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优秀4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优秀4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能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简介鲁迅。
二、自学生字、词,并进行交流1、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
2、汇报交流。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1、读文思考:2、班内交流。
3、你发现全文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吗?(以空行为标志。
)4、学写小标题:⑴指导写小标题。
师:先总结这段的意思,再从在中提炼出小标题。
(深切怀念。
)⑵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其他几段。
四、讨论了解轮训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读通全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指名分段读课文,体会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助车夫的?出示自学提示。
2、汇报学习成果。
3、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⑴画出有关的句子。
⑵以读的形式汇报。
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伯父这样关心穷人,因而必然会得到人们的爱戴。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1、出示问题。
2、汇报学习成果:⑴“张冠李戴”的意思是什么?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理解它?用它可以造个什么句子?⑵“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
3、师:“谈《水浒传》”这件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四、分角色朗读课文1、默读,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内质疑,讨论。
3、班内交流:⑴“碰壁”是什么意思?⑵“四周围黑洞洞的”是什么意思?五、朗读第一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爱戴?揭示中心。
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要求: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1、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感受鲁迅对孩子们的爱: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那么幽默风趣、关心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内心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爱。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出示句子,学生齐读)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可能想起些什么呢?(学生想象)孩子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出示)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
忽然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指名读、齐读)二、学习第四段、第五段: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请自己读读后面两个故事,把最能使你感动的句子划出来,圈出重点词,在旁边写上标注。
(出示学习要求)2、汇报:(1)出示:“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引导学生抓“扶上、蹲着、半跪、洗、敷、扎、掏”一系列的动词,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半跪”:孩子,怎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一个动作吗?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画面中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睁开双眼,你感觉到了吗?你看到了吗?找一找,从课文哪里看出的?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吗?但他们都怎样?(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表现了他的什么?(同情心、爱心)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新句。
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形象和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鲁迅先生的形象和精神。
学习课文中的新词、新句。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行为。
四、教学准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材。
相关鲁迅先生的图片和资料。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创设: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简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
提问:“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吗?他有哪些作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分享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总结:“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2. 初读课文(10分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提问:“课文中有哪些生词?你们理解它们的意思吗?”检查生词:教师检查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必要时进行解释。
教师举例:“‘慈祥’是什么意思?‘和蔼’呢?”3. 细读课文(15分钟)分段阅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由一个小组负责阅读并解释。
提问:“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理解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内容,特别是鲁迅先生的形象和精神。
提问:“鲁迅先生在你们心中是什么样的人?”4. 深入探讨(15分钟)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鲁迅先生的形象和精神,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
提问:“你们认为鲁迅先生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角色扮演:学生模拟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角色扮演展示鲁迅先生的精神。
提问:“如果你是鲁迅先生,你会怎么做?”5. 总结提升(10分钟)总结课文: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形象和精神。
人教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人教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通用12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
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
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
“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
“张冠李戴”什么意思?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部编版)【教案】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我的祖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
1.引言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回顾你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回忆上节课讲述的内容,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那么在生活中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侄女写的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齐读课题3.自读检查:(1)同桌互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2)填写表格:解课文做铺垫。
)二、课文精讲。
1.用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伯父哪些事?回忆伯父追悼会的情景。
回忆伯父跟“我”谈《水浒》。
回忆伯父笑谈“碰壁”的事。
回忆伯父除夕放花筒时难得的笑容。
伯父救助黄包车工人。
女佣阿三对伯父的回忆。
2.默读第一部分。
在文中寻找答案,圈点勾画一下:(1)鲁迅追悼会的情景是怎样的?用个词来概括当时的情景?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人教版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

人教版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大意,掌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鲁迅先生的品质和精神。
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热爱祖国、关心民生、勇于改革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 分析鲁迅先生的品质和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联系实际生活,深入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和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品质和精神,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5. 拓展阅读教师推荐相关的课内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自主阅读,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素材。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阅读感悟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合作意识和亲情观念等方面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 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
3. 课内外阅读材料推荐。
八、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阅读。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亲情观念,使他们学会尊敬和关爱亲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3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3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导入法、讨论交流法、课堂展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鲁迅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段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在追悼会上;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3、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指读课文第1段。
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3、自学课文第2段。
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
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练习朗读第二段。
4、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
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8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六年级语文课堂而设计的教学教案,内容涉及了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介绍。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于鲁迅先生人格和思想的理解与尊重。
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能够简单概括鲁迅先生的重要作品;3.培养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尊重和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PPT、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认识鲁迅先生1.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和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分析:让学生分析鲁迅反抗封建文化及社会不公正的思想。
4.总结:以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对于鲁迅先生的理解。
第二课:《药》1.阅读:组织学生阅读《药》一文。
2.分析: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病态的批判。
3.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社会病态与个人生命的关系。
4.默写:要求学生默写《药》的主要内容和个人感受。
第三课:《孔乙己》1.导入:播放《孔乙己》的影片片段,引发学生的共鸣。
2.阅读:分段阅读《孔乙己》一文,理解主题和表达方式。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对于社会体制的质疑和自我人格的追求。
4.总结: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对于孔乙己的认识。
第四课:《狂人日记》1.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狂人日记》的主题。
2.阅读:学生分段阅读《狂人日记》一文,理解狂人的病态思维。
3.分析:让学生分析狂人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批判。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对于狂人的理解及其对于社会的意义。
第五课:《阿Q正传》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阿Q正传》。
2.阅读:学生分段阅读《阿Q正传》一文,理解阿Q的人格和命运。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阿Q的反抗和对于封建文化的嘲讽。
4.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尊严和社会的压迫与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栾川县叫河中学六年级李富强【教学目标】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笑谈“碰壁”的深刻含义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们奔走相告,来见他最后一面,来送他最后一程。
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
他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板书:鲁迅,提醒学生注意“迅”的笔顺)这位大文豪,作为周晔的伯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本文作者周晔一起走进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1、请学生听课文朗读,注意听清楚字音。
2、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去解决,边读边想,作者“我”回忆了哪几件关于伯父的事情?3、提出要掌握的生字词语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吼匆匆忙忙饱经风霜学生领读4、再读文,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文章写的四件事。
5、.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6、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的说一说。
(他总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三、研读课文(一)、深受爱戴1、指名朗读第一段。
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2、讨论。
a.“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b.“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
)c、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d.“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
)e.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跟随着作者的回忆,我们会找到答案。
(二)、谈《水浒传》1、就从离鲁迅去世不久前的一件小事上开始仔细品味,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里的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风趣幽默)2、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到鲁迅的风趣幽默?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当听完伯父这句话时,“我”的反应是怎样的呢?找出文中的话读一读。
为什么“我”会这样?听懂了伯父的话中话了吗?“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
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
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
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一位大文豪,一位大忙人,却如此关心侄女“我”的生活,临去时伯父还送两本书给“我”。
从中你感受了什么?(伯父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以及关心下一代。
)5、请你来评价这位伯父。
(慈祥、幽默)6、就是这么一位慈祥和蔼、风趣幽默的伯父,他去世了,当我站在万国殡仪馆时——(学生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掉下来”)7、请同学们带着对伯父的怀念、感激来读这一段。
四、课堂小结伯父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得爱戴,小周晔不明白,你们已经读完全文,你们知道吗?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给生字组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继续学习,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篇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教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齐读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于这么多人来悼念伯父,他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板书:为什么得到爱戴)3、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谈水浒》这件事,你从中看出鲁迅先生身上的什么品质?(板书:1、笑谈《水浒》)二、趣谈碰壁过渡: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几个故事。
1、师:请同学们默读趣谈“碰壁”这件事,划出你认为最难理解的词语。
(板书:2、趣谈“碰壁”)2、交流、理解重点词语:“碰壁”、“四周黑洞洞的”。
(“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为什么容易碰壁?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对敌斗争的匕首和刀枪。
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要逮捕他。
可是鲁迅先生却先后用了100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巧妙地同反动派进行斗争。
)3、假如你是语文老师,周晔把这篇文章交给你了,你看了这一段,会怎么给他写批语?师:这就叫具体、生动,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你写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这个故事是用对话的形式组成的。
对话很重要,。
具体生动的对话,可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学会了写对话,就不愁写好记叙文了。
4、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试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同位同学分角色读好这段话。
(生练读。
指名读。
)5、指名分角色背诵。
6、师:客人们,你们为什么哈哈大笑?师:周晔,你现在理解了伯父话里的意思了吗?那你从这件事中可以体会到伯父什么品质?7、总结:伯父多幽默啊,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革命家。
三、燃放爆竹过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不仅幽默,还有慈祥的一面,当他和家人一起放烟花的时候,引读:“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生接)(板书:3、燃放爆竹)四、救助车夫过渡:是什么样的事情又会让伯父的表情变得冰冷,严肃呢?1、请自由读读“救助车夫”这个小故事,划出描写鲁迅先生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4、救助车夫)(师:同学们读得十分投入,好,所有同学都将自己的理解转化成了一条深深的波浪线。
有的同学画了一处,有的画了两处、三处,甚至过多,很好。
无论你画了几处,肯定有一处让你怦然心动,把这一处读给大家听听吧??)2、◇小黑板出示:(当学生读到“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
”)这段时:(1)指名说体会。
(说到动词为止)(2)划出动词,打上着重符号。
师:这一段是具体写伯父和爸爸如何救助车夫,确实值得我们来品味一番。
没有划的,老师建议你们把它划下来。
这段文字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像同学那样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在下面打上着重符号,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看看书上的插图,联系上下文,再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4)有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天气非常寒冷。
(读句子)(5)由“半跪”体会人物的品质。
师:同学们想,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天寒地冻地他给谁半跪?你还有什么体会?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总结:鲁迅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天气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一个“跪”字,我们体会到了他对车夫这样劳动人民深深的爱。
(6)师:请你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练读这段话。
(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预设:孩子,经你这么一读,意思、场面、情境、情感全出来,全活起来了。
孩子,听了你的朗读,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在我们眼前动了起来,我仿佛看到车夫那只血肉模糊的左脚,就这样一圈一圈地被鲁迅先生包扎了起来。
3、(当学生读到“天黑了??在路上跑呢?”)师:小时候的周晔不明白车夫为什么没有鞋穿,你明白吗?(车夫终年忙碌,本应丰衣足食,可他却穷得连一双鞋都买不起,而那些剥削者却不劳而获、饱食终日,你们说这公平吗?这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4、小黑板出示:(“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请说说你的体会。
(2)教师范读:这两句话,写得很深刻,我也想读读,可以吗?(3)师:这一段是作者对鲁迅先生当时的神态、动作的描写,你能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憎恨、愤怒)(4)课文读到这,我们的学习伙伴“冬冬”有个疑问,我们一起读读我的视角中“冬冬”的话。
师:是啊,还记得刚才在“笑谈碰壁”事件中,鲁迅先生是如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你知道鲁迅先生在想些什么呢?师启发:也许,先生想到了像车夫一样的为生活疲于奔命的劳苦青年;也许,先生想到了孩子,那些可怜的无助的孩子;也许,先生想到了那些进入迟暮之年、骨瘦如柴的老人;也许,先生在捶胸发问,他问自己,也问当权者??(5)练笔:请拿起你的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把先生的想到的写下来。
(学生练写,出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封建礼教的毒害,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
工人、农民、车夫、报童。
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拼尽苦力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鲁迅先生痛恨这个不公平的黑暗社会。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用心去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段话。
(学生交流一个,读一个。
)评价预设:我非常佩服你,你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得如此丰富,可见你是一个知识面很广的孩子,只有“爱得深,才能痛得切”呀!肯定还有不一样的声音,伯父在想些其它的……如果先生在天有灵,能听到你这番话语,他是多么欣慰呀!伯父就是这样,时刻惦记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的任何一次不幸遭遇,对先生来说,都是举轻若重啊!(6)师:这段话有一个词出现了两次?(清清楚楚)你觉得作者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作者清清楚楚记得的仅仅是伯父的表情吗?(作者至今仍清清楚楚记得的是伯父爱憎分明的立场,忧国忧民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