是当时的一个独立部落。

在唐朝时期,彝族地区被称为“滇池”,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地区。

在宋朝时期,彝族地区被划分为“滇南路”,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

在明清时期,彝族地区逐渐被汉族政府所统治。

在清朝时期,彝族地区被划分为“滇西将军府”,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

在民国时期,彝族地区被划分为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地,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

二、彝族的文化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彝族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服饰、音乐、舞蹈、节日等文化传统。

1. 语言和文字彝族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

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

彝族人民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字,称为“彝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服饰彝族人民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男性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衫、长裤和腰带,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裙、上衣和头巾。

彝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工艺精湛而著称,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音乐和舞蹈彝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彝族的音乐以管乐和打击乐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彝族的舞蹈则以手舞和脚舞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4. 节日彝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三月三”节,这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彝族人民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舞蹈表演、比赛游戏等。

三、彝族的生活方式彝族人民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ꆀ),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

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

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nuosu)、聂苏(nisu)、纳苏(nasu)、乃苏(nesu)、聂租nizu)、罗婺、阿西泼、撒尼等、尼颇自称,但并非皆为民族意义上的自称,如罗婺、撒尼、阿哲是部系名称,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租的方言/土语自称(占人口70%以上),在彝语语境中含义完全相同,皆源于“尼”[1],在总称上“尼措”(ꆀꆀ)一次可以覆盖所有支系的称谓。

各地彝族方言间有些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相同词汇超过60%,语法结构相同,经短期熟悉能对话,彝语属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分为六大方言。

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成了人们关注的史学之谜,也是民族学、彝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大难题。

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为主。

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

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

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

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

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它认为在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青海地区的古羌氐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3000年前彝族祖先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等部族。

汉朝被称为“西南夷”。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

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

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民族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天复二年(902)。

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

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

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彝族名称来历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被称为“夷族”。

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外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外族,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毛主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

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左脚舞”传说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

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

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

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

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

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在绿汁镇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

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美。

左脚舞的调子种类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

第一类是好客调,如:“喜欢也要来,不喜欢也要来,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来……”;第二类是唱美好生活,如“三月会三月会,好是好玩呢,又弹弦子又跳脚,又卖缸罐又卖箩,阿里罗阿里罗阿里阿里罗……”;第三类是歌唱丰收年成,如“月亮出来了,弦子调好了。

月亮圆又圆,月亮露笑脸,我们大家一起跳,歌唱丰收年……”;第四类是吟唱爱情,如“传情最是三月会,跳脚三天也不累。

不来就说不来呢话,莫让阿妹空等着……”。

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绿汁镇各个彝族聚居地区的群众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左脚舞会。

到那时,到处都是身着鲜艳彝族服装的彝族男女,到处响彻月琴声调子声,大家不分民族,不管相识不相识,拉起手,跳起舞,彻夜狂欢。

“姑娘房”彝族男女的婚恋:“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

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

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

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

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

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

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

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

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

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

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

三声大锣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

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

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

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

妇女地位较低。

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

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

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

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

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

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待客习俗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烤茶相亲习俗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