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
基于热储法的银川盆地地热资源评价

基于热储法的银川盆地地热资源评价一、地热资源概况银川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典型的新生构造盆地,地处祁连山与贺兰山之间,地形较为平坦。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显示,银川盆地内分布有多处地热异常区,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东北部、中部和西北部,分布范围较广。
盆地内的地热资源主要以热水资源为主,温度较高,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二、热储法评价(一)地热资源的储量评价1. 热源分布情况通过地质勘探和地热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分析,银川盆地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河谷、裂缝和岩石层等地质体中。
裂缝型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北部和中部地区,资源储量较大。
岩石层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北部地区,储量较为可观。
2. 热水储量评价热储法评价中,需要对地下热水的储量进行评估。
通过地下水钻孔数据和地下水化学分析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到热水的储量分布情况。
根据分析得出的数据,银川盆地的热水储量较大,盆地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的热水储量较为丰富,为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地热资源的温度是评价其开发利用潜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地热勘探钻孔的温度资料和地热水的温度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地热资源的温度分布情况。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银川盆地内的地热资源温度较高,其中部分地区的地热水温度超过100℃,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以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1. 加强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尤其是在盆地的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加大勘探投入,寻找更多的地热资源点。
2. 发挥地热资源在供暖、发电等领域的应用价值,推动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3. 加强地热资源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影响的监测和治理。
4. 加强地热资源的科研合作,推动地热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
本文基于热储法对银川盆地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盆地内的地热资源储量大、温度高、开发利用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银川盆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地热能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层状热储水热型地热资源计算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河北省层状热储水热型地热资源计算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河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热矿区之一,其层状热储水热型地热资源具有丰富的潜力。
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地热资源,我们需要进行准确的计算评价和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一、地热资源的计算方法1. 温度场测试与分析地热资源的计算需要先进行温度场测试与分析。
通过岩心测试、井温测试和水样分析等方法,获取地下温度梯度和温度场的分布情况。
同时,对地壳热流密度进行测试,以便后续的计算工作。
2. 热储水热型地热资源计算根据河北省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地下水流动规律,结合温度场测试结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热储水热型地热资源进行计算。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地热水的流动、传热以及地下岩石的导热特性,计算地热资源的蕴藏量和分布情况。
二、地热资源的评价指标1. 蕴藏量评价地热资源的蕴藏量是评价其可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评估地热资源的总量和可利用量。
同时,还需考虑地热水与其它资源的协同利用,以提高地热能的综合利用效益。
2. 可开发利用性评价除了蕴藏量评价,还需要对地热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性进行评价。
考虑到地热水温度、水流量、岩层渗透性等因素,评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和经济可行性。
同时,还需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性,寻找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
三、关键技术研究1.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需要涉及到热水的提取、传输和利用等过程。
在提取方面,需要研究地热井的钻探技术和热水的提取方式。
在传输方面,需要研究地热水的输送管道和热交换技术。
在利用方面,需要研究地热能与供热、发电、温室农业等领域的结合。
2. 环境保护与管理技术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强调环境保护和管理。
热水的提取过程中,需要控制地下水的抽取量,避免地下水资源受到过度开发的影响。
在热水的利用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余热,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对地热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太原市地热资源计算及评价

太原市地热资源计算及评价摘要当今地热能成为世界能源研究开发利用的热点,它洁净、污染环境少,为“可再生能源”。
太原市地热田主要分布于三给地垒以南的太原市盆地区,分布面积586.75km2,根据盆地内构造及地热地质条件又将地热田划分为八个亚区。
太原市太原市盆地区地热田为低温地热资源,地热田具有层状兼有带状热储特征。
热储模型由盖层(盖)、热储层(储)、热源通道(通)以及热源(源)这四要素组成,地热能可转化为开发利用的资源,盖、储、通、源四个要素的有利组合是必备的条件。
太原市盆地区地热资源总量为1498.79×1013KJ(折合标准煤为51153.24×104T);存储地热水总量39.83×108m3(存储地热水所含总热量66773.44×1010KJ,折合标准煤为2278.96×104T)。
可采地热水量99575×104 m3。
关键字:地热田、热储层、热储模型Abstrac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言 (1)0.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0.2 研究程度 (1)0.3 勘察工作依据 (2)第一章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理 (2)1.2 气象水文 (2)第二章区域地热地质条件 (3)2.1 区域地质特征 (3)2.2 区域地热地质条件 (3)2.3 盖层、热储层特征及埋藏条件 (4)第三章地热田划分及地热田地质条件 (5)3.1 地热田边界条件及地热田划分 (5)3.2热储层埋藏条件及特征 (8)3.3 地热田水文地质条件 (9)第四章地热资源计算及评价 (11)4.1 热储模型 (11)4.2 计算参数的确定及选取 (13)4.3 地热资源计算 (21)4.4 地热资源评价 (25)第五章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26)5.1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7)5.2 地热资源开发重点地区 (27)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28)致谢 (30)参考文献 (31)绪言当今地热能成为世界能源研究开发利用的热点,它洁净、污染环境少,为“可再生能源”。
地球的地热能资源评估

地球的地热能资源评估地球的地热能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热能资源,评估其潜力和可行性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地球的地热能资源进行评估,并探讨其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前景。
一、地球地热能资源的分布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地球的内热和太阳能的照射。
地热能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火山地区、地热区和地热田等地带。
据相关研究显示,地热能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潜在储量巨大,并且相对稳定可靠。
二、地热能资源的评估方法为了准确评估地热能资源的潜力,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工具。
地热能资源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热勘探:通过地面观测、地球物理探测、钻探等手段,获取地下地热能的相关信息,如温度、压力等。
2. 热流场建模:基于地热勘探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模拟地下地热能分布和传输规律,以确定地热能资源的潜力和分布特征。
3. 评估方法选择:根据评估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估方法,如地热潜力评估、资源量评估、经济可行性评估等。
三、地热能资源的应用领域地热能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可以用于发电、供热、温室农业和地热泵等方面。
具体应用领域包括:1. 地热发电:通过地热发电厂,将地下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地热发电具有环保、可靠的特点,适合用于替代传统能源。
2. 地热供热:利用地下的热能为居民和工业提供供热服务。
地热供热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供热温度,还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3. 温室农业:利用地热能调节温室内的温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地热温室农业可以实现全年无休的农作物种植,提高粮食和蔬菜的产量。
4. 地热泵:通过地热泵系统,利用地下的热能进行室内空调和热水供应。
地热泵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四、地热能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地热能的利用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dz_t 0331-202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估算规程

dz_t 0331-202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估算规程《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估算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是国家能源局于2020年3月31日发布的国家标准,规定了地热资源评价及估算的原则、要求及程序。
《规程》旨在制定地热资源评价、开发利用规范,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开展地热资源的勘察、开发利用及管理,推动地热能发展。
一、地热资源评价原则1.科学性:地热资源评价应依据现有的科学原理、理论知识和技术经验,选择合适的数值计算模型,结合现场资料,分析测量计算,以达到准确地估算地热资源量。
2.客观性:地热资源评价应以客观真实的地质现象为基础,采用数值技术、地质学技术推断评价地热资源,并与实际观测结果进行验证,以达到准确高效的评价目的。
3.价值性:地热资源评价应采取综合评价法,将地热能的技术特性、发展潜力等情况综合考虑,采取综合分类法,进行综合结果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地热资源。
1.熟悉地热资源的地质事实和工作要求,准确真实地反映地热资源状况;2.明确评价目的,明确地热资源评价等级标准,指定内容要素,综合评价各变量实力;3.采取多种评价技术,叠加综合评价,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结果拟合;4.采用多种地学技术,并与实测资料相结合,叠加验证;5.根据评价结果,准确可靠地估算地热资源量。
三、地热资源估算规程2.依据地热资源估算标准,划分普查区域,根据实测成果,结合地质图、地理空间素养等,分别估算普查区域地热资源量;3.普查结果,逐级缩小普查区域,与底层地质特性结合,逐步估算目标区域地热资源量;4.根据可利用地热资源量,确定工程投资压力、技术可行性等,辅助地热资源利用方案制定;5.根据地热资源估算结果,审阅地热能利用施工方案,确定地热资源估算及利用方案。
地热资源量热储量开采量计算过程

参数输 入
热储层系数 储存热水量(m³) 计算结 储存热能量(j) 果 热水储能 岩石储能
Ev QR QRE
0.2 22808640000 4.29254E+20 2.81253E+19 4.01129E+20
可开采资源量计算
热储层弹性释水率(m-1) 热储层计算段平均厚度(m) 2 参数输 热储层计算面积(m ) 入 热储层水位最大允许降深(m) 设计开采年限(a) 回采参数 可开采热水量(m³/a) 计算结 果 可利用热能量(J/a) 煤当量(t/a) μ M F Smax t RE QW QWE 1200 2375900000 150 100 0.2 45617280 1.12501E+算 参数 计算热能面积(㎡) 热储层平均有效厚度(m) 热储层有效裂隙孔隙率(%) 热储岩石密度(kg/m³) 数据与 热储地热水密度(kg/m³) 参数输 热储岩石比热(J/kg·℃) 入 热储水比热(J/kg·℃) 热储层计算段的平均温度(℃) 基准温度(℃) 符号 A D Ф Pr Pw Cr Cw T T0 2375900000 1200 0.04 2700 1000 920 4180 76 17
数据与 参数输 热储地热水密度(kg/m³) 入 热储岩石比热(J/kg·℃)
热储水比热(J/kg·℃) Cw 热储层计算段的平均温度(℃) T 基准温度(℃) T0 储存热水量(m³) 计算结 储存热能量(j) 果 热水储存能量(j) 岩石储存能量(j) QR QRE
可开采资源量计算
热储层弹性释水率(m-1) 热储层计算段平均厚度(m) 参数输 热储层计算面积(m2) 入 热储层水位最大允许降深(m) 设计开采年限(a) 煤当量(t/a) 计算结 可开采热水量(m³/a) 果 可利用热能量(J/a) μ M F Smax t QW QWE 0.00000816 450 1201700000 150 100 14160.10768 6618963.6 4.15009E+14
大港油区地热资源量计算与评价

89目前全球的能源结构中,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已经占到了人类消耗全部能源的85%以上。
大港油田经历了近60年的油气勘探开发,在获得重大石油与天然气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
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大量钻遇水层及相关分析测试资料对于地热资源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地热资源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大港油区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已经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在一定水平上提高了城市的档次。
以天津市为例,目前主要开采的地热储层是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砂岩、奥陶系和寒武系以及元古界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并发现了多个地热异常区。
虽然各地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地热资源评价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缺乏完整系统的资源评价以往的地热资源评价是分块进行的,没有系统开展全探区的系统评价和分析,存在勘查区域重叠,热储层分层不清等问题,特别是对于中深层地热资源缺乏研究,为地热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2.隆起区探井资料少,评价难度大隆起区地温梯度高,埋藏浅,是地热资源有利勘探区。
由于地热水循环的动力条件不足和导通条件稍差而未能露出地表,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已知大型水热系统都和断层广泛发育的地震活动区共生。
隆起区地热资源评价的重点在于基底起伏特征分析、隐伏控热断裂带、复杂地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及地层典型特征的描述,采用的物探技术主要有遥感、直流电法、可控源电磁法、大地电磁法、高精度重磁法等。
目前隆起区地震资料覆盖程度低,钻井少,参数选取困难,需要收集地矿部门或地方钻井资料编制热储分布图件。
3.地热能可采资源量计算的关键参数需要落实地热能可采资源量受控的因素很多,如热储类型、热储埋深、热储压力、热储岩性特征等,受控因素不同,地热可采资源量就会不同。
各地热田据不同的地热地质条件,不同的开发利用目的,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及开采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灾害地质问题来确定可采资源量。
地热资源量热储量开采量计算过程

热储层弹性释水率(m-1)
μ
热储层计算段平均厚度(m) M
参数输 热储层计算面积(m2)
F
入 热储层水位最大允许降深(m) Smax
设计开采年限(a)
t
回采参数
RE
可开采热水量(m³/a) 计算结
QW
果 可利用热能量(J/a)
QWE
煤当量(t/a)
1200 2375900000
150 100 0.2
下古生界
储存资源量计算 参数
符号
计算热能面积(㎡)
A
热储层平均有效厚度(m)
D
热储层有效裂隙孔隙率(%) Ф
热储岩石密度(kg/m³)
Pr
数据与 热储地热水密度(kg/m³)
Pw
参数输 入
热储岩石比热(J/kg·℃)
Cr
热储水比热(J/kg·℃)
Cw
热储层计算段的平均温度(℃) T
基准温度(℃)
T0
45617280 1.12501E+16 383854.5582
参数输 入
热储层计算面积(m2)
F
热储层水位最大允许降深(m) Smax
设计开采年限(a)
t
煤当量(t/a)
计算结 可开采热水量(m³/a) 果
QW
可利用热能量(J/a)
QWE
0.00000816 450
1201700000 150 100
14160.10768 6618963.6
4.15009E+14
2375900000 1200 0.04 2700
1000
920
4180 76³)
计算结 储存热能量(j) 果 热水储能 岩石储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第一节计算原则1、地热资源/储量的计算,应分别计算热储中的地热储量(J)、储存的地热流体量(m3)、地热流体可开采量(m3/d 或m3/a)及其可利用的热能量(MW t)。
2、地热资源/储量计算,应以地热地质勘查资料为依据, 在综合分析热储的空间分布、边界条件和渗透特征, 研究地热流体的补给和运移规律, 研究地热的成因、热传导方式、地温场特征, 并建立地热系统概念模型的基础上进行。
3、计算方法或计算模型应符合实际,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方法的采用, 应随勘查工作程度的提高, 依据新的勘查和动态监测资料进行更新和改进。
第二节计算参数的确定地热资源/储量计算参数应尽可能通过试验和测试取得。
对难于通过测试得到的参数或勘查工作程度较低时, 可采用经验值。
应取得下列参数:一、地热井参数:1、参数类型:地热井位置、深度、揭露热储厚度、生产能力、温度、水头压力、流体化学成份等。
2、获取方法:均采用测量、试验、测试获取实测数据。
二、热储几何参数1、参数类型:热储面积、顶板深度、底板深度和热储厚度等。
2、获取方法:(1)顶板深度、底板深度和热储厚应利用钻孔勘探资料,并依据地面物探资料,考虑地热田内热储厚度变化特征取平均值或分区给出。
(2)热储面积:带状热储的面积一般按地热异常区或同一深度地热等温线所圈定的范围确定;层状热储的面积依据地热田的构造边界和同一深度的地温等值线所圈定的范围确定。
如果工作任务仅涉及地热田的部分范围,应按勘查工作控制的实际面积计算。
如果地热田分布面积,应将各地热分区、地热田及地热异常区范围线、热储温度等值线和热储厚度等值线计算机数字化,通过计算机计算各分区的面积。
若进行区域评价时,新近系与白垩系热储面积,为热储温度大于40℃的区域;基岩热储面积,按其埋深4000m 以浅分布面积计算。
三、热储物理性质1、参数类型:热储温度、水头压力、岩石的密度、比热、热导率和压缩系数等。
据此,可以取得热储不同部位的温度分布情况。
2、获取方法:(1)热储温度:应尽量选用井温测量的实测数据。
热储温度由实测井口水温和新生界地温梯度推算确定。
热储温度计算公式:Z T =T 0+⎪⎭⎫ ⎝⎛-+∆0212H H H T 式中:Z T —热储中部温度,℃;T 0—多年平均气温,℃;T ∆—地温梯度,℃/100m ;H 0—恒温带深度, m ;H 1——热储顶板埋深,m ;H 2—热储底板埋深,m 。
新近系热储温度根据地温梯度公式求得,基岩热储温度按照新近系计算方法先求得基岩顶面热储温度,再利用基岩地温梯度求得基岩顶面值热储中部深度的热储温度,然后二者相加,即为基岩热储中部温度。
在调查阶段或没有地热勘探井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地温梯度推测热储的温度,也可以用地球化学温标计算热储温度。
此阶段圈定热储体积时,一般来说热储盖层的,平均地温不小于3℃/100m ,或1000m 深度以下获得的地热流体温度不低于40℃,也就是说1000m 以浅平均地温小于3℃/100m不作为热储加以计算。
实际计算时可根据将来地热流体用途确定热储体积。
(2)水头压力:应通过地热井的试井资料取得热储的压力。
一般情况下,静水位埋深的修正,修正可采用如下方法:a.公式计算法:水位校正(换算到热储层平均温度) ,可用公式(3-1)进行校正。
h=H-(3-1)式中:h——校正后水位埋深(m);H——取水段中点的埋深(m);h1——观测水位埋深(m);h0——基点高度(m);ρ平——地热井内水柱平均密度(kg/m3);ρ高——热储最高温度对应密度(kg/m3)。
b.作图法依据抽水试验时三次降深测得的动水头(hi)和出水量(QI)作图,反算热水静水位。
即曲线交于纵轴出水量为零时,便是热水静水位埋深。
此法简便、真实、实用。
c.粗略概推法停泵后,立即观测恢复水位,由于热储层的高压力,动、势能量的转换,当水位恢复到最高点,即热水头高度。
此方法可为参考。
(3)岩石的密度、比热、热导率和压缩系数:应综合考虑物探测井和岩样实验室测试结果。
在勘查程度较低时或没有进行测试时,可取经验值,其经验值具体见《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1615—2010(表C.1)。
四、热流体性质1、参数类型:热流体单位质量的体积、比重、热焓、动力粘滞系数、运动粘滞系数和压缩系数等。
2、获取方法:在地热流体的含盐量不大,且不含非凝气体时,这些参数可从《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1615—2010表C.2查得或求得;否则需要适当修正。
五、热储渗透性和贮存流体能力的参数1、参数类型:渗透率、渗透系数、传导系数、弹性释水系数(贮存系数)、空隙率、有效空隙率等。
2、获取方法:(1)渗透率、渗透系数、传导系数、弹性释水系数(贮存系数):通过单孔或多孔试井资料求得。
一般来说,渗透率小于0.05/μm2的岩体不应作为热储加以计算。
渗透系数、传导系数、弹性释水系数(贮存系数)采用常规的稳定流与非稳定流抽水求参方法进行。
复杂条件下热储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如抽水影响受到不同水文地质边界影响时,则选则符合水文地质条件的公式进行计算,(参见《供水水文地质手册》第二册)。
或按边界水力性质设置虚井按势叠加原理进行计算。
(2)渗透率、空隙率和有效空隙率:空隙率可以通过实验室测定,也可通过地球物理测井数据估算。
有效空隙率可以通过试井资料计算。
六、其他参数:1、利用监测资料可获取地热井的生产量、温度、水头压力、化学成份随时间的变化的数据。
2、利用地热勘探井资料与地面物探等资料获取热储的边界条件,如边界的位置、热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特征等。
地热井动态监测资料与热储的边界条件也是地热资源/储量计算必须的的参数。
第三节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一、地热资源/储量计算的基本要求地热资源/储量计算应建立在地热田概念模型的基础上, 根据地热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的不同, 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
概念模型应能反映地热田的热源、储层和盖层、储层的渗透性、内外部边界条件、地热流体的补给、运移等特征。
依据地热田的地热地质条件、勘查开发利用程度、地热动态,确定地热储量及不同勘查程度地热流体可开采量。
表3—1地热资源/储量查明程度类别验证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单泉多年动态资料年动态资料调查实测资料文献资料单井多年动态预测值产能测试内插值实际产能测试试验资料外推地热田钻井控制程度满足开采阶段要求满足可行性阶段要求满足预可行性阶段要求其他目的勘查孔开采程度全面开采多井开采个别井开采自然排泄动态监测 5年以上不少于1年短期监测或偶测值偶测值计算参数依据勘查测试、多年开采与多年动态多井勘查测试及经验值个别井勘查、物探推测和经验值理论推断和经验值计算方法数值法、统计分析法等解析法、比拟法等、热储法、比拟法、热排量统计法等热储法及理论推断二、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地热资源/储量计算重点是地热流体可开采量(包括可利用的热能量)。
计算方法依据地热地质条件及地热田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进行选择。
预可行性勘查阶段可采用地表热流量法、热储法、比拟法;可行性勘查阶段除采用热储法及比拟法外, 还可依据部分地热井试验资料采用解析法;开采阶段应依据勘查、开发及监测资料, 采用统计分析法、热储法或数值法等计算。
(一)地表热流量法地表热流量法是根据地热田地表散发的热量估算地热资源量。
该方法宜在勘查程度低、无法用热储法计算地热资源的情况下,且有温热泉等散发热量时使用。
通过岩石传导散发到空气中的热量可以依据大地热流值的测定来估算,温泉和热泉散发的热量可根据泉的流量和温度进行估算。
(二)热储法主要用于计算热储中储存的热量和地热水储存量,估计热田地热资源的潜力。
1、适用条件:热储温度有少量地热井控制的,地热异常范围大致能确定的地热田。
热储法又称体积法,不但适用于非火山型地热资源量的计算,也适用于与近期火山活动有关的地热资源计算;不仅适用于孔隙型热储,也适用于裂隙型热储。
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2、计算步骤与一些计算参数的确定原则(1)应首先确定地热田的面积(或计算区范围)地热田的面积最好依据热储的温度划定,在勘查程度比较低,对热储温度的分布不清楚时,可以采用浅层温度异常范围、地温梯度异常范围大致圈定地热田的范围,也可以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圈定地热田的范围。
(2)确定地热田温度的下限标准和计算/评价的基准面深度地热田温度的下限标准应根据当地的地热可能用途而定,或根据规划的利用方式来确定(我区现阶段一般按照地热资源温度分级温水温度最低界限25℃)。
计算/评价的下限深度一般是探采结合井控制的深度范围内。
(3)计算/评价范围确定之后,应根据热储的几何形状(顶板埋深、底板埋深和厚度)、温度、空隙度的空间变化,以及勘查程度的高低将计算/评价范围划分成若干个子区,为每个子区的各项参数分别赋值,然后计算出每个子区的热储存量、地热水储存量。
最后,把各子区的计算结果累加就得到了地热田(或计算区)的热储存量和地热水储存量。
(三)解析法1、适用条件:在勘查程度比较低,可用资料比较少时,可以采用解析法计算地热井或地热田的地热流体可开采量。
2、计算基本方法:当热储可以概化为均质、各向同性、等厚、各处初始压力相等的无限(或存在直线边界)的承压含水层时,可以采用非稳定流泰斯公式计算单井的开采量、水位(压力)随开采时间的变化量,从而计算出在给定的压力允许降深下地热流体的可开采量,对单井的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进行评价。
当地热田中有多个地热井时,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计算在给定压力允许下降值下地热流体可开采量。
该法主要借用浅部地下水稳定流和非稳定流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往往同实际出入较大。
建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了其他地热资源计算方法。
(四)比拟法比拟法又称类比法,即利用已知地热田的地热资源量来推算地热地质条件相似的地热田的地热资源量,或者用同一地热田内已知地热资源量的部分来推算其它部分的地热资源量。
类比必须是在地热的储藏、分布条件相似的两者之间进行的,否则类比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五)统计分析法1、适用条件:该方法适用于已开发利用的地热田,该结果通常比较接近实际。
2、计算方法具有多年动态监测资料的地热田,可采用统计分析法建立的统计模型来预测地热田在定(变)量开采条件的压力(水位)变化趋势,并确定一定降深条件下的可开采量。
可采用的统计分析法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
宜采用压力(水位)降低值和开采量之间建立的相关统计模型对地热田进行预测。
用于预测的模型应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预测的时限不应超过实际监测资料的时段长度。
通常利用已有的动态观测资料,分析地热开采区内,地热水开采量与水位下降的关系,概略确定每下降1米的热水可采量,进而推测最大可能降深时的地热水可采资源量及可采年限,以此做为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