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

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当然,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促使了自然增长率的降低。

就目前而言,现在可劳动人口仍然占据比较大的比例,人口优势依然存在。但是我们现在应该逐步将人口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所以教育水平的提升是现阶段很重要的任务。

现在我国人口呈现倒金字塔型,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压力逐渐呈现。

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人减少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二、男女比例

2001-2010年间,中国人口的男女结构比例基本稳定在男性%、女性%左右,其中2001-2005年,男女性别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006-2010年,男女性别比则不断缩小,男女比例趋于平衡。男女性别结构的失衡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性别结构的平衡,有助于社会稳定。

历年普查总人口构成

我国2001-2010年的性别比为正常略高的状态,引起这一现象的因素除生物因素外,主要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随着我过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重男轻女现象愈加少见,男女性别比趋于正常。

三、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2010年中国城乡人口

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展

年份1978 1980 19 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城市化29.0

城市化水平进展分析:

从1978至今,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

一方面,期内受到改革开放的大浪潮的推动,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再此促进下,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2000年达,到了2010年则为了。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另一方面,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另一个来源则是城乡人口迁移。而且乡村人口城市化的势头依旧强劲。

城乡构成,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010年人口流动

四、流动人口问题

2000年流动人口为8人,到2010年为5人,增加%。

体现出来的问题有: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增速巨大;城市化的发展需要面对流动人口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流动人口的增多,从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另一发面,也体现出了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

五、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中部地区占%,西部地区占%,东北地区占%。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六、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八、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下降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九、人口结构与地区具体分析

据调查全国总人口为75人,其中内地人口5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人,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

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中部地区占%,西部地区占%,东北地区占%。

各省人口数据如下表:

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个中变化只是广东、山东、河南三省,而也只有广东所占比重是增加的,山东、河南所占比重均下降。

个中有增加的省份有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