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祖父科考弊案 - A4古今轶闻
鲁迅祖父行贿案真相

历史栏目组稿:****************新史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在《阿Q 正传》俄文译本的自叙传略中,鲁迅曾如此回忆。
这场变故,让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经历了牢狱之灾,也让鲁迅走上了和之前家族设定不同的人生道路。
鲁迅祖父的行贿事件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二十四日,在金溪县任七品正堂知县的周福清突然被两江总督沈葆桢参劾——为了整饬两江吏治,沈葆桢一次性向皇帝参劾了12名大小官员,他给皇帝处理的意见或是“即行革职”,或是“勒令休致”,唯独对周福清评价为“办事颟顸而文理尚优”,认为可以将周福清调整为负责教育的职位。
吏部经过讨论认为,周福清任知县已经超过了半年,不适合知县任职半年内不称职可进行调整的规矩,但可以按先例让周福清在七品知县的位置上退休。
这样的结果对于进士出身、刚刚40岁的周福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他上下活动,经过一番运作,光绪五年(1879年)四月,皇帝签批同意周福清改为“教职”的文书。
不过从手握地方权力的七品知县到清苦的教育岗位,周福清自然不满意,索性捐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官,并在当年九月就进入了内阁上班。
从濒临丢官的境地转圜到政府中枢工作,可见周福清不仅家庭条件优渥,他的人脉也非常硬,更为难得的是周福清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将近14年,可谓是如鱼得水。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月,周福清回到绍兴老家为母亲守制,这一年他的孙子周树人13岁。
作为官宦人家,在本应是乐享天伦的时候,周家却因为一场祸事而家道中落,也自此改变了周树人的人生轨迹。
光绪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浙江巡抚松骏的一封奏折再次将周福清这个人名送到了皇帝的案头。
就在25天前,负责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殷如璋的座船行至苏州时,接到了一封“嘱托关节情事”的书信,以及一万元洋银的“支票”,这封书信以及银票的主人,就是当时从绍兴前往北京探亲的周福清。
周福清之所以会向负责浙江乡试的主考官疏通关系,一来是因为他的儿子周用吉(鲁迅父亲)要参加当年的浙江乡试,二来周福清和殷如璋都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有同年之谊,所以周福清才派人前往殷如璋的座船送上书信,借以说情、行贿。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香远益清阅读答案房山篇一:香远益清阅读答案房山[1]篇二:香远益清阅读答案房山2015年北京房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同系列文档2015房山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gy免费贡献)2015房山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gy贡献)2013年5月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3年5月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3年房山初三化学二模试卷及答案2013年5月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2015房山区初三一模英语2012房山化学一模试卷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1739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1739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013年房山初三化学二模试卷及答案内容提示:房山区 2015 年初三一模试卷语文(120 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共 10 页,四道大题, 23 道小题。
满分 12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第ⅰ卷共三道大题, 21 道小题(70 分);第ⅱ卷为作文, 22 和 23 题(50 分)。
3. 请选用规定的笔(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按要求作答。
第ⅰ卷(共70 分)一、基础·运用。
(共 22 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共 8 分)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①,②,③,在 2000 ...10. 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策略,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形势、出谋划策后绘制了宏伟蓝图,请结合上面的三则材料填写下面表格。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txt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txt鲁迅祖父的往事鲁迅是文豪,其实也是一个尖刻文人,只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我等只知其正面,不知其阴暗面,而对于其祖父周福清的天大舞弊案也知之甚少,现试将将整个案子述之如下,以飨读者。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年。
这一年,慈禧老佛爷六十大寿,普天同庆,从京城到地方,各级官员忙着备贺礼,办灯会,准备在庆祝贺喜上显示各自的才能。
老佛爷在新建的颐和园里下令,为了喜上加喜,把本该下一年举行的科举乡试,提前到“万寿年”举行,美其名曰“恩科”。
正在大家大做喜庆文章的时候,隔海窥望的小日本不给老佛爷面子,挑起中日甲午海战,一举把号称东亚第一强的北洋海军,击沉海底,并强行登陆山东半岛,朝野震动,东南海防全线吃紧。
然而,“恩科”乡试照常进行。
十月十日,浙江巡抚崧骏,在杭州,接到刑部一封公函。
拆开一看,公文上赫然写着:查,浙江绍兴籍在职官员周福清,其母去世,丁忧在家,周不哀哀节食,恪尽孝道,反而阴谋诡计,藐视国法,纠集绍兴籍马,顾,陆,孙,章五家生员,公然贿赂乡试官员,以求一逞。
着浙江抚台司,速将案犯周福清缉拿审问,审得详情,递交刑部具结。
崧骏看完公函,倒吸了一口冷气!浙江“恩科”乡试,正在密锣紧鼓有序进行,自己每天亲临现场,没发现作弊的蛛丝马迹,怎么远在京城的人倒知道了作弊案犯?这是绍兴秀才作案,这是一笔难缠的账!浙江秀才,是出名的调皮捣蛋,出名的难缠。
即使那些上进无望的老秀才,散布在全国各地,作各级官员的幕僚,号称“绍兴师爷”,他们个个都是官场老手,翻手是云,覆手是雨,搅得花样百出,经常凭空生出啼笑皆非的事端来。
明代有个王思任,自诩:“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
浙江秀才有这句话垫底,更是头颈骨挺得比钢筋还硬,那些来浙江督学的考官学正,轻则被嘲弄讪笑,重则被围攻而抱头鼠窜。
俗话说:“乞丐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考中秀才的人,算是学生了,学府提供每人每天一升米的奖学金。
鲁迅的童年故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
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浙江绍兴 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 小说集《彷徨》和《呐喊》; 散 文集《朝花夕拾》; 诗歌集《野草》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五点 五十四分。
鲁迅的成长经历
(二)少年时期的艰辛时光
“我有四年多,曾经经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 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 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 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五点 五十四分。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五点 五十四分。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五点 五十四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 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 好戏了。”———《社戏》
《社戏》取材于自己 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 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 就。但不是作者的自传 ,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 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 “我”看成就是鲁迅。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 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 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五点 五十四分。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 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 “立人”主张。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 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 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 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精选学习文档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一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
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
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
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
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了解鲁迅留日的背景和他当时的心理。
二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
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
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
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
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
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
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
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
鲁迅生平大事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 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 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 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 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 自序》)
另一版本
1909年回国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日语翻译和化学生物教员月薪30元抽强盗牌劣质香烟双刀牌孔雀牌每天大约40支寄绍兴家及日本周作人寄绍兴家及日本周作人?1912年2月任教育部部员供应食宿每月30元到8月北上北京被正式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佥事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宜薪金屡有增加起初津贴60元不久月薪200元至1916年的300元一直到1926年8月离京
可能的原因
1.“漏题事件”——自尊心
2.学医的失败
《鲁迅传》第48页说:“在142个同学中,鲁迅名列第68。 ”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第13页:“鲁迅在仙台医专的考试 成绩,后来由‘仙台鲁迅之友社’做过专门调查,很能说明 鲁迅对知识的兴趣,他考得最好的一门是伦理学,83分。作 为一个外国学生,平均65.5的分数总还不错。分数最低的一 门是解剖学,得59.3分,离及格也相差不远。”
欢迎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 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祖父科场案——家道中落 2.日本留学——接受西方影响、幻灯片事件
(弃医从文)
3.包办婚姻 4.兄弟失和 5.“文豪”还是“富豪”——鲁迅究竟有多少钱? 6.假如鲁迅活着……
一直到罗老先生病重,觉得很有必要把几十年前的这段秘
密对话公开于世,不该带进棺材,遂向一位信得过的学生全盘 托出。
鲁迅成长档案

鲁迅成长档案结课作业姓名:张钰学好:20104802班级:10应物1班鲁迅先生生于清光绪七年(1981年)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市东昌坊口,鲁迅先生原祖父赐名周樟寿,号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改字樟寿,号豫才。
知道三十八岁开始才随母姓用了“鲁迅”这个笔名,他是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所拥有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先生的祖父周介孚因官场舞弊案入狱,后来虽被释放性病保住,却弄的个家破人亡,周介孚之子,也就是先生的父亲周伯宜,因父入狱,终生不得参加科举,积郁成疾英年亡故。
先生就是在这种没落的环境中一点点成长起来,相对于父亲,先生童年与祖父接触比较多,故而先生的性格和祖父也比较接近。
先生一生中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先生的小说对我国传统小说艺术实现了大突破,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
首先,在人物与故事关系上,突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格局,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化;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鲁迅“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的小说综合运用了中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从作品内容出发灵活而多变,充分显示了鲁迅丰厚的中西方艺术素养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再次,在小说语言上,彻底地摆脱文言,改用白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先生的小说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流派的形成起了主帅作用,他是这一文学思潮、流派的奠基者与旗手。
犹如涉世很深者向人们讲述世态和人心,简约而严谨、冷静而深沉,读后既发人深思,又感人肺腑,可谓理深情挚。
先生成功地刻画了阿Q等一群出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鲜明、独特而又有极大的普遍意义。
所特有的质朴、清醒、深沉,使他的现实主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影响及于几代作家。
先生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少年时代的鲁迅,曾因家庭的变故而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他在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写的自叙传略中回忆,其祖上本是殷实富足的大家,“但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这场“很大的变故”指的就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的科场舞弊案。
在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此案的记载,并借此了解这场晚清科考案对少年鲁迅的影响。
周福清画像•密信有“关节”周福清于同治六年(1867)考中举人,四年后,他先是在会试中被取为第199名贡士,接着又通过殿试,成为三甲第15名进士。
之后在翰林院庶常馆经过三年学习,他被派往浙江杭州府金溪县当知县。
光绪四年(1878),因事被巡抚参劾革职,降为教官。
但是,次年周福清又花钱捐了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回到京城,日常工作就是抄抄写写。
光绪十九年三月,周福清母亲去世,按清朝定制,要离开官位回乡居丧三年。
就在他回到浙江后不久,其子周用吉(鲁迅之父)报名参加了这年八月的举人考试。
主持这次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恰是22年前与周福清一起考中进士的殷如璋。
周福清得知自己的同年来当主考,动了心思。
七月二十五日,周福清从上海赶到苏州,停船静候殷如璋,并准备好关节条子。
所谓“关节”,是指与考官串通作弊,在入场前订下考生在试卷诗文某处作何记号,用何字眼。
周福清暗订的关节字眼是“宸忠”、“茂育”四字,专门写在一张纸上。
另外还有一张纸写着“洋银一万元”,是他许诺事成之后酬谢主考的价钱。
周福清把这两张纸和自己的名片装入信封,等待送给殷如璋。
周伯宜(鲁迅之父)与妻子鲁瑞•送信露天机七月二十七日,殷如璋的官船到达苏州码头。
周福清为避人耳目,自己留在船上,派家仆陶阿顺代送。
他嘱咐陶阿顺,先投帖拜会,争取让主考大人接见,当面递信,如不接见,再投信函。
陶阿顺原是个当佣工的粗人,刚到周家没多久。
来到戒备森严的官船下,陶阿顺早把主人的吩咐忘在脑后,为图省事,他把周福清的名帖和密封的信函一同呈递上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考官出京,为防舞弊, 不准会见亲友,不准外出拜客,不 准收发信件。到地方后,更要处处 受到考试监督官的监督。
周福清想,京官南下赴杭, 必取道苏州,思忖再三,于 8月 31日带仆人陶阿顺到苏州专候。 9月 7日,殷如璋的船只抵达苏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在 1871年时赴京会试,中贡士。殿 试获第三甲第十五名,钦点翰林 院庶吉士。后来又做了金溪知县、 内阁中书等。这也是周氏家族弃 耕经商、跃入仕途的最大辉煌。
1894年 秋 天 , 浙 江 举 行 乡 试。周福清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 父亲周伯宜,虽然以前屡试不第, 但这次仍然准备再考。另外还有 周家的五户亲友,也均有人应试。 他们打探到主考官殷如璋是周福 清的同榜进士,便凑了银钱一万 两,恳求他去贿赂考官,以求中 举。
其详的。我所以当时未参与而又同
途同归是另一传的事了。
感天下之大又小,只能释为时
代命运使然。……在这天下之小中
我很想提一笔我们的少年伙伴朱迈
先(朱自清长子),他可以说是我们
之中最成熟、最先进的一个,在全国
解放前夕带动国民党一个师起义,
自己竟亡于“自己人”手。这已是半
个世纪以前的一件冤案了,无处可
纪可祭,聊附此数语,以志少年时的
朱迈先身后留下了年轻的妻 子和两男一女 3个幼小的孩子,生 活艰难、处境困顿可想而知。
当年在朱迈先被捕之初,傅丽 卿曾向朱自清遗孀陈竹隐夫人求 助,每月工资只有 60元、膝下也有 3个儿女需要抚养的婆母,立即寄 30元给儿媳救急,此后一年中也按 月寄 20或 30元,并劝慰她放宽心 胸,抚育好子女,直到傅丽卿在广西 省立医院找到了工作,才停止接济。
虽然浙江一些官员以周福清 “一时糊涂,闻拿畏罪,自行赴县 投首”等理由,尽量为其减轻罪 责,但光绪坚持对周福清施以重 刑,很快就下了一道谕旨:“周福 清着改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 纪而儆效尤。”
现今在浙江绍兴鲁迅故居参 观,常会有讲解员讲起周家这段 不太光彩的往事。在绍兴鲁迅纪 念馆编印的一份《鲁迅故里》资料 中,对鲁迅这场家庭变故也作了 详细记载。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也 算是一个聪明人,可为什么会干 出这样的傻事?
摘编自石家庄《文史精华》
冯亦同 /文
同为北京名 校崇德中学毕业生的 黄宗江,也是中国演 艺界名人。资料图片
▲1936年春
▲朱迈先在北京 崇德中学的同窗学友、 日后成为中国电影界名 人的孙道临。资料图片
鲁迅祖父科考弊案
鲁迅祖居
资料图片
1894年,鲁迅 13岁时,家里 发生了一件大事。鲁迅的祖父周 福清因为在科考中为自己的儿子 和亲友舞弊,被光绪皇帝判处“斩 监候”。在省城监狱度过了七个春 秋,到 1900年刑部大赦,才得以 出狱。鲁迅祖父的下狱,再加上父 亲的牵连病故,使周家彻底破 落。
伙伴,并寄我们这些幸存者的追思。
我们那一代走在前面的少年先锋,
如李德伦,多是把“救亡”放在生命
以及视如生命的艺术之前的,并寻
找追随党领导,这是客主观均属必
然的。
同为上世纪 30年代北京名校
崇德中学的毕业生,黄宗江对“少年
先锋”中“最成熟、最先进”而又蒙冤
而逝的朱迈先,发出了“无处可纪可
祭”的感慨。
(全文完)
傅丽卿坚信丈夫是无辜的。在 朱迈先死后的 30余年里,她多方申 诉,为他平反而奔走。直到 1984年 各地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 精神,在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新形
势下,新宁县法院才认真复查旧案, 承认 1951年的判决书纯属错判,恢 复朱迈先起义人员的名誉,澄清事 实真相。
1980年代初,年近花甲的傅丽 卿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媳妇,千里 迢迢去北京探亲,这是她同朱迈先 结婚后 36年第一次跨进朱家门。她 无比激动地拜见思念已久的婆母和 弟妹们,孩子和媳妇也叩见奶奶和 叔叔、姑姑。沐浴在历史新时期的温 馨阳光下,朱自清的家属们才实现 了真正的大团圆。
在北京西郊的福安公墓里,傅 丽卿带领孩子们在刻着“故国立清 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字样 的黑色墓碑前长跪不起。
傅丽卿含着热泪向公公的亡灵 献花与默悼: “敬爱的父亲,长媳丽 卿同孙儿寿康、寿嵩及孙媳佩玲给 父亲、爷爷吊祭来了。您的长子朱迈 先没有玷辱您的令名,他的冤案已 得昭雪。请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安息 吧……”
交织交响的时代。阅李传(指《李德
伦传》),我找见了多少少年时候的
同窗密友。传载,抗日战争起,地下
组织暴露,孙以亮(孙道临)被捕,陶
声垂(娄平)出走天津转赴冀东打游
击,在天津时曾给德伦一信要他也
去天津,急匆间却未留下天津地址
(其实陶就在我家,由我 13岁的小
妹宗英接待)。其后德伦赴上海才认
识了我。这些是我这次阅李传才知
州,停泊在阊门码头。周福清随即 差陶阿顺雇小船,设法靠近殷的 官船,将信送上。恰巧副主考周锡 恩在主考船上聊天,殷接信后,不 便拆阅,搁于茶几,仍与副主考叙 谈。
素来办事精明的仆人陶阿顺 唯恐银票有闪失,高声嚷道:“信 里有万两银票,怎么不给一张回 条?”殷为示清白,将信交周锡恩 启阅。于是案发,一时惊动了朝 廷。
笔者认为,可能他望子成龙 心切,为了儿子的前途,便忘记了 法律,忘记了道德。可能他过于相 信金钱的力量。的确,有人说金钱 “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 生可使杀”。这一系列的变故,也 给少年和青年的鲁迅留下了刻骨 铭心的创痛。
摘编自《重庆晚报》 汪金友 /文
(上接 2月 5日版)
时代蜕变中的人生悲剧
1950年 12月“镇压反革命”运 动中,蒋雄被捕,同时也逮捕了朱迈 先,后被押送至蒋雄家乡湖南新宁 县。次年 11月,新宁县法庭以“国民 党土匪特务”罪判处朱迈先死刑并 立即执行。
朱迈先当年 33岁,去世之时, 距毛泽东褒扬他父亲“一身重病,宁 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 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那篇名 文《别了,司徒雷登》,已发表了两年 零三个月。
AD4古今轶闻
■责任编辑:李 易
朱自清之子朱迈先冤死湖南下
朱迈先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长子。1951年 11 月,年仅 33岁的朱迈先以“国民党土匪特务”罪被湖南新宁县 法庭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朱迈先死后,其妻子傅丽卿多年奔 走申诉,在时隔 33年后的 1984年,法院经复查后承认错判,为 死者恢复名誉。
另一位知情者的纪念
本文前引孙道临先生的回忆文 章,无独有偶,2001年作家出版社 出版的罗筠筠著 《李德伦传》 一书 中,同为演艺界名流的黄宗江先生 所写之序,也以激赏的口气和沉重
的语调,提到了“我们那一代走在前
面的少年先锋”朱迈先的名字和遭
遇。序中的原话是:
我们生在“五四”前后,长在“一
二·九”,是那样充满了痛苦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