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族火把节的资料有哪些
火把节小知识

火把节小知识
1.火把节是云南省彝族、纳西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举行。
2.火把节传统上是为庆祝收获、祈求丰收和消灾祈福而举行的,也有些地方把它作为传统的迎接夏季的节庆。
3.火把节的主要活动有舞龙、舞狮、跳火圈、放烟火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跳火圈,跳火圈的过程是跳者围绕篝火旋转,同时手持火把耍技巧,非常震撼。
4.火把节的火把有两种,分别为云南省巍山彝族的花火把和德宏傣族景颇族的蒿根把,两种火把的制作材料和造型都有所不同。
5.火把节的起源与传说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在古代,白族的一个部落在人类面临灭绝时,请来了"火神","火神"为村庄献上了火种,从此百姓开始生活,这一天被纪念为火把节。
6.火把节虽然是云南省的传统节日,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知名度的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火把节第一天:祭火。
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
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
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
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
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
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达体舞。
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
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
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
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
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
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
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民族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三天。
火把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火把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火把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这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
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
接点火种据传,农历6月24日,是人类使用火的纪念日,生活在云南的白、彝、普米、纳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届时,举办各种活动欢度,种“太阳”。
鹤庆西山片的白、彝族群众,每到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种“太阳”活动。
耍火活动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
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
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祭颂火神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
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
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
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
舞火唱种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富庶。
据传,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
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
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
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
是时,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
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另有一番风味。
运动项目斗牛:一声洪亮的牛角号响起,两头公牛怒目圆睁,相向而来,一声低吼,两对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
[彝族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由来6篇
![[彝族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由来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57903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8.png)
[彝族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由来6篇火把节的由来篇(1):火把节的由来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向地上撒下数不胜数的蝗虫。
它们噬咬着庄稼,也噬咬着人们的心。
但是,勇敢的彝家人并没有屈服于天神的淫威。
他们在英雄阿提拉巴的率领下,想出了用火来消灭蝗虫的办法。
人们点起了火把,日夜不停地到田间地头捕烧害虫。
经过几天的艰苦奋战,人们终于消灭掉了“天虫”,为了纪念这次用火把消灭“天虫”的胜利,庆祝五谷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点起火把游行,并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
所以,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火把节的由来篇(2):关于校园的抒情作文我的校园生活校园是七彩的泡泡,搅乱了冒冒失失的青春;校园是少女的裙摆,点缀鲜花愈发浪漫。
——题记校园生活是纯真的。
一颗颗跳动的心;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笑脸,真挚的我们编识着那曲动人的歌。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美好的事物,它点缀着我们的人生之路。
在大家心中,它可能是一束束的鲜花,一缕缕的阳光,也可能是一句句暖暖的祝福。
但是在我心中它却是我的校园生活,它在我苍白的人生路上渲染出了一路的青天。
刚到新学校时,对一切都很陌生,和她最先成为朋友,虽然总是闹矛盾,但却真的把对方当成朋友。
我每个月都会有几天会头痛,这已经是固定的事了。
在那几天里我一直隐忍着尽可能地不和人交流,因为那时的我脾气会很坏。
她是个极其好动的人却会在那几天里安安静静的,和我讲一些轻松的话题,缓解我的头痛。
只有她才懂我。
我喜欢的明星和别人不同。
我喜欢的明星是日本人,我最是喜欢和她讲我的明星怎么怎么样,她永远不会反感,总是安静地听我讲,时不时调侃我两句,她是最先记住我的喜好的人。
犹记那是刚开学不久的一次心理课,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的特点爱好让其他同学猜,只有她第一个站出来喊道我的名字。
会和她分享我藏在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会和她一起讨论很多事情,因为有了她,我的校园生活中出现了一丝亮光,让我对校园生活充满希望。
火把节节日介绍

感谢观看
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积极 作用。火把节已经成为独特民族魅力和彝族文化的展示窗口。
03 丰富美食彰显彝族风情
彝族人的火文化标志着古老的文明。 古时,彝族先祖高举火把向洪荒告别; 今天,彝族人高擎火把回归自然的神圣,谱写着一曲曲火文化的灿烂之歌! 火一样热情的民族,点燃火一样的激情,用炽热迎接新的时代,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火把在雄风中飘荡,火光映红夜空,与星辰交织,照耀着一 张张欢乐的笑脸。篝火熊熊燃烧,染红了花坡,灼热了山野, 拉长了彝家儿女的身影。歌声、口哨声响彻夜空,震荡旷野; 舞步、戏闹的身影涌动、奔流,像一张张色彩斑斓的画卷, 令人陶醉。
第三部分
03 丰富美食彰显彝族风情
火把节期间的美食有彝家鸡八卦、 彝家坨坨肉、烩羊杂碎、小笼蒸 牛肉、油鸡枞、彝族豆豉、彝家 荞食、彝家酸豆角炒肉、彝家酸 汤鱼等,彝族的食俗丰富,美食 众多,这些菜都是招待贵客的招 牌菜。
03 丰富美食彰显彝族风情
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 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 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 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喝彝族美酒——“咂 酒”,唱彝族敬酒歌。 坨坨肉是彝族招待客人不可缺少 的头等佳肴。彝族人民常说: “没有酒说话没精神,没有坨坨 肉不像招待客人。”
过去火把节期间,彝族同胞吃饭时, 会在地上铺满青松毛,席地而坐吃饭, 清新宜人。随着时代变迁,民俗也在 不断变化,他们已不再铺青松毛了, 只是象征性地在门头挂一根松树枝, 或者撒几根松毛在餐桌上。
彝族火把节是几月几日

彝族火把节是几月几日火把节是农历几月几日:农历六月二十四和农历六月二十五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日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日举行,为期两三天。
彝族人认为火把节是为了长出火把一样粗的谷穗。
后人以此祭祀火,以驱除家中田里的恶鬼,以保人畜平安。
现在,人们也利用聚会的机会进行社交或与恋人见面,并在节日开展商业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火把节庆祝活动接点火种据传,农历6月24日,是人类使用火的纪念日,生活在云南的白、彝、普米、纳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届时,举办各种活动欢度,种“太阳”。
鹤庆西山片的白、彝族群众,每到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种“太阳”活动。
是日,人们在“打歌”场中心竖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着堆堆干柴。
火把正前方栽着一截经认真挑选、干燥易燃的树桩作为太阳的象征。
太阳冒山之际,早已汇聚在场子中的人们,各拿一根精选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阳”上“钻”木取火。
不管谁“钻”出了火星,众人便蜂拥而上,用早已准备好的草绒、干树枝叶“接”点火种。
并想法把火种移到柴堆上,把柴堆点燃。
随即,各人用一把小火把从火堆上点燃火种,带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点燃,称之种“太阳”。
太阳落山后,人们全汇聚到“打歌”场,在白日燃烧的篝火上再次点燃大火把。
随之,环火把、火堆“打歌”,歌颂火给人的幸福。
耍火活动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
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
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祭颂火神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人会在火把节举行仪式赞美火神。
相传普米族崇拜的火神是安古米,原是摩梭人的女祖先。
为了自己的后代和与自己民族群居的普米族的幸福,她潜入天宫偷走火种,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火把,把火种引向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得到火种。
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火把节

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把节 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那么关于彝族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把节 从前,天上有个⼤⼒⼠叫斯热阿⽐,地上有个⼤⼒⼠叫阿提拉巴,两⼈都有拔⼭之⼒,没有⼈能够摔倒他们。
斯热阿⽐听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很有本领,就从天上下来,和他⽐试。
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门,临⾏时,他对母亲说:“天上的⼤⼒⼠来找我,请⽼⼈家抬⼀块铁块招待他,就说这是我吃的东西,请他尝尝。
让他等⼀会⼉,我马上回来找他摔跤。
” 说完,阿提拉巴就⾛了。
⼀会⼉,斯热阿⽐来了,阿提拉巴的母亲真的抬了⼀块铁块给斯热阿⽐,斯热阿⽐咬了⼀⼝,怎么也咬不动。
他想:阿提拉巴吃铁块,他的⼒⽓⼀定⽐我⼤。
想罢,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来以后,他母亲把经过说了⼀遍,阿提拉巴听说斯热阿⽐咬不动铁块,就知道⼒⽓⼀定没有⾃⼰⼤,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热阿⽐。
斯热阿⽐刚刚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
“不要⾛,你既然找我来摔跤,那咱们就⽐试⽐试吧!” 斯热阿⽐听了他的话,就张开双⼿,猛地抱住他,两⼈就开始摔跤了。
他们的⼒⽓真的⾮常惊⼈,⼤地被他们震得格格的响,那些⼭峦、树⽊都抖动起来。
斯热阿⽐抱住阿提拉巴⼀摔,阿提拉巴踉跄⼀下,被斯热阿⽐压在地上。
但他的背脊还没有着地的时候,阿提拉巴⼀个挺⾝,从斯热阿⽐头上翻过来压在他的⾝上。
斯热阿⽐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输,还要求再摔⼀次。
这⼀次。
阿提拉巴站成⼀个骑马式,斯热阿⽐⽤⼒摔他,他的两脚像⽣了根,⼀动也不动。
阿提拉巴乘对⽅不留神,抓住对⽅的⼀只胳膊⽤⼒⼀摔,斯热阿⽐被摔出两丈多远,趴在地上动不了了。
阿提拉巴⾛近⼀看,斯热阿⽐⼝吐鲜⾎,已经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哪知天菩萨知道斯热阿⽐被摔死的事以后,⾮常⽣⽓,但⼜没有办法对付阿提拉巴,便派来⼤量的⾍⼦来吃地上的庄稼。
阿提拉巴在农历六⽉⼆⼗四⽇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们烧⾍⼦,把天菩萨派来的⾍⼦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
彝族火把节的风俗简介

彝族火把节的风俗简介彝族火把节,是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彝族延续数千年的、对火的自然崇拜,也表达了彝族人民追求光明、祈盼丰收、驱害祈福的美好愿望。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彝族火把节的三大独特习俗。
彝族火把节是祭祀性的节日。
因此在传统的乡间农村往往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彝族人家家户户对此都很重视,在这期间,有三大独特的节日习俗。
祭拜鸡火把节的祭祀鸡是挑选精心饲养的鸡,须是金黄色的还不能下蛋的子母鸡,一般是一斤左右重。
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前七天或前三天,人们用倒扣的竹背篓把这只祭祀鸡关起来饲养。
火把节当天一早,家里的长者就抱着这只鸡至田间地里祭拜田地,与各种农作物倾诉些免遭天灾,保佑上天祈求农作物身心健康发育,保佑大丰收,驱离恶魔病害虫等行礼言辞,然后摇晃一些农作物的枝叶一起返回家里。
下午三四点钟左右,用一种特作祭祀用的树枝叶泡在冷水盆,将祭祀鸡用树杈摁着鸡脖子,把鸡头浸没在盆里,后在鸡嘴上塞进荞面或青稞面或燕麦面。
如此反复这两个动作,直到把鸡闷没气后,再去毛、刮肚、砍剁,将鸡翅、鸡爪、鸡尾巴、鸡心肝等烧烤后撒上适当的盐,放入彝族传统的木制器皿进行祭祀,其他部分则在煮熟后以同样的方式,先祭祀后享用。
这种祭拜都就是两个步骤,第一步将鸡肉端的出来门外,向自然界或上天祭拜;第二步,详细调整盘中肉后,再端的至堂屋家里的祭拜台上向祖先神里祭拜。
这就是一个很庄严的仪式,整个过程除了必要的言语外,人们必须维持严谨,无法随意骂人;祭拜完前毫无关系的鸡、狗、猫也无法至现场穿穿;煮沸祭拜树枝叶的盆水和鸡毛等也无法马上死掉,而是放在海原那天,追随放走的火把一起死掉等。
枯蒿芝杆编制的火把火把节的'三天晚上都要点火把。
所点的火把主要就是玉露蒿芝杆基本建设的火把,以及松树上张波的松明子火把。
不过必须特别注意的就是,海原的晚上点的火把就可以就是玉露蒿芝杆制作的火把。
这些火把都要提前数天,早则一两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尤其是枯蒿枝杆编制的火把是要精心制作的,通常是一家之主或懂事的孩子去筹备制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彝族火把节的资料有哪些火是人类最早掌握和使用的第一种自然力。
火对彝族关系极大特别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的彝族一年四季要生火取暖吃在火边睡在火边家中火塘常年不熄被称之为万年火。
火把节是全国彝族共同的盛大节日节日时间都是在农历6月24日前后几天。
到火把节时彝族人民身着盛装白天举行斗牛、摔跤、跳弦、对歌等各种节日庆典活动。
晚上手擎松枝火把嬉戏于村头寨尾田间地头各处照耀以驱除村中邪魔或烧虫除害。
随后人们便从四处聚到一起汇集火把于一堆簇成巨大篝火围起篝火弹琴吹笙尽情欢歌跳舞。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各地传说不一。
其一相传彝族祖先从中原流放到西南农历6月24日这天夜晚到达聚居地森林密布杂草丛生猛兽的叫声阴森恐怖。
先民们为了使族人不受伤害人人打起火把驱赶害虫妇女们点火把照明男人伐木扎起围栏兴建房屋使族人避免了毒蛇猛兽的侵袭人们为了纪念到西南安营扎寨的第一天每年的农历6月24日晚彝族人都要点火把唱歌跳舞以示纪念。
其二古时候有一年地里的庄稼将要成熟收获时有一恶魔从天上撒下无数的害虫辛苦一年的庄家将被毁之危急之时有一个彝族妇女决心为民除害并于农历6月24日燃起火把到庄稼地里四处焚烧害虫昼夜不停害虫被消灭了但这位彝家妇女因劳累过度而死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而献身的彝家妇女将其死难的日子作为火把节传袭下来。
其三相传一次民族战争中彝族军队被敌人围。
困面临覆灭之时突闻一群牛的吼叫声彝军计上心来在牛角上扎起火把在牛尾巴上栓火炬到了夜晚把牛赶进敌阵借助火威彝军乘胜追击一举打败敌军。
关于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各有其神话传说至于火把节的天文历法的科学意义则鲜为人知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上期才完全调查清楚火把节是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一个重大节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尧汉教授南京大学天文系卢央副教授合撰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一书专门阐明彝族十月太阳历法是根据观察太阳运动定冬至和夏至傍晚观测北斗星和斗柄指向定大寒和大暑大暑这一天才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隆重、盛大、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节期三天。
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
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
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
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
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传说一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
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
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
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
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最欢乐的节目。
“火把节”在凉山彝族地区流传的历史悠久,传说较多,因地区的不同而内容多异。
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派喽罗到凡间收苛捐杂税被杀后,为了报复,放出害虫到凡间祸害人们,而凡间的人们毫不妥协,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相邀用火把焚烧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今天的凉山彝族“火把节”,随着凉山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除保留了节日的传统形式和内容外,已和凉山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系、促进物资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火把节”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活动绚丽多彩,反映出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在节日里,人们将从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地方赶来,云集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斗牛、赛马、斗鸡、斗羊、赛歌、选美、摔跤、达体舞比赛等庆祝活动。
“火节”的夜晚要进行火把游行和篝火晚会。
节日期间,在西昌等地还要举办大型的物资交流活动。
斗牛,是节日的第一大赛事。
斗牛方法是胜者斗胜者,败者被淘汰。
有的公牛不愿进场子,人们便会牵进一头正值发情期的母牛引诱,于是两头将要对陈的公牛就会因“争风吃醋”而引起博斗。
大的“火把节”活动斗牛多达几百头,可以斗几天,使人大饱眼福。
火把节的赛马独具特色。
赛马方法是在草坪上修一个圆圆的大跑圈,让参赛的骑手翻上各自的马背,同时策马直追,最后以追上对手者为胜。
火把节的摔跤手只限于男性,且不同方言区的摔跤方法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以被对手摔倒在地者为败,有的地方则以肩背首先触地者为胜。
火把节的歌被统称为“朵洛荷”,而“朵洛荷”又是“火把节”歌其中的一首,因为它富有感召力,姑娘们常把“朵洛荷”作为要唱一天的歌中序曲。
“火把节”的歌,只能由青春女性唱。
自“火把节”庆祝活动一开始,就会有几位年过6旬的老人交头接耳,评评点点穿梭在唱歌的姑娘们中间,他们是自发组织的美女评选小组。
由于老人们的公正合理,德高望重,深受年轻人尊敬。
那么,老人们的选美标准是什么呢?与全国各兄弟民族一样,爱美多情的彝家自有他的审美观,这种美,悄悄藏在痴情小伙子的深深蛑子里,隐隐响在黄伞下面的甜甜情语中……。
火把节的夜晚是迷人的夜晚,绚丽的空中焰火和大地上的火把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缤纷画图。
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水乳交融的欢乐。
场面,正如柳亚子先后的诗句:“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蹁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火把节是织金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分为“大火把节”和“小火把节”两个。
小火把节为每年农历的4月24日,大火把节为每年农历6月24日。
大小火把节日,活动内容相同。
节日那天,彝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
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
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
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
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
歌舞结束,各家各户的人们举着火把向自己的田土走去,分散举行火把游行,一直要游遍各自的田边地角,以此表达消灭害虫,祝祈风调雨顺,确保五谷丰收,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心愿。
织金彝族的火把节,以三塘镇松树坪的节日活动场面为大,每年均有上千人参加。
活动场所还立有序碑,记述这里火把节的形成与延续。
近年来,随着彝族同胞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火把节的气氛也一年比一年隆重,县民族文工队以火把节丰收舞为素材编练的彝族舞蹈《铜铃声声庆丰收》参加省、地汇演获得好评。
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纳西人按古规一连要过三天的火把节,点三个晚上的火把。
每天门前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里的青年们个个拿着又细又长的小火把,沿着田埂、山路,边走边唱,直到深夜。
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们越高兴。
这个隆重的节日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怕地上的晦气冲上来,下令把天门长闭不开。
可是不久,十八层天游腻了,仙境看烦了。
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下旨打开天门,想看看人间的景致到底如何。
天门一开,春风习习,只见人间绿水青山,百花争奇斗艳,玉皇大帝看得心驰神往,烦恼顿消。
玉皇大帝把人间看了个够,又转身看看天宫,顿时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怎么我的天宫竟然比不上凡间了,这还得了?”边说便下旨,叫红面天神把人间统统烧光。
掌火的红面天神领旨后,腾云驾雾来到凡间。
他并没有马上放火,先巡视一番,看到凡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天宫的生活没法比。
掌火天神爱上了凡间,他不忍心烧毁这美丽的人间,不忍心摧残善良的百姓。
虽然,他知道违反玉皇大帝的旨意定有杀身之祸,但他要避恶行善,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执行玉皇大帝的旨意。
主意一定,他便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撒谎道:“人间已经烧成灰烬。
”玉皇大帝听了非常高兴:“哈哈,现在我的天宫远胜人间了。
”隔了好久,玉皇大帝又觉得厌烦起来,他想看看被烧毁的人间。
他又在仙姬们的陪伴下来到天门前,可是一看,他几乎要发疯了。
人间不但没有被烧毁,反而更加繁荣昌盛,幸福美满了。
他知道红面天神违背了旨意,一怒之下,叫左右诸神把掌火天神捆了起来,推出去处死他。
掌火天神被杀时,一滴血溅出天门,落到大地上,滴在雪山脚下村寨旁边的一座庙里。
有个和尚看见了这滴血,就小心地用红布把它包了起来,搁在殿里。
六月二十四日那天傍晚,人们刚从田里收工回来,突然从庙里跑出一个小娃娃,拦住人们哭诉道:“专横残暴的玉皇大帝嫉妒人间的美好,今晚要派天兵天将下来烧毁凡间。
你们赶快在门前点起火把,一连点三个晚上,点得越旺越好。
这样用假火瞒过玉皇大帝,他和天兵天将们看见人间已经在烧了,就不会在下凡来捣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