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基本操作规范
(完整版)心脏手术操作流程

(完整版)心脏手术操作流程心脏手术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
在心脏手术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确认患者的病历和诊断
- 进行血液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
- 做好手术器材和药物的准备
- 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和麻醉清醒程度
- 和团队成员进行病例讨论和手术计划的制定
2. 麻醉诱导和准备
在手术开始前,需要给患者进行麻醉,以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 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处于无痛和无意识状态
- 插入气管插管,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
-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 确保患者的通路畅通,包括动脉通路和中心静脉通路
3. 心脏手术操作
心脏手术的操作流程根据具体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个常见的操作流程:
- 消毒和铺盖手术区域
- 用心脏灌注液冲洗心脏,准备开胸
- 开胸,暴露心脏和血管
- 进行心脏或血管修复、替换或搭桥手术
- 完成手术后,关闭伤口
4. 术后监护和处理
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术后监护和处理,包括以下内容:- 移至重症监护室或恢复室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后反应
-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抗生素预防
- 密切观察并处理并发症
- 定期进行术后复查和随访
5. 康复和护理
心脏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康复和护理,以促进恢复和预防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 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
- 开展心脏康复训练
- 保持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
- 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
- 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
以上是心脏手术操作流程的一个简要介绍,具体操作流程和步骤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病情进行调整和个体化处理。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房间隔缺损手术讲解模板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手术
手术步骤: 探查后,最后用示指轻压右房壁,可初步 探明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大小。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手术
手术步骤:
(3)心内探查:当心外探查仍有问题不 够明确时,进一步行心内探查。示指经右 心耳切口心内探查,明确房间隔缺损类型、 大小;是否合并肺静脉异位连接;冠状静 脉窦位置、大小;三尖瓣关闭不全情况; 经三尖瓣口探查有无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 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狭窄;经房间隔缺 损还可探查是否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狭 窄和三房心等畸形。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手术
手术步骤:
分流量大,在二尖瓣闭合时,两瓣叶互相 撞击,损伤瓣膜,使瓣膜增厚及瓣缘结节 样变,造成关闭不全,多见于年龄较大的 病人。⑤退行性变,多为二尖瓣脱垂。房 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引起:① 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量增大;②左房扩大, 左房压升高,易发生心房纤颤;③发生细 菌性心内膜炎的危险性增加。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手术
手术步骤:
后1针结扎前,膨肺使左房 内血液从缺损间隙处溢出, 以排尽左心气体。
(8)心内操作结束,彻底 排除心腔内气体,开放循环, 复苏心脏,待循环稳定后, 逐渐停止灌注、拔管。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手术
手术步骤: 2.房间隔缺损补片修复术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手术
手术步骤: 此种方法用于较大缺损、上腔型缺损和合 并有部分肺静脉异位连接者,尤其左房发 育偏小的病例。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手术
概述: 损病例,手术前已不需做右心导管检查。 但对明显肺动脉高压病人,右心导管检查 仍是判断有无手术适应证的重要手段。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手术
概述:
房间隔缺损的病人,多数可 生长至成年,但预后并不乐 观。外科手术治疗是安全可 靠方法。在心脏外科手术中, 是效果最好的病种之一,手 术病死率低于1%(图6.223~6.22-6)。
室间隔缺损手术的麻醉

室间隔缺损手术的麻醉病例一心内直视室间隔修补术麻醉一般情况患儿,男,2个月,体重6kg。
发现心脏杂音4天入院。
神清,精神反应好,面色红润,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啰音。
腹部平坦,触软,肝脾不大,肠鸣音正常,四肢活动好。
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无增大,震颤可及,心音有力,律齐,HR120次/分,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4/6级连续性杂音,P2亢进,经皮SpO295%。
否认肺炎、心衰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胸部正位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肺内可见散在斑片影。
ECG:窦性心律,双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报告:左房室内径重度增大,右房室内径轻度以上增大,房间隔卵圆窝处回声脱失约3.2mm。
室间隔肺动脉瓣下部位回声脱失约11.0~12.0mm。
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VSD(干下型),重度肺动脉高压,支气管肺炎。
入院后予静点抗炎、雾化吸痰治疗。
入院第四天行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室间隔修补术。
麻醉过程患儿入室后连接常规监测,通过静脉通路给予咪达唑仑1mg,芬太尼15μg,维库溴铵1mg,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使用定压呼吸模式。
行右股动脉和颈内静脉置管测压,设置呼吸参数,术中根据血气结果进行调节。
麻醉期间输入的液体加温,控制乳酸林格液,液量为4~6ml/(kg·min)。
麻醉维持分别在切皮、劈胸骨、体外循环开始前追加芬太尼2~5μg/kg,维库溴铵0.05mg/kg,咪唑安定0.05mg/kg,并根据具体情况吸入0.5%~2.0%七氟烷。
心内操作完毕,开放主动脉后静脉输注多巴胺4~8μg/(kg·min)和米力农0.45μg/(kg·min)。
转流停止前在左心房压指导下及时输血,维持HCT在30%。
转流结束时行改良超滤,体外循环使用进口婴儿膜肺,在浅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下进行,预充液以胶体液为主,加入适量浓缩RBC。
心肌保护采用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含钾晶体停跳液。
总转流时间为71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4分钟。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讲解模板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并发症: (7)房室瓣穿孔反流:轻者可随访观察, 重者外科处理。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并发症: (8)对封堵器过敏:轻者可药物治疗; 重者应外科取出封堵器。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并发症: (9)头痛:加强抗凝及药物对症治疗。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术后护理: 1.术后早期应用强心、利尿治疗,并适当 补钾。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并发症: (3)封堵器脱落:异物钳夹取不成功则 外科手术。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并发症: (4)心脏压塞:心包穿刺引流,必要时 外科手术。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并发症: (5)主动脉-右房或左房瘘:外科手术。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并发症: (6)心律失常:酌情药物治疗。
(3)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4mg/ (kg·d),(6个月);封堵器直径 ≥30mm患者可酌情加服氯吡格雷75mg/d (成人)。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术后处理: (4)应用抗生素3d。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术后处理: (5)术后24h、1、3、6及12个月以上复 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术前准备: 1.药品 1%利多卡因、肝素、及各种抢救 药品。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术前准备:
2.器械 血管穿刺针,动脉鞘管, 0.035″加硬导引钢丝(长260cm)及 0.035″(145cm长)导丝;端侧孔导管。 美国AGA公司生产直径8~40 mm Amplatzer封堵器;8~12F输送鞘。国产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8~40mm,9~14F 输送鞘。
手术资料:房间隔缺损闭合术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心尖四腔心
胸骨旁大动脉短轴
大动脉短轴切面
ASD介入治疗简史
作者
King
年代
1974
封堵器
双伞状
输送鞘
23F
ASD直径
<20mm
Rashkind 1983
Lock Sideris Amplaz 1989 1990 1997
双面伞
蚌状夹 钮扣式 双盘+腰
16F
11F 7-11F 6-12F
<10mm
X线表现:当缺损小,分流量少
时,心大小和形状正常或改变 不明显。缺损较大即有以下改 变(图): ①心呈二尖瓣型,常有中度增大; ②右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尤以右 心房显著增大为心房间隔缺损 的主要特征性改变; ③肺动脉段突出,搏动增强,肺 门血管扩张,常有“肺门舞蹈” 现象; ④左心房一般不增大,二孔型左 心室和主动脉球变小,而一孔 型左心室增大; ⑤肺充血,后期可出现肺动脉分流而 有青紫,形成艾森曼格综合征。 原发孔缺损:活动后感心悸、气短,易发生 呼吸道感染。 共同心房症状出现早且严重,进展快。 伴有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者,早期可出现心 力衰竭及肺动脉高压等症状。
临床表现—体征
左胸廓常稍隆起,心搏增强。 最典型的体征为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 进呈固定分裂,并可闻及Ⅱ--Ⅲ级收缩 期喷射性杂音,此系肺动脉血流增加, 肺动脉瓣关闭延迟并相对性狭窄所致。
疗效评价
术后多普勒检查左向右分流信号: 无 < 1 mm 1-2 mm 2-4 mm 佳 微量 少量 中量
> 4 mm
大量
术后处理
※
卧床6~8小时 静脉给予抗生素3天 观察心率、心律及心电图变化 24小时内肝素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q12h) 24小时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心脏正位及左侧位片 术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每日50~150mg, 3-6月 1,3,6,12月复查TTE
全胸腔镜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常规手术的比较

全胸腔镜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常规手术的比较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的经验。
方法:32例患者均经心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CHD ASD,分为A组(全胸腔镜)和B组(常规手术)。
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A组经股动、静脉建立CPB;B组按常规方法建立CPB,均在CPB,主动脉阻断下完成ASD修补术。
结果: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24 h胸腔引流量、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除A组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术后室颤,均及时治愈外,无其他严重之并发症发生。
两组患者均在门诊随访1~20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漏、无中度以上的三尖瓣关闭不全。
结论: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可以获得与常规手术一样的疗效,但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的学习曲线。
完全胸腔镜手术切口更小、更隐蔽,符合目前患者对美观的要求,是一种先进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技术。
上世纪90年代初,微创心脏外科手术蓬勃开展,而最为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就是经胸腔镜心脏手术,因其伤口小、美观、疼痛轻的优点而成为微创心脏外科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1-2]。
本科于2012年3月-2013年12月经全胸腔镜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CHD ASD)修补术16例,现将其基本手术情况与同期常规手术进行ASD修补术比较,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32例患者分为两组。
A组(胸腔镜手术)16例,男3例,女13例;年龄17~63岁,平均(33.8±13.3)岁;体重40~66 kg,平均(43.3±22.3)kg。
B组(常规手术)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5~45岁,平均(28.7±11.6)岁;体重50~72 kg,平均(44.8±22.4)kg。
所有病例均经心脏超声诊断为CHD ASD,除有几例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术前判断不影响手术。
心脏外科各种手术操作常规

心脏外科常用手术操作常规(暂行参考)一、手术开始前准备1、气管插管完成后,经麻醉医生许可,插导尿管,注意尿管的连接和固定。
体外循环手术要求插鼻、咽温度探头2、各种麻醉操作完成以后,由手术组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固定病人手术体位3、检查各种监测导线的可靠性,各种输液管道的通畅和固定情况,检查负极板的连接情况,并保证足够的手术消毒野4、检查手术器械包(瓣膜手术需要瓣膜包,先心病需要先心包、小儿先心病需要准备搭桥盒,冠脉搭桥手术需要准备搭桥盒、乳内牵开器、取血管包)5、检查胸骨锯(二次手术要求准备摇摆锯)和除颤器的准备情况6、冠脉搭桥手术需要按手术要求在手术开始前配制血管保存液7、清点手术器械和敷料8、手术组人员确认以上要求后开始消毒程序二、心脏外科手术消毒铺巾方法手术消毒应用碘酒消毒「遍,酒精脱碘2遍。
婴幼儿手术应用碘伏消毒2遍。
1、非冠脉搭桥正中开胸手术的铺巾方法:治疗巾球垫颈部两侧一一中单铺头侧(露出胸骨上窝)一一中单铺切口两侧(两侧锁骨中线附近)一一中单铺切口脚侧(剑突和脐之间)-治疗巾铺切口两侧(与原中单一致)一一贴护皮膜一一铺大孔巾一一加铺脚侧中单2、正中开胸搭桥手术的铺巾方法:治疗巾铺会阴一一治疗巾球垫颈部两侧一一中单铺头侧(露出胸骨上窝)——中单铺切口两侧一一大单从肩铺到对侧脚下*2——大单铺腿下一一中单包脚,绷带包扎*2——治疗巾铺切口两侧一一治疗巾铺切口脚侧一一贴护皮膜铺大孔巾3、消毒上肢取梯动脉:消毒上肢一一外展手架铺中单*2——无菌手套套手三、开胸]、常规开脚.切皮一一确定胸骨正中线一一直线剪剪开剑突一一分离胸骨后疏松组织间隙一一胸骨锯锯开胸骨一一胸骨断面以软的骨蜡止血,骨膜以电刀止血一一应用小开胸器牵开胸骨2、再次手术开胸:a.准备:摇摆锯、小耙钩b.操作:切皮一一确定胸骨正中线,并找到原固定钢丝一一钢丝剪剪断钢丝,原位保留一一摇摆锯锯开胸骨一一拔除钢丝一一以小耙钩牵拉胸骨断面,分离两侧胸骨后面的粘连一一小开胸器牵开胸骨一一进一步游离术野四、体外循环建立1、主动脉荷包:工成人:7*17编织线,2/3长单针(正f反)]t小儿:6*14编织线,1/2长单针(正一反)了橡胶尿管套线,弯蚊氏钳固定2、套上腔:显露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间右肺动脉,组织剪剪开右肺动脉外膜一一显露上腔静脉和右上肺静脉间右肺动脉,组织剪剪开右肺动脉外膜一一直角钳沿上腔静脉和右肺动脉间穿过一一中弯钳带鞋带(成人)或线绳(小儿)一一套管、中弯钳固定3、套下腔:沿下腔静脉和右下肺静脉间以组织剪钝性分离心包返折一一肾蒂钳贴膈肌从下腔静脉左侧绕下腔静脉后方穿过分离处的心包返折一一中弯钳带鞋带(成人)或线绳(小儿)一一套管、中弯固定4、右心荷包:⑴腔房管荷包:6*14编织线2/3长单针于右心耳处缝荷包一一橡胶尿管套线、弯蚊氏钳固定(瓣膜病于右房上腔入口处附近缝荷包)⑵上腔荷包:6*14编织线2/3长也针于右心耳处缝荷包一一橡胶尿管套线、弯蚊氏钳固定⑶下腔荷包:6*14编织线2/3长单针于右心房近下腔口处缝荷包一一橡胶尿管套线、弯蚊氏钳固定⑷上腔直角插管荷包:4-0ProIen线于上腔处缝荷包,橡皮蚊氏钳固定5、主动脉插管:选择合适的主动脉插管,以管道阻断钳夹闭。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PPT课件

• ③机械性溶血:溶血多发生于术后24小时 内,VSD封堵术溶血发生率≤5.88%,发生原 因为VSD封堵不严,残余分流,由高速血流 撞击金属网眼造成细胞机械性破换所致,
因此,术后应注意观察患儿尿液颜色,若
有溶血、血红蛋白下降、黄疸等表现,应
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本组病人未发现 有机械性溶血现象。
• 介入封堵治疗较传统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 较小、住院时间较短而疗效较肯定、病死
率较低的优点,故成为室间隔缺损的优先 选择。
.治疗方法
• 病人取平卧位于手术台,常规消毒铺巾,全身麻 醉,分别穿刺腹股沟股静脉和股动脉,置入鞘管, 行心导管检查:了解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计算 分流量、肺动脉高压情况及评估。左室造影及主 动脉造影,明确缺损大小、部位及与主动脉瓣的 关系,适合封堵者建立以下:经股静脉→下腔静 脉→右心房→右室→室间隔缺损→左室→主动脉→ 股动脉轨道,经输送鞘送入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 器,左心室造影示:封堵器成形良好,无残余分 流。升主动脉造影示:主动脉瓣无反流。复查超 声心动图示:封堵器成形良好,无残余分流。释 放封堵器,拔除鞘管,加压包扎。
术前护理
• 1、术前常规准备。训练患者床上排尿、 便,对患儿家长及年龄大的患儿进行心理 护理,向患儿及家属介绍介入手术操作过 程、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解除患儿及 家属的紧张情绪,树立信心,减轻思想负 担。
• 2、患儿住单人房间 注意消毒隔离及保暖,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保证充足的睡眠,使 其处于最佳手术状态。
•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 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心跳,血氧饱和 度。必要时监测出入量。
3、心电监护
室间隔缺损病人术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护, 因为少数室间隔缺损病人在手术后24h~ 48h有短暂的左束支或右束支传导阻滞甚至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与封堵器引起局 部周围组织短暂的水肿有关。需要严密观 察心电图,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备好 除颤仪,急救药物,做好安装起搏器的准 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基本操作规范(一)适应证。
1.诊断明确,辅助检查提示左心容量负荷增加,肺血增多,或心导管检查Qp/Qs≥1.5者,需要手术治疗。
2.对于存在严重肺部感染,经严格抗菌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善的患者,以及严重心力衰竭经强心、利尿治疗不能改善的患者,应当考虑急诊手术。
3.限制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l岁以内室间隔缺损自发闭合的可能性较大,5岁以后几乎不可能自发闭合,对于这类患者是否手术仍有争议。
(二)术前准备。
1.完成术前常规化验检查。
2.所有患者应当测量四肢血压以排除可能合并的主动脉畸形,如主动脉弓中断和主动脉缩窄。
3.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给予间断吸氧治疗和应用血管扩张药,有利于降低全肺阻力,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4.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首先考虑强心利尿治疗以改善心脏功能。
5.病情严重的婴幼儿应当注意术前的营养支持治疗。
(三)麻醉、体外循环方法。
静脉吸入复合麻醉。
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简称ACT)保持在400秒以上,使用抑肽酶者保持在750秒以上。
(四)手术方法。
1.体位及切口多为仰卧位胸前正中切口。
为了美容的效果,可以选择左侧卧位右侧胸部切口。
2.心脏切口右心房切口显露膜周室缺最佳,操作方便,易于避免误伤传导系统,容易显露及避免误伤主动脉瓣,保全了右心室的完整,极少发生术后切口出血问题。
经右心室切口闭合室间隔缺损已非常少用。
多用于经右心房切口显露欠佳的室缺,如巨大的膜周漏斗部室缺、干下或小梁部靠近心尖的肌部室缺以及合并漏斗部或肺动脉瓣狭窄(如法洛四联症)。
这些手术常要做右心室直切口。
如做跨环补片或建立心外通道,右心室切口要远离左前降支5-10mm。
干下型室缺经肺动脉切口修补。
3.显露室间隔缺损切开右心房前壁,用牵引线将切口的后缘缝在右纵隔胸膜上,切口前缘上、下两端各缝一牵引线并用心房拉钩显露出三尖瓣口。
一般用镊子适当提拉隔叶即可显露出缺损。
有时为充分显露隔叶下缺损,将内乳头肌自附着点切断后拉向右前方,缺损闭合后,再将乳头肌断端缝合复位。
有的内乳头肌分几个小肌束,切断后不易复原,也可沿隔叶瓣环切开隔叶根部显露出缺损,用牵引线拉开瓣叶进行瓣下缺损修补,并于缺损闭合后,用5-0无创针线缝合瓣叶上的切口。
4.闭合室间隔缺损(1)间断缝合固定室间隔缺损补片:膜周室间隔缺损多数用自体心包或涤纶片闭合。
补片用4-0无创伤双头针线带小垫片做间断褥式缝合。
第l个褥式缝合在缺损前缘相当1点处。
随后逆时针方向再缝2-3个褥式缝线。
每缝下一针时,都利用前一个缝线向下牵拉显露下针的部位。
为防止损伤主动脉瓣叶,当缝近该区域时由助手用手指将心室前壁向右心室腔内推压,同时术者向上牵拉前一隔叶交界的组织,看清局部室缺边缘及附近的主动脉瓣再下针。
在缺损下缘要缝2个转移针:一个在主动脉瓣环附近,为了不致误伤瓣叶及穿越中央纤维体的传导束,转移针要远离主动脉瓣环;另一个转移针在隔瓣环与室间隔交界处,此转移针用无创双头针线,先缝室间隔组织后再缝瓣叶根部,然后再用另一针直接缝在瓣叶根部,两针均穿过补片,打结后,将瓣叶与间隔间的间隙完全闭合。
第2个转移针缝过后,接着再缝4-5个带小垫片的间断褥式缝线,每个缝针都从房面穿过隔瓣根部再缝到补片上。
缝在瓣叶根部的缝线不要距瓣环太远,一般不要超过2mm,以免影响瓣叶功能。
在缝缺损后下缘时,注意避开内乳头肌及腱索,以保全瓣叶的功能。
(2)间断及连续缝法固定室缺补片:经右心房切口,缺损边缘的头侧显露较差,如用间断褥式(带小垫片)缝法则手术操作比较容易,而缺损的足侧边缘显露较好,用连续缝合法则比较简便。
显露室缺及固定补片的间断褥式缝合方法同(1)所述。
缝好室缺的隔叶边缘及转移针后,按逆时针方向连续缝合,到第1个褥式缝线处与之汇合并打结。
如室间隔靠近隔瓣根部的边缘有残余的膜样组织,则可利用最后一个褥式缝针,逆时针方向连续缝法将补片固定在膜样组织边缘。
在室间隔缺损完全闭合前,停止左心吸引,使左心室腔充满积血,并请麻醉师加压膨肺,将左心内残存气体随血液挤出心腔外,再打最后一个线结。
左心排气后,松开主动脉阻断钳,并将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的针管连通左心吸引,持续负压吸引及排气。
在复温并行循环及心脏跳动下,闭合右心房切口。
右心房切口一般用4-0无创针线缝两道,第1道为连续褥式缝合,第2道为单纯连续缝合。
避免发生心脏传导阻滞。
在固定室间隔缺损的补片时均存在误伤缺损后下缘传导束的可能性。
根据传导束的走行以及传导束与膜周缺损的关系,所有在室缺后下缘的缝针都应当缝在距边缘2-3mm 处。
(3)右心室切口:右心室切口撑开后再用小静脉拉钩向头侧提拉漏斗间隔,进一步显露室间隔缺损的下缘、三尖瓣前叶及隔叶以及中央纤维体与主动脉瓣环构成的缺损后上边缘。
经右心室切口修补,可用间断褥式(带小垫片)加连续缝合固定补片。
第1个褥式缝在隔叶与小梁间隔缘的临界处,距缺损下缘约3mm,相当于内乳头肌水平线下。
然后顺时针方向在第1针附近缝第2个褥式,通常这一缝线即转移针,打结后消除间隔与瓣叶的间隙。
接着缝第3或第4、5针褥式,每个缝针都从心房面进针穿过三尖瓣隔瓣根部,距瓣环不超过2mm处出针。
第2个转移针缝在主动脉瓣环或前叶与心室-漏斗皱褶附近。
然后再缝l-2针间断褥式即缝到缺损上缘。
各缝线穿过补片后,将补片送人心腔,每对缝线打结后缺损的大部分已闭合,余下未闭合部分用连续缝法(逆时针方向)将补片固定在缺损边缘上。
在结扎最后一对缝线时,停止左心吸引,请麻醉师加压膨肺,将左心内气体驱出左心腔。
在开始连续缝合补片时,即可复温。
将主动脉根部灌注液针管与左心吸引连通,开始负压吸引排气并松开主动脉阻断钳,使心脏复跳。
于并行循环及心脏复跳条件下,用4-0或5-0无创针线先连续褥式缝合一道,再单针连续缝合一道,使右心室切口密切对合。
(4)经肺动脉切口:显露出干下室缺的右上边缘,即分隔两组半月瓣的纤维嵴。
室缺的下缘均为肌性组织。
缺损位于肺动脉下,略呈三角形。
缺损要用补片闭合,不宜直接缝合,以免半月瓣变形而产生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干下缺损的另一个特殊问题是上缘组织极少,常不易牢固地缝合,即使有纤维嵴,缝线也容易撕脱,所以固定上缘的补片时应当将缝针从肺动脉瓣环穿出,使缝线上的小垫片留在半月瓣兜内,以防缝线撕脱。
由于缺损的右下缘位置最隐蔽,所以要先缝该处的补片,以免最后缝合时显露及缝合困难。
用自体心包片或涤纶补片,用间断褥式(带小垫片)及连续缝合法固定补片,闭合缺损。
用4-0无创针线或普通带小垫片的无创双头针线,从缺损右下缘6或7点处开始缝第l针。
然后顺时针方向沿缺损边缘再缝1-2个褥式,缝针穿过补片的相应部位后,在缺损的上缘(近肺动脉瓣处)缝2-3个褥式在瓣环上,缝针都从半月瓣兜内穿出后再缝到补片上,小垫片留在半月瓣窦内。
最后各对褥式缝线打结后,利用最后1根针线继续顺时针方向连续缝合缺损缘的其余部分,直至与第l针汇合并打结,将补片固定在缺损的右心室面。
左心排气与心脏复苏以及右心室切口闭合均与(3)所述方法相同。
干下缺损距传导束较远,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较低。
干下缺损的上缘是主动脉及肺动脉瓣的两个瓣环相融合的延续组织,其余的边缘由心室-漏斗部皱褶及小梁间隔组成。
术前如已确诊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应当在开始体外循环之前,先插好左心引流管,以免主动脉瓣漏血导致左心膨胀。
术中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无效时,必须切开主动脉前壁,直接由冠脉开口灌注。
(5)肌部室间隔缺损闭合术:体外循环开始后,常规切开右心房探查,并请麻醉师膨肺进一步观察及证实室间隔缺损的确切位置,同时发现或排除多发室间隔缺损。
肌部室间隔缺损的位置较高者,可切开右心房或右心室。
右心室切口平行并距离冠状动脉左前支5mm。
经切口显露出室间隔缺损,用2个毡条,1个在心腔内垫于缺损下方,另l个在心表面垫在切口近旁,用4-0无创伤针线,穿过毡条及缺损缝2-3个间断褥式,抽紧缝线,闭合缺损,缝线在心外打结。
切开左心室闭合肌部室缺。
一般术前虽可诊断为多发缺损,但准确位置及数目常不确定,术中虽经右心探查,因肌束及其间隙的影响也无法确定。
肌部缺损常靠近间隔下部。
将心尖垫高,在左心尖无血管区平行左前降支走行方向的左心室面做一小切口,左心室腔内室间隔面光滑而极少肌小梁,很容易找到缺损予以闭合。
如为多发缺损,互相很靠近,可用一较大的补片修补。
(6)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处理:手术治疗有分期及同期两种方法。
分期手术为先闭合未闭导管,再次手术闭合室间隔缺损。
适合做分期手术的病例包括:动脉导管未闭已确诊,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并发室间隔缺损,但并存室间隔缺损的可能性不大者;幼儿已确诊动脉导管未闭,且有大量左向右分流,合并小室间隔缺损者;心外科医师缺乏闭合手术的经验。
适合做同期手术的病例包括:心内的左向右分流以室缺为主,合并细小的未闭动脉导管;室缺及未闭动脉导管均已确诊,并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症状较轻,但为了减轻患者2次手术的负担,可施行同期闭合手术。
患者仰卧位。
按常规做胸部正中切口及深低温(20℃)、低流量l5-20ml/kg·min体外循环准备。
婴幼儿期患儿多数可在建立体外循环前分离未闭导管,并结扎或备用。
对于大龄患儿的粗大未闭导管,应当特别强调在开始体外循环之前必须完全做好插管准备,包括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及左心引流管,防止左心膨胀。
在体外循环及降温过程中,应当控制结扎线或用手指在肺动脉分叉处压迫动脉导管开口,防止灌注肺。
如已分离并置结扎线者,在并行循环开始后可直接结扎未闭导管。
并行循环前未显露动脉导管者,并行循环后暂不降温,保持心脏跳动,此时动脉压力及心脏张力减小,用纱布敷在肺动脉主干及右心室流出道表面,由助手将心脏拉向足端,显露出肺动脉分叉部分,剪开局部反折的心包,解剖未闭的动脉导管。
如不能事先阻断动脉导管,可于阻断主动脉后,切开肺动脉,显露导管在肺动脉内的开口,直视下闭合。
然后恢复浅低温及高流量体外循环,切开心脏,闭合室间隔缺损。
在这类手术中尽量不要在心包囊内游离导管后壁,特别是导管四周粘连重或局部显露欠佳的,强行游离或拟在导管背侧穿过阻断带等做法均极其危险,极易发生难以控制的管壁破裂及大出血。
预防灌注肺。
如试行游离导管不成功,则进行降温,并于心脏停跳后用手指在肺动脉分叉处加压,以免血流灌入肺循环。
粗大的导管或在肺动脉壁外用手指压迫不确实者,在降温到28℃时,减少灌流量1/2或达到40-30ml/kg·min后,切开肺动脉主干前壁,将手指伸迸管腔,直接堵住导管开口,然后恢复灌注量,继续降温达25℃或20℃。
直视下闭合动脉导管。
在低温低灌流量20-15ml/kg·min下切开肺动脉主干,直视下闭合动脉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